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33卷  第5期

专家论坛
重视大面积烧伤早期康复 预防后期严重并发症
吕国忠, 许瓅文
2017, 33(5): 257-25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5.001
摘要:
烧伤康复
2014年我国烧伤康复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敖铭, 吴军, 陈建
2017, 33(5): 260-26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5.002
摘要:
目的 深入了解我国烧伤康复发展状况,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烧伤康复事业的发展。 方法 2014年底,由中国康复医学会烧伤治疗与康复学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发起,对我国65家专委会委员单位进行了烧伤康复治疗开展情况的问卷调查。共计26个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针对:(1)所在单位烧伤科的一般情况,包括编制床位数、年收治烧伤患者数、年收治特重度烧伤患者数、医师数、护士数、康复治疗师数、有无康复场地、有无康复床位等。(2)烧伤康复治疗开展情况,包括康复工作开展情况、康复治疗介入时间、ICU内康复治疗开展情况、康复治疗人员组成情况,以及康复治疗师的职称、专业背景、学历情况、职责分工等。(3)影响所在单位烧伤康复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按年收治患者数对烧伤救治单位进行分组,统计各组单位编制床位数,患者收治及医疗人员、康复配置情况,床位与医师数比,床位与护士数比,床位与专职康复治疗人员数比。对数据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 结果 (1)共发出调查问卷65份,回收45份(69.2%)。回复调查问卷的45家单位中,35家为烧伤救治单位。(2)按年收治患者数将35家烧伤救治单位分为500例以下组8家、501~1 000例组11家、1 001~1 500例组10家、1 500例以上组6家。1 001~1 500例组单位的编制床位数显著多于500例以下组(t=4.563,P<0.05),1 500例以上组单位的编制床位数显著多于其余3组(t值为1.859~3.743,P值均小于0.05)。501~1 000例组、1 001~1 500例组、1 500例以上组单位年收治患者数明显多于500例以下组(t值为6.027~12.684,P值均小于0.05),1 001~1 500例组、1 500例以上组单位年收治患者数明显多于501~1 000例组(t值分别为7.408、6.980,P值均小于0.05),1 500例以上组单位年收治患者数明显多于1 001~1 500例组(t=4.239,P<0.05)。4组单位年收治特重度烧伤患者数、有康复场地、有康复床位情况相近(F=0.820,χ2值分别为5.266、2.848,P值均大于0.05)。1 500例以上组单位医师数显著多于500例以下组(t=2.836,P<0.05)。1 001~1 500例组单位护士数显著多于500例以下组(t=2.837,P<0.05),1 500例以上组单位护士数、康复治疗师数显著多于其余3组(t值为1.762~4.789,P值均小于0.05)。(3)35家烧伤救治单位均能够为烧伤患者提供至少1项康复治疗,其中体位摆放、关节活动训练、红外线照射、水疗、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瘢痕按摩、瘢痕内药物注射开展较好,而心理治疗、音乐治疗、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多数未开展。(4)仅有9家(25.7%)烧伤救治单位在患者伤后3 d内介入康复治疗。(5)27家(77.1%)烧伤救治单位能够在ICU内开展体位摆放。(6)23家烧伤救治单位拥有专职康复治疗人员,按年收治患者数分为500例以下组1家、501~1 000例组8家、1 001~1 500例组9家、1 500例以上组5家。1 500例以上组单位床位数与医师数比显著高于501~1 000例组(t=2.810,P<0.05),1 001~1 500例组单位床位数与医师数比与501~1 000例组相近(t=1.506,P>0.05)。4组单位床位数与护士数比、床位数与专职康复治疗人员数比相近(F值分别为0.783、0.434,P值均大于0.05)。(7)20家烧伤救治单位有康复治疗相关专业背景的康复治疗师(共73人,占76.0%),其中康复治疗专业人员占80.8%(59/73),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60.3%(44/73),初、中级职称人员占87.7%(64/73)。39.7%(29/73)的康复治疗师从事的是物理治疗师工作,12.3%(9/73)的康复治疗师从事作业治疗师工作,38.4%(28/73)的康复治疗师未明确具体职责。(8)35家烧伤救治单位的烧伤康复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普遍的困难反映在康复治疗相关人员的编制、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开展康复治疗的场地、设备方面。烧伤外科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配合及资金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医院、科室领导的支持较好。 结论 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烧伤救治单位一般情况及康复治疗开展情况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烧伤康复介入时间提前,从业人员数量增加、专业性提高,烧伤康复工作得到了来自医院、科室的大力支持。
关节活动训练系统治疗深度烧伤后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
茹天峰, 李菲虹, 陈佩, 罗皓, 袁林, 雷芳, 唐有玲, 谢卫国
2017, 33(5): 267-27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5.003
摘要:
目的 观察关节活动训练系统的应用对深度烧伤后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0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研究所收治深度烧伤后关节功能障碍患者22例,其中18个肘关节屈曲障碍、10个腕关节背伸障碍、12个踝关节背伸障碍,分别采用关节活动训练系统中的肘关节活动训练器、腕关节活动训练器、踝关节活动训练器治疗,每天治疗3次(间隔6 h),每次30 min,1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4~7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3、4个月,采用关节角度尺测量各关节主动活动度;治疗4个月,评估各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并计算总有效比;治疗1、2、3、4个月,应用改良李克特量表评估患者满意度。对数据行单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检验。 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1、2、3、4个月,肘关节屈曲主动活动度分别为(61±23)、(78±22)、(89±20)、(96±20)、(103±19)°,腕关节背伸主动活动度分别为(23±7)、(31±6)、(38±9)、(44±5)、(49±8)°,踝关节背伸主动活动度分别为(-31±12)、(-23±10)、(-16±7)、(-12±6)、(-8±4)°,与各关节中前一时相点比较,各关节治疗1、2、3、4个月主动活动度均明显增加(P值均小于0.01)。治疗4个月,肘关节、腕关节、踝关节功能改善总有效比分别为5/6、9/10、2/3。治疗1、2、3、4个月,患者满意度评分分别为(1.3±0.7)、(2.2±1.0)、(2.8±0.8)、(3.3±0.6)分。与前一时相点比较,治疗2、3、4个月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明显增加(P值均小于0.05)。 结论 关节活动训练系统治疗深度烧伤后关节功能障碍,可明显改善各关节主动活动度,关节功能改善总有效比达到0.66以上,大部分患者对治疗效果表示比较满意。
不同康复方法对手部深度烧伤保留变性真皮并移植大张自体皮患者手功能及焦虑心理的影响
彭欢, 梁鹏飞, 王昂, 岳丽青
2017, 33(5): 272-27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5.004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康复方法对手部深度烧伤保留变性真皮+大张自体皮移植术患者手功能和焦虑心理的影响。 方法 选择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烧伤重建外科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手部深度患者4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并结合患者意愿分为宣教康复组23例和专人康复组21例,2组分别有36、33只患手,均于伤后3~7 d行保留变性真皮+大张自体皮移植术。2组患者均于术后10 d开始使用硅酮凝胶进行手部抗瘢痕治疗,此外,宣教康复组患者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功能锻炼,由持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证的责任护士进行心理指导;专人康复组患者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功能锻炼,由中级心理治疗师进行心理指导。术后1、3、6个月,用关节角度尺测量2组患者患手各手指关节的主动活动度,计算其总主动活动度(TAM)优良率;用电子握力计测量患者患手握力值,并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焦虑心理进行评分。对数据行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cNemar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SNK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专人康复组患者仅术后6个月患手手指关节TAM优良率显著高于宣教康复组(χ2=10.745,P<0.0167)。2组患者术后3个月患手手指关节TAM优良率均显著高于组内术后1个月(P值均小于0.0167)。(2)专人康复组患者术后1、3、6个月患手握力值分别为(8.2±2.6)、(21.6±2.6)、(30.1±2.3)kg,显著高于宣教康复组的(5.3±1.3)、(12.8±2.7)、(20.0±1.8)kg(t值为5.934~20.403,P值均小于0.01)。2组患者术后3、6个月患手握力值均明显高于组内前一时相点(P值均小于0.05)。(3)专人康复组患者术后1、3、6个月SAS评分明显低于宣教康复组(t值为2.944~4.758,P值均小于0.01)。2组患者术后3、6个月SAS评分均明显低于组内前一时相点(P值均小于0.05)。 结论 与宣教康复相比,专人康复治疗可提高手部深度烧伤保留变性真皮并移植大张自体皮患者患手手指关节TAM、握力值,改善患者的焦虑心理。
儿童面部烧伤瘢痕的压力治疗研究进展
魏亚婷, 付晋凤, 李曾慧平
2017, 33(5): 277-28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5.005
摘要:
科技快讯
急性手烧伤的物理治疗观点
敖铭(译者), 谭江琳(译者), 吴军(其他)
2017, 33(5): 276-27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5.101
摘要:
运动训练对烧伤重症监护病房严重烧伤患者疗效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邓欢(译者), 谭江琳(译者), 吴军(其他)
2017, 33(5): 286-28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5.102
摘要:
论著
伤后早期血小板计数恢复情况对特重度烧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意义
武毅, 张勤, 刘健, 唐佳俊, 郑捷新, 刘萌
2017, 33(5): 281-28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5.006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伤后早期血小板计数恢复情况对特重度烧伤患者预后的意义,以评估该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44例成年特重度烧伤患者,统计其人口学、伤情、转运情况、住院期间病情变化及伤后第1~10天血小板计数等资料。(1)根据患者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生存组212例和死亡组32例,分析比较伤后第1~10天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动态变化特点。(2)根据伤后1周内血小板计数是否恢复正常,将患者分为恢复正常组163例和未恢复正常组81例。比较恢复正常组和未恢复正常组患者接受机械通气的百分比及病死率,以及生存组患者中血小板计数早期未恢复正常患者和恢复正常患者住ICU时间。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χ2检验、二项分布检验;对244例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住院时间、接受机械通气、伤后1周内血小板计数恢复情况与患者死亡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根据伤后第8天血小板计数绘制244例患者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对死亡的预测价值。 结果 (1)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均在伤后第1~4天持续下降,在伤后第2天下降至低于正常值低限,在伤后第4天降至最低值。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均在伤后第4~10天逐渐恢复,分别在伤后第8、10天恢复正常。伤后第1天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t=1.01,P>0.05),伤后第2~10天死亡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低于生存组(t值为2.64~7.17,P值均小于0.01)。生存组患者伤后第4~10天血小板计数日增加值为(26±13)×109/L,显著高于死亡组的(19±11)×109/L(t=2.76,P<0.01)。(2)恢复正常组患者中接受机械通气患者百分比显著低于未接受机械通气患者(P<0.01),未恢复正常组患者中接受机械通气患者百分比显著高于未接受机械通气患者(P<0.05)。未恢复正常组患者中接受机械通气患者百分比显著高于恢复正常组(χ2=32.93,P<0.01)。未恢复正常组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恢复正常组(χ2=20.99,P<0.01)。生存组患者中血小板计数早期未恢复正常患者住ICU时间显著长于血小板计数早期恢复正常患者(t=4.20,P<0.01)。(3)烧伤总面积、接受机械通气和伤后1周内血小板计数未恢复正常是特重度烧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分别为1.073、16.552、2.249,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33~1.115、2.147~127.580、0.993~5.096,P<0.05或P<0.01)。(4)伤后第8天血小板计数对244例特重度烧伤患者死亡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5(95%置信区间为0.645~0.845,P<0.01),血小板计数最佳阈值为150×109/L,其对死亡预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4%和71.0%。 结论 特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血小板计数恢复情况与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预警指标。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P311的作用及其对小鼠表皮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徐正东, 李海胜, 王淞, 贺伟峰, 吴军, 罗高兴
2017, 33(5): 287-29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5.007
摘要:
目的 体外条件下模拟缺氧环境,探讨P311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相互作用及对小鼠表皮干细胞(ESC)迁移影响。 方法 取15只C57BL/6J野生型新生小鼠,5只同属来源P311基因敲除新生小鼠,分离培养2种小鼠ESC,取第1代细胞行形态学观察,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71、CD49f表达后行以下实验。(1)取2种小鼠ESC划痕处理后,立即按随机数字表法(下同)将P311基因敲除小鼠ESC分为常氧组(将细胞加入完全培养基置于常氧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常氧处理下同)和缺氧组(将细胞置于含体积分数1%氧气的缺氧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缺氧处理下同),每组12个插件;将野生型小鼠ESC分为常氧组、单纯缺氧组、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用2 μL DMSO溶剂常氧处理1 h后行缺氧培养)、HIF-1α抑制剂组(加入11 μmol/L HIF-1抑制剂2 μL常氧培养1 h后行缺氧培养)、HIF-1α稳定剂组(加入2 μmol/L FG-4592 2 μL常氧处理1 h后行缺氧培养),每组12个插件。每组各时相点取3个插件分别于划痕后0(即刻)、12 、24、48 h在100倍倒置相差显微镜下测量划痕剩余宽度。(2)取野生型小鼠ESC行缺氧培养,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缺氧0(即刻)、12、24、48 h HIF-1α蛋白表达。(3)取野生型小鼠ESC同实验(1)分为单纯缺氧组、DMSO对照组、HIF-1α抑制剂组、HIF-1α稳定剂组并行相应处理,分别在缺氧0、12、24、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P311 mRNA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测P311表达(样本数均为12)。(4)取第2代人胚胎肾293(HEK-293)细胞分为空载缺氧组(转染空载质粒后进行缺氧培养)、P311常氧组(转染P311报告基因质粒后进行常氧培养)、P311缺氧组(转染P311报告基因质粒后进行缺氧培养)、P311缺氧+HIF-1α抑制剂组(HIF-1抑制剂处理后转染P311报告基因质粒然后进行缺氧培养),分别于培养0、12 h检测荧光素酶活性,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HIF-1α对P311转录调节的结合位点并查找P311启动子序列。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以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ESC结果。细胞呈现铺路石样改变,细胞由于增殖潜能不同而呈现不同克隆状态。CD71CD49f细胞占85%左右,说明ESC的干性较强、纯度较高。与P311基因敲除小鼠常氧组比较,单纯缺氧组细胞划痕后12、24 h划痕剩余宽度较小(P值均小于0.05),缺氧组、野生型小鼠常氧组、DMSO对照组、HIF-1α抑制组、HIF-1α稳定剂组细胞划痕后12 h划痕剩余宽度较小(P值均小于0.05)。与野生型小鼠常氧组比较,缺氧组、单纯缺氧组、DMSO对照组细胞划痕后12、24 h划痕剩余宽度较小(P值均小于0.05),HIF-1α稳定剂组细胞划痕后12 h划痕剩余宽度较小(P<0.05)。与单纯缺氧组比较,缺氧组细胞划痕后12、24 h划痕剩余宽度较大(P值均小于0.05),HIF-1α抑制剂组细胞划痕后12 h划痕剩余宽度较大(P<0.05),HIF-1α稳定剂组细胞划痕后12、24 h划痕剩余宽度较小(P值均小于0.05)。7组小鼠细胞间划痕后48 h划痕剩余宽度总体比较差异不明显(F=19.02,P>0.05)。野生型小鼠ESC缺氧0、12、24、48 h的HIF-1α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2±0.05、2.56±0.09、1.60±0.17、1.17±0.03。与缺氧0 h比较,HIF-1α蛋白表达量缺氧12 h明显增加(P<0.01),缺氧24 h开始下降但仍高于缺氧0 h(P<0.05),缺氧48 h后降至常氧水平(P>0.05)。与单纯缺氧组比较,HIF-1α抑制剂组细胞缺氧各时相点P311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P值均小于0.05),HIF-1α稳定剂组细胞P311 mRNA表达量则在缺氧12、24 h明显升高(P值均小于0.05)。与HIF-1α抑制剂组比较,DMSO对照组和HIF-1α稳定剂组细胞在缺氧0、12、24 h P311 mRNA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值均小于0.05)。与单纯缺氧组比较,HIF-1α抑制剂组细胞缺氧各时相点P311表达量均明显下降(P值均小于0.05),而HIF-1α稳定剂组细胞P311表达量则在缺氧12、24 h明显升高(P值均小于0.05)。与HIF-1α抑制剂组比较,DMSO对照组和HIF-1α稳定剂组细胞P311表达量在缺氧12、24 h明显升高(P值均小于0.05)。(2)HEK-293细胞结果。培养0 h,空载缺氧组、P311常氧组、P311缺氧组、P311缺氧+HIF-1α抑制剂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33,P>0.05)。培养12 h,P311缺氧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较空载缺氧组高(P<0.01);P311缺氧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较P311常氧组高(P<0.05);P311缺氧+HIF-1α抑制剂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较P311缺氧组低(P<0.01)。 结论 缺氧早期,HIF-1α可能通过诱导P311表达促进小鼠ESC迁移。
大鼠严重烧伤后心肌组织溶酶体液泡型腺苷三磷酸酶活性变化对心肌损害的影响及其机制
闫雪萍, 张东霞, 闫甜甜, 张琼, 贾杰只, 黄跃生
2017, 33(5): 295-30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5.008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鼠严重烧伤后心肌组织溶酶体液泡型ATP(V-ATP)酶活性变化对心肌损害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取12只SD大鼠心脏,采用超高速梯度密度离心法提取心肌组织溶酶体,蛋白质印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鉴定。将12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烧伤组、ATP组、正常对照组、巴佛洛霉素组,每组30只。单纯烧伤组和ATP组大鼠造成背部约40%TBSA Ⅲ度烫伤,单纯烧伤组大鼠伤后即刻腹腔注射乳酸林格液4 mL·%TBSA-1·kg-1,ATP组大鼠分别于伤前12 h、伤后即刻、伤后12 h腹腔注射ATP 0.4 mg/kg。正常对照组大鼠不行任何处理,巴佛洛霉素组与ATP组大鼠同时相点腹腔注射巴佛洛霉素A1 0.3 mg/kg。于伤后24 h,提取各组大鼠心肌组织溶酶体,采用酶偶联分析法检测V-ATP酶活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心肌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P62的表达。取左心室动脉血检测心肌酶谱5项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含量。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 结果 (1)经鉴定,样品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表达水平最高,溶酶体纯度高、结构完整。(2)伤后24 h,单纯烧伤组、ATP组、正常对照组、巴佛洛霉素组大鼠心肌组织溶酶体V-ATP酶活性分别为(2.03±0.67)、(3.01±0.58)、(4.29±0.26)、(1.83±0.52)μmol·mg-1·h-1。其中单纯烧伤组大鼠心肌组织溶酶体V-ATP酶活性明显低于ATP组和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为3.14和8.87,P值均小于0.01),正常对照组大鼠心肌组织溶酶体V-ATP酶活性明显高于巴佛洛霉素组(t=11.87,P<0.01)。伤后24 h,单纯烧伤组大鼠心肌LC3和P62的表达显著高于ATP组和正常对照组(t值为3.73~5.88,P值均小于0.01),正常对照组大鼠心肌LC3和P62的表达明显低于巴佛洛霉素组(t值分别为2.64和3.07,P<0.05或P<0.01)。伤后24 h,单纯烧伤组大鼠心肌酶谱5项和cTnT含量明显高于ATP组和正常对照组(t值为3.24~16.72,P值均小于0.01),正常对照组大鼠心肌酶谱5项和cTnT含量明显低于巴佛洛霉素组(t值为2.39~10.70,P值均小于0.01)。 结论 大鼠严重烧伤后心肌组织溶酶体V-ATP酶活性下降,可通过抑制大鼠心肌自噬流引起心肌损害。
激光多普勒成像对烧伤深度诊断价值的荟萃分析
黄莺, 邱林, 梅爱莲, 李佼旬
2017, 33(5): 301-30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5.009
摘要:
目的 应用荟萃分析方法系统评价激光多普勒成像(LDI)对深、浅Ⅱ度烧伤创面的诊断价值。 方法 以"burn、burns、burn depth、laser Doppler imaging、laser Doppler perfusion imaging、LDI、LDPI"为检索词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以"烧伤、烧伤深度、激光多普勒、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激光多普勒成像仪"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搜索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15年10月公开发表的有关LDI诊断深、浅Ⅱ度烧伤创面的文献。采用诊断准确性研究质量评价工具2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及临床适用性。采用Meta-DiSc 1.4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计算纳入研究中LDI诊断深、浅Ⅱ度烧伤创面的合并效应量,包括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及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与Q*指数;采用敏感性分析验证纳入研究总体合并效应量结果的稳定性;采用亚组分析寻找纳入研究间异质性来源。绘制Deek漏斗图评估纳入研究结果引起的发表偏倚。 结果 共纳入5篇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包括138例患者、179个创面。纳入研究中仅1项偏倚风险低、其余4项偏倚风险高/不确定;在临床适用性方面,仅1项临床适用风险度高/不确定、其余4项临床适用风险度低。纳入研究间不存在阈值效应引起的异质性(受试者工作特征平面图中散点分布未见呈"肩臂"状,βs=0.01,P>0.05),纳入研究间存在非阈值效应引起的高度异质性(敏感度I2=54%)。LDI诊断深、浅Ⅱ度烧伤创面的纳入研究总体合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分别为95%(95%置信区间为88%~99%)、96%(95%置信区间为90%~99%)、9.75(95%置信区间为4.35~21.81)、0.11(95%置信区间为0.05~0.22)、257.93(95%置信区间为58.96~1 128.41),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8、Q*指数为94%。纳入研究总体合并效应量结果稳定性好,异质性来源可能为病例选择的偏倚风险、LDI设备型号以及对照诊断方法的选择。Deek漏斗图显示,不存在纳入研究结果引起的发表偏倚(P>0.05)。 结论 LDI诊断深、浅Ⅱ度烧伤创面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及Q*指数均较高,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大,阴性似然比较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短篇论著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创面的可行性及效果
施权, 魏在荣, 金文虎, 孙广峰, 唐修俊, 李海, 李书俊, 聂开瑜, 王达利, 王波
2017, 33(5): 309-31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5.010
摘要:
目的 探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创面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 2014年2月—2016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8例足背、膝关节、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或不伴肌腱损伤患者。创面面积为12 cm×10 cm~21 cm×13 cm,采用面积为14.0 cm×12.0 cm~22.0 cm×14.0 cm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并行血管吻合。切取面积为20 cm×6 cm~25 cm×7 cm的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薄后修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继发创面,腹股沟处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 结果 术后2周左右,所有皮瓣均成活,皮瓣颜色及质地与受区周围皮肤相近,无破溃、窦道或皮瓣下血肿形成。随访6~18个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处外形稍臃肿,需Ⅱ期修薄;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处外形良好。所有患者供区、受区及周围区域均有不同程度感觉功能障碍;除1例患者膝关节损伤修复后因皮瓣挛缩影响关节活动不能脱拐行走外,其余患者均可自由行走、髋膝关节功能未见明显障碍。 结论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解剖简单、位置隐蔽、切取范围较大,可修复不能直接缝合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创面,术后皮瓣成活率高、颜色、质地较佳,并发症较少。
天然乳胶纳米银枕芯在头面颈部烧伤患者中的应用
缪爱梅, 林才, 温鸿, 衡晓莎, 杨凡
2017, 33(5): 312-31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5.011
摘要:
目的 探讨天然乳胶纳米银枕芯应用于头面颈部烧伤患者的效果。 方法 2012年9月—2016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92例头面颈部烧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试验组44例。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于入院当天开始分别使用普通枕芯和天然乳胶纳米银枕芯。入院后5、10、15 d,检测2组患者枕芯菌落数,计算其菌落超标率(每100平方厘米菌落数大于或等于200 CFU为菌落超标)并进行菌株分离和鉴定。入院后5、10、15 d,对2组患者行创面分泌物微生物培养,计算其创面分泌物微生物培养阳性率。记录患者创面干痂时间和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对数据行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 入院后5、10 d,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枕芯菌落超标率相近(χ2值分别为0.008、0.369,P值均大于0.05)。试验组患者入院后15 d枕芯菌落超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070,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枕芯分别分离出20、9株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分离出4、2株真菌,以念珠菌为主。入院后5、10 d,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创面分泌物微生物培养阳性率相近(χ2值分别为1.162、1.522,P值均大于0.05)。试验组患者入院后15 d创面微生物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531,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创面分泌物分别分离出47、29株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分离出6、3株真菌,以念珠菌为主。试验组患者创面干痂时间为(123±27)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41±38)h(t=2.508,P<0.05)。试验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23±5)d,与对照组的(25±6)d相近(t=1.430,P>0.05)。 结论 与普通枕芯相比,头面颈部烧伤患者使用天然乳胶纳米银枕芯,枕芯菌落超标率和创面分泌物微生物培养阳性率降低,创面干痂时间缩短。
经验交流
水动力清创系统治疗面颈部深度烧伤创面六例
苏海涛, 李宗瑜, 李宜姝, 赵雁南, 朱应来, 赵洪伟, 阚侃, 吕茁
2017, 33(5): 315-31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5.012
摘要:
综述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周旺标, 李叶扬
2017, 33(5): 317-32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05.01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