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33卷  第3期

指南与共识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烧伤外科应用的全国专家共识(2017版)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2017, 33(3): 129-13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3.001
摘要:
专家论坛
进一步加强我国成批烧伤紧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贾赤宇
2017, 33(3): 136-13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3.002
摘要:
瘢痕防治
皮肤牵张器在瘢痕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桂万里, 杨娥, 张恒术
2017, 33(3): 139-14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3.003
摘要:
目的 探讨皮肤牵张器在瘢痕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并观察其不同牵拉速度在不同部位瘢痕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04例瘢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mm/d组和4 mm/d组,每组52例。入院后针对2组患者面颈部、躯干及四肢瘢痕,粘贴皮肤牵张器,使粘贴板内缘紧贴于瘢痕长轴方向外缘,2 mm/d组和4 mm/d组分别以2 mm/d、4 mm/d的速度向瘢痕中轴线牵拉皮肤。牵拉时间为瘢痕宽度除以速度。牵拉结束后行瘢痕切除术,术后即刻再次粘贴皮肤牵张器,使粘贴板内缘紧贴于切口长轴方向外缘,拆线时拆除。术前和术后1年,运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
沉默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2基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
张志, 况芳, 刘昌玲, 陈宾, 汤文彬, 李孝建
2017, 33(3): 145-15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3.004
摘要:
目的 探讨沉默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2(Smurf2)基因对人增生性瘢痕Fb分泌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的影响。 方法 取9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的正常皮肤组织和瘢痕组织,用组织块法培养人正常皮肤Fb和增生性瘢痕Fb,将2种第3代Fb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6组,每组9孔。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小干扰RNA培养72 h;阴性对照组,转染非靶向的小干扰RNA培养72 h;Smurf2小干扰RNA转染组,转染100 nmol/L的Smurf2小干扰RNA培养72 h;空白对照+TGF-β1组,不加任何小干扰RNA培养72 h后加入10 ng/mL TGF-β1刺激6 h;阴...
病理性瘢痕形成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金剑, 马兵, 夏照帆
2017, 33(3): 152-15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3.005
摘要:
科技快讯
创面愈合过程中源自肌成纤维细胞的脂肪细胞再生
尹斌(译者), 贾赤宇(审校者)
2017, 33(3): 144-14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3.101
摘要:
穿支皮瓣在松解烧伤瘢痕挛缩方面优于全厚皮片
汪毅平(译者), 贾赤宇(审校者)
2017, 33(3): 144-14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3.103
摘要:
单极电容射频和电刺激联合负压吸引促进瘢痕重塑
汪毅平(译者), 贾赤宇(审校者)
2017, 33(3): 144-14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3.102
摘要:
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评估缝隙连接蛋白43模拟肽在皮肤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张亚洁(译者), 贾赤宇(审校者)
2017, 33(3): 165-16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3.105
摘要:
以颈横动脉前段为蒂的皮瓣及其扩张皮瓣在整复面颈部瘢痕挛缩中的应用
张同威(译者), 贾赤宇(审校者)
2017, 33(3): 165-16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3.104
摘要:
论著
Meek植皮在不同年龄段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狄海萍, 牛希华, 李强, 李晓亮, 薛继东, 曹大勇, 韩大伟, 夏成德
2017, 33(3): 156-15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3.006
摘要:
目的 探讨Meek植皮在不同年龄段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011年4月—2015年4月,选择笔者单位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84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儿童组(年龄小于12岁)、中青年组(年龄大于18岁且小于50岁)和老年组(年龄大于55岁),每组28例。所有患者创面均进行Meek植皮治疗。统计患者使用自体皮肤面积、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计算术后7 d移植皮片成活率、治疗2周创面完全愈合率、病死率。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χ2检验。 结果 儿童组患儿使用自体皮肤面积为(5.1±1.0)%TBSA,明显小于中青年组患者的(8.3±1.0)%T...
外周穴位电针对浅Ⅱ度烧伤大鼠早期的镇痛效果及相关机制
孙雪, 魏在荣, 肖智
2017, 33(3): 160-16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3.007
摘要:
目的 观察外周穴位电针对浅Ⅱ度烧伤大鼠早期的镇痛效果并且探讨相关机制。 方法 将8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烧伤组、电针组、假电针组,每组20只。假伤组大鼠右后足模拟致伤,余3组大鼠右后足建立浅Ⅱ度烫伤(下称烧伤)模型。伤后12 h开始,对电针组和假电针组大鼠右后足分别进行相当于人体解剖部位的"足三里"和"三阴交"外周穴位电针和模拟电针治疗,每天1次,每次治疗30 min,连续治疗3 d。每组取5只大鼠,于伤前及伤后12、24、36、48、60、72 h进行机械痛阈值检测;每组另取5只大鼠,于前述时相点进行热痛阈值检测。伤后48 h,各组取5只大鼠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高压电烧伤对大鼠小肠浆膜表面微循环灌流量的影响及己酮可可碱的干预作用
张庆富, 许顺江, 梁利民, 冯建科, 徐彦粉, 屠丽红
2017, 33(3): 166-17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3.008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压电烧伤对大鼠小肠浆膜表面微循环灌流量的影响以及己酮可可碱(PTX)的干预作用。 方法 将18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电伤组和治疗组,每组60只。以大鼠左前肢近心端外侧为电流入口,右后肢近心端外侧为电流出口,单纯电伤组和治疗组大鼠用调压器及实验变压器造成入口和出口处各1 cm×1 cm的高压电烧伤创面;假伤组大鼠接相同装置但不通电致假伤。伤后2 min,假伤组和单纯电伤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50 mg/mL PTX注射液2 mL。伤前15 min及伤后5 min、1 h、2 h、4 h、8 h,每组各取10只大鼠,经心脏采血分离血清,用...
短篇论著
同型新鲜冰冻血浆联合负压封闭引流在压疮修复中的效果
宋知仁, 郑建锋, 成路, 罗友云, 赵香莲
2017, 33(3): 171-17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3.009
摘要:
目的 观察同型新鲜冰冻血浆(FFP)联合VSD在压疮修复中的效果。 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48例Ⅲ期压疮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FP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24例。2组患者压疮创面均用体积分数2%过氧化氢和1 g/L苯扎溴铵各500 mL清创。清创后即刻,所有患者均行VSD治疗,直至创面愈合。VSD治疗后1 h,2组均以10滴/min的速度分别用体积分数20%FFP和生理盐水持续冲洗创面24 h。清创前取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针对每种细菌,任选1例患者,将其创面分泌物中检出的细菌接种到10个琼脂培养基中,行体外抑菌试验,比较FFP和生理盐水对检出细菌的抑菌环直径。治...
经验交流
拱顶石皮瓣修复臀部和下肢深度创面13例
龙忠恒, 陈季玲, 徐培, 姚泉, 谢卫国, 张祥明
2017, 33(3): 173-17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3.010
摘要:
治疗烧伤重症监护病房烟曲霉菌感染十例
李欣, 李峰, 刘伟, 胡泉, 尹会男
2017, 33(3): 176-17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3.011
摘要:
技术与方法
大容量烧伤换药车的设计与应用
贺婷婷, 苏淑梅, 蔡夺, 程丹, 迟骋, 吴巍巍
2017, 33(3): 178-17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3.012
摘要:
综述
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李梦芸, 刘德伍, 毛远桂
2017, 33(3): 180-18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3.013
摘要: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曹胜军, 王凌峰, 巴特, 荣志东, 胡国林, 周彪, 李全
2017, 33(3): 184-18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3.014
摘要: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皮肤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周日兴, 李叶扬, 林伟华, 李罡, 孙敬恩, 周旺标
2017, 33(3): 190-19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3.01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