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成人坏死性筋膜炎诊治专家共识(2025版)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烧伤医学分会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50329-00150
摘要:
坏死性筋膜炎(NF)是一种罕见但极具侵袭性的软组织感染,以筋膜和皮下组织的快速坏死为特征,具有早期诊断困难、病情进展迅速的特点。若治疗不及时,该疾病可迅速发展为全身性感染、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NF诊治共识或指南,临床诊治过程中仍面临诸多争议与挑战。为推动我国NF诊治的规范化进程,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烧伤医学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依据国内外最新指南、文献及临床实践经验,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反复讨论,共同制订了《成人坏死性筋膜炎诊治专家共识(2025版)》,旨在为NF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坏死性筋膜炎(NF)是一种罕见但极具侵袭性的软组织感染,以筋膜和皮下组织的快速坏死为特征,具有早期诊断困难、病情进展迅速的特点。若治疗不及时,该疾病可迅速发展为全身性感染、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NF诊治共识或指南,临床诊治过程中仍面临诸多争议与挑战。为推动我国NF诊治的规范化进程,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烧伤医学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依据国内外最新指南、文献及临床实践经验,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反复讨论,共同制订了《成人坏死性筋膜炎诊治专家共识(2025版)》,旨在为NF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游离脂肪瓣移植整复面部凹陷性瘢痕的临床效果
李恒, 杜雨婷, 何亭, 王靖翔, 郑金旺, 李庆喆, 杨薛康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1227-00510
摘要:
  目的  探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游离脂肪瓣(以下简称脂肪瓣)移植修复面部凹陷性瘢痕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7年6月—2023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面部凹陷性瘢痕患者,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15~67岁。术前使用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评估患者面部瘢痕情况,同时测得瘢痕凹陷面积为5 cm×4 cm~14 cm×7cm、深度为6~12 mm,采用脂肪瓣进行移植修复。切取的脂肪瓣面积为6 cm×5 cm~15 cm×8 cm,血管蒂长度为4~7 cm;术中观察到其携带穿支血管数量为1支者2例、2支者7例、3支者3例。将脂肪瓣移植至受区,并将其携带的穿支和穿支伴行静脉的主干血管与受区动静脉吻合。直接缝合供区创面。术后,观察脂肪瓣成活情况及是否有血管危象、供区切口愈合情况。随访时,观察患者面部外形,记录受区远期再治疗情况,观察供受区切口瘢痕形成情况及供区肢体的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POSAS中的观察者量表和患者自评量表2个子量表分别评估受区瘢痕情况。  结果  1例患者在术后24 h内因渗血出现轻度血肿,经及时清除血肿并加强引流后,脂肪瓣成活;其余患者脂肪瓣均完全成活,且未发生血管危象。1例患者供区切口在术后7 d出现感染,经及时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供区切口均顺利愈合。随访6~26个月,所有患者面部对称性均获得显著改善,外观丰满自然。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10个月接受自体颗粒脂肪补充移植,1例患者于术后12个月行局部脂肪抽吸修整。供受区瘢痕轻微;供区未出现功能障碍,肢体运动和感觉均正常。末次随访时,观察者量表评估显示,受区瘢痕的血管分布、厚度、粗糙度、柔韧性、色素沉着及总体评价评分分别为(2.1±0.5)、(1.9±0.7)、(3.0±0.7)、(2.1±1.2)、(3.8±1.1)、(2.8±0.5)分,均明显低于术前的(4.2±0.9)、(5.1±1.0)、(4.2±1.5)、(4.6±1.4)、(4.8±1.2)、(5.2±1.0)分(t值分别为7.24、11.70、4.31、9.57、4.17、9.30,P<0.05);患者自评量表评估显示,受区瘢痕的疼痛、瘙痒、颜色、硬度、形状、厚度、总体评价评分分别为(1.3±0.5)、(1.3±0.4)、(1.9±1.0)、(2.3±1.1)、(1.8±0.8)、(1.9±0.8)、(1.9±0.7)分,均明显低于术前的(2.9±1.0)、(2.6±0.9)、(4.2±1.5)、(5.3±2.0)、(4.0±1.2)、(4.6±1.3)、(4.8±1.4)分(t值分别为6.09、5.20、8.07、9.17、8.00、8.60、8.81,P<0.05)。  结论  吻合血管的脂肪瓣移植可安全有效地修复面部凹陷性瘢痕,显著改善外观及瘢痕症状,术后远期效果稳定,患者满意度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游离脂肪瓣(以下简称脂肪瓣)移植修复面部凹陷性瘢痕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7年6月—2023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面部凹陷性瘢痕患者,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15~67岁。术前使用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评估患者面部瘢痕情况,同时测得瘢痕凹陷面积为5 cm×4 cm~14 cm×7cm、深度为6~12 mm,采用脂肪瓣进行移植修复。切取的脂肪瓣面积为6 cm×5 cm~15 cm×8 cm,血管蒂长度为4~7 cm;术中观察到其携带穿支血管数量为1支者2例、2支者7例、3支者3例。将脂肪瓣移植至受区,并将其携带的穿支和穿支伴行静脉的主干血管与受区动静脉吻合。直接缝合供区创面。术后,观察脂肪瓣成活情况及是否有血管危象、供区切口愈合情况。随访时,观察患者面部外形,记录受区远期再治疗情况,观察供受区切口瘢痕形成情况及供区肢体的功能。末次随访时,采用POSAS中的观察者量表和患者自评量表2个子量表分别评估受区瘢痕情况。  结果  1例患者在术后24 h内因渗血出现轻度血肿,经及时清除血肿并加强引流后,脂肪瓣成活;其余患者脂肪瓣均完全成活,且未发生血管危象。1例患者供区切口在术后7 d出现感染,经及时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供区切口均顺利愈合。随访6~26个月,所有患者面部对称性均获得显著改善,外观丰满自然。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10个月接受自体颗粒脂肪补充移植,1例患者于术后12个月行局部脂肪抽吸修整。供受区瘢痕轻微;供区未出现功能障碍,肢体运动和感觉均正常。末次随访时,观察者量表评估显示,受区瘢痕的血管分布、厚度、粗糙度、柔韧性、色素沉着及总体评价评分分别为(2.1±0.5)、(1.9±0.7)、(3.0±0.7)、(2.1±1.2)、(3.8±1.1)、(2.8±0.5)分,均明显低于术前的(4.2±0.9)、(5.1±1.0)、(4.2±1.5)、(4.6±1.4)、(4.8±1.2)、(5.2±1.0)分(t值分别为7.24、11.70、4.31、9.57、4.17、9.30,P<0.05);患者自评量表评估显示,受区瘢痕的疼痛、瘙痒、颜色、硬度、形状、厚度、总体评价评分分别为(1.3±0.5)、(1.3±0.4)、(1.9±1.0)、(2.3±1.1)、(1.8±0.8)、(1.9±0.8)、(1.9±0.7)分,均明显低于术前的(2.9±1.0)、(2.6±0.9)、(4.2±1.5)、(5.3±2.0)、(4.0±1.2)、(4.6±1.3)、(4.8±1.4)分(t值分别为6.09、5.20、8.07、9.17、8.00、8.60、8.81,P<0.05)。  结论  吻合血管的脂肪瓣移植可安全有效地修复面部凹陷性瘢痕,显著改善外观及瘢痕症状,术后远期效果稳定,患者满意度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人血液代谢物介导的人循环炎症蛋白与压力性损伤的因果关系的中介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陈涛, 高绍莹, 魏在荣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50331-00152
摘要:
  目的  探讨人血液代谢物介导的人循环炎症蛋白与压力性损伤(PI)的因果关系。  方法  该研究为基于中介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的研究。获取91种人循环炎症蛋白(14 824个样本)、1 400种人血液代谢物(8 299个样本)、PI(467 794个样本)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设置显著阈值,以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工具变量并排除弱工具变量的影响。采用正向双样本MR(TSMR)分析循环炎症蛋白与PI之间的因果关系,以逆方差加权(IVW)法作为主要方法,用加权中位数法、MR-Egger回归、加权模式法、简单模式法对IVW法的结果进行验证(具体分析方法后同)。针对筛选出的循环炎症蛋白的SNP进行敏感性分析,包括行Cochran Q检验评估异质性,行MR-Egger截距检验、MR-PRESSO离群值检验评估水平多效性,采用留一法分析评估可靠性。基于反向TSMR,采用IVW法、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式法、加权模式法评估PI与筛选出的循环炎症蛋白之间是否存在反向因果关系。采用正向TSMR分析筛选出的循环炎症蛋白与1 400种血液代谢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筛选血液代谢物,对筛选出的循环炎症蛋白的SNP同前行敏感性分析。采用正向TSMR分析筛选出的血液代谢物与PI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对筛选出的血液代谢物的SNP行敏感性分析(除留一法分析)。计算血液代谢物在循环炎症蛋白与PI间的介导作用的中介效应值和中介效应比。  结果  筛选出5种循环炎症蛋白及59种血液代谢物符合暴露因素条件,达到显著阈值的SNP数量从16个到1 484个不等,且均为强工具变量。IVW法显示,白细胞介素-33(IL-33)、CUB结构域蛋白1、IL-5、干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与PI之间均存在显著因果关系(比值比分别为1.29、1.20、1.25、1.16、1.23,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7~1.55、1.05~1.36、1.04~1.51、1.00~1.34、1.03~1.47,P<0.05);经加权中位数法验证,IL-33、IL-5与PI之间均存在显著因果关系(比值比分别为1.37、1.37,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5~1.79、1.04~1.80,P<0.05)。其中IL-33与PI之间存在最为显著的因果关系。Cochran Q检验评估显示,与PI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的IL-33的SNP不存在显著异质性(Q=18.78,P>0.05);MR-Egger截距检验(截距的绝对值<0.001,P>0.05)和MR-PRESSO离群值检验(RSSobs值为20.37,P>0.05)评估均显示,与PI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的IL-33的SNP不存在显著水平多效性。留一法分析表明,IL-33与PI之间的显著因果关系在逐个剔除SNP后结果稳定可靠。IVW法、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式法、加权模式法均显示,PI与IL-33之间不存在显著反向因果关系(比值比分别为1.00、1.00、1.00、1.00、1.01,95%置信区间分别为0.98 ~ 1.02、0.96 ~ 1.03、0.97 ~ 1.03、0.93 ~ 1.08、0.94 ~ 1.09,P>0.05)。IVW法显示,IL-33与59种血液代谢物之间均存在显著因果关系(比值比为0.79~1.20,95%置信区间下限范围为0.70~1.07、95%置信区间上限范围为0.89~1.37,P<0.05);经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验证,IL-33分别与8种、10种血液代谢物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比值比分别为0.63~1.70、0.82~1.21,95%置信区间下限范围分别为0.43~1.29和0.70~1.14、95%置信区间上限范围分别为0.94~2.25和0.97~1.42,P值均<0.05)。其中血液代谢物X-12798与IL-33之间存在最为显著的因果关系(比值比为0.79,95%置信区间为0.70~0.89,P<0.05)。Cochran Q检验评估显示,与血液代谢物X-12798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的IL-33的SNP不存在显著异质性(Q=24.94,P>0.05);MR-Egger截距检验(截距的绝对值为0.012,P>0.05)和MR-PRESSO离群值检验(RSSobs值为27.45,P>0.05)评估均显示,与血液代谢物X-12798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的IL-33的SNP不存在显著水平多效性。留一法分析表明,IL-33与血液代谢物X-12798之间的显著因果关系在逐个剔除SNP后结果可靠。IVW法显示,血液代谢物X-12798与PI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比值比为0.92,95%置信区间为0.84~0.99,P<0.05);经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验证,血液代谢物X-12798与PI之间均存在显著因果关系(比值比分别为0.87、0.89,95%置信区间分别为0.77 ~ 0.98、0.80 ~ 0.99,P<0.05)。Cochran Q检验评估显示,与PI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的血液代谢物X-12798的SNP不存在显著异质性(Q=23.45,P>0.05);MR-Egger截距检验(截距的绝对值为0.015,P>0.05)和MR-PRESSO离群值检验(RSSobs值为26.01,P>0.05)评估均显示,与PI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的血液代谢物X-12798的SNP不存在水平多效性。中介效应值β12为0.02,中介效应比β12_p为8.27%。  结论  人循环炎症蛋白、血液代谢物和PI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血液代谢物X-12798在循环炎症蛋白IL-33与PI间发挥介导作用。   目的  探讨人血液代谢物介导的人循环炎症蛋白与压力性损伤(PI)的因果关系。  方法  该研究为基于中介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的研究。获取91种人循环炎症蛋白(14 824个样本)、1 400种人血液代谢物(8 299个样本)、PI(467 794个样本)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设置显著阈值,以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工具变量并排除弱工具变量的影响。采用正向双样本MR(TSMR)分析循环炎症蛋白与PI之间的因果关系,以逆方差加权(IVW)法作为主要方法,用加权中位数法、MR-Egger回归、加权模式法、简单模式法对IVW法的结果进行验证(具体分析方法后同)。针对筛选出的循环炎症蛋白的SNP进行敏感性分析,包括行Cochran Q检验评估异质性,行MR-Egger截距检验、MR-PRESSO离群值检验评估水平多效性,采用留一法分析评估可靠性。基于反向TSMR,采用IVW法、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式法、加权模式法评估PI与筛选出的循环炎症蛋白之间是否存在反向因果关系。采用正向TSMR分析筛选出的循环炎症蛋白与1 400种血液代谢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筛选血液代谢物,对筛选出的循环炎症蛋白的SNP同前行敏感性分析。采用正向TSMR分析筛选出的血液代谢物与PI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对筛选出的血液代谢物的SNP行敏感性分析(除留一法分析)。计算血液代谢物在循环炎症蛋白与PI间的介导作用的中介效应值和中介效应比。  结果  筛选出5种循环炎症蛋白及59种血液代谢物符合暴露因素条件,达到显著阈值的SNP数量从16个到1 484个不等,且均为强工具变量。IVW法显示,白细胞介素-33(IL-33)、CUB结构域蛋白1、IL-5、干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与PI之间均存在显著因果关系(比值比分别为1.29、1.20、1.25、1.16、1.23,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7~1.55、1.05~1.36、1.04~1.51、1.00~1.34、1.03~1.47,P<0.05);经加权中位数法验证,IL-33、IL-5与PI之间均存在显著因果关系(比值比分别为1.37、1.37,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5~1.79、1.04~1.80,P<0.05)。其中IL-33与PI之间存在最为显著的因果关系。Cochran Q检验评估显示,与PI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的IL-33的SNP不存在显著异质性(Q=18.78,P>0.05);MR-Egger截距检验(截距的绝对值<0.001,P>0.05)和MR-PRESSO离群值检验(RSSobs值为20.37,P>0.05)评估均显示,与PI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的IL-33的SNP不存在显著水平多效性。留一法分析表明,IL-33与PI之间的显著因果关系在逐个剔除SNP后结果稳定可靠。IVW法、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式法、加权模式法均显示,PI与IL-33之间不存在显著反向因果关系(比值比分别为1.00、1.00、1.00、1.00、1.01,95%置信区间分别为0.98 ~ 1.02、0.96 ~ 1.03、0.97 ~ 1.03、0.93 ~ 1.08、0.94 ~ 1.09,P>0.05)。IVW法显示,IL-33与59种血液代谢物之间均存在显著因果关系(比值比为0.79~1.20,95%置信区间下限范围为0.70~1.07、95%置信区间上限范围为0.89~1.37,P<0.05);经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验证,IL-33分别与8种、10种血液代谢物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比值比分别为0.63~1.70、0.82~1.21,95%置信区间下限范围分别为0.43~1.29和0.70~1.14、95%置信区间上限范围分别为0.94~2.25和0.97~1.42,P值均<0.05)。其中血液代谢物X-12798与IL-33之间存在最为显著的因果关系(比值比为0.79,95%置信区间为0.70~0.89,P<0.05)。Cochran Q检验评估显示,与血液代谢物X-12798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的IL-33的SNP不存在显著异质性(Q=24.94,P>0.05);MR-Egger截距检验(截距的绝对值为0.012,P>0.05)和MR-PRESSO离群值检验(RSSobs值为27.45,P>0.05)评估均显示,与血液代谢物X-12798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的IL-33的SNP不存在显著水平多效性。留一法分析表明,IL-33与血液代谢物X-12798之间的显著因果关系在逐个剔除SNP后结果可靠。IVW法显示,血液代谢物X-12798与PI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比值比为0.92,95%置信区间为0.84~0.99,P<0.05);经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验证,血液代谢物X-12798与PI之间均存在显著因果关系(比值比分别为0.87、0.89,95%置信区间分别为0.77 ~ 0.98、0.80 ~ 0.99,P<0.05)。Cochran Q检验评估显示,与PI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的血液代谢物X-12798的SNP不存在显著异质性(Q=23.45,P>0.05);MR-Egger截距检验(截距的绝对值为0.015,P>0.05)和MR-PRESSO离群值检验(RSSobs值为26.01,P>0.05)评估均显示,与PI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的血液代谢物X-12798的SNP不存在水平多效性。中介效应值β12为0.02,中介效应比β12_p为8.27%。  结论  人循环炎症蛋白、血液代谢物和PI之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血液代谢物X-12798在循环炎症蛋白IL-33与PI间发挥介导作用。
再论“战时治烧伤,平时治创面”的学术理念及其实践
付小兵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50515-00227
摘要:
烧伤学科转型发展是一项重要的课题。自2018年我在《中华烧伤杂志》正式发表“战时治烧伤,平时治创面”这一学术观点以来,有关这一观点的各种落实措施进展顺利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该文进一步就这一学术观点提出的背景、学术界的担忧、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以及学科未来的发展等进行讨论,希望能为烧伤及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转型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烧伤学科转型发展是一项重要的课题。自2018年我在《中华烧伤杂志》正式发表“战时治烧伤,平时治创面”这一学术观点以来,有关这一观点的各种落实措施进展顺利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该文进一步就这一学术观点提出的背景、学术界的担忧、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以及学科未来的发展等进行讨论,希望能为烧伤及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转型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效果
陈艳, 冯磊, 黄婷, 郑洋洋, 马捷, 吴健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1007-00375
摘要:
  目的  探讨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1年3月—2024年3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5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其中男25例、女27例,年龄34~77岁。根据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仅行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的对照组(22例)和行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的联合组(30例)。统计患者截趾率、截肢率、住院时长、溃疡愈合耗时。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常规测量患足踝部皮肤温度及踝肱指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足疼痛情况,对患足行10 g尼龙丝检查评估其周围神经功能情况(以10 g尼龙丝测试值表示)。治疗后3周,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并计算临床疗效总有效率。  结果  2组患者截趾率、截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住院时长、溃疡愈合耗时分别为(23±5)、(41±6)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7±5)、(46±6)d(t值分别为3.08、3.18,P值均<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3周患足踝部皮肤温度为(34.1±1.5)℃,踝肱指数为0.72±0.08,均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的(32.1±1.6)℃与0.58±0.09(t值分别为0.51、6.37,P<0.05)及对照组治疗后3周的(31.8±1.1)℃和0.59±0.09(t值分别为6.88、5.49,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3周患足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3周(t值分别为8.16、6.83,P值均<0.05),10 g尼龙线测试值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3周(t值分别为6.15、4.23,P值均<0.05)。治疗后3周,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6%(14/22),χ2=7.51,P<0.05。  结论  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长,促进溃疡愈合,减轻患足疼痛,改善患足血供和周围神经功能。   目的  探讨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1年3月—2024年3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5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其中男25例、女27例,年龄34~77岁。根据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仅行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的对照组(22例)和行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的联合组(30例)。统计患者截趾率、截肢率、住院时长、溃疡愈合耗时。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常规测量患足踝部皮肤温度及踝肱指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足疼痛情况,对患足行10 g尼龙丝检查评估其周围神经功能情况(以10 g尼龙丝测试值表示)。治疗后3周,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并计算临床疗效总有效率。  结果  2组患者截趾率、截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住院时长、溃疡愈合耗时分别为(23±5)、(41±6)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7±5)、(46±6)d(t值分别为3.08、3.18,P值均<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3周患足踝部皮肤温度为(34.1±1.5)℃,踝肱指数为0.72±0.08,均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的(32.1±1.6)℃与0.58±0.09(t值分别为0.51、6.37,P<0.05)及对照组治疗后3周的(31.8±1.1)℃和0.59±0.09(t值分别为6.88、5.49,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3周患足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3周(t值分别为8.16、6.83,P值均<0.05),10 g尼龙线测试值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3周(t值分别为6.15、4.23,P值均<0.05)。治疗后3周,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6%(14/22),χ2=7.51,P<0.05。  结论  胫骨骨膜牵张术联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长,促进溃疡愈合,减轻患足疼痛,改善患足血供和周围神经功能。
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整复手部掌侧瘢痕挛缩的临床效果
于玉芝, 董书男, 喻田, 江吉勇, 李孝根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726-00281
摘要:
  目的  探讨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整复手部掌侧瘢痕挛缩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6年1月—2023年1月,广州和平骨科医院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部掌侧瘢痕挛缩患者,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5~50岁。术前患手功能密歇根大学手概况问卷调查表(MHQ)得分为58~77分,患手总主动活动度(TAM)为190~220°。患手掌侧瘢痕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5.2 cm×3.2 cm~7.2 cm×6.0 cm。根据创面位置和面积,采用足底内侧动脉浅支穿支皮瓣或足底内侧动脉浅支皮穿支、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联体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5.5 cm×3.5 cm~7.5 cm×6.8 cm。足部供区创面采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后观察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和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成活情况。皮瓣成活后指导患者行患手康复锻炼。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外形、色泽、质地及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测定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及MHQ对患手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术后2例患者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出现血管危象,经急诊探查后皮瓣成活;其余患者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和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6~18个月,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外观不臃肿,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足部跑、跳功能未受影响。末次随访时,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为7~10 mm,平均8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患手部功能评定为优者12例、良者3例;患手功能MHQ得分为81~95分,患者对术后患手外观、疼痛情况、功能恢复情况均满意。  结论  应用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整复手部掌侧瘢痕挛缩,皮瓣切取简便、成活率高,术后皮瓣感觉及患手功能恢复好,足部供区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  探讨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整复手部掌侧瘢痕挛缩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6年1月—2023年1月,广州和平骨科医院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部掌侧瘢痕挛缩患者,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5~50岁。术前患手功能密歇根大学手概况问卷调查表(MHQ)得分为58~77分,患手总主动活动度(TAM)为190~220°。患手掌侧瘢痕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5.2 cm×3.2 cm~7.2 cm×6.0 cm。根据创面位置和面积,采用足底内侧动脉浅支穿支皮瓣或足底内侧动脉浅支皮穿支、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联体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5.5 cm×3.5 cm~7.5 cm×6.8 cm。足部供区创面采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后观察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和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成活情况。皮瓣成活后指导患者行患手康复锻炼。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外形、色泽、质地及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测定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及MHQ对患手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术后2例患者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出现血管危象,经急诊探查后皮瓣成活;其余患者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和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均成活。术后随访6~18个月,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外观不臃肿,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足部跑、跳功能未受影响。末次随访时,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为7~10 mm,平均8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患手部功能评定为优者12例、良者3例;患手功能MHQ得分为81~95分,患者对术后患手外观、疼痛情况、功能恢复情况均满意。  结论  应用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整复手部掌侧瘢痕挛缩,皮瓣切取简便、成活率高,术后皮瓣感觉及患手功能恢复好,足部供区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清创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从历史到现状的全面审视
魏在荣, 简扬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50225-00086
摘要:
清创是创面修复的关键措施。该文回顾了清创的历史、理念变化、方法及其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和精准清创技术的前沿进展,总结分析了清创在创面修复应用中面临的人才培养不足、数字化或智能化不充分、清创程度难以界定、临床指南及研究不充足等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目前已有多种精准清创技术被研发并用于临床,但尚不能替代外科清创,而如何整合这些技术实现优势互补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深入应用,清创也会逐渐朝向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清创是创面修复的关键措施。该文回顾了清创的历史、理念变化、方法及其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和精准清创技术的前沿进展,总结分析了清创在创面修复应用中面临的人才培养不足、数字化或智能化不充分、清创程度难以界定、临床指南及研究不充足等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目前已有多种精准清创技术被研发并用于临床,但尚不能替代外科清创,而如何整合这些技术实现优势互补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深入应用,清创也会逐渐朝向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带蒂肋间前动脉穿支皮瓣在乳腺癌保乳术后乳房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尹安思, 吴斌, 权毅, 付华, 左怀全, 黄明全, 李艺贤, 陈建哲, 宋达疆, 李赞, 潘广锐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625-00249
摘要:
  目的  探讨带蒂肋间前动脉穿支皮瓣在乳腺癌保乳术后乳房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3年1—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1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乳腺癌女性患者,年龄(48±8)岁。采用带蒂肋间前动脉穿支皮瓣对患者进行保乳术后乳房重建:完整切除肿瘤组织后,于乳房下皱襞设计“新月形”切口,根据肿瘤位置及切除肿瘤组织后缺损面积切取带蒂肋间前动脉穿支皮瓣,将皮瓣去表皮后进行对合、顺向或逆向旋转填补缺损。将供区创面逐层拉拢缝合。统计术中乳房组织损失量、手术时长、引流管留置时长、乳房切缘组织肿瘤阳性比例、乳房丢失比例,以及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比例。随访局部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Ueda评分对保乳术后重建乳房进行美容评估,应用Breast-Q量表2.0版对患者进行保乳术后乳房重建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估。  结果  该组患者术中乳房组织损失量为20~128(59±34)cm3,手术时长为105~200(143±27)min,引流管留置时长为3~7(4.6±1.0)d,乳房切缘组织肿瘤阳性比例为1/16,乳房丢失比例为0。术后,患者移植皮瓣均成活。术后1例患者术区脂肪液化,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为1/16。随访3~12(11±4)个月,患者均未发生局部乳腺癌复发或远处转移。末次随访时,患者保乳术后重建乳房美容评分结果:优秀6例、良好8例、尚可2例,优良比例为14/16。末次随访时,患者保乳术后乳房重建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估中评分最高的是对外科医师的满意度,评分为59~100(91±13)分;其次是胸部生理健康,评分为60~100(77±14)分;随后依次为心理健康评分35~100(74±20)分、对乳房的满意度评分55~100(73±13)分、对获取信息的满意度评分53~100(70±14)分和性健康评分34~100(70±23)分。  结论  带蒂肋间前动脉穿支皮瓣用于乳腺癌保乳术后乳房重建安全、可靠,能够取得较高的美容效果和患者满意度;该皮瓣设计简单、操作方便、可重复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带蒂肋间前动脉穿支皮瓣在乳腺癌保乳术后乳房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3年1—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1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乳腺癌女性患者,年龄(48±8)岁。采用带蒂肋间前动脉穿支皮瓣对患者进行保乳术后乳房重建:完整切除肿瘤组织后,于乳房下皱襞设计“新月形”切口,根据肿瘤位置及切除肿瘤组织后缺损面积切取带蒂肋间前动脉穿支皮瓣,将皮瓣去表皮后进行对合、顺向或逆向旋转填补缺损。将供区创面逐层拉拢缝合。统计术中乳房组织损失量、手术时长、引流管留置时长、乳房切缘组织肿瘤阳性比例、乳房丢失比例,以及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比例。随访局部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Ueda评分对保乳术后重建乳房进行美容评估,应用Breast-Q量表2.0版对患者进行保乳术后乳房重建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估。  结果  该组患者术中乳房组织损失量为20~128(59±34)cm3,手术时长为105~200(143±27)min,引流管留置时长为3~7(4.6±1.0)d,乳房切缘组织肿瘤阳性比例为1/16,乳房丢失比例为0。术后,患者移植皮瓣均成活。术后1例患者术区脂肪液化,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为1/16。随访3~12(11±4)个月,患者均未发生局部乳腺癌复发或远处转移。末次随访时,患者保乳术后重建乳房美容评分结果:优秀6例、良好8例、尚可2例,优良比例为14/16。末次随访时,患者保乳术后乳房重建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估中评分最高的是对外科医师的满意度,评分为59~100(91±13)分;其次是胸部生理健康,评分为60~100(77±14)分;随后依次为心理健康评分35~100(74±20)分、对乳房的满意度评分55~100(73±13)分、对获取信息的满意度评分53~100(70±14)分和性健康评分34~100(70±23)分。  结论  带蒂肋间前动脉穿支皮瓣用于乳腺癌保乳术后乳房重建安全、可靠,能够取得较高的美容效果和患者满意度;该皮瓣设计简单、操作方便、可重复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