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20卷  第4期

专家论坛
生态免疫营养与应激状态下的感染防治
韩春茂
2004, 20(4): 193-195.
摘要:
对胃肠道尚有功能的手术或创伤后患者给予肠内营养,其效果优于肠外营养,这已成共识.早期肠内营养可以刺激和改善内脏及肠黏膜血液循环,防止或减轻胃肠道缺血和肠道通透性紊乱,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然而,市售的肠内营养制剂配方主要为供小肠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忽略了结肠的生理功能.人体10%的能量来自结肠,结肠黏膜细胞的营养物质主要为肠腔生理性细菌酵解纤维后的产物.在疾病应激状态下,尤其是应用抗生素和其他药品后,肠道原有的生理性细菌大大减少,相反致病菌增多且毒性增强,内源性感染就在所难免.1996年Bengmark等[1]首先提出生态免疫营养的概念,即在肠内营养支持中添加黏膜重建要素成分--新的表面活性物质(如极性脂类)、纤维、精氨酸和能黏附黏膜的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
论著摘要
烧伤脓毒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
赵志伟, 雷晋, 明志国, 张云涛, 焦海梅, 刘海岩
2004, 20(4): 195-195.
摘要:
烧伤后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及其诱发的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已成为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SIRS和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对其治疗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观察到,血清降钙素原(PCT)是SIRS和脓毒症的一个新的预警指标.笔者对本单位收治的40例烧伤患者进行了血浆PCT检测,以期为将PCT作为脓毒症的临床诊断指标提供依据.
复合皮移植功能部位的临床应用
蒙诚跃, 王润秀, 梁自乾, 张立明, 汪永连
2004, 20(4): 225-225.
摘要:
笔者单位于2000年1月~2003年1月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自体刃厚皮片复合移植(以下称复合皮),治疗大面积烧伤功能部位深度创面及功能部位瘢痕增生整形患者共3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透明型明胶/壳聚糖烧伤创面敷料的研制
黄治林, 姜广建, 郭万厚, 孟令军, 谢艾玲, 张义东, 郑桓, 冯辉利
2004, 20(4): 239-240.
摘要:
研制烧(创)伤后创面的覆盖敷料,需找到一种载药性好、可生物降解、副作用小、应用面广的载体材料.明胶/壳聚糖凝胶则符合以上要求,且可根据不同目的制成凝胶或凝胶样膜使用[1].笔者通过对明胶/壳聚糖柔韧性和吸胀性的研究,探讨其作为创面敷料的可行性.
烧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
陈大夫, 钟宇, 王德怀, 赵伟, 张定敏
2004, 20(4): 240-241.
摘要:
笔者对本单位1989年1月~2001年10月收治的烧伤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旨在了解烧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助于减少或预防烧伤的发生.
五例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并发心肌损害的临床分析
胡嘉念, 彭毅志, 余斌, 汪仕良
2004, 20(4): 242-243.
摘要:
大面积烧伤后休克、缺氧、严重感染、细菌毒素、组织分解产物等均对心脏有一定的损害,出现心肌炎、心内膜炎、心肌脓肿及心脏扩大等[1,2].笔者收集了烧伤后严重感染并发心肌炎、心脏扩大共5例患者的资料,现就其临床表现进行总结,以供同道参考.
专家述评
拓展肠道营养修复受损肠道
汪仕良
2004, 20(4): 196-197.
摘要:
严重烧伤后患者肠道及其血管通透性、含水量增加,门静脉血流量下降,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性、滤过指数、血小板黏附性及聚集性均上升;肠黏膜细胞能量贮备、肠道氧摄取率、肠黏膜能荷及其pH值、肠黏膜细胞线粒体呼吸控制率、磷氧比均下降;肠黏膜增殖修复受抑,3H胸苷、3H尿苷、3H亮氨酸掺入率及胸苷激酶活性下降,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细胞增殖指数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降低,肠三叶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分泌减少,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增加;肠道结构受损,肠黏液层变薄、绒毛变短、绒毛表面积减少、隐窝变浅,反映肠屏障完整性的肠黏膜跨膜电位差下降,反映肠黏膜通透性的尿乳果糖/甘露醇(L/M)排泄比值增加,反映肠黏膜细胞损伤程度的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升高、肠黏膜DAO降低、细胞内游离Ca2+增加;肠黏膜Na+-K+-ATP酶活性下降,空肠黏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减少,肠道运动减弱,肠道传输性降低;肠黏膜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1、IL-6、前列腺素E2(PGE2)等炎症介质增加,门静脉内毒素含量高于中心静脉内毒素含量,库普弗细胞活化,蛋白质分解增加,代谢消耗加剧[1].
病例报告
治愈特大面积深度烧伤伴多种并发症一例
杨磊, 王甲汉, 周一平, 杨宗城
2004, 20(4): 197-197.
摘要:
患者男,25岁,在密闭空间被火焰烧伤后1 h在当地医院急救,伤后24 h飞机转送入笔者单位.入院检查,患者除会阴、双足底及足背散在2%TBSA正常皮肤外,其余部位均被烧伤.绝大部分创面呈皮革状,可见皮下栓塞的粗大血管.入院诊断:(1)烧伤总面积98%,其中Ⅲ度95%TBSA.(2)重度吸入性损伤.入院后予特级护理,清创后创面外涂磺胺嘧啶银糊剂,积极抗休克,加强全身抗感染等,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伤后64 h行四肢创面切痂、自体微粒皮加大张异体皮植皮术.
超长斜方肌肌皮瓣修复腋部严重电烧伤一例
王爱武, 刘燕, 李金有, 张万锋, 陈俊刚, 王文俊
2004, 20(4): 213-213.
摘要:
患者女,22岁,因接近35 kV高压电致伤,伤后1 d入院.查体:左腋部有圆洞形创面,肌肉呈熟肉状,周围为Ⅲ度创面,面积40 cm×20 cm(图1).左上肢肿胀明显,皮肤苍白,尺、桡动脉搏动微弱,除上臂内侧浅感觉存在外,其余感觉、运动功能丧失.右腕部有椭圆形创面,桡动脉缺损8 cm,桡骨远端炭化,尺动脉搏动存在,右手血运尚可.双下肢有10%TBSAⅢ度创面.诊断:高压电烧伤,总面积23%TBSA,Ⅲ度10%TBSA.
治愈小儿严重烧伤合并应激性溃疡大出血一例
吴祖煌, 刘敏, 占新华, 刘世康
2004, 20(4): 234-234.
摘要:
患儿男,3岁.热水烫伤后16 h收入笔者单位.查体:意识不清,体温36.3℃,脉搏183次/min,呼吸36次/min,血压62/51 mm Hg(1 mm Hg=0.133 kPa).双侧瞳孔呈针尖样大小,四肢肌张力高.口唇紫绀,四肢冰冷.创面分布于躯干及四肢,污染严重,部分有霉菌斑,背部创面可见栓塞状血管网.诊断:(1)特重度烧伤总面积55%,其中浅Ⅱ度18%,深Ⅱ度20%,Ⅲ度17%TBSA.(2)休克.(3)缺氧性脑病.
超长复合皮瓣移植修复头皮颅骨缺损一例
张福奎, 陈召伟, 刘通
2004, 20(4): 241-241.
摘要:
患者男,13岁,被380 V高压电击伤头部,伤后1d在院外行坏死头皮清除及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术.术后皮瓣自远端逐渐发黑坏死,于伤后15 d转入笔者单位.查体:患者意以、语言清楚,双侧瞳孔等大,光反射正常,肢体运动自如,左手诸指大部分坏死,头部左侧皮肤坏死缺损约13 cm×11cm(含皮瓣移植供区缺损),颅骨裸露约10 cm×8 cm,中央颅骨炭化坏死约6 cm×6 cm,前额部皮肤浅度烧伤(图1).
剖腹减压治疗烧伤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二例
查新建, 赵春安, 娄季鹤, 牛希华
2004, 20(4): 246-246.
摘要:
烧伤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近儿年陆续有报道,并已引起临床重视.笔者对本单位2例ACS患者进行剖腹减压治疗,因治疗时机和感染因素的差异,出现不同转归,现报告如下.
代谢营养与肠道修复
严重烧伤患者应用含合生元制剂的早期肠内营养初步观察
陆新, 韩春茂, 余建新, 付素珍
2004, 20(4): 198-201.
摘要:
目的探讨含合生元制剂的早期肠内营养对严重烧伤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炎症应激营养状态及感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舣盲、对照、随机的方法.40例重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20例.A组患者用含乳酸菌合生元制剂(4种益生菌+4种纤维)的早期肠内营养治疗;B组用含4种纤维制剂的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另将两组中烧伤面积系数(UBS)为80%~280%的患者分别没为A1组(10例)与 B1组(11例).伤后第1、3、7、10、14、21天测定A、B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根据内毒素水平正常参考值统计各组中该指标的异常率.比较A、B组患者血培养结果、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于上述时相点检测A1、B1组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IL)1、IL-6及预后炎症营养指数(PINI)水平.结果伤后第10天A组患者血浆内毒素为(37.9±5.4)ng/L,明显低于B组(59.1±7.9)ng/L(P<0.05).整个观察期内A组血浆内毒素异常率为36.7%,明显低于B组49.2%(P<0.05).A组血培养阳性者3例、B组5例.A组感染发生率为40%,与B组55%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患者死亡2例、B组1例.伤后各时相点A1、B1组患者IL-l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1组伤后第10、14天IL-6水平明显低于B1组(P<0.05),伤后第10天其PINI低于B1组(P<0.05). 结论应用含合生元制剂的早期肠内营养可降低重度烧伤患者炎症应激反应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对控制感染有潜在功效.
益生菌与核黄素联用对烫伤大鼠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
王忠堂, 姚咏明, 肖光夏, 盛志勇
2004, 20(4): 202-205.
摘要:
目的观察益生菌与核黄素联合应用对烫伤大鼠细菌移位的防治效果,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烫伤对照组(SC组,30只)、烫伤治疗组(ST组,30只)、正常对照组(NC组,10只).SC、ST组大鼠作30%ⅢTBSA度烫伤,ST组大鼠伤后立即向胃中灌注含双歧杆菌5×10 12个集落形成单位/L、蜡样芽孢杆菌5×1010个集落形成单位/L和核黄素500 mg/L的等渗盐水混悬液1.5 ml,2次/d.SC、NC组于相同时间灌注等量等渗盐水.观察细菌移位、肠道膜菌群、回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合成分泌及肠黏膜损伤修复等变化.结果与SC组比较,ST组大鼠各脏器细菌移位率显著下降(P=0.000~0.025),血浆内毒素水平在伤后3 d内降低显著(P<0.05),回盲部膜菌群中双歧杆菌量升高20~40倍,大肠杆菌和真菌量显著降低(P<0.01),致伤后5 d内黏膜损伤评分为0~3(P<0.05),小肠黏液SIgA含量伤后5 d可恢复正常(P<0.01).结论益生菌与核黄素联合应用,可减轻烫伤大鼠细菌/内毒素移位程度,有效保护肠道屏障.
口服谷氨酰胺颗粒对烧创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彭曦, 尤忠义, 黄显凯, 张才全, 贺光照, 解伟光, 全竹富, 汪仕良
2004, 20(4): 206-209.
摘要:
目的观察口服谷氨酰胺(Gln)颗粒对烧(创)伤及大手术患者的疗效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法,将受试患者分为Gln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采用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Gln组口服或管饲Gln 0.5 g·kg-1·d-1,对照组使用同等剂量的安慰剂甘氨酸,疗程均为7 d.比较用药前后两组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蛋白代谢、免疫功能、肝和肾功能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等. 结果伤后两组患者血浆Gln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值,而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内毒素含量、肠黏膜通透性[尿乳果糖/甘露醇(L/M)]及尿氮排量均明显增高;但Gln组用药7 d后血浆Gln浓度与用药前比较增加38.04%(P<0.01).Gln组血浆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升幅分别为21.19%、51.11%、57.54%.血浆DAO活性、L/M比值、内毒素含量及尿氮排量明显低于对照组,降幅分别为47.26%、52.18%、22.22%、27.78%(P<0.05或0.01).两组患者的血浆总蛋白、白蛋白、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在用约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用药后有少数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如恶心、腹泻和便秘等,2~3 d后自行缓解,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口服Gln能显著提高患者血浆Gln浓度,明显减轻伤后肠黏膜受损程度,并能促进机体蛋白合成,降低蛋白分解,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且临床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左旋精氨酸对糖尿病大鼠烧伤创面血管形成的影响
葛奎, 陆树良, 青春, 谢挺, 戎柳, 牛轶雯, 王敏骏, 廖镇江, 史济湘
2004, 20(4): 210-213.
摘要:
目的观察左旋(L)精氨酸对糖尿病大鼠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没烫伤对照(A)组、糖尿病烫伤(B)组、甘氨酸对照(C)组和L-精氨酸干预(D)组,每组各25只.B、C、D组大鼠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模型,C、D组分别管饲甘氨酸和L-精氨酸200 mg·kg-1·d-1.8周后取各组大鼠(每组5只)背部皮肤组织测定糖含量.之后各组大鼠给予 20%TBSA深Ⅱ度烫伤,于伤后3、7、14、21 d测量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采用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MVD);检测创面组织释放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结果与B组相比,D组大鼠创面愈合率从伤后第7天起显著增加为[(44.10±3.50)%,P<0.05],创面MVD值在伤后各时相点均显著增加(P<0.05),创面组织中释放NO、VEGF和TGF-β1量增加,皮肤组织糖含量降低为(1.380±0.120)mg/g.结论L-精氨酸可通过增加NO、VEGF和TGF-β1的合成与释放,降低皮肤组织糖含量,增加糖尿病大鼠烧伤创面的血管形成,并促进创面愈合.
烧伤后肠黏膜细胞外基质与细胞凋亡关系的实验研究
赵云, 王凤君, 王裴, 汪仕良
2004, 20(4): 214-216.
摘要:
目的探讨烧伤后大鼠肠黏膜细胞凋亡与细胞外基质的关系.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烧伤后6、12 h,1、3、5 d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5只.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数、caspases-3酶活性、细胞外基质成分(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含量,并作相关分析. 结果烧伤后大鼠肠上皮凋亡细胞数、caspases-3的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或0.01),大鼠肠黏膜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5或0.01).直线相关分析结果:烧伤后肠黏膜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含量变化与细胞凋亡数呈显著的负相关(r=-0.575,-0.613,P<0.05).结论烧伤后大鼠肠黏膜细胞凋亡增加,且与细胞外基质的变化相关.
经验交流
救治烧伤后并发耳软骨炎14例
孟广箴, 王德宇, 王洪, 车建中
2004, 20(4): 201-201.
摘要:
笔者单位收治头、面部深度烧伤后并发耳软骨炎的男性患者14例,年龄20~61岁,烧伤面积3%~70%TBSA.并发耳软骨炎的时间为伤后18~45 d.
救治一氧化碳中毒合并热压伤六例
曲延生, 王玉山, 王誉先
2004, 20(4): 219-219.
摘要:
笔者单位收治6例一氧化碳(CO)中毒合并热压伤的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4~41岁.烫伤面积3%~8%TBSA,其中深Ⅱ度2例、Ⅲ度4例.均为煤气中毒时睡热炕烫伤,昏迷6~48 h.致伤部位:上肢2例,小腿2例,背部1例,臀部1例.合并肾功能衰竭者1例.
女性烧伤患者的抑郁反应调查
蔡玉娥
2004, 20(4): 222-222.
摘要:
严重烧伤不仅给患者造成躯体创伤,同时也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与精神创伤.肉体的创伤与烧伤时的惨痛场面,常使患者产生刻骨铭心的印象,并诱使患者心理活动偏离正轨,造成情感意识活动障碍.笔者对本单位收治的40例女性烧伤患者在住院期、社会期发生的精神障碍及其有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早期指背切痂减张治疗深度手指烧伤十例
吴小云, 李菊成, 张国兴, 王建华, 魏轶群
2004, 20(4): 238-238.
摘要:
深度手烧伤指背区的治疗方法直接影响手指保留的长度和功能恢复.笔者单位1997年4月~2002年4月收治手部深度烧伤患者22例,采用早期指背切痂减张术治疗其中1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桡动脉鼻烟窝穿支远端蒂岛状筋膜皮瓣修复手部烧伤七例
梁清国, 黎海辉, 李梅
2004, 20(4): 243-243.
摘要:
笔者单位收治烧伤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9~57岁.敛伤原因:热压伤3例,电击伤4例.创面分布:腕部2例,虎口1例,手掌2例,手背2例.创面面积为(2 cm×3 cm)~(7 cm×10 cm),均有深部组织裸露.患者入院清创后,以鼻烟窝的中点为旋转点、桡骨的走行作为皮瓣的轴心线,向两侧设计皮瓣;按设计的皮瓣划线,分别切开皮瓣的桡、尺侧缘,由近向远紧贴深筋膜的表面,将皮瓣掀起至桡骨茎突处,保留血管蒂周围直径约1.5 cm的深筋膜组织;皮瓣游离完成后通过皮下隧道转移至受区.移植后7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外观、功能良好.
削痂术在Ⅲ度烧伤创面的应用
毛远桂, 张志安, 肖长辉, 曾元临, 余於荣, 李国辉, 苏子毅
2004, 20(4): 244-244.
摘要:
临床上对于Ⅲ度烧伤创面通常采用切痂治疗,没有与伤及深筋膜和肌肉的Ⅳ度烧伤相区别[1-3].这样不仅要切除部分未受损伤的正常脂肪组织,加重组织缺损,而且患者创面愈合后患肢明显变细,左右极不对称,严重影响美观.笔者单位自1995年开始采用削痂植皮术治疗Ⅲ度烧伤,取得满意的效果.
救治小儿吸入性损伤74例的有关因素分析
郭光华, 朱峰, 杨鸿明, 李悦, 闵定宏, 詹建华, 辛国华, 张红艳, 超国祥, 李国辉
2004, 20(4): 245-245.
摘要:
笔者单位1992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吸入性损伤患儿74例,其中男52例、女22例.年龄8个月~15岁,平均7.2岁.其中婴儿4例,幼儿11例,学龄前儿童23例,学龄儿童25例,青少年11例.吸入性损伤的诊断依据文献[1].烧伤总面积9%~93%,平均42%,其中深Ⅱ度0~86%,平均23%;Ⅲ度0~93%,平均18%TBSA.并发症: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大出血6例;败血症8例;肾功能衰竭3例;创面脓毒症3例;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霉菌感染1例;双眼灼伤1例.致伤原因:硝火烧伤33例占44.60%,火焰烧伤26例占35.14%,汽油火焰烧伤6例占8.11%,液化气火焰烧伤6例占8.11%,开水烫伤3例占4.05%.26例患者行气管切开.
治疗口腔黏膜烧伤12例
李士民, 常贵华, 姜文荃
2004, 20(4): 248-248.
摘要: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1996年11月~2002年11月收治口腔黏膜烧伤患者12例,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3~65岁.单纯口腔黏膜烧伤2例,伴有食管及胃黏膜烧伤或(和)面颈部烧伤10例.12例患者中声音嘶哑3例,失音1例,气管切开1例.致伤原因:热液烫伤7例,酸烧伤4例,高锰酸钾溶液烧伤1例.伤后入院时间:≤8 h入院5例,9~24 h 4例,25~48 h 1例,>48 h入院2例.
早期切痂皮瓣移植修复关节部位Ⅲ度烧伤23例
段红杰, 沈光裕, 高建华, 邓国平
2004, 20(4): 254-254.
摘要:
关节部位Ⅲ度烧伤后易形成瘢痕挛缩畸形,影响功能与外观.1997~2002年,笔者对部分伤及深筋膜深层组织的关节部位Ⅲ度烧伤创面采用早期切痂及皮瓣移植修复,功能及外观恢复较好.
论著
烧伤患者早期肠道营养与肠外营养对比观察
陈忠勇, 谷才之, 王少龙, 余斌, 汪仕良
2004, 20(4): 217-219.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肠道营养(EN)对烧伤患者机体营养指标的影响. 方法选择37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EN组(18例)和肠外营养(PN)组(19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体重、血清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烧伤脓毒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等指标. 结果伤后7、14 d EN组体重丢失百分比明显低于PN组(P<0.05),伤后4、8、14 d血清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PN组(P<0.05或0 01).EN组烧伤脓毒症发生率为5.56%,住院时间为(40 39±10.81)d,与PN组的31.58%、(54.89±11.26)d比较明显偏低(P<0.05或0.01).结论烧伤早期EN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烧伤脓毒症发生率,是一种较好的营养支持途径.
联合应用谷氨酰胺和重组人生长激素对严重烧伤患者蛋白代谢的影响
卢才教, 林才, 徐建军, 张鹏, 曹国洲, 洪宝顺
2004, 20(4): 220-222.
摘要: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谷氨酰胺(Gln)和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严重烧伤患者蛋白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严重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Gln组及Gln+rhGH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于伤后1~14 d口服甘氨酸作为安慰剂,并行常规治疗;Gln组于伤后1~14 d口服Gln0.5 g·kg-1·d-1;Gln+rhGH组患者口服Gln(剂量、时间同Gln组),且伤后7~14 d皮下注射rhGH0.2 U·kg-1·d.3组患者于伤后1、7、14 d检测其血浆Gln浓度,伤后14、21 d检测血浆白蛋白水平,记录伤后30 d创面愈合率和总住院日.结果Gln+rhGH组伤后7 d血浆Gln浓度为(452.28±21.72)μmol/L,高于对照组(325.12±25.34)μmol/L(P<0.05).伤后21 d Gln+rhGH组血浆白蛋白水平为(31.37±4.31)g/L,高于对照组(26.16±3.12)g/L及Gln组(28.26±3.29)g/L(P<0.05).伤后30 d Gln+rhGH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及Gln组,而总住院日少于对照组及Gln组(P<0.05或0.01). 结论联合应用Gln和rhGH能显著提高严重烧伤患者血浆Gln水平,促进机体蛋白的合成,提高创面愈合率.
阴茎高压电烧伤的修复
黄晓元, 张丕红, 雷少榕, 肖目张
2004, 20(4): 223-225.
摘要:
目的探讨阴茎高压电烧伤的修复方法.方法153例高压电烧伤患者伴阴茎烧伤6例,其中全阴茎坏死3例、部分阴茎坏死1例、阴茎皮肤部分坏死1例、阴茎皮肤全部坏死1例.采用阴茎坏死皮肤直接切除缝合修复1例、皮片移植2例、阴囊皮瓣转移3例.结果除2例患者阴茎缺如外,其余3例患者阴茎及1例后期再造阴茎的外观、功能满意.结论阴茎高压电烧伤后采用阴囊皮瓣修复阴茎皮肤坏死,全阴茎坏死后选用腹部皮瓣行阴茎再造,均为较好的修复方法.
烧伤后全耳缺损Ⅰ期再造术
吴建明, 林子豪, 江华, 袁相斌, 赵耀忠, 朱晓海, 吴包金
2004, 20(4): 226-228.
摘要:
目的探讨颞浅筋膜瓣翻转覆盖Medpor耳支架Ⅰ期全耳再造术在烧伤后全耳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和操作要点.方法以Medpor为耳廓支架,掀起颞浅筋膜瓣,翻转包裹Medpor耳支架,筋膜表面游离植皮行Ⅰ期全耳再造术,共修复15例烧伤后全耳廓缺损患者.结果15例患者再造耳廓外形满意.结论颞浅筋膜瓣翻转包裹Medpor支架Ⅰ期全耳再造,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步骤少、患者损伤小以及术后耳廓形态满意等优点,是一种适合于修复烧伤后全耳廓缺损畸形的手术方法.
不同厚度异体皮制备的微粒皮混合自体微粒皮移植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杨燕妮, 彭代智, 伍素华, 周新, 刘敬, 董征学
2004, 20(4): 229-231.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厚度异体皮制备的微粒皮混合自体微粒皮移植于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后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以移植面积扩张比为5:1的自体微粒皮为对照组(10只),两种不同厚度异体皮制备的微粒皮与同样扩张比的自体微粒皮混合移植为实验组,其中实验1组异体微粒皮厚度为0.3 mm(10只),实验2组0.6 mm(6只).比较移植后2、3、4周3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收缩率及组织学差异.结果创面愈合率:移植后2周实验1组大鼠(94.58±3.99)%和实验2组(95.28±1.93)%均高于对照组(88.28±6.85)%(P<0.05),移植后3周实验2组(94.55±3.47)%高于实验1组(89.51±4.70)%及对照组(88.51±5.59)%(P<0.05),移植后4周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创面收缩率:实验1组大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2组各时相点均低于实验1组及对照组(P<0.05).组织学检查:移植后2周实验组大鼠有明显的淋巴细胞灶性浸润,移植后4周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适量的异体微粒皮混合自体微粒皮移植,可以促进创面愈合;混合移植等量异体微粒皮时增加其真皮厚度,能够减轻创面的收缩程度.
多黏菌素B及其模拟肽与脂多糖类脂A结合的比较研究
万志红, 王宇明, 郑江, 龚小云
2004, 20(4): 232-234.
摘要:
目的观察多黏菌素B(PMB)及其模拟肽与脂多糖(LPS)、类脂A的结合能力.方法将100 μg/L的LPS、类脂A分别包被于生物传感器,再将0.01μg/L的PMB、PMB模拟肽1、PMB模拟肽2各5μl分别加入疏水样品池,比较PMB及其模拟肽与LPS、类脂A的结合能力.结果(1)PMB模拟肽1几乎没有与LPS、类脂A结合的活性,PMB及模拟肽2均与LPS、类脂A高亲和力结合.(2)PMB模拟肽2与LPS结合的峰值(98.41±7.31)rad/s高于PMB与LPS结合的峰值(83.58±5.42)rad/s(P<0.05);PMB及其模拟肽2与类脂A结合的峰值基本一致.(3)PMB与LPS结合的峰值明显低于其与类脂A结合的峰值(P<0.05),但PMB模拟肽2与LPS、类脂A结合的峰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PMB模拟肽2能在较短时间内与LPS、类脂A结合并达到高峰.结论与PMB比较,PMB模拟肽2与LPS、类脂A能更好更快地结合,且亲和力相近;模拟肽2与LPS中的类脂A结合没有空间位阻,可能会发挥较好的抗LPS作用.
电场在电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朱志祥, 李伟萍, 张力勇, 汪道新, 张悦安, 许晓光, 黄铁军, 何广仁
2004, 20(4): 235-238.
摘要:
目的研究高压电场在电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7组.除第1组12只白兔外,其余6组每组4只.使用已建立的非热电损伤模型,2~4组做肌纤维平行电场实验,5~7组做肌纤维垂直电场实验.各组分别在伤后0、2、24 h行解剖探查及深烧伤指数(IDBI)分型;1组在伤后2 h行99mTc同位素扫描与γ照相,伤后0、2 h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等观察.结果1组白兔局部皮肤无明显损伤,小极板深部组织坏死,大腿内侧持续肌肉痉挛;平行电场损伤重于垂直电场损伤;电流密度大、软组织量少、和电场轴线中心部位损伤相对较大;99mTc检查灌注相和血池相明显改变,光镜下观察肌纤维水肿、坏死;电镜下胞膜双层脂质分子间水肿分离,但膜无微孔,核变短,核膜部分溶解、核内糖原颗粒增加,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肌丝溶解,肌丝间隙扩大及糖原颗粒减少.结论构成高压电场的各因素导致选择性的电场内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非热损伤,并成为其进行性坏死的主要因素.
警钟
烧伤手术取皮时应避免的几个问题
邓津菊, 刘琼
2004, 20(4): 228-228.
摘要:
1978年4月~2003年4月,笔者单位收治烧伤患者约12.9万例,其中手术取皮时出现问题15例,共占0.12%o,现介绍如下.
学术动态
2004年全国烧伤创面修复与脓毒症专题研讨会纪要
罗勤
2004, 20(4): 247-248.
摘要:
2004年5月11~14日,全国烧伤创面修复与脓毒症专题研讨会在安徽省屯溪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与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由中华烧伤杂志编辑部及安徽省烧伤分会共同承办.中华医学会韩晓明副秘书长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姜永茂副社长出席了会议.大会来稿总计350篇,与会代表二百余人,分别来自全国七十多个市县九十余所医疗机构,研讨的主要议题为烧伤感染与创面修复,同时包括其他相关问题.
综述
巨噬细胞在创伤愈合血管生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刘亮, 刘旭盛
2004, 20(4): 249-251.
摘要: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组织创伤修复、缺血缺氧和炎症等情况下,原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经过生芽、迁移、增殖与基质重塑等形成新毛细血管的过程[1].它包括5个阶段:(1)血管细胞分泌蛋白水解酶降解血管基底膜.(2)EC穿过基底膜迁移到血管周围基质中.(3)EC增殖、相互黏附并连结.(4)新生EC形成管腔样结构.(5)基质重塑、平滑肌的包绕及血管相互吻合形成血管网.血管生成在许多正常的生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2].
成纤维细胞与皮肤替代物的研究与应用
刘强, 柴家科
2004, 20(4): 252-254.
摘要:
现代观点认为,皮肤创面修复是一复杂而有序的病理过程,是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及细胞因子间相互影响和协同作用的结果,涉及炎症反应,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血管、神经形成及ECM的合成和重塑.成纤维细胞是参与修复过程的主要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创面修复的时间和质量[1].本文就成纤维细胞在创伤修复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皮肤替代物研究中的应用予以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