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6卷  第11期

指南与共识
烧伤儿童心理康复治疗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2020, 36(11): 987-99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623-00321
摘要:
儿童烧伤后的心理应激与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而心理健康状况对患儿的生命挽救、创面修复、功能及心理康复均有重要影响。目前烧伤儿童的心理障碍尚未引起普遍重视,相关的康复治疗措施也亟待规范。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针对烧伤儿童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提出推荐意见,形成本共识。文中介绍了烧伤儿童心理应激及心理障碍的表现、常用评估量表及不同阶段的心理康复治疗要点。干预及治疗方法包括心理干预、行为疗法、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游戏疗法、音乐及药物治疗,同伴支持与烧伤儿童夏令营对于烧伤儿童的心理康复及重返社会也有良好作用。心理干预和治疗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心智发育水平,并需要父母的密切参与及合作。此外,烧伤儿童的父母也常常发生应激反应和心理障碍,本文也提出了推荐性处理意见。
浓缩血小板制品在创面修复中应用的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2020, 36(11): 993-100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507-00256
摘要:
以浓缩血小板衍生物为代表的创面生物治疗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在制备的质量控制、使用方式等方面不统一,导致有一些不一致观点。本共识编写组成员通过复习大量文献,筛选出高质量的证据文章,结合创面修复领域专家反复的研讨,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专家共识,以指导从事创面修复的医护人员科学、规范地使用浓缩血小板治疗技术。
专家论坛
微环境控制是实现创面完美修复的必由之路
程飚, 付小兵
2020, 36(11): 1003-100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009-00429
摘要:
随着对创面愈合机制逐渐深入认识,创面微环境的概念与构成不断完善与清晰。在创面愈合进程中,外部微环境和内部微环境既相对独立,又交互影响,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需要从空间、时间等多维度认清创面愈合的微环境变化规律与特点,才可能根据具体情况有目的地调控创面愈合进程,有助于在合适的时间窗采取合理的再生医学技术,实现皮肤软组织损伤真正意义上的完美修复与再生。
肢体高压电烧伤软组织及血管损伤的影像学判断及临床意义
李利根, 柴家科
2020, 36(11): 1009-101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904-00371
摘要:
肢体高压电烧伤致伤机制特殊而复杂,软组织、血管损伤严重且隐蔽,术前不容易判断其损伤程度和范围,影响诊断和治疗效果,是烧伤界的一个难题。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系列临床研究,用多种影像学方法对软组织、血管损伤进行判断,各有优势与不足。按照准确、精细、安全、易行的原则,对肢体高压电烧伤软组织、血管损伤的影像学判断,一般选择行磁共振成像的同时行磁共振血管造影,需要对血管损伤做精细判断时再行B型超声。
科技快讯
生物三维打印水凝胶的硬度决定间充质干细胞的命运
朱伟东(译者), 程飚(审校者)
2020, 36(11): 1008-100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11.101
摘要:
一种对抗活性氧的屏障:壳聚糖/脱细胞真皮基质支架可增强干细胞保留率及促进皮肤创面愈合
朱伟东(译者), 程飚(审校者)
2020, 36(11): 1059-105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11.103
摘要:
创面基质硬度对巨噬细胞活化的作用
朱伟东(译者), 程飚(审校者)
2020, 36(11): 1059-105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11.102
摘要:
慢性创面微生物群组成和愈合与患者遗传学有关
朱伟东(译者), 程飚(审校者)
2020, 36(11): 1069-106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11.104
摘要:
论著·创面修复与微环境
生物三维打印类细胞外基质硬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皮肤附属器细胞分化的影响
恩和吉日嘎拉, 张熠杰, 李建军, 姚斌, 宋薇, 黄沙, 付小兵
2020, 36(11): 1013-102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811-00375
摘要:
目的 观察生物三维打印类细胞外基质(ECM)硬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向皮肤附属器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 (1)分别将1 g海藻酸钠和4 g明胶、3 g海藻酸钠和8 g明胶混匀,混合物分别溶于100 mL超纯水中,配制2种海藻酸钠-明胶复合水凝胶,分别命名为1A4G水凝胶、3A8G水凝胶,用于后续实验。观察2种水凝胶室温下、4 ℃冷凝15~30 min(冷凝条件下同)后、冷凝且用25 g/L氯化钙溶液交联(交联条件下同)后、冷凝后且用生物三维打印机(三维打印仪器下同)进行三维打印且交联后形态。取2种水凝胶冷凝并交联后,采用杨氏模量测定仪检测杨氏模量(硬度),样本数为3。取2种水凝胶交联并冷冻干燥,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孔隙结构。取2种水凝胶交联并冷冻干燥,用无水乙醇置换法检测孔隙率,样本数为3。(2)从20只1周龄雌雄不限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中分离培养BMSC,取第2代细胞进行实验。分别将1.0×107个/mL的BMSC单细胞悬液与1A4G水凝胶、3A8G水凝胶以1∶9的体积比充分混匀,制备载BMSC的1A4G水凝胶、载BMSC的3A8G水凝胶,进行三维打印,1 mL载细胞水凝胶(打印用量下同)打印1块,交联后加入间充质干细胞(MSC)专用培养基培养。根据水凝胶不同,将打印块分为1A4G组和3A8G组。取2组打印块各1块,培养7 d,采用细胞活/死试剂盒计数50倍视野下活、死细胞。取2组打印块各9块,另将9孔用2 mL MSC专用培养基培养的每孔1.0×106个BMSC设为二维培养组。分别于培养1、3、5 d,1A4G组与3A8G组各取3块打印块、二维培养组取3孔细胞,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培养液中吸光度值,以此表示细胞增殖活性。(3)同实验(2)制备载BMSC的1A4G水凝胶、载BMSC的3A8G水凝胶各10 mL,分别加入从10只新生1 d雌雄不明C57BL/6小鼠提取的足趾垫匀浆液各0.5 mL混匀进行三维打印及交联,加入MSC专用培养基培养3 d,更换为汗腺专用培养基培养。根据水凝胶不同,将打印块分为1A4G组和3A8G组。汗腺专用培养基培养7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组打印块中细胞的上皮细胞表面标志物细胞角蛋白5(CK5)和CK14、汗腺细胞表面标志物CK18和钠钾ATP酶(NKA)、毛囊细胞表面标志物CK17和碱性磷酸酶(ALP)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2组打印块中细胞的CK5、CK14、CK18、NKA(检测ATP1a1转录本)、CK17、ALP mRNA表达(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法。 结果 (1)与3A8G水凝胶比较,1A4G水凝胶室温下黏度稍低、流动性稍好。2种水凝胶冷凝后均呈凝胶状,在此基础上,交联后形状均匀规则,经三维打印且交联后为固态的纵横交错的圆柱块。1A4G水凝胶杨氏模量为(52±6)kPa,明显低于3A8G水凝胶的(218±5)kPa(t=40.470,P<0.01)。2种水凝胶孔隙结构相似,横断面均呈多孔网状结构;2种水凝胶的孔隙率相近(t=0.930,P>0.05)。(2)培养7 d,1A4G组和3A8G组打印块中活、死细胞分布相近(P>0.05),绝大部分为活细胞。培养1、3、5 d,1A4G组和3A8G组打印块及二维培养组培养液中吸光度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培养1 d比较,1A4G组、3A8G组打印块培养3、5 d培养液中吸光度值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二维培养组细胞培养5 d培养液中吸光度值明显升高(P<0.01);与组内培养3 d比较,1A4G组、3A8G组打印块及二维培养组细胞培养5 d培养液中吸光度值均明显升高(P<0.01)。(3)汗腺专用培养基培养7 d,2组打印块中细胞均可见CK5、CK14、CK18、NKA、CK17、ALP蛋白表达。汗腺专用培养基培养7 d,2组打印块中细胞的CK5、CK14、CK18、NKA mRNA表达量相近(t=0.362、0.807、0.223、1.356,P>0.05);3A8G组打印块中细胞的CK17、ALP mRNA表达量分别为1.96±0.21、55.57±11.49,均明显高于1A4G组的1.05±0.42、2.01±0.27(t=3.333、8.074,P<0.05或P<0.01)。 结论 1A4G水凝胶和3A8G水凝胶三维培养的BMSC均有向汗腺细胞分化的趋势,但3A8G水凝胶三维培养的BMSC向毛囊细胞分化的趋势比1A4G水凝胶明显。提示相对高的生物三维打印类ECM硬度,不仅有利于BMSC向汗腺细胞分化,还有利于其向毛囊细胞分化。
小鼠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体外模拟创面炎症微环境的可行性研究
郝艺, 杨沁馨, 王旗, 徐广超, 祁放, 邓呈亮, 魏在荣, 王达利
2020, 36(11): 1024-103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720-00351
摘要:
目的 探讨小鼠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体外模拟创面炎症微环境的可行性。 方法 (1)取10只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在背部中线两侧用打孔器各取直径1.0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组织,制作正常皮肤组织匀浆上清液。形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48 h后,取距创缘2 mm内创面组织,制作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上清液。取2种组织匀浆上清液,调整总蛋白质量浓度为1 mg/mL,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样本数为6。(2)取原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并培养至第3代,培养48 h后提取正常外泌体。另外取第3代hUCMSC,分别加入总蛋白质量浓度为30、50、100 μg/mL正常皮肤组织匀浆上清液和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上清液,培养48 h后,提取30、50、10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和30、50、10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取正常外泌体、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和3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外泌体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检测外泌体粒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9和CD63表达。(3)取1 d龄C57BL/6小鼠乳鼠20只,分离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Fb)和第3代Fb,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取第3代Fb,培养2 h,利用细胞爬片法结合免疫荧光法观察波形蛋白的表达。(4)取第3代Fb,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正常外泌体组,30、50、10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及30、50、10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每组4孔。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其余7组依次加入实验(2)中制备的正常外泌体,30、50、10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和30、50、10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并调整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0 μg/mL。培养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8组细胞活力。(5)取2个批次第3代Fb,同实验(4)进行分组及处理,每组4孔,并分别调整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10 μg/mL,采用细胞划痕试验检测培养6、12、24 h细胞迁移率。(6)取2个批次第3代Fb,同实验(4)进行分组及处理,但不设置对照组,每组3孔,并调整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10 μg/mL,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培养48 h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TGF-β3、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mRNA表达。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法。 结果 (1)伤后48 h,小鼠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上清液中TNF-α含量为(116±3)pg/mL,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匀浆上清液的(97±5)pg/mL,t=3.306,P<0.05。(2)hUCMSC正常外泌体、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3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均呈典型茶托样;3种hUCMSC外泌体粒径为30~150 nm,均在外泌体正常粒径范围内;3种hUCMSC外泌体CD9和CD63均呈阳性表达。(3)原代细胞轮廓清晰,呈突起的纺锤形、不规则多角形或细长条状;第3代细胞形态与原代细胞相近。培养2 h,细胞中波形蛋白呈阳性表达,细胞鉴定为Fb。(4)培养48 h,3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活力为(137.4±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0%、正常外泌体组的(107.5±2.4)%、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的(113.3±3.2)%及50、10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的(104.0±2.0)%、(101.9±1.5)%,P<0.01, 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外泌体组及50、10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103.4±2.2)%、(102.5±1.4)%],P<0.01。(5)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 μg/mL时,培养6、12、24 h,3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外泌体组、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及50、10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P<0.05);培养12 h,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外泌体组以及50、10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P<0.05)。外泌体终质量浓度10 μg/mL时,培养6 h,3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外泌体组(P<0.05);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50、10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P<0.05)。培养12、24 h,3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外泌体组及50、10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P<0.05);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外泌体组及50、10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P<0.05)。(6)外泌体终质量浓度1 μg/mL时,7组细胞培养48 h TGF-β1、TGF-β3、α-SMA mRNA表达量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3、1.537、1.653,P>0.05)。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0 μg/mL时,培养48 h,7组细胞TGF-β1、α-SMA mRNA表达量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87、1.308,P>0.05)。5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培养48 h TGF-β3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外泌体组、5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及30、10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P<0.05)。 结论 小鼠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上清液预处理对hUCMSC外泌体的总蛋白含量无影响,低浓度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上清液刺激所得的hUCMSC外泌体能够上调Fb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但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上清液中的炎症介质含量过低,不足以有效启动间充质干细胞抗炎及组织修复旁分泌效应。
皮肤牵张器联合负压封闭引流修复糖尿病足创面的临床效果
计鹏, 张月, 胡大海, 张智, 李小强, 佟琳, 韩军涛, 陶克
2020, 36(11): 1035-103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621-00318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皮肤牵张器(以下简称牵张器)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修复糖尿病足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6年3月—2020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5例糖尿病足创面患者,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40~70岁。清创后行间歇模式VSD治疗3~10 d,负压值为-10.67 kPa,创面面积为5.0 cm×3.0 cm~10.0 cm×7.0 cm。创面控制感染、消肿后采用牵张器持续牵张治疗3~5 d,牵张后创面面积为5.0 cm×0.3 cm~10.0 cm×0.5 cm,全层缝合封闭创面。缝合术后2周观测患者足部创面愈合等级,随访足部再次形成溃疡创面、坏疽等严重并发症情况,创面瘢痕情况。 结果 缝合术后2周,23例患者创面甲级愈合,2例患者牵张期间创面再次出现软组织感染溃疡,经抗感染、彻底清创及VSD处理后,创面再次行牵张治疗16 d后愈合。随访3~36个月,23例患者牵张创面遗留线性瘢痕,皮肤的弹性、色泽、触觉均与周围正常组织相似,肢体活动度好;2例患者创面局部瘢痕增生明显。1例患者随访10个月时糖尿病足复发,患肢血管闭塞严重伴坏疽,予以小腿截肢。 结论 采用牵张器联合VSD治疗糖尿病足创面,避免了供区损伤,创面愈合后外观与邻近皮肤相似,修复效果较佳。
论著
蛆虫清创疗法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创面血管新生的机制
王天元, 陈寅晨, 王伟, 姜东, 柳岚, 杨慧, 王爱萍
2020, 36(11): 1040-104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1022-00409
摘要:
目的 探讨蛆虫清创疗法(MDT)促进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创面血管新生的机制。 方法 (1)将东部战区空军医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2例应用MDT(疗程为3 d)的DFU患者[男6例、女6例,年龄(56±12)岁]、12例无糖尿病的急性外伤患者[男6例、女6例,年龄(53±10)岁]分别设为DFU组与外伤无糖尿病组。应用MDT前后观察DFU组患者创面大体情况并留取创面组织,留取外伤无糖尿病组患者首次就诊时清创前创面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FU组患者应用MDT前后创面组织中血管新生标志物CD31的表达,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DFU组患者应用MDT前后及外伤无糖尿病组患者清创前创面组织中脂肪酸合成酶(FAS)的蛋白、mRNA表达。(2)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内皮细胞培养基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取第3~6代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以下实验。取3 d龄无菌丝光绿蝇幼虫,提取分泌排泄物(ES)用于后续实验。取3个批次细胞,均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单纯高糖组、高糖+5 μg/mL蛆虫ES组和高糖+10 μg/mL蛆虫ES组,分别加入PBS、终物质的量浓度20 mmol/L葡萄糖、终物质的量浓度20 mmol/L葡萄糖+终质量浓度5 μg/mL蛆虫ES、终物质的量浓度20 mmol/L葡萄糖+终质量浓度10 μg/mL蛆虫ES处理,各组试剂总体积相同。培养48 h,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各批次细胞中FAS的蛋白、mRNA表达情况及细胞内FAS蛋白表达与定位情况,其中mRNA表达样本数为3。(3)取2个批次细胞,均分为单纯小干扰RNA(siRNA)对照组、siRNA对照+蛆虫ES组、siRNA-FAS+蛆虫ES组,分别转染终物质的量浓度为100 μmol/L的无意义对照siRNA、无意义对照siRNA、siRNA-FAS 4~6 h,之后分别加入PBS、终质量浓度10 μg/mL蛆虫ES、终质量浓度10 μg/mL蛆虫ES常规培养24 h,各组试剂的总体积相同。1个批次细胞进行划痕试验,划痕后24 h观察划痕宽度,检测细胞迁移能力;1个批次细胞进行成管实验,培养24 h后观察细胞小管生成情况。划痕试验和成管实验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法。 结果 (1)与应用MDT前比较,DFU组患者应用MDT后创面新鲜肉芽组织明显增多,坏死组织明显减少;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明显增多。DFU组患者应用MDT前创面组织中FAS蛋白表达较外伤无糖尿病组清创前明显减少,DFU组患者应用MDT后创面组织中FAS蛋白表达较应用MDT前明显增多。DFU组患者应用MDT前创面组织中FAS mRNA表达量为1.00±0.17,较外伤无糖尿病组清创前的3.87±1.02明显减少(t=9.808,P<0.01);DFU组患者应用MDT后创面组织中FAS mRNA表达量为1.85±0.31,较应用MDT前明显增多(t=-10.853,P<0.01)。(2)培养48 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单纯高糖组细胞中FAS蛋白表达较PBS对照组明显减少,高糖+5 μg/mL蛆虫ES组、高糖+10 μg/mL蛆虫ES组细胞中FAS蛋白表达较单纯高糖组明显增多。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显示,单纯高糖组细胞中FAS mRNA相对表达量为0.392±0.073,较PBS对照组的1.000±0.085明显减少(P<0.01);高糖+5 μg/mL蛆虫ES组和高糖+10 μg/mL蛆虫ES组细胞中FAS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61±0.047、0.687±0.0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较单纯高糖组显著增多(P<0.01)。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各组细胞内FAS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表达情况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相近。(3)划痕后24 h,siRNA对照+蛆虫ES组、siRNA-FAS+蛆虫ES组细胞划痕未愈合宽度明显窄于单纯siRNA对照组(P<0.01),siRNA-FAS+蛆虫ES组细胞划痕未愈合宽度明显宽于siRNA对照+蛆虫ES组(P<0.01)。培养24 h,siRNA对照+蛆虫ES组、siRNA-FAS+蛆虫ES组细胞小管生成数明显多于单纯siRNA对照组(P<0.05或P<0.01),siRNA-FAS+蛆虫ES组细胞小管生成数明显少于siRNA对照+蛆虫ES组(P<0.05)。 结论 MDT通过蛆虫ES上调FAS的表达水平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活力,从而促进DFU患者创面血管新生。
虾青素对Ⅲ度烧伤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余美荣, 郭松雪, 金荣华, 有传刚, 王新刚, 韩春茂
2020, 36(11): 1050-105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526-00287
摘要:
目的 探讨虾青素对Ⅲ度烧伤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取48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烧伤组、烧伤+溶剂组、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每组8只。假伤组大鼠背部皮肤浸入20 ℃的温水中15 s模拟致伤;其他5组大鼠背部皮肤浸入100 ℃沸水中15 s,造成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烧伤。伤后即刻及伤后6 h除假伤组外的5组大鼠进行液体复苏。伤后30 min,假伤组和单纯烧伤组大鼠按1 mL/kg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烧伤+溶剂组大鼠按1 mL/kg尾静脉注射虾青素溶剂,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分别按5、10、20 mg/kg尾静脉注射5、10、20 mg/mL的用虾青素溶剂溶解的虾青素溶液。伤后48 h,取肾脏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肾小管损伤评分;取静脉血,血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肌酐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尿素氮水平。取伤后48 h肾脏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oll样受体4(TLR4)、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p65及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HO-1的表达。对数据行Kruskal-Wallis H检验、Dunn-Sidák校正、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 结果 (1)伤后48 h,假伤组大鼠肾组织中无炎症细胞浸润和细胞变性坏死,肾小管结构完整;烧伤各组大鼠肾小管内呈现出上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管腔内空泡细胞和裂解蛋白聚集等损伤表现,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组织损伤程度较单纯烧伤组明显降低。(2)伤后48 h,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烧伤组、烧伤+溶剂组、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和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小管损伤评分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单纯烧伤组和烧伤+溶剂组比较,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和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小管损伤评分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比较,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小管损伤评分显著降低(P<0.01)。(3)伤后48 h,假伤组大鼠血肌酐水平为(2.42±0.06)mg/L,显著低于单纯烧伤组、烧伤+溶剂组、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和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的(6.11±0.11)、(6.48±0.08)、(5.79±0.09)、(4.03±0.12)mg/L(P<0.05或P<0.01);假伤组大鼠血尿素氮水平为(21.9±1.3)mmol/L,显著低于单纯烧伤组和烧伤+溶剂组的(32.1±7.4)、(30.2±4.8)mmol/L,P<0.05或P<0.01。伤后48 h,与单纯烧伤组和烧伤+溶剂组比较,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16.0±2.9)mmol/L]、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血肌酐[(3.02±0.08)mg/L]和血尿素氮水平[(14.5±2.9)mmol/L]及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血尿素氮水平[(22.8±5.5)mmol/L]显著降低(P<0.05或P<0.01)。伤后48 h,与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比较,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及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血肌酐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4)伤后48 h,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烧伤组、烧伤+溶剂组、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组织中MPO、IL-1β和IL-6 mRNA表达及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组织中的IL-1β和IL-6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单纯烧伤组和烧伤+溶剂组比较,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和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组织中MPO、IL-1β和IL-6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比较,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和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组织中MPO、IL-1β和IL-6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比较,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组织中MPO、IL-1β和IL-6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5)伤后48 h,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烧伤组、烧伤+溶剂组、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和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组织中TLR4和p-NF-κB p65蛋白表达及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组织中TLR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单纯烧伤组比较,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和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的大鼠肾组织中TLR4和p-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6)蛋白质印迹法结合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伤后48 h,与假伤组比较,烧伤+溶剂组、烧伤+低剂量虾青素组、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和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组织中的H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单纯烧伤组比较,烧伤+中剂量虾青素组和烧伤+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肾组织中H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 结论 虾青素可缓解肾组织结构损伤和功能减退,并调节损伤相关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实现对烧伤后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HO-1/TLR4/NF-κB信号通路是虾青素实现抗炎性肾保护作用的主要调节机制。
综合保温措施对大面积烧伤切痂植皮术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效果的影响
古兰, 王玲, 苗文, 程沙沙, 戴娇娇
2020, 36(11): 1060-106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1218-00461
摘要:
目的 探讨规范的综合保温措施对大面积烧伤切痂植皮术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大面积烧伤切痂植皮术患者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对其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当时的保温措施,将2017年1—10月收治的围手术期接受常规保温的20例患者[男14例、女6例,年龄(33.5±5.2)岁]设为常规保温组;将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围手术期接受规范综合保温的30例患者[男23例、女7例,年龄(35.8±1.4)岁]设为综合保温组,主要在从术前重症监护病房(ICU)准备及转运至手术室、术前手术室准备、术中手术室处理、术后手术室转运至ICU 4个环节控制体温。统计2组患者入手术室体温和术中低体温的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苏醒时间,术后寒战、水疱、溃疡发生情况及术后10 d创面愈合率。对数据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 结果 (1)综合保温组患者入手术室体温为(36.3±0.4)℃,明显高于常规保温组的(35.6±0.4)℃,t=6.658,P<0.01;术中低体温持续时间为(205±38)min,明显短于常规保温组的(234±42)min,t=2.564,P<0.05。(2)综合保温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23±114)mL,明显少于常规保温组的(490±162)mL,t=4.272,P<0.01;术后苏醒时间为(36±8)min,明显短于常规保温组的(49±17)min,t=3.229,P<0.01。(3)综合保温组患者术后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保温组(χ2=28.626, P<0.01),2组患者术后水疱、溃疡发生率相近。(4)术后10 d综合保温组患者创面愈合率为(78.08±0.06)%,明显高于常规保温组的(71.03±0.08)%, t=3.694,P<0.01。 结论 规范的综合保温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入手术室体温,缩短术中患者低体温持续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苏醒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
短篇论著
吻合静脉的带蒂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或指腹缺损的效果
王辉, 杨晓溪, 王斌, 霍永鑫, 常红, 杨山辉, 李骏然
2020, 36(11): 1065-106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1113-00427
摘要:
目的 探讨吻合静脉的带蒂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或指腹缺损的效果。 方法 2016年2月—2018年9月,唐山市第二医院(下称笔者单位)收治56例(67指)第2~5指指端或者指腹缺损急诊入院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抽签法分为吻合静脉组29例(35指),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17~62岁,清创后创面面积1.6 cm×1.3 cm~3.1 cm×2.4 cm;不吻合静脉组27例(32指),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20~59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7 cm×1.2 cm~3.0 cm×2.4 cm。根据2组患者指端或指腹缺损位置及大小,于受伤手指中节或近节背侧设计皮瓣,术中将皮瓣携带的指固有神经背侧支或指背神经近端与创面内指固有神经残端行端端外膜吻合。吻合静脉组患者将皮瓣携带的1条或2条浅表静脉与创面近端背侧或掌侧浅表静脉行端端间断吻合,不吻合静脉组不进行静脉吻合。吻合静脉组患者皮瓣切取面积为1.8 cm×1.5 cm~3.4 cm×2.6 cm,不吻合静脉组患者皮瓣切取面积为1.9 cm×1.4 cm~3.3 cm×2.6 cm。2组患者供区创面取前臂近端或上臂内侧全厚游离皮片覆盖。术后观察2组患者皮瓣血运情况。术后随访采用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2组患者对皮瓣外观的满意度;由笔者单位手外科主任医师肉眼观察皮瓣颜色,并计算皮瓣色素沉着发生率。对数据行t检验、χ2检验。 结果 术后吻合静脉组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无一例出现张力性水疱;不吻合静脉组患者中有6例(6指)皮瓣因静脉回流障碍而出现张力性水疱,经拆除蒂部部分缝线、换药处理后皮瓣成活。术后随访8~20个月,平均15个月,吻合静脉组患者皮瓣外观满意度评分为(4.6±0.5)分,明显高于不吻合静脉组的(4.3±0.6)分,t=2.482,P<0.05。吻合静脉组患者皮瓣色素沉着发生率为9%(3/35),明显低于不吻合静脉组的31%(10/32),χ2=5.498,P<0.05。 结论 吻合静脉的带蒂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或指腹缺损,静脉回流通畅,皮瓣色素沉着发生率低、外形美观,患者满意度高。
技术与方法·新技术与新理念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烧伤深度识别模型的建立及测试效果
何志友, 王元, 张丕红, 左克, 梁鹏飞, 曾纪章, 周思拓, 郭乐, 黄眽韬, 崔旭
2020, 36(11): 1070-107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926-00385
摘要:
目的 建立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烧伤深度识别模型并测试其效果。 方法 在本诊断试验评价研究中,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下称笔者单位)2010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21例烧伤患者伤后48 h内创面照片484张,采用随机数字编号。采用图像查看软件圈出目标创面,由笔者单位烧伤整形科3名具有5年以上专科工作经验的主治医师判断烧伤深度,用不同颜色标记浅Ⅱ度、深Ⅱ度或Ⅲ度烧伤后,按224×224像素的尺寸切割得到完整大小的图像块5 637张。采用图片生成器将3种深度烧伤图像块均扩充至10 000张后,将每种烧伤深度图像块按7.0∶1.5∶1.5比例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在Keras 2.2.4 Python 2.8.0版本下,采用卷积神经网络中的残差网络ResNet-50构建人工智能烧伤深度识别模型,输入训练集进行训练,利用验证集对模型进行调整、优化。利用测试集测试构建的模型识别各类烧伤深度的准确率,计算精确率、召回率及F1指数;通过降维工具tSNE将测试结果降维可视化生成二维tSNE云图,观察各类烧伤深度分布情况;根据模型对3种烧伤深度识别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绘制出相应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 结果 (1)经测试集测试,人工智能烧伤深度识别模型识别浅Ⅱ度、深Ⅱ度、Ⅲ度烧伤的精确率分别为84%(1 095/1 301)、81%(1 215/1 499)、82%(1 395/1 700),召回率分别为73%(1 095/1 500)、81%(1 215/1 500)、93%(1 395/1 500),F1指数分别为0.78、0.81、0.87。(2)tSNE云图显示,人工智能烧伤深度识别模型测试集测试结果中不同烧伤深度之间总体重叠较少,其中浅Ⅱ度与深Ⅱ度、深Ⅱ度与Ⅲ度烧伤之间重叠相对较多,而浅Ⅱ度与Ⅲ度烧伤之间重叠相对较少。(3)人工智能烧伤深度识别模型识别3种烧伤深度的ROC曲线下面积均≥0.94。 结论 采用ResNet-50网络建立的人工智能烧伤深度识别模型可较准确地识别烧伤患者早期创面照片中烧伤深度,特别是浅Ⅱ度与Ⅲ度烧伤,有望用于临床烧伤深度辅助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病例报告
大面积烧伤患者非典型脓毒症休克合并急性肺水肿一例
汤陈琪, 徐龙, 刘晓彬, 徐达圆, 伍国胜, 杜恬静, 程大胜, 朱世辉, 肖仕初
2020, 36(11): 1075-1077.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828-00365
摘要:
2018年10月16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例因工业粉尘爆燃致大面积烧伤的25岁男性。首次植皮+负压封闭引流术后4 d,患者出现了剧烈失控的炎症反应和休克征象,但若干非典型的表现对脓毒症休克的诊断产生了干扰。给予补液、广谱抗生素、血管活性药物等抢救措施后,患者病情短暂缓解,但很快复发恶化,并于当日晚间出现了急性肺水肿。最后,通过拆除双上肢负压装置并彻底换药,使病情得到了逆转。这提示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感染诊治,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及时干预创面是遏制脓毒症加剧的关键,此外应高度警惕脓毒症患者出现肺水肿的可能。
《Burns & Trauma》好文推荐
巨噬细胞在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020, 36(11): 1077-107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11.105
摘要:
运用序贯器官衰竭评分等危险因素预测脓毒症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
2020, 36(11): 1086-108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11.106
摘要:
综述
烧伤患者抑郁和焦虑障碍研究进展
田播文, 孙业祥
2020, 36(11): 1078-108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807-00339
摘要:
烧伤作为一种应激原,不仅伤害患者身体,还会使患者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不利于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和恢复正常生活。烧伤患者抑郁和焦虑障碍的发病率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尚待研究。适合普通人群使用的抑郁和焦虑障碍筛查量表是否同样适合烧伤患者仍存在疑问,且烧伤患者抑郁和焦虑障碍的非药物疗法疗效尚待研究。本文对近年来烧伤患者抑郁和焦虑障碍的可能发病机制、常用筛查量表与非药物疗法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准确评估烧伤患者抑郁和焦虑障碍提供参考。
过氧化氢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周雪情, 谢卫国
2020, 36(11): 1083-108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906-00373
摘要:
创面愈合是一个高度有序的涉及多种细胞、体液和分子的生物学过程,任何环节的障碍都可以引起创面愈合不良以至于形成慢性创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过氧化氢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贯穿创面愈合全过程。本文通过回顾过氧化氢的研究历程,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促进创面愈合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
学术信息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纪要
钟宁, 李少珲, 官浩
2020, 36(11): 1087-108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106-0046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