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31卷  第3期

专家论坛
中国烧伤康复的发展现状
贾赤宇, 邹晓防
2015, 31(3): 161-16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01
摘要:
烧伤康复与整形
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结合中药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观察
雷晋, 郝振明, 禹丽峰, 段鹏, 孟艳斌
2015, 31(3): 164-16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02
摘要:
目的 探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结合中药复春散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2年2月—2014年6月,选择笔者单位收治的63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采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结合中药复春散治疗。根据瘢痕形成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早期组为瘢痕形成3周~3个月患者,共35例;中期组为瘢痕形成时间大于3个月且小于或等于6个月患者,共25例;晚期组为3~15年陈旧性瘢痕患者,共3例。统计各组患者的激光治疗次数;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定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3次后的瘢痕疼痛强度;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评定瘢痕情况,比较早期组、中期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3、5次后的...
我国成年烧伤患者康复护理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孙颖, 曹洁, 冯苹, 张玲娟
2015, 31(3): 168-17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03
摘要:
目的 分析我国成年烧伤患者康复护理研究现状并探讨相关策略。 方法 检索由《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的、2003年1月—2013年12月发表的、有关成年烧伤患者康复护理的中文文献,统计文献发表年份、期刊分布、研究类别、第1作者单位所在地以及研究内容。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处理数据。 结果 共检索出符合标准的文献417篇。11年间文献数量呈现普遍上升趋势,2005、2008、2009、2013年增长速度较快,达30%以上。文献发表在151种期刊中,其中188篇发表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占45.08%。文献研究类别中,经验总结...
掌骨指骨牵引矫治手掌侧烧伤后瘢痕挛缩效果回顾性分析
侯春胜, 刘庆叶, 郝红飞, 董玉莹, 王峰, 雷晋
2015, 31(3): 172-17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04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掌骨指骨牵引矫治手掌侧烧伤后瘢痕挛缩的效果。 方法 2010年5月—2014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手掌侧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32例共39只手。治疗方法:瘢痕保守松解植皮,简称A方法;在挛缩手指中远节指骨与对应掌骨间呈U形留置克氏针牵引2~7周,简称B方法;在第2~5掌骨、挛缩手指远端指骨留置克氏针形成牵引桩、牵引锚的基础上构建牵引架,用橡皮筋将手指向拉长、伸直位牵引2~6个月,简称C方法。对传统需行瘢痕彻底松解植皮者改行A方法,对松解植皮后既往需行髓内克氏针固定者改行B方法,尚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者加行C方法;对瘢痕松解可能导致血运障碍或肌腱及骨外露者,先行C方法再行A方法,不能达到...
加巴喷丁治疗深Ⅱ度烧伤后瘢痕瘙痒的临床效果
李峥, 张兵, 李巍, 王强
2015, 31(3): 177-18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05
摘要:
目的 了解加巴喷丁用于治疗深Ⅱ度烧伤后瘢痕瘙痒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的58例深Ⅱ度烧伤后瘢痕瘙痒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安慰剂组18例、西替利嗪组20例及加巴喷丁组20例。安慰剂组患者口服维生素C 100 mg,西替利嗪组患者口服西替利嗪10 mg,加巴喷丁组患者口服加巴喷丁300 mg,各组患者均用药2次/d,连续服用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3、28天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价患者瘢痕瘙痒程度并记录分值,计算治疗第3、28天瘙痒缓解率,并观察用药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对数据行方差分析、q检验、χ2检验。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安慰剂组轻...
不同手法分区按摩治疗面部瘢痕的效果观察
朱婵, 朱雄翔, 梁艳艳, 石梦娜, 周永博, 党瑞, 齐宗师, 胡大海
2015, 31(3): 181-18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06
摘要:
目的 观察采用不同手法分区按摩面部瘢痕的治疗效果。 方法 2012年9月—2013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42例面部深Ⅱ~Ⅲ度烧伤患者。患者创面愈合15~30 d后,根据其意愿20例患者仅佩戴定制压力面罩,设为常规治疗组;另22例患者行面部分区不同手法按摩并佩戴定制压力面罩,设为按摩治疗组。2组治疗周期均为6个月。治疗前后,观察患者面部瘢痕和张口度情况,分别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和张口度分级标准进行评分。对数据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t检验。 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按摩治疗组患者的瘢痕情况改善分值为(5.9±1.1)分,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的(4.4±0.9)分(t=4.732,...
音乐治疗对烧伤患者疼痛和焦虑干预的研究进展
李瑾怡, 王云贵
2015, 31(3): 183-18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07
摘要:
论著
血管外肺水指数与肺血管通透性指数及胸腔内血容量指数对烧伤后肺水肿鉴别诊断的意义
李磊, 盛嘉隽, 王光毅, 吕开阳, 秦晶, 刘功成, 马兵, 肖仕初, 朱世辉
2015, 31(3): 186-19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08
摘要:
目的 评价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对严重烧伤后肺水肿类型鉴别诊断的意义。 方法 2011年12月—2014年9月,笔者单位烧伤科ICU收治38例接受机械通气及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伤后1周内并发肺水肿的严重烧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根据肺水肿类型分为肺损伤型组17例和静水压型组21例,比较2组患者EVLWI、PVPI、ITBVI、氧合指数、肺损伤评分,分析前4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前3个指标与肺水肿类型的相关性。对数据行t检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准确性检验[受试者...
微管解聚对大鼠心肌细胞自主搏动和动作电位的影响及其机制
兰晓东, 党永明, 李凌霏, 张琼, 黄跃生
2015, 31(3): 192-19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09
摘要:
目的 观察微管解聚对大鼠心肌细胞自主搏动频率、动作电位(AP)、耗氧量的影响并探究其机制。 方法 将180只SD大鼠乳鼠分12批处理进行实验,每批取15只大鼠乳鼠处死,剪取心脏组织分离培养心肌细胞,分别接种至1个铺有6块圆形盖玻片的12孔板、1个铺有6块方形盖玻片的12孔板、2个细胞培养瓶、2个细胞培养皿。将培养3 d的各容器中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加入3 mL 37 ℃复温的DMEM/F12培养液,常规培养3 h)和微管解聚组(加入3 mL 37 ℃复温的含终浓度为8 μmol/L秋水仙碱的DMEM/F12培养液,常规培养3 h),每组分别3孔、1瓶、1皿。免疫荧光染色后激光扫描...
过表达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电损伤坐骨神经的作用
杨晨, 胡大海, 郑朝, 白晓智, 王耀军, 汤朝武
2015, 31(3): 199-20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10
摘要:
目的 观察持续过表达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对大鼠坐骨神经电刺激损伤后肢体运功功能恢复和神经修复的影响。 方法 取5只SD大鼠制备过表达GDNF的ADSC。取15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GDNF-ADSC组、ADSC组、GDNF组、生理盐水组5组,每组30只。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进行常规饲养;GDNF-ADSC组、ADSC组、GDNF组、生理盐水组大鼠在右后肢大腿造成坐骨神经电损伤,伤后即刻向损伤神经表面分别局部注射100 μL过表达GDNF的ADSC悬液(细胞浓度1×107个/mL)、ADSC细胞悬液(细胞浓度1×107个/mL)...
烧伤患者中产VIM–2型金属β内酰胺酶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及同源性分析
杨喜丽, 李悦, 詹剑华, 郭菲, 闵定宏, 王年云, 李国辉, 郭光华
2015, 31(3): 205-21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11
摘要:
目的 探讨我院烧伤患者中产VIM–2型金属β内酰胺酶(MBL)的鲍氏不动杆菌(AB)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及同源性。 方法 2011年9月—2014年3月,收集从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住院患者痰液、尿液、血液、脓液、引流液中分离的400株AB(经鉴定)。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测定菌株对复方磺胺甲唑、氨曲南等1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针对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菌株,采用改良Hodge试验筛选产碳青霉烯酶菌株。PCR法及测序检测产碳青霉烯酶AB的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blaVIM–2基因的产碳青霉烯酶AB的可移动基因元件1类整合子(Intl1)及其保守片段(CS)。针对携带blaVIM–2基...
不同胶体复苏对猪重度烧伤休克期氧代谢的影响
施剑武, 黄文祥, 施晓丽, 周建军, 邢楠, 陈炯
2015, 31(3): 211-21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12
摘要:
目的 探讨对重度烧伤休克期猪应用不同胶体进行液体复苏对其氧代谢的影响。 方法 将18只成年广西巴马小型猪造成背部约40%TBSAⅢ度烧伤,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琥珀酰明胶组、羟乙基淀粉组、异体血浆组,每组6只;伤后2 h开始进行液体复苏,胶体分别使用琥珀酰明胶、60 g/L羟乙基淀粉130/0.4、异体血浆。记录各组猪伤前及伤后第1、2个24 h的血压、尿量、心率、中心静脉压(CVP),伤后第1、2个24 h复苏液体量,测定并计算伤前及伤后4、8、24、48 h的氧摄取量、氧供量、氧摄取率及血液中D–乳酸的含量。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 结果 各组猪各时相点血压、尿量...
短篇论著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凝胶与异种皮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比较
夏卫东, 万丽, 杨锐金, 凌翔伟, 林才
2015, 31(3): 216-21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13
摘要:
目的 比较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与异种皮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伤后24 h内入院、深Ⅱ度面积为(5±3)%TBSA的烧伤患者58例。根据患者意愿,30例患者每100平方厘米大小深Ⅱ度创面上涂抹10 g rhGM–CSF凝胶(10 μg/g),设为rhGM–CSF组;28例患者深Ⅱ度创面予磨削痂后全厚猪皮覆盖,设为异种皮组。采用数字评价量表评定2组患者治疗3、7、14、21 d创面换药时疼痛强度,记录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统计住院治疗费用。对数据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治...
高压电烧伤对大鼠凝血功能的早期影响
刘泽世, 周谨, 刘月彩, 赵帅, 郭映辉, 陈正立, 耿玉兰
2015, 31(3): 218-22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14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压电烧伤对大鼠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计数水平的早期影响。 方法 将12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电伤组,每组60只。2组致伤前15 min按随机数字表法各取10只大鼠,心脏采血分离血浆。电伤组余下50只大鼠用调压器和实验变压器造成高压电烧伤(左前肢为电流入口,右后肢为电流出口),假伤组余下50只大鼠接相同装置不通电模拟致伤。伤后5 min和1、2、4、8 h,每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各取10只大鼠,心脏采血分离血浆。测定各时相点血浆中PT、APTT、TT、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计数水平。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
经验交流
接力逆行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及供瓣区缺损七例
邓呈亮, 魏在荣, 孙广峰, 金文虎, 聂开瑜, 祁建平, 唐修俊, 王达利
2015, 31(3): 221-22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15
摘要:
高强度聚焦超声致胸部深度烧伤五例
邱广伟, 朱敬民, 孙志刚, 崔永珍
2015, 31(3): 223-22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16
摘要:
早期切削痂联合生物敷料覆盖延期Meek植皮治疗特重度烧伤52例
段鹏, 明志国, 成剑, 王建明, 陈忠江, 魏太平, 郭万里, 马晓明, 雷晋
2015, 31(3): 225-22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17
摘要:
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供瓣区20例
唐修俊, 李丰, 魏在荣, 王波, 王达利, 李海, 张子阳
2015, 31(3): 226-22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18
摘要:
聚乙烯醇泡沫材料牵拉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Ⅳ期压疮60例
吴俊, 陈宁, 孙海宁, 杨志华, 田耿家, 吴林军
2015, 31(3): 228-22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19
摘要:
病例报告
坏疽性脓皮病误诊为皮肤感染性溃疡一例
陈宾, 李叶扬, 梁岷, 胡晓, 李孝建, 乔荣勤
2015, 31(3): 230-23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20
摘要:
小儿特重度烧伤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及严重肝损害一例
郭志谦, 高优, 杨新蕾, 张新合
2015, 31(3): 231-23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21
摘要:
综述
严重烧伤早期全身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研究进展
詹日兴, 吴军, 彭毅志, 罗高兴
2015, 31(3): 233-23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22
摘要:
烧伤补液Parkland公式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张东海, 柴家科
2015, 31(3): 235-23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23
摘要: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吸入性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朱峰, 郭光华
2015, 31(3): 238-24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3.02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