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abaR基因对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郭海娜 向军

郭海娜, 向军. abaR基因对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J]. 中华烧伤杂志, 2017, 33(4): 200-20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4.003
引用本文: 郭海娜, 向军. abaR基因对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J]. 中华烧伤杂志, 2017, 33(4): 200-20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4.003
Guo Haina, Xiang Jun. Influences of abaR gene on biofilm formation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J]. Chin j Burns, 2017, 33(4): 200-20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4.003
Citation: Guo Haina, Xiang Jun. Influences of abaR gene on biofilm formation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J]. Chin j Burns, 2017, 33(4): 200-20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4.003

abaR基因对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4.003
基金项目: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 (16ZR1420800)

Influences of abaR gene on biofilm formation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 摘要: 目的 检测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表型及abaR基因并探讨该基因对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方法 2014年2—7月,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微生物科收集到159株鲍氏不动杆菌,按收集顺序从1开始进行编号。(1)通过检测鲍氏不动杆菌16S核糖体DNA序列对上述159株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菌种鉴定,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挑选出泛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记录其菌株数及其标本来源。(2)取鲍氏不动杆菌泛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培养12、24、48、72 h,通过噻唑蓝法测定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情况(以吸光度值表示)。(3)通过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基因数据库进行基因序列分析鲍氏不动杆菌ATCC 17978中abaR基因序列,并将其与嗜油不动杆菌DR1菌株的LuxR型受体AqsR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以鲍氏不动杆菌ATCC 17978 abaR为目的基因序列,PCR扩增87和96号鲍氏不动杆菌菌株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鲍氏不动杆菌ATCC 17978 abaR基因序列进行比对。(4)取87号和96号鲍氏不动杆菌菌株,每株细菌均分为0.1%二甲基亚砜(DMSO)组、10 μmol/L N-庚酰-L-高丝氨酸内酯(C7-HSL)组、10 μmol/L N-(3-氢氧化十二酰基)-DL-高丝氨酸内酯(OH-dDHL)组、1%DMSO组、100 μmol/L C7-HSL组、100 μmol/L OH-dDHL组,每组3孔,分别用对应终体积分数的DMSO或对应终物质的量浓度的C7-HSL和OH-dDHL处理。通过噻唑蓝法检测培养12、24、48 h,87号菌株和96号菌株的生物膜形式情况(以吸光度值表示)。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共收集18株泛耐药菌株和5株敏感菌株,其中泛耐药菌株主要分布于本院急诊ICU、烧伤整形科,标本以痰液、血液及创面分泌物为主;敏感菌株来源分散,标本以痰液为主。(2)鲍氏不动杆菌泛耐药菌株培养各时相点吸光度值与敏感菌株相近(P值均大于0.05)。鲍氏不动杆菌泛耐药菌株培养24 h吸光度值均显著高于该类菌培养12、48、72 h(P值均小于0.01);鲍氏不动杆菌敏感菌株培养24 h吸光度值显著高于该类菌培养12 h(P<0.01)。(3)鲍氏不动杆菌中存在LuxR型受体abaR基因序列,与嗜油不动杆菌DR1菌株中的LuxR型受体AqsR相似度为87%。87号菌株及96号菌株中的abaR基因序列与鲍氏不动杆菌ATCC 17978的相似度分别为98%、99%。(4)87号菌株0.1%DMSO组培养各时相点吸光度值和1%DMSO组相近(P值均大于0.05)。96号菌株0.1%DMSO组培养12 h吸光度值显著低于1%DMSO组(P<0.01),培养24 h吸光度值显著高于1%DMSO组(P<0.01)。87号菌株及96号菌株10 μmol/L C7-HSL组培养24 h吸光度值均显著低于各自对应的0.1%DMSO组(P值均小于0.01)。87号菌株100 μmol/L C7-HSL组培养各时相点吸光度值与1%DMSO组相近(P值均大于0.05),96号菌株100 μmol/L C7-HSL组培养12 h吸光度值显著低于1%DMSO组(P<0.01)。87号菌株和96号菌株10 μmol/L OH-dDHL组培养各时相点吸光度值与0.1%DMSO组相近(P值均大于0.05)。87号菌株100 μmol/L OH-dDHL组培养各时相点吸光度值与1%DMSO组相近(P值均大于0.05)。96号菌株100 μmol/L OH-dDHL组培养12 h吸光度值显著高于1%DMSO组(P<0.01)。87号菌株及96号菌株0.1%DMSO组和1%DMSO组培养24 h吸光度值均显著高于培养12、48 h(P值均小于0.01)。 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泛耐药菌株普遍存在。鲍氏不动杆菌中存在abaR基因,与生物膜形成相关。

     

  • 参考文献(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7
  • HTML全文浏览量:  9
  • PDF下载量:  1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2-05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0-28
  • 刊出日期:  2017-04-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