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1卷  第6期

中华医学会成立110周年专栏
传承与创新:一名医师的学科探索之路
郭光华
2025, 41(6): 501-502.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50606-00259
摘要:
学会和杂志与我的成长:恭贺中华医学会成立110周年
刘毅
2025, 41(6): 503-50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50606-00261
摘要:
青年医师的圆梦者:我与《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肖仕初
2025, 41(6): 505-506.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50606-00260
摘要:
协同创新廿五载携手学会共发展
莫愚, 梁光萍, 罗高兴
2025, 41(6): 507-50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50606-00258
摘要:
专家论坛
运用冰山理论诊疗开颅术后手术部位难愈性创面
张丕红, 张怡坤, 梁鹏飞
2025, 41(6): 509-51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50119-00028
摘要:
开颅术后手术部位易形成难愈性创面,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显著增加医疗成本。临床研究表明,该类创面的致病因素极其繁多,形成机制错综复杂,临床处理极为困难。该文将冰山分析法应用于开颅术后难愈性创面的诊断与治疗,并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和临床实践,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术中探查所见,深入探讨创面形成的原因,全面分析影响创面愈合的致病因素,分享这方面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验,并基于冰山理论提出该类难愈性创面的精准清创措施和靶向有效修复策略。
基于算法浅谈继发性下肢淋巴水肿的外科整合治疗
邓呈亮, 陈君哲, 肖顺娥, 吴祥奎, 李海, 吴必华, 魏在荣
2025, 41(6): 516-52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50217-00067
摘要:
继发性淋巴水肿是一种因手术、外伤、感染等导致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皮下组织发生炎症、水肿、脂肪沉积、纤维化等病变的慢性进展性疾病。早期、规范、整合、全程是继发性淋巴水肿的治疗原则,个性化规范治疗是其治疗目的。该文基于单中心的治疗经验,总结出继发性下肢淋巴水肿的外科整合治疗算法,提出个性化治疗需综合评估淋巴水肿的严重程度、病变成分及淋巴管功能,且需结合国际淋巴学会分期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来进行。该算法基于分体区、分期及整合治疗原则,可实现精准的个性化干预,具备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论著·难愈性创面与淋巴水肿治疗
累及颅内结构的头部难愈性创面的修复方法及其临床效果
王梦娜, 梁鹏飞, 毕长龙, 黄覛韬, 何志友, 张丕红, 周捷, 曾纪章, 兰松, 刘劲芳
2025, 41(6): 525-533.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50106-00008
摘要:
  目的  探讨累及颅内结构的头部难愈性创面的修复方法及其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0年9月—2024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以下简称本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6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累及颅内结构的头部难愈性创面患者,与本院神经外科医师共同管理,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1~76岁。根据创面难愈合的原因,将累及颅内结构的头部难愈性创面分为5类:单纯组织缺损创面、单纯感染性创面、植入物相关创面、与副鼻窦贯通创面、放射性损伤创面,并根据创面情况采用相应处理方案。创面床准备完成后,根据创面位置、大小、血供条件、是否需要软组织填充以及患者全身情况等因素,结合损伤最小化原则,对无明显头皮软组织缺损者,予以直接缝合;对缺损较大无法直接缝合者(创面面积为8 cm×3 cm~28 cm×13 cm),设计最合适的组织瓣(包括头部带蒂皮瓣和游离组织瓣)修复创面。将头部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全厚皮片修复,游离组织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前记录难愈性创面的类型、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结果,术中记录创面修复方式、游离组织瓣类型、受区血管及供受区血管吻合方式,术后观察头部创面及组织瓣供区恢复情况。随访受区外观、血运、创面复发情况以及后续处理情况。  结果  68例患者中,单纯组织缺损创面者2例、单纯感染性创面者15例、植入物相关创面者43例、与副鼻窦贯通创面者4例、放射性损伤创面者4例。术前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结果为阳性者28例。创面床准备完成后,17例患者的创面予以直接缝合,31例患者的创面采用头部带蒂皮瓣转移予以修复,20例患者的创面采用游离组织瓣移植予以修复。采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创面的20例患者中,12例患者的受区血管为颞浅动静脉、8例患者的受区血管为面动静脉;其中2例患者采用血流桥接方式吻合血管,其余18例患者行供受区血管端端吻合。术后,66例患者头部创面愈合,2例患者头部创面未愈合、再次行清创手术后愈合;组织瓣供区均恢复良好。随访6~32个月,所有患者受区血运良好,头部外形可,创面无复发;其中4例患者后期行头皮扩张后再次植入钛网,2例患者出现新发癫痫后行服药控制。  结论  在充分评估创面难愈合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性去除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采用直接缝合、头部带蒂皮瓣转移或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累及颅内结构的头部复杂难愈性创面,可获得较佳临床治疗效果。
血管化淋巴结移植联合淋巴静脉吻合术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单侧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效果
陈宗灿, 陈君哲, 吴祥奎, 肖顺娥, 李海, 吴必华, 邓呈亮
2025, 41(6): 534-542.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50228-00105
摘要:
  目的  研究血管化淋巴结移植(VLNT)联合淋巴静脉吻合术(LVA)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单侧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2021年4月—2024年1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乳腺癌根治术后单侧上肢淋巴水肿女性患者,年龄35~75岁。根据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仅行LVA治疗的LVA组(18例)和行VLNT联合LVA治疗的VLNT+LVA组(22例)。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测量2组患者患肢体积,计算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点患肢体积的差值(即治疗后各时间点患肢体积差),采用协方差分析控制基线资料等混杂因素对治疗后各时间点患肢体积差的影响。治疗前与治疗后12个月,采用淋巴水肿生活质量问卷对2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定。随访期间观察2组患者感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后12个月对VLNT+LVA组患者行超声检查或放射性核素显像评估淋巴结存活情况。  结果  VLNT+LVA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患肢体积差分别为(521±193)、(694±355)cm3,显著大于LVA组的(377±92)、(452±229)cm3(均数差值分别为144、242 cm3,95%置信区间分别为44~244、46~438 cm3t值分别为2.90、2.49,P值均 < 0.05)。协方差分析显示,校正基线资料后,VLNT+LVA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患肢体积差均显著大于LVA组(F值分别为6.52、5.26,P < 0.05)。LVA组、VLNT+LVA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4,9)、7(4,9)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的6(3,7)、5(2,7)分(Z值分别为-2.97、-3.46,P值均 < 0.05);但2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在治疗后12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丹毒、蜂窝组织炎及淋巴管炎等感染性并发症;治疗后12个月,VLNT+LVA组患者移植淋巴结存活可。  结论  相较于单纯LVA,VLNT联合LVA也可改善乳腺癌根治术后单侧上肢淋巴水肿患者患肢体积和生活质量,且中远期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综合消肿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
周吉平, 林宇仪, 朱敏菲, 司徒杏仙, 王季
2025, 41(6): 543-55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50205-00051
摘要: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综合消肿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2023年4月—2024年12月,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肿瘤康复科收治6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宫颈癌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患者,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3~75岁。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仅进行综合消肿治疗的对照组及进行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综合消肿治疗的联合治疗组,每组32例。研究过程中4例患者退出研究,最终每组纳入30例。于治疗前及4周治疗结束时(下称治疗后),采用便携式MyotonPRO仪测量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中间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体表投射位置的皮肤硬度,以反映下肢皮肤纤维化程度;测量膝中、髌骨上缘上10 cm、髌骨上缘上20 cm、踝中、髌骨下缘下20 cm、髌骨下缘下10 cm处的周径,以反映下肢水肿程度;采用简体中文版下肢淋巴水肿功能、残疾与健康问卷(Lymph-ICF-LL)进行生活质量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下肢疼痛程度评分。计算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值。  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股外侧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体表投射位置的皮肤硬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78、2.04、3.12、2.01、2.35,P < 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以上肌肉体表投射位置的皮肤硬度差值分别为(65±23)、(24±8)、(25±8)、(65±27)、(69±34)N/m,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的(49±23)、(16±19)、(8±9)、(45±39)、(43±42)N/m(t值分别为-2.75、-2.35、-7.47、-2.33、-2.64,P < 0.05),组间均数差值(95%置信区间)分别为16(5~28)、9(1~17)、17(12~21)、20(3~36)、26(4~49)N/m。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髌骨下缘下20 cm、髌骨下缘下10 cm、膝中、髌骨上缘上10 cm、髌骨上缘上20 cm处的周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41、-2.49、-2.44、-2.21、-2.36,P < 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以上位置周径差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21、3.62、3.35、4.14、3.89,P < 0.05),组间均数差值(95%置信区间)分别为2.3(0.1~4.6)、2.4(1.0~3.8)、2.1(0.8~3.4)、3.5(1.6~5.4)、3.4(1.5~5.2)cm。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下肢VAS评分和Lymph-ICF-LL总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46、-2.63,P < 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VAS评分和Lymph-ICF-LL总得分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34、3.32,P < 0.05),组间均数差值(95%置信区间)分别为0.5(0~0.9)、6(2~9)分。  结论  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综合消肿治疗在改善宫颈癌术后下肢淋巴水肿和皮肤纤维化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且能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淋巴垫在下肢淋巴水肿患者行淋巴管-静脉吻合术联合脂肪抽吸术后综合消肿治疗中应用的效果
杨晨, 马戈甲, 周煦川, 秦傲霜, 齐曦, 刘宾
2025, 41(6): 552-55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1209-00481
摘要:
  目的  评估淋巴垫在下肢淋巴水肿患者行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联合脂肪抽吸术后综合消肿治疗中应用的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历史对照研究。将2021年6月—2023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以下简称本科室)行LVA联合脂肪抽吸术后行综合消肿治疗中未使用淋巴垫的2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例、女21例,年龄(58±10)岁;将2023年2月—2024年1月在本科室行LVA联合脂肪抽吸术后行综合消肿治疗中使用淋巴垫的23例患者作为淋巴垫组,其中男3例、女20例,年龄(59±11)岁。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测量2组患者患肢足背、踝关节、膝关节上缘周径,记录下肢淋巴水肿功能、残疾与健康问卷(Lymph-ICF-LL)总得分及其中的下肢功能得分。  结果  淋巴垫组患者治疗6、12个月的患肢足背、踝关节、膝关节上缘周径分别为(22.9±1.7)、(26±3)、(44±8)cm和(20.7±1.7)、(25±3)、(42±6)cm,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24.3±2.3)、(29±4)、(49±10)cm和(23.9±2.2)、(29±4)、(48±12)cm(t值分别为2.18、2.29、2.09和5.84、3.92、2.31,P < 0.05),组间均数差值(95%置信区间)分别为1.3(0.1~2.5)、2(0~4)、5(0~10)cm和3.3(2.2~4.5)、4(2~6)、6(1~12)cm。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的患肢Lymph-ICF-LL总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淋巴垫组患者治疗6、12个月的患肢Lymph-ICF-LL中下肢功能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24、2.44,P < 0.05),组间均数差值(95%置信区间)分别为5(1~9)、5(1~9)cm。  结论  在行LVA联合脂肪抽吸术后行综合消肿治疗中应用淋巴垫可以缩小下肢淋巴水肿患者足背、踝关节、膝关节周径,同时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
论著
人真皮毛乳头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对小鼠皮肤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王运帷, 蔡飞宇, 石傲, 康宇晨, 赵若梅, 胡智瀚, 邸晓宇, 刘毅
2025, 41(6): 559-56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925-00348
摘要:
  目的  探究人真皮毛乳头细胞(hDPC)来源的细胞外囊泡(hDPC-EV)对小鼠皮肤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收集2024年9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毛发移植手术的2例分别为25、40岁的男性患者的100个废弃的毛囊单位,提取原代hDPC并成功鉴定。取第3~5代hDPC,培养后提取hDPC-EV并成功鉴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hDPC和hDPC-EV中微小RNA-182-5p(miRNA-182-5p)的表达(样本数为4)。取30只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皮内注射博来霉素4周制作小鼠皮肤纤维化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后续分组方法同此)选取6只造模后的小鼠,另取6只健康未处理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正常皮肤组织与纤维化皮肤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3)。将剩余24只造模后的小鼠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miRNA模拟物对照组、细胞外囊泡(EV)+miRNA模拟物对照组、EV+miRNA抑制剂组、miRNA模拟物组(每组6只),分别于注射与组名相对应的试剂2周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纤维化皮肤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纤维化皮肤组织中miRNA-182-5p的表达和TGF-β1的mRNA表达(样本数为4)。取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分为miRNA-182-5p模拟物+野生型-TGF-β1组、miRNA-182-5p对照+野生型-TGF-β1组、miRNA-182-5p模拟物+突变型-TGF-β1组、miRNA-182-5p对照+突变型-TGF-β1组并转染相应质粒培养36 h后,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NA-182-5p与TGF-β1的相互作用,以相对荧光素酶活性表示(样本数为5)。  结果  hDPC-EV中miRNA-182-5p的表达明显高于hDPC(t=5.48,P < 0.05)。与小鼠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小鼠纤维化皮肤组织中TGF-β1的蛋白表达升高。处理2周后,与PBS+miRNA模拟物对照组比较,EV+miRNA模拟物对照组小鼠纤维化皮肤组织中α-SMA、Ⅰ型胶原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 < 0.05);与EV+miRNA模拟物对照组比较,EV+miRNA抑制剂组小鼠纤维化皮肤组织中α-SMA、Ⅰ型胶原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 < 0.05);与EV+miRNA抑制剂组比较,miRNA模拟物组小鼠纤维化皮肤组织中α-SMA、Ⅰ型胶原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 < 0.05)。处理2周后,与EV+miRNA模拟物对照组比较,PBS+miRNA模拟物对照组和EV+miRNA抑制剂组小鼠纤维化皮肤组织中miRNA-182-5p表达均明显降低(P < 0.05)而TGF-β1的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 < 0.05);与EV+miRNA抑制剂组比较,PBS+miRNA模拟物对照组小鼠纤维化皮肤组织中miRNA-182-5p表达明显升高(P < 0.05),miRNA模拟物组小鼠纤维化皮肤组织中miRNA-182-5p表达明显升高(P < 0.05)而TGF-β1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P < 0.05)。培养36 h后,miRNA-182-5p模拟物+野生型-TGF-β1组HSF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为0.594±0.019,明显低于miRNA-182-5p对照+野生型-TGF-β1组的1.000±0.153(t=5.87,P < 0.05);miRNA-182-5p模拟物+突变型-TGF-β1组HSF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为0.911±0.085,与miRNA-182-5p对照+突变型-TGF-β1组的0.934±0.0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miRNA-182-5p可靶向调控TGF-β1  结论  hDPC-EV可通过递送miRNA-182-5p靶向抑制TGF-β1信号通路来减轻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纤维化。
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片移植修复小儿头面颈躯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
张锦丽, 刘淑华, 王德运, 蒋梅君, 谢卫国, 席毛毛
2025, 41(6): 569-576.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615-00231
摘要:
  目的  分析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片移植修复小儿头面颈躯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历史对照研究。将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以下简称本院)2013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单纯采用自体刃厚皮片移植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3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7个月~13岁;将本院2018年6月—2021年5月收治的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片移植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31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6个月~13岁。统计2组患儿创面愈合时间,计算术后15 d皮片成活率及创面愈合后疼痛、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1年,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从色泽、厚度、柔软度、血管分布方面对2组患儿植皮区瘢痕进行评分,并计算VSS总分;采用本院自制的疗效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儿的1名家属对疗效的满意度,并计算满意率。  结果  对照组患儿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t=8.86,P < 0.05)。2组患儿术后15 d皮片成活率及创面愈合后疼痛、瘙痒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儿植皮区瘢痕厚度、柔软度、色泽、血管分布评分及VSS总分分别为1(0,1)、2(1,2)、1(0,1)、1(0,1)、4(3,5)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4)、3(3,4)、2(2,3)、2(2,3)、11(10,12)分(Z值分别为6.20、6.10、6.42、6.16、6.73,P < 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儿家属对疗效的满意率为96.77%(30/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P < 0.05。  结论  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片移植修复小儿头面颈躯深度烧伤创面能改善创面愈合质量,减轻瘢痕,提高患儿家属对疗效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放射性皮肤损伤鼠类创面中衰老细胞的数量与类型及功能异质性分析
陈彦, 程卓, 马乐, 史春梦
2025, 41(6): 577-586.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604-00209
摘要:
  目的  探讨放射性皮肤损伤鼠类创面中衰老细胞的数量与类型以及功能异质性。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取40只6~8周龄雄性可示踪衰老细胞的p16启动子驱动番茄红蛋白和白喉毒素受体(p16DTR/Tom)转基因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5 Gy组和50 Gy组(每组20只),分别对小鼠右后肢皮肤施加35、50 Gy X射线照射建立3、4度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照射前和照射后10、20、30 d,检测2组小鼠创面组织中衰老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照射后10 d,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50 Gy组小鼠创面组织中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角质形成细胞(KC)、成纤维细胞(Fb)与衰老细胞共定位情况。取9只6~8周龄雄性p16DTR/Tom转基因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未照射组和同前处理的35 Gy组与50 Gy组(每组3只),取35 Gy组和50 Gy组小鼠照射后10 d创面组织及未照射组小鼠相应时间点正常皮肤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KC、Fb、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衰老百分比。对公开获取的健康大鼠正常皮肤组织(设为对照组)和经30 Gy电子线照射后7、14 d大鼠创面混合组织(设为辐照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2组细胞进行衰老评定筛选衰老细胞,分析辐照组各类衰老细胞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表达谱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出辐照组衰老细胞相较于对照组相应正常细胞差异表达显著的差异表达基因(DEG)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  结果  50 Gy组小鼠照射后20、30 d创面组织中衰老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高于35 Gy组(t值分别为-5.56、-5.48,P < 0.05);50 Gy组小鼠照射后10 d创面组织中可见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KC、Fb与衰老细胞共定位;50 Gy组小鼠照射后10 d创面组织中KC、Fb、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衰老百分比分别为(21.07±9.49)%、(16.10±3.27)%、(16.90±5.29)%、(34.13±8.76)%,显著高于未照射组小鼠相应时间点正常皮肤组织中的(3.58±1.13)%、(4.13±0.19)%、(3.86±1.28)%、(10.14±4.95)%,P值均 < 0.05。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辐照组大鼠创面组织中内皮细胞、Fb、KC、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施万细胞衰老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正常皮肤组织(Z值分别为-8.71、-9.58、-7.19、-8.82、-6.66、-2.70,P < 0.05),即筛选出6种衰老细胞。辐照组大鼠创面组织中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SASP表达谱之间显著相关(r=0.83,P < 0.05),其余各类衰老细胞SASP表达谱之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GO富集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应正常细胞比较,辐照组大鼠创面组织中6种衰老细胞显著上调的DEG均显著富集于对凋亡信号通路的调控,多种衰老细胞显著上调的DEG显著富集于髓系细胞分化通路、显著下调的DEG显著富集于细胞分裂相关通路,P值均 < 0.05。  结论  放射性皮肤损伤鼠类创面中衰老细胞数量上调,且衰老细胞的积累呈辐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内皮细胞、Fb、KC、单核巨噬细胞等多种类型细胞可发生衰老,各类衰老细胞之间功能和SASP表达谱存在明显差异。
烧伤合并酒精戒断综合征的误诊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尚新志, 丁明霞, 林国安, 王超, 林之琛, 胡东升, 李嵩, 孟进松, 肖荣
2025, 41(6): 587-593.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604-00211
摘要:
  目的  探讨烧伤合并酒精戒断综合征(AWS)的误诊原因及处理策略。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4年1月—2023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90医院全军烧伤中心收治33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合并酒精依赖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9~90(53±11)岁。将患者按是否发生AWS分为AWS组(29例)与无AWS组(305例),统计AWS组患者AWS误诊原因及治疗结果,比较2组患者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烧伤指数、住院天数及病死率。将334例患者按烧伤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度烧伤患者(306例)、重度烧伤患者(11例)、特重度烧伤患者(17例),分析烧伤合并酒精依赖的患者AWS发生率与烧伤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AWS组患者AWS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医师对AWS认知不足,占48.3%(14/29);其次是烧伤合并症(休克、电解质紊乱、应激性精神障碍、癫痫)症状与AWS的症状相似,影响了医师的正确判断,占51.7%(15/29)。经积极治疗后,27例患者AWS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2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与无AWS组比较,AWS组患者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和烧伤指数均显著增大(Z值分别为-8.35、-6.98、-8.32,P < 0.05),住院天数明显增多(Z=-4.56,P < 0.05)。AWS组患者病死率为6.9%(2/29),明显高于无AWS组的0.7%(2/305),P < 0.05。轻中度、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AWS发生比例分别为4/306、8/11、17/17,烧伤合并酒精依赖的患者AWS发生率与烧伤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87,P < 0.05)。  结论  烧伤患者AWS的发生率低,其发生和烧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以酒龄较长的40岁以上的严重烧伤男性患者为主,AWS症状出现较晚且易被烧伤合并症的症状所掩盖,故容易误诊甚至漏诊。因此临床医师应加强对40岁以上的严重烧伤男性患者的饮酒史筛查,及时请相关学科医师会诊,争取早诊断、早处理,以降低误诊、漏诊风险并改善预后。
非电离辐射与面部衰老之间因果关系的多组学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何展辰, 尚雨璇, 徐湘萍, 贾赤宇, 汪毅平
2025, 41(6): 594-603.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830-00320
摘要:
  目的  探讨非电离辐射与面部衰老的因果关系,挖掘与面部衰老潜在相关的基因。  方法  该研究为基于多种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方法的研究。获取非电离辐射(FinnGen数据库,样本数218 281)和面部衰老(UK Biobank数据库,样本数423 999)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以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为工具变量,设置显著阈值(P < 5×10-6)并进一步采用连锁不平衡分析等筛选非电离辐射相关SNP。采用双样本MR(TSMR)分析非电离辐射与面部衰老的因果关系,以逆方差加权(IVW)法作为主要分析方法,并辅以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加权模式法和简单模式法进行验证。针对筛选出的非电离辐射相关SNP,进行Cochran Q检验评估异质性,进行MR-Egger截距检验、MR-PRESSO检验评估水平多效性,进行留一法分析评估可靠性。采用多变量MR(MVMR)分析校正吸烟频率、血液酒精浓度、运动频率、体重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等影响面部衰老的混杂因素。对基于非电离辐射相关基因的表达数量性状位点(eQTL)数据进行基于汇总数据的MR(SMR)分析,筛选面部衰老潜在相关基因,并进一步采用TSMR分析进行验证。应用蛋白质数量性状位点(pQTL)数据和甲基化数量性状位点(mQTL)数据进行TSMR分析,从多组学角度探讨MED1基因与面部衰老的因果关系。通过共定位分析(后验概率H4 > 50%)验证MED1基因与面部衰老的遗传关联。  结果  筛选出20个达到显著阈值的非电离辐射相关SNP,其F值均 > 10。IVW法分析显示非电离辐射与面部衰老存在正向因果关系(比值比为1.02,95%置信区间为1.01~1.02,P < 0.05),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式法和加权模式法等的分析结果(比值比分别为1.02、1.02、1.01、1.01,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1~1.03、1.01~1.02、0.99~1.02、1.00~1.02,P < 0.05)均与IVW法一致。针对20个非电离辐射相关SNP,IVW法和MR-Egger回归的Cochran Q检验均显示不存在显著异质性(Q值分别为23.20、22.59,P > 0.05),MR-Egger截距检验(截距的绝对值为0.01,标准误为0.01,P > 0.05)和MR-PRESSO检验(P > 0.05)均显示无水平多效性。留一法分析进一步证实无单个SNP对结果产生显著影响。MVMR分析显示,收缩压、舒张压、吸烟频率、血液酒精浓度、体重指数以及运动频率等混杂因素被校正之后,非电离辐射仍是面部衰老的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1、1.01、1.02、1.02、1.01、1.04,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1~1.02、1.01~1.02、1.01~1.02、1.01~1.02、1.00~1.01、1.03~1.05,P值均 < 0.05)。SMR分析显示,SENP7CCND1LTBP2IKZF3MED1ORMDL3ZBTB7BLOXNEBLEXOSC6PSMA4EIF2B2等12个基因为面部衰老潜在相关基因(比值比分别为1.01、1.03、1.04、0.99、1.04、1.01、1.06、0.88、1.01、0.99、1.04、0.99,P值均 < 0.05)。进一步的TSMR分析显示,ZBTB7BSENP7NEBLMED1PSMA4ORMDL3等6个基因为面部衰老的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4、1.01、1.00、1.02、1.03、1.01,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2~1.05、1.00~1.01、1.00~1.01、1.01~1.03、1.01~1.04、1.00~1.01,P值均 < 0.05),LOXEIF2B2EXOSC6IKZF3等4个基因为面部衰老的保护因素(比值比分别为0.92、0.99、0.99、0.99,95%置信区间分别为0.90~0.94、0.99~0.99、0.99~1.00、0.99~1.00,P值均 < 0.05)。基于pQTL数据的TSMR分析表明,MED1蛋白是面部衰老的促进因素(比值比为1.04,P < 0.05),该结果与eQTL数据的SMR及TSMR分析中观察到的因果效应方向保持一致。基于mQTL数据的TSMR分析表明,MED1基因的甲基化修饰(探针分别为cg15445000与cg03013999)是面部衰老的保护因素(比值比分别为0.99、0.99,P值均 < 0.05)。共定位分析显示后验概率H4=58.4%,提示MED1基因与面部衰老可能共享相同的因果遗传变异位点。  结论  通过多组学MR分析,明确非电离辐射与面部衰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且该因果关系在校正吸烟频率、血液酒精浓度、运动频率等混杂因素后仍保持高度显著性;明确SENP7NEBLEIF2B2PSMA4EXOSC6IKZF3ORMDL3ZBTB7BLOXMED1等10个基因,尤其是MED1基因可能参与面部衰老过程。
综述
低温大气压等离子体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赵子越, 蔡程浩, 柳欢, 刘舒雯, 王新刚
2025, 41(6): 604-60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1117-00448
摘要:
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多个阶段,包括止血、炎症、增殖和重塑。低温大气压等离子体(CAP)作为创面护理的一种高效、非侵入性的创新型疗法,在创面护理领域极具应用前景。研究表明,CAP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创面细胞增殖、降低创面的微生物负荷。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近年来关于CAP的生物学作用的文献,该文从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的角度综述了CAP如何促进急慢性创面的修复,以及近年来CAP在应用方式上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