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9年  第35卷  第9期

专家论坛
脂肪干细胞在组织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胡大海, 刘佳琦
2019, 35(9): 641-64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01
摘要:
脂肪干细胞(ASC)是来源于脂肪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ASC具有易于获取、便于培养、含量丰富等优点,是修复重建领域有应用价值的种子细胞。近年来随着对分化调控和功能研究不断深入,ASC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论著·组织修复重建
异体糖尿病大鼠来源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大鼠创面的初步评价及其机制探讨
董叫云, 弓家弘, 嵇晓芸, 田鸣, 刘英开, 青春, 陆树良, 宋菲
2019, 35(9): 645-65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02
摘要:
目的 探讨异体糖尿病大鼠来源脂肪干细胞(ASC)是否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有促愈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1)取56只12~1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糖尿病组和健康组,每组28只。健康组大鼠不进行任何处理;糖尿病组大鼠于腹腔一次性注射10 g/L链脲佐菌素60 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取健康组和糖尿病组大鼠各4只,取腹股沟处脂肪组织,培养纯化ASC以获得健康大鼠来源ASC(下称nASC)和糖尿病大鼠来源ASC(下称dASC)。取第3代nASC和dASC(样本数均为3),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05、CD31、CD34及CD44的阳性表达率,确定纯度。(2)取健康组和糖尿病组剩余大鼠各24只,每只大鼠背部制作3个直径12 m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分别于每只大鼠3个创面及其创缘皮下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2×107个/mL的nASC、2×107个/mL的dASC各0.5 mL。伤后1、3、7、12 d,按随机数字表法每组各取6只大鼠计算创面面积;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组织学形态。(3)对人ASC(hASC)进行传代培养,采用第4~7代细胞进行后续实验。将hASC分为7组,每组12个样本。空白对照组细胞用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液培养,单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组、单纯蛋白组、单纯高糖组、单纯高渗透压组、AGE高糖联合组、蛋白高渗透压联合组细胞分别用加入终质量浓度100 mg/L AGE、100 mg/L牛血清白蛋白(BSA)、28 mmol/L D-葡萄糖、28 mmol/L甘露醇、100 mg/L AGE+28 mmol/L D-葡萄糖、100 mg/L BSA+28 mmol/L甘露醇的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液培养。培养2 h及2、4、6 d,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4)取hASC,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AGE组、单纯高糖组、AGE高糖联合组,每组12个样本,同实验(3)相应组处理。培养0、2、4、6 d,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05、CD44、CD45阳性表达率以确定其稳态。(5)取hASC,分为AGE高糖联合组和蛋白高渗透压联合组,每组9个样本,同实验(3)相应组处理。培养2、4、6 d,采用花青素3-链霉亲和素双抗体夹心技术检测细胞内蛋白表达水平。对数据进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LSD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nASC、dASC的CD44阳性表达率均>96%,CD31、CD34阳性表达率低,CD105阳性表达率为40%左右,基本符合纯度要求。(2)2组大鼠组内3种方式处理创面伤后1 d面积均相近(P>0.05)。与组内PBS处理创面的(0.682 1±0.078 9)、(0.314 3±0.113 7)、(0.064 3±0.002 1)cm2比较,健康组大鼠nASC处理创面面积于伤后3、7、12 d显著缩小[(0.464 1±0.092 6)、(0.223 9±0.072 7)、(0.034 3±0.012 5)cm2P<0.05];健康组大鼠dASC处理创面面积于伤后3、12 d显著缩小[(0.514 1±0.124 1)、(0.043 7±0.032 8 )cm2P<0.05],伤后7 d无明显改变[(0.274 2±0.062 5)cm2P>0.05]。与组内dASC处理创面比较,健康组大鼠nASC处理创面面积于伤后3、7 d显著缩小(P<0.05),伤后12 d无明显改变(P>0.05)。与组内PBS处理创面的(0.853 5±0.204 8)、(0.670 5±0.164 8)、(0.131 4±0.074 4)cm2比较,糖尿病组大鼠nASC处理创面面积于伤后3、7、12 d显著缩小[(0.633 4±0.132 5)、(0.331 8±0.023 5)、(0.074 2±0.003 8)cm2P<0.05];糖尿病组大鼠dASC处理创面面积于伤后3 d显著缩小[(0.773 6±0.182 2)cm2P<0.05],伤后7、12 d无明显改变[(0.510 6±0.192 2)、(0.114 4±0.003 1)cm2P>0.05]。与组内dASC处理创面比较,糖尿病组大鼠nASC处理创面面积伤后3、7 d无明显改变(P>0.05),伤后12 d显著缩小(P<0.05)。伤后1 d各组大鼠组内3种方式处理创面组织学形态无明显差异。伤后3 d,2组大鼠nASC、dASC处理创面都有少量微血管形成,PBS处理创面几乎未见微血管形成。伤后7 d,2组大鼠nASC、dASC处理创面内可见较多小血管及成纤维细胞(Fb),PBS处理创面小血管及Fb略少。伤后12 d,2组大鼠nASC、dASC处理创面已基本被上皮组织覆盖;健康组大鼠PBS处理创面内肉芽组织不明显,糖尿病组大鼠PBS处理创面未全部上皮化。(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单纯AGE组hASC细胞量于培养2、4、6 d显著减少(P<0.05),单纯高糖组hASC细胞量于培养2、4 d显著增加(P<0.05),AGE高糖联合组hASC细胞量于培养4、6 d时显著减少(P<0.05)。(4)与组内培养4 d比较,空白对照组、单纯AGE组、AGE高糖联合组hASC培养6 d时CD105阳性表达率明显下降(P<0.05)。各组hASC各时间点CD44阳性表达率均>95%,CD45阳性表达率均<2%。(5)共有7种蛋白检测值位于可信区间。2组hASC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表达水平均随培养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AGE高糖联合组hASC中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水平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生长相关性癌基因(GRO)表达水平则在培养6 d时显著高于组内培养4 d时(P<0.05);蛋白高渗透压联合组hASC中MCP-1、GRO表达水平均随培养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蛋白高渗透压联合组hASC中卵泡抑素表达水平在培养4 d时明显下降,AGE高糖联合组hASC中卵泡抑素表达水平则在培养6 d时显著低于组内培养4 d时(P<0.05)。蛋白高渗透压联合组hAS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下降,AGE高糖联合组hASC中VEGF表达水平在培养4 d时较组内培养2 d时显著下降(P<0.05)。蛋白高渗透压联合组hASC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表达水平在培养6 d时较组内培养4 d时显著升高(P<0.05),且显著高于AGE高糖联合组培养6 d时(P<0.05)。 结论 nASC和dASC对大鼠单纯缺损伤创面都有促愈作用,但dASC对合并糖尿病大鼠创面的促愈作用不显著,这可能与高糖及AGE干预可抑制ASC增殖并影响其稳态及分泌功能有关。
游离同侧多块小腿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多发创面效果观察
熊胜, 巨积辉, 金光哲, 朱从坤, 张广亮, 唐林峰, 周广良
2019, 35(9): 655-66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03
摘要:
目的 探讨游离同侧多块小腿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多发创面的效果。 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8例患者手部18处创面,其中4例分布于示、中指,2例分布于中、环指,1例分布于示、中、环指,1例分布于中、环、小指,手部缺损面积为1.5 cm×0.8 cm~4.0 cm×3.0 cm。患者中男4例、女4例,年龄34~62岁。6例患者游离同侧2块小腿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2例患者游离同侧3块小腿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术中将皮瓣腓浅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与受区指动脉及掌侧或背侧皮下静脉端端吻合。皮瓣切取面积2.5 cm×1.2 cm~5.0 cm×4.0 cm。术中均未切取神经,供瓣区均直接缝合。记录皮瓣存活情况,供瓣区愈合后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供瓣区愈合良好,未发生血管危象。术后随访4~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优良,弹性、功能良好,外形饱满,恢复保护性感觉。1例患者术后5个月指腹处皮瓣稍显臃肿,两点辨别觉距离为10 mm,行皮瓣修薄整形术。小腿供瓣区无明显瘢痕增生,外形良好,功能无影响。 结论 采用游离同侧多块小腿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多发创面,具有切取方便、操作简单、对供区影响小、临床效果佳的优点。
肩颈胸部扩张超薄穿支皮瓣修复面部大面积烧伤瘢痕的临床效果
杨思奋, 王春梅, 刘龙灿, 许开元, 肖树朋, 梅劲, 闫伦
2019, 35(9): 661-66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04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肩颈胸部扩张超薄穿支皮瓣修复面部大面积烧伤瘢痕的临床效果和关键技术。 方法 2008年1月—2018年11月,东莞康华医院整形外科及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整形外科收治22例面部大面积烧伤瘢痕患者,其中男3例、女19例,年龄为4~48岁。其中Ⅱ型瘢痕患者16例、Ⅲ型瘢痕患者6例。Ⅰ期扩张术前应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或多排螺旋CT定位穿支血管。本组患者埋置1~4个扩张器,额定容量为100~600 mL,术中即时注水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20%~30%,术后每周1次常规注水扩张,每次注水量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10%~15%。本组患者注水时间为3~4个月,直至容量达到扩张器额定容量的1.5~2.5倍。Ⅱ期术前同法再次定位穿支,本组患者面部瘢痕切除后缺损面积为6 cm×4 cm~18 cm×16 cm,以穿支血管为营养血管,形成窄蒂皮瓣或任意皮瓣,面积为6 cm×6 cm~22 cm×18 cm,以旋转、推进方式转移修复缺损,供区直接缝合。部分患者进行Ⅲ期断蒂手术。评估皮瓣成活情况、术后的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情况。 结果 本组22例患者皮瓣均成活,供区同期闭合。其中1例患者皮瓣因皮下血肿远端坏死5 cm×4 cm,再次手术修复;2例患者皮瓣表皮出现水疱,换药后自行愈合;3例患者皮瓣因扩张过快,皮瓣中部出现毛细血管增生反应,经适当减慢注水速度,未影响后期皮瓣转移;余患者皮瓣无动脉缺血或静脉淤血现象。随访5个月~4年,所有患者的皮瓣外观不显臃肿,肤色质地良好,能再现面部精细表情。 结论 对于大面积面部烧伤瘢痕的修复,扩张超薄穿支皮瓣法不仅可获得高度匹配且大而薄的皮瓣,而且能够再现面部精细表情,是一种贴合颜面部美学标准的简单、安全的方法。
论著
压力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患者有效性的荟萃分析
田凌云, 李映兰, 吴英, 张莹
2019, 35(9): 668-67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05
摘要:
目的 应用荟萃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压力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患者的有效性。 方法 以"hypertrophic scar、hyperplastic scar、HTS、pressure therapy、pressure treatment"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以"增生性瘢痕、瘢痕增生、肥厚性瘢痕、压力治疗、压力疗法"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17年7月公开发表的有关压力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为有效比例、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瘢痕血管分布、瘢痕柔软度、瘢痕色泽、瘢痕厚度、瘢痕颜色的亮度和红色与黄色值。采用RevMan 5.3及Stata 12.0统计软件对符合标准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667例增生性瘢痕患者,包括接受压力治疗的压力疗法组患者362例和未进行任何治疗的未治疗组患者305例。纳入的11项研究偏倚风险均不确定。与未治疗组相比,压力疗法组患者有效比例显著升高,相对危险度=5.98(95%置信区间=1.83~19.46,P<0.01);VSS评分和瘢痕血管分布均明显降低,加权均数差=-2.24、-0.66(95%置信区间=-4.16~-0.33、-1.21~-0.12,P<0.05);瘢痕柔软度、瘢痕色泽、瘢痕厚度、瘢痕颜色的亮度和红色与黄色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有效比例、VSS评分、瘢痕血管分布、瘢痕柔软度、瘢痕色泽、瘢痕厚度纳入研究间存在明显异质性,P<0.01,I2=90%、87%、80%、93%、86%、94%。压力范围可能是有效比例异质性来源,压力衣联合压力垫疗法可能是VSS评分异质性来源。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有效比例、瘢痕色泽合并效应量结果稳定性好,VSS评分、瘢痕厚度、瘢痕柔软度、瘢痕血管分布合并效应量结果稳定性不好。有效比例、VSS评分、瘢痕柔软度、瘢痕色泽及瘢痕血管分布不存在发表偏倚(P>0.1),瘢痕厚度存在发表偏倚(95%置信区间=-19.77~-3.30,P<0.1)。 结论 相较于未治疗患者,压力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可明显提高有效比例,降低VSS评分,减少瘢痕血管分布,但不能明显改善瘢痕柔软度、瘢痕色泽、瘢痕厚度、瘢痕颜色的亮度和红色与黄色值。
Marjolin溃疡不同形态区域中三种血管调节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关系的临床研究
夏琛, 褚志刚
2019, 35(9): 676-68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06
摘要:
目的 探讨Marjolin溃疡不同形态区域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临床关系。 方法 笔者单位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Marjolin溃疡患者92例[男56例、女36例,年龄(55±15)岁]、皮肤慢性非癌变溃疡患者100例[男59例、女41例,年龄(51±16)岁]、行其他皮肤相关手术治疗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52±15)岁],分别设为Marjolin溃疡组、慢性非癌变溃疡组、其他皮肤手术组。回顾性分析Marjolin溃疡组患者的病因、发病部位、溃疡直径、病程;取Marjolin溃疡组和慢性非癌变溃疡组患者溃疡组织标本、其他皮肤手术组患者术中切取组织周围附带的正常皮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织以及Marjolin溃疡组织周围正常皮肤区、溃疡区、上皮瘤样增生区、癌变区中VEGF、HIF-1α、EGFR、CD34的表达,计算阳性表达率及蛋白表达量。对数据行Pearson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Bonferroni法检验、Bonferroni校正,对蛋白总表达量间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 Marjolin溃疡组患者病因中烧伤占91.3%(84/92),44.6%(41/92)的患者肿瘤出现在下肢,62.0%(57/92)的患者皮肤表面溃疡直径为2.1~5.0 cm,病程超过20年者占75.0%(69/92)。慢性非癌变溃疡组患者溃疡组织VEGF、HIF-1α和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0%(41/100)、77.0%(77/100)、83.0%(83/100),显著高于其他皮肤手术组患者正常皮肤组织的12.0%(12/100)、45.0%(45/100)、67.0%(67/100),χ2=21.589、21.522、6.827,P<0.01;Marjolin溃疡组患者溃疡组织VEGF、HIF-1α和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3%(84/92)、100.0%(92/92)、100.0%(92/92),显著高于慢性非癌变溃疡组和其他皮肤手术组患者相应组织(χ2=53.372、24.772、17.159,120.543、72.777、36.661,P<0.01)。Marjolin溃疡组患者溃疡组织溃疡区、上皮瘤样增生区、癌变区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区(χ2=87.120、42.368、89.624,P<0.01),癌变区和溃疡区VEGF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上皮瘤样增生区(χ2=22.586、16.060,P<0.01)。Marjolin溃疡组患者溃疡组织溃疡区、上皮瘤样增生区和癌变区EGFR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区(χ2=21.679、27.600、27.600,P<0.01),4个形态区域中HIF-1α阳性表达率相近(χ2=3.008,P>0.05)。Marjolin溃疡组患者溃疡组织溃疡区、上皮瘤样增生区、癌变区VEGF和CD34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区(Z=-6.765、-6.819,-6.765、-6.640,-6.765、-6.819,P<0.01),上皮瘤样增生区VEGF和CD34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溃疡区(Z=-4.484、-5.266,P<0.01),癌变区VEGF和CD34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溃疡区(Z=-6.427、-6.723,P<0.01)和上皮瘤样增生区(Z=-6.427、-6.462,P<0.01)。Marjolin溃疡组患者溃疡组织溃疡区、上皮瘤样增生区、癌变区HIF-1α和EGFR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区(Z=-6.819、-6.393,-6.819、-6.393,-6.819、-6.393,P<0.01),溃疡区HIF-1α、EGFR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上皮瘤样增生区与癌变区(Z=-6.118、-5.638,-6.640、-6.393,P<0.01),癌变区HIF-1α和EGFR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上皮瘤样增生区(Z=-6.558、-6.819,P<0.01)。Marjolin溃疡组患者溃疡组织中VEGF、HIF-1α、EGFR蛋白总表达量分别与CD34蛋白总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772、0.415、0.502,P<0.01);EGFR和HIF-1α蛋白总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839,P<0.01),且分别与VEGF蛋白总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531、0.440,P<0.01)。 结论 Marjolin溃疡癌变区VEGF、HIF-1α和EGFR的表达最高,并且EGFR可能通过HIF-1α或者直接提高VEGF的表达,促进血管生成。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游离皮瓣修复兔软组织缺损的影响
李洋, 郑健生, 王彪, 薛文娇
2019, 35(9): 683-68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07
摘要:
目的 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对游离皮瓣修复兔软组织缺损的影响。 方法 取30只6个月龄、雌雄不拘新西兰大白兔,心脏采血后Aghaloo法制备PRP,于每只兔耳制作5 cm×3 cm的游离皮瓣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每只兔一侧兔耳作为PRP组,另一侧兔耳作为生理盐水组。PRP组兔耳皮瓣基底均匀涂抹1.0 mL自体PRP,生理盐水组涂抹等量生理盐水,皮瓣原位回植。分别于术后2、3、5、7、14 d,每组取6只兔,观察并记录兔耳皮瓣成活情况;取皮瓣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皮瓣基底组织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皮瓣基底组织的CD3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另取1只同等实验条件下不制备皮瓣的6个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别采集全血和制备PRP,行血小板计数及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术后2 d,PRP组兔创面皮瓣颜色彤红,与基底组织贴合良好;生理盐水组兔创面皮瓣颜色暗红,与基底组织贴合不良。术后3 d,PRP组兔创面皮瓣颜色红润,与基底组织贴合紧密;生理盐水组兔创面皮瓣散在斑状暗红,与基底组织贴合一般。术后5 d,PRP组兔创面皮瓣淡红,与基底组织贴合紧密,皮瓣已成活;生理盐水组兔创面皮瓣与基底组织贴合紧密,皮瓣颜色红润。术后7 d,PRP组兔创面皮瓣表面覆盖中量兔毛,皮瓣颜色与周围皮肤颜色接近;生理盐水组兔创面皮瓣与基底贴合一般,表面仅有少量绒毛覆盖。术后14 d,PRP组兔创面愈合良好,生理盐水组仍有小创面尚未愈合。(2)术后2 d,2组兔创面皮瓣均有炎性细胞浸润。术后3 d,PRP组兔创面皮瓣可见新生微血管,间质出血少;生理盐水组兔创面皮瓣新生微血管少。术后5 d,生理盐水组兔创面皮瓣中量炎性细胞浸润,新生微血管数量少;PRP组兔创面皮瓣可见大量Fb,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可见周围散布新生微血管。术后7 d,生理盐水组兔创面皮瓣新生微血管数量较PRP组少。术后14 d,PRP组兔创面皮瓣新生微血管分化逐渐成熟,周围大量Fb分布;生理盐水组兔创面皮瓣部分新生微血管分化成熟,愈合过程较PRP组迟缓。(3)术后2、3、5、7、14 d,PRP组兔创面皮瓣基底组织的CD31和α-SMA表达量均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t=10.133、5.444、9.450、6.986、8.394,14.896、10.328、9.295、13.902、10.814,P<0.01)。(4)活化后的兔PRP中血小板计数为(2 863±962)×109/L,明显高于全血中的(393±49)×109/L(t=7.690,P<0.05)。(5)活化后的兔PRP中VEGF、TGF-β含量分别为(564.3±3.2)、(1 143±251)pg/mL,明显高于全血中的(99.7±0.4)、(274±95)pg/mL(t=287.390、9.648,P<0.05或P<0.01)。 结论 兔PRP中含有大量的VEGF与TGF-β,可以有效促进游离皮瓣组织微血管新生,加快游离皮瓣成活。
科技快讯
基于脂肪干细胞的皮肤替代物体外工程
杨云舒(译者), 胡大海(审校者)
2019, 35(9): 675-67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101
摘要:
瘢痕疙瘩外周的机械应力及张力和硬度的相互作用与微囊蛋白1/ROCK信号增加及瘢痕进展相关
朱华宇(译者), 胡大海(审校者)
2019, 35(9): 689-68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102
摘要:
普鲁兰/明胶多孔皮肤替代品促进皮肤再生
杨云舒(译者), 胡大海(审校者)
2019, 35(9): 704-70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104
摘要:
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3诱导的真皮成纤维细胞骨膜蛋白通过RhoA/ROCK通路促进转化生长因子β 1分泌参与病理性瘢痕形成
朱华宇(译者), 胡大海(审校者)
2019, 35(9): 704-70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103
摘要:
病例报告
一例失禁性皮炎合并骶尾部压疮患者的护理
王立娜, 周琴, 卢迎, 王冬娟
2019, 35(9): 690-69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08
摘要:
笔者单位2017年11月收治1例67岁失禁性皮炎合并骶尾部压疮的女性患者,采用管理渗液、预防感染、运用湿性愈合理念使用新型敷料处理创面等方法,促进压疮创面愈合;同时合理利用造口袋联合一次性负压引流装置处理大便失禁,避免大便污染创面加重压疮;采用造口护肤粉及伤口保护膜治疗失禁性皮炎。经过14 d治疗,患者压疮创面缩小,失禁性皮炎痊愈。
综述
动物模型在烧伤研究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张永存, 王亮, 鲁晋, 周浩, 唐洪泰
2019, 35(9): 692-69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09
摘要:
烧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进程,涉及众多的器官和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治疗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应用于烧伤的诊治。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与人类接近的动物,是研究烧伤问题的最合适模型。目前研究烧伤的动物模型已经发展到可以对烧伤不同方面的情况进行模拟。这些模型在阐明烧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为人类研究新的治疗干预方法、新的材料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持。了解这些动物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对于研究与人类相关的临床治疗措施和材料而言是必不可少。
远程医疗在烧伤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程雨虹, 王慧, 刘丽红, 张丽平, 沈琼芬, 孟美芬
2019, 35(9): 697-70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10
摘要:
远程医疗是指2个或多个医疗机构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患者提供远程诊断、治疗与护理的医疗方式。烧伤损害的特性决定了其应用远程医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综述了远程医疗在国内外烧伤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了该技术在烧伤领域的应用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远程医疗在烧伤外科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竞争性内源RNA及其调控网络在皮肤病理性瘢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李敏, 刘德伍, 雷弯
2019, 35(9): 701-70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11
摘要:
皮肤病理性瘢痕是一组以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为组织学特点的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不清是制约其诊疗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研究证实,微小RNA在病理性瘢痕的调控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竞争性内源RNA(ceRNA)由于拥有微小RNA应答元件,可通过海绵吸附作用竞争性结合微小RNA,实现RNA间的相互调节,从而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参与疾病的发展过程。本文从ceRNA假说入手,对ceRNA在皮肤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机制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临床意义进行系统综述,探讨ceRNA及RNA-微小RNA-RNA调节网络在皮肤病理性瘢痕中的作用。ceRNA治疗可能成为未来RNA治疗皮肤瘢痕性疾病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