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9年  第35卷  第4期

缅怀
深切缅怀世界烧创伤学术界泰斗Basil A. Pruitt教授
彭毅志
2019, 35(4): 241-24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4.001
摘要:
惊悉我们尊敬的Basil A. Pruitt教授于2019年3月17日下午在美国逝世,享年88岁,我们深感悲痛!我谨代表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和《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对Pruitt教授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专家论坛
异体皮在烧伤外科的应用
申传安
2019, 35(4): 243-24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4.002
摘要:
异体皮移植至今已经有近150年的历史,是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关键措施之一。异体皮暂时存活覆盖创面,为最终自体皮修复创面提供宝贵机会。作为我国烧伤外科修复特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主要方法——微粒皮移植技术和嵌皮技术都以异体皮移植为基础。近年来,由于异体皮来源困难,国内的许多烧伤中心出现"寸皮难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临床救治效果。器官获取组织和异体皮库建设将有望成为解决异体皮来源及质量问题的合法途径,而成功研制理想的组织工程皮肤是根本解决措施。
科技快讯
一氧化氮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的机制
杨义(译者), 郝岱峰(审校者)
2019, 35(4): 247-24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4.101
摘要: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荟萃分析
杨义(译者), 郝岱峰(审校者)
2019, 35(4): 260-26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4.102
摘要:
胰高血糖素样肽Ⅰ类似物利拉鲁肽通过激活角质形成细胞中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促进创面愈合
郑波(译者), 申传安(审校者)
2019, 35(4): 265-26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4.103
摘要:
富血小板血浆水凝胶增强脂肪源性干细胞的体内外血管再生潜能
郑波(译者), 申传安(审校者)
2019, 35(4): 276-27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4.104
摘要:
论著•难治性创面修复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烧伤后小腿环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夏成德, 狄海萍, 邢培朋, 薛继东, 曹大勇, 田社民, 王丽敏, 冯可, 赵耀华
2019, 35(4): 248-25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4.003
摘要: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烧伤后小腿环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4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烧伤后小腿环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9例,其中1例双小腿均有创面。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6 cm×11 cm~38 cm×21 cm,切取面积为18 cm×12 cm~32 cm×24 cm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中将胫后血管或胫前血管与旋股外侧血管通过手工或采用微血管吻合器行端端吻合。对于患肢受区血管无吻合条件者,另切取面积为10 cm×8 cm~15 cm×10 cm健侧小腿内侧皮瓣并将其制成皮管,将该皮瓣中胫后血管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血管吻合,桥式交叉游离移植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患侧小腿创面,4~5周后断蒂。供瓣区移植大腿中厚皮。记录患者治疗结局、皮瓣包含穿支数量、受区吻合血管,统计并比较手工与微血管吻合器吻合血管时间,记录血管通畅情况、游离移植方法、随访情况。对数据行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 本组9例患者的10个游离皮瓣及皮片全部成活,均为Ⅰ期手术封闭创面。7个皮瓣各包含2条穿支,3个皮瓣各包含3条穿支。6个受区吻合血管为胫后血管,4个受区吻合血管为胫前血管。采用微血管吻合器吻合12条静脉,手工吻合8条静脉及10条动脉,前一种方法吻合血管耗时为4.00(3.55,4.38)min,明显短于后一种方法的12.80(12.13,13.40)min(W=78.00,P<0.01)。静脉和动脉血管通畅率为100%,均未因血管吻合出现血管危象。3例患者行桥式交叉游离移植,其余患者行常规游离移植。随访3~30个月,患者大腿供瓣区运动功能良好,无麻木、疼痛不适,可见瘢痕增生。4例患者小腿受区移植皮瓣稍显臃肿,其他患者对外观表示满意;患肢行走功能逐渐恢复。 结论 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烧伤后小腿环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效果较好,是较安全可靠的临床保肢方法。术中应用微血管吻合器吻合静脉能够缩短血管吻合时间,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新鲜异体头皮联合自体微粒皮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四肢创面的方法建立及疗效观察
蔡建华, 申传安, 孙天骏, 李东杰, 邓虎平, 李大伟, 刘兆兴, 王亮, 何丽霞
2019, 35(4): 253-26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4.004
摘要:
目的 创建应用胶连大张新鲜异体头皮联合自体微粒皮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四肢创面的方法及其疗效观察。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单位2018年5—11月收治的2例特大面积深度烧伤男性患者的病历资料,年龄分别为44、25岁,烧伤总面积分别为90%、97%体表总面积(TBSA),其中Ⅲ度烧伤面积分别为85%、70%TBSA。术前计算四肢手术面积、预估异体头皮及Meek微型皮片需求量;制备胶连大张新鲜异体头皮加自体微粒皮,其方法为每名供皮者切取薄中厚头皮3%TBSA(厚0.30~0.35 mm),表皮面向上拼接成大片状,喷涂Meek胶水并将单层纱布贴附于表皮面后行皮片打孔,自体微粒皮采用传统漂浮法转移至胶连大张新鲜异体头皮真皮面。2例患者选取双侧Ⅲ度烧伤肢体进行自身对照,例1患者的左上肢设为治疗组、右上肢设为对照组,例2患者的右下肢设为治疗组、左下肢设为对照组。治疗组创面切痂后采用胶连大张新鲜异体头皮联合自体微粒皮修复,微粒皮扩展比为1∶15;对照组创面切痂后移植Meek微型皮片修复,扩展比为1∶6和/或1∶9。异体头皮供应者为患者亲朋,男性,32名,年龄21~50岁,头皮面积为(548±48)cm2。术后10 d观察头皮供应者供皮区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有无秃发及瘢痕增生等情况。评估术后2~5周及4个月随访时创面愈合情况,计算治疗组及对照组术后2、3、4、5周的创面覆盖率。 结果 术后10 d,头皮供应者供皮区完全愈合,术后3个月随访无秃发与瘢痕增生。术后2周,治疗组异体头皮基本完全成活,创面无明显渗出;对照组大部分Meek微型皮片成活,创面渗出明显。术后3周治疗组部分异体头皮溶脱,成活皮片成痂;术后4、5周痂皮脱落,可见新生上皮。术后3~5周,对照组成活Meek微型皮片爬行、融合,创面逐步缩小。术后4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可见瘢痕增生,2组间瘢痕整体上无明显差异。术后2~5周,2例患者的治疗组创面覆盖率分别为84%~98%、76%~92%,接近或优于对照组的35%~97%、28%~81%。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建立了将条状新鲜异体头皮胶连成大张皮片作为微粒皮覆盖物的方法,将其用于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疗效较佳。在异体皮源不足的情况下,为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基于组织病理类型的坐骨结节压力性损伤临床修复策略
张修航, 高欣欣, 陈欣欣, 于家傲
2019, 35(4): 261-26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4.005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组织病理类型的坐骨结节压力性损伤临床修复策略。 方法 2014年1月—2018年1月,笔者科室收治33例共33处坐骨结节压力性损伤患者,其中男25例、女8例,年龄35~87岁,根据创面基底部变性组织病理类型及组织缺损量采用不同修复方法。彻底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0 cm×1.0 cm~14.0 cm×12.0 cm。坏死型压力性损伤患者组织缺损量为6.5~9.5 cm3,扩创后皆Ⅰ期直接缝合。肉芽型压力性损伤患者组织缺损量为56.0~102.5 cm3,依据创周情况分别采用股后侧Z字改形术修复1例,股后侧V-Y皮瓣推进术修复1例,股后侧螺旋桨皮瓣修复1例。感染型压力性损伤患者组织缺损量为67.5~111.0 cm3,应用股后侧螺旋桨皮瓣修复2例,股后侧V-Y皮瓣推进术修复2例,股后侧Z字改形术修复1例。滑膜型压力性损伤患者中14例组织缺损量为6.4~9.5 cm3,采用扩创后直接缝合;8例组织缺损量为97.0~862.5 cm3,采用臀大肌肌皮瓣修复7例,并根据引流量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7~14 d,采用股后侧螺旋桨皮瓣修复1例。本组患者皮瓣或肌皮瓣面积为3.5 cm×2.5 cm~14.0 cm×12.0 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观察术后术区情况及随访创面愈合情况。 结果 33例患者术后缝合部位对接紧密,皮温、皮色及反流正常。随访12个月,25例患者创面愈合良好,未见局部破溃;8例患者因原发部位或邻近部位出现压力性损伤而再次入院,病理类型均为滑膜型,经彻底清创后,组织缺损量为336.8~969.5 cm3,创面面积为8.0 cm×7.0 cm~14.0 cm×12.0 cm,采用臀大肌肌皮瓣或股后侧螺旋桨皮瓣进行修复,皮瓣或肌皮瓣面积为8.0 cm×7.0 cm~14.0 cm×12.0 cm。8例患者创面完全愈合后出院。随访12个月,术区愈合良好,未见复发。 结论 坐骨结节压力性损伤的修复,应结合其病理类型选择针对性的修复方式,坏死型首选扩创后直接缝合,肉芽型及感染型可根据创周情况选择股后侧螺旋桨皮瓣、Z字改形术或V-Y皮瓣推进术进行修复,滑膜型首选臀大肌肌皮瓣进行修复。此外,还应考虑滑膜型压力性损伤易复发的特点,为复发预设修复方案、预留修复资源。
论著
纳米脂肪混合颗粒脂肪移植在瘢痕性面部凹陷及萎缩治疗中的临床作用及相关实验机制
邹彦龙, 谈希, 田婷, 李乐, 李哲旭, 程炜, 王珍祥
2019, 35(4): 266-27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4.006
摘要:
目的 了解纳米脂肪混合颗粒脂肪移植在瘢痕性面部凹陷及萎缩治疗中的临床作用,探讨相关实验机制。 方法 (1)2012年1月—2018年4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瘢痕性面部凹陷及萎缩畸形需行面部脂肪移植患者105例,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意愿,54例10~59岁患者(男12例、女42例)接受传统自体单纯腹部/大腿颗粒脂肪移植,纳入单纯移植组;另51例7~63岁患者(男14例、女37例)接受自体腹部/大腿纳米脂肪混合颗粒脂肪移植,纳入混合移植组。自制量表并根据手术前后照片资料,通过面部饱满度、对称度、瘢痕及并发症等情况评估患者术后3、6个月治疗满意度;术后6个月评估患者是否需行二次手术,计算二次手术率;于患者第2次手术时取其第1次手术移植的脂肪,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脂肪细胞形态及微血管情况。(2)从1只4周龄雄性SD大鼠腹部脂肪分离培养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取第5代细胞,培养14 d,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波形蛋白和细胞角蛋白18的表达,行成骨、成脂诱导分化鉴定,流式细胞仪检测CD29、CD44阳性细胞率(样本数为3)。取18只4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DSC移植组、单纯瘢痕组、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ADSC移植组、单纯瘢痕组大鼠均经背部皮下注射1 mL质量浓度为1 mg/mL的溶于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的博莱霉素溶液建立瘢痕模型,3 h后ADSC移植组大鼠于前述注射部位注射1×106个悬于0.1 mL PBS中的ADSC,单纯瘢痕组大鼠注射0.1 mL PBS;空白对照组大鼠于前述2个时间点在相同部位分别注射相同剂量PBS。各组连续注射28 d后,取所有大鼠注射区域的全层皮肤组织,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并计数阳性细胞。对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 结果 (1)与术前比较,单纯移植组患者术后3个月面部饱满度、对称度更佳且瘢痕颜色更接近周围皮肤,该组患者术后6个月填充容积较术后3个月有所减少;与术前比较,混合移植组患者术后3、6个月面部饱满度、对称度更佳且瘢痕颜色、质地更接近周围皮肤,该组患者术后6个月填充容积未见较术后3个月明显减少的情况。单纯移植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出现脂肪液化、皮下结节形成各1例。混合移植组患者术后3、6个月治疗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单纯移植组(Z=-2.566、-3.084,P<0.05或P<0.01)。术后6个月,混合移植组患者二次手术率为7.84%(4/51),明显低于单纯移植组的22.22%(12/54),χ2=4.199,P<0.05。与单纯移植组比较,混合移植组行第2次手术患者第1次手术时受区移植脂肪细胞形态更加饱满、无塌陷干瘪,细胞紧密排列、间隙较小;细胞表面管状、条索状微血管结构更丰富,细胞间隙布满网状分布且长入脂肪组织中的微血管结构。(2)大鼠脂肪分离培养的第5代细胞贴壁生长,呈长梭形或纺锤形,呈鱼群样生长;高表达波形蛋白和细胞角蛋白18;经诱导具有成骨及成脂分化能力;CD29、CD44阳性表达率高于90.00%。细胞鉴定为ADSC。注射28 d后,空白对照组大鼠注射区皮肤组织真皮层胶原纤维细密排列;单纯瘢痕组大鼠注射区皮肤组织真皮层大量胶原纤维沉积,纤维束粗大、排列松散不齐,可见大量炎性浸润、大量散在的肌纤维交错分布;ADSC移植组大鼠注射区皮肤组织真皮层中胶原纤维较空白对照组增粗,排列尚整齐,可见少量肌纤维散布、少量炎性浸润。注射28 d后,ADSC移植组大鼠注射区皮肤组织中α-SMA主要表达于微血管中,其α-SMA和TGF-β1阳性细胞数分别为每20倍视野下(49±12)、(63±10)个,与空白对照组的每20倍视野下(35±16)、(44±17)个相近(P>0.05),均明显少于单纯瘢痕组的每20倍视野下(135±13)、(121±23)个(P<0.05)。 结论 与单纯颗粒脂肪移植比较,纳米脂肪混合颗粒脂肪移植治疗瘢痕性面部凹陷及萎缩患者的填充饱满度更好,填充后效果维持更久,瘢痕质地改善更明显。大鼠瘢痕模型实验显示,其机制可能为ADSC抑制α-SMA和TGF-β1的表达,从而抑制瘢痕形成。
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瓣的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上肢淋巴水肿并再造乳房的临床效果
宋达疆, 彭文, 李赞, 周晓, 章一新, 冯光, 彭小伟, 周波, 吕春柳, 欧延, 毛煌兴, 柳泽洋, 李慧
2019, 35(4): 277-28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4.007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瓣的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上肢淋巴水肿并再造乳房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10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上肢淋巴水肿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7~60(48±8)岁,其中3例合并上肢丹毒反复发作、4例有持续性上肢神经痛。采用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瓣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治疗,手术分"受区准备组"和"皮瓣切取组"同时进行。本组患者皮瓣长(26.2±0.3)cm、宽(13.4±0.4)cm、厚(3.4±0.3)cm,腹部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观察并记录血管蒂和受区血管选择、手术时间、并发症、手术效果及随访情况。 结果 (1)本组5例患者皮瓣为双侧血管蒂,5例患者为单侧血管蒂。4例患者皮瓣选用胸廓内血管近远端、3例患者皮瓣选用胸背血管近端、2例患者皮瓣选用胸廓内血管近端、1例患者皮瓣选用胸廓内血管近端和胸背血管近端作为受区血管。(2)手术时间为330~480(406±55)min。(3)2例患者皮瓣发生皮下血肿,1例患者供区发生皮下血肿,经换药治疗后全部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9例患者上肢淋巴水肿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缓解。10例患者获随访6~28个月,无一例复发丹毒等皮肤感染症状,2例患者的患肢神经痛得到缓解;10例患者腹部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部功能无明显受限,未见相关并发症。 结论 采用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瓣的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可以同时再造乳房并治疗上肢淋巴水肿,值得临床推广。
维生素D 3对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作用
刘馨竹, 游波, 张玉龙, 杨子晨, 陈平, 石云龙, 陈渝, 陈雅洁, 陈婧, 彭毅志
2019, 35(4): 284-29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4.008
摘要: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对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作用。 方法 将42只C57BL/6C雄性8~12周龄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维生素D3溶剂+假伤组7只、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14只、维生素D3+假伤组7只、维生素D3+烧伤组14只。维生素D3溶剂+假伤组及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小鼠实验前1、24、48 h腹腔注射0.1 mL维生素D3溶剂,维生素D3+假伤组和维生素D3+烧伤组小鼠于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将按100 ng/kg计算的维生素D3溶于0.1 mL维生素D3溶剂中配制的维生素D3溶液。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及维生素D3+烧伤组小鼠背部浸于98 ℃热水中3~4 s致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维生素D3溶剂+假伤组及维生素D3+假伤组小鼠背部浸于37 ℃温水中3~4 s致假伤。伤后24 h,取7只维生素D3溶剂+假伤组、7只维生素D3+假伤组小鼠断颈处死;伤后6、24 h,分别取7只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7只维生素D3+烧伤组小鼠断颈处死,取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及肠组织。取各组小鼠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并行细菌计数。取各组小鼠肠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带状闭合蛋白1(ZO-1)及咬合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ZO-1分布,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咬合蛋白的表达。对数据行Kruskal-Wallis H检验、Nemenyi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伤后6、24 h,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细菌载量显著高于维生素D3溶剂+假伤组(P<0.05)。伤后6 h,维生素D3+烧伤组小鼠肝脏、脾脏的细菌载量明显低于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P<0.05)。伤后24 h,维生素D3+烧伤组小鼠肠系膜淋巴结、肝脏细菌载量明显低于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P<0.05)。(2)伤后6、24 h,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小鼠肠组织ZO-1及咬合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维生素D3溶剂+假伤组,维生素D3+烧伤组小鼠肠组织ZO-1及咬合蛋白表达与维生素D3+假伤组相近。伤后6、24 h,维生素D3+烧伤组小鼠肠组织ZO-1及咬合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3)伤后6、24 h,与维生素D3溶剂+假伤组相比,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小鼠肠黏膜上皮ZO-1分布不连续;维生素D3+假伤组小鼠肠黏膜上皮ZO-1分布正常,维生素D3+烧伤组小鼠肠黏膜上皮ZO-1分布连续性良好。(4)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小鼠伤后6、24 h肠组织咬合蛋白表达分别为0.720±0.003、0.638±0.052,显著低于维生素D3溶剂+假伤组的0.918±0.003(t=57.33、5.36,P<0.05);维生素D3 +烧伤组小鼠伤后6、24 h肠组织咬合蛋白表达为0.994±0.058、1.064±0.060,与维生素D3 +假伤组的0.938±0.023相近(t=0.91、1.96,P>0.05)。维生素D3溶剂+烧伤组小鼠伤后6、24 h肠组织咬合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维生素D3 +烧伤组(t=4.75、5.35,P<0.05)。 结论 严重烧伤早期小鼠即可发生肠道细菌移位,而维生素D3可通过保护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从而起到保护肠黏膜屏障,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的作用。
头面部深Ⅱ度及以上烧伤患者出院时生命质量横断面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祝红娟, 王淑君, 杨华, 李东杰, 迟云飞, 李杰
2019, 35(4): 292-29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4.009
摘要:
目的 了解头面部深Ⅱ度及以上烧伤患者出院时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指导临床护士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笔者单位烧伤整形科2014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42例头面部深Ⅱ度及以上烧伤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在出院前一日,采用简明烧伤专用健康量表中文版评估患者生命质量各领域得分及总分;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调查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受伤原因、费用来源,统计各一般情况患者生命质量各领域得分及总分,对数据行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选取前述分析中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 结果 本次共发放问卷42组,收回有效问卷42组,有效回收率为100%。本组患者出院时生命质量总分为(49±10)分,各领域得分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一般健康状况(57±23)分、社会关系(56±18)分、躯体功能(49±17)分、心理健康(41±20)分。不同年龄段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健康、一般健康状况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15、14.182、19.285,P<0.01);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心理健康、社会关系、一般健康状况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12、51.176、21.852,P<0.05或P<0.01);不同职业患者心理健康和一般健康状况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67、2.947,P<0.05);已婚患者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得分明显高于未婚患者(t=27.096、4.885,P<0.05或P<0.01);不同受伤原因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健康、社会关系、一般健康状况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00、5.438、4.005、9.125,P<0.05或P<0.01);不同费用来源患者心理健康和一般健康状况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56、3.368, P<0.05或P<0.01)。不同性别、受伤原因患者的生命质量总分相近(t=0.407,F=1.145,P>0.05);不同年龄段、文化程度、职业、费用来源、婚姻状况患者的生命质量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47、17.064、9.324、4.101,t=7.225,P<0.05或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费用来源均是患者出院时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t=-2.437、8.037、-2.994、5.016、3.519,P<0.05或P<0.01)。 结论 头面部深Ⅱ度及以上烧伤患者出院时的生命质量处于较低水平,其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费用来源。护士应在患者住院时进行相关项目的筛查,重点关注青年、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未婚、自费及从事对面部要求高职业的患者,将患者不良情绪降至最低,鼓励其勇敢面对生活,选择合适的职业,提高其生命质量。
皮肤γδ T淋巴细胞调节小鼠表皮细胞增殖分化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朱海杰, 李雅舒, 王杨平, 胡晓红, 张小容, 邱林, 贺伟峰, 罗高兴
2019, 35(4): 298-30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4.010
摘要:
目的 探讨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和Vγ4 T淋巴细胞对小鼠表皮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方法 (1)取6只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对照组和创面组,每组3只。于创面组小鼠背部剪1条长4 cm深达皮肤全层的直线切口,对照组小鼠不行任何处理。伤后3 d,断颈处死2组小鼠,取创面组小鼠背部距创缘5 mm内的皮肤,取对照组小鼠相应部位正常皮肤制成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表达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Vγ4 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表达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DETC百分比。(2)取10只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和Vγ4 T淋巴细胞清除组,每组5只。Vγ4 T淋巴细胞清除组小鼠腹腔注射200 g亚美尼亚仓鼠抗小鼠Vγ4 T淋巴细胞单克隆中和抗体,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亚美尼亚仓鼠Ig,分别于背部脊柱两侧各打1个深达皮肤全层的孔,观察伤后1~8 d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3)取6只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同实验(2)进行分组及处理,每组3只。伤后3 d,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创缘表皮组织IL-17A和IGF-Ⅰ的蛋白表达。(4)取30只3 d龄C57BL/6雄性小鼠,断颈处死后提取表皮细胞,流式细胞仪(下同)检测角蛋白14阳性细胞率。(5)另取小鼠表皮细胞,分为对照组、IGF-Ⅰ组与IL-17A组,每组3孔(下同)。IGF-Ⅰ组与IL-17A组细胞分别加入1 mL终质量浓度为100 ng/mL的重组小鼠IGF-Ⅰ和重组小鼠IL-17A,对照组细胞加入等量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培养5 d后,检测角蛋白14阴性细胞率。另取小鼠表皮细胞,同前进行分组及处理,培养10 d后,检测角蛋白10阳性细胞率。(6)另取小鼠表皮细胞,加入4 mmol/L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染液,分为对照0 d组、对照7 d组、IGF-Ⅰ组、IL-17A组。IGF-Ⅰ组、IL-17A组细胞同实验(5)对应组进行处理,对照0 d组、对照7 d组细胞同实验(5)对照组进行处理。对照0 d组细胞培养0 d,余3组细胞培养7 d,检测CFSE荧光波峰位置。(7)另取小鼠表皮细胞,分为对照组、IGF-Ⅰ组。IGF-Ⅰ组细胞加入1 mL终质量浓度为100 ng/mL重组小鼠IGF-Ⅰ,对照组细胞加入等量无菌PBS,培养5 d后,同前进行角蛋白14和CFSE染色,检测CFSE阳性细胞角蛋白14阴性细胞率。另取小鼠表皮细胞,分为对照组与IL-17A组,IL-17A组细胞加入1 mL终质量浓度为100 ng/mL重组小鼠IL-17A,对照组细胞加入等量无菌PBS,培养5 d后,检测CFSE阳性细胞角蛋白14阴性细胞率。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结果 (1)伤后3 d,对照组小鼠正常表皮组织中表达IGF-Ⅰ的DETC百分比为(9.9±0.8)%,明显低于创面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的(19.0±0.6)%,t=8.70,P<0.01;对照组小鼠正常表皮组织中表达IL-17A的Vγ4 T淋巴细胞百分比为(0.123±0.024)%,明显低于创面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的(8.967±0.406)%,t=21.77,P<0.01。(2)对照组小鼠伤后1~4 d创面周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伤后5~8 d,创面面积仍较大。Vγ4 T淋巴细胞清除组小鼠伤后1~4 d创面周围炎症反应较轻;伤后5~8 d,创面面积明显缩小。伤后3~7 d,Vγ4 T淋巴细胞清除组小鼠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t=5.92、5.74、7.17、5.38、5.57,P<0.01);培养1、2、8 d,2组小鼠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相近(t=1.46、3.17、3.10,P>0.05)。(3)伤后3 d,与对照组比较,Vγ4 T淋巴细胞清除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的IL-17A蛋白表达明显下降,IGF-Ⅰ蛋白表达明显升高(t=8.47、19.24,P<0.01)。(4)小鼠表皮细胞角蛋白14阳性细胞率为94.7%。(5)培养5 d后,对照组小鼠表皮细胞角蛋白14阴性细胞率明显高于IGF-Ⅰ组,明显低于IL-17A组(t=7.25、5.64,P<0.01)。培养10 d后,对照组小鼠表皮细胞角蛋白10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IGF-Ⅰ组,明显低于IL-17A组(t=3.99、10.82,P<0.05或P<0.01)。(6)相较于对照0 d组,对照7 d组、IGF-Ⅰ组和IL-17A组小鼠表皮细胞培养7 d后CFSE荧光波峰左移。相较于对照7 d组,IGF-Ⅰ组和IL-17A组小鼠表皮细胞培养7 d后CFSE荧光波峰均左移。(7)培养5 d后,对照组CFSE阳性小鼠表皮细胞角蛋白14阴性细胞率明显高于IGF-Ⅰ组(t=9.91,P<0.01),对照组CFSE阳性小鼠表皮细胞角蛋白14阴性细胞率明显低于IL-17A组(t=6.49,P<0.01)。 结论 在创面愈合过程中,DETC分泌的IGF-Ⅰ促进小鼠角蛋白14阳性表皮细胞增殖并抑制其终末分化,Vγ4 T淋巴细胞分泌的IL-17A促进其增殖及终末分化,从而影响创面愈合。
短篇论著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四肢大面积瘢痕的效果
彭君强, 李养群, 赵穆欣, 杨哲, 陈文, 唐勇, 马宁, 许砾思, 陈江庭
2019, 35(4): 308-31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4.011
摘要:
目的 探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四肢大面积瘢痕的效果。 方法 2007年6月—2014年10月,笔者科室收治25例四肢大面积瘢痕患者,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4~36岁。手术在局部浸润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Ⅰ期在瘢痕的左、右侧或上、下端放置250~600 mL圆柱形扩张器1~5个。Ⅱ期根据瘢痕面积及形状,21例患者采用横向推进扩张皮瓣修复瘢痕,4例患者采用以肱动脉、尺侧上副动脉、骨间后动脉穿支为蒂的扩张穿支皮瓣修复。瘢痕松解切除后继发创面面积13 cm×7 cm~34 cm×18 cm,皮瓣面积13 cm×7 cm~20 cm×12 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观察并记录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及随访情况。 结果 术后扩张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以骨间后动脉穿支为蒂的扩张皮瓣远端浅层坏死,其余皮瓣存活良好。Ⅱ期术后随访3~15个月,皮瓣颜色、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扩张后供区四肢变细且有辅助切口瘢痕形成。 结论 扩张皮瓣是修复四肢大面积瘢痕的良好方法。瘢痕侧方皮肤是设计扩张皮瓣的首选位置,如瘢痕侧方无足够皮肤可供扩张,可在瘢痕上、下端设计扩张穿支皮瓣进行修复。
经验交流
综合治疗肛周坏死性筋膜炎十例
郑介飞, 屠海霞, 曹玉珏
2019, 35(4): 311-31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4.012
摘要:
2016年6—12月,笔者科室收治10例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2~69岁,采取早期彻底清创及围手术期综合支持治疗迅速稳定患者全身状况,直接缝合或采用自体头皮和/或邻近局部随意皮瓣转移封闭创面。清创后创面面积10 cm×8 cm~54 cm×21 cm,皮瓣面积约8 cm×5 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所有患者移植皮片、皮瓣均成活,创面完全愈合。随访6个月~1年,肛周坏死性筋膜炎均无复发,受累下肢功能不受影响。
病例报告
双侧锁骨下静脉置管均异位一例
黄书润, 欧阳容兰, 张勇
2019, 35(4): 314-31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4.013
摘要:
2013年6月5日,笔者单位收治1例18岁严重烧伤伴重度吸入性损伤女性患者,入院后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快速补液抗休克,伤后52 h拟行双上肢切削痂+右大腿中厚皮修复术。全身麻醉后因右侧静脉导管输液不畅,行左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血压下降,予补液扩容、强心、利尿等治疗,生命体征稍平稳,麻醉后约1.3 h开始手术。术后胸部X线片示左、右侧静脉导管远端分别位于右心房内和右颈内静脉内,立即拔除。此病例提醒临床医师锁骨下静脉置管时应注意防止导管异位,并于术后行胸部X线检查确认其位置。
护理专栏
"八二"昆山工厂铝粉尘爆炸事故35例特重度烧伤患者多学科协作救治管理经验
解怡洁, 朱利红, 孙丹, 吕国忠
2019, 35(4): 316-31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4.014
摘要:
2014年8月2日,笔者单位收治"八二"昆山工厂铝粉尘爆炸事故特重度烧伤患者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21~50岁。根据患者病情,救治组将参与救治人员按特质分组,运用以烧伤医学为主导,重症医学、麻醉、中医、康复、护理为一体的多学科协作救治管理模式,最终成功救治27例患者,救治成功率达77.14%。
"八二"昆山工厂铝粉尘爆炸事故群体重度烧伤患者救治早期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王芳, 任颖炜, 华皎, 袁琴芳, 朱利红, 吕国忠
2019, 35(4): 318-32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9.04.015
摘要:
在2014年"八二"昆山工厂铝粉尘爆炸事故中,笔者科室收治群体重度烧伤患者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21~50(38±9)岁。患者伤情严重使救治难度很高。在救治早期,实行了对不同层次和来源的非本烧伤专科护士进行培训、分组分工、统一排班和调配、组建专科质量监控组等系列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措施。除2例早期死亡患者外,其余33例患者早期均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护理,至伤后17 d,抢救成功率达94.3%(33/35)。其间未发生一例坠床、非计划性拔管、下肢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及交叉感染等护理不良事件和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