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6卷  第5期

院士论坛
凝心聚力战新冠 众志成城抗疫情:致敬投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烧伤人"
夏照帆
2020, 36(5): 327-32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416-00229
摘要: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出现并蔓延以来,中国政府便开始采取各种措施保卫人民健康,全国医务工作者包括烧伤医护工作者们亦积极行动,参与到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科技快讯
采用作用于病损内的光纤设备行1 470 nm二极管激光:炎症和感染性瘢痕的一种治疗方案
彭源(译者), 章一新(审校者)
2020, 36(5): 329-32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5.101
摘要:
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猪移植术后烧伤瘢痕:是否越深越好?
彭源(译者), 章一新(审校者)
2020, 36(5): 345-34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5.102
摘要:
瘢痕整复术:从Ⅰ期闭合到皮瓣手术
彭源(译者), 章一新(审校者)
2020, 36(5): 345-34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5.103
摘要:
高、低密度点阵激光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彭源(译者), 章一新(审校者)
2020, 36(5): 356-35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5.105
摘要:
甲状腺切除术后早期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瘢痕的适宜时机:一项瘢痕自身对照研究
彭源(译者), 章一新(审校者)
2020, 36(5): 356-35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5.104
摘要:
专家论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与传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不同
潘纯, 谢剑锋, 邱海波, 杨毅
2020, 36(5): 330-33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407-00214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球人民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而COVID-19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与其他疾病导致的ARDS在病理生理基础、临床表现等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大的区别,从而导致临床治疗的差异。因此,了解COVID-19导致的ARDS与其他病因导致ARDS的异同,是目前临床医师对COVID-19导致的ARDS进行临床决策的基础。
从全身性炎症角度审视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
曹振东, 刘伟
2020, 36(5): 334-33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401-00205
摘要:
瘢痕疙瘩是一种高复发和难愈性疾病。既往对该疾病的机制研究和治疗策略聚焦在细胞本身和局部治疗,忽略了患者全身性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基于现有的文献报道和临床证据,笔者提出瘢痕疙瘩患者的炎症体质可作为全身性因素与皮损等局部因素形成相互作用,引发瘢痕疙瘩的形成和持续发展,祖国医学脏腑功能与皮肤疾病关联性的经典理论为此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故此,笔者进一步提出需要将全身性抗炎治疗纳入未来瘢痕疙瘩治疗策略设计中,并进行临床验证。中医的祛湿与清热解毒策略则可作为瘢痕疙瘩全身治疗的组成部分。
论著·瘢痕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章氏超减张缝合在闭合高张力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陈珺, 章一新
2020, 36(5): 339-34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14-00163
摘要:
目的 探讨章氏超减张缝合应用于高张力创面闭合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9年1—8月,19例瘢痕或黑毛痣患者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接受门诊手术,患者皮肤条件适宜,对其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患者中男6例、女13例,年龄10~68岁,瘢痕疙瘩8例、增生性瘢痕3例、萎缩性瘢痕5例、黑毛痣3例。手术部位涉及下颌2例、颈部3例、胸部4例、腹部2例、四肢8例。术前瘢痕、黑毛痣面积1.4 cm×1.1 cm~10.0 cm×4.0 cm。所有病损均单纯手术切除,于切口两侧游离1~2 cm,术中创面面积2.6 cm×2.6 cm~12.6 cm×6.8 cm。使用倒刺线进行章氏超减张缝合,...
自噬相关基因在博来霉素诱导小鼠皮肤纤维化中的表达及作用
何香, 李洁, 刘佳琦, 郑朝, 胡大海
2020, 36(5): 346-35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210-00047
摘要:
目的 探讨自噬相关基因在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纤维化中的表达及作用。 方法 (1)取72只6周龄雄性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和博来霉素组,每组24只。空白对照组小鼠不予任何处理;单纯PBS组和博来霉素组小鼠背部皮肤分别皮下注射100 μL PBS、博来霉素(1 mg/mL),每天1次,连续注射28 d。注射7、14、21、28 d,每组分别取6只小鼠,肉眼观察小鼠背部皮肤变化,观察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背部皮肤组织。取注射28 d皮肤组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测量皮肤组织厚度;Masson染色行皮肤组织形态学观察。取注射7、14、21、28...
脉冲染料激光联合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小儿早期烧伤瘢痕的效果
雷颖, 欧阳华伟, 谭军
2020, 36(5): 357-36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224-00084
摘要:
目的 探讨脉冲染料激光(PDL)联合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UFCL)治疗小儿早期烧伤瘢痕的效果。 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20例早期烧伤瘢痕患儿,采用单组病例对照研究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4.2±0.8)岁,瘢痕面积(100.3±0.7)cm2。首次治疗采用PDL联合UFCL治疗,随后PDL每次治疗间隔1个月,UFCL每次治疗间隔3个月。总治疗周期为6个月,共行2次PDL单独治疗、2次联合治疗。首次联合治疗前、2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采用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对医师和患儿家属进行疗效评估。2次联...
预扩张胸三角皮瓣修复面颈部病损的临床效果
王占统, 董琛, 唐银科, 余州, 马显杰
2020, 36(5): 363-36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113-00019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预扩张胸三角皮瓣修复面颈部病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7月—2018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面颈部病损患者355例,其中男200例、女155例,年龄4~48岁,以热力烧伤后瘢痕、Ⅲ型和Ⅳ型面颈部畸形为主。Ⅰ期行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术,根据病损的大小及位置,置入合适容量的扩张器对胸三角区域进行扩张;Ⅱ期为皮瓣带蒂转移术,待扩张器扩张至理想容量后,切除病损组织,依缺损面积(单侧缺损面积为7 cm×5 cm~17 cm×16 cm)设计皮瓣后带蒂转移,胸部供区切口直接拉拢缝合;待皮瓣成活后Ⅲ期行皮瓣延迟术及断蒂术,本组患者单个皮瓣面积8 cm×5 cm~20 cm×1...
论著
吸入性损伤对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的影响
潘泽平, 荆银磊, 李明, 冯剑, 吕小星, 李学拥
2020, 36(5): 370-377.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1204-00452
摘要:
目的 探讨吸入性损伤对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的影响。 方法 将2009年5月—2019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7例)及延安大学附属医院(17例)收治的共74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男65例、女9例,年龄21~65岁)纳入本回顾性队列研究。依据临床表现、体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等将患者分为吸入性损伤组(56例)和非吸入性损伤组(18例)。针对2组患者基线资料中烧伤总面积存在的差异,采用个案-控制匹配以烧伤总面积为标准进行1∶2匹配后吸入性损伤组26例、非吸入性损伤组13例。统计2组患者伤后第1、2、3个24 h患者总补液系数、电解质补液系数、胶体补液系数、水分输入量及电解质胶体比、...
吡咯并喹啉醌对氧化应激条件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线粒体功能和细胞存活的影响及机制
王许杰, 杨云舒, 沈括, 王璟, 韩夫, 吴高峰, 李艳, 白晓智, 罗亮, 胡大海
2020, 36(5): 378-387.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806-00335
摘要:
目的 观察吡咯并喹啉醌(PQQ)在氧化应激条件下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线粒体功能和细胞存活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体外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下称正常培养基)培养大鼠BMSC,选取对数生长期的第3~5代细胞进行实验。(1)取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PQQ组、单纯过氧化氢组、过氧化氢+PQQ组。正常对照组细胞用正常培养基培养24 h;正常对照+PQQ组细胞用含终物质的量浓度为100 μmol/L PQQ的正常培养基培养24 h;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用含有终物质的量浓度为200 μmol/L过氧化氢的正常培养基培养24 h;过氧化氢+PQQ组...
801例住院慢性创面患者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调查
陈彩虹, 姚泽欣, 陈葵, 程飚
2020, 36(5): 388-39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1231-00477
摘要:
目的 分析801例住院慢性创面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下称笔者单位)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创面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职业、创面类型、年龄、科室分布、痊愈情况、痊愈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方式、临床转归、各项医疗费用情况。对数据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及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 笔者单位5年间共收治245 037例住院患者,其中801例(3.3‰)为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创面患者,5年间慢性创面患者构成比为2.4‰(106/44 230)~3.9‰(191/49 342)。患者中男527例、...
经验交流
旋肩胛动脉穿支或侧胸部穿支或臂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
孙涛, 张勋, 虎海东, 吴银生
2020, 36(5): 395-39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117-00010
摘要:
2014年1月—2018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5~56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6 cm×5 cm~11 cm×8 cm。5例患者创面采用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皮瓣面积8 cm×7 cm~12 cm×6 cm)修复,供瓣区直接缝合。3例患者创面采用侧胸部穿支皮瓣(皮瓣面积8 cm×7 cm~13 cm×9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1例患者供瓣区大部分直接缝合,小部分移植同侧大腿中厚皮覆盖。4例患者创面采用臂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皮瓣面积6 cm×5 cm~12 cm×10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2例患者取左侧...
更正
关于《双层人工真皮复合自体皮移植修复骨质和/或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一文的更正
2020, 36(5): 398-39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5.106
摘要:
病例报告
一对孪生患儿同时严重烧伤
张健, 刘小龙, 查天建, 陈召, 刘利华
2020, 36(5): 399-401.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112-00004
摘要:
2018年12月2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伤后17 d由基层医院转入的一对同时严重烧伤的女性孪生患儿,年龄2岁。入院时体格检查见姐妹两人头面部、左上肢、足部等多处严重烧伤,且血型稀有,姐姐为B型Rh D变异血,妹妹为B型Rh阴性血,备血困难。妹妹烧伤总面积为15%体表总面积(TBSA),左耳Ⅳ度烧伤,大部分耳廓脱落,入院后给予抗感染、补液抗休克及营养支持对症处理,分次手术移植左大腿刃厚皮片修复左上肢创面,右大腿薄中厚皮片封闭头面部创面,预留并保存右大腿薄中厚皮片3 cm×1 cm。姐姐烧伤总面积为22%TBSA,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后严重肺部感染,病情危重。入院后给予抗感染、补...
右下肢慢性溃疡伴异位骨化一例
赵鸣宇, 徐刚, 李平松, 罗艺, 李笑眉
2020, 36(5): 402-40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408-00172
摘要:
2019年1月1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1例55岁男性右下肢慢性溃疡患者。入院后行右小腿溃疡扩创+负压封闭引流(VSD)术,在右跟腱与腓骨间隙中取出2块类骨骼样组织,术后病理切片证实为骨化组织,创面行VSD及换药治疗。术后49 d,取左股外侧中厚皮片移植于创面,之后行VSD治疗。患者术后皮片存活良好,住院77 d后痊愈出院。该病例提示慢性溃疡患者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改善病灶血液循环和清除创面异位骨化灶至关重要。
综述
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在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杨沁馨, 王达利, 徐广超, 邓呈亮, 魏在荣
2020, 36(5): 405-41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827-00362
摘要:
创面愈合是多种类型细胞、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其中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是参与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的主要细胞。相关学者分别对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过程中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Fb)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上皮细胞在创面复杂的微环境刺激下会失去其上皮特征并获得间充质细胞典型特征及迁移能力,同时伴随细胞结构和细胞行为等的复杂改变,进而通过细胞迁移覆盖创面,参与组织创伤修复过程,包括正常或纤维化修复。而Fb是创面纤维化修复的关键细胞,在创面愈合包括创面过度愈合和延迟愈合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者们认识到上皮细胞与Fb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即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明显影响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