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26卷  第6期

专家论坛
烧伤康复与重回社会:中国烧伤外科的新挑战
谢卫国
2010, 26(6): 407-41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01
摘要:
中国的烧伤救治水平一直令世界瞩目.由于人口及社会原因,我国烧伤患者数量巨大.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烧伤工作者率先突破当时国际上大面积烧伤的死亡禁区.此后国内的烧伤专科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烧伤外科得到迅速发展,救治水平不断提高.至20世纪90年代,大样本统计显示我国半数治愈烧伤面积已达96.99%TBSA,总治愈率达95%左右,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
烧伤康复进展链接
大面积烧伤患者皮肤状况的远期评估
张卫东(编译), 谢卫国(审校)
2010, 26(6): 410-410.
摘要:
RadhaK等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痊愈后长期存在的皮肤问题进行了调查与评估。将98例年龄大于18岁、烧伤总面积大于或等于30%TBSA、伤后时间超过3年的患者纳入研究。由物理治疗师或康复师为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患者完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创面愈合后发生过的皮肤问题包括瘙痒(84%)、瘢痕增生(73%)、感觉丧失(52%)、疼痛(57%)和皮肤破溃(45%),此外还包括冷热适应障碍及指甲畸形等。
烧伤儿童夏令营文献综述
杨飞(编译), 谢卫国(审校)
2010, 26(6): 424-424.
摘要:
烧伤儿童夏令营始于1982年,迄今已得到推广。2008年全球共举办了60多个烧伤儿童夏令营。本综述检索了烧伤儿童夏令营的有关文献,内容涉及夏令营的组织、活动、参与人员以及夏令营效果的科学依据。通过检索PubMed和Psyehlnfo数据库,共筛选出1970-2008年间发表的17篇有关烧伤儿童夏令营的文献,其中13篇符合纳入标准。
面部毁容患者的社会心理反应
温丰平(编译), 阮晶晶(编译), 谢卫国(审校)
2010, 26(6): 424-424.
摘要:
作者面部曾严重烧伤,此后一直从事面部毁容患者社会心理支持方面的工作,并成立了致力于帮助面部毁容患者的非盈利组织“Changing Faces(改变面容)”。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述了面部毁容对患者的社会心理冲击及对患者人生的巨大影响,阐述了争取毁容者公平待遇和权利以及毁容者社会心理支持方面的进展,指出应通过社会心理干预帮助毁容者走出误区,增强患者重新幸福生活的自信心。
烧伤专用健康量表的演变及应用
阮晶晶(编译), 谢卫国(审校)
2010, 26(6): 424-424.
摘要:
作者检索了1979-2009年关于烧伤专用健康量表(BSHS)的28篇文献。BSHS于1979年由Blades等人提出,最初包括8个方面114个检测问题,但由于此量表没有参考患者伤前功能水平,有效性不足。此后MunsterA于1987年将其改进为缩略版BSHS(BSHS—A),涉及4个方面共80个测验问题。
系统性评价各种烧伤专用瘢痕量表
龙忠恒(编译), 谢卫国(审校)
2010, 26(6): 434-434.
摘要:
目前尚缺乏公认的量表或工具用以较好地评估烧伤瘢痕的特征及变化。作者通过系统性文献检索分析,评价各种烧伤专用瘢痕量表的临床价值。通过检索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60-2009年的全部文献,共筛检出有关烧伤瘢痕评估方面的文献29篇,其中论著22篇、综述及社论7篇。涉及内容主要包括新版瘢痕量表、修订版瘢痕量表及瘢痕量表信度效度研究等。
有瘢痕与无瘢痕愈合机制及治疗进展
蒋南红(编译), 谢卫国(审校)
2010, 26(6): 451-451.
摘要:
哺乳动物胚胎的无瘢痕愈合现象,提示皮肤创伤后无瘢痕愈合的可能性。本文对有瘢痕及无瘢痕愈合方而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探讨无瘢痕和有壤痕愈合的潜在机制.作者认为胚胎与成体伤口所处环境小同,前者为无污染的羊水环境,后者为可能污染和感染的外界环境;两者伤口中仔在的生长因子及细胞闪子也有很大不同;这些都可能与创面愈合后是否有瘢痕形成相关.
烧伤及非烧伤康复治疗中多媒体游戏的应用:对治疗师的调查
雷芳(编译), 谢卫国(审校)
2010, 26(6): 451-451.
摘要:
本研究调查了物理及作业治疗帅对多媒体游戏应用于康复治疗效果的看法:治疗中采用任天堂Wii^TM多媒体游戏,训练患者的肢体运动、平衡力、协调力以及认知能力:本研究采用问卷形式凋查康复治疗工作者对该游戏疗效的看法,并对比分析烧伤和非烧伤康复治疗师的意见。
系统性文献综述影响烧伤后重新工作的因素
王晶波(编译), 谢卫国(审校)
2010, 26(6): 451-451.
摘要:
重新工作是衡量受伤后治疗成功的标准之一。作者检索了Medline数据库1950-2008年与烧伤后康复、就业、重新工作及职业培训等相关的英文文献。共筛选出21篇合格文献,涉及3134例患者,就烧伤总面积、深度、住院时间、皮肤移植、患者年龄、受伤前就业状况、手面部烧伤及其他影响重新工作的因素进行归纳和分析。
烧伤康复
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压力治疗及相关研究
李曾慧平, 冯蓓蓓, 李奎成
2010, 26(6): 411-41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02
摘要:
目的 初步研究压力治疗的作用机制,探讨有效的压力治疗措施.方法 设计多组试验,分别探讨压力治疗的疗效与作用机制、智能压力衣的研制及应用效果.(1)压力治疗的疗效研究.将45例四肢烧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压力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9例,压力治疗组每日超过23 h穿着量身定做的压力衣(压力为10%缩率+局部9 mm厚压力垫),对照组不进行针对瘢痕的任何治疗.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颜色光学测试仪和软组织触诊超声系统评定瘢痕情况,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2)了解Fb在压力作用下生长速率的变化.从手术切取的瘢痕组织中提取Fb,分别施加1.1、2.8、5.6 mm Hg(1 mm Hg=0.133 kPa)压力及不施加压力,观察Fb的生长速率(数据进行Fisher LSD post-hoc分析).(3)压力作用下瘢痕厚度的研究.应用高频超声成像系统,评估不同时期(早期:1~6个月,中期:7~12个月,后期:大于12个月)增生性瘢痕组织在0、5、15、25、35 mm Hg压力作用下的厚度变化(数据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4)智能压力衣的应用研究.嘱曾经接受过传统压力衣治疗的36例患者穿着智能压力衣1个月,应用Pliance X系统进行压力测定并发放问卷调查患者使用情况,数据行Wilcoxon Sign-Ranks检验.结果 (1)治疗2个月压力治疗组瘢痕厚度、颜色及V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2个月压力治疗组VSS评分明显降低.(2)加压2 d,施加压力为5.6 mm Hg的Fb生长速率明显低于未施加压力者(均差=0.086、P=0.001);加压3 d,施加压力为2.8、5.6 mm Hg的Fb生长速率明显低于未施加压力者(均差分别为0.060、0.118,P值分别为0.003、小于0.001).(3)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厚度在压力作用下明显变薄,且厚度与压力大小呈负相关(r=-0.96,P<0.01).(4)使用智能压力衣1个月后,静态压力减少19.5%、动态压力减少11.9%,明显低于传统压力衣压力减少量(约为50.0%).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智能压力衣在舒适性、透气性、疗效等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压力衣(P值均小于或等于0.001).结论 初步证明压力治疗能有效抑制增生性瘢痕生长,但其确切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智能压力衣具有使用方便、省时、疗效好等特点,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用简版烧伤专用健康量表评估影响患者重新工作的因素
Deborah J Dowda Frank Li
2010, 26(6): 416-41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04
摘要:
目的 评估影响烧伤患者出院后重新工作的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3月1日-2009年2月28日笔者单位收治的18岁以上、烧伤总面积大于或等于10%TBSA的住院患者24例.于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与6个月,采用简版烧伤专用健康量表以问卷方式调告有关其身心健康状况的9项内容:手功能、简单活动能力、热敏感、治疗反感、外貌、性能力、人际关系、情感问题与重新工作能力,进行相关分析.对患者一般情况与重新工作能力进行相关性分析,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或皮尔森相关性检验.结果 出院后3、6个月分别有19、16例患者寄回合格问卷.患者出院时与出院后3个月相比,有关身心健康状况的各项目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4.87~-2.16,P值均大于0.05);出院后6个月重新工作能力得分较出院时显著增高[(9±5)分与(6±3)分,t=-4.87,P<0.001].重新工作能力与热敏感、治疗反感、外貌和情感问题均呈明显的正相关(r值分别为0.9256、0.8891、0.7502、0.6022,P值均小于0.05),与住院时间、烧伤总面积和工伤补偿额度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000、-0.6844、-0.8003,P值均小于0.05).结论 烧伤患者重新工作能力与热敏感、治疗反感、外貌、情感问题以及住院时间、烧伤总面积、工伤补偿额度相关,医疗工作者应为患者提供持续教育和必要信息,帮助他们重新工作.
中药面膜结合皮肤护理治疗面部烧伤后色素沉着
雷芳, 唐南玲, 谢卫国, 张瑛, 张卫东, 黄文卫
2010, 26(6): 420-42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05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面膜结合皮肤护理治疗面部烧伤后色素沉着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的面部烧伤后色素沉着患者41例,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奇数序号)26例和对照组(偶数序号)15例.给予洗面、局部按摩及蒸气喷雾等综合皮肤护理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笔者单位自行研制的中药面膜和市售普通美容面膜外敷,干透后去除,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及各疗程末采用温哥华色素瘢痕评定量表测定患者皮肤色差,以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色素沉着区皮肤图像灰度值.统计各疗程末医患双方满意度,记录不良反心情况,比较2组总体疗效.对数据行x2检验或t检验.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皮肤色差及图像灰度值相近(t值分别为0.800和0.694,P值均大于0.05).治疗组各疗程末皮肤色差、图像灰度值及医患双方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3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皮肤色差得分分别为(0.5±0.4)分和(1.1±0.6)分,图像灰度值分别为55±5和66±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89和5.102,P值均小于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3.3%(x^2=6.31,P<0.05).治疗过程中末见中药面膜引起的过敏反应.结论 中药面膜结合皮肤护理是治疗面部烧伤后色素沉着的有效方法.
严重烧伤早期康复治疗对后期功能评价的影响
温学辉, 朱敬民, 郝天智, 高振辉
2010, 26(6): 425-42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06
摘要:
烧伤患者治疗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社会回归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创伤愈合的目标也从解剖愈合逐渐过渡到重视外观恢复与组织功能重建的"完美愈合".烧伤早期治疗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学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大力倡导早期康复治疗.目前,将康复治疗的理念融入烧伤早期治疗,已成为提高烧伤救治质量的重要课题.我们设计此临床研究,以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在烧伤临床的应用效果以及对后期功能评价的影响.
透明面具治疗面部增生性瘢痕43例
严刚, 谢丽华, 李武全, 陈斌, 梅杜, 支燕, 付晋凤
2010, 26(6): 427-42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07
摘要:
对于面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以往常采用外涂药物、贴硅胶片和应用弹力面罩等方法治疗.由于面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眼、鼻、口周瘢痕行局部压力治疗效果不佳;弹力面罩开孔处压力较小,影响疗效.本单位2005年开始研制透明面具,用于治疗面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该法效果良好,使用后瘢痕表面平整,增生受抑,挛缩不明显,有利于固定面部;因材料透明,治疗过程中易观察、修整,现介绍如下.
自制耳矫形器治疗耳部瘢痕22例
严刚, 谢丽华, 李武全, 陈斌, 梅杜, 支燕, 付晋凤
2010, 26(6): 429-43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08
摘要:
外耳烧伤后瘢痕增生的治疗较为困难,外用药物涂擦效果不佳;贴砖胶片易脱落;应用弹力面罩治疗难以有效施压,且患者外耳受压后有不适或疼痛感.以往应用普通低温热塑板制作耳矫形器,成形差、不透明、不直观、不易施压、治疗效果差.笔者改用高温透明热塑板制作耳矫形器治疗外耳瘢痕,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烧伤后皮肤色素异常研究进展
张卫东, 谢卫国
2010, 26(6): 431-43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09
摘要:
烧伤后皮肤色素异常可致患者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随着患者对烧伤治愈后外观恢复要求的不断提高,烧伤后色素异常的防治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就烧伤后色素异常产生机制、诊断、防治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病例报告
电击伤致尺桡骨骨折一例
张永明, 周玉新, 徐立伟, 刘兴盛, 姚鸥
2010, 26(6): 415-41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03
摘要:
患者女,44岁,因左手不慎触及胶皮破损的电线,被220V交流电持续电击约10 s.伤后自感左上肢疼痛明显,麻木、不能活动,伴短暂心慌气短,无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及昏迷.14 h后入当地医院就诊,治疗1 d症状未明显缓解,自感左上肢疼痛加剧,来我院就诊.查体:患者意识清楚,体温36.0℃,脉搏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血常规、血生化全项、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左手中指指尖可见一直径约0.5 cm的电流入口,表面苍白,未见电流出口;左上肢屈曲挛缩,肌张力高,肿胀和压痛明显,活动受限.
严重药物过敏性大疱型表皮坏死松解症一例
胡晓燕, 毕新林, 肖仕初, 王光毅, 朱世辉, 夏照帆
2010, 26(6): 438-43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11
摘要:
患者男,70岁,因眼部疾患在当地医院行眼科手术,围手术期应用多种药物,术后自觉眼部不适,全身多处出现点状红斑,口腔黏膜糜烂,诊断为药疹.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d,4 d后手足逐渐出现大疱,术后7 d(2009年11月13日)转诊笔者单位ICU.
注射用巴曲酶致过敏性休克一例
李俊亮, 王凌峰, 巴特, 闫增强, 曹胜军, 周彪, 陈强, 李全
2010, 26(6): 462-46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21
摘要:
患者男,21岁,双手、双下肢、会阴部被热液烫伤,30 min后入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诊断:烫伤总面积13%,其中浅Ⅱ度10%、深Ⅱ度1%、Ⅲ度2%TBSA.给于清创包扎,创面采用暴露疗法并涂碘伏灯烤,予以美洛西林钠行抗感染治疗.伤后21 d,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双下肢、会阴部3%TBSA创面扩创,以及左大腿取皮、大张自体皮移植术.入手术室时患者血压为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SO2 0.98,无不适.
顶枕部角化棘皮瘤继发鳞状细胞癌一例
朱云涛, 颜洪, 刘明新
2010, 26(6): 463-46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22
摘要:
角化棘皮瘤(KA)是一种可以自愈的皮肤肿瘤,来源于棘细胞,在临床和病理学上均十分类似于鳞状细胞癌(SCC).KA多见于中老年人,且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暴露部位,以面部中央、鼻、颊、眼周及头部为主,其次为手腕背侧和前臂伸侧部位.2010年3月笔者成功救治1例头顶部KA继发SCC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可直接使用英文缩写的常用词汇
2010, 26(6): 419-419.
摘要:
本刊对大家较熟悉的以下常用词汇,允许直接使用英文缩写(按英文首字母排序),即在文中首次出现时可不标注中文。
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专栏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游离植皮区的应用
2010, 26(6): 430-430.
摘要:
对于Ⅲ度烧伤创面和机械外伤造成的严重皮肤缺损,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皮片移植+VSD的处置方式.有效提高了游离皮片的成活率。其作用机制为:(1)提供湿润的创面愈合环境。(2)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细小动脉扩张,产生新的毛细血管床。(3)在半透膜完全封闭的状态下,阻止外来细菌入侵.低氧或相对缺氧的微酸环境可抑制细菌生长,持续通畅的引流可避免多余液体和感染源滞留。
快速通道
富氢盐水对延迟复苏烫伤大鼠血压及肺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邱啸臣, 金以超, 孙瑜, 罗鹏飞, 付晋凤, 陈斌, 夏照帆
2010, 26(6): 435-43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10
摘要:
目的 观察富氢盐水对延迟复苏烫伤大鼠血压和肺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制备富氢盐水(即氢气溶解度达到饱和的生理盐水,氢浓度为0.6 mmol/L).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SD大鼠分为富氢盐水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0只.2组大鼠背部致30%TBSAⅢ度烫伤,伤后7、9、17 h,分别经腹腔给予相当于总补液量体积1/2、1/4、1/4的富氢盐水或者生理盐水,补液总量按照4 mL·kg-1·%TBSA-1(Parkland公式)计算.观察实验过程中大鼠总体情况;伤后6、24 h测收缩压;伤后24 h取大鼠肺组织,检测S0D抑制率和丙二醛含量.对实验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 2组大鼠实验过程中无一只死亡.富氢盐水组和生理盐水组伤后6 h的收缩压分别为(87±4)、(86±5)mm Hg(1 mm Hg=0.133 kPa),2组水平接近(t=0.213,P=0.834);伤后24 h,富氢盐水组收缩压[(124±7)mm Hg]高于生理盐水组[(115±6)mm Hg,t=2.958,P=0.008].富氢盐水组肺组织SOD抑制率为(0.465±0.014)%,高于生理盐水组[(0.358±0.021)%,t=11.767,P=0.000].富氢盐水组的肺组织丙二醛含量[(922±196)pmol/mg]低于生理盐水组[(1118±212)pmol/mg,t=-2.142,P=0.046].结论 用富氢盐水对烫伤大鼠行延迟复苏,更有助于其血压恢复,并通过增强抗氧化酶的作用,减轻再灌注引起的肺组织细胞损伤.
论著
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加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远期随访评价
潘云川, 徐家钦, 袁素, 梁尊鸿, 陈思环, 陈茹妹, 林思燕
2010, 26(6): 439-44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12
摘要:
目的 评价异体ADM+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的临床远期效果.方法 选择2001年3月-2008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的19例行异体ADM+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患者为复合移植组(34个创面),同期9例行自体刃厚皮移植患者为对照组(11个创面).患者术后均随访2年以上.随访时,在曼彻斯特瘢痕量表的基础上设计随访对象评估表,评估移植皮肤的颜色、平整度、质地、挛缩、感觉、并发症情况,分值1~4分,得分越高、情况越差;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供皮区瘢痕形成情况;发放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移植期内健康记录;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其中4例患者皮肤组织结构.采用中立位法描述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患者关节活动范围.对数据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t检验或x2检验.结果 (1)复合移植组皮肤平整度、挛缩、质地评分分别为(1.6±0.5)、(1.8±0.8)、(1.5±0.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7)、(2.2±0.9)、(2.3±0.7)分(Z值分别为-2.058、-2.220、-2.323,P值均小于0.05);2组皮肤颜色、感觉、并发症评分结果相近(Z值分别为-0.628、-0.428、-2.520,P值均大于0.05).(2)复合移植组仅1个供皮区部分区域有轻度瘢痕.(3)复合移植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疼痛、瘙痒和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187、0.019、2.628,P值均大于0.05).(4)病理结果显示,手部复合移植后2年可见神经纤维结构,ADM在受体内未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5)复合移植组11处关节部位功能得到恢复或改善,另2处需再次手术.对照组2处关节部位均明显挛缩.结论 异体ADM+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在防止瘢痕挛缩,改善功能及外观方面效果明显,长期存留于成人和儿童患者体内均未出现安全问题.; 关键词:创伤和损伤;皮肤移植;随访研究;脱细胞真皮基质
人内皮高表达脂多糖相关因子1蛋白亚细胞定位研究
罗敏, 梁自文, 杨宗城, 罗向东
2010, 26(6): 444-44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13
摘要:
目的 了解人内皮高表达脂多糖相关因子1(EOLA1)蛋白在内皮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情况.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另构建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EOLA1融合蛋白表达质粒.用脂质体分别将空质粒pEGFP-N2和融合蛋白表达质粒EGFP-EOLA1转染入ECV304细胞.继续培养48 h,取细胞,用蛋白质印迹法鉴定EGFP及EGFP-EOLA1融合蛋白的表达;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电镜技术,观察细胞中EOLA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 经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重组质粒EGFP-EOLA1构建成功.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EGFP和EGFPEOLA1融合蛋白在转染细胞中成功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见转染空质粒的ECV304,绿色荧光遍布整个细胞,但无细胞核聚集现象;转染融合蛋白表达质粒的ECV304,绿色荧光也呈全细胞分布,且在胞核内明显聚集.透射电镜下见转染空质粒的细胞内无免疫沉积物,转染融合蛋白表达质粒的细胞质基质中有免疫沉积物.结论 EOLA1蛋白定位在ECV304细胞核与细胞质基质中,作为信号转导因子发挥作用.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拮抗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机制研究
杨崇志, 张会堂, 王公升, 周海全, 马驰, 胡大海
2010, 26(6): 448-45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15
摘要:
目的 了解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拈抗TGF-β1促皮肤瘢痕化的效应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正常成人皮肤Fb,根据培养基中所加刺激物不同分为空白对照组(无血清DMEM培养基),TGF-β1组(DMEM培养基加入含终浓度10 ng/mL TGF-β1作用48 h),曲格列酮组(DMEM培养基加入含终浓度10μmol/L曲格列酮作用2 h,再加入10 ng/mL TGF-β1作用48h),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组(DMEM培养基加入含终浓度10 μmol/L 15d-PGJ2作用2 h,再加入10 ng/mL TGF-β1作用48 h).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实时荧光RT-PCR检测CTGF、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mRNA水平变化.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TGF-β1组的CTGF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曲格列酮组和15d-PGJ2组的CTG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低于TGF-β1组.空白对照组、TGF-β1组、曲格列酮组、15d-PGJ 2组MMP-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281±0.195、0.193±0.051、0.417±0.043、0.485±0.027,其中TGF-β1组低于空白对照组(F=12.811,P<0.01),曲格列酮组、15d-PGJ2组高于TGF-β1组(F=12.811,P值均小于0.01).空白对照组、TGF-β1组、曲格列酮组、15d-PGJ2组PDGF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349±0.057、1.044±0.237、0.677±0.055、0.511±0.017,其中TGF-β1组高于空白对照组(F=16.848,P<0.01),曲格列酮组、15d-PGJ2组低于TGF-β1组(F=16.848,P值均小于0.01).结论 激活后的PPARγ对TGF-β1下游反应因子CTGF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拮抗TGF-β1促皮肤瘢痕化的主要机制,而对细胞因子MMP-1、PDGF的影响可能也是其机制之一.
人内皮高表达脂多糖相关因子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刘月明, 刘海荣, 蔡震, 马兵, 刘漪沦, 张玮
2010, 26(6): 452-45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16
摘要:
目的 制备人内皮高表达脂多糖相关因子 1(EOLA1)多克隆抗体,检测EOLA1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G)中的表达.方法 复性成功表达EOLA1的蛋白样品(样品1和2),二辛丁酸法检测2种蛋白样品浓度,应用肽质量指纹图谱(PMF)分析法对2种样品进行验证.采用与理论肽段符合率高的EOLA1蛋白样品免疫4只小鼠,同时取4只未免疫小鼠作对照.采集各小鼠血液分离血清,应用饱和硫酸铵盐析沉淀法纯化EOLA1多克隆抗体,ELISA法分析效价(数据以吸光度值表示).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OLA1在HUVEC中的表达.结果 蛋白样品1和2的浓度分别为0.124 16、0.132 15 mg/mL.PMF分析显示,样品1的理论肽段符合率为32%,样品2的理论肽段符合率为24%.选用蛋白样品1免疫小鼠,经检测抗体效价在1∶10 000以上;应用制备的EOLA1多克隆抗体可以检测到EOLA1蛋白在HUVEC中表达.结论 应用EOLA1原核表达蛋白免疫小鼠可以制备EOLA1多克隆抗体,并可用于检测EOLA1蛋白表达.
警钟
15%TBSA氢氟酸烧伤一例
卓丹, 章祥洲, 张松, 李方奇
2010, 26(6): 447-44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14
摘要:
患者女,26岁,被约500 mL不明液体从头面部浇下,当时未行任何处理,于伤后1 h送入笔者单位治疗.入院时患者意识清楚,自诉疼痛剧烈,称曾被他人威胁"用硫酸毁容",双眼角膜混浊,口腔流涎,呼吸中有轻微酸性刺激气味,头面部及躯干前后创面约15%TBSA、深Ⅱ~Ⅲ度.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常规补液,入院后40 min患者出现深昏迷,表现为四肢松软、肌张力低、咽喉喘鸣、深大呼吸,SO20.97、血压110/70mm Hg(1 mm Hg=0.133 kPa).急请多科医师会诊,患者昏迷渐加重,呼唤无应答,查头颅、胸、腹CT无异常,伤后给予保留导尿,尿量约700 mL.此时考虑是否由化学物品中毒所致,继续追问病史并给予相关检查和抢救.
产品信息
海肤康人工皮膜
2010, 26(6): 455-455.
摘要:
海肤康人工皮膜是以甲壳胺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烧伤创面覆盖材料。透气、透湿,结构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具有保护创面、促进皮肤细胞增殖的作用。使用方法简单,不需更换,创面愈合后自行脱落。愈合创面平整,少留瘢痕,无过敏和排斥反应。
磺胺嘧啶银乳膏及聚乙烯醇凝胶
2010, 26(6): 455-455.
摘要:
烧伤创面用药:磺胺嘧啶银乳膏。国药准字:H20094208。瘢痕用药:聚乙烯醇凝胶,批准文号:豫新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1640156号。招商:区域代理厂商互惠。联系电话:0373-5596211,15893820999,13937389562。
短篇论著
重庆某医院近三年烧伤患儿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李乐, 傅跃先
2010, 26(6): 456-45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17
摘要:
儿童烧伤在我国与据儿童意外损伤的前3位,也是其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重庆地区近3年儿童烧伤的大致特点及相关因素,笔者对本单位751例儿童烧伤住院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经验交流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游离植皮治疗16例患者深度烧伤感染创面
徐刚, 黄金华, 周荣芳, 刘森, 刘亦峰, 周杰
2010, 26(6): 458-45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18
摘要:
2009年1月-2010年1月,笔者单位采用VSD结合游离植皮法治疗深度烧伤感染创面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远端蒂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肘部瘢痕挛缩11例
岳江涛, 姚文暾
2010, 26(6): 459-46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19
摘要: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9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肘部瘢痕挛缩患者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4~16岁.9例患者为上肢火焰烧伤或热液烫伤创面,经换药愈合后出现瘢痕挛缩;2例患者为肘部瘢痕增生挛缩畸形,行瘢痕切开松解植皮术后1年再次出现瘢痕挛缩.瘢痕组织均位于肘关节腹侧,其中6例为成熟蹼状瘢痕,5例为成熟片状瘢痕组织.病程1~12年,肘关节活动范围45°~100°.
微小皮瓣修复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2例
巴特, 蔡金东, 李全, 周彪, 曹胜军, 王宏
2010, 26(6): 460-46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20
摘要: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10年3月,笔者单位收治手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32例,其中男26例、女6例,年龄(31±9)岁.致伤原因:电烧伤23例、钢水烫伤7例、热压伤2例.损伤面积为1.0 cm × 1.0 cm~6.0 cm ×4.5 cm,受伤深度均为Ⅲ~Ⅳ度.
中国科协第218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关注转化医学深化烧伤临床营养研究
彭曦
2010, 26(6): 464-46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23
摘要:
由中国科协主办、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中华烧伤杂志》编辑部组织实施的“中国科协第218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于2010年9月4—5日在重庆成功召开,主题为“转化医学引领烧伤研究的思考与对策”。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彭曦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姚咏明教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胡大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郇京宁教授担任本次论坛执行主席。烧伤医学是我国临床医学的优势学科,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烧伤领域偏重于基础研究,对临床应用重视不够,造成两者严重脱节,许多基础研究成果未能及时在临床应用和推广。本次论坛共有38位青年科学家和50多位列席代表参会,大家围绕转化医学与烧伤医学发展主题,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和讨论,不断碰撞出思想火花。大家发言踊跃,以至闭幕式一再推迟。与会者反映收获颇丰、超出预期效果。,最后彭曦教授代表所有执行主席进行总结,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科研和临床工作中真正落实转化医学精神,强化科学研究的目的性,加快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
烧伤脓毒症免疫功能障碍的基础与临床
姚咏明
2010, 26(6): 466-46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24
摘要:
许多资料显示,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是目前危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以大面积烧伤和严重创伤患者尤为突出.尽管液体复苏、抗感染治疗、营养代谢及器官支持治疗已取得显著进展,但烧伤脓毒症和多器官损害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成为进一步提高危重烧伤救治成功率的最大障碍.由于严重脓毒症来势凶猛,病情进展迅速,给临床救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研究新进展及转化应用设想
郇京宁
2010, 26(6): 467-46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25
摘要:
自20世纪70-80年代发现血管内皮细胞(VEC)能分泌前列环素、NO等具有舒张血管作用的因子,人们对该细胞的功能有了全新认识.许多研究证实内毒素、免疫复合物、血流切应力、炎症因子、氧自由基可造成VEC损害,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而烧(创)伤、脓毒症、MODS等病理生理过程与VEC损伤及功能紊乱密切相关.近年来,许多学者对VEC进行了深入研究,拓展了对VEC损伤机制的认识,同时研究如何调控VEC功能以帮助诊断和治疗临床疾病.下面着重介绍近几年我们在烧伤及感染后VEC损伤机制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并提出转化应用的可能性.
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干细胞研究
胡大海
2010, 26(6): 467-46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25
摘要:
基于干细胞的高度复制、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相关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界关注热点,同时部分干细胞研究也从产生概念到走进实验室并逐渐转化成现实.以转化医学的理念,从战略上掌握创面修复中有关干细胞机制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未来有关创面修复领域的干细胞研究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
高质量临床研究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重要目标
熊鸿燕
2010, 26(6): 469-46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27
摘要:
临床研究是针对疾病的病因、预后、诊断和治疗等问题开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临床研究的结果决定了基础研究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临床研究的水平、质量以及成效关系着医学整体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深Ⅱ度创面愈合与转化医学
韩军涛
2010, 26(6): 470-47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28
摘要:
,这条通道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这一研究模式已被我们应用在与烧伤临床救治相关的工作中,如休克、感染、创面愈合等多个方面.
创面疾病的标准化诊断和综合防治
谢挺
2010, 26(6): 471-47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29
摘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急、慢性创面疾病罹患人群急剧增加,人们对创面治疗的需求也日益增高.各种创面在数量上的不断增多和导致创面形成原因的复杂性,使得以外科处理原则为基础、以单一学科治疗为手段的既往创面疾病诊疗方式显得力不从心.
转化医学与糖尿病难愈创面研究相关探讨
乔亮
2010, 26(6): 472-47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30
摘要:
近年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和安全预防措施的推广,烧伤患者呈逐渐减少趋势.糖尿病患者却越来越多,其中15%的患者即使经过严格的血糖控制,仍易发生包括创面难愈在内的多种不良并发症,使得很多烧伤外科医师开始关注伤口和创面治疗工作.糖尿病创面发生发展具有其特殊的表现特征及内在规律,因此阐明糖尿病合并创面难愈的发生机制及寻找有效的治疗策略是临床与科研亟待解决的问题.转化医学的出现恰恰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危重烧伤患者脓毒症防治的思考
于东宁
2010, 26(6): 473-47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31
摘要:
创面可以说是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所有"麻烦"的根源.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已形成各种行之有效的创面处理方法,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组织工程脂肪研究的新思路及其他
刘毅
2010, 26(6): 474-47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32
摘要:
1 关于脂肪组织工程研究; 构建近似正常脂肪组织特性的组织工程脂肪,是我们10年来的研究方向.先后选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脂肪来源干细胞为种子细胞,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胶原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脂肪.目前在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筛选方面获得一些新线索,并由此开展了相应研究.
数字化烧伤治——计算机辅助烧伤创面评估系统
马兵
2010, 26(6): 475-47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33
摘要:
烧(创)伤的创面诊断与治疗都首先建立在创面面积大小的评估基础之上.目前临床工作中,烧(创)伤面积的估算仍依赖传统九分法,由医护人员对创面进行目测,估算出相应的烧伤面积.由于每位医护人员存在经验差别,所以导致面积估算结果与实际面积出现较大误差,严重影响了诊断与治疗工作,也不便于对比临床资料.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准确补液对生命体征的维护及创面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烧伤体表面积的估计值是计算烧伤休克期补液的基础.
中国科协第218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发言节选
本刊编辑部
2010, 26(6): 476-48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34
摘要:
董茂龙(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烧伤中心,烧伤与皮肤外科); 烧伤是灾害性疾病,由于人为因素或预防不力而发生.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劳动保护措施逐步受到重视,完全可以通过预防而大幅降低患者烧伤率.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烧伤发病率低,充分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呼吁政府和烧伤外科学分会把预防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从源头降低烧伤的发病率.
标准与讨论
莫匹罗星软膏预防和治疗创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使用建议
《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2010, 26(6): 484-48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6.035
摘要:
1 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临床广泛使用,烧伤以及糖尿病足等慢性创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逐渐增加,其中以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主.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组报告,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比例由1999年的27.5%上升到2007年的61.6%.加之烧伤及其他慢性创面血液循环差,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很难产生控制局部感染的最佳效果,选择理想的外用抗菌药物甚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