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7卷  第3期

本期导读
本期导读
2021, 37(3): F01-F01.
摘要:
指南与共识
氧化亚氮与氧气混合吸入镇静镇痛技术在烧伤外科应用的专家共识(2021版)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烧创伤暨组织修复专委会
2021, 37(3): 201-20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523-00284
摘要:

《氧化亚氮与氧气混合吸入镇静镇痛技术在烧伤外科的应用专家共识(2021版)》编写组,通过3次面对面全国多学科专家会议,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借鉴国内外氧化亚氮与氧气混合吸入镇静镇痛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对该技术在烧伤外科应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可能的不良反应和相应的急救措施及使用流程、开展条件和培训进行了详细描述,制订了相关方案。

专家论坛
手术部位感染及其引发创面的防治策略
沈余明
2021, 37(3): 207-21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105-00006
摘要:

随着各种创伤患者及手术量的增加与人口老龄化不断严重,手术部位感染(SSI)及其引发创面也越来越多,给医务人员和患者带来极大的压力与负担。本文重点探讨SSI及其引发创面相关危险因素、预防、治疗策略等,特别是目前常见的SSI及其引发创面的处理,希望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专家述评
重视医源性创面的防治
刘毅
2021, 37(3): 213-21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204-00049
摘要:

由医疗行为造成的皮肤及深部组织感染、坏死、缺损,被称为医源性创面。目前,导致医源性创面的主要因素为外科手术、放射治疗、介入治疗与药物等。医源性创面属于医源性损伤,这种损伤不违背伦理、法律与相关规定的要求,其损伤程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医护人员可通过技术改进、提高责任心等措施降低医源性创面的发生率和损伤程度,并可借助有针对性的治疗,使该类创面达到良好修复,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如何预防医源性创面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治疗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患者的损害需要不断探索。故此组织本期重点号,以引起广大同行对医源性创面防治的重视。

论著·医源性创面修复
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临床治疗方法探讨
杜伟力, 沈余明, 胡骁骅, 程琳
2021, 37(3): 216-22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108-00463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的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4年2月—2019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14例下肢闭合性外伤后患者,其中男143例、女71例,年龄16~65岁。患者均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因术后切口感染形成髌骨骨折术后创面42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30例、跟腱断裂术后创面72 例、跟骨骨折术后创面45例、Pilon骨折术后创面 25例,其中浅表感染31例、深部感染183例。根据术后切口处创面评估情况,进行换药治疗和/或彻底清创(清创后创面面积4 cm×3 cm~11 cm×5 cm)、内固定物处理。针对彻底清创后的创面进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再根据切口及其周围皮肤组织情况、感染情况、缝合张力、内固定物或骨或跟腱组织外露情况,选择直接缝合+VSD治疗或者移植组织瓣修复。以创面部位及损伤情况为依据,组织瓣类型可选择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腓肠肌肌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骨短肌肌瓣、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断层皮片修复。统计内固定物取出情况、创面修复方式、采用组织瓣类型及大小、组织瓣成活情况、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感染是否复发、供受区外观及下肢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髌骨骨折术后创面患者内固定物全部去除,其中36例创面采用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6例创面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保留18例、部分取出6例、完全取出6例,创面直接缝合8例、移植腓肠肌肌皮瓣21例、移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1例。跟腱断裂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保留10例、完全取出62例,创面直接缝合10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2例。跟骨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取出32例、完全保留13例,创面换药愈合5例、直接缝合5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3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肌瓣12例。Pilon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部分取出5 例、完全保留 17例、完全取出3 例,创面直接缝合4例、移植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8例、移植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3例。皮瓣或肌皮瓣面积为5 cm×3 cm~18 cm×8 cm,肌瓣面积为13.0 cm×1.5 cm~15.0 cm×2.5 cm。直接缝合创面都愈合;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远端出现回流障碍,经换药治疗顺利愈合,其余组织瓣完全成活,创面愈合。随访5个月~5年,感染无复发;供瓣区直接缝合处遗留线性瘢痕,植皮处外观良好。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及2例Pilon骨折患者关节活动受限,其余患者关节活动正常;跟腱断裂及跟骨骨折患者正常下地活动。跟骨骨折后创面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后臃肿且影响穿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移植腓肠肌肌皮瓣后臃肿,其余皮瓣修复处外观良好。 结论 对于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应根据感染情况和创面部位进行分类治疗,通过换药治疗、彻底清创、合理处置内固定物、应用VSD后直接缝合以及组织瓣覆盖等处理,既保证感染得到控制、创面封闭,又最大限度恢复下肢功能,使得患者最大化受益。

骶尾部慢性放射性溃疡的分期修复策略
程琳, 杜伟力, 张颖, 陈忠, 沈余明
2021, 37(3): 225-231.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104-00003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分期修复策略修复骶尾部慢性放射性溃疡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0年1月—2020年 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骶尾部慢性放射性溃疡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8~74岁。Ⅰ期手术彻底清创,清创后创面面积为8 cm×6 cm~22 cm×14 cm,术后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Ⅱ期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血管情况以及创面部位、大小、深度制订个性化修复方案,采用臀上/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6例,臀大肌肌皮瓣修复4例,背阔肌肌皮瓣带蒂转移修复1例,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1例。皮瓣或肌皮瓣面积为10 cm×8 cm~25 cm×18 cm。9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3例患者供瓣区则采用背部中厚皮覆盖。观察术后皮瓣或肌皮瓣成活情况、肿瘤复发情况以及随访时皮瓣或肌皮瓣外观、质地和创面愈合情况。 结果 术后11例患者皮瓣或肌皮瓣成活;1例患者臀上动脉穿支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予以清创切除后,将皮瓣向远端推进。8例患者创面直接愈合;1例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患者出现皮瓣下感染,1例臀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患者皮瓣远端静脉充血,1例臀大肌肌皮瓣修复患者出现肌皮瓣下血肿,1例逆行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患者出现切口渗液、裂开,经换药等处理后愈合。术后均未见肿瘤复发。出院后随访2~52个月,创面愈合良好,无感染复发;皮瓣或肌皮瓣质地柔软,外观良好;供瓣区愈合良好。 结论 在Ⅰ期彻底清创、VSD治疗的基础上,Ⅱ期采用血运丰富的臀上/下动脉穿支皮瓣、臀大肌肌皮瓣或者游离/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慢性放射性溃疡创面,方法可靠,供区损伤小,治疗效果较佳。

论著
自体皮浆修复中厚皮供区创面临床效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毛和水, 王野平, 王倩, 江文政, 占卫兵, 马继中, 仇旭光
2021, 37(3): 232-23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04-00121
摘要:

目的 探讨自体皮浆修复中厚皮供区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火焰烧伤或热液烫伤患者18例,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45±6)岁。患者均采用大腿中厚皮修复,中厚皮切取后形成面积为(121±33)cm2创面。将每例患者中厚皮供区创面分成面积相等的2个创面,采用抛硬币法分为自体皮浆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18个创面。自体皮浆组创面采用由自体中厚皮移植后剩余的碎皮片制成的皮浆治疗,常规治疗组创面常规覆盖凡士林纱布,并用无菌纱布包扎固定。术后3、7、14、21 d,观察2组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记录2组创面愈合时间。术后3、7、14、21 d,观察2组创面皮下积液、感染等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观察2组创面破溃等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2组创面瘢痕形成情况。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χ

2检验、成组

t

检验。 结果 2组创面术后3、7 d均未见愈合。自体皮浆组术后14、21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9.8±2.5)%、(95.6±4.7)%,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的(25.8±2.9)%、(82.6±8.9)%,

t

=4.3、5.6,

P

<0.01。自体皮浆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1.8±1.6)d,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的(25.6±2.0)d,

t

=6.24,

P

<0.01。 术后3、7、14、21 d,2组创面均未发生皮下积液或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自体皮浆组创面愈合后2例发生破溃,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的12例(

χ

2=11.688,

P

<0.01),破溃创面经常规换药后愈合。术后6个月,自体皮浆组创面VSS评分为(9.1±1.1)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11.3±1.2)分,

t

=-5.75,

P

<0.01。 结论 将自体中厚皮移植后剩余的碎皮片制成皮浆回植中厚皮供区创面,能有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质量,降低瘢痕增生程度,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阶梯式急性疼痛管理对烧伤患儿急性疼痛及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王艳琼, 黄建琼, 吴直惠, 陈俊杰
2021, 37(3): 237-24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210-00048
摘要:

目的 探讨阶梯式急性疼痛管理对减轻烧伤患儿急性疼痛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效果。 方法 2018年11月—2019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96例烧伤患儿符合入选标准,纳入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常规疼痛管理组97例(男51例、女46例,年龄1~6岁)和阶梯疼痛管理组96例(男55例、女41例,年龄1~6岁)。常规疼痛管理组患儿入院后采取常规急性疼痛管理方法;阶梯疼痛管理组患儿入院后在常规急性疼痛管理的基础上,采取阶梯式急性疼痛管理方案(即中度疼痛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干混悬剂,每次10~15 mg/kg,每4~6小时1次;重度疼痛予吗啡静脉注射,每次0.1~0.2 mg/kg,每4小时1次)。采用舒适行为量表评估2组患儿伤后3 d内(每天1:00、9:00、17:00)的静息疼痛水平,记录阶梯疼痛管理组患儿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采用PTSD修订版量表评估2组患儿伤后1个月内的PTSD发生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

检验、Bonferroni校正、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χ

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伤后1 d的1:00、9:00、17:00,伤后2 d的1:00、9:00、17:00,伤后3 d的1:00、9:00、17:00,阶梯疼痛管理组患儿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疼痛管理组(

t

=2.71、3.44、4.05,4.18、4.08、4.19,4.25、3.69、3.71,

P

<0.05或

P

<0.01)。2组患儿疼痛评分均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阶梯疼痛管理组96例患儿中有84例患儿口服了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干混悬剂,12例患儿静脉注射了吗啡,在用药期间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阶梯疼痛管理组患儿伤后1个月内PTSD发生率为3.12%(3/96),明显低于常规疼痛管理组的14.43%(14/97),

P

<0.05。 结论 阶梯式急性疼痛管理可减轻烧伤患儿伤后急性疼痛程度,降低PTSD的发生率。

严重烧伤患者Meek植皮术后皮片存活情况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张鹏, 原莉莉, 罗佳, 宋华培, 向飞, 罗高兴, 黄跃生
2021, 37(3): 243-24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127-00503
摘要: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患者Meek植皮术后皮片存活情况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方法 2013年1月—2019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烧伤且行Meek植皮治疗的患者(男95例、女20例,年龄1~74岁),对其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患者分为皮片存活率≥70%的皮片存活良好组(68例)和皮片存活率<70%的皮片存活不良组(47例)。统计2组患者入院后行第1次Meek植皮术时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Ⅲ度烧伤面积,烧伤指数,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伤后手术时间,术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水平、白蛋白水平、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术后第1、3、5天血小板计数。对上述指标行组间独立样本

t

检验、Mann-Whitney

U

检验、

χ

2检验。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Ⅲ度烧伤面积、烧伤指数、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伤后手术时间行1∶1倾向评分匹配(PSM)消除基线资料差异后,对2组剩余患者再次行上述指标统计与检验。选择行1∶1 PSM后2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严重烧伤患者Meek植皮术后皮片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独立危险因素对行1∶1 PSM后严重烧伤患者Meek植皮术后皮片存活不良预测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及最佳阈值与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将行1∶1 PSM后的患者分为独立危险因素>最佳阈值组和独立危险因素≤最佳阈值组,采用

χ

2检验对比Meek植皮术后皮片存活不良发生率,计算Meek植皮术后皮片存活不良的相对危险度。 结果 行1∶1 PSM前,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伤后手术时间、术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水平、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中性粒细胞、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皮片存活不良组患者Ⅲ度烧伤面积、烧伤指数均明显高于皮片存活良好组(

Z

=-2.672、-2.882,

P

<0.01),术前及术后第1、3、5天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皮片存活良好组(

Z

=-3.411、-3.050、-2.748、-2.686,

P

<0.01)。行1∶1 PSM后,每组各剩余46例患者。2组剩余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Ⅲ度烧伤面积、烧伤指数、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伤后手术时间、术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水平、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中性粒细胞、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皮片存活不良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皮片存活良好组(

Z

=-3.428、-2.940,

t

=-2.427、-2.316,

P

<0.05或

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术前血小板计数为影响严重烧伤患者Meek植皮术后皮片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0.994,95%置信区间=0.989~0.998,

P

<0.01)。术前血小板计数对92例患者Meek植皮术后皮片存活不良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7(95%置信区间=0.603~0.798,

P

<0.01);术前血小板计数最佳阈值为98×109/L,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4.3%和78.3%。术前血小板计数≤98×109/L组患者Meek植皮术后皮片存活不良发生率为71.4%(25/35),明显高于术前血小板计数>98×109/L组的36.8%(21/57),

χ

2=10.376,

P

<0.01。与术前血小板计数>98×109/L组相比,术前血小板计数≤98×109/L组患者行Meek植皮术后皮片存活不良的相对危险度为2.211(95%置信区间=1.263~3.870)。 结论 术前血小板计数是影响严重烧伤患者Meek植皮术后皮片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当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98×109/L时,应谨慎进行Meek植皮手术。

串并联双侧股前外侧超长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创面的临床效果
刘胜哲, 巨积辉, 柳志锦, 周荣, 唐林峰
2021, 37(3): 250-25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226-00096
摘要:

目的 探讨游离双侧股前外侧超长穿支皮瓣串并联修复四肢大面积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手外科与足踝外科收治9例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36~63岁,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本组患者清创/扩创后创面面积为20 cm×15 cm~30 cm×25 cm,采用双侧股前外侧超长穿支皮瓣修复。4例患者受区1条主干动脉缺损,行双侧皮瓣串联修复;5例患者受区2条主干动脉缺损,行双侧皮瓣并联修复。共切取18个皮瓣,单个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8 cm~46 cm×9 cm。17个皮瓣供区直接缝合,1个皮瓣供区游离移植下腹部全厚皮片覆盖。记录皮瓣切取耗时、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创面愈合时间,随访时皮瓣情况、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受区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外形、供区恢复情况。 结果 本组患者皮瓣切取耗时为1.0~4.5 h,18个皮瓣均成活,皮瓣修复后至受区创面愈合时间为18~72 d。随访6~34个月,患者受区外形较佳,无骨髓炎等深部组织感染。2例患者4个皮瓣臃肿,术后6个月行皮瓣修整;2例患者4个皮瓣边缘出现色素沉着;1例患者皮瓣被烫伤,经换药后愈合,随访遗留斑片状瘢痕;其余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无疼痛,血运良好。所有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两点辨别觉均仅有1个点。17个皮瓣供区只遗留线性瘢痕。所有供区远端肢体血运正常,膝关节活动度及股四头肌肌力均无受限。 结论 串并联形式的双侧股前外侧超长穿支皮瓣解剖恒定、血供可靠、组合方式灵活,是一次修复肢体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与人耳部瘢痕疙瘩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蔡云鹏, 吴晓琰, 陈晓栋
2021, 37(3): 257-26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225-00091
摘要:

目的 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与人耳部瘢痕疙瘩形成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2017年6月—2018年3月,取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女9例、男1例,年龄19~59岁)耳部瘢痕疙瘩患者行耳部瘢痕疙瘩核心切除术后弃用瘢痕组织及3例(均为女性,年龄20~24岁)色素痣患者手术后弃用正常皮肤组织。取耳部瘢痕疙瘩表面分泌物,培养细菌并进行鉴定。取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肠毒素B+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的蛋白表达,并根据蛋白表达情况将瘢痕疙瘩分为超抗原阳性组和超抗原阴性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瘢痕疙瘩T细胞受体(TCR) Vβ蛋白表达。Masson、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2组瘢痕疙瘩真皮内胶原纤维形成和炎症细胞浸润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超抗原阳性瘢痕疙瘩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肠毒素B、TSST-1表达。对数据行配对样本

t

检验。 结果 耳部瘢痕疙瘩表面分泌物培养出细菌,优势菌培养24 h可见细菌周围出现溶血现象,菌落呈白色或金黄色,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患者正常皮肤肠毒素A+肠毒素B+TSST-1蛋白表达阴性,蛋白表达量为0.267±0.016。4例患者瘢痕疙瘩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肠毒素B+TSST-1蛋白表达阳性,蛋白表达量为0.472±0.016,纳入超抗原阳性组;6例患者瘢痕疙瘩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肠毒素B+TSST-1蛋白表达阴性,蛋白表达量为0.255±0.004,纳入超抗原阴性组。超抗原阳性组瘢痕疙瘩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肠毒素B+TSST-1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超抗原阴性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

t

=15.22、8.63,

P<

0.01)。超抗原阳性组瘢痕疙瘩TCR Vβ蛋白表达量为0.389±0.023,明显高于超抗原阴性组的0.169±0.014(

t

=8.62,

P<

0.01)。Masson染色显示,2组瘢痕疙瘩真皮内均见大量胶原纤维增生。HE染色显示,超抗原阴性组瘢痕疙瘩真皮可见血管周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超抗原阳性组瘢痕疙瘩血管周围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4例超抗原阳性瘢痕疙瘩患者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阳性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阳性2例,其中1例患者检测出肠毒素A和肠毒素B双阳性,未有患者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TSST-1。 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超抗原是耳部瘢痕疙瘩众多发病原因中的一种,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激活瘢痕疙瘩信号通路有关。

瘢痕疙瘩国际研究现状及趋势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
张梦圆, 丁高峰, 贺琼, 刘晋灵, 王彤, 张宝林
2021, 37(3): 263-27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226-00093
摘要:

目的 对瘢痕疙瘩的国际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 方法 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检索2000—2020年关于瘢痕疙瘩研究的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每年发表文献篇数、期刊和第1作者、国家与机构、研究领域、累计发表文献每年的被引频次、高被引文献、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使用CiteSpace5.6.R2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聚类;使用VOSviewer1.6.1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文题和摘要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可视化聚类,分析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结果 共检索到2 693篇瘢痕疙瘩相关文献。2000—2020年,每年发表瘢痕疙瘩相关文献数量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共有777本期刊发表过瘢痕疙瘩相关文献,其中《Dermatologic Surgery》发表数量最多。以第1作者发表瘢痕疙瘩相关文献数量最多的是Rei Ogawa,其共发表52篇相关文献。共有98个国家进行了瘢痕疙瘩相关研究,发表相关文献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613篇),其次是中国(524篇)和日本(107篇)。共有2 656个机构进行了瘢痕疙瘩相关研究,发表相关文献数量最多的机构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67篇)。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学科分类,被纳入的文献涉及110个研究领域,排名前3者为皮肤科、外科、药物的研究和实验。纳入的文献总被引频次达到47 746次,累计发表文献被引频次逐年增加,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152次)发表于2011年。纳入文献中共有45 571个关键词,排名前5的关键词按照涉及文献数量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瘢痕疙瘩(588篇)、增生性瘢痕(385篇)、表达(198篇)、成纤维细胞(155篇)以及瘢痕(133篇)。利用CiteSpace5.6.R2软件进行可视化的关键词图谱进一步直观显示,研究侧重瘢痕疙瘩的成因、表现及其组成。VOSviewer1.6.13软件分析显示,瘢痕疙瘩的研究方向分为临床瘢痕疙瘩管理与瘢痕疙瘩机制研究这2个大类;研究热点初期主要是从个案中探索瘢痕疙瘩的诊断和治疗,偏向表观研究,后期则侧重于瘢痕疙瘩统筹管理,其中机制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 结论 目前国际上关于瘢痕疙瘩的研究兴趣呈现出上升趋势,国外(美国等)和国内的研究机构都在对瘢痕疙瘩进行深入探索,以皮肤科为首,研究趋势逐渐由表观研究转向分子研究。

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子3通路抑制剂对严重烧伤大鼠骨骼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白海良, 段红杰, 陈晨, 刘玲英, 吴育寿, 韩绍芳, 王晓腾
2021, 37(3): 271-27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120-00030
摘要:

目的 观察严重烧伤后大鼠骨骼肌功能变化,并探讨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子3(JAK/STAT3)通路抑制剂对骨骼肌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120只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烧伤组和烧伤+JAK/STAT3抑制剂组,每组40只,后2组大鼠于背部、腹部造成50%体表总面积 Ⅲ度烫伤,假伤组大鼠致假伤。烧伤+JAK/STAT3抑制剂组大鼠腹腔注射JAK/STAT3抑制剂鲁索替尼。伤后0(即刻)、1、4、7、14 d,每组取8只大鼠,采用多通道电生理仪测量脉冲频率20、40、60、80、100、120、140、160 Hz刺激最佳肌肉长度的趾长伸肌产生的比力,测量脉冲频率50 Hz刺激0、10、20、30、60、120、180、240、300 s的最佳肌肉长度的趾长伸肌疲劳期比力,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趾长伸肌羰基化合物含量,采用微量法检测趾长伸肌ATP含量。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析因设计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

t

检验。 结果 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烧伤组大鼠伤后0、1、7 d各脉冲频率,伤后4 d除20 Hz外各脉冲频率,伤后14 d于20、40 Hz脉冲频率刺激后趾长伸肌比力均显著下降(

P

<0.05或

P

<0.01)。与单纯烧伤组相比,烧伤+JAK/STAT3抑制剂组大鼠伤后1 d除20 Hz外各脉冲频率,伤后4、7、14 d各脉冲频率刺激后趾长伸肌比力显著升高(

P

<0.05或

P

<0.01)。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烧伤组大鼠除伤后7 d刺激240 s外,伤后各时间点刺激各时间点趾长伸肌疲劳期比力显著下降(

P

<0.05或

P

<0.01)。与单纯烧伤组比较,烧伤+JAK/STAT3抑制剂组大鼠伤后1 d除刺激60、300 s外各刺激时间点,伤后4 d除刺激240 s外各刺激时间点,伤后7、14 d所有刺激时间点疲劳期比力显著升高(

P

<0.05或

P

<0.01)。单纯烧伤组大鼠伤后0、1、4、7、14 d趾长伸肌羰基化合物含量分别为(0.651±0.155)、(0.739±0.194)、(0.618±0.086)、(0.813±0.162)、(0.615±0.115)nmol/mg,明显高于烧伤+JAK/STAT3抑制剂组的(0.538±0.069)、(0.369±0.059)、(0.273±0.061)、(0.334±0.109)、(0.318±0.101)nmol/mg(

t

=2.446、4.689、8.355、5.754、6.097,

P

<0.05或

P

<0.01)和假伤组的(0.196±0.019)、(0.156±0.004)、(0.169±0.023)、(0.156±0.027)、(0.175±0.008)nmol/mg(

t

=7.219、6.491、10.938、9.182、11.589,

P

<0.01)。单纯烧伤组大鼠伤后1、4、7、14 d趾长伸肌中ATP含量明显低于假伤组(

t

=7.159、7.591、7.473、4.026,

P

<0.01)和烧伤+JAK/STAT3抑制剂组(

t

=2.295、2.575、2.453、2.997,

P

<0.05)。 结论 严重烧伤后大鼠趾长伸肌在不同频率脉冲刺激后比力显著下降,且易于疲劳;阻断JAK/STAT3信号通路可通过降低肌蛋白氧化应激和增加ATP含量,进而减轻烧伤引起的肌力下降,改善其疲劳期肌力下降。

刺五加皂苷E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
林时秀, 郭冰玉, 回蔷, 陶凯
2021, 37(3): 279-287.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219-00072
摘要:

目的 探讨刺五加皂苷E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b)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收集北部战区总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3月收治的6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男1例、女5例,年龄20~51(37±8)岁]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培养第3~7代人增生性瘢痕Fb用于后续实验。取细胞,分为生理盐水组、1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2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和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分别加入生理盐水,终物质的量浓度为100、200、400 μmol/L的刺五加皂苷E。取细胞,分为单纯小干扰RNA(siRNA)-阴性对照组、单纯siRNA-血小板反应蛋白1(THBS1)组、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和siRNA-THBS1+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单纯siRNA-阴性对照组和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转染siRNA-阴性对照,单纯siRNA-THBS1组和siRNA-THBS1+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转染siRNA-THBS1,转染24 h后单纯siRNA-阴性对照组和单纯siRNA-THBS1组细胞加入生理盐水,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和siRNA-THBS1+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加入终物质的量浓度为400 μmol/L的刺五加皂苷E。于处理后0(即刻)、12、24、36、48 h,采用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以吸光度值表示)。取细胞分为生理盐水组、2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另取细胞分为单纯siRNA-阴性对照组、单纯siRNA-THBS1组、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siRNA-THBS1+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相应处理同前,于处理后24 h,行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取细胞分为生理盐水组、1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2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另取细胞分为单纯siRNA-阴性对照组、单纯siRNA-THBS1组、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siRNA-THBS1+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相应处理同前,于处理后24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THBS1蛋白水平。以上实验每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

检验、Bonferroni校正。 结果 处理后0 h,生理盐水组、1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2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和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吸光度值相近(

P

>0.05)。处理后12、24、36、48 h,1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2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吸光度值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

t

=7.64、28.94、13.69、5.87,6.96、22.83、14.75、11.52,21.09、20.15、29.52、23.12,

P

<0.05或

P

<0.01)。处理后0 h,单纯siRNA-阴性对照组、单纯siRNA-THBS1组、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siRNA-THBS1+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吸光度值相近(

P

>0.05);处理后12、24、36、48 h,单纯siRNA-THBS1组、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吸光度值明显低于单纯siRNA-阴性对照组(

t

=7.14、44.87、20.67、40.98,9.26、11.08、15.33、20.56,

P<

0.05或

P<

0.01),单纯siRNA-THBS1组、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吸光度值与siRNA-THBS1+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相近(

P

>0.05)。处理后24 h,与生理盐水组比较,2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和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凋亡细胞数量增加。处理后24 h,与单纯siRNA-阴性对照组比较,单纯siRNA-THBS1组和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凋亡细胞数量增加;单纯siRNA-THBS1组、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和siRNA-THBS1+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凋亡细胞数量相近。处理后24 h,1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2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THBS1蛋白水平(0.87±0.12、0.38±0.07、0.20±0.09)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1.83±0.17,

t

=16.61、16.17、17.29,

P

<0.01)。处理后24 h,单纯siRNA-THBS1组和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THBS1蛋白水平(0.61±0.07、0.58±0.07)均明显低于单纯siRNA-阴性对照组(1.86±0.07,

t

=71.06、83.80,

P

<0.01),单纯siRNA-THBS1组和siRNA-阴性对照+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细胞THBS1蛋白水平与siRNA-THBS1+400 μmol/L刺五加皂苷E组(0.63±0.11)相近(

P

>0.05)。 结论 刺五加皂苷E能够通过下调人增生性瘢痕Fb中THBS1蛋白表达,发挥抑制人增生性瘢痕Fb生长的作用。

科技快讯
阿尔及利亚的电烧伤救治经验:生存率预测因素
2021, 37(3): 270-270.
摘要:
皮肤和眼睛接触四氧化锇后对锇的吸收
2021, 37(3): 278-278.
摘要:
iPhone充电器夜间充电接触汗液致化学烧伤二例
2021, 37(3): 278-278.
摘要:
《Burns & Trauma》好文推荐
烧伤后脓毒症的诊断及发病机制
2021, 37(3): 287-287.
摘要:
创面修复
负压伤口疗法在非复杂性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中的临床应用
姜珊, 李康, 熊焰, 谢昆, 齐心, 温冰
2021, 37(3): 288-291.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030-00450
摘要:

目的 探讨负压伤口疗法(NPWT)治疗非复杂性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的可行性。 方法 2013年1月—2020年3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非复杂性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35例,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27~84岁。在创面彻底清创联合持续NPWT(负压值约-16.67 kPa)的基础上,将脉冲发生器埋植于胸大肌、胸小肌之间,原囊袋腔隙内放置引流管,关闭创面后再次同前行持续NPWT治疗5~7 d。对本组患者切除囊袋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观察起搏器重植术后10~12 d伤口愈合情况;术后随访6~42个月,观察有无感染复发。 结果 本组患者囊袋组织可见纤维囊壁,局部被覆复层上皮,较多慢性炎症细胞浸润,部分患者囊袋组织伴多核巨细胞反应。起搏器重植术后10~12 d,35例患者皮肤伤口均愈合良好,拆除伤口缝线。术后随访6~42个月,31例患者起搏器囊袋感染消退,伤口愈合良好;4例患者在术后因再次感染,移除全套起搏系统。 结论 对非复杂性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NPWT是一种可选的治疗方法。

综述
从机械能视角再理解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刘晓彬, 朱峰
2021, 37(3): 292-29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203-00039
摘要:

机械能是指呼吸机为实现肺通气而传递给呼吸系统的能量。近年来,有研究者认为机械能或许是一个从总体上评估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良好指标,可用于指导最佳的机械通气策略。本文在介绍机械能的定义、计算方法的同时,重点阐述了机械能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联系和潜在机制,旨在为临床理解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向。

树突状表皮T细胞在创面愈合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珏, 张小容, 贺伟峰, 梁光萍
2021, 37(3): 296-30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226-00092
摘要:

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包括炎症、增殖和重塑3个阶段。表皮细胞在创面愈合中受到精密调控,一方面创缘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通过迁移、增殖,形成新的基膜覆盖创面;另一方面表皮干细胞经过激活后,增殖分化被促进,终末分化、凋亡被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和表皮干细胞在各种因素调控下共同促进再上皮化进程。表皮组织中有一群对表皮组织功能维护有关键作用的T细胞亚群——树突状表皮T细胞(DETC)。DETC识别未知抗原后被激活,活化的DETC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角质细胞生长因子1/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γ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β等细胞因子,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迁移、增殖、凋亡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及创缘周围表皮干细胞的分化,促进表皮维持稳态和再上皮化。本文就DETC的生物特性、维持表皮稳态、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几个方面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