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第22卷  第3期

专家论坛
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损害的细胞分子机制与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黄跃生
2006, 22(3): 161-163.
摘要:
缺血缺氧性损害一直是妨碍严重烧伤治愈率进一步提高的关键问题,尽管伤后及时给予复苏,但缺血缺氧性损害仍难以避免。究其原因,一是烧伤后血液灌流不足,除了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有效血容量减少外,是否还有别的启动因素参与尚不清楚;二是细胞病理性缺氧的机制未明了,因而临床上缺乏有针对性的措施。近年来,在观察并证实严重烧伤后早期存在心肌损害的基础上,人们针对其细胞分子机制与防治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读者·作者·编者
欢迎用电子邮件形式投稿
2006, 22(3): 163-163.
摘要:
本刊关于论文作者单位名称的书写要求
2006, 22(3): 167-167.
摘要:
本刊关于论文二次发表的注意事项
2006, 22(3): 198-198.
摘要:
关于收集本刊已发表论文获奖材料的通知
2006, 22(3): 210-210.
摘要:
计量资料中有效数字的确定
2006, 22(3): 221-221.
摘要:
本刊关于参考文献著录和核对的要求
2006, 22(3): 221-221.
摘要:
关于学术论文申请“快速通道”发表的有关规定
2006, 22(3): 236-236.
摘要:
本刊对论文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2006, 22(3): 240-240.
摘要:
专家述评
烧伤后多脏器损伤及防治—烧伤新进展之一
夏照帆
2006, 22(3): 164-167.
摘要:
大面积烧伤所产生的病理变化不仅发生在皮肤和皮下等直接受热力损伤的组织和器官,还可引起全身各系统、脏器的一系列变化。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已经成为烧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目前还不太清楚其发病机制,但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内毒素、失控性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等因素在MOF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烧伤后脏器损害
卡巴胆碱对烧创伤后肠道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
曹卫红, 柴家科, 胡森, 杨红明, 孙天骏, 邹晓防, 盛志勇
2006, 22(3): 168-171.
摘要:
目的观察肠道内给予卡巴胆碱对兔肠部分缺血再灌注(I/R)损伤及重度烧伤患者肠道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白兔制成肠部分I/R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肠部分I/R损伤组(25只)、卡巴胆碱组[25只,于肠系膜上动脉(SMA)阻断后1h肠内注入3g/L卡巴胆碱(3μg/kg)];另取25只设为假手术组,仅分离SMA,不阻断;取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不致伤,处死后留取标本待测。检测兔SMA阻断前后及肠道内给予卡巴胆碱后肠黏膜的血流量。各致伤组均在处理后2、4、6、8、24、48、72h留取静脉血测定其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D-乳酸和D-木糖含量。并行葡聚糖蓝排出实验,以检测胃肠道吸收功能。同时...
烧伤后早期一次大面积切痂改善大鼠心肌损伤机制的研究
张东霞, 黄跃生, 李晓东, 党永明, 王裴
2006, 22(3): 172-174.
摘要:
目的观察烧伤后早期一次大面积切痂对大鼠心肌损伤的改善状况,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非切痂组(30只)、切痂组(30只)与正常对照组(6只)。将前两组大鼠造成30%TBSA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切痂组伤后20min切除全部焦痂组织),并于伤后l、3、6、12、24h(每时相点6只)检测大鼠心肌线粒体中腺苷三磷酸(ATP)含量、血清中肌钙蛋白I(TnI)含量以及心肌线粒体DNA(mtDNA)4.8kb大片段缺失情况。正常对照组大鼠不作处理,同样检测上述指标。结果(1)两致伤组大鼠心肌线粒体中ATP含量均有下降,但伤后1、6h切痂组该值分别为(0,90±0.27)、(0.66±...
Smac/DIABLO反义寡脱氧核苷酸抑制过氧化氢所致心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梁鹏飞, 黄晓元, 龙剑虹, 肖目张, 杨兴华, 张丕红
2006, 22(3): 175-179.
摘要:
目的观察Smac/DIABLO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对H2O2引起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的新生Wistar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不行转染)、对照组(单纯用脂质体处理)、错义寡脱氧核苷酸(scrODN)组(转染Smac/DIABLO scrODN)、asODN组(转染Smac/DIABLO asODN)、H2O2组(仅受H2O2刺激)、scrODN+H2O2组(同scrODN组处理后受H2O2刺激)、asODN+H2O2组(同asODN组处理后受H2O2刺激),Smac/DIABLO scrODN或asODN浓度均为4μmol/L,H2O2为0.5mmol/L...
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心肌损害的防治作用
谢康, 黄跃生, 安瑞, 周军利, 张家平
2006, 22(3): 180-183.
摘要: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烧伤“休克心”的防治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笔者单位收治的伤后24h内入院、烧伤面积〉50%TBsA的34例特重度烧伤患者,分为烧伤组和UTI治疗组,每组17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且UTI治疗组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UTI10万U静脉滴注,3次/d,连续7d。于两组患者伤后2、4、7d采血,检测其血浆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PMN elastase)、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和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以公认的各指标正常值作参考,并对3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伤后2、4、7d,两组患者血浆PMN elastase及cTnI含量均显...
内毒素/脂多糖及烧伤血清对豚鼠肠道平滑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
郭力, 王熙斌, 杨艳, 童庭辉
2006, 22(3): 184-186.
摘要:
目的观察内毒素/脂多糖(LPS)及烧伤血清对豚鼠结肠带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KCa)的影响,探讨烧伤后发生胃肠动力障碍的分子电生理机制。方法用急性酶分离法获取单个健康豚鼠结肠带平滑肌细胞,在对称性高钾溶液中采用细胞膜片钳单通道记录技术,分别记录细胞贴附式膜片(电极位于细胞膜外面)和内面向外式膜片(电极位于细胞膜内面)上的电流。引出的电流信号经转换器转换,输入计算机,用离子通道计算机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并测定以下指标:(1)电流幅值(CA);(2)开放概率(PO);(3)开放时间(OT);(4)关闭时间(CT),以检测其特性并鉴定是否为KCa。确定为KCa后,向浴液中分别加入20、40、60...
病例报告
室内球状闪电烧伤一例
林国安, 周一平, 杨晓东, 袁仕安
2006, 22(3): 171-171.
摘要:
患者男,15岁,在室内劳作时外界突然出现电闪、雷鸣,一直径约10em的火团自其右踝部穿入裤管。当时感双下肢麻木,跌倒在地,伴一过性意识丧失,立即送入当地医院行简单处理,伤后6h转入笔者单位。查体:体温38.5℃,呼吸22次/min,脉搏110次/min,血压120/80mmHg(1mmHg=0.133kPa)。创面分布于右踝部、双下肢内侧、会阴部,烧伤总面积21%,其中浅Ⅱ度18%、深Ⅱ度3%TBSA,深度创面主要位于右踝部,未见雷击纹。双下肢无力,感觉稍迟钝。
特重度烫伤合并败血症和脓毒性休克一例
薛文君, 王德昌, 冷向锋
2006, 22(3): 214-214.
摘要:
患儿男,2岁5个月。因不慎掉入锅内被热水烫伤,伤后在院外治疗。随后病情加重,伤后27d转入笔者单位。入院时患儿体温不升,呼之不应,皮肤湿冷,瞳孔对光反射、压眶反应消失,血压未测,心率〉140次/min,血象升高(白细胞计数〉30×10^9/L,中性粒细胞0.90)。患儿创面恶臭,皮下有弥漫性小隧道,呈蜂窝状。急诊查血钾为1.97mmol/L。创面细菌培养结果为奇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
高压电击伤合并胃壁穿孔坏死一例
王艳华
2006, 22(3): 229-229.
摘要:
患者男,38岁。不慎被6.6kV高电压击伤,当时意识一过性丧失,伤后半小时入院。查体:患者自诉头晕、心慌、全身酸软无力,意识清楚;血压110/70mmHg(1mmHg=0.133kPa)、呼吸20次/min、脉搏100次/min、体温36.7℃;心肺听诊无异常。创面分布于右上、下肢及腹部。电击伤入口:右手尺侧及腕部屈侧焦痂呈斑片状,并伴有右手尺侧4、5指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电击伤出口:左上腹壁有2%TBSA创面呈蜡样苍白,中央呈洞穴样改变(直径2cm),内有腹腔内容物(大网膜)脱出,周边组织炭化范围8cm×5cm。心电图提示窦性心率、基线干扰严重,尿常规未见异常。入院诊断:(1)高压电击伤,总...
技术与方法
小儿臀部烧伤的简易包扎方法
何文娉, 覃桂萍, 农虹, 李汉芬, 李少丽
2006, 22(3): 179-179.
摘要:
小儿臀部、会阴部烧伤较常见,因其部位特殊,包扎较困难。临床上常采用20.0cm×40.0cm的医用脱脂纱布进行包扎,尽管在操作时很细心,但由于敷料零散,包扎后若小儿躁动或活动,常导致腰腹部、臀部及双大腿的敷料松脱,致创面外露,增加污染的机会。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对小儿臀部烧伤的包扎方法进行了职下改进。
经验交流
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背皮肤缺损14例
李海清, 范存义, 蔡培华, 柴益民, 曾炳芳
2006, 22(3): 183-183.
摘要: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2004年1月-2005年8月收治指背皮肤缺损患者14例,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15-71岁[(31±9)岁]。致伤原因:热压伤8例,电击伤6例。拇指背侧皮肤缺损3例;示指及中指中节皮肤缺损2例,近节皮肤缺损3例;环指、小指中节皮肤缺损2例、近节皮肤缺损4例。
32例雷电击伤的救治
孙菊妹
2006, 22(3): 191-191.
摘要:
临床资料:本组32例患者,系聚集于杉树旁玩耍时,突遭雷击致伤,其中10例当场死亡,22例被立即送入笔者单位。入院时5例呼吸、心跳已停止;2例呼吸浅快、不规则,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低钝,瞳孔散大;15例意识清楚,但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胸闷、肢体麻木等症状。32例患者中男27例、女5例,年龄18~65岁[(39±11)岁],烧伤面积最小为1cm×1cm、最大为3%TBSA,浅Ⅱ~Ⅲ度,创面主要分布于躯干、下肢,无类似高压电击伤的出、入口创面。入院患者中男18例、女4例,年龄、烧伤面积、烧伤深度同前,其中1例并发股骨骨折。
八例热氨吸入性损伤的治疗
李太恭, 张茂鹏, 李绪焜
2006, 22(3): 202-202.
摘要:
临床资料:2005年3月,笔者单位收治一批因氨合成塔爆炸致伤的患者,其中8例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男5例,女3例,年龄21-32岁。烧伤总面积为5%-20%,其中深Ⅱ度5%-15%,Ⅲ度1%-5%TBSA。
成批重度烧伤患者的休克期转运
孙建忠, 杨苓山, 王明海, 吴劲, 谭挺, 江榕
2006, 22(3): 206-206.
摘要:
2005年6月,笔者单位转接了一批在同一时间、地点、因同样原因烧伤的患者。接到救治任务后,我们及时赶到现场,因当地专业技术力量、医疗器材、设备、药品供应等不足,救治工作十分困难。为此,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我们对16例患者在烧伤休克期进行了转运。分别于伤后14h(10例)和19h(6例)将患者转送到300多公里之外的笔者单位进行救治,转运途中顺利,未影响后续治疗。现报告如下。
论著
神经氨酸酶预处理供体骨髓细胞延长大鼠异体移植物成活时间的观察
李芳, 彭代智, 周新, 刘敬, 董征学, 严泉, 林恒, 付国金
2006, 22(3): 187-191.
摘要:
目的筛选神经氨酸酶(Neu)预处理供体骨髓细胞(dBMCs)的最佳浓度,使经大鼠尾静脉注射该浓度Neu后的dBMCs偏向性分布于受体肝脏,并观察Neu预处理dBMCs(Neu—dBMCs)联合环孢素A(CsA)短期应用对异体皮片成活时间的影响。方法供体为雄性SD大鼠49只,受体为雌性Wistar大鼠49只。常规制备dBMCs并留取供体皮片备用。Neu预处理浓度筛选实验:按Neu终浓度将26只受体大鼠随机分为0、0.5、1.0、2.0U/ml4组(各组分别为6、8、6、6只),用上述4种浓度Neu预处理dBMCs,以^9mTc—SnCl2法标记,再经受体尾静脉注入,5h后取受体各主要器官,测定其...
P物质对人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中组胺释放的影响
陈亮, 流沙, 李世荣, 丛林, 毋巨龙, 王珍祥
2006, 22(3): 192-194.
摘要:
目的观察P物质(SP)对人增生性瘢痕(HS)组胺释放的影响及两者相互作用的条件。方法人HS和正常皮肤(NS)的标本分别取自笔者单位行整形术的8例烧伤患者,切下后立即用等渗盐水清洗,并修剪成0.5~1.0mm。的组织块。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在不同浓度SP、不同SP作用时间、不同浓度Ca^2+的作用条件下,组织块中肥大细胞(MC)脱颗粒释放组胺的情况,并计算释放率。结果当SP浓度达到l×10^-6mol/L时,HS即有明显的组胺释放,释放率为(50.0±3.6)%,明显高于0mol/LSP[(44.0±3.2)%,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5×10^-5mol/LSP作用15min内,HS...
心肌细胞缺氧引起微管结构破坏导致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的实验研究
郑霁, 房亚东, 腾苗, 党永明, 邝秀, 颜洪, 张东霞, 宋华培, 张琼, 黄跃生
2006, 22(3): 195-198.
摘要:
目的观察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微管破坏能否导致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及其呼吸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将原代培养的SD大鼠乳鼠同批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组、常氧+解聚剂组、缺氧+稳定剂组。对照组常氧培养。常氧+解聚剂组加入8μmol/L秋水仙素室温平衡30min后,与对照组一起行常氧培养。缺氧+稳定剂组加入10μmol/L紫杉醇室温平衡30min后。和缺氧组一起行缺氧处理。检测对照组及其他组细胞处理0.5、1.0、3.0、6.0、12.0h后微管免疫荧光、MPTP的开放及线粒体内膜电位变化,噻唑蓝法测定线粒体的呼吸功能。结果处理0.5h。缺氧组和常氧+解聚剂组微管免疫荧光强度分别为(7...
人胎儿毛囊隆突细胞的培养方法及其向皮脂腺细胞诱导分化的初步研究
王洪涛, 陈璧, 胡大海, 陶克, 丁国斌, 汤朝武
2006, 22(3): 199-202.
摘要:
目的探讨简单快捷地获得大量人毛囊隆突细胞并保持其干细胞特性的方法,观察其向皮脂腺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用传统的器械分离法(简称传统法)和改进的消化分离法(简称改良法)对人胎儿毛囊隆突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比较两种方法的细胞获得效率和细胞生长特性。在对毛囊隆突细胞进行诱导培养后,行抗上皮膜抗原(EMA)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检测细胞EMA的表达情况。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克隆形成率。用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ABC)标记法行毛囊隆突细胞角蛋白19(K19)染色。结果传统法每小时可获得8~10个毛囊隆突,贴壁48h后有细胞长出,贴壁率为40%-50%,培养14d左右传代;改良法每小时可获得毛囊隆突...
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对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成熟特性的影响
王永权, 彭毅志, 王强, 王逸涛, 游波
2006, 22(3): 203-206.
摘要:
目的探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对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表型特征及免疫学功能的影响。方法贴壁法分离人脐血来源的单核细胞,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将其诱导分化为imDC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鉴定,并将其分为转染组和对照组。转染组将pEGFP-NI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imDC;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流式细胞仪检测此法的转染率和两组细胞表面分子[CD86、CD83、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等]的表达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imDC在转染前后刺激未致敏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人脐血来源的imDC形态结构和表面标志符合文献报道的典型特征。脂质体介...
重组人核心蛋白多糖固相拮抗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刺激作用
张志, 李孝建, 梁达荣, 李叶扬, 许伟石
2006, 22(3): 207-210.
摘要:
目的模拟人体内核心蛋白多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接触方式,观察核心蛋白多糖固相拮抗TGF-β1刺激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效果。方法制备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FPCL)体外三维培养模型,将其分为4组。对照组:向FPCL中加入培养液;核心蛋白多糖组:向FPCL中混入终浓度2mg/L的重组人核心蛋白多糖,再加入培养液;TGF-β1组:向FPCL中加入含5μg/LTGF-β1的培养液;TGF-β1+核心蛋白多糖组:向FPCL中混入终浓度2mg/L的重组人核心蛋白多糖,然后加入含5μg/LTGF-β1的培养液。在培养12、24、48、72、96h时观察各组FPCL的收缩情况,并用蛋白质印迹法与逆转录...
负载异体抗原对低剂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免疫学性状的影响
王强, 彭毅志, 王逸涛, 王永权, 游波
2006, 22(3): 211-214.
摘要:
目的观察低剂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生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GM^lowDC)对异体抗原的摄取能力,以及负载异体抗原后细胞表型和功能的改变。方法对处于增殖期的C57BL/6小鼠单个核细胞(MNC)作氚标记亮氨酸(^3H·Leu)掺入处理,制备^3H—Leu标记的抗原上清液。将此抗原上清液分别与昆明小鼠GM^lowDC和成熟树突状细胞(DC)孵育30、60、90min,检测细胞每分钟放射性荧光闪烁计数(cpm)值;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负载异体抗原前后GM^lowDC表面I^A/I^E、CD80分子的表达情况。分离C57BL/6小鼠的T淋巴细胞,根据加入的刺激因素分组并进行同种混合...
海水浸泡对烫伤大鼠创面炎性反应与愈合的影响
范子锋, 王甲汉, 李志清, 易朝辉
2006, 22(3): 215-217.
摘要:
目的观察海水浸泡对烫伤大鼠创面炎性反应及愈合的影响。方法将14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烫伤对照组和海水浸泡组,每组72只,均造成背部10%TBSA浅Ⅱ度烫伤。海水浸泡组大鼠伤后固定四肢,立即用盛海水的方盆浸泡双前肢以下部分,持续4h;烫伤对照组大鼠则用空方盆模拟浸泡过程。于伤后0(即刻,下同)、6、12、24h采用电解质分析仪测定血清中K^+、Na^+、Cl^-的浓度。于伤前及伤后0、6、12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6的含量。对两组大鼠创面行大体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记录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海水浸泡组大鼠血清中K^+、Na^+、Cl^-...
RNA干扰抑制整合素β1在人表皮干细胞中的表达
唐红英, 伍素华, 苏踊跃, 陈建, 刘月明, 梁光萍, 孙荣距, 罗向东
2006, 22(3): 218-221.
摘要:
目的观察整合素β1对人表皮干细胞(KSC)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选择人整合素β1RNA干扰靶点特异性的寡核苷酸,连接到小干扰RNA(siRNA)表达质粒pSilencer3.1/H1上,将其转染到KSC中,并根据转染的方式将KSC分为非转染、转染空载体、转染si整合素β1-1、转染si整合素β1-2、转染siNegative5个部分。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部分KSC整合素β1蛋白的表达水平,并筛选出最有效的阳性载体,将其命名为si整合素β1进行后续实验;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部分KSC整合素β1mRNA的表达水平,上述检测均重复测定5次。结果非转染、转染空载体的KSC不能抑制整合素β1蛋...
消息
第六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创伤骨科新进展研讨会征文通知
2006, 22(3): 210-210.
摘要:
2007年第五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征文通知
2006, 22(3): 234-234.
摘要:
短篇论着
一氧化氮对烫伤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节作用
刘昌, 邰宁正, 杨震宇, 孙炳伟, 王永忠
2006, 22(3): 222-223.
摘要:
一、材料与方法; 1.主要试剂来源:N^G-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皮质醇、^125I-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放射免疫试剂盒购于上海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试剂盒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丹参对烧伤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
邱振中, 李锐, 邱财荣, 马黎军, 顾磊奇, 唐晋
2006, 22(3): 223-223.
摘要:
肝损害是严重烧伤后早期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为观察丹参能否改善大鼠烧伤后肝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笔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Meek植皮机的临床应用
杨定文, 吕国忠, 陈华德, 叶胜捷, 谭谦, 吴杰, 许澎, 李宁生, 郑东风, 周宏礽, 杨涛, 陈曦
2006, 22(3): 224-225.
摘要:
2004年10月-2005年4月,笔者单位在国内首先应用Meek植皮机行皮片移植,修复7例患者创面,外观良好,具有省时、省皮的优点。现报告如下。
解毒烧伤膏对猪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赵李平, 利天增, 徐盈斌, 柯昌能, 张涛, 祁少海, 谢举临
2006, 22(3): 225-226.
摘要:
解毒烧伤膏能不同程度地促进烧伤浅Ⅱ度、深Ⅱ度和残余创面的愈合,无明显不良反应。为进一步探讨其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机制,笔者进行了以下实验。
30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休克期切痂疗效分析
莫伟, 游贵方, 唐贯文
2006, 22(3): 226-227.
摘要:
大面积深度烧伤后及时切痂,对防治创面病原菌感染及全身侵袭性感染、减轻炎性介质的作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均极为重要。笔者对30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休克期切痂的疗效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烧伤临床切痂治疗提供参考。
感觉神经肽P物质特异性受体在表皮干细胞上的表达
刘育杰, 赖西南, 王正国, 黄晖, 艾军华, 王丽丽
2006, 22(3): 228-229.
摘要:
近10年来,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s)作为皮肤细胞发生、修复、改建的源泉,因其与上皮源肿瘤、皮肤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成为研究的热点。体内实验结果显示,皮肤伤口中外源性感觉神经肽P物质可促进ESCs增殖并将其大量募集于创缘,加速修复过程。为进一步探讨P物质对ESCs生物学行为影响的机制,本实验分别从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观察体外培养的ESCs上P物质的两种特异性受体:神经激肽1受体(NK—1R)和NK-2R的表达情况。
讲座
雷电烧伤创面的特点及临床处理
林国安, 周一平, 杨晓东
2006, 22(3): 230-232.
摘要:
雷电烧伤临床比较少见。在分类上,雷电烧伤一般归属于电烧伤,但其致伤原因复杂,创面特点和治疗方法与电烧伤有明显的不同。随着人们对雷电烧伤原因认识的逐渐深入,其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烧伤与循证医学
贾赤宇
2006, 22(3): 232-234.
摘要: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一种医学临床实践的新模式——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在1992年问世。其定义为“应用最佳证据,通过谨慎、明确和明智的确认与评估,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作出医学决策的实践活动。”EBM实践包括:(1)提出临床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2)高效率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依据;(3)严格评价证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4)将评价结果用于临床实践;(5)对进行的临床实践作出后效评价。在数年的实践中EBM日趋成熟,并成为关注的热点之一。
成就与风采
我国烧伤学一代先驱——史济湘
方培耀
2006, 22(3): 235-236.
摘要:
史济湘教授于1921年出生于上海,1947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当时有位法国教授对他说:“你们国家还很穷,传染病是项很有社会意义的课题。”可时值社会动荡,物价飞涨,年轻的他不得不为了维持生计,放弃了这一建议,怀着“不为良相,就为良医”、报效社会与人民的抱负,来到震旦大学医学院广慈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前身)任外科住院医师,先后从事过骨科、妇产科、小儿外科、神经外科、麻醉科的临床工作,为其以后在烧伤外科领域中所做的突出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家笔谈
严重烧伤治疗进展与展望
杨宗城
2006, 22(3): 237-240.
摘要:
烧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重要创伤,每年每100万人中约有5000~10000人烧伤;它也是常见战伤,一般占战伤的10%~30%,核战争中可达战伤的90%。由于烧伤的社会、军事影响均较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和医学界对之广为重视。我国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烧伤医学研究,历时半个多世纪,烧伤医学有了长足发展,治疗水平大幅提高。评估烧伤治疗水平应包括两方面,一为治愈率,另为伤残率。本文仅就提高治愈率进行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