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32卷  第11期

专家论坛
瘢痕的整体化诊治
岑瑛, 陈俊杰
2016, 32(11): 641-64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1.001
摘要:
科技快讯
应用二氧化碳点阵式光热分解作用治疗烧伤瘢痕
李倩(译者), 陈俊杰(审校者)
2016, 32(11): 643-64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1.102
摘要:
胶原糖胺聚糖基质经瘢痕组织皮下导管释放治疗手部烧伤后功能障碍的6个月随访
唐军(译者), 陈俊杰(审校者)
2016, 32(11): 643-64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1.101
摘要:
脂肪移植和脂肪源性再生细胞对烧伤创面愈合及瘢痕化的作用
陈志兴(译者), 陈俊杰(审校者)
2016, 32(11): 648-64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1.103
摘要:
瘢痕疙瘩生成机制中醛酮还原酶AKR1B10在瘢痕疙瘩表皮层表达上调导致维甲酸通路异常
伍俊良(译者), 陈俊杰(审校者)
2016, 32(11): 648-64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1.104
摘要:
病理性瘢痕的防治
随意型皮瓣整复脐旁皮瓣修复会阴部缺损后瘢痕挛缩致肛门狭窄
刘全, 游晓波, 蔡震, 唐贶昀, 张寒
2016, 32(11): 644-64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1.002
摘要:
目的 探讨随意型皮瓣整复脐旁皮瓣修复会阴部缺损后瘢痕挛缩致肛门狭窄的方法及时机。  方法 2009年7月—2015年9月,笔者单位收治10例Ⅰ期应用脐旁皮瓣修复会阴部缺损后,因瘢痕挛缩继发肛门狭窄的患者,其中8例为烧伤创面愈合后会阴部中央型瘢痕挛缩患者,2例为单纯会阴部病变切除修复后患者。于Ⅰ期术后6~8周在狭窄肛门周围存活的脐旁皮瓣上,设计2个或3个随意型皮瓣,彻底松解狭窄肛门后转移随意型皮瓣开大肛门,将掀起的三角形皮瓣尖端转移置入肛管内,将肛管皮肤或直肠黏膜向外牵拉与其交叉缝合。  结果 本组患者均通过1次手术即松解、开大狭窄的肛门,肛门狭窄处直径均扩大到2.0~3.0 cm。术后随访6~36个月,狭窄完全解除,排便困难症状明显改善,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标准评估显示7例优、3例良,未再出现肛门狭窄或直肠黏膜脱垂。  结论 脐旁皮瓣修复会阴部缺损后6~8周,在存活的脐旁皮瓣上,设计随意型皮瓣转移开大、整复狭窄的肛门,对其解剖学狭窄及排便困难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侧胸腹部扩张皮瓣带蒂转移整复上肢烧伤后大面积增生性瘢痕的效果
夏成德, 薛继东, 狄海萍, 牛景林, 李晓亮, 曹大勇, 李强, 牛希华
2016, 32(11): 649-65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1.003
摘要:
目的 观察应用侧胸腹部扩张皮瓣带蒂转移整复上肢烧伤后大面积增生性瘢痕的效果。  方法 2008年10月—2015年10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上肢烧伤创面愈合8个月~3年后,继发大面积增生性瘢痕患者12例,瘢痕面积为11 cm×7 cm~20 cm×10 cm,其中5例患者肘关节伸直、屈曲受限。根据瘢痕大小,采用患肢同侧侧胸腹部扩张皮瓣或联合上肢扩张皮瓣整复。侧胸腹部切口位于腋前线附近、上肢切口位于瘢痕缘,在浅筋膜层钝性剥离形成囊腔,置入适当大小扩张器后注射壶内置,按扩张器容积的1~3倍超量注水扩张。注水扩张结束后,切取胸外侧皮动脉供血的侧胸腹部扩张皮瓣、上肢扩张皮瓣。上肢扩张皮瓣局部推进覆盖周围瘢痕切除后继发创面;侧胸腹部扩张皮瓣带蒂转移整复瘢痕,蒂部缝合成皮管,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3周左右断蒂,术区缝合口愈合后行抗瘢痕治疗。  结果 共埋置18个扩张器,均未见扩张器置入后感染、外露等并发症。侧胸腹部扩张皮瓣面积为11 cm×7 cm~16 cm×11 cm;6例患者联合应用上肢扩张皮瓣,面积为8 cm×4 cm~9 cm×6 cm。术后皮瓣均成活,切口愈合。出院后随访6个月~2年,皮瓣修复处颜色、质地、厚薄与上肢正常皮肤接近,5例肘关节伸直、屈肘受限者得以纠正,3例患者术区缝合口遗留线状瘢痕明显、9例患者术区缝合口瘢痕轻微。  结论 侧胸腹部扩张皮瓣血管恒定、解剖容易,修复上肢烧伤后大面积增生性瘢痕后外观及功能恢复较好。
人瘢痕疙瘩中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表达与胶原沉积的相关性研究
陈俊杰, 伍晓靖, 张振宇, 陈志兴, 岑瑛
2016, 32(11): 653-65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1.004
摘要:
目的 探讨人瘢痕疙瘩中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表达与胶原沉积的相关关系。  方法 收集笔者单位2014年5月—2015年1月收治的19例瘢痕疙瘩患者的瘢痕疙瘩和13例游离皮肤移植患者的正常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2种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T1R、AT2R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评分进行半定量;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观察瘢痕疙瘩中胶原表达,并计算总胶原含量百分比。对数据行t检验,对13例瘢痕疙瘩患者瘢痕疙瘩中血管紧张素Ⅱ、AT1R和AT2R的表达量与总胶原含量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1)正常皮肤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的表达呈阴性或可疑阳性,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瘢痕疙瘩中血管紧张素Ⅱ的表达较强,主要分布于表皮的棘层、基底层及真皮的大部分区域;在大部分细胞呈强阳性表达,细胞绝大多数为Fb。2种组织中AT1R和AT2R的表达分布情况类似于血管紧张素Ⅱ。瘢痕疙瘩中血管紧张素Ⅱ、AT1R和AT2R的表达评分分别为(305±34)、(281±32)、(285±25)分,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的(54±17)、(89±47)、(97±32)分(t值为12.03~23.21,P值均小于0.01)。(2)瘢痕疙瘩中总胶原含量为(88±4)%。瘢痕疙瘩中含大量粗大致密的Ⅰ型胶原纤维,聚集呈块状,僵硬呈竹节状分布,排列紊乱;Ⅲ型胶原明显增多,散在分布于Ⅰ型胶原纤维束的周围。(3)瘢痕疙瘩中血管紧张素Ⅱ、AT1R、AT2R的表达量与总胶原含量均呈正相关(r值为0.452~0.720,P值均小于0.05)。  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AT1R、AT2R在人瘢痕疙瘩中呈异常高表达,可能在瘢痕疙瘩胶原沉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氢化肉桂基-L-缬氨酰吡咯烷对小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质量的影响
杨敏烈, 李跃华, 谭谦, 李建涛, 阙伶俐
2016, 32(11): 658-66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1.005
摘要:
目的 观察Toll白细胞介素1受体同源区/BB环状拟似物——氢化肉桂基-L-缬氨酰吡咯烷(AS-1)对小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质量的影响。  方法 将42只成年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烫伤组、AS-1早期治疗组、二甲基亚砜(DMSO)早期对照组、AS-1晚期治疗组、DMSO晚期对照组,每组7只。假伤组小鼠模拟致假伤后不行其他处理;其余小鼠在背部造成约10%TBSA深Ⅱ度烫伤,伤后每日以生理盐水清洁创面并更换凡士林纱布。AS-1早期治疗组、AS-1晚期治疗组小鼠分别自伤后8 h、15 d起,每日腹腔注射20 mg/mL AS-1 50 mg/kg;DMSO早期对照组、DMSO晚期对照组小鼠分别自伤后8 h、15 d起,每日腹腔注射20 mg/mL DMSO 50 mg/kg。伤后21 d,观察烫伤小鼠创面愈合大体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取烫伤小鼠创面愈合组织,分别行HE、Masson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胶原纤维化情况,并计算胶原纤维化百分比;取烫伤小鼠创面愈合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IL-1β、TNF-α、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Ⅰ、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假伤组以与烫伤小鼠观察和取材相同区域的皮肤组织为对象,同期同前进行相关观测。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检验。  结果 伤后21 d,假伤组小鼠皮肤组织未见异常;AS-1早期治疗组小鼠创面完全愈合,无瘢痕形成;其余4组小鼠创面均未完全愈合,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瘢痕形成。伤后21 d,AS-1早期治疗组小鼠创面愈合率为(97±4)%,与假伤组小鼠的100%相近(q=1.753,P>0.05),均明显高于烫伤组、DMSO早期对照组、AS-1晚期治疗组、DMSO晚期对照组的(83±8)%、(87±6)%、(85±9)%、(85±7)%(q值为4.819~6.803,P<0.05或P<0.01)。伤后21 d,假伤组小鼠皮肤组织形态未见明显异常;AS-1早期治疗组小鼠创面愈合组织形态与假伤组接近,表皮玻璃样变性少,新生胶原纤维较少,排列相对有序;其余4组小鼠创面愈合组织中表皮呈现带状或片状均匀一致的玻璃样变性,胶原纤维增生较为明显,排列紊乱,其中烫伤组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AS-1早期治疗组小鼠创面愈合组织胶原纤维化百分比为(30±3)%,与假伤组的(30±4)%相近(q=0.159, P>0.05),均明显低于烫伤组、DMSO早期对照组、AS-1晚期治疗组、DMSO晚期对照组的(86±9)%、(74±5)%、(82±4)%、(82±7)%(q值为12.080~15.530,P值均小于0.01)。伤后21 d,与假伤组比较,烫伤组小鼠创面愈合组织中IL-1β、TNF-α、TGF-β1、MMP-1、CTGF mRNA,DMSO早期对照组、DMSO晚期对照组小鼠创面愈合组织中TGF-β1 mRNA,AS-1晚期治疗组小鼠创面愈合组织中MMP-1 mRNA表达量明显增多(q值为4.039~5.232,P值均小于0.05);烫伤组小鼠创面愈合组织中TIMP-1 mRNA表达量明显减少(q=4.921,P<0.05)。与烫伤组比较,AS-1早期治疗组小鼠创面愈合组织中IL-1β、TNF-α、TGF-β1、MMP-1、CTGF mRNA及AS-1晚期治疗组小鼠创面愈合组织中IL-1β、CTGF mRNA表达量明显减少(q值为4.418~6.402,P<0.05或P<0.01),AS-1早期治疗组和AS-1晚期治疗组小鼠创面愈合组织中TIMP-1 mRNA表达量明显增多(q值分别为3.929、8.299,P<0.05或P<0.01)。与假伤组比较,其余各组小鼠创面愈合组织中Ⅲ型胶原mRNA及蛋白,烫伤组、DMSO早期对照组、AS-1晚期治疗组、DMSO晚期对照组小鼠创面愈合组织中Ⅰ型胶原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多(q值为7.054~11.650,P值均小于0.01)。与AS-1早期治疗组比较,烫伤组、DMSO早期对照组、AS-1晚期治疗组、DMSO晚期对照组小鼠创面愈合组织中Ⅰ型胶原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多(q值为5.156~7.451,P<0.05或P<0.01)。  结论 在小鼠深Ⅱ度烫伤后早期炎症反应阶段进行AS-1干预,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并减轻纤维化程度,可能与其降低炎症反应相关因子IL-1β、TNF-α和纤维化相关因子TGF-β1、MMP-1、CTGF以及Ⅰ型胶原的表达有关。
瘦素和转化生长因子β 1在人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陈晓娟, 周国富, 向小燕, 蔡燕, 任红利
2016, 32(11): 667-66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1.007
摘要:
目的 观察瘦素及TGF-β1在人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  方法 收集笔者单位2010年1—6月收治的各10例进行瘢痕整复手术的增生性瘢痕患者、瘢痕疙瘩患者及包皮环切术患者的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正常皮肤组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织中瘦素及TGF-β1 的mRNA表达。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对病理性瘢痕中瘦素与TGF-β1的mRNA表达量行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 正常皮肤组织、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瘦素mRNA表达量分别为0.55±0.17、0.86±0.13、1.32±0.15,TGF-β1 mRNA表达量分别为43±9、71±7、116±23。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瘦素、TGF-β1的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t值为-9.109~-4.061,P值均小于0. 01),瘢痕疙瘩中瘦素、TGF-β1的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t值分别为-5.920、-4.964,P值均小于0. 01)。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瘦素与TGF-β1 的mRNA表达量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59、0.946,P<0.05或P<0.01)。病理性瘢痕中瘦素与TGF-β1 的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r=0.954,P=0.001)。  结论 瘦素和TGF-β1在人病理性瘢痕中表达较高,在瘢痕疙瘩中尤其高,瘦素可能通过上调TGF-β1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
学术信息
中南地区第七届烧伤外科协作组学术交流会暨2016年河南省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年会纪要
雷万军, 崔正军
2016, 32(11): 666-66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1.006
摘要:
论著
541例烧伤感染住院患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戴嘉喜, 李琳, 许乐, 陈昭宏, 李小毅, 刘敏, 温裕庆, 陈晓东
2016, 32(11): 670-67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1.008
摘要:
目的 了解烧伤感染住院患儿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  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解放军第九二医院、龙岩市第一医院共收治541例烧伤感染住院患儿,送检848份临床标本(血液、导管尖端附着物、创面分泌物等)进行病原菌检测。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菌株;应用K-B纸片扩散法或MIC检测法,选择庆大霉素、氨曲南、红霉素、克林霉素等41种临床常用抗生素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年度、不同医院、不同标本来源病原菌检出率,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分布情况,主要病原菌分布情况,抗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情况,常见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  结果 病原菌总检出率为35.14%(298/848)。2013、2014、2015年送检标本病原菌检出率分别为52.29%(114/218)、33.20%(83/250)、26.58%(101/38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解放军第九二医院、龙岩市第一医院送检的标本中病原菌检出率分别为38.45%(198/515)、51.43%(18/35)、71.70%(38/53)、17.96%(44/245)。创面分泌物、血液、引流液或组织液、其他标本(包括导管尖端附着物、痰液、粪便)病原菌检出比分别为136/261、8/137、3/4、7/48。298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159株(53.36%)、革兰阴性菌129株(43.29%)、真菌10株(3.36%)。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共68株,占22.82%;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检出37、31、22株,占12.42%、10.40%、7.38%。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70.59%(48/68),表皮葡萄球菌中抗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占68.18%(15/22)。MRSA、MRSE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均为100.0%,MRSA另对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MRSE另对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唑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仅对复方磺胺甲唑耐药率较高,为83.3%;鲍氏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复方磺胺甲唑耐药率较高,为58.8%~71.4%。  结论 3年间福建省4家医院烧伤感染住院患儿病原菌检出率差异大,以革兰阳性菌居多,检出率居前4位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多数检出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尤以MRSA、MRSE、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较高。
烧伤住院患儿生活质量现状的质性研究
林仁琴, 李琳, 许乐, 潘琼, 戴嘉喜
2016, 32(11): 676-68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1.009
摘要:
目的 探讨烧伤住院患儿的生活质量现状,为今后开展相关干预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对2016年3—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烧伤科收治的11例烧伤住院患儿的父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采用现象学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主题。  结果 父母对烧伤患儿生活质量现状的描述可总结为:生理、心理、社会性发展以及家庭4个领域;瘙痒症状明显、动作发展受限、恐惧致夜惊与哭泣频发、社会性游戏减少、依恋类型消极化及父母承受多重压力6个主题。 结论 烧伤给患儿的身心发育带来严重损害;同时也对父母造成负性影响,继而降低患儿的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应提高对此现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开展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干预项目。
不同液体复苏方案对猪严重烧伤休克期肾功能的影响
苏国良, 黄文祥, 陈炯, 薛迪建, 周建军
2016, 32(11): 681-68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1.010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案对猪严重烧伤休克期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24只广西巴马小型猪背部造成40%TBSAⅢ度烧伤,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伤后2 h,琥珀酰明胶组、羟乙基淀粉组、异体血浆组猪分别以琥珀酰明胶、羟乙基淀粉130/0.4、异体血浆为胶体,按烧伤休克"国内通用"复苏公式复苏,Parkland组猪用乳酸钠林格液按Parkland公式复苏。记录各组猪伤前及伤后第1、2个24 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尿量、肺毛细血管楔压、中心静脉压。计算各组猪伤后第1、2个24 h复苏液体量。伤前及伤后4、8、24、48 h,抽取各组猪静脉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肌酐及尿素氮;取各组猪尿液,用自动尿液分析仪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肌酐,并计算二者比值。伤后48 h取各组猪肾脏组织,光学显微镜及电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  结果 (1)各组猪血流动力学指标在伤前及伤后第1、2个24 h相近(P值均大于0.05)。与组内伤前比较,除异体血浆组猪伤后第1个24 h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外,各组猪伤后第1、2个24 h心率均显著升高(P值均小于0.01);除Parkland组猪伤后第1、2个24 h收缩压显著升高(P<0.05或P<0.01)外,各组猪伤后第1、2个24 h收缩压、舒张压均无明显变化(P值均大于0.05);除伤后第1个24 h琥珀酰明胶组及异体血浆组猪尿量显著减少(P<0.05或P<0.01)外,各组猪伤后第1、2个24 h尿量无明显变化(P值均大于0.05);各组猪伤后第1、2个24 h中心静脉压及肺毛细血管楔压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2)与异体血浆组比较,琥珀酰明胶组、羟乙基淀粉组猪伤后第1、2个24 h复苏液体量无明显变化(P值均大于0.05),Parkland组猪复苏液体量在伤后第1个24 h显著升高、伤后第2个24 h显著降低(P值均小于0.05)。(3)与异体血浆组比较,除羟乙基淀粉组猪伤后24 h及Parkland组猪伤后4、8、24、48 h血肌酐显著升高,Parkland组猪伤后4、8 h尿素氮显著降低而伤后48 h尿素氮显著升高,Parkland组猪伤后8、24、48 h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显著升高(P<0.05或P<0.01)外,各组猪各时相点血肌酐、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无明显变化(P值均大于0.05)。Parkland组猪伤后24 h的血肌酐为(125±16)μmol/L,显著高于伤前的(75±13)μmol/L(P<0.05)。琥珀酰明胶组猪伤后48 h尿素氮为(2.90±1.17)μmol/L,显著低于伤前的(4.60±0.47)μmol/L(P<0.05);羟乙基淀粉组猪伤后4 h尿素氮为(4.82±0.82)μmol/L,显著高于伤前的(3.80±0.73)μmol/L(P<0.05);异体血浆组猪伤后4、8、48 h尿素氮分别为(4.80±0.33)、(4.92±0.35)、(2.60±0.27)μmol/L,伤后4、8 h显著高于伤前的(3.93±0.32)μmol/L,伤后48 h显著低于伤前(P值均小于0.01)。Parkland组猪伤后24、48 h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分别为(106.7±16.4)、(171.6±36.9)mg/mmol,显著高于伤前的(59.0±3.0)mg/mmol(P值均小于0.01)。各组猪其余各时相点血肌酐、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与伤前相近(P值均大于0.05)。(4)4组猪肾脏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  结论 猪烧伤休克期采用电解质胶体复苏后其肾功能性实验结果显著优于早期采用乳酸钠林格液复苏,电解质胶体复苏方案中应用天然胶体与琥珀酰明胶的结果接近,优于羟乙基淀粉130/0.4。
短篇论著
成年大面积烧伤死亡患者的细菌感染及耐药情况分析
邓呈亮, 詹日兴, 刘洋, 郭小伟, 吴军, 彭毅志, 罗高兴
2016, 32(11): 688-69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1.011
摘要:
目的 分析成年大面积烧伤死亡患者的细菌感染及耐药情况。  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12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131例成年大面积烧伤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WHONET 5.5软件统计其中95例因出现严重细菌感染死亡患者住院期间血液、尿液、痰液、创面分泌物等标本来源的病原菌分布,以及常见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亚胺培南、复方磺胺甲唑、头孢哌酮等19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结果 (1)共检出病原菌18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5株,占29.1%;革兰阴性菌134株,占70.9%;排名前5的菌株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6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3株、鲍氏不动杆菌15株、奇异变形杆菌13株、大肠杆菌9株。血液、尿液、痰液、创面分泌物来源的细菌均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2)4种标本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不耐药。血液、尿液、痰液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哌拉西林、头孢西丁、头孢哌酮、头孢噻肟、氨曲南完全耐药,除此之外,血液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完全耐药,尿液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复方磺胺甲唑、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利福平完全耐药,痰液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亚胺培南完全耐药;血液、尿液、痰液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为33.3%~87.5%。创面分泌物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完全耐药,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为60.0%~92.0%。(3)血液来源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头孢他啶、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为40.0%~66.7%,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72.2%,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为83.3%~100.0%。尿液来源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不耐药,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为80.0%~100.0%。痰液、创面分泌物来源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为33.3%,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为59.4%~100.0%。(4)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美罗培南和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为31.3%~67.2%,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为73.1%~100.0%。鲍氏不动杆菌对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60.0%~73.3%,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为93.3%~100.0%。除对头孢唑林耐药率较高外,奇异变形杆菌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为23.1%~38.5%。大肠杆菌对丁胺卡那、美罗培南、多黏菌素B和亚胺培南不耐药,对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哌拉西林完全耐药,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为11.1%~50.0%。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60.0%,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为80.0%或100.0%。  结论 细菌感染是成年大面积烧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成年大面积烧伤患者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易出现多药耐药菌及混合感染。
右美托咪定复合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在重度烧伤患者围手术期麻醉中的应用
贾晓鹏, 马盼盼, 顾世召, 王晓燕, 郭正纲
2016, 32(11): 692-69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1.012
摘要:
目的 评价重度烧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2014年8月—2015年3月,选择笔者单位烧伤整形科住院治疗且符合入选标准择期拟行焦痂切除术的40例重度烧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进入手术室后,试验组患者泵注右美托咪定3.6 μg·kg-1·h-1,对照组患者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10 min后将2组患者泵速调整为0.3 μg·kg-1·h-1,并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二者起始靶质量浓度分别为2.5 ng/mL、2.0 μg/mL,术中根据血压和心率的变化调整瑞芬太尼、异丙酚的靶质量浓度。记录患者麻醉前15 min、插管后2 min、手术开始、手术30 min和拔除气管导管时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MAP),围手术期瑞芬太尼和异丙酚的靶质量浓度,停药至苏醒时间,恶心呕吐、拔管躁动发生率及病死率和住院时间。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与麻醉前15 min比较,试验组患者插管后2 min、手术开始、手术30 min及拔除气管导管时心率和MAP值无明显变化(t值为-0.47~1.66, P值均大于0.05),对照组患者上述时相点心率和MAP值明显升高(t值为-14.45~-2.58,P<0.05或P<0.01)。试验组患者除麻醉前15 min外,其余时相点心率和MAP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为-4.52~-2.11,P<0.05或P<0.01)。试验组患者围手术期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靶质量浓度分别为(2.31±0.19)ng/mL、(2.41±0.27)μ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2±0.15)ng/mL、(3.04±0.29)μg/mL, t值分别为5.98、7.13, P值均小于0.01。2组患者停药至苏醒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0.31~0.22,P值均大于0.05)。2组患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病死率均为5%(1/20)。试验组患者拔管躁动发生率为5%(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6/20),P<0.05。  结论 重度烧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定有助于降低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质量浓度、减轻气管拔管应激反应,且能维持围手术期心率和MAP平稳、不延长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是安全有效的麻醉辅助药物。
护理专栏
组合吸痰管在面部烧伤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
梁云, 赵春月
2016, 32(11): 695-69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1.013
摘要:
目的 探讨组合吸痰管在面部烧伤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笔者单位烧伤ICU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面部Ⅱ度烧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并结合患者意愿分为组合吸痰管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组合吸痰管组患者采用组合吸痰管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弯止血钳夹取棉球法进行口腔护理。口腔护理后即刻,观察患者口腔内出血、误吸及口腔异味情况。口腔护理1周后进行口腔分泌物细菌培养。口腔护理后即刻,对患者舒适度进行判断。记录2组患者口腔护理用物准备时间及口腔护理操作时间。对数据行Wilcoxon秩和检验、t检验、χ2检验。  结果 组合吸痰管组患者口腔护理后即刻误吸率、出血率、口腔异味率及口腔护理1周后口腔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0、10.0%(3/30)、3.3%(1/30)、6.7%(2/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3/30)、63.3%(19/30)、60.0%(18/30)、20.0%(6/30),χ2值为2.31~22.26,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组合吸痰管组患者口腔护理后舒适度明显提高(U=3.84,P<0.05)。组合吸痰管组患者口腔护理用物准备时间为(4.2±0.9)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8±0.7)min(t=-37.63,P<0.05);组合吸痰管组患者口腔护理操作时间为(5.3±1.1)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2±1.0)min(t=-57.61,P<0.05)。  结论 使用组合吸痰管对面部烧伤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可有效预防口腔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舒适度,节省操作时间。
综述
烧伤深度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粘永健, 陈志强, 薛冬冬, 尹美芳
2016, 32(11): 698-70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1.014
摘要:
临床皮肤灌注压检测作用的研究进展
潘选良, 韩春茂
2016, 32(11): 702-70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1.01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