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6卷  第4期

专家论坛
小儿吸入性损伤
郭光华, 江政英
2020, 36(4): 247-251.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1002-00393
摘要:
小儿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尚处于发育阶段,解剖和生理均不成熟。小儿吸入性损伤后往往病情重,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演变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变化快,病死率极高,临床救治具有一定挑战。本文就小儿吸入性损伤的原因、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科技快讯
不同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及使用时间对烟雾所致大鼠急性肺损伤及肺纤维化的影响
江政英(译者), 郭光华(审校者)
2020, 36(4): 251-25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4.101
摘要:
床旁内镜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用于评估吸入性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意义
江政英(译者), 郭光华(审校者)
2020, 36(4): 266-26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4.102
摘要:
烟雾吸入性损伤对血-脑屏障功能的影响
江政英(译者), 郭光华(审校者)
2020, 36(4): 303-30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4.104
摘要:
肺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0对减轻烟雾吸入性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
江政英(译者), 郭光华(审校者)
2020, 36(4): 303-30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4.103
摘要:
论著·烧创伤相关肺损伤
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治疗特重度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蒋南红, 王德运, 席毛毛, 栾夏刚, 蒋梅君, 李凤, 谢卫国
2020, 36(4): 252-25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1203-00451
摘要: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治疗在特重度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2015年1月—2019年1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47例特重度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纳入本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是否行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治疗分为纤维支气管镜组23例[男19例、女4例,年龄(44±11)岁,伤后4(3,4)h入院]和常规组24例[男20例、女4例,年龄(49±9)岁,伤后4(3,5)h入院]。常规组予以常规综合治疗,纤维支气管镜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行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治疗。统计2组患者入院时及伤后3、5、7、10 d 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氧合指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血乳酸、降钙素原,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伤后28 d内的并发症发生及死亡情况。观察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治疗过程中是否发生支气管痉挛及窒息。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并行Bonferroni校正、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1)入院时,2组患者pH值、PaO2、PaCO2、SaO2及氧合指数相近(Z=-0.118、-0.320、-0.362、-2.416、-0.234,P>0.05)。伤后3、5、7、10 d,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pH值、PaO2、SaO2及氧合指数均明显高于常规组(Z3 d=-4.711、-4.161、-5.525、-2.661,Z5 d=-3.489、-4.678、-5.875、-3.599,Z7 d=-5.104、-4.619、-5.876、-4.844,Z10 d=-4.026、-5.698、-5.877、-4.716,P<0.05或P<0.01),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PaCO2明显低于常规组(Z=-2.895、-3.162、-3.407、-2.831,P<0.05或P<0.01)。(2)入院时及伤后3、5、7 d,2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乳酸及降钙素原水平相近(Z=-0.830、-0.915、-0.458,-0.648、-1.714、-1.479,-0.330、-0.128、-1.766,-0.494、-1.396、-1.522,P>0.05);伤后10 d,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乳酸及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组(Z=-3.502、-2.630、-2.662,P<0.05或P<0.01)。入院时,常规组、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相近[0.887(0.862,0.912)、0.887(0.856,0.897),Z=-0.404,P>0.05];伤后3、5、7、10 d,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中性粒细胞[0.848(0.802,0.867)、0.831(0.815,0.849)、0.798(0.771,0.849)、0.796(0.751,0.869)]均明显低于常规组[0.882(0.820,0.906)、0.871(0.835,0.903)、0.845(0.819,0.905)、0.881(0.819,0.916),Z=-2.756、-2.810、-2.618、-3.033,P<0.05]。(3)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天数明显短于常规组(Z=-2.199,t=2.368,P<0.05),伤后28 d内的并发症发生患者数明显少于常规组(χ2=5.436,P<0.05),伤后28 d内的死亡患者数与常规组相近(P>0.05)。纤维支气管镜组患者气道灌洗操作过程顺利,均未发生支气管痉挛或窒息。 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气道灌洗治疗特重度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效果明显,可快速改善肺部的氧合状态和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缩短机械通气和住ICU时间,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14-3-3σ基因在调控内毒素/脂多糖诱导的人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甘春霞, 刘名倬, 廖新成, 付忠华, 曾小平, 王红梅, 郭光华
2020, 36(4): 260-26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1203-00450
摘要:
目的 探讨14-3-3σ基因在调控内毒素/脂多糖(LPS)引发人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中的机制。 方法 (1)取培养的对数生长期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PCMV6-14-3-3σ组,每组3孔。对照组细胞转染空载质粒,PCMV6-14-3-3σ组细胞转染PCMV6-14-3-3σ质粒。转染48 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内14-3-3σ蛋白表达。(2)取培养的对数生长期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PCMV6-14-3-3σ组、PCMV6-14-3-3σ+LPS组、LPS组,每组3孔。对照组细胞转染空载质粒孵育42 h,PCMV6-14-3-3σ组细胞转染PCMV6-14-3-3σ质粒孵育42 h,PCMV6-14-3-3σ+LPS组细胞转染PCMV6-14-3-3σ质粒42 h后加入LPS(终质量浓度1 μg/mL,下同)刺激6 h,LPS组细胞仅加入LPS刺激6 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计算两者比值;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技术检测细胞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含量。对数据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 结果 (1)与对照组(0.78±0.04)比较,转染48 h PCMV6-14-3-3σ组细胞14-3-3σ蛋白表达水平(1.05±0.03)明显升高(t=5.41, P<0.01)。(2)与对照组比较,PCMV6-14-3-3σ组细胞Bax/Bcl-2比值、细胞凋亡率、TNF-α mRNA及IL-1β mRNA表达量、细胞上清液中TNF-α及IL-1β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LPS组细胞上述指标均明显升高或增加(P<0.01)。与LPS组比较,PCMV6-14-3-3σ+LPS组细胞上述指标明显下降或减少(P<0.01)。 结论 14-3-3σ是调控细胞凋亡的重要因子,通过调节凋亡调控因子Bax/Bcl-2比值,抑制人肺上皮细胞凋亡,从而减轻LPS诱导的炎症反应。
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联合支气管镜治疗老年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
吴亮, 虞意华, 李莉, 徐玲芸, 阮茜茜, 林昌标, 赵佳萍
2020, 36(4): 267-27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229-00107
摘要:
目的 探讨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联合支气管镜治疗老年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2月,浙江医院收治80例住院老年重症V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乙酰半胱氨酸+支气管镜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78±7)岁]和单纯支气管镜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80±7)岁],对其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单纯支气管镜组患者除进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外,采用支气管镜治疗;乙酰半胱氨酸+支气管镜组患者在单纯支气管镜组治疗基础上行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治疗。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7 d。2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行简化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取静脉血10 mL,检测白细胞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取动脉血1 mL,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吸气平台压(Pplat)、动态肺顺应性(Cdyn)、气道阻力与呼吸做功及抗生素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对数据行χ2检验、t检验。 结果 (1)乙酰半胱氨酸+支气管镜组患者治疗后简化CPIS、白细胞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明显低于单纯支气管镜组(t=2.32、2.15、6.08、7.12,P<0.05或P<0.01)。乙酰半胱氨酸+支气管镜组、单纯支气管镜组患者治疗后简化CPIS、白细胞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均明显低于治疗前(t=13.76、13.60、12.70、8.32,11.44、14.28、9.48、9.50,P<0.01)。(2)乙酰半胱氨酸+支气管镜组患者治疗后PaO2、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单纯支气管镜组(t=4.14、2.55,P<0.05或P<0.01),PaCO2明显低于单纯支气管镜组(t=4.36,P<0.01)。乙酰半胱氨酸+支气管镜组患者治疗后PaO2、氧合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t=10.90、43.72,P<0.01),单纯支气管镜组患者治疗后PaO2、氧合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t=6.55、43.03,P<0.01);乙酰半胱氨酸+支气管镜组、单纯支气管镜组患者治疗后PaCO2明显低于治疗前(t=21.54、21.92,P<0.01)。(3)乙酰半胱氨酸+支气管镜组患者治疗后Cdyn明显高于单纯支气管镜组(t=5.41,P<0.01),Pplat、气道阻力、呼吸做功明显低于单纯支气管镜组(t=2.18、5.46、2.49,P<0.05或P<0.01)。乙酰半胱氨酸+支气管镜组、单纯支气管镜组患者治疗后Cdyn明显高于治疗前(t=16.10、10.90,P<0.01),Pplat、气道阻力、呼吸做功明显低于治疗前(t=21.18、11.13、9.32,15.50、5.17、5.97,P<0.01)。(4)乙酰半胱氨酸+支气管镜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分别为(6.9±1.9)、(8.7±2.8)d,明显短于单纯支气管镜组的(10.1±2.2)、(11.6±3.5)d,t=6.85、4.09,P<0.01。 结论 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联合支气管镜治疗能够明显控制老年重症VAP患者的肺部感染程度,改善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血气分析指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
论著·新技术与新理念
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清创术在慢性创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江波, 唐瑞, 郑丹玉, 杨雨婷, 李颖, 杨茹茜, 刘利刚, 颜洪
2020, 36(4): 273-27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415-00186
摘要:
目的 探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清创术在慢性创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8年12月—2019年5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3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创面患者,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外科清创组19例[男4例、女15例,年龄(58±16)岁,25个创面]和激光清创组18例[男9例、女9例,年龄(58±10)岁,23个创面]。外科清创组以手术刀柄或刮匙刮除患者创面水肿老化的肉芽组织,再以锐性手术器械清除残存的坏死组织;激光清创组采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机清除患者创面水肿老化肉芽组织和坏死组织,反复激光气化清创直至出现新鲜正常组织。2组患者根据情况首次清创后前3 d至少同前行2次清创换药,其后根据创面情况每1~4天同前清创换药1次。计算首次清创后7、14、21、28 d创面愈合率,首次清创前后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观察首次清创前及首次清创后7、14、28 d创面肉芽组织色泽和质地并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创面每次清创前、清创中和清创换药后的疼痛进行评分,统计清创换药次数。对数据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首次清创后7、14、21、28 d,激光清创组患者创面愈合率[29.5%(24.1%,36.0%)、47.1%(42.7%,62.4%)、71.4%(62.2%,76.8%)、88.6%(79.2%,96.3%)]均明显高于外科清创组[1.6%(1.0%,12.8%)、12.7%(2.0%,16.6%)、24.5%(8.9%,45.5%)、43.9%(23.2%,70.8%),Z=3.477、3.553、2.721、2.193,P<0.05或P<0.01]。(2)首次清创前,外科清创组、激光清创组患者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92%(23/25)、91%(21/23),二者相近(P>0.05);首次清创后,外科清创组患者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4%(16/25),明显高于激光清创组的13%(3/23),P<0.01。(3)首次清创后7、14、28 d,激光清创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的色泽和质地评分均明显高于外科清创组(Z=3.420、5.682、6.142,4.461、5.337、4.458,P<0.01)。(4)每次清创中及清创换药后激光清创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外科清创组(t=2.847、5.046,P<0.05或P<0.01)。(5)激光清创组患者清创换药次数为8.0(7.0,10.0)次,明显少于外科清创组的10.0(9.5,12.5)次(Z=2.261,P<0.05)。 结论 采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清创治疗慢性创面较传统外科清创手段疗效更佳,创面愈合更高效、疼痛更轻、感染控制效果更佳,且能明显减少换药次数,尤其适用于创面门诊治疗。
论著
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变化及信号转导机制
张博涵, 申传安, 孙鹏超, 郑波, 李大伟, 刘兆兴, 徐圣博, 孙佳辰, 张文
2020, 36(4): 280-287.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702-00289
摘要:
目的 观察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信号转导机制。 方法 将24只7周龄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假伤组、假伤+BPV(HOpic)组、单纯烫伤组和烫伤+BPV(HOpic)组,每组6只。单纯烫伤组、烫伤+BPV(HOpic)组大鼠在94 ℃热水中浸浴腹部6 s、背部12 s,造成50%体表总面积Ⅲ度烫伤;单纯假伤组、假伤+BPV(HOpic)组大鼠在37 ℃温水中浸浴腹部6 s、背部12 s,模拟致伤。伤后0(即刻)~2 d,烫伤+BPV(HOpic)组、假伤+BPV(HOpic)组大鼠每天一次性腹腔注射0.5 mg/mL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增强剂BPV(HOpic)溶液0.6 mg/kg,单纯烫伤组、单纯假伤组大鼠每天一次性腹腔注射等体积二甲基亚砜。伤后72 h,剪尾法取大鼠尾血,用血糖仪测定空腹血糖;取大鼠胰腺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胰岛组织病理学表现,透射电镜观察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以计数每10微米细胞膜上锚接胰岛素颗粒并计算胰岛素空泡占比,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胰腺PI3K/Akt信号通路中Akt磷酸化水平。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 结果 (1)伤后72 h,单纯假伤组与假伤+BPV(HOpic)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均正常且相近(P>0.05),与该2组比较,单纯烫伤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显著升高(P<0.01),烫伤+BPV(HOpic)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没有明显变化(P>0.05)。与单纯烫伤组比较,烫伤+BPV(HOpic)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降低(P<0.01)。(2)伤后72 h,单纯假伤组与假伤+BPV(HOpic)组大鼠胰岛形态完整且胰岛细胞排列整齐,与该2组比较,单纯烫伤组大鼠胰岛形态不完整,胰岛内空泡样变多见,细胞排列不规则,部分胰岛β细胞胞质淡染或透亮;烫伤+BPV(HOpic)组大鼠胰岛形态变化不明显。与单纯烫伤组比较,烫伤+BPV(HOpic)组大鼠胰岛形状较为完整,胰岛内空泡样变较少,细胞排列较规则,胰岛β细胞胞质淡染或透亮较少。(3)伤后72 h,单纯假伤组与假伤+BPV(HOpic)组大鼠胰岛β细胞中每10微米细胞膜上锚接胰岛素颗粒数和胰岛素空泡占比均相近(P>0.05),与该2组比较,单纯烫伤组大鼠胰岛β细胞中每10微米细胞膜上锚接胰岛素颗粒数显著减少(P<0.01),胰岛素空泡占比显著增加(P<0.01);烫伤+BPV(HOpic)组大鼠胰岛β细胞中每10微米细胞膜上锚接胰岛素颗粒数明显减少(P<0.05),胰岛素空泡占比没有明显变化(P>0.05)。与单纯烫伤组比较,烫伤+BPV(HOpic)组大鼠胰岛β细胞中每10微米细胞膜上锚接胰岛素颗粒数显著增多(P<0.01),胰岛素空泡占比显著减少(P<0.01)。(4)伤后72 h,单纯假伤组、假伤+BPV(HOpic)组、单纯烫伤组、烫伤+BPV(HOpic)组大鼠胰腺Akt磷酸化水平分别为0.91±0.03、0.98±0.03、0.78±0.08、0.87±0.08。与单纯假伤组比较,假伤+BPV(HOpic)组大鼠胰腺Akt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单纯烫伤组大鼠胰腺Akt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1),烫伤+BPV(HOpic)组大鼠胰腺Akt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与假伤+BPV(HOpic)组比较,单纯烫伤组与烫伤+BPV(HOpic)组大鼠胰腺Akt磷酸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单纯烫伤组比较,烫伤+BPV(HOpic)组大鼠胰腺Akt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 结论 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胰腺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降低,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提高胰腺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可以改善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恢复血糖生理水平。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巨噬细胞表型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史宸硕, 王达利, 孙锦, 杨沁馨, 魏在荣, 邓呈亮, 徐广超, 黄广涛, 肖顺娥
2020, 36(4): 288-29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1120-00438
摘要:
目的 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在体内外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巨噬细胞表型的调控及对创面愈合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 (1)取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5名足月分娩健康孕妇产后弃用的新鲜羊膜,酶消化法分离纯化培养hAMSC,取第3代细胞,经成骨、成脂诱导分化鉴定;取第4代细胞,经hAMSC表面标志物鉴定。取10只C57BL/6小鼠(均为雄性,6~8周龄,性别、鼠龄下同),腹腔灌洗法提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用含γ干扰素的DMEM培养基培养诱导制备M1型巨噬细胞。将M1型巨噬细胞分为hAMSC+巨噬细胞组及单纯巨噬细胞组。hAMSC+巨噬细胞组每孔巨噬细胞加入1×104个第4代hAMSC后加入DMEM培养基2 mL,常规培养;单纯巨噬细胞组每孔巨噬细胞仅加入2 mL DMEM培养基常规培养。于培养1、7 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2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2(IL-12)、精氨酸酶1及IL-10含量(样本数为6)。(2)取56只C57BL/6小鼠,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AMSC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每组28只。hAMSC组小鼠于创周皮下注射100 μL采用PBS悬浮的含1×107个/mL hAMSC的细胞悬液,PBS组小鼠创周仅注射100 μL PBS。于注射后1、3、7、14 d,2组分别取7只小鼠,处死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68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双阳性、CD68与精氨酸酶1双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创面IL-10、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MIP-2的mRNA表达。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t检验、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培养1 d,2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精氨酸酶1含量相近(t=0.448、0.536,P>0.05),hAMSC+巨噬细胞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含量明显低于单纯巨噬细胞组(t=14.722,P<0.01)。培养7 d,hAMSC+巨噬细胞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含量明显低于单纯巨噬细胞组(t=13.226,P<0.01),精氨酸酶1和IL-10含量明显高于单纯巨噬细胞组(t=30.172、31.406,P<0.01)。(2)注射后1 d,2组小鼠创面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注射后3 d,2组小鼠创面炎性细胞浸润均增多,hAMSC组炎性细胞浸润较PBS组少;注射后7 d,2组小鼠创面炎性细胞浸润均减少,hAMSC组炎性细胞浸润较PBS组少;注射后14 d,2组小鼠创面均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3)注射后1、14 d,2组小鼠创面CD68与iNOS双阳性细胞百分比、CD68与精氨酸酶1双阳性细胞百分比相近(t1 d=0.134、0.693,t14 d=1.146、2.585,P>0.05);注射后3、7 d,hAMSC组小鼠创面CD68与iNOS双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PBS组(t=6.396、4.787,P<0.01),CD68与精氨酸酶1双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PBS组(t=3.928、4.473,P<0.01)。(4)注射后1 d,2组小鼠创面IL-10的mRNA表达相近(t=2.005,P>0.05);注射后3、7、14 d,hAMSC组小鼠创面IL-10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PBS组(t=7.758、124.355、80.823,P<0.01)。注射后1、3、7、14 d,hAMSC组小鼠创面MIP-1α和MIP-2的mRNA表达(0.341±0.212、0.648±0.004、0.611±0.106、0.763±0.049,1.377±0.099、1.841±0.042、1.181±0.035、0.553±0.028)均明显低于PBS组(3.853±0.035、6.914±0.163、3.648±0.113、2.250±0.046,11.119±0.495、8.634±0.092、5.722±0.021、4.862±0.036,t=43.198、101.904、51.845、58.231,51.074、177.501、291.752、251.614,P<0.01)。 结论 hAMSC具有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的生物学效应;可以上调抗炎及抗纤维化因子IL-10的表达,下调重要的炎症反应介导因子MIP-1α和MIP-2的表达。
带蒂腹直肌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及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瓣行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再造及上肢淋巴水肿治疗的效果
宋达疆, 李赞, 章一新, 冯光, 彭小伟, 周波, 吕春柳, 彭文, 欧延, 毛煌兴, 李慧
2020, 36(4): 297-30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117-00011
摘要:
目的 探讨带蒂腹直肌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同时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瓣行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再造及上肢淋巴水肿治疗的效果。 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9月,湖南省肿瘤医院采用带蒂腹直肌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同时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瓣移植对9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行乳房再造及上肢淋巴水肿治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4~66(44±7)岁。术前用可听式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和CT血管造影确定下腹部腹壁下动脉穿支位置,设计联合组织瓣。联合组织瓣长(25.32±0.27)cm、宽(13.14±0.76)cm、厚(3.55±0.34)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根据供受区情况留置2根或多根负压引流管。记录患者手术时间、负压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观察组织瓣以及其供区术后情况、再造乳房情况、上肢淋巴水肿恢复情况以及其随访情况。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90~420(396±55)min。术后胸部负压引流管平均留置5.9 d,腹部负压引流管平均留置4.3 d。1例患者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发生皮下血肿;1例患者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供区发生皮下血肿;1例患者腹直肌肌皮瓣发生延迟愈合,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组织瓣均顺利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组织瓣挛缩变形。7例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周径缩小2.0~4.0 cm。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5个月,其中6例患者患肢术后长期行绷带加压治疗和物理治疗,所有患者对患肢外形较满意;2例患者的患肢神经痛表现得到缓解,另2例患者患肢神经痛未加重。腹部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部功能无明显受限,未见其他并发症。 结论 带蒂腹直肌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同时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瓣移植是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合并上肢淋巴水肿治疗的有效方法。
短篇论著
液体石蜡辅助治疗重度烧伤患者残余创面的效果观察
王晶晶, 杨磊, 陈旭
2020, 36(4): 304-307.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316-00122
摘要:
目的 观察液体石蜡辅助治疗重度烧伤患者残余创面的效果。 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58例重度烧伤后期残余创面患者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对其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患者均采用隔日消毒、更换油纱及银离子抗菌敷料的方法进行残余创面的治疗,直至创面愈合。2016年1—11月收治的29例患者更换敷料前使用碘伏和生理盐水清洗消毒创面,设为生理盐水组,其中男22例、女7例,年龄(38±12)岁;2016年1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29例患者更换敷料前使用碘伏及液体石蜡清洗消毒创面,设为液体石蜡组,其中男20例、女9例,年龄(37±12)岁。比较2组患者首次治疗后7、14、21 d创面治疗有效率、创面感染控制率、创面细菌阳性比,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对数据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后的Pearson χ2检验、连续性校正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1)首次治疗后7、14、21 d,液体石蜡组患者创面治疗有效率分别为34%(10/29)、59%(17/29)、79%(23/29),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的10%(3/29)、24%(7/29)、38%(11/29),χ2=5.857、7.108、10.235,P<0.05或P<0.01。(2)液体石蜡组患者首次治疗后7、14 d创面感染控制率分别为79%(23/29)、90%(26/29),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的31%(9/29)、52%(15/29),χ2=13.663、8.321,P<0.01;首次治疗后21 d创面感染控制率为100%(29/29),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的69%(20/29),P<0.01。(3)液体石蜡组患者首次治疗后7、14 d创面细菌阳性比与生理盐水组相近(χ2=2.097、2.583,P>0.05);首次治疗后21 d创面细菌阳性比为8%(3/39),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的49%(17/35),χ2=13.625,P<0.01。(4)液体石蜡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15.0(11.0,20.0)d,明显短于生理盐水组的22.0(15.0,27.5)d,Z=2.256,P<0.05。 结论 采用液体石蜡辅助治疗严重烧伤患者残余创面,可以有效提高创面治疗有效率及感染控制率,降低创面细菌阳性比,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同期肢体多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畸形整复的临床效果
张丕红, 文一臻, 曾纪章, 任利成, 周捷, 梁鹏飞, 张明华, 何志友, 崔旭, 黄晓元
2020, 36(4): 308-31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124-00016
摘要:
目的 探讨同期肢体多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畸形整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0年1月—2018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针对24例患者同一肢体多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畸形进行同期手术整复,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42岁;上肢15例、下肢9例;一次手术整复腋窝和肘部瘢痕挛缩3例,肘窝和腕掌侧瘢痕挛缩4例,肘窝和手部瘢痕挛缩5例,腕掌侧、手掌和手指掌侧瘢痕挛缩3例,腹股沟和膝内侧瘢痕挛缩2例,腘窝和踝后瘢痕挛缩1例,踝前和足背瘢痕挛缩6例。多关节部位瘢痕挛缩松解后,皮肤缺损面积140~580 cm2,采用自体全厚皮移植修复7例,自体中厚皮移植修复4例,自体全厚皮移植联合局部皮瓣改形修复9例,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自体薄皮片移植修复4例。术后采取综合康复措施,观察所有皮片成活情况;术后6个月~8年随访患肢功能,其中上肢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下肢术后检查关节活动度以及行走和下蹲功能,并记录患肢挛缩复发再次手术情况。 结果 22例患者植皮术后皮片全部成活;2例患者全厚皮小块坏死,其中1例患者创面经清创植皮后修复,1例患者创面经换药后愈合。各整复关节处瘢痕挛缩畸形完全或基本纠正。随访6~96个月,15例上肢瘢痕挛缩患者功能评定优12例、良3例;9例下肢瘢痕挛缩患者中除1例3岁患儿因膝内侧瘢痕挛缩复发5年后再次行手术松解植皮外,其余8例患者整复术后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效果较佳。 结论 同一肢体多关节部位连续性瘢痕挛缩畸形,采取同期手术松解植皮整复,可减少手术次数、获得较佳手术效果。
情景浸润联合交互式培训模式在低年资护士预防及处理压疮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王青, 周琴, 罗旭芳, 马宁侠, 童翠芳, 薛姣
2020, 36(4): 312-31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108-00001
摘要:
目的 探讨情景浸润联合交互式培训模式在低年资护士预防及处理压疮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入职的118名低年资护士符合入选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培训组[男2名、女57名,年龄(23.9±1.2)岁]和情景浸润联合交互式培训组[男3名、女56名,年龄(23.5±1.3)岁],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培训前采用培训小组自行制订的关于预防及处理压疮的理论试卷及操作要求考核2组护士,针对薄弱点制订包括3个主题的培训内容。常规培训组护士进行大课堂多媒体教学,每周针对1个主题进行1次授课,每次2 h。情景浸润联合交互式培训组护士通过分阶段情景浸润联合交互式培训模式实施培训,培训护士通过网络自主学习2周后进行现场多媒体理论及操作示教与互动。培训后再次对2组护士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收集2组护士对培训模式、培训效果、课程设计的满意度评分及对培训相关内容满意度开放性问题的回答。通过培训小组自行设计的课程内容需求调查问卷,了解2组护士对课程内容的需求情况。对数据行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1)培训前,常规培训组护士压疮预防和处理理论和操作考核得分分别为(78±11)、(83±10)分,与情景浸润联合交互式培训组的(79±11)、(84±10)分相近(t=0.522、0.615,P>0.05)。培训后,情景浸润联合交互式培训组护士压疮预防和处理理论和操作考核得分分别为(90±8)、(92±5)分,明显高于常规培训组的(82±10)、(85±9)分(t=4.581、5.259,P<0.01)。(2)情景浸润联合交互式培训组护士对培训模式、课程设计、培训效果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常规培训组(t=5.169、7.976、4.463,P<0.01)。2组护士均对培训内容满意,对课时及考核方式不满意。(3)培训护士对课程内容需求最大的为Ⅱ~Ⅲ期压疮的处理方法,占81.36%(96/118)。 结论 情景浸润联合交互式培训通过灵活的培训模式、合理的课程设计和培训内容,显著提高了培训护士的压疮预防和处理理论知识及操作水平,得到培训护士的认可。
前列地尔对深Ⅱ度烫伤大鼠早期创面愈合的作用
程兴, 詹剑华, 罗锦花, 郑国钰
2020, 36(4): 317-32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125-00017
摘要: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对深Ⅱ度烫伤大鼠早期创面愈合的作用。 方法 取90只健康无特殊病原体级成年SD大鼠,雌雄各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烫伤组、前列地尔组,每组30只。假伤组模拟致假伤,其余2组大鼠背部造成30%体表总面积深Ⅱ度烫伤。3组大鼠伤后即刻行抗休克治疗;伤后2 h,假伤组、单纯烫伤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前列地尔组大鼠腹腔注射前列地尔注射液1 mL,每天1次,持续14 d。伤后3、7、14 d,每组取10只大鼠,观察创面大体情况并计算烫伤2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每只大鼠取腹主动脉血2 mL,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血栓素B2水平;取背部创面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创面微血管密度(MVD)。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t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假伤组大鼠无烫伤创面。伤后3 d,单纯烫伤组及前列地尔组大鼠创面形成干痂;伤后7、14 d,前列地尔组大鼠创面面积较单纯烫伤组明显缩小,且渗出更少。(2)伤后3 d,单纯烫伤组与前列地尔组大鼠创面愈合率相近(t=1.167,P>0.05)。伤后7、14 d,前列地尔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单纯烫伤组(t=8.657、33.050,P<0.01)。(3)伤后3、7、14 d,单纯烫伤组和前列地尔组大鼠血清血栓素B2水平分别为(541±22)、(607±47)、(688±21),(326±25)、(271±21)、(135±27)pg/mL,明显高于假伤组的(17±6)、(16±4)、(16±4)pg/mL(t=72.977、39.685、102.076,37.033、37.253、13.845,P<0.01)。伤后3、7、14 d,前列地尔组大鼠血清血栓素B2水平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t=20.637、20.651、51.680,P<0.01)。(4)假伤组大鼠可见正常表皮、真皮等。伤后3 d,单纯烫伤组大鼠创面可见大量坏死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前列地尔组大鼠创面可见少许新生上皮形成及部分炎性细胞浸润。伤后7、14 d,前列地尔组大鼠新生上皮较单纯烫伤组明显增厚,并逐渐可见表皮形成。(5)伤后3、7、14 d,前列地尔组及单纯烫伤组大鼠创面MVD明显高于假伤组(Z=-3.780、-3.781、-3.780,-3.780、-3.781、-3.780,P<0.01)。伤后3 d,前列地尔组与单纯烫伤组大鼠创面MVD相近(Z=-1.965,P>0.05);伤后7、14 d,前列地尔组大鼠创面MVD明显高于单纯烫伤组(Z=-3.780、-3.780,P<0.01)。 结论 前列地尔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微循环,减少炎性细胞浸润,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及创面愈合。
三维CT血管造影辅助下游离足底内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掌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
马文国, 王成德, 王爱, 刘飞
2020, 36(4): 323-32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190308-00091
摘要: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CTA)辅助下游离足底内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掌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 方法 2015年3月—2018年1月,益都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11例手掌深度烧伤创面患者,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19~53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3.0 cm×2.5 cm~8.0 cm×6.0 cm。术前行足部CTA检查,采用计算机软件重建三维数字化模型,了解供区动静脉起始位置、走行、分布等,并根据创面面积、形状等设计足底内侧穿支皮瓣,皮瓣面积为3.5 cm×3.0 cm~8.5 cm×6.5 cm。皮瓣覆盖创面后,将足底内侧动脉穿支与尺动脉腕上皮支端端吻合,其伴行静脉或大隐静脉属支与尺动脉腕上皮支伴行静脉端端吻合,隐神经终末支或足背内侧皮神经与尺神经掌浅支端端吻合。供区创面取同侧大腿外侧全厚皮覆盖。对比术中观察的足底内侧动脉穿支情况与三维CTA重建图像的一致性。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随访时皮瓣外观、功能等,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等级评定。 结果 术中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的起始位置、走行、分布情况和术前三维CTA重建图像基本一致。术后患者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1年,皮瓣外观较好,无明显臃肿、无色素沉着、弹性较佳,两点辨别觉距离为5.0~8.0 mm,评定为优4例、良6例、可1例。 结论 游离足底内侧穿支皮瓣是修复手掌深度烧伤创面的理想选择,术前行三维CTA,可探知血管变异情况,术中血管吻合准确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