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32卷  第10期

专家论坛
迁延不愈创面患者的治疗
陆树良
2016, 32(10): 577-57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0.001
摘要:
科技快讯
一种增生性瘢痕新模型:裸鼠移植人全厚划伤皮肤
李琼(译者), 韩春茂(审校者)
2016, 32(10): 579-57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0.101
摘要:
瞬时受体电位C3通道通过活化核因子κB介导增生性瘢痕的挛缩
李琼(译者), 韩春茂(审校者)
2016, 32(10): 581-58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0.102
摘要:
整合素介导的创面功能调控
李琼(译者), 韩春茂(审校者)
2016, 32(10): 605-60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0.103
摘要:
黏着斑激酶和类固醇激素受体共活化因子同时失活能改善增生性瘢痕形成
李琼(译者), 韩春茂(审校者)
2016, 32(10): 612-61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0.104
摘要:
专家述评
创面愈合依然是"盲人摸象"
韩春茂
2016, 32(10): 580-58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0.002
摘要:
创面修复的基础研究
自体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局部移植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
陈璐, 王达利, 魏在荣, 王波, 祁建平, 孙广峰
2016, 32(10): 582-58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0.003
摘要:
目的 探讨兔自体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局部移植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 方法 取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腹股沟处脂肪组织,分离ADSC并进行传代培养。取每只兔的第3代ADSC进行以下实验。在每只兔每侧耳腹造成6个直径为6 m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创面上皮化情况及局部组织增生情况,记录创面完全上皮化时间和增生性瘢痕形成时间。选择兔左耳创面为ADSC组,右耳创面为对照组,每组36个创面。于创面完全上皮化后(伤后25 d),ADSC组创面注射0.2 mL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的自体ADSC悬液(浓度为5×106个/mL),对照组创面注射等量PBS。每5天注射1次,共注射3次(后2次注...
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在糖尿病大鼠皮肤组织和创面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黄宏, 邱伟, 朱明, 张娅, 崔文慧, 邢伟, 李向云, 安天琛, 陈民佳, 郭韡, 徐祥
2016, 32(10): 588-59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0.004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大鼠皮肤组织和创面组织中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kt/m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相关机制。 方法 选取7~8周龄SD大鼠7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每组39只。糖尿病组大鼠一次性快速腹腔注射20 mg/mL链脲佐菌素液(65 mg/kg,采用柠檬酸缓冲液配制),建立糖尿病模型;非糖尿病组大鼠同法注射等量的柠檬酸缓冲液。于注射后1~8周2组每周各取3只大鼠,于背部切取约1.0 cm×1.0 cm的全层皮肤,行HE染色观测表皮厚度。注射后1周,2组各取15只大鼠同前取皮造成全层皮肤缺损,于伤后即刻及1、3、5、7 d每组各取3只...
严重低氧低血清蛋白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
董叫云, 宋菲, 刘英开, 王西樵
2016, 32(10): 594-59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0.005
摘要:
目的 模拟增生性瘢痕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环境因素,探讨中、重度低氧低血清蛋白对人增生性瘢痕Fb(HSF)功能的影响。 方法 常规培养人HSF,取第3~6代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0.0%氧气+10.0%小牛血清(FCS)、5.0%氧气+5.0%FCS、0.5%氧气+0.5%FCS组,先用不含FCS的DMEM培养液培养24 h后,再采用相应体积分数的氧气和FCS培养。采用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结果以实际细胞数表示),天狼星红染色法检测细胞总胶原含量(结果以吸光度值表示),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TGF-β1、B淋巴细胞瘤2(Bcl-2)...
论著
多中心严重烧伤住院患儿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汤勇, 王良喜, 陈俊杰, 刘佳琦, 任利成, 刘旭盛, 尹美芳, 张东霞, 黄跃生, 张家平
2016, 32(10): 599-60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0.006
摘要:
目的 分析3年间我国多个地区严重烧伤住院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儿童烧伤提供依据。 方法 依托"临床多中心严重烧伤流行病学病例数据与生物样本录入系统" ,收录6家笔者单位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8岁及以下严重烧伤住院患儿的病历资料。将患儿按年龄段分为小于或等于1岁、大于1岁且小于或等于3岁、大于3岁且小于或等于6岁、大于6岁且小于或等于12岁、大于12岁且小于或等于18岁5类,按居住地分为农村和城市2类,统计分析各年龄段患儿的性别及居住地,各年龄段及各居住地患儿的致伤原因、致伤场所、烧伤总面积、致伤部位、吸入性损伤和复合伤、住院费用来源,本组患儿的治疗结局、住院天数。另统计不...
硝酸银和不同粒径纳米银在大鼠体内的急性毒性作用及生物分布研究
李婷竹, 巩凡, 张帮勇, 孙晋都, 张婷, 孔璐, 薛玉英, 唐萌
2016, 32(10): 606-61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0.007
摘要:
目的 探讨硝酸银和2种粒径纳米银对大鼠的急性毒性作用及蓄积靶器官。 方法 选取36只成年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粒径纳米银组、大粒径纳米银组、硝酸银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上述4组大鼠分别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射10 mg/mL纳米银溶液(纳米银颗粒直径为20 nm,生理盐水配制),银注射剂量为30 mg/kg;10 mg/mL纳米银溶液(纳米银颗粒直径为100 nm,生理盐水配制),银注射剂量为30 mg/kg;1.67 mg/mL硝酸银溶液(葡萄糖溶液配制),银注射剂量为3 mg/kg;30 mg/mL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生理盐水配制),注射剂量为90 mg/kg。(1)毒性实验。注射后1...
微孔多糖对小鼠皮下置入膨体聚四氟乙烯异物反应的影响
刘远航, 陈蕾, 吴毅平, 曹玮
2016, 32(10): 613-61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0.008
摘要: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微孔多糖对小鼠皮下置入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后异物反应的影响。 方法 取10只成年C57BL/6J野生型小鼠,于每只小鼠背部两侧各做1个全层皮肤切口。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每只小鼠背部2个切口分为2组,每组10个切口。微孔多糖组切口内置入管状e-PTFE,随后于置入腔内均匀喷撒0.03 g微孔多糖;对照组切口内置入管状e-PTFE,不行其他处理。术后2组切口常规全层缝合。术后14 d,取出2组切口中纤维包膜包裹的e-PTFE,切取纤维包膜组织,HE染色观测纤维包膜厚度,Masson染色观察纤维包膜组织中胶原纤维分布以计算胶原纤维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观察纤维包膜组织中新...
经验交流
利用腹部皮瓣蒂分期修复手部多处高压电烧伤创面12例
关立锋, 马强, 赵翔
2016, 32(10): 618-61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0.009
摘要: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前导航指导切取胫前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13例
张子阳, 魏在荣, 张文夺, 唐修俊, 金文虎, 孙广峰
2016, 32(10): 620-62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0.010
摘要:
治疗复杂头皮撕脱伤六例
徐华, 王涛, 何金光, 董佳生
2016, 32(10): 623-62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0.011
摘要:
病例报告
一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面部真菌性溃疡
崔正军, 黄世磊, 万鼎铭, 郭鹏飞, 邹仕波, 何海燕, 王常印, 史讯, 牛大伟
2016, 32(10): 626-62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0.012
摘要:
综述
严重烧伤患者的营养治疗研究进展
陈俏华, 杨薛康, 胡大海
2016, 32(10): 628-63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0.013
摘要:
纳米银在医学领域中的抗菌应用及毒性
王君君, 薛玉英, 唐萌
2016, 32(10): 631-63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0.014
摘要:
芦荟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宋信福, 陈晓东
2016, 32(10): 634-63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0.015
摘要:
胶原蛋白在三维生物打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海航, 罗鹏飞, 盛嘉隽, 刘功成, 朱世辉
2016, 32(10): 638-64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10.01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