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第十九届全国烧伤救治与创面修复研讨会纪要
吕艳玲, 莫愚, 梁光萍, 罗高兴, 彭毅志, 孙旦, 仇凯真, 武路遥, 李亭亭, 刘志欣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626-00251
摘要:
第十九届全国烧伤救治与创面修复研讨会于2024年6月20—22日在广东省佛山市成功召开,共计7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本次会议以“拓展、融合与规范”为主题,旨在拓展烧伤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推动烧伤临床救治与创面修复等规范化,助力学科发展。共有近200名知名专家学者在大会上进行了为期2天的主旨论坛及重症救治、创面修复、瘢痕防治、康复护理、交叉融合等专场学术研讨。学术交流紧凑全面、临床与基础兼备,会议成果丰硕。 第十九届全国烧伤救治与创面修复研讨会于2024年6月20—22日在广东省佛山市成功召开,共计7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本次会议以“拓展、融合与规范”为主题,旨在拓展烧伤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推动烧伤临床救治与创面修复等规范化,助力学科发展。共有近200名知名专家学者在大会上进行了为期2天的主旨论坛及重症救治、创面修复、瘢痕防治、康复护理、交叉融合等专场学术研讨。学术交流紧凑全面、临床与基础兼备,会议成果丰硕。
原位细胞电纺技术及其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刘华振, 张毅, 高闯, 陆春祥, 郭子龙, 孙文彬, 肖仕初, 刘媛媛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123-00204
摘要:
目前在临床上实现创面的便捷快速修复的策略有限。近年来,在原位静电纺丝(IS-E)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原位细胞电纺(IS-CE)技术,其通过将活细胞封装在微纳米纤维中,原位构建出活体纤维组织支架,并在创面修复的应用中取得一定进展,但该技术依然存在细胞存活率低和纤维稳定性差等局限。该文综述了IS-E和IS-CE技术的现状以及IS-CE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此外,重点探讨了将IS-CE技术应用于创面治疗的优势、局限性和改进方法,以期为IS-CE技术在组织工程和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在临床上实现创面的便捷快速修复的策略有限。近年来,在原位静电纺丝(IS-E)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原位细胞电纺(IS-CE)技术,其通过将活细胞封装在微纳米纤维中,原位构建出活体纤维组织支架,并在创面修复的应用中取得一定进展,但该技术依然存在细胞存活率低和纤维稳定性差等局限。该文综述了IS-E和IS-CE技术的现状以及IS-CE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此外,重点探讨了将IS-CE技术应用于创面治疗的优势、局限性和改进方法,以期为IS-CE技术在组织工程和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昼夜节律基因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滕鹰, 祁放, 徐广超, 王达利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831-00071
摘要:
皮肤损伤后的愈合是多种细胞、细胞因子以及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都将影响创面愈合的速度和质量。昼夜节律是生物体内自发形成的周期性振荡循环,在维持内环境稳态和调控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昼夜节律基因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该综述总结了昼夜节律基因对创面愈合不同阶段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创面愈合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制订更有效的难愈性创面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皮肤损伤后的愈合是多种细胞、细胞因子以及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都将影响创面愈合的速度和质量。昼夜节律是生物体内自发形成的周期性振荡循环,在维持内环境稳态和调控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昼夜节律基因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该综述总结了昼夜节律基因对创面愈合不同阶段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创面愈合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制订更有效的难愈性创面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代谢分期下重症烧伤患者静息能量消耗值的计算公式选择与分析
邹文, 韩春茂, 金荣华, 沈涛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229-00080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代谢分期下重症烧伤患者静息能量消耗(REE)值的变化及其最佳计算公式的选择。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0年4月—2023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重症烧伤患者,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54±17)岁。入院后,对患者实施镇静镇痛、清创、植皮等临床常规治疗。于伤后3、5、7、9、11、14 d及此后每7天,对符合测量条件的患者采用间接测热法测量REE值(即REE测量值),直到患者康复或死亡。在测量患者REE的当日,分别采用Milner公式、Hangang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Carlson公式、彭曦团队线性公式计算REE值(即REE公式计算值)。统计测量患者REE的伤后时间,并对患者在急性抑制期、代谢高涨期、代谢平衡期、代谢重塑期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统计患者在4个不同代谢分期下REE测量值以及其与REE公式计算值的差值的变化。相对于REE测量值,计算REE公式计算值的10%准确率及20%准确率以评估其准确性,计算REE公式计算值的绝对百分比误差(APE)以评估其偏离情况,筛选4个不同代谢分期中最接近REE测量值的代谢公式(即最佳计算公式),进一步地探索影响不同代谢分期下最佳计算公式准确性的关键因子。  结果  测量重症烧伤患者REE的时间为伤后(40±19)d。在4个不同代谢分期中,患者在代谢重塑期的年龄最大、身高最高、体重最重、体重指数最大、体表总面积最大。患者代谢重塑期的年龄显著大于急性抑制期和代谢高涨期(t值分别为-3.02、-4.20,P值均<0.05),体重显著重于代谢高涨期和代谢平衡期(t值分别为-1.97、-2.61,P值均<0.05),体重指数显著高于代谢高涨期(t=-2.90,P<0.05),体表总面积显著大于代谢高涨期和代谢平衡期(t值分别为-2.02、-2.27,P值均<0.05)。患者REE测量值在4个不同代谢分期中无显著变化(P>0.05);除彭曦团队线性公式(P>0.05)外,在不同代谢分期中REE的Milner公式、Hangang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Carlson公式计算值分别与REE测量值的差值总体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14.50、27.15、37.26,F=11.80,P<0.05)。10%准确率、20%准确率、APE的综合分析显示,在急性抑制期,REE的彭曦团队线性公式计算值最接近REE测量值,且REE的彭曦团队线性公式计算值的APE显著低于Milner公式、Hangang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Carlson公式(t值分别为9.00、-2.10、5.95、6.68,P值均<0.05);在代谢高涨期,REE的Hangang公式计算值最接近REE测量值,且REE的Hangang公式计算值的APE显著低于Milner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Carlson公式、彭曦团队线性公式(t值分别为10.20、10.33、10.65,5.87,P值均<0.05);在代谢平衡期,REE的Hangang公式计算值最接近REE测量值,且REE的Hangang公式计算值的APE显著低于Milner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Carlson公式(t值分别为7.11、8.52、8.60,P值均<0.05);在代谢重塑期,REE的第三军医大学公式计算值最接近REE测量值,且REE的第三军医大学公式计算值的APE显著低于Milner公式、Hangang公式、Carlson公式(t值分别5.12、2.45、6.26,P值均<0.05)。在急性抑制期,不存在影响彭曦团队线性公式计算准确性的关键因子(P>0.05);在代谢高涨期,烧伤总面积是影响Hangang公式计算准确性的关键因子(比值比为1.00,95%置信区间为1.00~1.10,P<0.05);在代谢平衡期,伤后天数是影响Hangang公式预测准确性的关键因子(比值比为1.30,95%置信区间为1.10~1.40,P<0.05);在代谢重塑期,不存在影响第三军医大学公式计算准确性的关键因子(P>0.05)。  结论  推荐在急性抑制期使用彭曦团队线性公式、代谢高涨期和代谢平衡期使用Hangang公式、代谢重塑期使用第三军医大学公式对重症烧伤患者REE值进行估算,并且要保障代谢高涨期和代谢平衡期影响最佳计算公式关键因子的准确性。   目的  探究不同代谢分期下重症烧伤患者静息能量消耗(REE)值的变化及其最佳计算公式的选择。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0年4月—2023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重症烧伤患者,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54±17)岁。入院后,对患者实施镇静镇痛、清创、植皮等临床常规治疗。于伤后3、5、7、9、11、14 d及此后每7天,对符合测量条件的患者采用间接测热法测量REE值(即REE测量值),直到患者康复或死亡。在测量患者REE的当日,分别采用Milner公式、Hangang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Carlson公式、彭曦团队线性公式计算REE值(即REE公式计算值)。统计测量患者REE的伤后时间,并对患者在急性抑制期、代谢高涨期、代谢平衡期、代谢重塑期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统计患者在4个不同代谢分期下REE测量值以及其与REE公式计算值的差值的变化。相对于REE测量值,计算REE公式计算值的10%准确率及20%准确率以评估其准确性,计算REE公式计算值的绝对百分比误差(APE)以评估其偏离情况,筛选4个不同代谢分期中最接近REE测量值的代谢公式(即最佳计算公式),进一步地探索影响不同代谢分期下最佳计算公式准确性的关键因子。  结果  测量重症烧伤患者REE的时间为伤后(40±19)d。在4个不同代谢分期中,患者在代谢重塑期的年龄最大、身高最高、体重最重、体重指数最大、体表总面积最大。患者代谢重塑期的年龄显著大于急性抑制期和代谢高涨期(t值分别为-3.02、-4.20,P值均<0.05),体重显著重于代谢高涨期和代谢平衡期(t值分别为-1.97、-2.61,P值均<0.05),体重指数显著高于代谢高涨期(t=-2.90,P<0.05),体表总面积显著大于代谢高涨期和代谢平衡期(t值分别为-2.02、-2.27,P值均<0.05)。患者REE测量值在4个不同代谢分期中无显著变化(P>0.05);除彭曦团队线性公式(P>0.05)外,在不同代谢分期中REE的Milner公式、Hangang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Carlson公式计算值分别与REE测量值的差值总体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14.50、27.15、37.26,F=11.80,P<0.05)。10%准确率、20%准确率、APE的综合分析显示,在急性抑制期,REE的彭曦团队线性公式计算值最接近REE测量值,且REE的彭曦团队线性公式计算值的APE显著低于Milner公式、Hangang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Carlson公式(t值分别为9.00、-2.10、5.95、6.68,P值均<0.05);在代谢高涨期,REE的Hangang公式计算值最接近REE测量值,且REE的Hangang公式计算值的APE显著低于Milner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Carlson公式、彭曦团队线性公式(t值分别为10.20、10.33、10.65,5.87,P值均<0.05);在代谢平衡期,REE的Hangang公式计算值最接近REE测量值,且REE的Hangang公式计算值的APE显著低于Milner公式、第三军医大学公式、Carlson公式(t值分别为7.11、8.52、8.60,P值均<0.05);在代谢重塑期,REE的第三军医大学公式计算值最接近REE测量值,且REE的第三军医大学公式计算值的APE显著低于Milner公式、Hangang公式、Carlson公式(t值分别5.12、2.45、6.26,P值均<0.05)。在急性抑制期,不存在影响彭曦团队线性公式计算准确性的关键因子(P>0.05);在代谢高涨期,烧伤总面积是影响Hangang公式计算准确性的关键因子(比值比为1.00,95%置信区间为1.00~1.10,P<0.05);在代谢平衡期,伤后天数是影响Hangang公式预测准确性的关键因子(比值比为1.30,95%置信区间为1.10~1.40,P<0.05);在代谢重塑期,不存在影响第三军医大学公式计算准确性的关键因子(P>0.05)。  结论  推荐在急性抑制期使用彭曦团队线性公式、代谢高涨期和代谢平衡期使用Hangang公式、代谢重塑期使用第三军医大学公式对重症烧伤患者REE值进行估算,并且要保障代谢高涨期和代谢平衡期影响最佳计算公式关键因子的准确性。
海藻糖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及兔耳瘢痕增生的影响
金剑, 储云高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118-00020
摘要:
  目的  探讨海藻糖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及兔耳瘢痕增生的影响。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制备海藻糖凝胶和卡波姆凝胶,辐照灭菌后观察其外观并检测其粘度、成模率、阻菌率、重金属含量、保湿率、水蒸气透过率、无菌性等理化特性和细胞毒性、皮内刺激、致敏性等生物相容性。取30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每组10只。在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背部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别进行常规换药、卡波姆凝胶换药、海藻糖凝胶换药处理。统计伤后6、12 d创面愈合率并记录创面愈合时间。伤后6 d,采用透射电镜观测大鼠创面组织中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创面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Ⅰ(LC3Ⅰ)和LC3Ⅱ含量并计算其比值,采用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法检测大鼠创面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占比及其比值和总胶原蛋白占比。前述实验样本数均为5。取3只3~4个月龄雄性新西兰白化模型兔,在每侧兔耳各制备3个深达软骨膜的创面,同前进行分组和处理,每组6个创面。创面愈合后30 d,大体观察并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兔耳瘢痕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兔耳瘢痕组织中表皮和真皮的厚度,采用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检测兔耳瘢痕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占比及其比值和总胶原蛋白占比及其排布情况。样本数为6。  结果  辐照后的海藻糖凝胶和卡波姆凝胶均呈淡黄色透明状,无异味和杂质。海藻糖凝胶粘度、成膜率、阻菌率、保湿率均显著优于卡波姆凝胶(t值分别为4.13、3.50、4.03、5.80,P<0.05),但水蒸气透过率显著低于卡波姆凝胶(t=-4.14,P<0.05)。2种凝胶均未检出重金属和细菌。2种凝胶均无细胞毒性,皮内刺激和致敏性均为阴性。伤后6、12 d,阳性对照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6.82和-4.58,P<0.05),实验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8.90和-4.25,P<0.05)和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8.78和-4.25,P<0.05)。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0.4±2.5)、(23.4±2.5)d,均明显短于阴性对照组的(27.0±2.1)d(t值分别为2.45、-4.49,P<0.05)。伤后6 d,实验组大鼠创面组织中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均显著多于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7.37和9.33,P<0.05)和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7.06和-8.54,P<0.05)。伤后6 d,阳性对照组大鼠创面组织中LC3Ⅱ含量及LC3Ⅱ/LC3Ⅰ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4.48和-2.47,P<0.05);实验组大鼠创面组织中LC3Ⅱ含量及LC3Ⅱ/LC3Ⅰ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11.98和6.04,P<0.05)和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6.64和-4.17,P<0.05),LC3Ⅰ含量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t=2.33,P<0.05)。伤后6 d,3组大鼠创面组织中总胶原蛋白和Ⅰ型胶原蛋白占比均相近,P>0.05。伤后6 d,阳性对照组大鼠创面组织中Ⅲ型胶原蛋白占比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t=-3.19,P<0.05),且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t=2.18,P<0.05);实验组大鼠创面组织中Ⅲ型胶原蛋白占比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2.38和5.91,P<0.05),且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3.08和-4.35,P<0.05)。创面愈合后30 d,可观察到阳性对照组兔耳瘢痕增生情况与阴性对照组相近,而实验组兔耳瘢痕增生情况明显减轻。创面愈合后30 d,实验组兔耳瘢痕色泽、血管、厚度、硬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3.80、3.80、2.39、2.71、4.84,P<0.05)和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3.81、-4.78、0.04、-2.71、-5.14,P<0.05)。创面愈合后30 d,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兔耳瘢痕组织中表皮厚度相近(P>0.05);阳性对照组兔耳瘢痕组织真皮厚度明显小于阴性对照组(t=5.42,P<0.05),实验组兔耳瘢痕组织真皮厚度明显小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11.91和8.49,P<0.05)。创面愈合后30 d,3组兔耳瘢痕组织中胶原蛋白排列均紊乱,总胶原蛋白占比相近(P>0.05);实验组兔耳瘢痕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占比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3.00,P<0.05),Ⅲ型胶原蛋白占比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4.46和4.05,P值均<0.05),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8.50和-5.25,P值均<0.05)。  结论  海藻糖凝胶相较于卡波姆凝胶具有更适于创面愈合的理化特性,且生物相容性良好;能基于自噬激活作用促进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减轻兔耳瘢痕增生。   目的  探讨海藻糖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及兔耳瘢痕增生的影响。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制备海藻糖凝胶和卡波姆凝胶,辐照灭菌后观察其外观并检测其粘度、成模率、阻菌率、重金属含量、保湿率、水蒸气透过率、无菌性等理化特性和细胞毒性、皮内刺激、致敏性等生物相容性。取30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每组10只。在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背部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别进行常规换药、卡波姆凝胶换药、海藻糖凝胶换药处理。统计伤后6、12 d创面愈合率并记录创面愈合时间。伤后6 d,采用透射电镜观测大鼠创面组织中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大鼠创面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Ⅰ(LC3Ⅰ)和LC3Ⅱ含量并计算其比值,采用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法检测大鼠创面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占比及其比值和总胶原蛋白占比。前述实验样本数均为5。取3只3~4个月龄雄性新西兰白化模型兔,在每侧兔耳各制备3个深达软骨膜的创面,同前进行分组和处理,每组6个创面。创面愈合后30 d,大体观察并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兔耳瘢痕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兔耳瘢痕组织中表皮和真皮的厚度,采用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检测兔耳瘢痕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占比及其比值和总胶原蛋白占比及其排布情况。样本数为6。  结果  辐照后的海藻糖凝胶和卡波姆凝胶均呈淡黄色透明状,无异味和杂质。海藻糖凝胶粘度、成膜率、阻菌率、保湿率均显著优于卡波姆凝胶(t值分别为4.13、3.50、4.03、5.80,P<0.05),但水蒸气透过率显著低于卡波姆凝胶(t=-4.14,P<0.05)。2种凝胶均未检出重金属和细菌。2种凝胶均无细胞毒性,皮内刺激和致敏性均为阴性。伤后6、12 d,阳性对照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6.82和-4.58,P<0.05),实验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8.90和-4.25,P<0.05)和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8.78和-4.25,P<0.05)。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0.4±2.5)、(23.4±2.5)d,均明显短于阴性对照组的(27.0±2.1)d(t值分别为2.45、-4.49,P<0.05)。伤后6 d,实验组大鼠创面组织中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均显著多于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7.37和9.33,P<0.05)和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7.06和-8.54,P<0.05)。伤后6 d,阳性对照组大鼠创面组织中LC3Ⅱ含量及LC3Ⅱ/LC3Ⅰ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4.48和-2.47,P<0.05);实验组大鼠创面组织中LC3Ⅱ含量及LC3Ⅱ/LC3Ⅰ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11.98和6.04,P<0.05)和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6.64和-4.17,P<0.05),LC3Ⅰ含量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t=2.33,P<0.05)。伤后6 d,3组大鼠创面组织中总胶原蛋白和Ⅰ型胶原蛋白占比均相近,P>0.05。伤后6 d,阳性对照组大鼠创面组织中Ⅲ型胶原蛋白占比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t=-3.19,P<0.05),且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t=2.18,P<0.05);实验组大鼠创面组织中Ⅲ型胶原蛋白占比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2.38和5.91,P<0.05),且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3.08和-4.35,P<0.05)。创面愈合后30 d,可观察到阳性对照组兔耳瘢痕增生情况与阴性对照组相近,而实验组兔耳瘢痕增生情况明显减轻。创面愈合后30 d,实验组兔耳瘢痕色泽、血管、厚度、硬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3.80、3.80、2.39、2.71、4.84,P<0.05)和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3.81、-4.78、0.04、-2.71、-5.14,P<0.05)。创面愈合后30 d,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兔耳瘢痕组织中表皮厚度相近(P>0.05);阳性对照组兔耳瘢痕组织真皮厚度明显小于阴性对照组(t=5.42,P<0.05),实验组兔耳瘢痕组织真皮厚度明显小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11.91和8.49,P<0.05)。创面愈合后30 d,3组兔耳瘢痕组织中胶原蛋白排列均紊乱,总胶原蛋白占比相近(P>0.05);实验组兔耳瘢痕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占比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3.00,P<0.05),Ⅲ型胶原蛋白占比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4.46和4.05,P值均<0.05),Ⅰ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蛋白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8.50和-5.25,P值均<0.05)。  结论  海藻糖凝胶相较于卡波姆凝胶具有更适于创面愈合的理化特性,且生物相容性良好;能基于自噬激活作用促进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减轻兔耳瘢痕增生。
整合医学宣言
China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627-00253
摘要:
整体整合医学简称整合医学,2012年正式被提出,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方法日趋丰富,成为医学发展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该文提出整合医学的十大主张,从认识论和方法学上阐述了整合医学的内涵和外延,以期实现现代医学的升维转型和自适应进化。 整体整合医学简称整合医学,2012年正式被提出,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方法日趋丰富,成为医学发展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该文提出整合医学的十大主张,从认识论和方法学上阐述了整合医学的内涵和外延,以期实现现代医学的升维转型和自适应进化。
美容手术相关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郭晶东, 陈波, 彭靓, 张冬梅, 侯海鑫, 李万同, 朱雄翔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031-00160
摘要:
  目的  探讨美容手术相关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和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美容手术相关NTM感染患者24例,均为女性,年龄29~51岁,其中行溶脂针注射术者20例、面部线雕手术者2例、异物注射者1例、除皱手术者1例。NTM导致感染的临床表现:感染部位有散在暗紫红色皮下结节且边界不清,结节表面皮肤变薄伴破溃,破溃口可见粉白色鱼肉样组织及和少量淡黄色渗出液。对感染部位行损伤控制性清创,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包括使用抗生素在内的综合治疗。统计患者感染NTM的亚型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创面愈合时间及其间样本的细菌培养次数和手术的清创次数。随访,观察创面愈合情况。  结果  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感染脓肿分枝杆菌者23例、偶发分枝杆菌者2例。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的NTM对克拉霉素、阿米卡星、多西环素及利福平等抗生素敏感。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83.6 d,其间对标本进行平均2.85次细菌培养,行清创术的平均次数为2.52次。随访6个月~5年,患者创面全部愈合,其中22例患者外观基本正常,遗留轻微瘢痕;3例患者遗留明显瘢痕及凹陷。  结论  美容手术相关NTM感染的治疗困难,对感染部位进行损伤控制性清创能保证创面愈合的同时减少对面部等美容部位的损伤及术后畸形。   目的  探讨美容手术相关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和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美容手术相关NTM感染患者24例,均为女性,年龄29~51岁,其中行溶脂针注射术者20例、面部线雕手术者2例、异物注射者1例、除皱手术者1例。NTM导致感染的临床表现:感染部位有散在暗紫红色皮下结节且边界不清,结节表面皮肤变薄伴破溃,破溃口可见粉白色鱼肉样组织及和少量淡黄色渗出液。对感染部位行损伤控制性清创,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包括使用抗生素在内的综合治疗。统计患者感染NTM的亚型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创面愈合时间及其间样本的细菌培养次数和手术的清创次数。随访,观察创面愈合情况。  结果  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感染脓肿分枝杆菌者23例、偶发分枝杆菌者2例。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的NTM对克拉霉素、阿米卡星、多西环素及利福平等抗生素敏感。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83.6 d,其间对标本进行平均2.85次细菌培养,行清创术的平均次数为2.52次。随访6个月~5年,患者创面全部愈合,其中22例患者外观基本正常,遗留轻微瘢痕;3例患者遗留明显瘢痕及凹陷。  结论  美容手术相关NTM感染的治疗困难,对感染部位进行损伤控制性清创能保证创面愈合的同时减少对面部等美容部位的损伤及术后畸形。
烧伤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防治实践指南(2024版)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烧伤医学分会,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103-00003
摘要:
烧伤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发人群。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在烧伤人群中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并日益成为严重烧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烧伤医学分会、《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发起并组织多学科专家,基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临床实践和其他学科权威指南,对《烧伤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防治指南(2012版)》进行了修订,以期进一步规范烧伤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烧伤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发人群。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在烧伤人群中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并日益成为严重烧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烧伤医学分会、《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发起并组织多学科专家,基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临床实践和其他学科权威指南,对《烧伤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防治指南(2012版)》进行了修订,以期进一步规范烧伤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基于“MLT”原则采用扩张皮瓣整复面颈部瘢痕的方法与临床效果
陶明秋, 黄覛韬, 梁鹏飞, 张明华, 张丕红, 何志友, 曾纪章, 周捷, 崔旭, 郭乐, 周思拓, 杨燕, 谢庭鸿, 黄晓元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215-00244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MLT”原则采用扩张皮瓣整复面颈部瘢痕的方法与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1月—2022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7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创伤后面颈部瘢痕患者,其中男38例、女36例,年龄5~58岁,单纯面部受累者24例、单纯颈部受累者24例、面部和颈部均受累者26例,瘢痕面积12~145 cm²。遵循“MLT”[色泽、质地与面部相似;皮瓣面积足够大以修复整个缺损;皮肤组织足够薄,能传递表情,以利于面部形态和五官的塑形]原则,Ⅰ期行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置入术,Ⅱ期行扩张器取出+瘢痕切除+皮瓣移植术修复继发创面,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观察并记录扩张器扩张倍数、扩张周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采用的皮瓣类型、Ⅱ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Ⅱ期术后随访评估患者面颈部远期整复效果和皮瓣供区恢复情况。   结果   135个扩张器扩张倍数为1.36~3.00倍,扩张周期为6~14个月。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期间,8例患者出现扩张器置入后伤口愈合不良、7例患者出现扩张器破裂、5例患者出现扩张器置入后伤口感染、3例患者出现扩张器外露、2例患者出现注射壶注水困难、1例患者出现注射壶漏水。8例患者采用颈横动脉与旋肩胛动脉双血供肩背部扩张皮瓣,11例患者采用颈横动脉前穿支扩张皮瓣,12例患者采用胸廓内动脉穿支扩张皮瓣,16例患者采用上胸部及颈部串联扩张皮瓣,5例患者采用胸背动脉穿支扩张皮瓣,22例患者采用邻近旋转推进扩张皮瓣。Ⅱ期术后,71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1例患者皮瓣出现血运障碍,经高压氧治疗后成活;2例患者皮瓣末端出现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对42例患者随访3~24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厚度均佳,与受区周围正常组织相近,面颈部外形及功能明显改善,皮瓣供、受区创面位置隐蔽且瘢痕形成较轻。   结论   整复面颈部瘢痕时,遵循“MLT”原则,在术前精心设计扩张皮瓣,Ⅱ期手术时重建亚单位内局部美学特征,术后积极采取规范的抗瘢痕治疗措施,整复后可使皮瓣颜色、质地、厚度与面颈部正常皮肤接近,面颈部外形及功能改善明显,遗留线性瘢痕较轻,有利于提升手术质量。   目的   探讨基于“MLT”原则采用扩张皮瓣整复面颈部瘢痕的方法与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1月—2022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7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创伤后面颈部瘢痕患者,其中男38例、女36例,年龄5~58岁,单纯面部受累者24例、单纯颈部受累者24例、面部和颈部均受累者26例,瘢痕面积12~145 cm²。遵循“MLT”[色泽、质地与面部相似;皮瓣面积足够大以修复整个缺损;皮肤组织足够薄,能传递表情,以利于面部形态和五官的塑形]原则,Ⅰ期行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置入术,Ⅱ期行扩张器取出+瘢痕切除+皮瓣移植术修复继发创面,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观察并记录扩张器扩张倍数、扩张周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采用的皮瓣类型、Ⅱ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Ⅱ期术后随访评估患者面颈部远期整复效果和皮瓣供区恢复情况。   结果   135个扩张器扩张倍数为1.36~3.00倍,扩张周期为6~14个月。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期间,8例患者出现扩张器置入后伤口愈合不良、7例患者出现扩张器破裂、5例患者出现扩张器置入后伤口感染、3例患者出现扩张器外露、2例患者出现注射壶注水困难、1例患者出现注射壶漏水。8例患者采用颈横动脉与旋肩胛动脉双血供肩背部扩张皮瓣,11例患者采用颈横动脉前穿支扩张皮瓣,12例患者采用胸廓内动脉穿支扩张皮瓣,16例患者采用上胸部及颈部串联扩张皮瓣,5例患者采用胸背动脉穿支扩张皮瓣,22例患者采用邻近旋转推进扩张皮瓣。Ⅱ期术后,71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1例患者皮瓣出现血运障碍,经高压氧治疗后成活;2例患者皮瓣末端出现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对42例患者随访3~24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厚度均佳,与受区周围正常组织相近,面颈部外形及功能明显改善,皮瓣供、受区创面位置隐蔽且瘢痕形成较轻。   结论   整复面颈部瘢痕时,遵循“MLT”原则,在术前精心设计扩张皮瓣,Ⅱ期手术时重建亚单位内局部美学特征,术后积极采取规范的抗瘢痕治疗措施,整复后可使皮瓣颜色、质地、厚度与面颈部正常皮肤接近,面颈部外形及功能改善明显,遗留线性瘢痕较轻,有利于提升手术质量。
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治疗伴血运障碍肢体环形热压伤的临床效果
周树萍, 李士民, 石英光, 郑立武, 常超楠, 陈俊杰, 王焕朋, 孙柯, 王秀环, 刘林嶓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201-00222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治疗伴血运障碍肢体环形热压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6年4月—2022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收治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伴血运障碍的肢体环形热压伤患者,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24~48岁,累及小腿者2例、前臂者2例。急诊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20 cm~44 cm×20 cm。患者胫前、后动脉缺损长度为13~18 cm,尺、桡动脉缺损长度为9~12 cm。设计并切取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面积为20 cm×9 cm~24 cm×21 cm)、血流桥接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面积分别为21 cm×13 cm、20 cm×14 cm)。采用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与血流桥接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并联组合修复伴血运障碍小腿环形热压伤创面,采用双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并联组合修复伴血运障碍前臂环形热压伤创面,同时重建损伤的主干血管。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腹部中厚皮片修复。术后观察皮瓣及远端患肢血运、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皮片成活情况。随访观察皮瓣情况,患肢外观、血运及功能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标准进行足、踝功能评价,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腕、手功能评价。   结果   4例患者术后皮瓣及远端患肢均血运良好并顺利成活。3例患者受区创面顺利愈合,但1例前臂环形热压伤患者受区创面后期出现渗出,经再次扩创、缝合后愈合;供区创面均愈合,皮片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2~24个月,患者皮瓣稍臃肿,肢体外观良好、血运正常、功能恢复较佳。末次随访,2例小腿环形热压伤患者足、踝功能评定为良者1例、可者1例;2例前臂环形热压伤患者腕、手功能评定为优者1例、良者1例。   结论   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可同时重建受损主干血管及修复创面,既可有效保肢,又能恢复患肢部分功能,是治疗伴有血运障碍的肢体环形热压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目的   探讨应用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治疗伴血运障碍肢体环形热压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6年4月—2022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收治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伴血运障碍的肢体环形热压伤患者,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24~48岁,累及小腿者2例、前臂者2例。急诊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20 cm~44 cm×20 cm。患者胫前、后动脉缺损长度为13~18 cm,尺、桡动脉缺损长度为9~12 cm。设计并切取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面积为20 cm×9 cm~24 cm×21 cm)、血流桥接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面积分别为21 cm×13 cm、20 cm×14 cm)。采用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与血流桥接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并联组合修复伴血运障碍小腿环形热压伤创面,采用双血流桥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并联组合修复伴血运障碍前臂环形热压伤创面,同时重建损伤的主干血管。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腹部中厚皮片修复。术后观察皮瓣及远端患肢血运、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皮片成活情况。随访观察皮瓣情况,患肢外观、血运及功能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标准进行足、踝功能评价,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断肢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腕、手功能评价。   结果   4例患者术后皮瓣及远端患肢均血运良好并顺利成活。3例患者受区创面顺利愈合,但1例前臂环形热压伤患者受区创面后期出现渗出,经再次扩创、缝合后愈合;供区创面均愈合,皮片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2~24个月,患者皮瓣稍臃肿,肢体外观良好、血运正常、功能恢复较佳。末次随访,2例小腿环形热压伤患者足、踝功能评定为良者1例、可者1例;2例前臂环形热压伤患者腕、手功能评定为优者1例、良者1例。   结论   并联组合血流桥接穿支皮瓣可同时重建受损主干血管及修复创面,既可有效保肢,又能恢复患肢部分功能,是治疗伴有血运障碍的肢体环形热压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嵌合穿支皮瓣修复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的临床效果
程琳, 刘先奇, 杜伟力, 代强, 车可心, 沈余明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120-00198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嵌合穿支皮瓣修复骨和内固定外露创面和骨髓炎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8年1月—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患者,其中男19例、女1例,年龄21~73岁。一共21个创面,包括5个骨外露创面、12个骨髓炎创面、4个内固定外露创面。Ⅰ期清创后创面面积为6 cm×3 cm~22 cm×10 cm,然后行负压封闭引流5~7 d。Ⅱ期采用带蒂腓肠内侧动脉嵌合穿支皮瓣、带蒂胫后动脉嵌合穿支皮瓣、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游离腓肠内侧动脉嵌合穿支皮瓣、游离旋髂深动脉嵌合穿支皮瓣覆盖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7 cm×5 cm~25 cm×12 cm),嵌合的肌瓣填充深部腔隙。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大腿中厚皮修复。观察术后皮瓣的成活情况、皮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感染有无复发。  结果  18个游离嵌合穿支皮瓣中,16个皮瓣顺利成活;1个皮瓣术后当天发生静脉危象,经急诊探查重新吻合后,最终成活;1个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皮瓣供区创面均愈合。3个带蒂嵌合穿支皮瓣均成活,其中1个出现皮瓣下感染,经清创+放置骨水泥后愈合。1个皮瓣供区切口裂开,经再次清创缝合后愈合;另2个皮瓣供区创面愈合良好。随访3~12个月,骨外露、内固定外露患者未出现异常渗出或感染表现,骨髓炎患者感染未复发。  结论  对于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嵌合穿支皮瓣能够有效覆盖创面、填充无效腔并控制感染,且对供区的损伤较小。   目的  探讨应用嵌合穿支皮瓣修复骨和内固定外露创面和骨髓炎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8年1月—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患者,其中男19例、女1例,年龄21~73岁。一共21个创面,包括5个骨外露创面、12个骨髓炎创面、4个内固定外露创面。Ⅰ期清创后创面面积为6 cm×3 cm~22 cm×10 cm,然后行负压封闭引流5~7 d。Ⅱ期采用带蒂腓肠内侧动脉嵌合穿支皮瓣、带蒂胫后动脉嵌合穿支皮瓣、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游离腓肠内侧动脉嵌合穿支皮瓣、游离旋髂深动脉嵌合穿支皮瓣覆盖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7 cm×5 cm~25 cm×12 cm),嵌合的肌瓣填充深部腔隙。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大腿中厚皮修复。观察术后皮瓣的成活情况、皮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感染有无复发。  结果  18个游离嵌合穿支皮瓣中,16个皮瓣顺利成活;1个皮瓣术后当天发生静脉危象,经急诊探查重新吻合后,最终成活;1个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皮瓣供区创面均愈合。3个带蒂嵌合穿支皮瓣均成活,其中1个出现皮瓣下感染,经清创+放置骨水泥后愈合。1个皮瓣供区切口裂开,经再次清创缝合后愈合;另2个皮瓣供区创面愈合良好。随访3~12个月,骨外露、内固定外露患者未出现异常渗出或感染表现,骨髓炎患者感染未复发。  结论  对于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嵌合穿支皮瓣能够有效覆盖创面、填充无效腔并控制感染,且对供区的损伤较小。
第2掌背动脉穿支皮瓣接力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创面的疗效
陈艳, 谢斌, 刘远俊, 吴健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202-00224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第2掌背动脉穿支皮瓣接力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创面的疗效。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1年5月—2023年1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1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拇指创面患者,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24~63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1 cm×1.2 cm~5.5 cm×3.5 cm。将示指背侧岛状皮瓣(皮瓣切取面积为2.4 cm×1.5 cm~5.5 cm×3.5 cm)修复拇指创面,然后经同一切口切取第2掌背动脉穿支皮瓣(皮瓣切取面积为2.7 cm×1.6 cm~5.7 cm×3.6 cm)修复示指供区创面,手背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手背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患者手背供区创面情况,皮瓣颜色、外观、质地,术后并发症情况,恢复工作及对治疗效果满意度情况。末次随访时,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拇指及示指功能。  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手背供区创面均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患者手背供区创面仅遗留线性瘢痕,皮瓣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观饱满、质地柔软,无瘢痕触痛或瘢痕挛缩等并发症。患者拇指及示指感觉正常,均恢复正常工作,且对治疗效果满意。末次随访时,拇指及示指功能评定为优者9例、良者5例。  结论  采用第2掌背动脉穿支皮瓣接力示指背侧岛状皮瓣手术方式修复拇指创面,不损伤主要血管,术后手背供区创面仅遗留线性瘢痕,皮瓣外观及示指、拇指功能较好,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具有较佳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采用第2掌背动脉穿支皮瓣接力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创面的疗效。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1年5月—2023年1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1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拇指创面患者,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24~63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1 cm×1.2 cm~5.5 cm×3.5 cm。将示指背侧岛状皮瓣(皮瓣切取面积为2.4 cm×1.5 cm~5.5 cm×3.5 cm)修复拇指创面,然后经同一切口切取第2掌背动脉穿支皮瓣(皮瓣切取面积为2.7 cm×1.6 cm~5.7 cm×3.6 cm)修复示指供区创面,手背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手背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患者手背供区创面情况,皮瓣颜色、外观、质地,术后并发症情况,恢复工作及对治疗效果满意度情况。末次随访时,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拇指及示指功能。  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手背供区创面均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患者手背供区创面仅遗留线性瘢痕,皮瓣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外观饱满、质地柔软,无瘢痕触痛或瘢痕挛缩等并发症。患者拇指及示指感觉正常,均恢复正常工作,且对治疗效果满意。末次随访时,拇指及示指功能评定为优者9例、良者5例。  结论  采用第2掌背动脉穿支皮瓣接力示指背侧岛状皮瓣手术方式修复拇指创面,不损伤主要血管,术后手背供区创面仅遗留线性瘢痕,皮瓣外观及示指、拇指功能较好,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具有较佳的临床效果。
中性粒细胞与烧伤脓毒症
孙炳伟, 王逸凡, 杨云稀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329-00109
摘要:
脓毒症是严重烧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危害危重烧伤患者生命的首要因素。烧伤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高达75%。中性粒细胞是先天性免疫细胞之一,也是感染部位募集最早、最多的免疫细胞,在局部感染的清除和损伤组织修复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众多研究已深入揭示了烧伤脓毒症的发病和进展机制,中性粒细胞在其中的作用逐渐明朗。本文详细阐述了中性粒细胞在烧伤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关键机制,并基于中性粒细胞在烧伤脓毒症中的独特生物学行为,探讨了其在烧伤脓毒症预警与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以及烧伤脓毒症的潜在治疗手段。 脓毒症是严重烧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危害危重烧伤患者生命的首要因素。烧伤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高达75%。中性粒细胞是先天性免疫细胞之一,也是感染部位募集最早、最多的免疫细胞,在局部感染的清除和损伤组织修复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众多研究已深入揭示了烧伤脓毒症的发病和进展机制,中性粒细胞在其中的作用逐渐明朗。本文详细阐述了中性粒细胞在烧伤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关键机制,并基于中性粒细胞在烧伤脓毒症中的独特生物学行为,探讨了其在烧伤脓毒症预警与预后判断方面的价值以及烧伤脓毒症的潜在治疗手段。
异体毛乳头细胞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尚亚鸽, 张丽霞, 韩超, 李梦洋, 罗亮, 王许杰, 胡大海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215-00059
摘要:
  目的  探索异体毛乳头细胞(DPC)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利用显微解剖结合胶原酶消化法自5只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触须毛囊中提取DPC并成功鉴定。将18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及DPC组(每组9只小鼠),在所有小鼠背部创建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别于伤后2、4、6 d,通过创面周围皮下注射给予DPC组小鼠含1×106个第4代DPC的细胞悬液100 μL、PBS组小鼠等体积的PBS。伤后3、7、10、14 d,观察2组小鼠创面愈合情况及毛发生长情况并测量创面剩余面积;另测量2组小鼠伤后14 d创面毛发覆盖面积。伤后14 d,收集2组小鼠创面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生毛囊情况并计数,行Masson染色观察真皮层胶原沉积情况并测量胶原沉积面积,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分子β连环蛋白、淋巴增强结合因子1(Lef1)的蛋白表达并定量,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β连环蛋白、Lef1的蛋白和mRNA表达。各实验样本数均为3。  结果  与PBS组相比,DPC组小鼠伤后各时间点创面再上皮化速度加快,且在伤后10、14 d可见更多毛发生长。伤后7、10、14 d,DPC组小鼠创面剩余面积分别为(13.92±2.90)、(3.69±1.78)、(1.09±0.14)mm2,分别明显小于PBS组的(26.19±2.06)、(10.84±3.59)、(6.75±2.11)mm2t值分别为5.85、3.09、4.63,P值均<0.05)。伤后14 d,DPC组小鼠创面毛发覆盖面积为(62±7)mm2,明显大于PBS组的(35±6)mm2t=2.89,P<0.05)。伤后14 d,与PBS组比较,DPC组小鼠创面组织中新生毛囊数量明显增多(t=5.43,P<0.05),真皮层胶原沉积面积明显缩小(t=3.56,P<0.05)。伤后14 d,免疫荧光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均显示,DPC组小鼠创面组织中β连环蛋白(t值分别为5.49、4.25,P值均<0.05)和Lef1(t值分别为7.50、11.54,P值均<0.05)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PBS组;DPC组小鼠创面组织中β连环蛋白和Lef1的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PBS组(t值分别为7.68、9.67,P<0.05)。  结论  DPC通过激活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加快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再上皮化,并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的毛囊再生。   目的  探索异体毛乳头细胞(DPC)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利用显微解剖结合胶原酶消化法自5只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触须毛囊中提取DPC并成功鉴定。将18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及DPC组(每组9只小鼠),在所有小鼠背部创建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别于伤后2、4、6 d,通过创面周围皮下注射给予DPC组小鼠含1×106个第4代DPC的细胞悬液100 μL、PBS组小鼠等体积的PBS。伤后3、7、10、14 d,观察2组小鼠创面愈合情况及毛发生长情况并测量创面剩余面积;另测量2组小鼠伤后14 d创面毛发覆盖面积。伤后14 d,收集2组小鼠创面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生毛囊情况并计数,行Masson染色观察真皮层胶原沉积情况并测量胶原沉积面积,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分子β连环蛋白、淋巴增强结合因子1(Lef1)的蛋白表达并定量,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β连环蛋白、Lef1的蛋白和mRNA表达。各实验样本数均为3。  结果  与PBS组相比,DPC组小鼠伤后各时间点创面再上皮化速度加快,且在伤后10、14 d可见更多毛发生长。伤后7、10、14 d,DPC组小鼠创面剩余面积分别为(13.92±2.90)、(3.69±1.78)、(1.09±0.14)mm2,分别明显小于PBS组的(26.19±2.06)、(10.84±3.59)、(6.75±2.11)mm2t值分别为5.85、3.09、4.63,P值均<0.05)。伤后14 d,DPC组小鼠创面毛发覆盖面积为(62±7)mm2,明显大于PBS组的(35±6)mm2t=2.89,P<0.05)。伤后14 d,与PBS组比较,DPC组小鼠创面组织中新生毛囊数量明显增多(t=5.43,P<0.05),真皮层胶原沉积面积明显缩小(t=3.56,P<0.05)。伤后14 d,免疫荧光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均显示,DPC组小鼠创面组织中β连环蛋白(t值分别为5.49、4.25,P值均<0.05)和Lef1(t值分别为7.50、11.54,P值均<0.05)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PBS组;DPC组小鼠创面组织中β连环蛋白和Lef1的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PBS组(t值分别为7.68、9.67,P<0.05)。  结论  DPC通过激活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加快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再上皮化,并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的毛囊再生。
严重烧伤小鼠肠-胰岛轴功能的变化及其作用
刘馨竹, 李大伟, 蒋敏, 李志生, 冯柏塨, 申传安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520-00189
摘要: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小鼠肠-胰岛轴功能的变化及其作用。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将90只C57BL/6J雄性8~10周龄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和烧伤组(每组45只小鼠),于烧伤组小鼠背部制备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创面,假伤组小鼠模拟致假伤。伤后24 h,检测空腹血糖(样本数为12)后,行腹腔糖耐量实验和口服糖耐量实验,并绘制血糖浓度-时间变化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样本数为6);分别于腹腔注射或灌胃给予葡萄糖溶液前及腹腔注射或灌胃给予葡萄糖溶液后30、60、120 min从心脏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浆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样本数为3);取每组3只小鼠回肠组织,行免疫荧光染色及原位末端标记染色检测肠道L细胞GLP-1表达及凋亡水平;提取每组6只小鼠胰岛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实验,分别经低糖(2.8 mmol/L葡萄糖)和高糖(16.7 mmol/L葡萄糖)孵育后取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胰岛素水平。取36只C57BL/6J雄性8~10周龄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烧伤组和烧伤+艾塞那肽4(Ex-4)组(每组12只小鼠),对假伤组和烧伤组小鼠行同前对应处理,将烧伤+Ex-4组小鼠同烧伤组小鼠致伤后给予其GLP-1受体激动剂Ex-4。伤后24 h,提取小鼠胰岛,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重链结合蛋白(BIP)、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磷酸化PERK(p-PERK)、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磷酸化eIF2α(p-eIF2α)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的蛋白表达并计算p-PERK/PERK、p-eIF2α/eIF2α比值(样本数为3),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胰岛细胞凋亡率(样本数为3),同前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实验以检测上清液中胰岛素水平(样本数为6)。  结果  伤后24 h,烧伤组小鼠空腹血糖为(7.3±1.0)mmol/L,显著高于假伤组的(5.1±0.6)mmol/L(t=6.36,P<0.05)。伤后24 h,在腹腔糖耐量实验和口服糖耐量实验中,烧伤组小鼠血糖浓度-时间变化曲线下面积均显著大于假伤组(t值分别为4.32、6.03,P<0.05);与假伤组相比,烧伤组小鼠经腹腔注射予以葡萄糖溶液前血浆胰岛素水平及经腹腔注射或灌胃予以葡萄糖溶液前血浆GLP-1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经腹腔注射或灌胃予以葡萄糖溶液后30、60、120 min血浆胰岛素水平及经灌胃予以葡萄糖溶液后30、60 min血浆GLP-1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伤后24 h,与假伤组相比,烧伤组小鼠肠道L细胞GLP-1表达水平显著减低(t=7.74,P<0.05),凋亡水平显著升高(t=14.28,P<0.05)。伤后24 h,烧伤组小鼠经高糖孵育的胰岛上清液中胰岛素水平为(8.5±0.4)ng/mg,显著低于假伤组的(15.7±0.3)ng/mg(t=18.68,P<0.05)。伤后24 h,与假伤组相比,烧伤组小鼠胰岛中BIP、p-PERK/PERK、p-eIF2α/eIF2α和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烧伤组相比,烧伤+Ex-4组小鼠胰岛中BIP、p-PERK/PERK、p-eIF2α/eIF2α和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伤后24 h,烧伤组小鼠胰岛细胞凋亡率为(32.0±3.0)%,显著高于假伤组的(10.3±2.5)%;烧伤+Ex-4组小鼠胰岛细胞凋亡率为(20.0±3.6)%,显著低于烧伤组(P<0.05)。伤后24 h,烧伤组小鼠经高糖孵育的胰岛上清液中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假伤组(P<0.05),烧伤+Ex-4组小鼠经高糖孵育的胰岛上清液中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烧伤组(P<0.05)。  结论  严重烧伤后小鼠肠-胰岛轴功能障碍,肠道L细胞凋亡增多、GLP-1合成分泌减少,胰岛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凋亡增多,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减少;GLP-1受体激动剂Ex-4能保护严重烧伤小鼠胰岛细胞功能,可能通过减轻内质网应激降低胰岛细胞凋亡水平,促进胰岛素分泌。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小鼠肠-胰岛轴功能的变化及其作用。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将90只C57BL/6J雄性8~10周龄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和烧伤组(每组45只小鼠),于烧伤组小鼠背部制备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创面,假伤组小鼠模拟致假伤。伤后24 h,检测空腹血糖(样本数为12)后,行腹腔糖耐量实验和口服糖耐量实验,并绘制血糖浓度-时间变化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样本数为6);分别于腹腔注射或灌胃给予葡萄糖溶液前及腹腔注射或灌胃给予葡萄糖溶液后30、60、120 min从心脏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浆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样本数为3);取每组3只小鼠回肠组织,行免疫荧光染色及原位末端标记染色检测肠道L细胞GLP-1表达及凋亡水平;提取每组6只小鼠胰岛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实验,分别经低糖(2.8 mmol/L葡萄糖)和高糖(16.7 mmol/L葡萄糖)孵育后取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胰岛素水平。取36只C57BL/6J雄性8~10周龄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烧伤组和烧伤+艾塞那肽4(Ex-4)组(每组12只小鼠),对假伤组和烧伤组小鼠行同前对应处理,将烧伤+Ex-4组小鼠同烧伤组小鼠致伤后给予其GLP-1受体激动剂Ex-4。伤后24 h,提取小鼠胰岛,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重链结合蛋白(BIP)、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磷酸化PERK(p-PERK)、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磷酸化eIF2α(p-eIF2α)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的蛋白表达并计算p-PERK/PERK、p-eIF2α/eIF2α比值(样本数为3),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胰岛细胞凋亡率(样本数为3),同前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实验以检测上清液中胰岛素水平(样本数为6)。  结果  伤后24 h,烧伤组小鼠空腹血糖为(7.3±1.0)mmol/L,显著高于假伤组的(5.1±0.6)mmol/L(t=6.36,P<0.05)。伤后24 h,在腹腔糖耐量实验和口服糖耐量实验中,烧伤组小鼠血糖浓度-时间变化曲线下面积均显著大于假伤组(t值分别为4.32、6.03,P<0.05);与假伤组相比,烧伤组小鼠经腹腔注射予以葡萄糖溶液前血浆胰岛素水平及经腹腔注射或灌胃予以葡萄糖溶液前血浆GLP-1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经腹腔注射或灌胃予以葡萄糖溶液后30、60、120 min血浆胰岛素水平及经灌胃予以葡萄糖溶液后30、60 min血浆GLP-1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伤后24 h,与假伤组相比,烧伤组小鼠肠道L细胞GLP-1表达水平显著减低(t=7.74,P<0.05),凋亡水平显著升高(t=14.28,P<0.05)。伤后24 h,烧伤组小鼠经高糖孵育的胰岛上清液中胰岛素水平为(8.5±0.4)ng/mg,显著低于假伤组的(15.7±0.3)ng/mg(t=18.68,P<0.05)。伤后24 h,与假伤组相比,烧伤组小鼠胰岛中BIP、p-PERK/PERK、p-eIF2α/eIF2α和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烧伤组相比,烧伤+Ex-4组小鼠胰岛中BIP、p-PERK/PERK、p-eIF2α/eIF2α和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伤后24 h,烧伤组小鼠胰岛细胞凋亡率为(32.0±3.0)%,显著高于假伤组的(10.3±2.5)%;烧伤+Ex-4组小鼠胰岛细胞凋亡率为(20.0±3.6)%,显著低于烧伤组(P<0.05)。伤后24 h,烧伤组小鼠经高糖孵育的胰岛上清液中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假伤组(P<0.05),烧伤+Ex-4组小鼠经高糖孵育的胰岛上清液中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烧伤组(P<0.05)。  结论  严重烧伤后小鼠肠-胰岛轴功能障碍,肠道L细胞凋亡增多、GLP-1合成分泌减少,胰岛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凋亡增多,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减少;GLP-1受体激动剂Ex-4能保护严重烧伤小鼠胰岛细胞功能,可能通过减轻内质网应激降低胰岛细胞凋亡水平,促进胰岛素分泌。
组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巨大胸壁缺损的临床效果
于峻懿, 宋达疆, 刘旭, 王志远, 李赞, 章一新, 周波, 吕春柳, 唐园园, 易亮, 罗振华, 杨丽仪
,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120-00199
摘要:
  目的  探讨组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巨大胸壁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3年8月—2020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整形外科收治3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胸壁肿瘤或胸壁肿瘤根治术后放射性溃疡患者,其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25~71岁。行肿瘤切除、创面清创后,继发胸壁缺损面积为300~600 cm2(长16~32 cm、宽16~35 cm)。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术前设计,灵活采用不同供区穿支皮瓣、肌皮瓣组合修复胸壁缺损,组合组织瓣面积约为260~540 cm2(长20~30 cm、宽13~20 cm),其中2例患者采用游离大腿后内侧穿支皮瓣+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5例患者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7例患者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腹直肌肌皮瓣+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2例患者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腹直肌肌皮瓣+带蒂背阔肌肌皮瓣,15例患者采用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对于组合组织瓣修复后剩余的小面积浅表组织缺损,采用皮片移植修复或于组织瓣成活、组织水肿消退后行延期局部皮瓣移植修复,选择合适的供受区血管进行吻合以重建组织瓣血运。将能直接缝合的组织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不能直接缝合者行皮片移植或延期缝合。记录受区血管吻合情况、手术耗时、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观察组织瓣、皮片成活情况,重建的胸壁外形和质地,组织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瘢痕增生情况、功能情况,供皮区瘢痕形成情况。术后随访肿瘤复发情况及复发患者死亡情况。  结果  受区吻合血管如下:胸廓内血管近心端24次、远心端12次,胸背血管主干4次,胸背血管前锯肌支8次,胸肩峰血管12次。手术耗时为6.0~8.5 h,术后住院天数为9~21 d。4例患者术后部分组织瓣边缘坏死,均采用换药处理后愈合;其余患者组织瓣及移植皮片均完全成活。重建的胸壁外形、质地良好。4例患者腹部组织瓣供区创面愈合不良,经换药和局部引流后愈合;所有组织瓣供区均仅遗留线性瘢痕,组织瓣供区均无明显功能障碍;供皮区轻度增生瘢痕。术后随访9~36个月,6例患者肿瘤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5~20个月;行综合治疗后,3例患者死亡。  结论  组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巨大胸壁缺损的效果好,总手术时长和住院时长缩短,避免多次手术,术后患者胸壁外形良好,胸壁肿瘤患者肿瘤复发减少。   目的  探讨组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巨大胸壁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3年8月—2020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整形外科收治3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胸壁肿瘤或胸壁肿瘤根治术后放射性溃疡患者,其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25~71岁。行肿瘤切除、创面清创后,继发胸壁缺损面积为300~600 cm2(长16~32 cm、宽16~35 cm)。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术前设计,灵活采用不同供区穿支皮瓣、肌皮瓣组合修复胸壁缺损,组合组织瓣面积约为260~540 cm2(长20~30 cm、宽13~20 cm),其中2例患者采用游离大腿后内侧穿支皮瓣+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5例患者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7例患者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腹直肌肌皮瓣+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2例患者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腹直肌肌皮瓣+带蒂背阔肌肌皮瓣,15例患者采用双侧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对于组合组织瓣修复后剩余的小面积浅表组织缺损,采用皮片移植修复或于组织瓣成活、组织水肿消退后行延期局部皮瓣移植修复,选择合适的供受区血管进行吻合以重建组织瓣血运。将能直接缝合的组织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不能直接缝合者行皮片移植或延期缝合。记录受区血管吻合情况、手术耗时、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观察组织瓣、皮片成活情况,重建的胸壁外形和质地,组织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瘢痕增生情况、功能情况,供皮区瘢痕形成情况。术后随访肿瘤复发情况及复发患者死亡情况。  结果  受区吻合血管如下:胸廓内血管近心端24次、远心端12次,胸背血管主干4次,胸背血管前锯肌支8次,胸肩峰血管12次。手术耗时为6.0~8.5 h,术后住院天数为9~21 d。4例患者术后部分组织瓣边缘坏死,均采用换药处理后愈合;其余患者组织瓣及移植皮片均完全成活。重建的胸壁外形、质地良好。4例患者腹部组织瓣供区创面愈合不良,经换药和局部引流后愈合;所有组织瓣供区均仅遗留线性瘢痕,组织瓣供区均无明显功能障碍;供皮区轻度增生瘢痕。术后随访9~36个月,6例患者肿瘤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5~20个月;行综合治疗后,3例患者死亡。  结论  组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巨大胸壁缺损的效果好,总手术时长和住院时长缩短,避免多次手术,术后患者胸壁外形良好,胸壁肿瘤患者肿瘤复发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