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9年  第35卷  第9期

专家论坛
脂肪干细胞在组织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胡大海, 刘佳琦
2019, 35(9): 641-64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01
摘要:
脂肪干细胞(ASC)是来源于脂肪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ASC具有易于获取、便于培养、含量丰富等优点,是修复重建领域有应用价值的种子细胞。近年来随着对分化调控和功能研究不断深入,ASC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论著·组织修复重建
异体糖尿病大鼠来源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大鼠创面的初步评价及其机制探讨
董叫云, 弓家弘, 嵇晓芸, 田鸣, 刘英开, 青春, 陆树良, 宋菲
2019, 35(9): 645-65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02
摘要:
目的 探讨异体糖尿病大鼠来源脂肪干细胞(ASC)是否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有促愈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1)取56只12~1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糖尿病组和健康组,每组28只。健康组大鼠不进行任何处理;糖尿病组大鼠于腹腔一次性注射10 g/L链脲佐菌素60 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取健康组和糖尿病组大鼠各4只,取腹股沟处脂肪组织,培养纯化ASC以获得健康大鼠来源ASC(下称nASC)和糖尿病大鼠来源ASC(下称dASC)。取第3代nASC和dASC(样本数均为3),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05、CD31、CD34及CD44的阳性表...
游离同侧多块小腿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多发创面效果观察
熊胜, 巨积辉, 金光哲, 朱从坤, 张广亮, 唐林峰, 周广良
2019, 35(9): 655-66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03
摘要:
目的 探讨游离同侧多块小腿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多发创面的效果。 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8例患者手部18处创面,其中4例分布于示、中指,2例分布于中、环指,1例分布于示、中、环指,1例分布于中、环、小指,手部缺损面积为1.5 cm×0.8 cm~4.0 cm×3.0 cm。患者中男4例、女4例,年龄34~62岁。6例患者游离同侧2块小腿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2例患者游离同侧3块小腿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术中将皮瓣腓浅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与受区指动脉及掌侧或背侧皮下静脉端端吻合。皮瓣切取面积2.5 cm×1.2 cm~5.0 cm×4.0 cm。术中均未切取...
肩颈胸部扩张超薄穿支皮瓣修复面部大面积烧伤瘢痕的临床效果
杨思奋, 王春梅, 刘龙灿, 许开元, 肖树朋, 梅劲, 闫伦
2019, 35(9): 661-66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04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肩颈胸部扩张超薄穿支皮瓣修复面部大面积烧伤瘢痕的临床效果和关键技术。 方法 2008年1月—2018年11月,东莞康华医院整形外科及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整形外科收治22例面部大面积烧伤瘢痕患者,其中男3例、女19例,年龄为4~48岁。其中Ⅱ型瘢痕患者16例、Ⅲ型瘢痕患者6例。Ⅰ期扩张术前应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或多排螺旋CT定位穿支血管。本组患者埋置1~4个扩张器,额定容量为100~600 mL,术中即时注水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20%~30%,术后每周1次常规注水扩张,每次注水量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10%~15%。本组患者注水时间为3~4个月,直至容量达到扩张器额定容量的1.5~2...
论著
压力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患者有效性的荟萃分析
田凌云, 李映兰, 吴英, 张莹
2019, 35(9): 668-67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05
摘要:
目的 应用荟萃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压力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患者的有效性。 方法 以"hypertrophic scar、hyperplastic scar、HTS、pressure therapy、pressure treatment"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以"增生性瘢痕、瘢痕增生、肥厚性瘢痕、压力治疗、压力疗法"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17年7月公开发表的有关压力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为有效比例、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瘢痕血管分布、...
Marjolin溃疡不同形态区域中三种血管调节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关系的临床研究
夏琛, 褚志刚
2019, 35(9): 676-68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06
摘要:
目的 探讨Marjolin溃疡不同形态区域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临床关系。 方法 笔者单位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Marjolin溃疡患者92例[男56例、女36例,年龄(55±15)岁]、皮肤慢性非癌变溃疡患者100例[男59例、女41例,年龄(51±16)岁]、行其他皮肤相关手术治疗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52±15)岁],分别设为Marjolin溃疡组、慢性非癌变溃疡组、其他皮肤手术组。回顾性分析Marjolin溃疡组患者的病因、发病部位、溃疡直径、病程...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游离皮瓣修复兔软组织缺损的影响
李洋, 郑健生, 王彪, 薛文娇
2019, 35(9): 683-68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07
摘要:
目的 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对游离皮瓣修复兔软组织缺损的影响。 方法 取30只6个月龄、雌雄不拘新西兰大白兔,心脏采血后Aghaloo法制备PRP,于每只兔耳制作5 cm×3 cm的游离皮瓣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每只兔一侧兔耳作为PRP组,另一侧兔耳作为生理盐水组。PRP组兔耳皮瓣基底均匀涂抹1.0 mL自体PRP,生理盐水组涂抹等量生理盐水,皮瓣原位回植。分别于术后2、3、5、7、14 d,每组取6只兔,观察并记录兔耳皮瓣成活情况;取皮瓣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皮瓣基底组织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皮瓣基底组织的CD3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另取1只同等实验条件...
科技快讯
基于脂肪干细胞的皮肤替代物体外工程
杨云舒(译者), 胡大海(审校者)
2019, 35(9): 675-67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101
摘要:
瘢痕疙瘩外周的机械应力及张力和硬度的相互作用与微囊蛋白1/ROCK信号增加及瘢痕进展相关
朱华宇(译者), 胡大海(审校者)
2019, 35(9): 689-68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102
摘要:
普鲁兰/明胶多孔皮肤替代品促进皮肤再生
杨云舒(译者), 胡大海(审校者)
2019, 35(9): 704-70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104
摘要:
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3诱导的真皮成纤维细胞骨膜蛋白通过RhoA/ROCK通路促进转化生长因子β 1分泌参与病理性瘢痕形成
朱华宇(译者), 胡大海(审校者)
2019, 35(9): 704-70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103
摘要:
病例报告
一例失禁性皮炎合并骶尾部压疮患者的护理
王立娜, 周琴, 卢迎, 王冬娟
2019, 35(9): 690-69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08
摘要:
笔者单位2017年11月收治1例67岁失禁性皮炎合并骶尾部压疮的女性患者,采用管理渗液、预防感染、运用湿性愈合理念使用新型敷料处理创面等方法,促进压疮创面愈合;同时合理利用造口袋联合一次性负压引流装置处理大便失禁,避免大便污染创面加重压疮;采用造口护肤粉及伤口保护膜治疗失禁性皮炎。经过14 d治疗,患者压疮创面缩小,失禁性皮炎痊愈。
综述
动物模型在烧伤研究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张永存, 王亮, 鲁晋, 周浩, 唐洪泰
2019, 35(9): 692-69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09
摘要:
烧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进程,涉及众多的器官和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治疗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应用于烧伤的诊治。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与人类接近的动物,是研究烧伤问题的最合适模型。目前研究烧伤的动物模型已经发展到可以对烧伤不同方面的情况进行模拟。这些模型在阐明烧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为人类研究新的治疗干预方法、新的材料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持。了解这些动物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对于研究与人类相关的临床治疗措施和材料而言是必不可少。
远程医疗在烧伤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程雨虹, 王慧, 刘丽红, 张丽平, 沈琼芬, 孟美芬
2019, 35(9): 697-70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10
摘要:
远程医疗是指2个或多个医疗机构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患者提供远程诊断、治疗与护理的医疗方式。烧伤损害的特性决定了其应用远程医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综述了远程医疗在国内外烧伤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了该技术在烧伤领域的应用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远程医疗在烧伤外科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竞争性内源RNA及其调控网络在皮肤病理性瘢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李敏, 刘德伍, 雷弯
2019, 35(9): 701-70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9.011
摘要:
皮肤病理性瘢痕是一组以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为组织学特点的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不清是制约其诊疗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研究证实,微小RNA在病理性瘢痕的调控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竞争性内源RNA(ceRNA)由于拥有微小RNA应答元件,可通过海绵吸附作用竞争性结合微小RNA,实现RNA间的相互调节,从而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参与疾病的发展过程。本文从ceRNA假说入手,对ceRNA在皮肤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机制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临床意义进行系统综述,探讨ceRNA及RNA-微小RNA-RNA调节网络在皮肤病理性瘢痕中的作用。ceRNA治疗可能成为未来RNA治疗皮肤瘢痕性疾病的新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