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39卷  第8期

指南与共识
烧伤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23版)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烧伤医学分会,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2023, 39(8): 701-712.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519-00176
摘要: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实施“乙类乙管”,全国多地出现多波次大量COVID-19病例,新型冠状病毒对机体的长期影响也逐步被重视。烧伤合并COVID-19的临床救治仍是我国烧伤救治机构面临的一大挑战,如何规范此类患者的临床救治,最大限度地改善预后,并为未来类似传染病提供经验,显得尤为必要。为此,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烧伤医学分会、《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发起并组织多学科专家,基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临床实践和其他学科权威指南,制订了该共识,以期规范烧伤合并COVID-19患者的临床救治。
专家论坛
毁损性电烧伤患者的功能重建与康复策略探讨
沈余明, 代强
2023, 39(8): 713-71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506-00158
摘要:
电烧伤是一种立体性的毁损伤,要高度重视毁损性电烧伤患者的功能重建与康复。毁损性电烧伤的创面修复、保肢不是治疗的终点,使患者功能康复、走向社会才是治疗的目标。该文从毁损性电烧伤的早期创面修复和晚期功能重建与康复、保肢与截肢、供区损伤最小化、心理康复及多学科合作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只有高度重视功能重建与康复,让这方面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实现毁损性电烧伤的完美修复与康复。
高压电烧伤进行性损伤的机制及防治策略
张庆富, 郝嘉文
2023, 39(8): 718-723.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331-00107
摘要:
高压电烧伤是各种烧伤中对组织器官毁损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上,高压电烧伤进行性损伤是影响截肢平面及救治成功率的关键病理变化,目前其确切的定义和发生机制尚未被阐明,临床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而针对高压电烧伤进行性损伤机制及治疗的相关研究资料匮乏。该文通过分析和总结高压电烧伤进行性损伤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及常见结局,为高压电烧伤进行性损伤的机制研究和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论著·电烧伤
足部微型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Ⅳ度电烧伤创面的疗效
薛继东, 狄海萍, 梁琰, 邢培朋, 郭海娜, 赵孝开, 王丽敏, 夏成德
2023, 39(8): 724-73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323-00094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足部微型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Ⅳ度电烧伤创面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7月—2022年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指Ⅳ度电烧伤患者,其中男19例、女1例,年龄18~64岁。20处创面中,15处创面位于掌侧,包括拇指8处、示指5处、中指2处;5处创面位于背侧,包括示指1处、中指4处。清创后创面面积为4.5 cm×2.0 cm~7.0 cm×3.0 cm。根据组织结构相似性原则,采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10处创面、采用拇趾腓侧皮瓣修复5处创面、采用足背动脉皮瓣修复5处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5.0 cm×2.5 cm~8.0 cm×3.5 cm。游离移植皮瓣且同时吻合动静脉和/或神经,移植大腿中厚皮修复供区创面。术后观察皮瓣和皮片成活情况。随访观察皮瓣外观以及患指末梢温度、颜色。于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估患指关节功能及皮瓣感觉恢复情况,测量吻合神经皮瓣处皮肤两点辨别觉距离;采用疗效满意度评分表调查患者的疗效满意度,并计算非常满意率;采用综合评价量表评价皮瓣修复效果,并计算优良率。   结果   术后皮瓣和皮片均成活。术后随访10~18个月,皮瓣外观自然、不臃肿,患指末梢温度、颜色与正常手指皮肤基本一致。末次随访时,患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11个患指关节活动度在正常范围,6个患指总主动活动度恢复到健侧的85%,3个患指总主动活动度恢复到健侧的75%。皮瓣感觉恢复情况:吻合神经的15个皮瓣感觉均恢复到S3 +级,皮瓣处皮肤两点辨别觉距离为7.0~9.0 mm;未吻合神经的有1个皮瓣感觉恢复到S2级,4个皮瓣感觉恢复到S1级。20例患者的疗效满意度:非常满意者16例、一般满意者4例,非常满意率为80%;20个皮瓣修复效果:优16个、良2个、中2个,优良率为90%。   结论   由于供受区组织结构相似,采用足部微型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Ⅳ度电烧伤创面可获得较佳的外观和功能,其中行神经吻合者患指功能及感觉恢复更佳,患者疗效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上肢毁损性电烧伤的救治方法及其临床疗效
张伟, 陈斓, 杨飞, 张卫东, 刘峰, 谢卫国
2023, 39(8): 731-73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530-00188
摘要:
  目的   探讨上肢毁损性电烧伤的救治方法及其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4年7月—2020年12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上肢毁损性电烧伤男性患者,其年龄为21~57岁,其中7例患者行急诊手术,共对20个患肢行保肢治疗。对5个患肢坏死骨行切除处理,将1例患者左侧患肢远端残余手及腕部交叉异位再植至右前臂残端,对2个尺桡骨远端坏死患肢行截骨后短缩再植。彻底清创后,拟用组织瓣修复的创面面积为12 cm×7 cm~58 cm×13 cm。根据创面大小和分布,采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联合吻合血管的游离腹股沟皮瓣移植修复2个患肢创面;游离移植背阔肌肌皮瓣、股前外侧皮瓣、脐旁穿支皮瓣修复其余17个患肢创面,其中创面较大的10个患肢联合移植腹股沟皮瓣或另一侧脐旁穿支皮瓣。移植组织瓣总面积为20 cm×8 cm~52 cm×20 cm。组织瓣移植术中,根据患肢血管缺损长度,分别用组织瓣血管蒂远端、患侧无损伤静脉、腹壁浅静脉、大隐静脉等桥接14个患肢远端动脉,并对其中3个远端回流不畅患肢行大隐静脉移植再通肢体远端静脉。对供瓣区创面行直接缝合或刃厚头皮移植修复。创面基本愈合后开始循序渐进的功能康复训练,组织瓣移植术后3个月开始进行功能重建和瘢痕整复手术。记录术后组织瓣/皮片成活及创面愈合情况、保肢情况和随访情况,末次随访时评估保肢成功患肢的功能并使用臂、肩、手残障(DASH)评分表进行评分。   结果   术后,患肢移植的组织瓣及供瓣区创面移植的皮片均成活,供受区创面愈合良好。2个患肢于组织瓣移植术后10 d内出现远端坏死,行前臂中上段截肢;其余18个患肢保肢(含短缩再植与交叉异位再植)成功。随访6~48个月,5个保肢成功患肢于组织瓣移植术后3~18个月出现残余肌腱和骨组织无菌性溶解排出,经手术清创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后逐渐愈合。末次随访时,2个截肢后患肢残端愈合良好;18个保肢成功患肢均存活良好,其中8个患肢手指屈伸功能及拇指对掌功能恢复良好且可独立完成日常活动,9个患肢恢复部分活动功能且可在对侧上肢协助或辅具辅助下完成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1个患肢无功能。末次随访时,18个保肢成功患肢功能的DASH评分表评分为30.0~100分。   结论   及时手术清创,妥善处理损伤骨组织,有效的血管桥接重建患肢远端动脉,并采用血运丰富的组织瓣修复创面,配合早期康复和功能整复治疗,有利于挽救毁损性电烧伤上肢并改善患肢功能。
电烧伤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李全, 巴特, 曹胜军, 陈强, 周彪, 闫增强, 侯智慧, 王凌峰
2023, 39(8): 738-74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419-00132
摘要:
  目的   通过筛选电烧伤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发生DIC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23年1月内蒙古包钢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18例电烧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8例、女20例,年龄(38±14)岁。按照治疗期间是否被诊断为DIC,将患者分为DIC组和非DIC组。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致伤电压、伤后1 d内是否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烧伤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是否合并吸入性损伤、多发伤和入院时是否发生休克,简明烧伤严重指数评分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评分;患者入院24 h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资料,包括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计数,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生化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血糖、肌酐、尿素氮的水平,血气分析指标: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碳酸氢根、碱剩余,心肌酶谱指标:肌红蛋白、肌钙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α-羟丁酸脱氢酶的水平。对数据行 χ 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最小绝对值压缩和选择算法(LASSO)回归进行降维处理,筛选218例电烧伤患者发生DIC的预测因子。将前述预测因子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218例电烧伤患者发生DIC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预测模型列线图。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和ROC曲线下面积评估预测模型性能,采用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法(DCA)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   与非DIC组相比,DIC组患者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总住院时间以及高压致伤、伤后1 d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合并吸入性损伤、入院时发生休克的比例均显著增大/延长( Z值分别为-2.53、-4.65、-2.10, χ 2值分别为11.46、16.00、7.98、18.93, P<0.05)。与非DIC组相比,DIC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APTT、D-二聚体水平、肌红蛋白、WBC、PLT以及FIB、总胆红素、肌酸激酶水平均显著延长/升高( Z值分别为-2.02、-4.51、-3.82, t值分别为-3.84、-2.34、-2.77、-2.70、-2.61),总蛋白水平、血pH值均显著降低( t=-2.85、 Z=-2.03), P<0.05。对前述1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LASSO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致伤电压、入院时发生休克、伤后1 d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以及入院24 h内的D-二聚体水平与总蛋白水平为218例电烧伤患者发生DIC的预测因子(回归系数分别为0.24、0.52、0.35、0.13、-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致伤电压、入院时发生休克、伤后1 d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和入院24 h内的D-二聚体水平是218例电烧伤患者发生DIC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3.33、4.24、2.68、1.38,95%置信区间分别为1.43~7.79、1.78~10.07、1.17~6.13、1.19~1.61, P<0.05)。根据前述4个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可评估患者发生DIC概率的预测模型列线图。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5%置信区间为0.82~0.95,提示该模型预测能力较好;预测模型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提示该模型有较高校准度;预测模型的临床DCA显示,患者阈值概率在4%~97%范围内,提示该模型预测能力较好。   结论   致伤电压、入院时发生休克、伤后1 d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入院24 h内的D-二聚体水平是电烧伤患者发生DIC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为该类患者是否发生DIC提供早期预警。
论著
多巴酚丁胺对糖尿病足创面游离皮瓣修复术中血流灌注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窦雪娇, 王海英, 陈伟, 周健, 魏在荣
2023, 39(8): 746-752.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220-00543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多巴酚丁胺对糖尿病足创面游离皮瓣修复术中血流灌注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2022年1—11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糖尿病足患者,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44~75岁,足部创面大小为5 cm×4 cm~20 cm×10 cm,均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记录麻醉诱导前、血管再通后10 min、泵注多巴酚丁胺后达目标血压[即平均动脉压(MAP)较麻醉诱导前高6~10 mmHg(1 mmHg=0.133 kPa)]时、拔出气管导管后10 min的心率及MAP;血管再通后10 min及泵注多巴酚丁胺后达目标血压时,静脉推注造影剂吲哚菁绿,采用红外显像仪观测皮瓣血流灌注情况,计算皮瓣高、低灌注面积比;记录皮瓣切取面积、手术时长、输液总量、多巴酚丁胺的泵注剂量及使用总量、术中不良事件、术后皮瓣并发症及随访情况。对数据行配对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及广义估计方程法分析。   结果   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患者血管再通后10 min心率与MAP均明显降低( P<0.05),泵注多巴酚丁胺后达目标血压时心率与MAP均明显升高( P<0.05);与血管再通后10 min比较,患者泵注多巴酚丁胺后达目标血压时、拔出气管导管后10 min心率与MAP均明显升高( P<0.05);与泵注多巴酚丁胺后达目标血压时比较,患者拔出气管导管后10 min心率与MAP均明显降低( P<0.05)。患者泵注多巴酚丁胺后达目标血压时皮瓣高灌注面积比为0.63±0.11,明显高于血管再通后10 min的0.31±0.09( t=-9.92, P<0.05);患者泵注多巴酚丁胺后达目标血压时皮瓣低灌注面积比为0.12±0.05,明显低于血管再通后10 min的0.45±0.10( t=17.05, P<0.05)。患者皮瓣切取面积为(174±35)cm 2,手术时长为(372±52)min,输液总量为(2 485±361)mL,多巴酚丁胺泵注剂量为3~13 μg·kg -1·min -1、使用总量为5.7(2.1,9.7)mg。2例患者泵注多巴酚丁胺期间MAP较血管再通后10 min明显升高,但在还未达到比麻醉诱导前高6 mmHg时,已达最大心率(130次/min以上),停止泵注多巴酚丁胺后心率逐渐恢复至90 次/min左右。术后2 d,1例患者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移植对侧大腿薄中厚皮片修复。术后随访3~6个月,皮瓣均存活良好,质地柔软、形态饱满,患者未发生不良心血管意外事件。   结论   将多巴酚丁胺应用于糖尿病足创面游离皮瓣修复术中,可明显提升患者MAP,扩大高灌注区域,缩小低灌注范围,增加皮瓣活力,且近期随访效果好,适宜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臀部自由穿支螺旋桨肌皮瓣修复合并深部死腔的臀部复杂性创面的临床效果
陈黎明, 王刚, 刘宏, 赵若梅, 刘晓慧, 曹广通, 姚宗江, 李志勇, 刘毅
2023, 39(8): 753-75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115-00488
摘要:
  目的   探讨利用臀部自由穿支螺旋桨肌皮瓣修复合并深部死腔的臀部复杂性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6月—2022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合并深部死腔的臀部复杂性创面患者,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6~62岁,原始创面面积为4.0 cm×3.0 cm~8.0 cm×7.0 cm,死腔深度为7~11 cm。均采用臀部自由穿支螺旋桨肌皮瓣修复创面,皮瓣面积为6.0 cm×2.5 cm~13.0 cm×7.0 cm,肌瓣长6~11 cm。将供区创面均直接拉拢缝合。观察术后肌皮瓣成活、并发症发生及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外形。   结果   1例患者术后2 d因引流不畅,肌皮瓣下出现淤血,经换药引流15 d愈合,其余患者肌皮瓣术后均顺利成活;供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随访3~10个月,供受区均外形饱满,与健侧差别不大,能够承压。   结论   臀部自由穿支螺旋桨肌皮瓣可以同时修复深部死腔和体表创面。采用该肌皮瓣修复合并深部死腔的臀部复杂性创面,供区损伤小,术后供受区能够承压,并能保证臀部饱满的外形。
不同类型游离穿支皮瓣组合在四肢复杂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李海, 肖顺娥, 邓呈亮, 吴必华, 吴祥奎, 张天华, 刘志远, 魏在荣
2023, 39(8): 758-76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720-00300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游离穿支皮瓣组合在四肢复杂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月—2022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四肢复杂创面患者,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8~55岁,创面位于上肢者4例、下肢者7例,均采用不同类型游离穿支皮瓣组合进行修复。清创后,创面面积为7.0 cm×6.0 cm~28.0 cm×12.0 cm。应用穿支皮瓣组合类型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3叶皮瓣者6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联合斜支穿支皮瓣者2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分叶皮瓣联合对侧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者2例、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联合𧿹甲瓣者1例,单个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2.0 cm~25.0 cm×6.0 cm。对供瓣区创面行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皮片/皮瓣修复。游离移植皮瓣时,根据皮瓣实际携带穿支情况进行裁剪、分叶,并将供区与受区血管进行端端或端侧吻合。术后观察原发受区移植皮瓣成活情况、是否发生血管危象,供瓣区创面愈合情况及供瓣区移植的皮片/皮瓣存活情况。随访时,观察原发受区移植皮瓣血运、外观及质地,同时观察足底受区负重情况以及皮瓣有无滑动、溃疡、窦道,手部外观及功能;观察供瓣区并发症情况。   结果   术后,1例患者原发受区移植皮瓣发生血管危象,经探查+静脉移植桥接后成活;1例患者原发受区移植股前外侧分叶皮瓣中的1叶发生部分坏死,经换药+皮片移植后痊愈;其余9例患者原发受区移植不同类型穿支皮瓣均成活。术后,直接缝合的供瓣区创面愈合良好,供瓣区移植的皮片或皮瓣均存活良好。随访3~24个月,原发受区移植皮瓣血运、外观及质地均良好,其中2例应用股前外侧皮瓣联合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底缺损者足底受区能负重活动,其皮瓣质地与足底正常皮肤接近,无皮瓣滑动、溃疡或窦道形成,1例采用双侧股前外侧皮瓣联合𧿹甲瓣修复手部联合前臂软组织缺损者手部尤其是拇指外观与功能均良好;供瓣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无其他明显并发症。   结论   采用不同类型游离穿支皮瓣组合修复四肢复杂创面安全性高、疗效佳,并发症少,是一种可靠的临床方案。
游离血流与神经桥接型第2趾胫侧皮瓣治疗近指间关节重度屈曲挛缩的效果
王凯, 金光哲, 滕志成, 葛成伟, 柳志锦, 巨积辉, 董帅, 王强, 李亚东
2023, 39(8): 765-77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707-00286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游离血流、神经桥接型第2趾胫侧皮瓣治疗近指间关节重度屈曲挛缩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3年3月—2019年10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外伤术后近指间关节重度屈曲挛缩(Ⅲ型)患者,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17~62岁。切断影响近指间关节伸直的挛缩组织并切除瘢痕组织后,伸直位近指间关节掌侧创面大小为2.0 cm×1.0 cm~2.5 cm×1.5 cm,指固有动脉、神经缺损长1.0~1.5 cm。于第2趾胫侧切取与创面大小相同的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用长约1.5 cm胫侧趾足底固有动脉、神经桥接修复缺损的指固有动脉、神经,于小腿近端胫侧切取全厚皮片修复皮瓣供区创面,将皮片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和皮片成活情况;随访患者并于末次随访时,观察患指与第2趾包括其上供受区恢复情况,同时观测皮瓣修复处及患指指腹两点辨别觉距离,对患指行Allen试验检查桥接血管血流通畅性,按照中华医学会近指间关节活动范围标准评价患指近指间关节功能。   结果   术后皮瓣和皮片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5~22个月,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修复处外形良好,色泽、质地佳,两点辨别觉距离为9~12 mm,患指指腹两点辨别觉距离为6~10 mm;患指Allen试验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即桥接血管血流通畅性良好),无屈曲挛缩复发,近指间关节功能均评定为优;第2趾植皮区无破溃但伴少许色素沉着,足趾屈伸活动良好。   结论   采用游离血流、神经桥接型第2趾胫侧皮瓣治疗近指间关节重度屈曲挛缩,疗效可靠,皮瓣修复处色泽、质地佳,桥接修复挛缩严重的指固有动脉、神经有利于改善指体血供及重建感觉。
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裸鼠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作用
唐黎珺, 李笑眉, 张筱薇, 罗艺, 徐刚
2023, 39(8): 771-77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804-00334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对裸鼠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招募苏北人民医院40名健康志愿者,包括32名女性、8名男性,年龄为60~72岁,抽取静脉血后制备富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L-PRF)和A-PRF膜片,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2种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膜片的微观结构。以下实验样本数均为3。将L-PRF、A-PRF膜片分别设为L-PRF组、A-PRF组并进行培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培养1、3、7、14 d上清液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B(PDGF-A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释放浓度。取小鼠L929成纤维细胞(Fb),分为L-PRF组、A-PRF组,并分别加入L-PRF或A-PRF条件培养基培养,于培养1、3、7 d采用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并计算划痕后24 h细胞迁移率。取36只6~8周龄雄性BALB/c裸鼠,于一侧后腿皮肤制作1个深Ⅱ度烧伤创面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L-PRF组、A-PRF组,每组12只。生理盐水组裸鼠创面仅行生理盐水冲洗,L-PRF组、A-PRF组裸鼠创面另覆盖相应PRF膜片,3组裸鼠创面均用敷料包扎固定。治疗4、7、14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取创面组织行Masson染色观察新生胶原情况,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创面CD31阳性细胞百分比。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   结果   L-PRF膜片由粗大的纤维蛋白束构成致密的网状结构,散在分布形态完整的白细胞及血小板。A-PRF膜片由细小的纤维蛋白束构成疏松的网状结构,散在分布少量变形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培养1 d,A-PRF组PRF培养上清液中PDGF-AB释放浓度明显高于L-PRF组( t=5.73, P<0.05),2组PRF培养上清液中VEGF释放浓度相近( P>0.05);培养3、7、14 d,A-PRF组PRF培养上清液中PDGF-AB、VEGF释放浓度均明显高于L-PRF组( t值分别为6.93、7.45、5.49,6.97、8.97、13.64, P<0.05)。培养3、7、14 d,2组PRF培养上清液中PDGF-AB、VEGF释放浓度均明显高于组内前一时间点( P<0.05)。培养1、3、7 d,A-PRF组小鼠Fb增殖活性分别为0.293±0.034、0.582±0.054、0.775±0.040,均明显强于L-PRF组的0.117±0.013、0.390±0.036、0.581±0.037( t值分别为8.38、5.14、6.16, P<0.05)。划痕后24 h,A-PRF组小鼠Fb迁移率为(60.9±2.2)%,明显高于L-PRF组的(39.1±2.3)%( t=11.74, P<0.05)。治疗4 d,L-PRF组和A-PRF组裸鼠创面渗液较少且未见明显感染迹象,生理盐水组裸鼠创面有较多渗液。治疗7 d,L-PRF组和A-PRF组裸鼠创面干燥结痂,生理盐水组裸鼠创面仍有少量渗液。治疗14 d,A-PRF组裸鼠创面趋于愈合,L-PRF组裸鼠仍残留小部分创面,生理盐水组裸鼠创面仍有未脱落焦痂。治疗4、7、14 d,L-PRF组裸鼠创面愈合率与CD31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P<0.05);与生理盐水组和L-PRF组相比,A-PRF组裸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升高( P<0.05),新生胶原排列有序、分布均匀且未见过度沉积,CD31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升高( P<0.05)。   结论   A-PRF稳定的纤维蛋白网状结构能维持生长因子持续释放、加快细胞增殖、促进细胞迁移,以缩短裸鼠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且改善愈合质量。
论著·护理专栏
烧伤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投入与自我效能感对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
陈瀚熙, 刘汶佶, 刘冰, 黄志锋, 张秋萍, 萧惜玲, 赖文, 郑少逸
2023, 39(8): 779-786.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905-00379
摘要:
  目的   分析烧伤重症监护病房(BICU)护士工作投入与自我效能感对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作用路径。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2020年5—10月,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我国30家设置BICU的医院,对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BICU护士,采用护理问题对应行动(OPSN)自我评价量表、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UWE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分别评估其临床实践能力、工作投入、自我效能感,统计各指标量表总得分并计算条目平均分。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调查护士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工作年限、职称、所属医院所在经济分区。比较将护士按一般资料分类后前述3个评估指标量表总得分,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对3个评估指标的量表总得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基于前述3个评估指标量表总得分,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3个评估指标关系的中介分析和结构模型路径分析,用Bootstrap法进行作用路径验证。   结果   共发放问卷401份,收回有效问卷337份,有效回收率为84.04%。337名护士临床实践能力、工作投入、自我效能感的量表总得分分别为(98.2±11.7)、(67.7±18.6)、(26.6±5.6)分,条目平均分分别为(3.9±0.5)、(4.5±1.2)、(2.7±0.6)分。337名护士中,女性、年龄在40岁及以下者居多,大多数护士都处于已婚状态、拥有本科学历,工作年限≤10年的护士占比较大,职称为护师和来自东南地区者均约占50%。不同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称护士临床实践能力的量表总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3.26、4.36、3.12、2.80 ,P<0.05);不同工作年限护士工作投入的量表总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50, P<0.05);不同年龄、工作年限、职称护士自我效能感的量表总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4.91、4.50、2.91, P<0.05)。护士工作投入的量表总得分与临床实践能力的量表总得分、自我效能感的量表总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 r值分别为0.30、0.51, P<0.05),护士自我效能感的量表总得分与临床实践能力的量表总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r=0.37, P<0.05)。模型适配度良好,中介模型成立;护士工作投入对自我效能感和临床实践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β值分别为0.54、0.16, P<0.05),护士自我效能感对临床实践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β=0.29, P<0.05);工作投入直接作用于自我效能感及临床实践能力,自我效能感直接作用于临床实践能力并在工作投入与临床实践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Bootstrap法验证显示,自我效能感在工作投入对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中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效应量为0.16,95%置信区间为0.08~0.24, P<0.05),占工作投入对临床实践能力总效应(效应量为0.32)的一半。   结论   BICU护士临床实践能力中等偏上,自我效能感中等,工作投入高;工作投入和自我效能感与临床实践能力相互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工作投入可直接或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临床实践能力。
病例报告
腋窝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致巨大溃疡1例
刘峰, 张伟, 谢卫国, 陈斓, 李泽
2023, 39(8): 787-78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331-00116
摘要:
2019年5月16日,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1例51岁、腋窝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致罕见巨大溃疡男性患者,对扩大切除的溃疡创面组织行活检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而后确诊。最终,采用皮瓣、皮片移植联合放射治疗以及化学治疗获得较好预后。
综述
烧伤后认知障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罗月, 梁光萍
2023, 39(8): 790-79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117-00492
摘要:
烧伤后认知障碍是烧伤患者诊断和治疗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其机制可能与炎症反应的激活、血脑屏障破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失衡、神经细胞改变等相关。针对其机制,采取预防及治疗措施将是未来减少烧伤后认知障碍的最优选择。该文就烧伤患者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情况及风险因素、可能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及时准确地评估、处理及预防烧伤患者认知障碍提供参考。
细胞衰老在慢性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方邵一涵, 刘德伍
2023, 39(8): 795-80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928-00424
摘要:
慢性创面因其长期难愈的特性、严重不良的预后,给患者及其家庭与社会带来巨大压力和困难。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衰老在慢性创面中存在并影响创面愈合。该文通过回顾慢性创面中细胞衰老的特征,讨论细胞衰老与慢性创面愈合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当前一系列抗衰老策略,引出将细胞衰老作为潜在靶点治疗慢性创面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