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39卷  第1期

院士风采
一等功臣 一代名师:记我国著名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程天民院士
冉新泽, 王军平
2023, 39(1): 1-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111-00002
摘要:
程天民,1927年12月生于江苏省宜兴市。1951年毕业于第六军医大学,曾任第三军医大学(现陆军军医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等职,我国著名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和工程管理学部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始任学部委员。随着我国开始研制核武器,进行核试验,他逐渐由病理学专业转向防原医学,并将两者结合形成“防原病理”等专业特色。从事医学教育科学研究70年,培养了大批人才,主持了多项重大项目。14次参加我国核试验,并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为铸造我国“医学核盾”做出了重要贡献。主编了《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防原医学》《军事预防医学》等多部重要专著。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7项和吴阶平医学奖等多项重大科教奖。当选全国优秀教师、解放军总后勤部一代名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央军事委员会授记一等功。2018年12月,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批准其离休并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院士论坛
持续推进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
付小兵
2023, 39(1): 5-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106-00005
摘要:
各种复杂难愈合创面修复是新时代国家疾病治疗的重大需求。自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在有条件的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创面修复科以来,3年间我国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该文粗略总结了3年来我国创面修复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下一步学科发展提出了部分建议。
专家论坛
功能性水凝胶促进皮肤创面的修复
罗高兴, 卢毅飞, 黄灿
2023, 39(1): 9-1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123-00503
摘要:
皮肤创面是临床最常见病症之一,如何快速、高质量修复各种皮肤创面仍面临许多挑战。随着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交叉融合,水凝胶可通过灵活的结构修饰、联合不同功能成分等,集多种优良性能于一体,并被广泛应用于创面治疗与研究。该文分别从水凝胶的基质材料、特殊结构、复合特殊功能等方面阐述其对创面修复的促进作用。
论著·生物材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白细胞介素4修饰的金纳米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的作用
姚梦云, 张宁, 张庆, 卢毅飞, 黄勇, 贺登峰, 陈云霞, 罗高兴
2023, 39(1): 15-2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630-00275
摘要: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4修饰的金纳米酶颗粒(IL-4-AuNP)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改进文献中的方法合成金纳米酶颗粒(AuNP)及IL-4-AuNP,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拍摄2种颗粒形貌并计算其粒径,采用纳米粒度电位仪和粒度分析仪分别检测2种颗粒的表面电位和水合粒径。采用过氧化氢检测试剂盒和超氧阴离子检测试剂盒检测IL-4-AuNP的过氧化氢清除率和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取小鼠成纤维细胞系3T3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下同)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仅使用过氧化氢处理的单纯过氧化氢组、先使用IL-4-AuNP处理0.5 h再使用过氧化氢处理的过氧化氢+IL-4-AuNP组,培养24 h后,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活性氧水平,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相对存活率。取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用IL-4-AuNP处理的IL-4-AuNP组,培养24 h后,采用免疫荧光法观测细胞中精氨酸酶1(Arg-1)的表达。取12只8~10周龄雄性BALB/c小鼠(小鼠周龄、性别、品系下同),分为IL-4-AuNP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作相应处理。在分组处理第16天,采集小鼠全血分析全血中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尿素与肌酐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心、肝、脾、肺和肾组织的炎症、出血或坏死情况。另取36只鼠,制作糖尿病模型后,在其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创面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AuNP组和IL-4-AuNP组,每组12只鼠,分别进行相应处理。于分组处理第0(即刻)、4、9、15天,观察创面情况并计算创面面积。分组处理第9天,采用HE染色检测创面中新生上皮长度和肉芽组织厚度。分组处理第15天,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组织中活性氧水平及Arg-1阳性细胞数。样本数均为6。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校正t检验、Tukey检验或Dunnett T3检验。  结果  AuNP及IL-4-AuNP大小均匀,其粒径、表面电位、水合粒径分别为(13.0±2.1)、(13.9±2.5)nm及(-45.8±3.2)、(-20.3±2.2)mV与(14±3)、(16±4)nm。IL-4-AuNP的过氧化氢清除率和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分别为(69±4)%和(52±5)%。分组培养24 h后,单纯过氧化氢组3T3细胞活性氧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q=26.12,P<0.05);过氧化氢+IL-4-AuNP组细胞活性氧水平明显低于单纯过氧化氢组(q=25.12,P<0.05),而与空白对照组接近(P>0.05)。分组培养24 h后,过氧化氢+IL-4-AuNP组3T3细胞相对存活率明显高于单纯过氧化氢组(t=51.44,P<0.05)。分组培养24 h后,IL-4-AuNP组Raw264.7细胞Arg-1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t'=8.83,P<0.05)。分组处理第16天,空白对照组和IL-4-AuNP组小鼠的WBC、RBC、血红蛋白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和AST、ALT、尿素与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L-4-AuNP组小鼠的心、肝、脾、肺、肾等重要脏器中均未观察到明显的炎症、出血或坏死,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分组处理第0、4天,空白对照组、单纯AuNP组和IL-4-AuNP组糖尿病小鼠创面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处理第9天,单纯AuNP组和IL-4-AuNP组创面面积均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q值分别为9.45、14.87,P<0.05),IL-4-AuNP组创面面积显著小于单纯AuNP组(q=5.42,P<0.05)。分组处理第15天,单纯AuNP组和IL-4-AuNP组创面面积均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q值分别为4.84、20.64,P<0.05),IL-4-AuNP组创面面积显著小于单纯AuNP组(q=15.80,P<0.05);且IL-4-AuNP组创面部位红、肿等炎症反应较其他2组明显减轻。分组处理第9天,相比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AuNP组,IL-4-AuNP组糖尿病小鼠创面中新生上皮长度明显更长(P值均<0.05),创面中的肉芽组织厚度显著增厚(q值分别为11.33、9.65,P值均<0.05)。分组处理第15天,相比于空白对照组,单纯AuNP组和IL-4-AuNP组糖尿病小鼠创面组织的活性氧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分组处理第15天,IL-4-AuNP组糖尿病小鼠创面中Arg-1阳性的细胞数显著多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AuNP组(P值均<0.05)。  结论  IL-4-AuNP在体使用安全,可以通过清除活性氧改善氧化微环境和诱导巨噬细胞向M2表型极化,促进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高效愈合与修复再生。
猪膀胱脱细胞基质对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运动和极化的影响
唐晓钰, 刘晨阳, 储国平, 李笑笑, 胡凯, 赵朋, 吕国忠
2023, 39(1): 25-3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516-00187
摘要:
  目的  探讨猪膀胱脱细胞基质(UBM)对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的运动和极化情况的影响,为临床创面修复中支架的合理选用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猪UBM和可吸收敷料的微观结构。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2种支架浸提液的蛋白质分布。取6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小鼠周龄、性别、品系下同)并提取骨髓源细胞后诱导原代巨噬细胞并鉴定。取3批次巨噬细胞,均分为猪UBM浸提液组和可吸收敷料浸提液组,加入含有相应浸提液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行划痕试验检测并计算划痕后1、3、7 d的细胞迁移率;行Transwell实验检测培养12、24 h的细胞迁移数量;培养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206或CD86阳性细胞百分比。以上细胞实验样本数均为3。取12只小鼠,于每只小鼠背部左右两侧各制作1个切口,左侧切口纳入猪UBM组、右侧切口纳入可吸收敷料组,分别植入相应支架。术后7、14 d,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测支架中浸润的炎症细胞数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测支架中F4/8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阳性细胞数量和Ⅰ型胶原蛋白沉积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F4/80、CD86、CD206阳性细胞百分比。以上动物实验样本数均为6。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猪UBM的一面为致密的基底膜结构,另一面为含有纤维结构的多孔固有层。可吸收敷料的两面均呈三维多孔结构。在(50~70)×103的分子量区间,猪UBM浸提液的泳道出现多条非Ⅰ型胶原蛋白条带,可吸收敷料浸提液的泳道中未出现明显条带。经鉴定,小鼠骨髓源细胞已被成功诱导为巨噬细胞。划痕后1、3、7 d,猪UBM浸提液组细胞迁移率均明显高于可吸收敷料浸提液组(t值分别为15.31、19.76、20.58,P<0.05)。培养12、24 h,猪UBM浸提液组细胞迁移数量均明显多于可吸收敷料浸提液组(t值分别为12.20、33.26,P<0.05)。培养24 h,猪UBM浸提液组细胞中CD86阳性细胞百分比为(1.27±0.19)%,明显低于可吸收敷料浸提液组的(7.34±0.14)%(t=17.03,P<0.05);猪UBM浸提液组细胞中CD206阳性细胞百分比为(73.4±0.7)%,明显高于可吸收敷料浸提液组的(32.2±0.5)%(t=119.10,P<0.05)。术后7、14 d,猪UBM组支架中浸润的炎症细胞数量均明显多于可吸收敷料组(t值分别为6.58、10.70,P<0.05);猪UBM组支架中F4/80、TGF-β1、VEGF和MMP-9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多于可吸收敷料组(t值分别为46.11、40.69、13.90、14.15,19.79、32.93、12.16、13.21,P<0.05);猪UBM组支架中Ⅰ型胶原蛋白沉积较可吸收敷料组更显著;猪UBM组支架中CD206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可吸收敷料组(t值分别为5.05、4.13,P<0.05),CD86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可吸收敷料组(t值分别为20.90、19.64,P<0.05),猪UBM组支架中可见更多的M2型巨噬细胞、可吸收敷料组支架中可见更多的M1型巨噬细胞。  结论  猪UBM可增强小鼠巨噬细胞运动,诱导其发生M2型极化和发挥旁分泌功能,营造含有TGF-β1等生长因子和MMP-9组织重塑分子的微环境,促进组织新生和细胞外基质重塑。
负载焦亡抑制剂的活性氧响应性自组装纳米胶束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影响
欧泽林, 王珏, 时荣, 邓君, 刘毅, 罗高兴
2023, 39(1): 35-4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109-00483
摘要:
  目的  探究负载焦亡抑制剂的活性氧响应性自组装纳米胶束对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影响。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用纳米胶束聚乙二醇-嵌段-聚丙烯硫醚(PEG-b-PPS)包封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1/2抑制剂(NOD-IN-1),将所得产物称为PEPS@NOD-IN-1。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粒度分析仪分别观测PEG-b-PPS与PEPS@NOD-IN-1的形貌和水合粒径,用酶标仪测量并计算PEPS@NOD-IN-1对NOD-IN-1的包封率和载药率以及PEPS@NOD-IN-1在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和含过氧化氢的PBS中40 h内对NOD-IN-1的累积释放率,样本数均为3。取24只6~7周龄雄性SD大鼠,通过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诱导1型糖尿病,在每只大鼠背部制作6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致伤大鼠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PBS组、NOD-IN-1组、PEG-b-PPS组、PEPS@NOD-IN-1组,每组6只。伤后3、7、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伤后3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组织中活性氧水平;伤后7 d,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创面肉芽组织厚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创面组织中NOD1、NOD2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创面组织中NOD1、NOD2、GSDMD-N端的蛋白表达。前述指标均各取各组不同鼠的共6个创面检测。另取PBS组和PEPS@NOD-IN-1组大鼠伤后7 d创面组织(各3个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PEPS@NOD-IN-1组相较于PBS组显著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DEG),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制作焦亡相关通路NOD样受体通路DEG热图;通过STRING数据库对热图中的DEG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筛选PEPS@NOD-IN-1调控NOD样受体通路的关键基因。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检验。  结果  PEG-b-PPS与PEPS@NOD-IN-1均为大小较为均一的球形结构,水合粒径分别为(134.2±3.3)、(143.1±2.3)nm。PEPS@NOD-IN-1对NOD-IN-1的包封率为(60±5)%、载药率为(15±3)%。PEPS@NOD-IN-1在单纯PBS中对NOD-IN-1的释放较缓慢,40 h累积释放率仅为(12.4±2.3)%;PEPS@NOD-IN-1在含过氧化氢的PBS中10 h内对NOD-IN-1的释放十分迅速,10 h累积释放率已达(90.1±3.6)%。伤后3、7 d,4组大鼠创面均逐渐愈合,PEPS@NOD-IN-1组愈合情况优于其余3组;伤后12 d,PBS组创面结痂面积较大,NOD-IN-1组、PEG-b-PPS组创面上皮化明显,PEPS@NOD-IN-1组创面接近完全上皮化。与PBS组、NOD-IN-1组及PEG-b-PPS组比较,PEPS@NOD-IN-1组大鼠伤后7、12 d创面愈合率均显著增高(P<0.05),伤后3 d创面组织中活性氧水平显著下降(P<0.05),伤后7 d创面肉芽组织厚度显著增厚(P<0.05),伤后7 d创面组织中NOD1、NOD2的mRNA表达以及NOD1、NOD2、GSDMD-N端的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KEGG通路分析显示,PEPS@NOD-IN-1组相较于PBS组显著下调的DEG在NOD样受体、缺氧诱导因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肿瘤坏死因子(TNF)通路方面显著富集。在NOD样受体通路的DEG热图中,可见调控细胞焦亡的基因主要涉及NOD1、NOD2、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Jun、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STAT1)、TNF-α诱导蛋白3。PPI结果显示,NOD1、NOD2、STAT1为PEPS@NOD-IN-1调控NOD样受体通路的关键基因。  结论  PEPS@NOD-IN-1能下调创面局部活性氧水平及细胞焦亡关键调节因子NOD1、NOD2、GSDMD-N端的表达,进而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PEPS@NOD-IN-1还可显著下调创面的焦亡、炎症及缺氧相关通路,通过下调关键基因NOD1、NOD2、STAT1调控NOD样受体通路。
论著
儿童手烧伤后瘢痕挛缩家庭康复治疗模式的探索
朱婵, 何林, 张博文, 梁英, 赵海洋, 齐宗师, 梁敏, 韩军涛, 胡大海, 刘佳琦
2023, 39(1): 45-52.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622-00253
摘要:
  目的  探索儿童手烧伤后瘢痕挛缩的家庭康复治疗模式并观察其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20年3月—2021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中心收治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深Ⅱ或Ⅲ度烧伤后瘢痕挛缩患儿。根据采取的康复治疗模式,将18例患儿(23只患手)纳入家庭康复治疗为主组(以下简称家庭康复组)、12例患儿(15只患手)纳入医院康复治疗为主组(以下简称医院康复组),前组患儿中男11例、女7例,年龄(4.8±2.1)岁,创面愈合后(3.1±0.8)d开始康复治疗;后组患儿中男7例、女5例,年龄(4.6±2.1)岁,创面愈合后(2.8±0.7)d开始康复治疗。医院康复组患儿以在院主被动康复训练为主,辅以回家后自主康复训练;家庭康复组患儿接受在院主被动康复训练1~2周后,在家通过微信平台接受康复治疗师指导进行主被动康复训练。2组患儿均治疗6个月,治疗期间均佩戴压力手套并联合使用手屈曲训练带和分指支具。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采用改良温哥华瘢痕量表、手总主动活动度法和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法对患手瘢痕(计算治疗前后瘢痕评分差值)、关节活动度(计算优良比)和患肢功能进行评分/评级。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等效性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家庭康复组、医院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患手瘢痕评分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为3.0(2.0,7.0)、3.0(2.0,8.0)分(95%置信区间分别为2.37~5.38、1.95~5.91分),2组差值间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为-2.43~2.21分,在等效性界值-3~3分之内(P<0.05)。家庭康复组、医院康复组患儿患手关节活动度优良比治疗前分别为3/23和2/15,治疗6个月后分别为15/23和12/15。家庭康复组、医院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患手关节活动度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58、2.30,P<0.05),但2组之间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患手关节活动度评级均相近(Z值分别为0.39、0.55,P>0.05)。家庭康复组、医院康复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患肢功能评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Z值分别为3.98、3.51,P<0.05),但2组之间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患肢功能评级均相近(Z值分别为1.27、0.38,P>0.05)。  结论  基于微信平台辅助的以家庭康复为主联合应用手屈伸组合支具的康复治疗,可有效减轻儿童手烧伤后瘢痕,改善患手关节活动度,促进患肢功能恢复,与以医院康复为主的康复治疗效果相近,为无法持续接受在院治疗的患儿提供了可选的康复治疗方法。
点阵二氧化碳激光联合微创瘢痕松解治疗痤疮后萎缩性瘢痕的临床效果
葛艳娜, 潘焕焕, 赵绛波, 陈娅
2023, 39(1): 53-5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616-00238
摘要:
  目的  探讨点阵二氧化碳激光联合微创瘢痕松解治疗痤疮后萎缩性瘢痕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6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诊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3、4级痤疮后萎缩性瘢痕患者。根据采用的治疗方法,将点阵二氧化碳激光联合微创瘢痕松解治疗的30例患者纳入联合治疗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6±4)岁],将单纯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的30例患者纳入单纯激光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5±6)岁],每2个月治疗1次,共3次。首次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2个月,对瘢痕进行痤疮瘢痕临床评分量表(ECCA)评分;末次治疗后2个月,根据ECCA评分行疗效评价并计算治疗总有效率。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首次治疗前,2组患者ECCA评分相近(P>0.05;末次治疗后2个月,联合治疗组患者ECCA评分明显低于单纯激光组(Z=-2.89,P<0.05)。联合治疗组、单纯激光组患者末次治疗后2个月ECCA评分均较首次治疗前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4.81、-4.79,P<0.05)。末次治疗后2个月,单纯激光组患者瘢痕达到痊愈者2例、显效者13例、有效者7例、无效者8例,联合治疗组患者瘢痕达到痊愈者4例、显效者22例、有效者3例、无效者1例;联合治疗组患者瘢痕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明显高于单纯激光组的73.33%(22/30),P<0.05。治疗过程中,联合治疗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疼痛、1例患者出现红肿、1例患者出现色素沉着,单纯激光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疼痛、2例患者出现色素沉着;2组患者创面均未发生感染。  结论  与单纯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相比,点阵二氧化碳激光联合微创瘢痕松解治疗痤疮后萎缩性瘢痕,可获得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且操作简单,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争鸣
小儿大面积烧伤后急救复苏十倍法补液公式的创建与应用
申传安, 刘馨竹, 谢晓烨, 张博涵, 李大伟, 刘兆兴, 袁华庚
2023, 39(1): 59-6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111-00384
摘要:
  目的  探讨研究小儿大面积烧伤后急救复苏十倍法补液公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国内72家三级甲等医院烧伤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433例大面积烧伤患儿(男250例、女183例,年龄3个月龄~14岁)的烧伤总面积[30%~100%体表总面积(TBSA)]和体重(6~50 kg)。将6~50 kg中的每一体重(编程步长为0.5 kg)与烧伤总面积为30%~100%TBSA中的每一面积(编程步长为1%TBSA)配对后的6 319对模拟数据,代入3个公认小儿补液公式——国内常用的小儿烧伤补液公式(以下简称国内补液公式)、加尔维斯顿公式和辛辛那提公式与2个小儿急救补液公式——世界卫生组织烧伤技术工作小组(TWGB)提出的大面积烧伤患者急救简化复苏方案(以下简称TWGB公式)和该文作者提出的小儿十倍法补液公式:补液速度(mL/h)=体重(kg)×10(mL·kg-1·h-1),计算伤后8 h内补液速度(以下简称补液速度)。以3个公认小儿补液公式的计算结果±20%的范围为合理补液速度,计算并比较采用2个小儿急救补液公式计算的补液速度的准确率。利用体重分别为6、50 kg时采用小儿十倍法补液公式计算结果为合理补液速度时对应的最大烧伤面积(55%、85%TBSA),将烧伤总面积30%~100%TBSA分为3个段,比较各分段中采用2个小儿急救补液公式计算的补液速度的准确率。当2个小儿急救补液公式计算的补液速度均不合理时,比较2种补液速度的差异。统计433例患儿前述3个烧伤总面积分段分布情况,计算并比较2个小儿急救补液公式计算的补液速度的准确率。对数据行McNemar检验。  结果  将6 319对模拟数据代入显示,小儿十倍法补液公式计算的补液速度准确率为73.92%(4 671/6 319),显著高于TWGB公式的4.02%(254/6 319),χ2=6 490.88,P<0.05。当烧伤总面积为30%~55%TBSA、56%~85%TBSA时,采用小儿十倍法补液公式计算的补液速度的准确率分别为100%(2 314/2 314)、88.28%(2 357/2 670),均显著高于TWGB公式的10.98%(254/2 314)、0(0/2 670),χ2值分别为3 712.49、4 227.97,P<0.05;当烧伤总面积在86%~100%TBSA时,小儿十倍法补液公式和TWGB公式计算的补液速度的准确率均为0(0/1 335)。当2个小儿急救补液公式计算的补液速度均不合理时,采用小儿十倍法补液公式计算的补液速度均大于TWGB公式。433例患儿中,烧伤总面积在30%~55%、56%~85%、86%~100%TBSA者所占比例分别为93.07%(403/433)、5.77%(25/433)、1.15%(5/433),采用小儿十倍法补液公式计算的补液速度准确率为97.69%(423/433),明显高于TWGB公式的0(0/433),χ2=826.90,P<0.05。  结论  应用小儿十倍法补液公式估算小儿大面积烧伤后补液速度相对准确、简便,优于TWGB公式,适合非烧伤专业的一线医护人员院前抢救大面积烧伤患儿时应用,值得推广。
创面修复
岛状股后复合组织瓣修复坐骨结节及大转子区窦腔型压疮的临床效果
周孝亮, 涂家金, 叶华, 汪显林, 孙俊锋, 龙丽芸, 丁玉梅
2023, 39(1): 65-7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420-00148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岛状股后复合组织瓣修复坐骨结节及大转子区窦腔型压疮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2月—2021年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坐骨结节及大转子区窦腔型压疮患者,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45~86岁。清创前坐骨结节压疮大小为1.5 cm×1.0 cm~8.0 cm×5.0 cm,大转子区压疮大小为4.0 cm×3.0 cm~20.0 cm×10.0 cm。治疗基础疾病后,行清创+负压封闭引流5~14 d。所有创面均采用岛状股后复合组织瓣转移修复,面积为4.5 cm×3.0 cm~24.0 cm×12.0 cm,蒂宽3~5 cm,蒂长5~8 cm,旋转半径30~40 cm。将大部分供区创面直接缝合,仅对4个供区创面采用对侧大腿外侧中厚皮片修复。术后观察复合组织瓣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压疮复发情况以及皮瓣的外观和质地。  结果  23例患者共32个创面采用岛状股后复合组织瓣(筋膜皮下瓣3个、筋膜皮瓣+筋膜皮下瓣24个、筋膜皮瓣+筋膜真皮瓣2个、筋膜皮瓣+筋膜皮下瓣+股二头肌肌瓣2个、筋膜皮瓣+筋膜皮下瓣+股薄肌肌瓣1个)修复。术后31个复合组织瓣存活良好,1个筋膜皮瓣+筋膜皮下瓣远端少部分坏死,成活率为96.9%(31/32)。术后29个受区创面愈合;2个创面因患者翻身不当致皮瓣蒂部撕裂,床旁清创后1周愈合;1个创面因皮瓣淤紫致少部分坏死,再次清创后10 d愈合。31个供区(含4个植皮区)创面愈合,1个供区创面因出院时搬运不当而撕裂,再次清创缝合后15 d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2.5%(4/32),以皮瓣蒂部及供区切口裂开为主(3个),皮瓣远端淤血次之(1个)。随访3~24个月,患者压疮均未复发,皮瓣外观好、质地柔软。  结论  岛状股后复合组织瓣血运好、旋转半径大、组织量足,修复坐骨结节及大转子区窦腔型压疮术后成活率高、创面愈合好、供区创面植皮率低、术后并发症少、远期疗效佳。
病例报告与文献综述
火焰及含重金属热液致大面积烧伤创面继发皮肤溃疡1例
董鸿斐, 黄茜, 吴继友, 李先慧
2023, 39(1): 71-7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115-00386
摘要:
2020年5月13日,西部战区总医院收治1例因火焰及含重金属热液致大面积烧伤的56岁男性患者,入院后经分次清创、扩创、植皮、抗休克、抗感染、补液、创面换药等治疗后,大部分烧伤创面痊愈,但在治疗中后期,患者烧伤创面逐渐出现反复皮肤破溃及炎症,排除创面因物理、细菌感染等致病后,最终依靠组织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及IgG4组织液浓度测定明确诊断为IgG4相关性皮肤疾病,给予激素治疗后病情得以改善。这提示大面积烧伤可能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皮肤疾病的发生,对于这类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组织病理活体组织检查等避免诊断陷阱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综述
各种组学分析在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中的研究进展
曾帅丹, 杨磊
2023, 39(1): 75-8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216-00030
摘要:
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诊断和治疗一直充满着挑战,对医疗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组学分析可以揭示慢性创面形成的潜在机制,识别与慢性创面诊断、预后和筛查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而联合多个水平的组学分析能进一步探索和理解其中详细的分子机制,为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法提供线索,为慢性创面的精准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该文针对近年各种组学分析在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相关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脂肪干细胞基质胶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邢楠, 霍然, 王海涛, 杨金存, 陈炯, 彭磊, 刘筱雯
2023, 39(1): 81-8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204-00404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糖尿病足、压疮、血管性溃疡等慢性创面患者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患者家庭经济、护理负担,成为临床上亟须解决的难题之一。有较多研究证实,脂肪干细胞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但需应用外源性蛋白酶,且存在伦理等诸多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脂肪干细胞基质胶是脂肪组织经过流体漩涡及絮凝沉淀获取的富含生物活性的细胞外基质及基质血管成分的凝胶状混合物,其含有丰富的脂肪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巨噬细胞等。脂肪干细胞基质胶制备方法简单、制备时间短,便于临床推广应用。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脂肪干细胞基质胶能够通过调节炎症反应、促进微血管重建及胶原合成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因此,该文总结了脂肪干细胞基质胶的制备及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临床慢性创面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囊泡促进创面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居裔昆, 方柏荣
2023, 39(1): 85-9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322-00080
摘要:
创面愈合涉及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其中血管生成被认为是创面愈合的关键步骤之一,促进创面血管生成可以加速创面愈合。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被证明可产生与干细胞疗法相当的促创面愈合效果,且具有低抗原性、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关于细胞外囊泡促创面愈合的具体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被认为涉及创面愈合的各个阶段。该文主要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囊泡在促进创面血管生成中的可能机制进行阐述,为进一步研究细胞外囊泡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提供思路。
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郭佳, 张军霞
2023, 39(1): 91-9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531-00209
摘要:
创面愈合是机体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之一。如何改善创面愈合条件,使创面快速愈合,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氧化应激是影响创面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是一种经典的抗氧化应激因子,也是极具潜力的促创面愈合因子。Nrf2的激活可以调控下游的抗氧化应激元件,发挥抗细胞凋亡、维持细胞稳态的作用,从而改善创面的愈合环境,促进创面的修复。该文概述了Nrf2常见的激动剂及抑制剂,并综述了Nrf2促进糖尿病溃疡、辐射损伤、缺血再灌注损害等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
烧伤患儿创面换药时中深度镇静的研究进展
冯华丽, 王莎, 项芹, 徐彩娟, 仲宇, 郑欣欣, 尤敏, 兰岚
2023, 39(1): 96-10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421-00153
摘要:
中深度镇静能有效减轻或消除烧伤患儿创面换药时的疼痛及躯体不适感,改善患儿焦虑、躁动甚至谵妄,降低患儿的代谢速率,使其处于安静、舒适、配合的状态,有助于换药操作的顺利完成。该文从烧伤患儿中深度镇静的相关概述、实施要点及作用三大方面进行综述,详细介绍了不同给药途径的中深度镇静用药方案及评估与监测内容,并对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管理、中深度镇静实施流程管理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开展烧伤患儿创面换药的中深度镇静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