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33卷  第10期

专家论坛
烧伤创面的早期精确诊断与正确处理
罗高兴
2017, 33(10): 593-59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0.001
摘要:
创面修复
BurnCalc人体三维扫描系统在烧伤创面面积评估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鲁晋, 王亮, 张永存, 唐洪泰, 夏照帆
2017, 33(10): 597-60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0.002
摘要:
目的 验证本课题组研发的BurnCalc人体三维扫描系统在烧伤创面面积评估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015年1—6月,笔者单位门诊共就诊符合入选标准的48例烧伤患者。对先就诊的12例患者,每例患者选取1个位于四肢或者躯干部位的创面,由3名主治医师分别使用BurnCalc人体三维扫描系统单独测量创面面积,进行系统稳定性测试。对后就诊的36例患者,每例患者选取1个创面,其中四肢、前躯干、侧躯干创面各12个,由同一名主治医师分别采用无菌薄膜勾边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Image J法、BurnCalc人体三维扫描系统测量创面面积。使用秒表记录3种测量方法分别获取36个创面信息所用时间。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测试者之间的稳定性,对数据行随机区组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检验。 结果 (1)3名医师使用BurnCalc人体三维扫描系统测量所得患者创面面积分别为(122±95)、(121±95)、(123±96)cm2,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5,P>0.05)。3名医师之间的ICC为0.999。(2)无菌薄膜勾边法、NIH Image J法、BurnCalc人体三维扫描系统测量所得患者四肢创面面积分别为(84±50)、(76±46)、(84±49)cm2,无菌薄膜勾边法与BurnCalc人体三维扫描系统测量所得患者四肢创面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H Image J法测量所得患者四肢创面面积小于无菌薄膜勾边法及BurnCalc人体三维扫描系统(P值均小于0.05)。无菌薄膜勾边法、NIH Image J法、BurnCalc人体三维扫描系统测量所得患者前躯干创面面积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3,P>0.05)。无菌薄膜勾边法、NIH Image J法、BurnCalc人体三维扫描系统测量所得患者侧躯干创面面积分别为(169±88)、(150±80)、(169±86)cm2,无菌薄膜勾边法与BurnCalc人体三维扫描系统测量所得患者侧躯干创面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H Image J法测量所得患者侧躯干创面面积小于无菌薄膜勾边法及BurnCalc人体三维扫描系统(P值均小于0.05)。(3)无菌薄膜勾边法、NIH Image J法、BurnCalc人体三维扫描系统获取患者创面信息所用时间分别为(77±14)、(10±3)、(9±3)s,无菌薄膜勾边法获取患者创面信息所用时间长于NIH Image J法及BurnCalc人体三维扫描系统(P值均小于0.05),BurnCalc人体三维扫描系统获取患者创面信息所用时间与NIH Image J法相近(P>0.05)。 结论 BurnCalc人体三维扫描系统操作稳定,可以准确评估烧伤患者四肢和躯干创面面积。
皮瓣或肌皮瓣联合阔筋膜或复合补片修复患者严重腹部高压电烧伤创面的效果
张琮, 胡骁骅, 陈辉, 马春旭, 覃凤均, 温春泉, 沈余明
2017, 33(10): 602-60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0.003
摘要:
目的 探讨皮瓣或肌皮瓣联合阔筋膜或复合补片修复患者严重腹部高压电烧伤创面的效果。 方法 2010年1月—2017年5月,笔者单位收治11例严重腹部高压电烧伤患者,患者于伤后3 h~7 d在全身情况相对稳定下行手术。清创后见本组4例患者腹膜损伤伴肠坏死或穿孔,切除坏死或穿孔肠管并行肠吻合术。本组患者清创后腹部创面面积为13 cm×9 cm~41 cm×32 cm。采用腹直肌肌皮瓣修复5例,肌皮瓣面积为14 cm×10 cm~30 cm×17 cm,其中4例腹膜缺损的患者同时使用复合补片加强腹壁,补片面积为25 cm×20 cm。采用阔筋膜张肌肌皮瓣修复3例,肌皮瓣面积为24 cm×10 cm~27 cm×13 cm;采用携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3例,其中1例患者设计分叶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18 cm×13 cm~25 cm×15 cm,此6例患者利用皮瓣中的阔筋膜加强腹壁。供瓣区直接缝合或取大腿中厚皮修复。 结果 术后患者皮瓣或肌皮瓣全部成活,腹壁强度恢复。随访6个月~1年,皮瓣或肌皮瓣外形良好,未出现肠粘连、腹壁疝等。 结论 皮瓣或肌皮瓣联合阔筋膜或复合补片修复严重腹部高压电烧伤创面,效果较佳。
腓动脉中低位穿支皮瓣带蒂转移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李海, 张程, 邓呈亮, 唐修俊, 聂开瑜, 魏在荣
2017, 33(10): 607-61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0.004
摘要:
目的 探讨腓动脉中低位穿支皮瓣带蒂转移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2年4月—2015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20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骨外露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5 cm×4 cm~23 cm×10 cm。患者入院后行创面清创及VSD等治疗。VSD治疗1周后,行皮瓣修复术。术前应用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查腓动脉中低位穿支,根据创面情况设计皮瓣,术中切取皮瓣并保留各1条或2条腓动脉中、低位穿支。17例患者采用腓动脉中低位穿支皮瓣修复;余3例患者创面面积大,肌腱、骨外露创面采用腓动脉中低位穿支皮瓣修复,其余创面取同侧大腿中厚皮修复。皮瓣面积为6 cm×5 cm~25 cm×12 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同侧大腿中厚皮修复。 结果 术后除1例患者因静脉回流不畅致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物理治疗后愈合外,余19例患者皮瓣及皮片存活良好。随访3~36个月,所有患者皮瓣外形较佳,供瓣区无明显瘢痕,患肢及踝关节功能正常。 结论 腓动脉中低位穿支皮瓣穿支较恒定,血供可靠,切取范围大,可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携带知名血管穿支的新型V-Y推进皮瓣修复全身多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周思拓, 黄覛韬, 曾纪章, 梁鹏飞, 张明华
2017, 33(10): 611-61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0.005
摘要:
目的 探讨携带知名血管穿支的新型V-Y推进皮瓣修复全身多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骶尾部压疮4例、坐骨结节处压疮4例、枕部头皮伴颅骨缺损2例、腋窝部肿瘤切除后继发创面1例、其他外伤所致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病程为1周~6个月,其中11例患者创面伴有骨或血管或神经外露,清创后创面面积为5 cm×4 cm~15 cm×12 cm。采用携带知名血管穿支的新型V-Y推进皮瓣修复创面,选用的知名血管穿支包括枕动脉穿支、臀部知名血管穿支、肋间动脉穿支、腓动脉穿支。其中4例患者皮瓣远端再携带1条知名血管穿支。皮瓣切取范围11 cm×5 cm~35 cm×20 cm。 结果 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无血运障碍,创面与供瓣区均愈合良好。随访3~18个月,皮瓣颜色、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外形良好,未再次发生破溃。 结论 与传统V-Y推进皮瓣比较,携带知名血管穿支的新型V-Y推进皮瓣具有修复面积大、推进距离远且无张力、术式简单及术后外形良好等优点,宜于临床推广应用。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分叶皮瓣术前导航中的应用效果
郑炜, 魏在荣, 马琳, 邓呈亮, 李海, 金文虎, 常树森
2017, 33(10): 616-61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0.006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分叶皮瓣术前导航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6年8—10月,笔者单位收治2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清创后创面大小为16.0 cm×3.5 cm~30.0 cm×8.0 cm,均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分叶皮瓣修复术。术前利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血供来源、数量、走行方向、体表定位及血流动力学特点等,在优势穿支(管径较粗、流速快、穿肌肉走行短)中寻找出共干穿支,以此为血供设计分叶皮瓣,通过皮瓣重组修复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本组皮瓣切取大小为17 cm×4 cm~37 cm×7 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 结果 24例患者术前利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均成功探测到优势共干穿支,术中证实共干穿支均存在,走行特点与术前探测结果一致。术后23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1例患者分叶皮瓣的一叶发生血管危象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访1~3个月,皮瓣血运好、弹性佳,受区外形、功能均较佳。 结论 利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导航,可显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来源及走行,寻找满足条件的优势共干穿支,避免了术中分叶皮瓣无共干的风险。
富血小板血浆凝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患者心脏术后正中切口不愈合的疗效
李艳玲, 郝岱峰, 崔正军
2017, 33(10): 619-62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0.007
摘要:
目的 观察应用富血小板血浆(PRP)凝胶联合VSD治疗患者心脏术后正中切口不愈合的疗效。 方法 2015年2月—2016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心脏术后正中切口不愈合患者,按是否采用PRP凝胶治疗,将20例患者纳入VSD组,20例患者纳入PRP+VSD组。VSD组患者于清创术后仅行VSD治疗;PRP+VSD组患者于清创术后,使用当天制备的PRP凝胶填充创腔,然后同VSD组患者行VSD治疗。2组患者均每6天更换负压材料直至创面愈合,PRP+VSD组患者更换负压材料前补充PRP凝胶。记录2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是否行二次修复手术以及创面愈合后1个月内是否复发窦道以及住院时间。对数据行t检验、χ2检验。 结果 PRP+VSD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7±13)、(43±13)d,均明显短于VSD组患者的(41±17)、(60±18)d,t值分别为3.882、3.923,P值均小于0.01。PRP+VSD组患者行二次修复手术例数、复发窦道例数与VSD组相近(χ2值分别为3.317、1.026,P值均大于0.05)。 结论 PRP凝胶联合VSD治疗简单易行、损伤小、安全可靠,与单纯VSD治疗相比,能显著缩短心脏术后正中切口不愈合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
多种皮瓣修复足跟部低温烫伤15例
关立锋, 郭涛, 吴学军, 赵翔
2017, 33(10): 623-62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0.008
摘要:
细胞自噬调控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李敏, 刘德伍
2017, 33(10): 625-62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0.009
摘要:
科技快讯
供皮区疼痛管理的综述和临床推荐
谭江琳(译者), 罗高兴(审校者)
2017, 33(10): 610-61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0.101
摘要:
纳米医学和先进技术在预防烧伤感染和促进创面愈合中的应用
谭江琳(译者), 罗高兴(审校者)
2017, 33(10): 638-63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0.102
摘要:
新型雌激素类分子促进局部创面愈合
谭江琳(译者), 罗高兴(审校者)
2017, 33(10): 643-64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0.103
摘要:
论著
杭州燃爆事故现场救援及伤情分析
王新刚, 金荣华, 柳丰萍, 韩春茂
2017, 33(10): 629-63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0.010
摘要:
目的 调查杭州燃爆事故现场救援及伤员情况,为类似群体性伤亡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由2位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务人员至杭州市120急救中心收集2017年7月21日事故当天现场救援情况的相关资料,如事故当天急救车辆出诊、现场指挥及交通、现场检伤分诊分流情况。再至事故伤员就诊的医疗机构调查伤员情况,包括伤员一般资料(伤员的性别、年龄、收治医院以及事故发生2周内的出入院、转诊情况等)、伤情评估[致伤部位、致伤类型,采用新损伤严重程度评分表(NISS)评估受伤严重程度,另评估烧伤严重程度]等。 结果 (1)共有15辆急救车辆参与现场救援,现场交通极为混乱、堵塞,现场检伤分类难以有效开展。(2)本次调查共收集到53例伤员资料,其中男24例、女29例,年龄8~70(34±14)岁,收治在杭州市的6家医疗机构。2例伤员于事故当天死亡。截至事故发生后2周,共有28例(52.8%)伤员出院,门诊随访治疗;医院间转诊5例,均为伤情严重伤员。(3)根据NISS评分,伤员中轻度29例(54.7%)、中度9例(17.0%)、重度3例(5.7%)、特重度12例(22.6%)。其中2例死亡伤员的NISS评分记为75分,归入特重度。本组伤员最常见致伤类型均为皮肤软组织损伤。6例(11.3%)伤员合并烧伤。按照烧伤严重程度分类,轻度1例、重度1例、特重度4例。 结论 杭州燃爆事故伤员众多、伤情复杂;当地应急医学救援响应迅速,但现场救援的诸多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SnoN的表达及其参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
况芳, 张志, 陈宾, 刘昌玲, 赵元元, 许志荣, 李孝建
2017, 33(10): 634-63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0.011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增生性瘢痕Fb中SnoN的表达及其参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 方法 收集笔者单位2013年1—10月收治的8例烧伤后瘢痕增生需行手术治疗患者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其手术切除的全层皮肤供皮区的正常皮肤组织。组织块培养法分离人增生性瘢痕Fb和正常皮肤Fb,并进行传代培养,取第3~5代细胞进行以下实验。(1)取增生性瘢痕Fb和正常皮肤Fb,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种细胞中SnoN的蛋白表达。(2)另取增生性瘢痕Fb和正常皮肤Fb,RT-PCR法检测2种细胞中SnoN mRNA表达。(3)另取增生性瘢痕Fb和正常皮肤Fb,加入10 ng/mL TGF-β1刺激30 min和1、2、6 h后,同前检测未刺激及刺激后2种细胞中SnoN的蛋白及mRNA表达。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1)增生性瘢痕Fb中SnoN的蛋白表达量为0.020±0.003,明显低于正常皮肤Fb的0.032±0.005(t=7.19,P<0.05)。(2)增生性瘢痕Fb中SnoN mRNA表达量为0.407±0.157,与正常皮肤Fb的0.339±0.095无明显差异(t=-1.29,P>0.05)。(3)正常皮肤Fb中SnoN蛋白表达量在TGF-β1刺激下呈时间依赖性增高,刺激30 min和1、2、6 h,细胞中SnoN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未刺激细胞(t值为2.27~27.89,P值均小于0.05)。增生性瘢痕Fb中SnoN蛋白表达量在TGF-β1刺激下呈时间依赖性降低,刺激30 min和1、2、6 h,细胞中SnoN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未刺激细胞(t值为10.80~13.85,P值均小于0.05)。(4)正常皮肤Fb和增生性瘢痕Fb中SnoN mRNA表达量在TGF-β1刺激下均呈时间依赖性增高,2种细胞刺激30 min和1、2、6 h,其SnoN 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未刺激细胞(t值为18.16~58.22,P值均小于0.05)。 结论 增生性瘢痕Fb中SnoN蛋白表达减少,导致其对TGF-β1信号抑制作用减弱,从而放大了TGF-β1信号,可能参与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血清微小RNA差异表达及其信号通路分析
王姗, 阮琼芳, 谢卫国, 陈斓, 蒋梅君, 阮晶晶, 叶子青
2017, 33(10): 639-64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0.012
摘要: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血清微小RNA的差异表达及其信号通路。 方法 选择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2015年7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例严重烧伤患者,另选择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于烧伤患者伤后24~48 h,烧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取静脉全血6 mL并分为烧伤组和健康对照组。2 mL全血用于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含量。4 mL全血分离血清,一半血清用于检测血糖、总蛋白及白蛋白含量;一半血清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利用微小RNA芯片技术筛选2组间差异表达比值大于或等于1.500的微小RNA,对差异表达微小RNA进行聚类分析、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功能富集分析。对数据行t检验。 结果 (1)烧伤组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及血清血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值为4.27~7.83,P<0.05或P<0.01),烧伤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12.80、-12.36,P值均小于0.01)。(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烧伤组血清差异表达比值大于1.500的微小RNA共48个,其中表达上调的共22个,表达下调的共26个。烧伤组血清微小RNA表达谱与健康对照组不同。(3)KEGG信号通路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烧伤组血清差异表达的微小RNA参与肿瘤转录失调信号通路、肿瘤蛋白聚糖信号通路、长时程增强作用信号通路、肿瘤相关微小RNA信号通路、柠檬酸循环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黏着斑信号通路、内吞作用信号通路、胰岛素分泌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 结论 严重烧伤患者血清微小RNA表达谱与健康人不同,其差异表达的微小RNA可能参与严重烧伤早期能量代谢、炎症反应、血糖调节等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
病例报告
腹部巨大切口术后胀裂伴感染一例
张永存, 王亮, 鲁晋, 唐洪泰
2017, 33(10): 644-64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0.013
摘要:
综合康复治疗左手背瘢痕挛缩畸形一例
梁艳艳, 朱雄翔, 易南
2017, 33(10): 646-64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0.014
摘要:
警钟
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一例
张国辉, 崔光怀
2017, 33(10): 648-64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0.015
摘要:
综述
三维生物打印在烧伤整形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李如兵, 李敏雄, 郭光华, 张红艳
2017, 33(10): 650-65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0.016
摘要: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病理性瘢痕的研究进展
董亮, 方勇
2017, 33(10): 653-65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0.01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