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39卷  第7期

院士论坛
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高质量建设和发展需要进一步关注的10个问题
付小兵
2023, 39(7): 601-60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620-00222
摘要:
在过去30年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高质量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但在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影响发展的体制与机制问题。该文从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建设和创新理论与关键技术体系等10个方面发表个人看法,希望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高质量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
专家论坛
靶向树突状细胞的脓毒症免疫调理新策略
姚咏明, 张卉, 吴瑶
2023, 39(7): 606-61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321-00087
摘要:
树突状细胞是介导机体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的主要抗原提呈细胞。脓毒症状态下,树突状细胞数目减少,抗原提呈能力减弱,分泌细胞因子异常,造成T淋巴细胞活化障碍。既往研究提示,树突状细胞数目和功能变化是导致免疫功能抑制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针对脓毒症时树突状细胞的变化特点,结合其目前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并提出了靶向树突状细胞凋亡、分化和功能等方面的免疫调理新策略,以期为严重烧创伤并发脓毒症的有效防治提供新思路。
重视精准烧伤医学体系的建设与推广
罗高兴, 孙晓艳, 吴军
2023, 39(7): 612-61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407-00116
摘要:
近年来,精准医学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观念固化、方法与工具缺乏等原因,精准医学在烧伤外科中的进展与应用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该文从烧伤创面面积与深度的精准诊断、烧伤创面的精准治疗、烧伤并发症的精准监测与诊治、精准烧伤康复治疗等方面,简要阐述了加强精准烧伤医学体系建设与推广的必要性及可能策略,希望能引起烧伤医务工作者的进一步重视,以快速推动我国精准烧伤医学的发展。
论著·烧创伤感染与免疫
危重烧伤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李琰光, 昌帅磊, 谢江帆, 叶向阳, 王磊, 李延仓, 李允, 李晓亮
2023, 39(7): 618-62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415-00127
摘要:
目的 探讨危重烧伤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7年1月—2022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8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危重烧伤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其中男61例、女27例,年龄26~74岁。统计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部位和病原菌检出情况。依据入院后28 d内的生存结局,将患者分为存活组(63例)和死亡组(25例)。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体重、烧伤总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情况、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评分以及伤后入院时间等基本资料与伤情,入院后24 h内检测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
红色诺卡菌细胞壁骨架对人中性粒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调节作用
杨云稀, 黄佳敏, 刘璐, 李林斌, 郑淳方, 周于莹, 孙炳伟
2023, 39(7): 625-632.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223-00056
摘要:
目的 探讨红色诺卡菌细胞壁骨架(Nr-CWS)对人中性粒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2022年5―10月招募于苏州市体检中心体检的成年健康志愿者15名(男7名、女8名,年龄24~45岁),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提取中性粒细胞。将细胞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对照组、仅用终质量浓度为60 ng/mL Nr-CWS处理的单纯Nr-CWS组、仅用终质量浓度1 μg/mL内毒素/脂多糖(LPS)刺激的单纯LPS组、用同前LPS刺激后再用Nr-CWS处理的LPS+Nr-CWS组。培养1 h,采用改良后的琼脂糖趋化模型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距离、趋化细胞百分比、...
增强创伤后小鼠巨噬细胞的芳香烃受体表达对炎症因子水平和杀菌能力的影响
旷田垠, 殷双琴, 代伟宏, 罗莉, 陈涛, 梁星河, 王日兴, 梁华平, 朱俊宇
2023, 39(7): 633-64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210-00040
摘要: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中芳香烃受体(AhR)的表达规律并分析增强创伤后PM的AhR表达对炎症因子水平和杀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40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小鼠周龄、性别、品系下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对照组、创伤后2 h组、创伤后6 h组、创伤后12 h组,每组10只。将后3组小鼠构建骨折+失血的严重创伤模型,对照组小鼠不做处理。分别在未创伤和创伤后2、6、12 h时,提取对照组、创伤后2 h组、创伤后6 h组、创伤后12 h组小鼠原代PM(提取细胞下同),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AhR的蛋...
论著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感染创面的处理策略
储国平, 蒋朝龙, 宣天梵, 周滇, 丁羚涛, 杨敏烈, 赵朋, 朱宇刚, 吕国忠
2023, 39(7): 641-64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122-00501
摘要:
目的 探讨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感染创面的手术处理方式,并评价其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4年10月—2022年9月,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感染创面患者,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46~78岁。Ⅰ期手术行清创、瘤体切除、动脉缝合/静脉移植修补动脉/动脉结扎,瘤体切除后创面面积4.0 cm×1.5 cm~12.0 cm×6.5 cm。对可缝合的创面行减张缝合及皮外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较大无法缝合的创面予持续VSD治疗控制感染。Ⅱ期对可缝合的创面行减张缝合;较大创面采用邻近易位皮瓣(面积...
精准皮瓣外科理念下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前方创面的临床效果
何晓清, 杨曦, 石岩, 段家章, 董凯旋, 徐月仙, 徐永清, 苏踊跃
2023, 39(7): 648-65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020-00461
摘要:
目的 介绍在精准皮瓣外科理念下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前方创面的方法并探讨其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4年8月—2022年3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在精准皮瓣外科理念的指导下,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修复7例患者膝关节前方创面,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36~66岁,清创后创面面积7 cm×5 cm~15 cm×11 cm。所有病例均行术前CT血管造影(CTA)检查,按照精准皮瓣外科方法评估皮瓣供、受区,选择最佳的皮瓣血管蒂、穿支和旋转点,皮瓣面积为10 cm×6 cm~20 cm×9 cm。将所有皮瓣供区直接缝合。观察术中探查情况与术前CTA情况是否一致。...
腓浅动脉穿支双叶皮瓣修复手指相邻2处创面的效果
张韬, 程俊楠, 杨林, 孙丰文, 高钦锋, 黄永涛, 杨成鹏, 曹阳, 柳志锦, 巨积辉
2023, 39(7): 655-66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930-00428
摘要:
目的 探讨腓浅动脉穿支双叶皮瓣修复手指相邻2处创面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指存在相邻2处创面患者,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5~51岁。清创后单处创面面积为2.5 cm×2.0 cm~7.5 cm×2.5 cm。创面均采用小腿腓浅动脉穿支双叶皮瓣修复,双叶皮瓣的单叶面积为3.0 cm×2.0 cm~8.0 cm×3.0 cm。将所有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中记录切取皮瓣数量、携带穿支数量和类型,测量穿支和腓浅动脉口径及血管蒂长度。术后记录皮瓣成活情况及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记录供受区恢复情况。末次随...
pH值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成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王晓琳, 李靖, 边永钎, 李金清, 李学拥
2023, 39(7): 662-67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930-00429
摘要:
目的 探讨pH值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成管的影响并研究其分子机制,为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血管新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第4、5代对数生长期HDMEC进行实验,制备pH值分别为6.4、6.6、6.8、7.0、7.2、7.4、7.6、7.8的培养液,用其适应性培养细胞(培养方式下同)24 h后进行后续实验。另培养36 h,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胞质pH值的相对荧光值并对胞质pH值的相对荧光值与培养液pH值进行相关分析。另培养1.5、2.5、3.5、4.5、5.5 d,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Oris TM细胞迁移检测试剂盒检测去掉播种塞后0(...
运动防治糖尿病足的最佳证据总结
郭庆娇, 顾颖, 欧阳静, 余丽红, 张艺之, 饶佳琴, 罗沙沙, 徐婉莹
2023, 39(7): 671-67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822-00354
摘要:
目的 总结运动防治糖尿病足的最佳证据。 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Joanna Briggs Institute Evidence-Based Practice Database、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Guideline International Network、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等外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医脉通指南网等中文数据库,以及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国际糖...
综述·烧创伤感染与免疫
脓毒症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曾茁, 彭毅志, 袁志强
2023, 39(7): 679-68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320-00086
摘要:
脓毒症是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生物标志物可用于对脓毒症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近年来不断有新的脓毒症生物标志物被发现,迄今已确定的生物标志物超过250种。脓毒症发生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各种检测技术灵敏度的提高将会导致新的生物标志物不断涌现。但针对脓毒症,目前临床上仍缺乏特异性的用于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寻找可靠的生物标志物以及评估生物标志物在脓毒症中的运用无疑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该文综述了脓毒症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以期加强对目前脓毒症生物标志物的认识,为生物标志物运用于脓毒症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综述
允许性低热量营养在重症烧伤营养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房贺, 夏照帆
2023, 39(7): 685-68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010-00445
摘要:
营养治疗在重症烧伤的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对重症烧伤后代谢规律和机体反应认识的不断深入,营养治疗的理念和措施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允许性低热量营养是一种针对重症患者的营养管理方式,一般指能量摄入低于70%能量需求的营养供给方式。该文旨在综述重症烧伤后的代谢特点,以及允许性低热量营养的实施时机、持续时间、目标热量和营养内容等,以期为临床医师的临床决策提供借鉴,提高重症烧伤患者营养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烧伤后瘙痒的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陈梦佳, 张元文
2023, 39(7): 690-69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018-00457
摘要:
瘙痒是烧伤后的常见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着烧伤患者的创面愈合和生活质量,但其诊治常常被忽视。烧伤后瘙痒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被阐明,目前认为主要由神经病源性因素导致;烧伤后瘙痒的标准评估方法和治疗方案尚未形成共识。该文就烧伤后瘙痒的病理生理机制、病情评估、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提高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创面修复疗效的研究进展
段育任, 赵雨晨, 宋文禹, 王佳欣, 裴洁, 王小兵
2023, 39(7): 695-70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912-00402
摘要:
如何促进创面高质量愈合是整形外科和烧伤科医师共同面临的问题。近年来,大量动物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创面修复,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无细胞治疗剂。如何强化外泌体治疗效力、优化其给药策略、改善其生物性能,是外泌体治疗创面从基础研究推向临床应用所需攻克的难关。该文着重探讨提高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创面修复潜力的方法,从预处理亲本间充质干细胞、水凝胶生物支架装载外泌体、工程化外泌体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提高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创面修复疗效的研究进展,为后续临床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