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20卷  第6期

专家论坛
烧伤免疫研究进展
吴军, 罗高兴
2004, 20(6): 321-323.
摘要:
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免疫稳定及清除异已成分等重要功能.烧伤,尤其是严重烧伤或合并吸入性损伤,将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immune dysfunction),主要表现为免疫抑制(immunodepression/immunosuppression).烧伤免疫功能紊乱被认为是伤后引发严重感染、多器官系统功能紊乱甚至死亡等的重要原因.虽然不断发展的烧伤治疗技术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严重烧伤患者的死亡率等并未进一步明显降低,无法得到根本改善的伤后免疫功能紊乱被认为是其主要障碍.所以,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人们对烧伤后免疫功能紊乱作了更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新成果.
专家述评
进一步理解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免疫学问题
陆树良
2004, 20(6): 324-326.
摘要:
促进创面愈合是烧伤治疗的根本任务,而治疗手段的建立则依赖于对创面愈合机制的理解.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增殖/结缔组织形成、创面收缩与重塑几个阶段,它在机体的调控下呈现高度的有序性、完整性和网络性.免疫细胞在此过程中起着启动和调控作用.烧伤不同于一般单纯组织断裂的切割伤和组织缺损的创伤,它是一种伴有坏死组织存在的组织缺损性损伤,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创面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反应,使病程演进和创面愈合过程具有独特的规律性.此外,大面积烧伤创面的覆盖还涉及移植免疫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深入了解烧伤后病理生理改变的免疫学特点,遵循免疫学规律,有利于临床合理开展创面修复工作.
烧伤创面处理与局部免疫
低剂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的小鼠骨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抗成熟特性的研究
王强, 彭毅志
2004, 20(6): 327-329.
摘要:
目的观察内毒素/脂多糖(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等促成熟物质对低剂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诱导的小鼠骨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成熟特性的影响.方法制备小鼠骨髓细胞,分别用不同剂量rmGM-CSF培养,6 d后收集悬浮细胞进行检测.用LPS、TNF-α、IFN-γ与小剂量rmGM-CSF培养获得的DC(GMlowDC)共同孵育3 d后,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其诱导未致敏脾淋巴细胞增殖的情况,并与大剂量rmGM-CSF培养获得的DC(GMhighDC)进行比较. 结果GMlowDC不能激活未致敏脾淋巴细胞,且在与LPS、TNF-α和IFN-γ共同培养3 d后,仍不能有效诱导未致敏脾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指数(SI)均《2.00;而GMhighDC刺激未致敏脾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强,SI为4.71. 结论GMlowDC具有对LPS、TNF-α和IFN-γ刺激不敏感的抗成熟特性.
休克期切痂对烫伤大鼠全身和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
王忠堂, 姚咏明, 盛志勇, 于燕, 韩翠华
2004, 20(6): 330-332.
摘要:
目的观察休克期切痂对烫伤大鼠全身和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用96只Wistar大鼠.取其中24只大鼠的躯干部皮肤冻存于液氮中,另取8只作正常对照组.余下64只造成30%TBSAⅢ度烫伤后,随机分为A组24只,伤后不作任何处理;B组24只,伤后24 h腹腔注射等渗盐水50 ml/kg,一次性切痂后用上述冻存异体皮覆盖;C组16只,伤后72 h进行处理,方法同B组.检测A、B组大鼠伤后2、4、8 d和C组伤后4、8 d及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血浆和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L)2水平、肠黏液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及肠组织中二胺氧化酶(DAO)含量的变化.结果各时相点下A、B、C组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血浆IL-2水平、肠组织IL-2及肠黏液sIgA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少.B组伤后4、8 d和C组伤后8 d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接近正常对照组,血浆和肠组织IL-2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伤后4、8 d,B组肠黏液sIgA含量分别为(3.51±2.14)、(3.03±0.95)mg/g,C组分别为(1.40±0.64)、(1.52±1.26)mg/g,B组较C组增加近1倍(P《0.01).A组伤后4、8 d肠组织DAO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和B组(P《0.05).结论休克期切痂有助于烫伤大鼠全身和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的恢复.
载银磷酸锆纱布对烧伤创面常见细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唐进, 吴军, 易绍萱, 王儒鹏, 王锡华, 马兵, 袁军, 陈希炜
2004, 20(6): 333-335.
摘要:
目的了解载银磷酸锆纱布对烧伤大鼠创面感染常见细菌的抗菌效力.方法制作Wistar大鼠烫伤(以下称烧伤)感染模型,采用试管双倍稀释法测定载银磷酸锆及磺胺嘧啶银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观察大鼠创面用磺胺嘧啶银纱布、普通无菌纱布、载银磷酸锆纱布(不水冼及水洗20次)后痂下组织的细菌计数和对创面愈合的作用. 结果载银磷酸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的MIC各为8、8、16 mg/L,MBC各为16、8、32 mg/L,为磺胺嘧啶银的2~8倍.大鼠创面用未水洗的载银磷酸锆纱布覆盖后,痂下细菌计数比用磺胺嘧啶银纱布低91%,比普通无菌纱布低99%.未水洗的载银磷酸锆纱布对创面愈合的作用明显优于其他两种纱布,且其痂下组织细菌计数与水洗20次的载银磷酸锆纱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载银磷酸锆对烧伤创面感染常见细菌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其敷料可作为治疗措施中新的选择.
自异体皮混合移植成活机制中角质形成细胞及细胞因子作用的实验研究
青春, 曹颖平, 史济湘, 周洪, 陶箭, 郑泽铣, 陆树良, 廖镇江, 周光炎
2004, 20(6): 336-339.
摘要: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及角质形成细胞在自异体皮混合移植成活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自异体皮混合移植大鼠模型和人体表皮细胞-淋巴细胞混合培养(MELC)模型,检测大鼠移植术后血清及创面局部组织标本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10的水平,观察体外表皮细胞在诱导免疫抑制中的作用.结果术后7 d,移植大鼠血清IL-10含量为(25.89±2.82)ng/L,明显高于正常大鼠的(14.20±2.43)ng/L(P《0.05).术后4~14 d,大鼠组织标本培养上清液中IL-10含量显著不同(P《0.05或0.01);术后21、28 d与正常大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自体表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在MELC体系中的抑制作用与其剂量相关.自体角质形成细胞加入到MELC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分泌的细胞因子谱主要通过IL-10介导而抑制Th2细胞因子谱的分泌;当加入抗IL-10单克隆抗体后该抑制作用消失. 结论自异体皮混合移植后,嵌入自体皮片中的角质形成细胞通过激活Th2使局部IL-10水平升高,这可能是移植成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鼠异体皮移植创面使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Ig重组腺病毒载体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
袁军, 罗高兴, 易绍萱, 陈希炜, 郑峻松, 解志杰, 彭双发, 吴军
2004, 20(6): 340-342.
摘要:
目的在小鼠背部移植异体皮后局部使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Ig(CTLA4-Ig)重组腺病毒载体,观察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A)组、CTLA4-Ig转染(B)组及正常对照(C)组,每组20只.A、B组小鼠制作1.5 cm×1.5 cm创面,移植同创面大小的C57BL小鼠皮肤后,A组小鼠创面涂抹不含腺病毒的交联聚丙烯酸树脂(卡波姆霜)0.1 g;B组小鼠创面涂抹含腺病毒的卡波姆霜0.1 g,病毒滴度5 × 109/L.C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术后1 d分别向3组小鼠腹腔内注射体积分数10%绵羊红细胞(SRBC)1 ml.术后7、14、21、28 d收集血清进行凝集试验,检测SRBC抗体的效价,同时取BALB/c、C57BL及昆明小鼠的脾淋巴细胞作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观察CTLA4-Ig对脾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特异性及再次应答的影响.结果3组小鼠抗SRBC抗体效价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4 d内与A组比较,B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与对C57BL小鼠脾淋巴细胞表现出特异性低反应(P《0.05);14 d后,A、B组的再次应答达到或超过C组(P》0.05).结论局部使用CTLA4-Ig重组腺病毒不影响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但可能引起系统性的特异性细胞免疫耐受.
警钟
注射盐酸哌替啶致烧伤患儿药物依赖一例
薛铁所, 薛琨
2004, 20(6): 335-335.
摘要:
患儿男,6岁,体重20 kg.热水烫伤双下肢,总面积20%TBSA,深Ⅱ度,收入当地医院治疗.静脉滴注头孢哌酮钠抗感染,创面换药前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50 mg,1次/d.治疗10 d后由于疗效欠佳,转入笔者单位.入院后创面换药1次/2 d,外涂磺胺嘧啶锌霜并包扎.患儿1~2次/d狂躁不安,翻滚哭闹,主诉全身时冷时热,有痛痒感.肌肉注射安定5 mg后1~2 min患儿入睡.未注射安定时患儿可持续哭闹30~40 min,该症状在10 d左右逐渐消失.
股静脉穿刺输液致腹腔间隙综合征一例
李长青, 孙晋忠, 崔雅宁
2004, 20(6): 376-376.
摘要:
患者男,25岁,瓦斯爆炸致全身烧伤后2 h入院.查体:意识清楚,体温36℃,脉搏84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05/90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声音嘶哑,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全身多处创面表皮脱落,基底红白相间或苍白.诊断:(1)瓦斯火焰烧伤总面积75%,其中浅Ⅱ度20%、深Ⅱ度43%、Ⅲ度12%TBSA.(2)中度吸入性损伤.
紫外线照射致眼部损伤五例
曾庆湖
2004, 20(6): 376-376.
摘要:
2001年4月~2002年10月,笔者单位共有5例患者因误开紫外线灯照射致眼部损伤,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3~48岁.患者在凌晨因畏光难以入睡,误将紫外线灯打开,照射30~45 min后患者自觉双眼刺痛、流泪、有异物感,且逐渐加重.3~4 h后值班护士察觉并立即关掉紫外线灯.查体:患者眼周皮肤发红,结膜充血、水肿,角膜荧光染色见点状着色,瞳孔对光反射痉挛性缩小,视力未下降,身体其他裸露部位未见明显紫外线损伤.给予眼部冷敷、氯霉素眼药水滴双眼,3~4 d后5例患者眼部紫外线照射伤均痊愈.
上臂切削痂术中橡皮管止血带损伤臂丛神经一例
周艳, 冯振江
2004, 20(6): 378-378.
摘要:
患者男,29岁,钢水火焰烧伤后半小时入院.诊断:烧伤总面积34%,其中浅Ⅱ度4%、深Ⅱ度11%、Ⅲ度19%TBSA.患者一般情况好,休克期度过平稳.1周后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上肢切削痂及自体网状皮移植术.术中使用直径7 mm的橡皮管止血带2根,并排缠在上臂上端1/3处,时间约40 min.
病例报告
罕见胸腹壁穿透性热压伤一例
杨勇, 夏照帆, 郇京宁, 王志农, 邢新, 仲剑平
2004, 20(6): 339-339.
摘要:
患者男,28岁,被500℃的钢板持续挤压右侧胸腹部,半小时后收入笔者单位.查体:呼吸30次/min.右前胸壁下方15 cm×20 cm全层皮肤烧伤,第5肋骨缺损,第4、6、7肋骨骨髓腔暴露,右肺下叶烧伤,右侧胸部语颤减弱,右下肺呼吸音消失.膈肌有6 cm裂口,肝脏右叶有2 cm×5 cm创面.见图1.四肢烧伤,左腕部为环行焦痂.诊断:(1)热压伤面积15%TBSA,Ⅲ度.
烧伤创面修复后期皮肤过敏二例
李辉, 王贵强, 解黎波
2004, 20(6): 342-342.
摘要:
例1女,48岁.因右膝被热水烫伤收入院,烧伤总面积4%TBSA,深Ⅱ度.患者入院后,创面外涂磺胺嘧啶银霜,采用暴露疗法,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住院5 d创面结痂,患者要求出院.出院后大部分创面逐渐脱痂愈合,残余创面愈合差,用氯霉素、凡士林纱条换药治疗.至术后2个月仍有4 cm×3 cm残余创面,新生上皮红润、光滑,无水肿,皮肤温度正常.此时无明显诱因患者创面及周围皮肤突然出现大量淡黄色渗液,创面迅速扩大达1%TBSA,周围可见密集的针头至粟粒大小红色丘疹,同时双上肢及躯干出现散在的同样大小的红色丘疹,瘙痒明显,患者再次入院.入院后创面予体积分数3%硼酸液湿敷,应用特非那定、强的松行抗过敏治疗,配合补充钾、钙、维生素B2、维生素C等.用药1 d后患者双上肢及躯干皮疹消退,右膝前创面渗出明显减少;5 d后创面干燥,基本愈合,停止湿敷及激素治疗,创面周围皮疹逐渐消退.
多处电击伤继发肱动脉破损一例
张一戈, 伍智泉, 伍先令
2004, 20(6): 346-346.
摘要:
患者男,48岁.被6 kV高压电击伤,昏迷约2 min后自行苏醒,在当地医院用烧伤膏药(成分不详)涂抹创面,2 d后创周红肿,畏寒发热,立即转入笔者单位治疗.查体:体温38.6℃,双上肢、左腋为电击伤入口,胸、背、臀、双下肢为出口.左腋前区散在点、片状焦痂创面1%TBSA.左肘前区为黑褐色焦痂创面1%TBSA,左上肢肿胀明显、创周发红,左桡动脉近腕处搏动消失.左正中、桡神经明显受损,致左拇、食指及左虎口背侧皮肤感觉丧失;左侧垂腕;左拇、食指垂指;左拇、食、中指掌侧感觉迟钝;拇指不能对指和对掌.右手肿胀,右虎口创面4 cm×5 cm深达肌层,右食、中、无名、小指掌侧可见点状深Ⅱ度创面1%TBSA.左大腿中段前外侧可见约1%TBSA的焦痂创面,深达肌层;左小腿近端可见约1%TBSA浅Ⅱ度创面;左足背片状深Ⅱ度创面、足底苍白色焦痂创面共约2%TBSA.右小腿中段远端为环状暗红色黑色焦痂;右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该处尚余5 cm×8 cm健康皮肤,其余均为Ⅲ度创面约7%TBSA;背、臀部可见散在点状焦痂创面2%TBSA.患者精神尚好,心、肝、肾功能基本正常.诊断:电击伤面积16%,其中浅Ⅱ度1%,深Ⅱ度2%,Ⅲ度13%TBSA.
痰痂堵塞塑料气管套管引起窒息三例
孙庆玉
2004, 20(6): 361-361.
摘要:
1998~2002年笔者单位收治的严重烧伤患者中,7例行气管切开术后使用塑料气管套管.7~12 d拔管后见套管管腔均有不同程度的痰痂堵塞,3例患者管腔截面堵塞》90%引起窒息,其中死亡1例.现报告如下.
小儿头颅严重烧伤一例
魏迪南, 江河, 陈斌
2004, 20(6): 372-372.
摘要:
患儿男,1岁零4个月.火焰烧伤头面部、双手、右下肢,烧伤总面积24%,其中深Ⅱ度2%、Ⅲ度22%TBSA.头顶大部分颅骨烧焦,其周边的软组织广泛坏死,故早期采用抗感染保守治疗,于伤后第11天行左手截指、双手及左下肢切痂植皮术.
胃镜动态观察食管米醋烧伤一例
张梅, 孙轶群
2004, 20(6): 372-372.
摘要:
患者女,42岁,进食时鱼刺嵌顿食管,剧烈呃逆无效.为溶解鱼刺,一次性饮入食用米醋约200 ml,随后自觉胸骨后有持续性剧烈烧灼痛,吞咽困难,12 h后来院就诊.
大面积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一例
阳纯兵, 梁履华, 游贵方, 肖勇, 朱蔓然, 卢如湘
2004, 20(6): 373-373.
摘要:
患者男,40岁,高温铁渣烧伤头面部、躯干及四肢,2 h后收入笔者单位.诊断:(1)头、面、颈、躯干、四肢烧伤总面积65%,其中深Ⅱ度15%、Ⅲ度50%TBSA.(2)重度吸入性损伤.
电弧烧伤合并多发伤一例
梁明, 葛茂星, 曹文德, 张嘉, 曾明
2004, 20(6): 373-373.
摘要:
患者男,30岁.高压电线短路产生的电弧致头、面、颈、胸、背、双上肢烧伤,4 h后收入笔者单位.入院时患者吸气性呼吸困难明显,呼吸34次/min,缺氧性紫绀,声音嘶哑.初步诊断:(1)高压电弧烧伤,总面积20%TBSA,深Ⅱ度.(2)重度吸入性损伤.
小儿水痘合并烫伤一例
刘军, 严刚, 汤勇
2004, 20(6): 374-375.
摘要:
患儿男,2岁零9个月,被开水烫伤后2 h入院.查体:体温39.5℃,创面分布于颈、背、双上肢.创面大部分表皮脱落,少部分有较大水疱形成,直径均为3~5 cm.去除水疱皮见创面基底大部分红白相间,少部分湿润、艳红.创面上可见大小不一、直径《1 cm的暗红色小片状痕迹.头面部以及颈、背部创面周围的正常皮肤中均可见大小不一、水滴状、基底伴有红晕的清亮水疱,有痒感.躯干及面颈部多分布有干痂及细小红色斑丘疹.追问病史,家属诉患儿2 d前开始发热并出现皮疹.经笔者单位儿科医师会诊后,诊断:(1)开水烫伤总面积23%,其中浅Ⅱ度10%、深Ⅱ度13%TBSA.(2)水痘.
特重度烧伤合并系统性曲霉菌感染一例
周玲, 张科验, 孙堂卿, 张磊
2004, 20(6): 374-374.
摘要:
患者男,20岁,热水烫伤后11d转入笔者单位.查体:患者意识清楚,严重贫血貌,眼睑结膜苍白.体温39.8℃,心率136次/min,呼吸24次/min,心、肺无明显异常.左上肢有苍白色痂皮,胸、下腹、背部较多黑斑,院外已清创至筋膜层,但坏死组织仍存在,创周炎性浸润.检查:白细胞0.99×109/L,中性粒细胞0.65,红细胞1.43×1012/L,血红蛋白45 g/L,血小板40×109/L.行骨髓穿刺,结果显示"感染骨髓象,继发贫血".术中清创时见患者双下肢创面院外手术削痂后残存较多坏死组织,散在花生米样或小片状黑色霉菌斑,深达筋膜层.病理学检查结果:真菌感染(图1、2).创面分泌物培养:曲霉菌.血培养:真菌(-),鲍曼不动杆菌(+),提示有混合感染.尿常规:真菌(++).诊断:(1)烫伤总面积为85%,其中浅Ⅱ度10%,深Ⅱ度19%,Ⅲ度56%TBSA.(2)系统性真菌感染.
皮肤烧伤溃疡并发滴虫感染二例
郑国庆, 黄朝晖, 黄后大, 黄元军
2004, 20(6): 375-375.
摘要:
例1男,28岁.因右下肢后侧烫伤瘢痕愈合后1年、腘窝溃疡半年入院.查体:右腘窝椭园形溃疡2 cm×2 cm,深0.5 cm,表面有薄痂,周边隆起.去痂后取分泌物,采用妇科白带涂片多项检查快速染色(CTB)技术[1]检测.高倍镜下可见:滴虫0~3,霉菌、加特纳、纤毛菌、癌细胞、淋球菌、白细胞均为阴性.口服甲硝唑0.2 g,3次/d;创面涂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999皮炎平霜,三九药业股份公司)20 g加甲硝唑粉4 g拌匀,3次/d.治疗7 d行CTB检测;滴虫阴性,隆起部分组织病理学切片检查无特殊.创面行自体皮移植术,住院21 d患者痊愈出院.
复杂性电接触烧伤一例
吴静, 孙曙光, 孙勇
2004, 20(6): 384-384.
摘要:
患者男,23岁.因接触10 kV高压电线致伤,伤后2 h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左腰部20 cm×30 cm皮肤、肌肉缺损,左侧髂嵴部分炭化,左侧近脊柱处有8 cm×8 cm后腹膜缺损,部分降结肠疝出.
快速通道
真皮及脂肪穹隆结构与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形成关系的临床研究
李宗瑜, 苏海涛, 陆树良, 黄丽滨, 杨心波, 邵铁滨, 李宜姝, 曲滨, 王成刚, 张秀英, 杨嵩峰, 孙佳新, 徐炳州, 孙曼, 向军
2004, 20(6): 343-346.
摘要:
目的探讨烧伤后创面真皮组织缺损、脂肪穹隆结构破坏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四肢部位需要削痂的深Ⅱ度烧伤患者24例,共54个创面.削痂术中根据创面真皮脂肪颗粒的暴露程度分为3组:脂肪不暴露为A组,脂肪暴露少为B组,脂肪暴露多为C组;再根据削痂后创面是否植皮又相应分组:A组未植皮组、植刃厚皮组,B组未植皮组、植刃厚皮组,C组植刃厚皮组、植中厚皮组;每小组9个创面.用KS400型图像分析仪测量各组患者的真皮厚度及脂肪颗粒暴露率;术后6个月,用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瘢痕随访情况.结果各组患者的真皮厚度及脂肪暴露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随着真皮缺损的增加,创面脂肪暴露率也相应增加,两者呈正相关(γ=0.554,P《0.05).A组瘢痕温哥华评分明显低于B、C组(P《0.05);B组未植皮组评分为3.714±0.498,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创面移植与缺损厚度近似的真皮,其瘢痕评分相应减少;随着脂肪暴露率增加,其瘢痕评分也增加(P《0.05).结论烧伤后,真皮组织缺损程度与增生性瘢痕的增生程度密切相关,而脂肪穹隆结构的破坏也是瘢痕形成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论著
复合皮移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陈璧, 姜笃银, 贾赤宇, 汤朝武, 姚庆君, 韩军涛, 刘亚玲, 徐明达
2004, 20(6): 347-350.
摘要:
目的寻求一种较理想的真皮替代物,用以修复全厚皮肤缺损创面.方法(1)将异体/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allo/xeno-ADM)+自体刃厚皮组成复合皮(CS),以自体刃厚皮作对照,采用一步移植法进行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移植术后应用生物化学及免疫学方法观察移植物抗原性的改变、表皮-真皮连接区(DEJ)基底膜带结构的再形成情况.(2)在此基础上,应用前述CS移植技术治疗53例全厚皮缺损或瘢痕切除患者,观察术后皮片成活情况并作随访.结果CS一步法移植后的成活情况良好.(1)移植后28周可见DEJ基底膜带重新形成,基底膜细胞呈极性生长并呈波浪形排列,真皮乳头与皮钉再生.allo-ADM的抗原性明显低于xeno-ADM,仅在术后早期有少数炎性细胞浸润,未见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2)移植于53例患者的70块CS中,65块完全存活占92.9%,2块因更换敷料不当部分存活,3块因创面感染移植失败.患者最长随访时间为8.5年,所移植的CS质地和色泽接近正常皮肤.结论allo/xeno-ADM的抗原性很低,移植后能发挥长期的真皮支架或诱导组织再生的真皮"模板"作用.
真皮模板对烧伤患者创面修复过程中细胞凋亡和p53基因表达的影响
王西樵, 苏海涛, 向军, 王润秀, 青春, 陆树良
2004, 20(6): 351-353.
摘要:
目的动态观察应用真皮模板对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细胞凋亡和p5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例烧伤患者分为试验组11例,采用真皮模板(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加自体薄皮复合移植修复创面;对照组9例,以单纯自体薄皮移植修复创面.两组患者均于术后1、2、3、4、5周取组织标本.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标本中细胞凋亡和p53基因的表达.HE染色观察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随着创面的逐渐修复,试验组p53基因表达逐渐增强,在术后第2、3、4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4周达高峰.试验组TUNEL结果显示,术后1周,成纤维细胞开始凋亡,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主要发生在第2、3周.两组凋亡细胞面积百分比比较,在第3、4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周后,试验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减少.结论真皮模板与自体薄皮复合移植,可诱导p53基因表达和促进细胞凋亡,并减少瘢痕增生,从而改善创面修复质量.
低浓度胰蛋白酶消化加反复冻融法制备猪脱细胞真皮基质
谭谦, 邹忠桃, 宁官森, 林子豪, 周宏礽, 梁志为, 陈曦, 吴建明
2004, 20(6): 354-356.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制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的方法.方法采用0.5g/L胰蛋白酶消化断层猪皮,去除表皮和真皮中部分细胞成分,然后反复冻融进一步去除真皮内残留的细胞成分.分别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测.结果制备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内细胞成分可被完全去除,表面保留完整的基底膜,胶原结构排列紧密.结论低浓度胰蛋白酶消化加反复冻融,是制备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较为简便、有效的方法.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
周新华, 阮红波, 梁群, 陈钢, 陈安民, 李国辉
2004, 20(6): 357-358.
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以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于小腿后侧切取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缺损区.观察术后患者皮瓣成活情况及供区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切取的最大皮瓣为10.5 cm×16.5 cm.供区创面愈合良好,除外观略受影响外活动功能基本正常.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切取简便,移植成活率高,是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颈部瘢痕挛缩手术治疗中的颏部重建
李养群, 唐勇, 周传德, 杨明勇, 李森恺
2004, 20(6): 359-361.
摘要:
目的观察在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的手术治疗中,合理利用颈部组织瓣进行颏部重建的效果.方法对13例烧伤后颈部严重瘢痕挛缩伴颏部畸形的患者,设计以面动脉、甲状腺上动脉等分支血管供血的蒂部在上的颈阔肌肌瓣(4例)、颈部瘢痕组织瓣(6例)或颈深筋膜组织瓣(3例),向上翻转补充颏部软组织,形成新的颏颈角及唇颏沟.应用局部扩张皮瓣(11例)、游离皮瓣(1例)或斜方肌肌皮瓣(1例)转移修复各患者的颈部瘢痕.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颈部外形良好,用于颏部重建的组织瓣愈合较佳.随访10例,时间为6个月~2年,除4例患者颈部线状切口处形成瘢痕外,其余患者颏颈角及唇颏沟形态满意.结论在颈部瘢痕挛缩的手术治疗中,应用颈阔肌肌瓣、颈部瘢痕组织瓣或颈深筋膜组织瓣重建颏部方法简便、效果良好.其中应用颈部瘢痕组织瓣既可松解挛缩的瘢痕,又利于矫正颏部形态.
家兔烟雾吸入性损伤早期肺表面活性物质存在形式的改变及意义
郑华飞, 刘志远, 杨宗城
2004, 20(6): 362-364.
摘要: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存在形式(大聚体和小聚体)的改变对吸入性损伤早期PS活性下降的影响.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烟雾吸入性损伤前及伤后0.5、2.0、6.0、12.0 h共5组,每组8只.收集各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离心后分别留取上清液(小聚体)和沉淀物(大聚体),测定PS组织成分中总磷脂、磷脂酰胆碱、总蛋白、白蛋白在上述两种形式中的含量.结果伤前组家兔小聚体中总磷脂、磷脂酰胆碱、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及磷脂酰胆碱占总磷脂的百分含量分别为(2.23±0.40)、(1.54±0.11)、(16.67±1.34)、(3.65±0.15)g/L和(77.2±3.7)%,伤后6 h组的小聚体中以上指标各为(3.15±0.30)、(1.77±0.08)、(106.59±5.50)、(11.21±0.92)g/L和(57.2±3.5)%.与伤前组比较,伤后各组PS组分在大聚体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小聚体中,白蛋白、总蛋白含量在较伤前显著增多(P《0.01),并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磷脂酰胆碱占总磷脂的百分含量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结论小聚体与大聚体之间的比值显著增高,可能是引起吸入性损伤早期PS活性下降并导致急性肺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验交流
治疗重症眼烧伤14例
朱志军, 许庆建, 王野, 邱明昕, 徐国士
2004, 20(6): 350-350.
摘要:
重症眼烧伤往往同时存在眼睑和眼球组织严重烧伤.2001年1月~2003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重症眼烧伤患者14例,经采用"眼内外伤兼治、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疗效满意.
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24例
郑庆亦, 蔡少甫, 郑健生, 陈锦河
2004, 20(6): 369-370.
摘要:
临床资料:1994年1月~2003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24例,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3~58岁[(30.1±11.9)岁].患者颜面、颈部均有烧伤,入院时间为伤后1~8 h.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声音嘶哑、胸闷、气喘、鼻翼煽动、呼吸困难、紫绀,两肺布满干性哕音或哮鸣音.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出血、水疱或黏膜坏死脱落.诊断:(1)烧伤总面积12%~95%[(44.3±14.7)%],Ⅲ度8%~72%[(30.6±17.2)%]TBSA.(2)重度吸入性损伤.
悬浮床治疗小儿重度烧伤23例
游贵方, 李纯兰, 梁履华, 罗连友
2004, 20(6): 370-370.
摘要:
临床资料:本组患儿23例,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11个月、2岁各1例,3~6岁17例,7~9岁4例.烧伤面积:26%~48%19例、50%~65%TBSA 4例,均为Ⅱ、Ⅲ度.烧伤原因:火焰烧伤8例,热水烫伤15例.伤后入院时间:1~3 d 20例,4~6 d 3例.并发症:心肺功能不全者7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3例.
注液肿胀法止血在烧伤手术中的应用
吕国忠, 顾在秋, 朱宇刚, 杨敏杰
2004, 20(6): 371-371.
摘要:
2002年10月~2003年1月,笔者单位在患者切削痂术中应用注液肿胀法止血,其中创面削痂15例、切痂5例、供皮区取皮15例.手术面积约1 000~1 200 cm2.手术部位:肢体13例,头面部8例,躯干14例.选择同期常规方式削痂10例、切痂10例、供区取皮10例.结果比较,注射肿胀法止血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颜面部烧伤后早期睑外翻21例
李军, 金福玉, 姜迪, 赵玫
2004, 20(6): 371-371.
摘要:
颜面部烧伤受其烧伤深度的影响,极易发生不同程度的睑外翻.根据睑外翻发生的时段不一,可将其分为早期睑外翻(伤后2~24 h)和后期睑外翻.对后者的治疗国内认识较统一,均提倡早期修复.笔者单位1992~2002年共收治颜面部深度烧伤后早期睑外翻21例,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国外医学信息
烧伤创面外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
黄晨昱
2004, 20(6): 364-364.
摘要:
国内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促进创面愈合和修复的报道越来越多,多中心对照临床试验也取得了肯定疗效,且未见有不良反应的报道[1].日本北九州综合医院整形外科及儿科堤英博等,在2003年6月5~6日召开的第29届日本烧伤年会上,报告小儿烧伤创面外用bFGF后发生肝功能损害1例.现介绍如下,以引起国内同道注意.
论著摘要
烧伤创面产β内酰胺酶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钟国权, 李介华, 梁金水, 袁春雷, 周秀琴
2004, 20(6): 365-366.
摘要:
为探讨烧伤创面产β内酰胺酶(beta-lactamases,BLA)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笔者对1999年1月~2003年6月本单位烧伤患者创面分离的213株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曲马朵在浅Ⅱ度烧伤疼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曾元临, 钟招明
2004, 20(6): 366-366.
摘要:
疼痛的治疗已成为烧伤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镇痛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痛苦,还能明显降低烧伤的应激反应、能量消耗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致残率[1].笔者单位使用曲马朵(德国格兰泰有限公司,批号:X20010264)治疗浅Ⅱ度烧伤患者30例,效果较为满意.
儿童烧伤并发持续性高血糖症的分析
黎洪棉, 梁自乾
2004, 20(6): 367-367.
摘要: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1998年9月~2002年9月,笔者单位收治挝12岁以下烧伤患儿768例,其中轻度106例、中度208例、重度337例、特重度117例.并发持续性高血糖症者42例占5.47%,伤前均无糖尿病史,其中男31例、女11例,烧伤总面积3%~98%,平均40.36%,Ⅲ度烧伤面积平均为20.96%TBSA.
黑皮素1受体在人体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与分布
程勇, 龙剑虹
2004, 20(6): 368-368.
摘要:
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是一种来源丰富的多肽类激素,可在皮肤多种细胞内生成并参与多种代谢平衡的调节[1,2].黑皮素1受体(MC-1R)是一种具有7个跨膜区的G蛋白偶联受体,它广泛分布于皮肤与多种组织中,与α-MSH结合可使细胞外基质沉积减少.本实验以人体增生性瘢痕、浅表性瘢痕及同体的正常皮肤为研究对象,探讨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
讲座
营养支持治疗现状与发展问题的探讨
王玉莲
2004, 20(6): 377-378.
摘要:
20世纪70年代起,北京、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地先后开展静脉营养,提出了"静脉高营养"的理论,尤其是对高分解代谢患者供给高热量.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深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证实了高热量供给使机体受到一系列损害,但在代谢调理、代谢支持等新理论的引导下能量供给渐趋合理.二十多年来我国营养支持治疗发展迅速,取得了基础研究和临床救治方面的多项成果,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为此特撰写此文提请医学界同道共同努力,使我国营养支持治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综述
烧伤后应激障碍
黄立锋, 贾赤宇
2004, 20(6): 379-381.
摘要:
烧伤作为一种强烈的应激性刺激源,不仅对患者造成生理应激,且住院期的痛苦体验、瘢痕所致的毁容和功能障碍及出院后面临的各种问题等,均可引起明显的心理社会应激,从而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的发生[1].
生物喋呤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及其相关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进展
胥彩林, 姚咏明, 盛志勇
2004, 20(6): 382-384.
摘要:
许多研究证实,一氧化氮(NO)过度产生在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而生物喋呤(主要为5,6,7,8-四氢生物喋呤,tetrahydrobiopterin,BH4)为一氧化氮合酶(NOS)重要的辅因子,调控着细胞内NO的产生,近年研究表明它可能参与了脓毒性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1].本文主要介绍BH4的生理及病理作用,以及相关信号转导调控机制在脓毒症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