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指导大面积烧伤休克期补液的临床意义

蒋南红 王德运 李凤 谢卫国

陈忠勇, 汪仕良, 彭曦, 等. 严重烧伤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受体2对烧伤高代谢的影响[J]. 中华烧伤杂志, 2013, 29(4): 362-36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3.04.008
引用本文: 蒋南红, 王德运, 李凤, 等.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指导大面积烧伤休克期补液的临床意义[J]. 中华烧伤杂志, 2019, 35(6): 434-44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6.007
Jiang Nanhong, Wang Deyun, Li Feng, 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ulse contour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guiding fluid replacement during shock stage of extensive burn[J]. Chin j Burns, 2019, 35(6): 434-44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6.007
Citation: Jiang Nanhong, Wang Deyun, Li Feng, 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ulse contour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guiding fluid replacement during shock stage of extensive burn[J]. Chin j Burns, 2019, 35(6): 434-44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6.007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指导大面积烧伤休克期补液的临床意义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6.007
基金项目: 

重大疾病防治科技行动计划 (2018-ZX-01S-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81772097)

武汉市临床医学科研项目 (WX14B13)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ulse contour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guiding fluid replacement during shock stage of extensive burn

  • 摘要: 目的 探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在临床大面积烧伤休克期补液治疗中的指导意义。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烧伤患者65例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根据患者入院顺序编号,将35例奇数号、30例偶数号患者分别纳入常规补液组(男25例、女10例)和PiCCO监测补液组(男21例、女9例),其年龄分别为(48±9)、(44±8)岁,均按第三军医大学休克期补液公式进行补液治疗。常规补液组根据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尿量及患者的临床症状等休克的一般指标调节补液速度;PiCCO监测补液组行PiCCO监测,在常规补液组监测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并结合PiCCO的其他相关指标指导补液。比较2组患者伤后8、16、24、32、40、48、56、64、72 h心率及液体正平衡量,伤后48、72 h利尿剂使用量,伤后24、48、72 h补液总量、尿量、血乳酸、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伤后28 d内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情况。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Bonferroni校正、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伤后8、16、24、32、40、48、56 h,2组患者心率相近(t=0.775、1.388、2.511、2.203、1.654、2.303、1.808,P>0.05);伤后64、72 h,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心率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t=3.229、3.357,P<0.05或P<0.01)。伤后8、16、40、56 h,2组患者液体正平衡量相近(t=0.768、1.670、2.134、2.791,P>0.05);伤后24、32、48、64、72 h,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液体正平衡量明显少于常规补液组(t=3.364、4.047、2.930、2.950、2.976,P<0.05或P<0.01)。2组患者伤后48、72 h利尿剂使用量相近(Z=-0.697、-1.239,P>0.05)。伤后24、48、72 h,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补液总量分别为(13 864±4 241)、(9 532±2 272)、(8 480±2 180)mL,明显多于常规补液组的(10 388±2 445)、(8 095±1 720)、(7 059±1 297)mL(t=-3.970、-2.848、-3.137,P<0.05或P<0.01)。2组患者伤后24 h尿量接近(t=-1.027,P>0.05);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伤后48、72 h尿量分别为(3 051±702)、(3 202±624)mL,明显多于常规补液组的(2 401±588)、(2 582±624)mL(t=-4.062、-4.001,P<0.01)。伤后24、48、72 h,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t=4.758、6.101、3.938,P<0.01)。伤后24、48 h,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常规补液组(t=-2.853、-2.499,P<0.05),血细胞比容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t=2.698、4.167,P<0.05或P<0.01);伤后72 h,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相近(t=-1.363、0.476,P>0.05)。PiCCO监测补液组患者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常规补液组(t=2.184,P<0.05)。伤后28 d内,常规补液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PiCCO监测补液组(P<0.05),病死率与PiCCO监测补液组相近(P>0.05)。 结论 PiCCO监测技术用于大面积烧伤患者补液的监测,能较快纠正休克,减少因补液不当所致各脏器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ICU时间,对指导烧伤休克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0)

  • 期刊类型引用(10)

    1. 侯琪,黄俊,徐华康,刘顺利. 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有创监测指标的利与弊.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24(11): 688-691 . 百度学术
    2. 王宗华,范姜珊,米元元,陈陵,解浪浪,黎宁. 严重烧伤患者脉搏轮廓心输出量监测的最佳证据总结.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3(06): 573-580 . 本站查看
    3. 王德运,褚志刚,栾夏刚. 重症烧伤的早期救治.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1(05): 383-388 . 百度学术
    4. 厉晔,王朋,李翠洁,张盼,张方,崔庆伟,孙勇. 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对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中华烧伤杂志. 2020(02): 110-116 . 百度学术
    5. 蒋南红,谢卫国. 血管外肺水指数与降钙素原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作用.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0(03): 195-200 . 百度学术
    6. 靳磊,王琦. 烧伤的液体复苏与吸入性损伤现状. 医学综述. 2020(15): 3002-3006 . 百度学术
    7. 马捷,邓津菊,吴健,路若楠. 氢氟酸吸入性损伤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中华烧伤杂志. 2020(10): 975-978 . 百度学术
    8. 蒋南红,王德运,李凤,席毛毛,谢卫国. 脉搏轮廓心输出量监测技术指导特重度烧伤患者液体复苏对脏器功能的影响. 中华烧伤杂志. 2020(10): 939-946 . 百度学术
    9. 许高云,曹燕,陈红霞,于小婷,李洁.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护理在ICU患者中的应用. 齐鲁护理杂志. 2020(23): 144-146 . 百度学术
    10. 马捷,邓津菊,吴健,路若楠. 氢氟酸烧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9(06): 466-47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01
  • HTML全文浏览量:  53
  • PDF下载量:  17
  • 被引次数: 1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11-23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0-28
  • 刊出日期:  2019-06-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