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7卷  第5期

本期导读
本期导读
2021, 37(5): F01-F01.
摘要:
专家论坛
把握创面修复的规律和特征促进创面愈合
陆树良
2021, 37(5): 401-40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322-00100
摘要:

创面修复具有其内在的病理生理机制,呈现复杂的网络调控性,但这些内容在我国乃至全球的医学本科教育体系中未能详尽或不系统。因此,不从事创面修复研究的临床医师难以全面理解创面修复机制及其与临床进程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创面修复相关机制的理解,归纳了与临床实践相关的创面修复的序贯性、局域性、时限性特征,为创面修复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深化对烧伤脓毒症诊断体系与治疗策略的认识
姚咏明, 张卉, 童亚林
2021, 37(5): 404-40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703-00337
摘要:

烧伤患者由于大面积皮肤缺损引起创面感染、大量体液流失、高代谢状态等,导致序贯性多系统功能紊乱,极易诱发全身性感染甚至脓毒症。目前,脓毒症已成为严重烧伤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烧伤脓毒症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一般脓毒症诊断标准对其缺乏特异性。因此,理解烧伤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深化对烧伤脓毒症诊断体系和干预途径的认识,制订更加精准化、智能化的治疗策略。

专家述评
进一步提高对慢性创面传统治疗方法的认识
谭谦
2021, 37(5): 410-41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413-00128
摘要:

慢性创面现代治疗方法发展快速,在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上起到积极作用;但慢性创面传统治疗方法也具有潜在优势,应对这些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相关认识,并且积极将这些方法应用于临床以发挥其治疗作用。本文主要就创面清洁、保守性清创、中医中药、蛆虫疗法和酶清创在慢性创面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论著·慢性创面修复
蛆虫分泌排泄物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中性粒细胞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影响
李菲菲, 张洁, 高春辰, 王天元, 支黎明, 王晶, 王爱萍
2021, 37(5): 413-41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312-00085
摘要:

目的 探讨医用蛆虫分泌排泄物(ES)对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中性粒细胞吞噬及杀菌作用的影响。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选择东部战区空军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足中心2020年6—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DFU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64±7)岁]。Percoll非连续性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中性粒细胞,将每例患者细胞分别纳入生理盐水组、蛆虫ES组(每组30孔),分别加入无菌生理盐水和终质量浓度357 μg/mL(下同)蛆虫ES。培养1、2 h,行瑞氏染色观察并计算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选择10例患者,将每例患者细胞分别纳入铜绿假单胞菌+中性粒细胞组、铜绿假单胞菌+中性粒细胞+蛆虫ES组(每组10孔),分别进行相应处理;另设置单纯铜绿假单胞菌组、铜绿假单胞菌+蛆虫ES组(每组10孔),分别加入铜绿假单胞菌+RPMI 1640培养液+无菌生理盐水、铜绿假单胞菌+RPMI 1640培养液+蛆虫ES。培养2 h,平板菌落计数法计数活菌菌落。分别选择6、6、3例患者,同前将每例患者细胞分别纳入蛆虫ES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6、6、3孔)并行相应处理。培养6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溶菌酶mRNA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溶菌酶表达阳性细胞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样本

t

检验、LSD检验及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 培养1 h,蛆虫ES组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53.5%(49.7%,58.0%)、3.18(2.96,3.32)]分别与生理盐水组[52.0%(47.5%,55.2%)、3.15(2.96,3.25)]相近(

Z

=-1.701、-1.092,

P

>0.05);培养2 h,蛆虫ES组患者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70.0%(66.7%,72.0%)、4.47(4.22,4.96)]分别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58.0%(55.0%,60.0%)、4.11(3.52,4.24),

Z

=-4.786、-4.279,

P

<0.01]。培养2 h,铜绿假单胞菌+中性粒细胞组活菌菌落数明显低于单纯铜绿假单胞菌组(

P

<0.01),铜绿假单胞菌+中性粒细胞+蛆虫ES组活菌菌落数明显低于铜绿假单胞菌+蛆虫ES组和铜绿假单胞菌+中性粒细胞组(

P

<0.01)。培养6 h,蛆虫ES组细胞IL-1β、IL-6、溶菌酶mRNA表达均较生理盐水组明显上调(

t=

-3.279、-4.273、-4.763,

P

<0.05或

P

<0.01),蛆虫ES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6含量分别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t=

-9.526、-6.447,

P

<0.01),蛆虫ES组溶菌酶阳性细胞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 结论 蛆虫ES可通过促进DFU患者中性粒细胞免疫防御相关因子和溶菌酶的产生,从而增强中性粒细胞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吞噬、杀菌作用。

白细胞介素6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间质细胞转化的作用
郭玲, 何静, 崔莉, 米俊伟, 张蜀, 孙剑会, 杜娟, 文大林, 张华才, 蒋建新, 王建民, 黄宏
2021, 37(5): 420-42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215-00530
摘要: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6(IL-6)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探索IL-6在内皮-间充质转化(EndMT)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产妇行分娩手术后弃用的新鲜正常胎儿脐带,分离培养原代细胞的第2天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法鉴定第4代细胞是否为HUVEC后,取2批第3~5代HUVEC,用于后续实验。将第1批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下同)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5 ng/mL IL-6组、10 ng/mL IL-6组、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100 ng/mL IL-6组,将第2批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10 ng/mL IL-6组、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空白对照组仅加入完全培养液,其余各组细胞还加入相应终质量浓度的IL-6。第1批细胞,分组培养后72 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6组HUVEC形态;免疫荧光法检测6组HUVEC凝血因子Ⅷ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阳性表达,并计算双阳性细胞数占凝血因子Ⅷ阳性细胞数的比值(以下简称双阳性细胞数的比值),样本数为6;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6组HUVEC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和α-SMA蛋白的mRNA表达量,样本数为3。第2批细胞,分组培养后72 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4组HUVEC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量,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校正。 结果 原代分离培养的第2天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边形,免疫荧光法鉴定第4代细胞为HUVEC。第1批细胞,分组培养后72 h,6组细胞随IL-6浓度的逐渐增加,其形态向长梭形变化,细胞间连接减少或消失、间隙变大。分组培养后72 h,与空白对照组双阳性细胞数的比值相比,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100 ng/mL IL-6组显著增高(

P

<0.01);与5 ng/mL IL-6组双阳性细胞数的比值相比,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显著升高(

P<

0.01);与10 ng/mL IL-6组双阳性细胞数的比值相比,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显著升高(

P

<0.01);100 ng/mL IL-6组双阳性细胞数的比值均显著高于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

P

<0.01)。分组培养后72 h,与空白对照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mRNA表达量比,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明显下降(

P

<0.05或

P

<0.01);与5 ng/mL IL-6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mRNA表达量比较,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均明显下降(

P

<0.01);与10 ng/mL IL-6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mRNA表达量比较,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明显下降(

P

<0.01);与25 ng/mL IL-6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mRNA的表达量比较,50 ng/mL IL-6组和100 ng/mL IL-6组明显下降(

P

<0.01)。分组培养后72 h,5 ng/mL IL-6组、10 ng/mL IL-6组、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100 ng/mL IL-6组细胞 α-SMA的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

P

<0.05或

P

<0.01)。第2批细胞分组培养后72 h,与空白对照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蛋白表达量1.391±0.026比较,10 ng/mL IL-6组(1.185±0.063)、25 ng/mL IL-6组(0.717±0.078)、50 ng/mL IL-6组(0.293±0.064)显著降低(

P

<0.05);与10 ng/mL IL-6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蛋白表达量比较,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显著降低(

P

<0.01);与25 ng/mL IL-6组细胞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的蛋白表达量比较,50 ng/mL IL-6组显著降低(

P

<0.01)。分组培养后72 h,与空白对照组细胞α-SMA的蛋白表达量比较,10 ng/mL IL-6组、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显著升高(

P

<0.01);与10 ng/mL IL-6组细胞α-SMA的蛋白表达量比较,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显著增加(

P

<0.01)。分组培养后72 h,与空白对照组细胞Ⅰ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量比较,25 ng/mL IL-6组、50 ng/mL IL-6组显著增加(

P

<0.05)。 结论 IL-6作用于HUVEC后,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呈浓度依赖性表现为间质细胞的特征。炎症因子可促进EndMT进程,成为调控组织纤维化机制的重要因子之一。

成年创伤患者创面以外皮肤清洗现况及影响因素的多中心横断面调查
蒋琪霞, 王亚玲, 解怡洁, 刘晓晴, 徐娟, 郑美春, 冯欢, 王蔚蔚, 孙红玲, 朱守林, 李文娟, 赵宁
2021, 37(5): 429-43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116-00023
摘要:

目的 调查成年创伤患者“创面以外皮肤”(以下简称皮肤)的清洗现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方法。2020年9月1—30日,纳入包括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在内的13家军队和地方三级甲等医院创面护理门诊或创伤外科病房收治的95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成年创伤患者。通过“问卷星”网站发布自制的创伤患者皮肤清洗现况调查问卷,调查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和自理能力等一般资料,致伤原因、创面持续时间、创伤部位、创伤深度、创面疼痛、创面异味、创面清洗溶液等创伤资料,是否清洗、清洗方法、清洗频次、每次清洗时间及不清洗的原因等伤后皮肤清洗情况。将伤后定期清洗皮肤的患者纳入清洗组,其余患者纳入不清洗组,统计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创伤资料及伤后皮肤清洗情况。对数据行

χ

2检验,对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创伤患者皮肤清洗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共回收952份问卷,回收率100%;剔除3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949份,有效率99.68%。949例患者中男461例(48.6%)、女488例(51.4%),年龄18~100(50±18)岁,大部分患者<60岁、与家人同住且能够完全自理,接近半数患者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致伤原因以锐器切割伤和跌倒外伤为主,创面持续时间2~365 d,创伤部位以四肢和躯干居多,大多数患者创伤深度为全皮层缺损,多数患者创面有疼痛、无异味、用5 g/L碘伏清洗创面。684例(72.1%)患者伤后清洗了皮肤,清洗方式以温水擦洗为主,清洗频次以每周1或2次为主,每次清洗时间以10或15 min为主;265例(27.9%)患者伤后未清洗皮肤,不清洗皮肤的主要原因为遵医嘱不清洗,其次为担心创面感染、失去自理能力。2组患者文化程度、自理能力、致伤原因、创面疼痛、创面异味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2.365、24.519、22.820、9.572、92.342,

P

<0.01),文化程度、自理能力、致伤原因、创面疼痛和创面异味可能是患者皮肤清洗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理能力、创面疼痛、创面异味是患者皮肤清洗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1.51、0.52、3.72,95%置信区间=1.08~2.12、0.42~0.89、2.66~5.22,

P

<0.05或

P

<0.01)。 结论 大部分成年创伤患者伤后清洗了皮肤。自理能力、创面疼痛和创面异味是成年创伤患者皮肤清洗的独立影响因素。

论著
不同质量浓度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林楠, 李铭, 郭志辉, 吴敏强, 周亚宽, 张履兴, 俞瀚, 钟奕, 黄楚珊
2021, 37(5): 437-44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15-00168
摘要:

目的 评价不同质量浓度的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8年3月—2019年3月,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接诊的29例患者31个瘢痕疙瘩、平潭综合实验区医院皮肤科接诊的11例患者20个瘢痕疙瘩、福州市仓山迪娅医疗美容门诊部接诊的9例患者9个瘢痕疙瘩纳入此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其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30±9)岁。将瘢痕疙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质量浓度组(19个瘢痕疙瘩,17例患者)、中质量浓度组(21个瘢痕疙瘩,19例患者)、高质量浓度组(20个瘢痕疙瘩,17例患者),分别采用质量浓度为0.5、5.0、12.5 mg/mL的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注射治疗,每4周注射1次,共3次。首次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3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价瘢痕疙瘩外观、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瘢痕疙瘩疼痛和瘙痒程度,并计算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值。末次治疗后6个月,采用疗效满意度评价量表行患者疗效满意度评分。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末次治疗后1年随访,统计瘢痕疙瘩复发率。对数据行

χ

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样本

t

检验、LSD-

t

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首次治疗前,3组瘢痕疙瘩外观VSS评分相近(

F=

0.039,

>0.05);末次治疗后3个月,低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外观VSS评分明显高于中质量浓度组及高质量浓度组(

t

=2.267、4.086,

P

<0.05或

P

<0.01)。末次治疗后3个月,低质量浓度组、中质量浓度组、高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外观VSS评分均较首次治疗前明显降低(

t

=18.222、44.272、22.523,

P

<0.01)。低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治疗前后外观VSS评分差值明显低于中质量浓度组与高质量浓度组(

t

=-4.096、-6.357,

P

<0.01),中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治疗前后外观VSS评分差值明显低于高质量浓度组(

t

=-2.368,

P

<0.05)。首次治疗前,3组瘢痕疙瘩疼痛和瘙痒VAS评分相近(

χ

2=0.149,

P

>0.05);末次治疗后3个月,低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疼痛和瘙痒VAS评分明显高于中质量浓度组及高质量浓度组(

Z

=2.191、4.386,

P

<0.05或

P

<0.01),中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疼痛和瘙痒VAS评分明显高于高质量浓度组(

Z

=2.276,

P

<0.05)。末次治疗后3个月,中质量浓度组和高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疼痛和瘙痒VAS评分均较首次治疗前明显降低(

Z=

-3.904、-3.844,

P

<0.01)。低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治疗前后疼痛和瘙痒VAS评分差值明显低于中质量浓度组与高质量浓度组(

Z

=-4.265、-6.104,

P

<0.01)。末次治疗后6个月,高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对应患者疗效满意度评分为(88±8)分,明显高于中质量浓度组的(76±8)分和低质量浓度组的(60±8)分(

t

=-3.820、-6.675,

P

<0.01),中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对应患者疗效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低质量浓度组(

t

=-2.984,

P

<0.05)。3组瘢痕疙瘩治疗期间仅疼痛差异明显(

P

<0.01)。末次治疗后1年随访,高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复发率明显低于低质量浓度组(

χ

2=8.313,

P

<0.01),中质量浓度组瘢痕疙瘩复发率与低质量浓度组、高质量浓度组相近(

χ

2=3.536、0.577,

P

>0.05)。 结论 高质量浓度的5-氟尿嘧啶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后,症状改善明显,患者治疗满意度增加,无明显不良反应且疗效持久,较中、低质量浓度的5-氟尿嘧啶整体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食道压指导呼气末正压设置行机械通气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效果
吴琼, 徐兰娟, 贾宝辉, 彭月丽, 李成建
2021, 37(5): 446-45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05-00127
摘要:

目的 探讨食道压指导呼气末正压(PEEP)设置对行机械通气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6年6月—2018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5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创伤性颅脑损伤合并ARDS的患者,按照PEEP设置方法分为食道压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40±13)岁]和PEEP-吸入气氧浓度(FiO2)表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38±10)岁]。2组患者按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并分别根据食道压、PEEP-FiO2表选定治疗0(即刻)、24、48、72 h的最佳PEEP,按照所得最佳PEEP调整机械通气参数。记录2组患者治疗24、48、72 h的呼气末跨肺压、肺顺应性、氧合指数、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变化。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χ

2检验、独立样本

t

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食道压组患者治疗0、24、48、72 h最佳PEEP分别为(12.4±3.9)、(11.2±3.5)、(13.4±2.6)、(13.2±3.6)cmH2O(1 cmH2O=0.098 kPa),明显高于PEEP-FiO2表组的(8.2±2.5)、(7.4±2.2)、(8.3±2.3)、(8.5±2.5)cmH2O,

t

=4.702、4.743、7.849、5.623

,P<

0.01。食道压组患者治疗24、48、72 h呼气末跨肺压、肺顺应性明显高于PEEP-FiO2表组(

t

=17.852、20.586、19.532,4.752、5.256、7.446,

P<

0.01),治疗48、72 h氧合指数明显高于PEEP-FiO2表组(

t

=2.342、4.178,

P

<0.05或

P<

0.01)。食道压组患者治疗24、48、72 h中心静脉压明显高于PEEP-FiO2表组(

t

=12.632

5.247、8.994,

P<

0.01),2组患者治疗24、48、72 h平均动脉压相近(

P

>0.05)。食道压组患者治疗24、48、72 h颅内压高于PEEP-FiO2表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合并ARDS的患者,可利用食道压法指导选定最佳PEEP,并根据最佳PEEP调整机械通气参数,能更有效改善肺顺应性、加速肺功能恢复,同时不影响平均动脉压及颅内压。

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周荣, 巨积辉, 唐林峰, 刘胜哲, 刘跃飞, 杨亮, 胡昌庆
2021, 37(5): 453-45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09-00136
摘要:

目的 探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6年1月—2019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足踝外科收治13例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男性患者,年龄27~73岁,对其行回顾性队列研究。4例患者创面经2次扩创,9例患者创面经1次清创+1次或2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所有患者创面干燥清洁无脓性渗液、分泌物培养阴性后行皮瓣修复。本组患者扩创后创面面积为13.0 cm×5.5 cm~36.0 cm×10.5 cm,采用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切取面积为14 cm×6 cm~37 cm×11 cm),其中1例患者创面采用双叶皮瓣修复。皮瓣内旋股外侧动脉斜支或降支及其伴行静脉与受区胫后动脉及其伴行静脉或足底内侧动脉及其伴行静脉吻合,皮瓣内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隐神经或足底内侧皮神经吻合,供区均直接缝合。记录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伤口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时观察足底修复皮瓣溃疡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13例患者14个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顺利成活。1例患者出院后出现深部组织感染,二次手术扩创后愈合;其余患者供受区伤口均愈合。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5例患者皮瓣外形稍臃肿,其余8例患者皮瓣外形及质地较好。6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随访时皮瓣有溃疡发生,免负重活动后,自行愈合。末次随访时,本组患者供区可见少许线性瘢痕增生,BMRC感觉评定为S1级4例、S2级7例、S3级2例,AOFAS评分优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 结论 带感觉神经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供区可直接缝合,皮瓣外形良好,为足底本体感觉与负重功能的恢复提供了较佳的治疗方法。

负载大鼠表皮干细胞的聚己内酯-乙酸纤维素纳米纤维支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林志骁, 张玉恒, 黄容, 李学拥
2021, 37(5): 460-46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104-00005
摘要:

目的 探讨负载大鼠表皮干细胞(ESC)的聚己内酯-乙酸纤维素(PCL-CA)纳米纤维支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快速贴壁法从30只1~3 d龄SD大鼠(雌雄不明)中分离培养原代ESC,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法分别鉴定原代细胞中整合素β1、细胞角蛋白19(CK19)为阳性表达后,采用第1代ESC进行后续实验。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以聚己内酯和乙酸纤维素为组分的PCL-CA纳米纤维支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支架拓扑结构并测量其中25条纤维直径。采用构建的PCL-CA纳米纤维支架作为培养基底,使用角质形成细胞(KC)培养基培养ESC构建ESC-纳米纤维支架复合物(下称ESC支架),培养3 d,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支架中ESC的形态及其与支架的关系。将ESC支架中的ESC作为PCL-CA纳米纤维支架组,将在Ⅳ型胶原包被的培养皿中使用KC培养基培养的ESC作为Ⅳ型胶原组,培养3 d,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ESC中CK19的蛋白表达水平(样本数为3);培养7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组ESC中CK19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蛋白表达。在15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背部左右两侧均制备1个直径约2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不行植入的空白对照组、植入PCL-CA纳米纤维支架的单纯支架组、植入培养3 d构建的ESC支架的ESC支架组,计算伤后3、7、14、21 d创面面积百分率(样本数为5);取伤后21 d创缘新生皮肤组织,行Masson染色后评估创面愈合质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otch信号通路关键蛋白Notch1、Jagged1、Hes1的蛋白表达水平(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

检验、Bonferroni校正。 结果 构建的PCL-CA纳米纤维支架具有疏松多孔的网格状多层立体结构,其中的纤维表面光滑无孔隙,纤维直径为(383±24)nm。培养3 d,ESC支架中的ESC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且与支架紧密贴合,细胞间相互连接,细胞充分伸展在支架表面形成膜片。培养3 d,PCL-CA纳米纤维支架组ESC中CK1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Ⅳ型胶原组(

t

=24.56,

P

<0.01)。培养7 d,与Ⅳ型胶原组相比,PCL-CA纳米纤维支架组ESC中PCNA表达阳性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CK19表达阳性细胞比例更高。伤后3、7、14、21 d,ESC支架组大鼠创面面积百分率分别为(78.0±1.8)%、(40.9±2.0)%、(17.9±1.1)%、(5.0±1.0)%,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的(84.2±1.9)%、(45.4±2.6)%、(21.8±1.7)%、(10.1±1.1)%(

t

=5.42、3.09、4.33、7.58,

P

<0.05或

P

<0.01)以及单纯支架组的(82.7±1.2)%、(44.8±2.0)%、(22.4±2.4)%、(10.3±2.4)%(

t

=4.98、3.11、3.84、4.57,

P

<0.05或

P

<0.01);空白对照组与单纯支架组大鼠创面面积百分率相近(

t

=1.47、0.39、0.47、0.22,

P

>0.05)。伤后21 d,各组大鼠创缘新生皮肤层次完整;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支架组相比,ESC支架组大鼠创缘新生皮肤组织中胶原排列更加整齐;ESC支架组与单纯支架组大鼠创缘新生皮肤组织中支架均完全降解。伤后21 d,单纯支架组大鼠创缘新生皮肤组织中Notch1、Jagged1、Hes1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近(

t

=1.70、1.94、0.18,

P

>0.05),ESC支架组大鼠创缘新生皮肤组织中Notch1、Jagged1、Hes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支架组(

t

=13.31、22.07、20.71,

P<

0.01)。 结论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PCL-CA纳米纤维支架能够抑制大鼠ESC的分化而不影响其增殖;利用PCL-CA纳米纤维支架作为载体培养大鼠ESC构建的ESC支架能够显著促进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科技快讯
人羊膜上皮细胞外泌体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雷帕霉素靶蛋白介导血管生成和促进成纤维细胞功能加速糖尿病创面愈合
2021, 37(5): 452-452.
摘要:
富血小板血浆通过促进再上皮化加速皮肤创面愈合
2021, 37(5): 452-452.
摘要:
创面后期巨噬细胞对Wnt抑制剂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4的吞噬可驱动慢性Wnt的活性以此促进纤维化皮肤愈合
2021, 37(5): 474-474.
摘要:
微藻凝胶贴片来源的可溶性氧促进糖尿病慢性创面愈合
2021, 37(5): 474-474.
摘要:
论著·毛囊移植
毛囊单位提取移植术治疗瘢痕性秃发的临床应用和疗效观察
张伟, 陈莹, 王芳, 张惠丰, 何洁, 李萌, 雷惠斌, 胡大海
2021, 37(5): 469-47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15-00170
摘要:

目的 观察毛囊单位提取(FUE)移植术治疗瘢痕性毛发缺失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2年1月—2018年1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诊符合入选标准的瘢痕性秃发患者56例[男36例、女20例,年龄(25±9)岁,秃发面积占整个头皮的1%~30%],对患者行FUE移植术治疗。治疗过程为术前设计、提取和制备毛囊单位、受区打孔、毛发种植。随访时计算毛发成活率、成活毛发密度,观察毛发生长情况及并发症,同时按照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和无效4级标准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的植发效果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经过9~24个月随访,56例患者毛发成活率为(70±9)%,成活毛发密度为(35±8)根/cm2。Ⅰ期术后疗效评定中,非常满意者34例(60.7%)、满意者16例(28.6%)、6例(10.7%)患者认为治疗有效但是不满意。不满意的6例患者和满意的16例患者进行了Ⅱ期移植手术,Ⅱ期术后疗效评定中,非常满意者19例(86.4%)、满意者3例(13.6%)。所有患者未进行Ⅲ期手术。移植毛发生长自然,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 FUE移植术能有效地治疗并改善瘢痕性秃发,且创伤小、并发症少、供区不遗留瘢痕、术后恢复快,值得在临床推广。

论著·护理专栏
半封闭病房住院烧伤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横断面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徐勤祺, 汪雯靓, 张寅, 汪敏娴, 董正椽
2021, 37(5): 475-48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14-00160
摘要:

目的 分析并探讨半封闭病房住院烧伤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2018年10月—2019年4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82例半封闭烧伤病房住院烧伤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调查烧伤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般资料,涉及患者烧伤原因、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烧伤深度、烧伤严重程度、烧伤部位、医疗保险类型及其家属与患者亲属关系、性别、年龄、有无监护隔离病房陪护经验、职业、文化程度、月收入,共计15个指标。采用重危患者家属需求量表(CCFNI)评估患者家属5个因子:医护人员的支持(SS)、家属自身的舒适(CS)、获取信息、亲近患者的需求(PS)、病情保证共包含45个条目的各条目、各因子得分及总得分情况。按一般资料分类后采用CCFNI评估患者及其家属总得分,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

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选取前述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独立影响因素。按前述筛选出独立影响因素患者年龄、烧伤总面积及其家属性别、文化程度、监护隔离病房陪护经验进行分类,采用CCFNI评估患者及其家属的得分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

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本次研究发放调查问卷82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为97.6%。80例患者中,男45例、女35例;≤14岁的有35例(43.75%);大部分患者为火焰和热力烧伤;中、重、特重度烧伤患者分别为33例(41.25%)、21例(26.25%)、26例(32.50%);无医疗保险患者只有3例(3.75%)。80名患者家属中,男34名(42.50%)、女46名(57.50%);62.50%的患者家属年龄集中在18~45岁;有监护隔离病房陪护经验的有12名,占15.00%。家属CCFNI总得分为(141±14)分,包含的5个因子:病情保证、PS、获取信息、CS、SS各条目的得分分别为(3.77±0.23)、(3.43±0.37)、(3.53±0.34)、(2.50±0.59)、(2.69±0.45)分。家属心理需求排名前5的条目集中在病情保证、PS、获取信息这3个因子,条目“保证患者得到最佳的救治”排在首位,得分为(3.99±0.11)分。不同年龄、烧伤总面积、烧伤严重程度患者及不同性别、文化程度、是否有监护隔离病房陪护经验患者家属的CCFNI总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4.378、5.481、5.913、

t

=4.027、14.339、7.265,

P

<0.05或

P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14、15~45岁)、烧伤总面积(11%~30%、31%~49%、≥50%TBSA)及其患者家属性别、文化程度、监护隔离病房陪护经验均可影响患者家属心理需求(

t

=3.133、2.260、2.297、2.433、3.015、2.200、-2.102、2.463,

P

<0.05或

P

<0.01)。不同年龄段患者家属的病情保证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4.390,

P

<0.05);不同烧伤总面积患者的家属的SS和病情保证2个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5.042、3.131,

P

<0.05或

P

<0.01);有监护隔离病房陪护经验的患者家属的病情保证因子得分低于无监护隔离病房陪护经验者(

t

=-1.040,

P

<0.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家属的SS因子得分高于高中(中专)及以下者(

t

=0.657,

P

<0.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家属的获取信息因子得分低于高中(中专)及以下者(

t

=-1.438,

P

<0.05);患者男性家属的SS因子得分低于女性(

t

=4.149,

P

<0.05)。 结论 半封闭病房住院烧伤患者家属对保证患者得到最佳的救治的需求最为迫切。患者年龄、烧伤总面积及其家属性别、文化程度、监护隔离病房陪护经验是影响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主要因素。

短篇论著
家长依从性对烧伤患儿增生性瘢痕治疗效果的影响
宋均辉, 夏正国, 周贤良, 李兴照, 胡正帅, 李鹏涛, 徐庆连
2021, 37(5): 485-48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127-00038
摘要:

目的 探讨家长依从性对烧伤患儿增生性瘢痕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4年6月—2019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门诊就诊的49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儿符合入选标准,纳入本研究。随访9个月时,根据挂号单及针对家长的依从性问卷调查结果,将患儿分为依从性佳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2.0(2.0,3.5)岁]和依从性差组[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3.0(2.0,4.0)岁]。首次就诊时和随访3、6、9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依从性佳组患儿行瘢痕评分;首次就诊时和随访9个月,采用VSS对依从性差组患儿行瘢痕评分;首次就诊时和随访9个月,采用语言分级评分法(VRS)对2组患儿行瘢痕瘙痒评分。对数据行

χ

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

检验、独立样本

t

检验、配对样本

t

检验。 结果 首次就诊时,2组患儿瘢痕VSS色泽、血管分布、柔软度、厚度评分及总评分均相近(

Z

=0.834、0.026、0.837、0.076、1.074,

P>

0.05);随访9个月,依从性佳组患儿瘢痕VSS柔软度、厚度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低于依从性差组(

Z

=5.518、4.732、5.042,

P<

0.01)。与首次就诊时相比,依从性佳组患儿随访9个月瘢痕VSS色泽、血管分布、柔软度、厚度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降低(

Z

=5.241、5.273、5.214、5.245、3.451,

P<

0.01);依从性差组患儿随访9个月瘢痕VSS色泽、血管分布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降低(

Z

=3.606、3.542、3.448,

P<

0.01)。首次就诊时,依从性佳组患儿瘢痕瘙痒VRS评分为6.00(5.00,6.25)分,与依从性差组的(5.47±1.69)分相近(

Z=

0.607,

P>

0.05);随访9个月,依从性佳组患儿瘢痕瘙痒VRS评分为1.00(1.00,1.25)分,明显低于依从性差组的(3.27±1.71)分(

Z

=2.606,

P<

0.01)。与首次就诊时相比,依从性佳组患儿随访9个月瘢痕瘙痒VRS评分明显降低(

Z

=4.002,

P<

0.01),依从性差组患儿随访9个月瘢痕瘙痒VRS评分无明显变化(

t

=3.550,

P>

0.05)。 结论 在治疗方案相同的情况下,家长良好的依从性对烧伤患儿增生性瘢痕治疗有积极影响,可降低瘢痕增生和瘙痒程度。

综述
炎症反应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王洪涛, 韩军涛, 胡大海
2021, 37(5): 490-49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10-00143
摘要: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是创面愈合后常见的后遗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目前仍缺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主要原因在于瘢痕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炎症反应在瘢痕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望寻找预防和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新的药物靶点。本文主要就炎症因子、炎症细胞在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以及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治疗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药物、微小RNA、外泌体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创面愈合和增生性瘢痕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
孙锦, 史宸硕, 王达利
2021, 37(5): 495-50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410-00220
摘要:

皮肤是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也是最容易受到损伤的器官之一。创面是皮肤完整性遭受破坏的结果;慢性创面和增生性瘢痕形成是创面异常愈合的结果,也是目前创伤修复领域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近年来,研究者观察到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促进创面愈合、提高创面愈合质量、减少瘢痕形成的作用,MSC的治疗作用可能源于其所衍生的外泌体。本文简述了近年来MSC外泌体在创面愈合与增生性瘢痕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