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第30卷  第6期

烧伤瘢痕防治与康复
早期超短波联合序贯压力治疗对手深度烧伤后功能恢复的作用
石梦娜, 李娜, 王冰水, 易南, 粱艳艳, 朱婵, 党瑞, 胡大海
2014, 30(6): 472-47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6.002
摘要:
目的 研究手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早期进行超短波联合序贯压力治疗,对患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2012年7月-2013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65例单侧手部深Ⅱ~Ⅲ度烧伤患者.创面基本愈合后10~31 d,根据患者意愿35例患者进行主动运动、超短波、序贯压力治疗以及佩戴压力手套,设为综合治疗组;另30例患者仅行主动运动训练及佩戴压力手套,设为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观察患手外观,测量患手拇指、示指、中指根部及掌横纹、腕横纹处周径了解患手肿胀情况,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对患手功能进行评分及评级.对数据行t检验及秩和检验.结果 (1)治疗4周后,综合治疗组30只患手外形较治疗前改善并接近正常对侧手外观,5只患手出现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挛缩畸形;常规治疗组17只患手外观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13只患手出现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及拇指内收畸形.(2)治疗4周后,综合治疗组患手拇指、示指、中指根部及掌横纹、腕横纹处周径较治疗前显著缩短(t值为3.26 ~ 4.24,P值均小于0.01),常规治疗组患手拇指、中指根部及腕横纹处周径较治疗前显著缩短(t值为2.02 ~ 2.44,P值均小于0.05).综合治疗组治疗前后患手拇指、示指、中指根部及掌横纹、腕横纹处周径差值分别为(0.491 ±0.022)、(0.583±0.089)、(0.486±0.021)、(1.100±0.076)、(0.751±0.053) cm,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的(0.306±0.021)、(0.277±0.022)、(0.320±0.027)、(0.700±0.052)、(0.483 ±0.048)em(t值分别为5.94、3.11、5.02、4.22、3.68,P值均小于0.01).(3)治疗4周后,综合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患手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高(t值分别为14.40、4.00,P值均小于0.001),功能评级较治疗前显著提高(u值分别为6.93、3.29,P值均小于0.01).综合治疗组治疗前后患手功能评分差值为(51.1±2.2)分,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的(32.5±4.8)分(t=3.52,P<0.001). 结论 手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早期,行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联合超短波及序贯压力治疗,可明显改善患手肿胀情况,为进行主动运动以及后期系统康复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运动疗法联合自制简易矫形器治疗儿童手部烧伤瘢痕挛缩的疗效观察
雷芳, 唐有玲, 陈佩, 罗皓, 王娟, 谢卫国
2014, 30(6): 477-48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6.003
摘要:
目的 观察运动疗法联合自制简易矫形器治疗儿童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月,选择在笔者单位康复中心治疗的58例伴单侧手部烧伤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简易矫形器组和常规康复组,每组29例.自创面愈合后,简易矫形器组患儿采取运动疗法配合手部游戏锻炼及佩戴自制简易矫形器(由分指蹼带、自粘弹力绷带、手部输液固定板等组成)治疗,常规康复组患儿行运动疗法配合手部游戏锻炼及佩戴成品压力手套.治疗前及治疗16周后,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定瘢痕情况,采用Jebsen手功能测试法评定手功能并记录完成测试时间,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16周后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AM)法评定关节活动度.对数据行t检验、x2检验. 结果 简易矫形器组患儿瘢痕情况评分治疗前为(12.2±1.3)分,治疗16周后为(6.7±2.2)分,改善分值(5.6±1.8)分;常规康复组患儿瘢痕情况评分治疗前为(12.0±1.4)分,治疗16周后为(7.0±1.8)分,改善分值(5.0±1.0)分.2组患儿瘢痕改善分值差异不明显(t=1.452,P=0.152).简易矫形器组患儿TAM评定优良比75.9%(22/29),常规康复组患儿TAM评定优良比37.9%(11/29),差异明显(t=8.507,P=0.004).简易矫形器组患儿完成手功能测试时间治疗前为(8.2±1.6)min,治疗16周后为(7.1±1.4)min,改善时间为(1.2±1.5)min;常规康复组患儿完成手功能测试时间治疗前为(9.0±1.9)min,治疗16周后为(6.3±1.4) min,改善时间为(2.7±2.7)min.2组患儿手功能测试改善时间差异明显(t=2.618,P=0.012).简易矫形器组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治疗前为(7.7±1.4)分,治疗16周后为(10.4±1.4)分,改善分值为(2.7±1.7)分;常规康复组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治疗前为(7.8±1.4)分,治疗16周后为(9.5±1.4)分,改善分值为(1.7±1.6)分.2组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分值差异明显(t=2.246,P=0.029). 结论 简易矫形器结合运动疗法,有利于烧伤患儿手部功能的恢复及防治手部挛缩畸形,值得推广应用。
瘢痕疙瘩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C/T位点多态性分析
宋玫, 刘毅
2014, 30(6): 482-48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6.004
摘要:
目的 分析瘢痕疙瘩患者TGF-β1基因-509C/T位点的多态性,探讨其与瘢痕疙瘩发生的关系及对血浆TGF-β1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笔者单位2011年6月-2014年4月收治的169例瘢痕疙瘩患者设为瘢痕疙瘩组,另将119名健康献血员设为健康对照组.抽取2组受试者静脉血,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结合DNA测序检测TGF-β1基因-509C/T基因型,计算C、T等位基因频率;根据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计算CC、CT、TT基因型的理论频数,判定受试者基因频率是否具有群体代表性;分别按性别、年龄、有无瘢痕疙瘩家族史及瘢痕疙瘩数量划分,分析瘢痕疙瘩组患者TGF-β1基因-509C/T基因型分布;采用ELISA法测定2组受试者血浆TGF-β1水平并统计瘢痕疙瘩组各种基因型患者血浆TGF-β1水平.对瘢痕疙瘩组患者等位基因频率相对风险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他数据行x2检验和t检验. 结果 瘢痕疙瘩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人员的TGF-β1基因-509C/T基因型中CC、CT、TT基因型分布相近,分别为38例占22.5%、79例占46.7%、52例占30.8%与39名占32.8%、52名占43.7%、28名占23.5%(x2=4.225,P>0.05);C、T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明显,分别为45.9%、54.1%和54.6%、45.4%(x2 =4.291,P<0.05).瘢痕疙瘩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人员CC、CT、TT基因型理论频数分别为35例占21.0%、84例占49.7%、50例占29.3%与35名占29.8%、59名占49.6%、25名占20.6%,实际基因型频率与理论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581和1.672,P值均大于0.05),表明此研究群体达到了Hardy-Weinberg平衡.等位基因频率相对风险分析显示,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瘢痕疙瘩的风险是不携带C等位基因者的1.421倍(比值比为1.421,95%置信区间为1.109~1.983,P<0.05).瘢痕疙瘩组患者按性别、年龄和瘢痕疙瘩数量划分后,TGF-β1基因-509C/T基因型分布相近(x2值为0.895~5.008,P值均大于0.05);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瘢痕疙瘩组患者比较,CC、CT基因型频率差异明显[分别为61.8% (21/34)、37.8%(51/135)与14.7% (5/34)、34.1% (46/135),x2值分别为6.391和4.835,P值均小于0.05],TT基因型频率相近(x2=0.292,P>0.05).瘢痕疙瘩组患者血浆TGF-β1水平为(42±9)μ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人员的(34±8)μg/L(t=4.408,P<0.05).在瘢痕疙瘩组中,CC、CT基因型患者血浆TGF-β1水平相近,分别为(43±9)、(40±9)μg/L(t =0.680,P>0.05),均明显高于TT基因型患者的(34±8)μg/L(t值分别为2.676与2.137,P值均小于0.05). 结论 笔者单位收治瘢痕疙瘩患者TGF-β1基因-509 C/T位点存在多态性,该多态性影响患者血浆中TGF-β1的水平,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促进TGF-β1的高表达进而增加瘢痕疙瘩的发病风险。
团体心理辅导对烧伤患者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党瑞, 王易坤, 李娜, 何亭, 石梦娜, 梁艳艳, 朱婵, 周永博, 齐宗师
2014, 30(6): 487-49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6.005
摘要: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烧伤患者康复期间自信心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方法 将2012年1月-2014年1月西京医院收治的6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患者按照康复治疗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团体心理辅导,治疗时间为8周.治疗前、后采用自信心测验量表评估患者的自信心水平,计数自卑者、自我感觉平常者、自信者、超级自信者;治疗前、后采用中文版烧伤患者简易健康量表评估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一般健康状况、综合状况,以了解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对数据行t检验、X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检验. 结果 (1)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自信心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提高(Z=-2.573,P<0.05);试验组患者中自卑者由治疗前的17例(53.1%)降至治疗后的6例(18.8%),自我感觉平常者由治疗前的8例(25.0%)增至治疗后的13例(40.6%),自信者由治疗前的4例(12.5%)增至治疗后的10例(31.3%),治疗前后总体变化明显(Z=-4.123,P<0.01).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自信心水平无明显变化(Z=-1.000,P>0.05).(2)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理功能、社会关系、一般健康状况、综合状况领域分值分别为(87±3)、(47.8±3.6)、(49±3)、(239±10)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38.3±5.6)、(46±4)、(230±9)分(t值分别为-8.635、-8.125、-3.352、-3.609,P值均小于0.0l).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各领域分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t值为-33.282~-19.515,P值均小于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一般健康状况、综合状况领域分值明显高于治疗前(t值为-27.137~-17.790,P值均小于0.05). 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结合常规烧伤康复治疗,在提高烧伤患者的自信心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效果显著。
21例瘢痕癌患者诊疗分析
叶子青, 谢卫国, 龙忠恒, 王晖, 刘淑华, 谢琼慧, 赵超莉, 张佳
2014, 30(6): 491-49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6.006
摘要:
目的 了解瘢痕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的21例瘢痕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原发病发展至瘢痕癌的时间、溃疡持续时间、病变部位、溃疡区面积、溃疡区症状、术前细菌学培养结果、组织病理学类型、癌细胞分化程度、侵袭深度、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情况. 结果 (1)21例瘢痕癌患者年龄为19 ~74(47±13)岁,男女比例约为0.9∶1.0.(2)原发病以火焰烧伤、热液烫伤为主,分别为12例占57.1%、7例占33.3%;原发病发展至瘢痕癌的时间为10 ~56(40±14)年.(3)12例患者的瘢痕溃疡持续时间超过1年,占57.1%.(4)病变部位常见于四肢、头面部,分别为13例占61.9%、6例占28.6%.(5)溃疡区面积为0.25 ~ 74.25(39±25)cm2.多数患者溃疡区出现恶臭分泌物、出血、疼痛加剧、溃疡面积逐渐扩大现象.(6)术前细菌学培养显示,16例患者创面分泌物培养呈阳性,占76.2%;血培养结果均为阴性.(7)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20例患者为鳞状细胞癌、1例患者为基底细胞癌,分化程度以高、中分化为主,近40%患者的癌细胞侵袭至皮下组织或更深.(8)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11例患者切除病灶后行自体皮移植术、5例患者切除病灶后行皮瓣修复术、5例患者行截肢术.12例患者术后接受康复治疗,占57.1%.本组2例癌细胞肺部转移患者接受化学治疗.(9)术后大多数皮瓣或皮片存活良好,少数未成活者经再次植皮修复.随访6个月~5年,4例患者复发瘢痕癌,其中2例死亡;其余患者存活良好. 结论 笔者单位收治瘢痕癌多为鳞状细胞癌.对瘢痕溃疡病程长、反复发作的患者,应考虑病理学确诊.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治疗瘢痕癌的首选方法;瘢痕癌切除术后应定期随访,监测癌变是否复发转移。
保守松解联合U形克氏针牵引矫治足背瘢痕挛缩11例
侯春胜, 赵景鹏, 李赵锋, 郝红飞, 刘庆叶, 董玉莹
2014, 30(6): 503-50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6.009
摘要:
足背是深度烧伤多发部位,创面愈合后往往出现瘢痕增生挛缩,对足部外形和功能影响较大.尤其是对儿童,足背深度烧伤后随着年龄增长,容易合并伸肌腱、韧带、关节囊等深部组织挛缩,导致严重的畸形,常规的瘢痕松解植皮手术创伤大、效果不稳定、往往需要多次手术.笔者在2011年3月-2013年8月,对11例足背瘢痕挛缩患者在瘢痕松解植皮术中于跖骨与趾骨间采用U形克氏针牵引固定代替传统的髓内克氏针同定,同时简化手术松解过程、减少手术松解范围,疗效较好。
论著
富氢盐水对重度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肝脏的作用
刘德贵, 王晓娟, 杨勇, 蒋金恒, 李先慧, 薛刚
2014, 30(6): 506-51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6.010
摘要:
目的 探讨富氢盐水对重度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肝脏的影响. 方法 取24只SD大鼠,应用台式控温烫伤仪制成40% TBSAⅢ度烫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富氢盐水组、乳酸钠林格液组,每组12只.伤后6h开始,2组大鼠分别采用富氢盐水(自制,浓度为0.6 mmol/L)、乳酸钠林格液,均按4 mL· kg-1·%TBSA-1进行腹腔注射补液,持续到伤后48 h,伤后第2个24 h补液量为伤后第1个24 h的一半.伤后6(补液前)、12、24、48 h,每组分别取3只大鼠行心脏采血,处死后取肝组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细胞计数板行肝组织中性粒细胞计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ST、ALT水平,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TNF-α、IL-1β、IL-6以及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含量,分光光度计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的吸光度值并定量.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 结果 伤后48 h,与乳酸钠林格液组比较,富氢盐水组大鼠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肝细胞充血减轻.伤后12、24、48 h,富氢盐水组大鼠肝组织中性粒细胞数分别为(25.3±1.8) ×105、(19.6±0.6) ×105、(14.1±3.2)×105个/mL,显著低于乳酸钠林格液组的(31.9±2.0)×105、(30.9±2.2) ×105、(23.8±3.0) ×105个/mL(t值分别为5.6、7.6、8.7,P值均小于0.05).伤后6、12h,2组大鼠血清AST、ALT水平以及肝组织TNF-α、IL-1 β、IL-6含量均相近(t值分别0.3 ~3.9与0.9 ~3.8,P值均大于0.05).伤后24、48 h,富氢盐水组大鼠血清AST与ALT水平分别为(308 ±24)、(210±15) U/L与(93±7)、(70 ±5) U/L,显著低于乳酸钠林格液组的(541 ±39)、(505±18)U/L与(156 ±9)、(166 ±21) U/L(t值分别为17.5、16.7与30.3、6.9,P值均小于0.05).伤后24、48 h,富氢盐水组大鼠肝组织TNF-α、1L-1 β、IL-6含量分别为(20.7±1.6)、(13.7±1.5)pg/mg,(7.7±1.5)、(6.3±1.2)pg/mg与(8.7±1.2)、(6.0±2.0)pg/mg,显著低于乳酸钠林格液组的(32.7±5.0)、(25.7±4.0)pg/mg,(16.3±2.5)、(12.0±2.7) pg/mg与(14.7±2.1)、(13.3±1.5) pg/mg(t值分别为5.2、5.7,4.7、4.7与10.4、4.4,P值均小于0.05).2组大鼠伤后6h肝组织丙二醛水平及伤后6、12h肝组织8-OHdG水平均相近(t值分别为0.1与0.7、4.3,P值均大于0.05).富氢盐水组大鼠伤后12、24、48 h肝组织丙二醛水平分别为(15.3±1.5)、(8.7±1.2)、(6.7±1.5) mmol/mg,显著低于乳酸钠林格液组的(27.3±4.7)、(20.3±1.5)、(14.0±1.0) mmol/mg(t值分别为5.2、5.7、5.1,P值均小于0.05);伤后24、48 h肝组织8-OHdG水平分别为(124±12)、(79±10) pg/mg,显著低于乳酸钠林格液组的(191±10)、(136±15) pg/mg(t值分别为8.0与8.1,P值均小于0.05). 结论 富氢盐水能够显著减轻重度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肝脏中性粒细胞浸润,降低肝脏炎症因子水平,有效减轻肝脏氧化应激反应,进而保护大鼠肝脏。
大鼠同种异体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脂肪早期微血管形成的影响
田甜, 贾赤宇, 刘毅, 刘真, 胡国栋, 王瑞晨, 常春娟
2014, 30(6): 512-51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6.011
摘要:
目的 观察大鼠同种异体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对自体脂肪颗粒(AG)移植后早期微血管形成的影响. 方法 (1)实验1.取2只SD大鼠双侧腹股沟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ADSC.取第4代细胞行形态学观察,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CD49d、CD106、CD45的表达,并行成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诱导分化鉴定,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2)实验2.另取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异体AG组6只、自体AG组8只、自体ADSC+自体AG组8只、异体ADSC+自体AG组8只.取4组大鼠一侧腹股沟脂肪组织,自体ADSC+自体AG组制备第4代ADSC,余3组脂肪弃用.取4组大鼠另一侧腹股沟脂肪组织制备自体AG.异体AG组大鼠在移植时将组内大鼠提取的0.6 g AG加入1 mL DMEM/F12培养液中混合后注射移植到另一只大鼠背部皮下,依此类推;自体AG组大鼠注射移植自体AG;自体ADSC+自体AG组大鼠用3.0 ×106个/mL自体ADSC混合液1 mL复合自体AG移植;异体ADSC+自体AG组大鼠采用实验1中2只大鼠提取的3.0×106个/mL ADSC混合液1 mL复合自体AG移植.于移植术后7d取出脂肪移植物,行大体观察、称取湿质量、病理学观察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阳性细胞数.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检验. 结果 (1)分离培养的第4代细胞形态较均一,与Fb相似;CD34和CD49d呈阳性表达,CD106和CD45呈弱阳性表达;诱导后,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鉴定为ADSC.第4代ADSC增殖较第10代更快.(2)移植术后7d,4组大鼠脂肪移植物未见明显感染、坏死,异体AG组和自体AG组大鼠脂肪移植物湿质量分别为(0.25±0.04)、(0.26±0.03)g,均小于自体ADSC+自体AG组的(0.36±0.03)g和异体ADSC+自体AG组的(0.35±0.04)g(P值均小于0.05).HE染色结果显示:异体AG组大鼠脂肪移植物脂肪细胞较少,有较多纤维化;自体AG组大鼠脂肪移植物脂肪细胞形态不均一,脂肪细胞周围可见纤维组织;自体ADSC+自体AG组和异体ADSC+自体AG组大鼠脂肪移植物脂肪细胞大小及形态基本一致,未见明显纤维组织.异体AG组大鼠脂肪移植物CD31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纤维组织,而脂肪细胞周围较少;自体AG组大鼠脂肪移植物CD31阳性细胞分布于脂肪细胞周围,阳性细胞数量远多于异体AG组;自体ADSC+自体AG组和异体ADSC+自体AG组大鼠脂肪移植物CD31阳性细胞数量较自体AG组更多,且主要分布于脂肪细胞周围.自体ADSC+自体AG组和异体ADSC+自体AG组大鼠脂肪移植物每400倍视野下CD31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0.5±1.1)、(22.1±1.0)个,均较异体AG组和自体AG组的(8.0±3.6)、(10.9±1.7)个多(P值均小于0.05). 结论 异体ADSC复合自体AG移植同自体ADSC复合自体AG移植一样,能够显著促进脂肪移植早期血管化。
短篇论著
早期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重度烧伤患者效果观察
刘惠文, 李俊, 杨兆凤
2014, 30(6): 522-52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6.013
摘要: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在重度烧伤患者早期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 收集笔者单位2008年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32例行常规治疗的烧伤总面积(67±20)%、Ⅲ度面积(60±24)%TBSA患者资料,设为对照组;另收集笔者单位同期收治的1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参附注射液的烧伤总面积(73±10)%、Ⅲ度面积(62±21)% TBSA患者资料,设为参附注射液组.2组患者入院后常规以Evans公式为基础进行液体复苏(成分为乳酸钠林格液、羟乙基淀粉溶液、血浆及葡萄糖溶液)48 h,创面行清创术后暴露治疗.参附注射液组在常规补液8h后加用参附注射液50 mL,2次/d,连续应用14 d;合并吸入性损伤或经8h治疗后血压仍低于90/60 mmHg(1 mmHg =0.133 kPa)者参附注射液增至100 mL,使用方式不变.入院时及治疗24、48、72 h,监测2组患者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总尿量,取下腔静脉血检测血清AST、乳酸脱氢酶(LDH)、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 Ⅰ)水平.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 结果 (1)2组患者入院时心率、血压及中心静脉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380 ~-0.074,P值均大于0.05).治疗24、48、72 h,参附注射液组心率、血压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95.891 ~-8.316与-190.111~-39.911,P<0.05或P<0.01);中心静脉压和总尿量分别为(6.6±1.9)、(7.8±2.3)、(7.9 ±2.5)cmH2O(1 cmH2O =0.098 kPa)与(1 700±465)、(2 100 ±360)、(3 700±480) 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9±1.7)、(5.4±2.3)、(6.0±2.8)cmH2O与(1 170 ±350)、(1 500±380)、(1 700±400)mL(t值分别为26.073、10.058、60.629与20.209、27.339、115.966,P<0.05或P<0.01).(2)2组患者入院时血清AST、LDH、CK-MB及cTn Ⅰ水平相近(t值为-0.785~2.974,P值均大于0.05).治疗24、48、72 h,参附注射液组血清AST与LDH水平分别为(296±30)、(252±21)、(210±18) U/L与(2 543±218)、(1 053 ±113)、(578 ±78) 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58±80)、(624±59)、(436±53) U/L与(2 765±259)、(1 854 ±215)、(1 178±198)U/L(t值分别为-1 485.038、-130.599、-545.154与-763.675、-2 853.780、-2 439.595,P<0.05或P<0.01);血清CK-MB及cTn Ⅰ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9.477 ~-23.655与-52.395 ~-6.174,P<0.05或P <0.01). 结论 在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能改善重要组织灌注和氧供,改善微循环,明显减轻心肌损害,提高液体复苏效果。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自控镇静镇痛在烧伤换药中的应用观察
黄娅娟, 高国燕, 刘训华, 韩鄂辉
2014, 30(6): 525-52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6.014
摘要: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患者自控镇静镇痛(PCSA)在烧伤换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2月,选择在笔者单位烧伤整形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06例切痂植皮术后拟行首次换药的烧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瑞芬太尼组和丙泊酚组,每组53例.将1 mg瑞芬太尼溶于2.5 mL丙泊酚中制成混合液,再将0.5 mL此种混合液加入20.0 mL丙泊酚中制成最终的丙泊酚+瑞芬太尼混合液.丙泊酚+瑞芬太尼组患者首先由麻醉医师静脉注射1次背景剂量3.0 mL最终混合液,90 s后开始换药并开启注药泵,由患者根据自身需求给药,单次给药量1.0 mL,换药结束时停泵.丙泊酚组由麻醉医师给药,换药前单次静脉注射0.3 mg/kg的丙泊酚,操作中视镇痛效果追加,单次追加量0.3 mg/kg.监测并记录给药前,首次给药后即刻,换药1、10、20、30 min及换药毕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视觉模拟评分(VAS)法镇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不良反应,换药操作时间及药物总用量.对数据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t检验、x 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1)2组患者心率比较,首次给药后即刻及换药1、10、20 min丙泊酚+瑞芬太尼组分别为(84±9)、(76±8)、(75±7)、(79±8)次/min,均低于丙泊酚组的(88±8)、(88±9)、(85±8)、(87±7)次/min(t值为-7.050 ~-2.219,P<0.05或P<0.01).与组内给药前比较,2组患者首次给药后即刻及换药1 ~ 30 min心率均明显降低(t值为1.669 ~5.682,P<0.05或P<0.01).2组患者各时相点呼吸频率相近(t值为-4.770~1.383,P值均大于0.05).与组内给药前比较,丙泊酚组、丙泊酚+瑞芬太尼组患者换药10 min呼吸频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2.426、0.081,P值均小于0.05).2组患者收缩压比较,换药10、20 min丙泊酚+瑞芬太尼组低于丙泊酚组(t值分别为-6.182、-5.622,P<0.05或P<0.01).与组内给药前比较,丙泊酚+瑞芬太尼组患者首次给药后各时相点收缩压均无明显差异(t值为0.098 ~1.514,P值均大于0.05);丙泊酚组患者换药10、20 min收缩压明显增高(t值分别为9.674、7.668,P值均小于0.01).2组患者舒张压比较,换药10、20 min丙泊酚+瑞芬太尼组低于丙泊酚组(t值分别为-9.217、-10.426,P值均小于0.01).与组内给药前比较,丙泊酚+瑞芬太尼组患者首次给药后各时相点舒张压均无明显差异(t值为0.176~1.967,P值均大于0.05);丙泊酚组患者换药10、20 min舒张压明显增高(t值分别为11.438、8.316,P值均小于0.01).2组患者各时相点Sp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12.687~9.162,P值均大于0.05).与组内给药前比较,丙泊酚组、丙泊酚+瑞芬太尼组患者换药10 min Sp02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4.063、4.903,P值均小于0.05).(2)2组患者VAS法镇痛评分比较,首次给药后各时相点丙泊酚+瑞芬太尼组均明显低于丙泊酚组(t值为-19.194~-3.162,P值均小于0.01).与组内给药前比较,2组患者首次给药后各时相点VAS法镇痛评分均降低(t值为5.806 ~9.341,P值均小于0.01).2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比较,首次给药后各时相点丙泊酚+瑞芬太尼组均明显高于丙泊酚组(t值为1.379 ~4.854,P <0.05或P<0.01).与组内给药前比较,2组患者首次给药后各时相点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升高(t值为4.330 ~9.673,P值均小于0.01).(3)丙泊酚+瑞芬太尼组患者体动、头晕、注射痛发生率低于丙泊酚组(P值均小于0.01).呼吸抑制、低氧血症、低血压、心动过缓、呛咳、恶心呕吐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4)丙泊酚+瑞芬太尼组患者的换药操作时间为(31.8±2.4) min,与丙泊酚组患者的换药操作时间(30.3±3.3) min相近(t=1.446,P=1.028).丙泊酚+瑞芬太尼组瑞芬太尼总用量为(87±11)μg,丙泊酚总用量为(72±9)mg,与丙泊酚组的丙泊酚总用量(113±12)mg比较,差异明显(t=12.528,P<0.01). 结论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PCSA用于烧伤换药可使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镇静镇痛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可减少丙泊酚的给药量。
皮肤自体荧光值预测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的临床意义
周永华, 韩春茂, 胡信雷, 胡行
2014, 30(6): 530-53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6.015
摘要:
目的 了解皮肤自体荧光(AF)法预测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0月宁波市镇海区炼化医院收治的296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糖尿病足溃疡分为溃疡组32例和非溃疡组264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是否吸烟、体质量指数、有无高血压、尿酸、C反应蛋白(CRP)、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FBG)、左振动感知阈(LVPT)、右振动感知阈(RVPT)、左踝臂指数(LABI)、右踝臂指数(RABI)、皮肤AF值,这些指标均在首次入院就诊24 h内进行检测.对296例患者的皮肤AF值与其他临床指标(除去性别、有无高血压)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对2组患者上述各检测指标(除去性别、有无高血压)与FBG、糖化血红蛋白这2项重要临床意义指标进行回归分析,以筛选糖尿病足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数据行双侧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x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皮肤AF值、糖尿病病程、有无高血压、LABI、RABI、LVPT、RVPT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有无高血压的x2值分别为2.658、3.577,年龄的t值为13.889,其余指标的Z值为-7.121~-2.176,P<0.05或P<0.01);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否吸烟的x2值为2.147,其余指标的Z值为-1.809 ~-0.108,P值均大于0.05).溃疡组、非溃疡组患者皮肤AF值分别为(3.5±0.5)、(2.7±0.5)U.皮肤AF值与年龄、糖尿病病程、FBG、CRP、LVPT、RVPT显著相关(r值为0.158 ~0.352,P值均小于0.01).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肤AF值是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为11.99,95%置信区间3.905~36.864,P<0.001). 结论 皮肤AF值是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尝试用于糖尿病足溃疡的筛查。
经验交流
以足背动脉为蒂逆行跗内侧联合足内侧皮瓣修复足远端软组织缺损十例
金文虎, 孙广峰, 聂开瑜, 祁建平, 邓呈亮, 魏在荣, 王达利
2014, 30(6): 533-53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6.016
摘要:
足远端尤其是第1跖趾关节处是足主要负重区域之一,该处外伤后形成的创面,常伴有肌腱、关节囊和骨外露,需要质地好、耐磨的皮瓣修复.若缺损面积较小,可以选用邻趾趾固有动脉皮瓣,足背、跗内侧或跗外侧动脉皮瓣[“],但对于面积较大创面临床上修复难度较大.跗内侧联合足内侧皮瓣以足背动脉为蒂,部位隐蔽,皮肤质地耐磨,可以满足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修复需要.2012年1月-2013年8月,笔者采用以足背动脉为蒂逆行跗内侧联合足内侧皮瓣修复足远端软组织缺损10例,效果较佳,现介绍如下。
成批烧冲复合伤的监护与救治
杨福旺, 朱富军, 缪洪城, 辛海明, 冯小艳, 朱金红, 童亚林, 周亚辉, 汤桂花
2014, 30(6): 535-53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6.017
摘要:
近距离大当量炸药爆炸导致严重烧冲复合伤[1与多发伤,临床救治难度大,病死率与致残率高.笔者单位成功救治了一批11例大当量炸药爆炸造成的烧冲复合伤病例,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013年9月9日装满炸药的三轮车在某学校大门附近突然引爆,共造成45人伤亡(现场死亡2人).11例烧冲复合伤患者于伤后1~10h收入我科治疗,年龄2~45岁,其中10岁以下5例.烧伤总面积91% TBSA 1例,78% TBSA1例,60% ~ 70% TBSA 2例,20% ~ 30% TBSA 7例.其中深Ⅱ度25% ~91%TBSA,Ⅲ度5%~20% TBSA.所有患者均有面颈部烧伤及不同程度爆震伤;4例伴有重度吸入性损伤和肺爆震伤,7例伴有低、中度吸入性损伤;1例伴有胸部穿透伤、肝破裂大出血及颞部硬膜外血肿,5例伴有开放性骨折,6例伴有鼓膜穿孔。
改良烧伤液体复苏公式临床应用83例
张宏, 林国安
2014, 30(6): 537-53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6.018
摘要:
自1952年Evans液体复苏公式问世以来,国内外相继出现了众多的补液量估算公式.这些公式延续了Evans公式以体质量和烧伤总面积为估算参数的基本思路,其不足在于未考虑累积体液丢失量(入院前应补而未补的液体量)、未解决补液速度问题.2011年笔者基于烧伤病理生理情况和对63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液体复苏经验,总结出以每小时每1% TBSA补液量(△q)、TBSA和烧伤总面积为参数的改良烧伤液体复苏公式:全天补液量(Q)=∑△q×(0.55×TBSA×烧伤总面积),较好地解决了累积体液丢失量、补液速度及补液量的估算问题[1-6].2011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将该公式用于83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取得预期效果,介绍如下。
病例报告
热水泥烧伤并发腓总神经损伤一例
周莉萍, 张文浩, 张志华
2014, 30(6): 539-54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6.019
摘要:
患者男,31岁,2013年6月27日因热水泥烧伤双下肢,伤后2h入院.患者意识清楚,面容痛苦.体格检查:体温36.9℃,脉搏76次/min,血压130/80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频率19次/min.右下肢创面位于膝关节下至踝部,左下肢创面位于大腿下段至足背近端.双下肢创面均为环形,腐皮大部分脱失,基底红白相间或苍白,创面及肢端湿冷.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4.88×109/L、中性粒细胞0.83、红细胞计数6.35×1012/L、血小板计数195×109/L,血生化检测结果基本正常,心肌酶谱:磷酸肌酸激酶341 U/L、乳酸脱氢酶309 U/L.诊断:双下肢热水泥烧伤,总面积15% TBSA,深度为深Ⅱ~Ⅲ度。
特重度烧伤肥胖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二例
李霞, 张诚, 王海涛, 陈宁杰, 杨金存
2014, 30(6): 541-54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6.020
摘要:
2013年,笔者单位共收治12例特重度烧伤患者,其中2例发生应激性溃疡,且皆为肥胖患者,现介绍如下.例1 男,24岁,于2013年3月21日火焰烧伤后2h入院.患者体质量118 kg,体质量指数(BMI)34.1 kg/m2,既往体健,体温36.2℃,脉搏110次/min,呼吸频率25次/min,血压150/90 mmHg(1 mmHg=0.133 kPa).除腹部和会阴部皮肤外,其余部位皮肤均被烧伤.部分创面基底红白相间、微湿,部分创面基底苍白、质韧、干燥。
技术与方法
自制简易负压封闭引流材料联合组织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
余斌, 贺立新, 曹玉珏, 张海生, 张玉君
2014, 30(6): 542-54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6.021
摘要:
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常出现渗出较多、感染等现象,传统的VSD治疗费用较高,多数患者难以承受.笔者单位于2012年10月-2014年6月利用自制简易VSD材料联合皮片或皮瓣移植术治疗局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1 自制简易VSD材料的制备根据传统VSD的原理,笔者进行如下改动。
护理专栏
大面积烧伤伴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机械通气时的排痰研究
程玉, 张静, 高金颖, 陈莹, 郭莉莉, 韩秀林, 朱卫民
2014, 30(6): 544-54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6.022
摘要:
目的 了解在大面积烧伤伴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应用个体化吸痰法的效果. 方法 对笔者单位2008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13例重度吸入性损伤行机械通气的烧伤患者,先后应用常规按时吸痰法和个体化吸痰法排痰,分别在2次排痰结束后统计PaO2较吸痰前上升1 ~10、11 ~20 mmHg(1 mmHg =0.133 kPa)及PaCO2较吸痰前下降1~5、5~ 10 mmHg的患者数量.2种吸痰法吸痰结束即刻及结束后30 s、1 min,分别统计肢体末梢血氧饱和度(SO2)值为0.80 ~ 0.89、0.90~0.99的患者数量.2种吸痰法吸痰结束后30 s、1 min,统计自主呼吸频率30~40、15 ~29次/min的患者数量;统计心率较吸痰前下降0~10、11 ~ 20次/min的患者数量. 结果 个体化吸痰法吸痰后,11例患者PaO2比吸痰前升高11 ~ 20 mmHg,10例患者PaCO2比吸痰前下降5 ~10 mmHg,均明显多于常规按时吸痰法.常规按时吸痰法吸痰后,8例患者PaO2比吸痰前升高1~10 mmHg,9例患者PaCO2比吸痰前下降1~5 mmHg,均明显多于个体化吸痰法.个体化吸痰法吸痰结束即刻及结束后30 s、1 min,分别有3、11、13例患者肢体末梢SO2为0.90 ~0.99,分别有10、2、0例患者肢体末梢SO2为0.80~0.89;常规按时吸痰法吸痰结束即刻及结束后30 s、1 min,分别有0、7、12例患者肢体末梢SO2为0.90~0.99,分别有13、6、1例患者肢体末梢SO2为0.80 ~ 0.89.个体化吸痰法吸痰结束后30 s、1 min,分别有3、12例患者呼吸频率为15~29次/min,分别有10、1例患者呼吸频率为30~40次/min;分别有4、11例患者心率比吸痰前下降0~10次/min,分别有9、2例患者心率比吸痰前下降11~ 20次/min.常规按时吸痰法吸痰结束后30 s、1 min,分别有0、6例患者呼吸频率为15~ 29次/min,分别有13、7例患者呼吸频率为30 ~40次/min;分别有3、8例患者心率比吸痰前下降0 ~10次/min,分别有10、5例患者心率比吸痰前下降11~ 20次/min. 结论 与常规按时吸痰法比较,应用个体化吸痰法后患者PaO2回升快、PaCO2下降快、SO2下降少且恢复快、自主呼吸频率和心率恢复快.个体化吸痰法能够使患者获得较佳的通气效果。
双路负极板回路垫在117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高频电刀止血中的应用
张秀丽
2014, 30(6): 546-54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6.023
摘要:
1 临床资料2013年6-12月,笔者单位收治117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其中男95例、女22例,年龄20 ~ 70岁.全身火焰烧伤,面积80% ~ 98% TBSA,深度为深Ⅱ~Ⅳ度.伤后4~5d开始进行切削痂植皮术[1],在手术中用2台高频电刀进行创面止血时使用双路负极板回路垫.2 使用方法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仔细核查,携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不可使用负极板同路垫.护理人员将奥克兰高分子医用材料(天津)有限公司产AHD-004型双路负极板回路垫(120.0 cm×50.0 cm×1.3 cm)平铺在手术床上,检查回路垫有无破损。
一例老年烧伤合并尿毒症与糖尿病患者护理体会
王小芳, 罗鹏飞, 周万芳, 唐洪泰
2014, 30(6): 547-54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6.024
摘要:
患者女,67岁,2013年4月9日因被沸水烫伤左足,伤后30 min于笔者单位急诊行清创后磺胺嘧啶银外敷包扎,后一直在笔者单位门诊换药治疗.伤后7d因左足第5趾皮肤破溃伴感染收治入我科.检查示左足肿胀明显,皮肤软组织及第5趾创面呈黑色坏死状,双下肢皮肤瘙痒多处抓痕.患者自述伴尿毒症病史10年、糖尿病病史15年.患者因需要长期行血液透析治疗,2007年于外院行左手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入院诊断:(1)左足Ⅲ度热液烫伤,面积1% TBSA.(2)尿毒症.(3)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