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26卷  第4期

专家论坛
加快创面处理领域的干细胞研究
胡大海
2010, 26(4): 247-25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01
摘要:
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深入,为创面处理尤其是探索解决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的疑难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契机。基于近年来干细胞基础研究获得的许多突破性进展,医学界各临床学科均加快了干细胞的应用研究。本文仅从与烧伤创面修复、愈合相关的几个方面,浅谈重视和加快创面处理领域干细胞研究的重要意义,供同道讨论。
消息
本刊编辑部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劳动技能大赛中展示风采
2010, 26(4): 250-250.
摘要:
2010年7月12—13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第四届劳动技能大赛在北京隆重举行。围绕“杂志,因我而美好”的主题,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29个编辑部和2个杂志社部门的15支代表队各显神通。
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通知
2010, 26(4): 308-308.
摘要:
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定于2010年10月15—18日在大连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主办、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承办。会议主题:中国显微外科发展战略与对策。本届大会内容主要包括(1)陈中伟院士纪念讲座;(2)“中国显微外科终身成就奖”讲座和“中国显微外科杰出贡献奖”讲座;(3)显微外科国际新进展讲座;
创面处理临床与基础
带双侧颞浅动静脉额支筋膜蒂的额部轴型扩张皮瓣修复下颌部瘢痕
黄永新, 詹新华, 范金财, 郑静伟, 吴祖煌, 陈建崇, 刘世康
2010, 26(4): 251-25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02
摘要:
目的 了解带双侧颞浅动、静脉额支筋膜蒂的额部轴型扩张皮瓣(下称额部双蒂轴型扩张皮瓣)修复下颌部瘢痕的可行性. 方法 2005年7月-2009年12月,笔者对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16例下颌部瘢痕患者,采用额部双蒂轴型扩张皮瓣进行修复.手术分3期进行: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测出颞浅动、静脉及其额、顶分支的位置和走行方向.Ⅰ期手术时,以颞浅动、静脉为蒂,在额肌下进行剥离,形成容纳扩张器的皮肤软组织腔隙,置人适当大小的扩张器.注水扩张结束后进行Ⅱ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切取额部双蒂轴型扩张皮瓣修复下颌部瘢痕,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Ⅲ期手术为皮瓣断蒂、蒂部修整及瘢痕修复术. 结果本组患者轴型皮瓣面积25 cm×6 cm~33 cm×16 cm,扩张时间3~5个月,平均3.6个月,其中10例联合应用颈部皮肤扩张术治疗,皮瓣均成活,伤口愈合.1例患者Ⅱ期手术后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回流障碍,经予解痉、促皮瓣静脉回流等综合处理后康复.供区创面愈合,发际无瘢痕性脱发,毛发生长正常.3例女性患者中,2例皮瓣未携带前发际处毛发;另1例下颌部术区携带前发际少量毛发,其与要求作络腮胡塑形的2例男性患者于出院1~3个月后行激光脱毛处理,效果较好.其他男性患者对术区须发不作特殊处理或自行用剃须刀塑形.16例患者均获6~24个月随访,皮瓣及胡须(女性患者除外)外形美观,无臃肿,色泽、质地较好,颈部活动功能明显改善. 结论 额部双蒂轴型扩张皮瓣除可促进皮瓣的新生血管化、提供更大面积的薄型皮瓣外,剩余扩张皮肤可以直接缝合于发际缘,不需植皮,降低了供瓣区继发畸形的发生率.皮瓣携带部分毛发经旋转后可直接进行胡须重建,使男性患者外形更加美观.
游离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毁损性创面
朱雄翔, 郑朝, 胡大海, 徐明达, 韩军涛, 董茂龙, 王洪涛, 陶克, 谢松涛, 计鹏, 王耀军
2010, 26(4): 256-25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03
摘要:
目的 了解早期应用游离复合组织瓣修复毁损性创面的安全性与效果. 方法 2005-2009年,笔者单位采用游离皮瓣或复合组织瓣修复123例患者128处毁损性创面.所采用的复合组织瓣类型:背阔肌肌皮瓣58例、股前外侧皮瓣32例、旋肩胛皮瓣21例、足背复合组织瓣6例、拇甲瓣3例、前臂皮瓣3例、侧胸皮瓣1例.另行游离背阔肌肌瓣移植+植皮3例、带腓骨小腿外侧皮瓣移植1例. 结果 10例患者术后1~5 d发生血管危象,经紧急手术后修复6例.皮瓣或复合组织瓣移植成活率为95.3%(122/128).随访3个月~4年,皮瓣外形良好,部分功能得以重建.结论 游离复合组织瓣移植降低了截肢率,能Ⅰ期重建功能、更好地恢复外形、减少手术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是修复较大毁损性软组织损伤的较佳方法 .
腓肠肌内侧头穿支皮瓣修复胭窝瘢痕创面
魏在荣, 邵星, 谢月, 孙广峰, 唐修俊, 金文虎, 王达利
2010, 26(4): 260-26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04
摘要:
目的 了解腓肠肌内侧头穿支皮瓣修复腘窝瘢痕创面的效果. 方法 对2005年1月-2010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的10例胭窝瘢痕患者创面,行腓肠肌内侧头穿支皮瓣修复.10例患者中烧伤后瘢痕8例,手术后瘢痕2例,病程3个月~11年.创面范围6 cm×3 cm~10 cm×6 cm.患者手术前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距胭窝皱褶10~17 cm、距后正中线2~5 cm处探测腓肠内侧动脉的肌皮穿支,然后行皮瓣手术.供区创面宽度小于或等于5 cm直接缝合,大于5 cm植皮修复. 结果 10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皮瓣面积为7 cm×5 cm~12 cm×7 cm.随访3~30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患肢可负重行走,无踱行,膝关节功能与对侧一致.供区无明显凹陷畸形. 结论 腓肠肌内侧头穿支皮瓣可较好地修复腘窝部瘢痕创面.
头面颈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郑朝, 胡大海, 朱雄翔, 韩军涛, 王耀军, 李娜, 韩夫, 徐明达
2010, 26(4): 263-26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05
摘要:
目的 总结探讨头面颈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游离皮瓣修复方法 . 方法 2007年7月-2010年5月,笔者单位共收治此类患者31例,包括头皮缺损10例、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颈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其中由外伤引起的皮肤软组织缺损20例,瘢痕挛缩松解后继发缺损11例.采用游离皮瓣(背阔肌皮瓣13例、侧胸皮瓣3例、肩胛皮瓣5例、股前外侧皮瓣10例)修复创面,皮瓣面积8 cm×5 cm~25 cm × 18 cm. 结果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均一次性愈合.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6.7 d.28例患者随访2个月,皮瓣外观、功能良好. 结论 以显微外科为基础的游离皮瓣移植可一次性修复头面颈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
颞浅动脉分支与静脉伴行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
范鹏举, 张丕红, 杨兴华, 黄晓元
2010, 26(4): 268-27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06
摘要:
目的 了解颞浅动脉分支走行及静脉伴行规律,为临床皮瓣手术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解剖10具成人尸体标本头面部(共19侧)并拍照,利用Digimizer图形分析软件建立以外耳孔为原点的坐标,测量分析颞浅动脉额支及顶支走行和伴行静脉.以此解剖结构为基础,用超声多普勒探查颞浅动脉及分支,低头憋气法或环扎法显示相应静脉,设计轴心线位于动静脉之间的转位皮(筋膜)瓣10侧,修复2008年2月-2009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面部损伤患者9例.数据行方差齐性检验. 结果 19侧标本中,额支伴行静脉缺如6侧,动静脉间最大间距(2.1±1.2)cm;顶支伴行静脉缺如3侧,动静脉间最大间距(1.4±0.7)cm.额支间血管距离大于顶支,且前者离散程度高于后者(F=0.0404,P=0.0475).皮(筋膜)瓣全部成活,无淤血、坏死. 结论 选用颞浅血管分支为轴心血管时,皮瓣设计应根据静脉伴行情况而定,避免术后因静脉回流障碍致皮瓣坏死.低头憋气法或环扎法可较好显现颞浅静脉及其分支,该法简单实用、安全可靠.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诊断深Ⅱ度烧伤创面实验研究
刘淑华, 谢卫国, Mathias Kremer, Hans Guenther Machens, Eva Maria Lankenau, Gereon Huettmann
2010, 26(4): 272-27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07
摘要:
目的 评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在诊断烧伤创面深度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自制的小鼠蒸气烫伤装置,制作Skh-1小鼠深Ⅱ度烫伤模型,分别于伤后3 h、3 d和8 d以OCT扫描创面行动态检测,同步采集创面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扫描小鼠正常部位皮肤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蒸气烫伤小鼠皮肤真皮胶原降解,与其正常部位皮肤相比,在OCT扫描检测中表现为双折射光信号的丢失或减弱,其变化强度与创面病变过程相关,且与组织病理学切片结果一致. 结论 OCT作为无创的创面检测技术,可用于烧伤创面动态检测.
增生性瘢痕演变过程中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变化
王西樵, 刘英开, 青春, 陆树良
2010, 26(4): 276-27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08
摘要:
在增生性瘢痕发生、发展和消退成熟过程中,瘢痕色泽经历了浅红一深红一紫红一逐渐恢复正常肤色的改变。瘢痕颜色的变化是组织内微血管动态变化的反映,这种变化似乎也联动着瘢痕的发生和成熟。那么,瘢痕组织中微血管和内皮细胞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其规律又是怎样?这些改变是否与瘢痕演变具有一定关系?
术中剩余皮肤组织匀浆在网状皮移植中的应用
马兵, 许雪峰, 张萍, 彭杨, 刘月明, 李晨阳, 文科, 张红, 张玮, 刘漪沦, 杨书
2010, 26(4): 278-27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09
摘要:
烧伤临床上进行皮肤移植手术时,因为术者对创面大小估计的误差、取皮质量、移植过程中皮片裁剪等因素,创面被充分覆盖后常有剩余供皮。为了充分利用这部分皮肤,我们将其制作为混悬匀浆,与网状皮肤混合移植于创面,观察其疗效。
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修复颈部瘢痕挛缩22例
李长青, 孙晋中, 申立勇, 程红林, 张翠兰, 张军会, 刘云峰
2010, 26(4): 280-281.
摘要:
颌颈部瘢痕挛缩在临床上颇为常见,瘢痕松解后创面缺损面积大,少有合适的皮瓣转移条件。真皮下血管网皮片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植皮术,其可与皮瓣媲美,且无皮瓣臃肿之弊端。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对22例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采取松解瘢痕后移植真皮下血管网皮片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83例深度创面修复临床分析
闵定宏, 李国辉, 郭光华, 詹剑华
2010, 26(4): 282-28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11
摘要:
修复深度创面后如何获得满意的供受区功能和外形,值得思索。笔者对本单位1994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83例患者进行分析,总结深度创面的救治经验。
人工皮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手部热压伤22例
余继超, 刘旭盛, 彭文要, 陈柏秋, 刘冰锋, 邱加崇
2010, 26(4): 283-28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12
摘要:
当前在制作工业高度发达地区,工人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且岗前培训时间短、缺乏安全意识等诸多因素,手部热压伤在临床上颇为常见。笔者单位应用)k32皮肤皮耐克(日本GUNZELIMITED公司)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22例患者手部热压伤创面,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颅骨外板凿除联合植皮修复大面积头皮及颅骨膜缺损18例
王强, 赵玉玲, 胡福兴, 朱典勇
2010, 26(4): 284-28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13
摘要:
1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本组18例患者均为大面积头皮及颅骨膜缺损(缺损面积9cnl×4cm~31cm×19cm),均丧失头皮再植条件,其中男3例、女15例,年龄18~42(22±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例、电烧伤2例、机器辊轴绞伤15例。入院时间:12例患者伤后1.5~11.0h入院,6例患者伤后3~181d入院。伴失血性休克者4例、伴眉毛或耳廓撕脱者6例。
血管内皮尖端细胞与血管生成研究进展
陈雪莲, 章雄, 刘琰
2010, 26(4): 286-28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14
摘要: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已存血管以发芽方式形成新血管的过程,通过血管内皮细胞(EC)增殖、分化、迁移,在ECM和血管周细胞或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共同作用下完成。血管内皮尖端细胞(en—dothelialtipcell)在新生血管的数量、分支及导向中发挥重要作用。
毛囊干细胞与创面愈合研究进展
申霄, 贺光照
2010, 26(4): 289-29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15
摘要:
目前临床上广泛借助各种技术,包括自异体皮,培养的皮肤细胞和胶原基质制作组织工程皮肤等,用以治疗溃疡、创伤以及大面积烧伤。创面愈合除表皮覆盖外,另一问题就是皮肤附件结构的重建。毛囊是一个周期性器官,除了维持毛发的周期性生长,还可参与皮肤软组织创伤的修复。
真皮组织微观化重建与组织工程支架三维结构关系研究进展
王新刚, 于玮洁, 韩春茂
2010, 26(4): 292-29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16
摘要:
三维结构是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作为“真皮再生模板(dermal regeneration template,DRT)”的基本要素之一,为血管、细胞的顺利长入提供重要的支撑。姜育智等”。撰写的《真皮组织微观化重建的探索性研究》(以下简称《真》)一文中,他们以“假设真皮模板应该具有其基本功能单元”为前提,
创面处理临床与基础进展链接
基质细胞蛋白CCN1诱导成纤维细胞老化并抑制创面愈合纤维化进程
王耘川(编译), 胡大海(审校)
2010, 26(4): 255-255.
摘要:
Jun等的研究显示,基质信号蛋白CCN1(也称为CYR61基因,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在创面修复过程中动态表达。CCN1可以与整合素α6β1和细胞黏附相关受体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相结合,从而诱导Fb衰老。CCN1能够引发DNA损伤反应、激活p53、活化可产生活性氧的Rac1—Nox1复合物。上述CCN1作用可激活活性氧依赖的p16(INK4a)/pRb通路,
创面损伤引发的炎症信号减弱MRL/MpJ小鼠组织再生反应
刘洋(编译), 胡大海(审校)
2010, 26(4): 259-259.
摘要:
大面积烧伤后的全身炎症反应,可以导致免疫抑制、创面愈合延迟、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率上升。该项研究观察了热损伤诱导的全身炎症反应对MRL/MpJ小鼠热损伤区远隔部位——耳洞穿性创面愈合的影响,这种创面在这一特殊种群可以无瘢痕愈合,且MRL/MpJ小鼠耳洞穿性创面在无继发损害时其愈合与组织再生是加速的。
人层黏连蛋白-5源性肽包被甲壳素微纤维对早期创面愈合的作用
刘佳琦(编译), 胡大海(审校)
2010, 26(4): 262-262.
摘要:
近年来,肽类物质被认为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重要价值。此前研究表明,人层黏连蛋白-5α3链中PPFLMLLKGSTR基序可促进KC的生存,但有关其在活体中的作用尚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首先提出了层黏连蛋白-5源性肽能通过加速上皮化来促进创面愈合的假说。为验证这一假说,采用PPFLMLLKGSTR基序包被甲壳素微纤维基质,
人血内皮前体细胞结合成纤维细胞膜片促进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
刘佳琦(编译), 胡大海(审校)
2010, 26(4): 262-262.
摘要:
血管化是创面愈合的基础。Hendrickx等将人血内皮前体细胞(human blood outgrowth endothelial cells,hBOEC)加入人典皮Fb膜片内,构建了具有内在血管化潜能的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研究结果表明,hBOEC在功能和分子机制上均不同于内皮祖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单独应用hBOEC即可以有效促进创面血管化和增加组织氧供,
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加速皮肤创面愈合
王耘川(编译), 胡大海(审校)
2010, 26(4): 267-267.
摘要:
Walter等通过对L929Fb和HaCaTKC单培养及共培养模式下体外划痕实验分析,观察到在有血清及无血清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MSC—CM)均可加速创面愈合,而该过程主要是通过增强细胞迁移能力来实现的。比较分析显示,MSC—CM促进L929Fb迁移的作用较HaCaTKC更为明显。对MSC—CM成分的测定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分泌了TGF—β1、
毛囊中Lgr6阳性干细胞可分化为皮肤中所有细胞谱系
张万福(编译), 胡大海(审校)
2010, 26(4): 267-267.
摘要:
毛囊、皮脂腺和毛囊间上皮是哺乳动物表皮自我更新的3个重要结构。研究人员对Lgr5干细胞基因的近亲Lgr6基冈敲人鼠进行繁殖观察,研究显示Lgr6表达于最早胚胎期毛囊基板中。在成体毛囊内,Lgr6阳性干细胞存在于毛囊隆突正上方区域,该区域的特征以往未曾被描述。这些细胞不表达已知的毛囊隆突干细胞标记物。出生前的Lgr6阳性干细胞构成了毛囊、
激光多普勒成像检查对确定小儿烧伤后植皮术时机的影响
李娜(编译), 胡大海(审校)
2010, 26(4): 267-267.
摘要:
对烧伤创面尽早给予确定性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增生性瘢痕的发生。激光多普勒成像(LDI)检查可以评估烧伤创面愈合的可能性。该研究目的在于明确临床进行LDI检查能否及早决定儿童烧伤的植皮时机。将2006年6月-2007年12月单家医疗中心收治并行植皮手术的196例烧伤患儿分为2组:一组为进行LDI扫描检查后行手术的患儿(LDI扫描组),
产品信息
海肤康人工皮膜
2010, 26(4): 271-271.
摘要:
海肤康人工皮膜是以甲壳胺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烧伤创面覆盖材料。透气、透湿,结构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具有保护创面、促进皮肤细胞增殖的作用。使用方法简单,不需更换,创面愈合后自行脱落。愈合创面平整,少留瘢痕,无过敏和排斥反应。适应证:(1)供皮区创面;(2)浅Ⅱ度烧伤创面;(3)深Ⅱ度脱痂或削痂创面;(4)网状植皮和小皮片(或条状)植皮创面;
磺胺嘧啶银乳膏及聚乙烯醇凝胶
2010, 26(4): 271-271.
摘要:
新乡市华信药业有限公司始建于2000年9月,致力于创面外用药和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发,主要产品有:磺胺嘧啶银乳膏、凯新银锌霜、银锌霜抗菌巾。原料药:磺胺嘧啶铈(发明专利)、磺胺嘧啶银、磺胺嘧啶锌、凯新银锌粉等。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坚持“产、学、研、用”四结合的科研方针,先后与2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横向协作关系,聘请20多名专家作技术顾问,为企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可直接使用英文缩写的常用词汇
2010, 26(4): 275-275.
摘要:
本刊对大家较熟悉的以下常用词汇,允许直接使用英文缩写,即在文中首次出现时可不标注中文。
远程稿件管理系统使用说明
2010, 26(4): 295-295.
摘要:
1作者使用说明1.1初次使用1.1.1新用户注册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中华烧伤杂志网站”一进人本刊网站(也可以直接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ht—tp://www.zhsszz.org,进入本刊网站)一点击首页右侧“稿件远程登录系统”下方的“帮助提示”,进入中华医学会网站“业务中心”页面一点击左上方“注册”,按要求填写操作后获得登录名和密码。
论著
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重症监护病房三年间鲍氏不动杆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
吴红, 丁汉梅, 李莉, 赵超莉, 王德运, 谢卫国
2010, 26(4): 296-29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17
摘要:
目的 了解烧伤ICU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化,寻找与其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该菌株感染的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集笔者单位烧伤ICU 156例患者的血液、静脉导管、痰液、创面分泌物及咽拭标本,行细菌培养.分析3年间细菌分布情况,检测细菌耐药性,行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用WHONET 5.3软件处理细菌耐药率数据,对其他数据行x2检验与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3年间共检出鲍氏不动杆菌92株,在2006、2007、2008年各年度检出总菌株数中比例分别为23.1%(30/130)、27.5%(25/91)、28.2%(37/131).菌株来源:来自创面分泌物41株占44.6%,咽拭、痰液标本均检出14株各占15.2%,血液标本检出13株占14.1%,静脉导管10株占10.9%.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外,所获鲍氏不动杆菌菌株对临床常用的10种抗生素平均耐药率均达50.0%以上.烧伤总面积(x2=24.374,P=0.000)、机械通气(x2=8.968,P=0.003)、抗生素使用时间(x2=3.981,P=0.046)、深静脉置管(x2=9.170,P=0.002)是引起烧伤ICU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前二者为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笔者单位烧伤ICU鲍氏不动杆菌广泛耐药且检出率呈逐年增加趋势.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隔离措施,规范性使用抗生素,避免气管切开及深静脉置管等侵入性操作或缩短其时间,对预防和控制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有重要意义.
高频振荡通气和常频机械通气对吸人性损伤兔心肌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郭光华, 王少根, 付忠华, 杨明, 吴星恒, 朱峰
2010, 26(4): 300-30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18
摘要:
目的 比较高频振荡通气(HFOV)和常频机械通气(CMV)对吸入性损伤兔心肌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蒸气吸入性损伤模型后,按随机抽签法分为CMV组和HFOV组,每组8只,分别行定容通气和HFOV治疗.4 h后处死2组家兔,处死前经心脏采血,检测血浆中乳酸脱氢酶1(LDH1)和心肌型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PK-MB)活性.取家兔左心室部分组织并匀浆,用ELISA法检测TNF-α、IL-8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活性;核素液体闪烁技术测定心肌组织肌球蛋白轻链(MLC)-ATP酶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活性.部分左心室心肌组织送病理检查.对实验数据行方差分析. 结果 (1)CMV组家兔血浆LDH1、CPK-MB活性分别为(643±108)、(342±48)U,明显高于HFOV组此2项指标[(233±92)、(186±36)U,F值分别为10.326、9.846,P值均小于0.01].(2)CMV组家兔心肌组织匀浆中TNF-α、IL-8含量和caspase-1活性分别为(181±35)pg/g、(89±19)pg/g、(0.56±0.27)g/g蛋白,均明显高于HFOV组[(94±21)pg/g、(43±11)pg/g、(0.24±0.12)g/g蛋白,F值分别为8.239、7.826、5.716,P值均小于0.01].(3)CMV组心肌组织MLC-ATP酶、MLCK活性分别为(0.24±0.12)μmo1·mg-1·min-1、(3.3±1.1)mmol·mg-1·min-1,均明显低于HFOV组[(0.48±0.16)μmol·mg-1·min-1、(7.7±1.7)mmol·mg-1·min-1,F值分别为4.125、4.766,P值均小于0.01].(4)光学显微镜下可见,2组家兔心肌组织无明显坏死、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现象,但心肌纤维略显肿胀,HFOV组改变不及CMV组明显. 结论 与CMV模式比较,HFOV模式对吸人性损伤兔心肌肌球蛋白磷酸化系统影响较小.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对大鼠肌腱愈合和肌腱粘连的影响
林樾, 梁红伟, 李云剑, 燕辛, 谭谦
2010, 26(4): 304-30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20
摘要:
目的 了解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基因转染大鼠肌腱细胞对肌腱愈合及肌腱粘连的影响. 方法 将90只SD大鼠制成跟腱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只:实验组,肌腱断端注射20μL转染PDGF-BB基因的大鼠肌腱细胞(1×108个/mL);对照组,肌腱断端注射20μL未行转染的大鼠肌腱细胞(1×108个/mL);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6-0丝线行改良Kessler法缝合跟腱,管型石膏固定1周.通过基因测序及RT-PCR鉴定转染PDGF-BB基因的大鼠肌腱细胞.分别于术后3 d和1、2、4、8周取各组大鼠肌腱组织样本,行大体、组织学观察以及生物力学检测,对比各组肌腱粘连度、组织中Fb数量与胶原纤维含量、肌腱最大抗拉力及最大滑动距离、组织中PDGF-BB的浓度.对数据行t检验. 结果(1)转染的肌腱细胞经RT-PCR以及基因测序证实在体外稳定表达PDGF-BB mRNA.(2)各组大鼠术后3 d肌腱均出现较明显肿胀及炎性细胞浸润,实验组改变较其他组明显轻微;随后各组情况均逐渐好转.术后4、8周肌腱粘连度分级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3)实验组Fb数在术后2、4、8周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t值分别为2.94、4.26、5.76和4.00、3.83、6.12,P<0.05或P<0.01).(4)实验组术后4周胶原纤维含量为(43±6)%,较对照组[(55±8)%]与空白对照组[(61±8)%]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2.94和4.41,P<0.05或P<0.01).(5)术后4、8周实验组肌腱最大滑动距离为(3.25±0.33)、(3.65±0.21)mm,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9±0.40)、(2.21±0.37)mm和空白对照组的(2.01±0.23)、(1.89±0.24)mm(t值分别为4.53、8.29和7.55、13.52,P值均小于0.01),但其肌腱最大抗拉力与另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41、0.41和0.77、0.72,P值均大于0.05).(6)术后3 d和2、4周,实验组肌腱组织中PDGF-BB浓度为(12.95±1.36)、(8.32±0.94)、(9.10±1.06)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3±0.21)、(2.07±0.48)、(3.85±0.39)ng/mL(t值分别为21.04、14.50、11.39,P值均小于0.01). 结论 转染PDGF-BB基因肌腱细胞有促进肌腱内源性愈合、减轻肌腱粘连的作用.
墨尼克伤口处理专栏
软聚硅酮泡沫银离子敷料
2010, 26(4): 299-299.
摘要:
2010年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JAB烧伤与创伤救治研讨会上,Silverstein报告的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显示,软聚硅酮泡沫银离子敷料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卫生经济学收益。研究者选择伤后36h内入院的Ⅱ度创面患者,使用软聚硅酮泡沫银离子敷料和磺胺嘧啶银进行随机、多中心临床比较,评估使用两者后第7、14、21和35天时创面疼痛情况。
病例报告
流体式悬浮床沙粒诱发烫伤患者支气管哮喘一例
周莉萍, 张文浩, 储海函, 张宏图, 张志华
2010, 26(4): 303-303.
摘要:
患者男,43岁,热石蜡液致全身多处烫伤,3 h后入院.烫伤总面积72%,其中Ⅱ度60%、Ⅲ度12%TBSA.患者入院时否认有药物过敏及其他过敏病史,入院后行常规抗休克、抗感染、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等治疗.
胸脐皮瓣修复腹股沟放射性损伤溃疡一例
徐传岗, 张桂萍, 王莉, 满中亚
2010, 26(4): 314-31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25
摘要:
患者男,31岁。因放射性治疗致左腹股沟溃疡入院。左腹股沟溃疡面积约8cm×5cm,基底质硬,为灰白色坏死组织,表面有少量分泌物。溃疡周围皮肤颜色暗紫,有色素沉着,质地较硬,弹性差。x线片示左髋关节离断征象,骨盆骨质疏松,关节周围软组织有骨化影。诊断:左腹股沟放射性损伤溃疡(图1a)。入院后查血常规、尿常规、
短篇论著
社会支持对严重烧伤学龄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
蔡玉娥
2010, 26(4): 309-31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21
摘要:
严重烧伤可以导致容貌毁损、瘢痕增生挛缩、功能障碍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使患者综合生活质量降低。国内已有学者对成人大面积严重烧伤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尚未见有关学龄儿童严重烧伤生存质量的评估。笔者对100例严重烧伤学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旨在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患儿伤后生存质量。
烧伤病区葡萄球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相关性调查
赵冬梅, 马泰, 程君, 石苗苗, 汪强, 徐庆连, 徐元宏, 李家斌
2010, 26(4): 310-31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22
摘要:
感染是引起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葡萄球菌是烧伤患者感染最常见的细菌。为此,我们对本院2001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住院的烧伤患者葡萄球菌耐药性,以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限定日剂量(DDD)的变化情况与葡萄球菌耐药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调查。
浙江省化学烧伤流行病学调查
张元海, 韩春茂, 陈国贤, 叶春江, 蒋瑞明, 刘利平, 倪良方
2010, 26(4): 311-31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23
摘要:
为了解浙江省化学烧伤流行病学情况,更好地预防化学烧伤的发生,笔者进行了以下调查。
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专栏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糖尿病足溃疡中的应用
刘宁, 李小兵, 张静琦, 刘光晶, 刘子健, 张明谏, 王爽, 杨雷钧
2010, 26(4): 313-31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24
摘要:
糖尿病足是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非外伤性截肢的首要原因。2008年6月-2009年12月,笔者单位应用VSD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学术信息
第七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暨《中华烧伤杂志》工作会议纪要
罗勤, 王旭, 谢秋红
2010, 26(4): 315-32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26
摘要:
初夏的大连,风光旖旎,气候宜人。2010年6月1--5日,第七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暨《中华烧伤杂志》工作会议在此顺利召开。
综述
病理性瘢痕细胞通讯相关靶点药物研究现状
吴志宏, 张立超, 陈海滨
2010, 26(4): 322-32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0.04.027
摘要:
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以过度的Fb增殖和ECM沉积为主要特征。研究表明,表皮细胞、Fb、血管内皮细胞以及炎性细胞等的功能、增殖或凋亡异常,促纤维化与抗纤维化信号的表达失控,ECM的沉积与降解失衡等,均与细胞通讯异常有关。因此,改善这种失衡状态成为研发抗瘢痕药物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