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6卷  第2期

专家述评
重视供区的美容修复
刘毅
2020, 36(2): 81-8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2.001
摘要:

皮片和皮瓣是创面修复的常用工具,但切取皮片和皮瓣就会对供区造成损伤。若忽视供区处理就会导致供区出现各种既影响美观又影响功能的问题,故在选择皮片或皮瓣时,应将供区处理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切勿因片面追求受区修复效果而忽视给供区造成的不良后果,务必综合权衡供、受区的利与弊,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修复效果作为皮片或皮瓣选择的基本要求。从创面美容修复理念考量,还应考虑到如何实现供区的美容修复。近些年,皮片和皮瓣供区的处理受到普遍关注,取得一些进展,但是距离美容修复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组织本专题的目的是通过介绍国内在供区美容修复方面的相关工作,希望能引起各位同仁对供区的美容修复更进一步的重视。

科技快讯
腹壁下动脉穿支KISS皮瓣修复儿童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以实现供瓣区Ⅰ期闭合
祁研红, 刘毅(审校者)
2020, 36(2): 84-8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2.101
摘要:
脱细胞鱼皮修复断层皮供区和Ⅱ度烧伤创面:系列病例报告
祁研红, 刘毅(审校者)
2020, 36(2): 96-9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2.103
摘要:
自体脂肪移植对前臂桡侧供瓣区的美学改进
刘江, 刘毅(审校者)
2020, 36(2): 96-9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2.102
摘要:
回植碎皮片在改善中厚皮供区愈合质量中作用的对比研究
郑洋洋, 刘毅(审校者)
2020, 36(2): 105-10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2.104
摘要:
论著·供区美容修复
供瓣区选择与修复策略的初步探讨
韩军涛, 王洪涛, 谢松涛, 李军, 杨薛康, 高晓文, 王克甲
2020, 36(2): 85-9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2.002
摘要:

目的 探讨组织修复重建手术中供瓣区的选择及其继发创面的修复方法。 方法 2014年1月—2018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中心收治瘢痕挛缩畸形患者62例、皮肤肿瘤患者15例、皮肤软组织损伤患者20例、慢性创面患者25例,其中男84例、女38例,年龄3~89岁。根据创周条件或创面大小、形状合理设计皮瓣;瘢痕畸形的整复首选供瓣区的预扩张技术;供瓣区周边条件的充分利用;远位皮瓣修复,以次要部位替代重要部位4种修复策略在组织修复重建的同时对供瓣区进行良好修复,其中供瓣区采用直接缝合或周边皮瓣、远位皮瓣修复。本组创面大小为3.0 cm×2.0 cm~20.0 cm×18.0 cm,皮瓣面积...

便携式可视拉钩在颞浅筋膜瓣切取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舒军, 陶然, 马超, 雷永红, 靳睿, 韩岩
2020, 36(2): 91-9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2.003
摘要:

目的 探讨便携式可视拉钩在颞浅筋膜瓣切取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010年1月—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临床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收治2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拟行颞浅筋膜瓣切取的患者,按照颞浅筋膜瓣切取方式分为传统手术方式组[男6例、女3例,年龄(34±14)岁]、冷光源拉钩组[男6例、女4例,年龄(35±16)岁]以及可视拉钩组[男7例、女1例,年龄(30±14)岁]。传统手术方式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方式行颞浅筋膜瓣切取,冷光源拉钩组和可视拉钩组患者分别于冷光源拉钩和便携式可视拉钩辅助下行颞浅筋膜瓣切取。统计3组患者颞浅筋膜瓣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对数据行...

供瓣区美学修复方法的探讨
杜伟力, 沈余明, 胡骁骅, 覃凤均, 尹凯
2020, 36(2): 97-10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2.004
摘要:

目的 探讨供瓣区较佳的美学修复方法。 方法 2013年1月—2018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收治120例患者,其中男94例、女26例,年龄3~60岁,清创后创面面积或瘢痕切除后创面面积为8.0 cm×3.5 cm~24.0 cm×18.0 cm。20例患者面颈部瘢痕采用扩张皮瓣修复,其中头皮瓣4例、锁骨上皮瓣8例、胸三角皮瓣4例、斜方肌肌皮瓣4例。选择理想供瓣区皮瓣修复40例患者创面,其中采用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或瘢痕20例,交腹股沟皮瓣修复儿童足部皮肤缺损或瘢痕10例,大腿内、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创面10例。采用优化皮瓣设计方法修复50例患者创面,其中接力皮瓣36例,包括股前内侧穿支皮瓣...

论著
臀部自由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臀部深度创面的效果
陈黎明, 徐立炜, 刘毅, 王刚
2020, 36(2): 106-10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2.005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臀部自由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臀部深度创面的效果。 方法 2016年2月—2018年5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中心收治各种原因所致臀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7例,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28~70岁。原发病中压疮14例、瘢痕癌7例、低温烫伤2例、脓肿2例、藏毛窦2例,伤后或病变组织切除后深度创面位于骶尾部15例、坐骨结节8例、臀部其他部位4例,创面清创或扩大切除后面积4.0 cm×4.0 cm~12.0 cm×6.0 cm。采用面积为8.0 cm×4.0 cm~16.0 cm×6.0 cm臀部自由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创面,供瓣区选择在创面周边、皮肤较为松弛处,皮瓣...

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对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厉晔, 王朋, 李翠洁, 张盼, 张方, 崔庆伟, 孙勇
2020, 36(2): 110-11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2.006
摘要: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对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严重烧伤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男4例、女4例)、乌司他丁组(男5例、女3例)、谷氨酰胺组(男5例、女3例)、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男4例、女4例),其年龄依次为(36±8)、(34±8)、(35±9)、(38±13)岁。从伤后2 d开始,给予4组患者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其中蛋白质每日2.0 g/kg,乌司他丁组患者另每隔8小时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次,每次100 kU,连续使用7 d;给予谷...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凝胶对手足部Ⅲ度冻伤创面的治疗效果
孙占鳌, 张修航, 薛岩, 周鑫, 陈欣欣, 高欣欣, 于家傲
2020, 36(2): 117-12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2.007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对手足部Ⅲ度冻伤创面的治疗效果。 方法 2013年11月—2017年4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45例(共71个创面)符合入选标准的手足部Ⅲ度冻伤患者,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rhGM-CSF组24例(35个创面)和对照组21例(36个创面)。rhGM-CSF组患者中男20例、女4例,年龄(38±1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9例、女2例,年龄(36±14)岁。2组患者均进行复温、抗炎止痛、抗感染、抗凝、溶栓等全身治疗,rhGM-CSF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创面分别外涂rhGM-CSF凝胶和芦荟抑菌胶,每平方厘...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对小鼠创缘表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刘勉, 朱海杰, 杨加彩, 李雅舒, 胡晓红, 张小容, 贺伟峰, 罗高兴
2020, 36(2): 122-13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2.008
摘要:

目的 了解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对小鼠创缘表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无特殊病原体(SPF)级野生型C57BL/6健康8~12周龄雄性小鼠28只、SPF级8~12周龄T淋巴细胞受体δ敲除(TCR δ-/-)雄性小鼠60只用于如下实验。(1)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取8只野生型小鼠分离表皮细胞、原代培养DETC,并于培养即刻及培养15、30 d行DETC形态学观察和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纯度。(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取5只野生型小鼠、5只TCR δ-/-小鼠,分别设为野生型对照组、TCR δ-/-组,每只小鼠背部制作直径6 mm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伤后即刻及伤后...

技术与方法
悬浮床足下垂预防挡板的设计与应用
吴巍巍, 赵秋燕, 程丹, 高永梅
2020, 36(2): 131-13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2.009
摘要:

临床常应用悬浮床治疗及护理烧伤患者创面,由于悬浮力致患者活动受限,加之长时间卧床,极容易引发足下垂,影响患者的康复。针对此问题,笔者选用不锈钢设计制作了应用于卧悬浮床患者的足下垂预防挡板,在耐受悬浮床浮力的同时,可根据患者的身高、双足拟分开的距离进行前后、左右调节,并能够根据患者的舒适度使足部保持正位及外旋位,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病例报告与文献综述
负压伤口疗法联合局部皮瓣治疗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移植人工血管后窦道愈合不良一例
李雪丽, 姜蕾, 黄勇, 车海杰
2020, 36(2): 133-13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2.010
摘要:

2018年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血管外科收治1例67岁男性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入院后血管外科给予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右腋动脉-双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切除+支架取出术,同时积极抗感染。人工血管旁路术后7 d,患者人工血管表面皮肤红肿破溃,有脓性分泌物溢出,诊断为人工血管窦道愈合不良。笔者科室医师联合血管外科医师早期在局部麻醉下行人工血管窦道切开清创+负压封闭引流(VSD)术,待局部感染控制、创面血运改善后,Ⅱ期在全身麻醉下行人工血管窦道切除+人工血管部分改道+局部皮瓣推进术。手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患者顺利出院。随访6个月,患者皮瓣外形良好,创面愈合可。本病例提示确...

综述
烧伤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周锦秀, 江政英, 刘名倬, 郭光华
2020, 36(2): 137-14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2.011
摘要:

机械通气是抢救危重烧伤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改善心、肺、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稳定身体内环境并促进患者康复。但是机械通气使用不当可引发诸多并发症,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为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致死率高。预防VILI的目标是将机械通气导致肺损伤的风险降至最低。本文就烧伤患者使用呼吸机导致VILI的发病机制、诊断以及如何早期预防治疗进行综述。

低温大气压等离子体治疗慢性创面研究进展
胡妍珂, 张丕红
2020, 36(2): 142-14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2.012
摘要:

慢性创面发病机制复杂、病程长,且多发于中老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慢性创面正逐渐成为患者及医疗系统的沉重负担。近十几年来,一些学者观察到低温大气压等离子体有抗感染及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笔者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来关于慢性创面治疗和低温大气压等离子体的生物学作用的文献,回顾低温大气压等离子体用于慢性创面治疗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慢性创面的治疗提供参考。

生长激素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研究进展
赵国凯, 刘小龙
2020, 36(2): 147-14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2.013
摘要:

糖尿病足溃疡(DFU)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已成为全球医疗卫生问题。近年来,临床上应用生长激素治疗DFU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对生长激素治疗DFU的可能作用及机制予以综述。

脓毒症中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费翔, 盛志勇, 姚咏明
2020, 36(2): 150-15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2.014
摘要: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所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进一步发展则常导致脓毒症休克甚至死亡。既往许多研究关注脓毒症状态下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炎症反应等异常改变。近年来的资料提示,树突状细胞作为机体天然免疫系统最为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在脓毒症免疫紊乱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树突状细胞主要分类、免疫功能、监测方法、调控途径及其在脓毒症免疫障碍中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旨在为脓毒症免疫调节寻求新的策略。

皮肤调节性T细胞与创面愈合及免疫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信跃文, 柴艳芬, 姚咏明
2020, 36(2): 156-16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0.02.015
摘要:

作为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中聚集了大量免疫细胞调节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反应。调节性T细胞(Treg)作为具有负性调节功能的T淋巴细胞亚群,对维持不同组织免疫动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相比于其他组织,有关Treg在皮肤组织中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不完善。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研究者们认识到Treg在皮肤中具有特征性免疫效应,包括调控组织损伤修复、参与毛囊生长周期循环、诱导适当的免疫平衡等。本文就Treg在皮肤中的分类与特性、分布特点、迁移途径、免疫效应以及与创面愈合的关系进行综述,旨在深化对皮肤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学效应及其调控途径的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