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39卷  第10期

指南与共识
儿童深Ⅱ度烧伤创面处理专家共识(2023版)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2023, 39(10): 901-91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730-00026
摘要:
烧伤是我国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因儿童创面修复能力强及生长发育的需求,儿童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选择较多,有关该类创面治疗策略的争议也较多。该文集合了国内外烧伤及相关领域专家,针对热力学因素所致的1~6岁儿童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在定义与诊断、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创面覆盖物、生长因子应用、感染性创面的治疗、瘢痕防治等方面形成共识,以期为我国儿童深Ⅱ度烧伤创面的诊疗提供指导性建议。
专家论坛
浅谈薄型穿支皮瓣切取与穿支血管探测和皮瓣血运评估
张丕红
2023, 39(10): 911-91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812-00047
摘要:
修复重建不仅仅是对不同部位组织器官缺损的简单修复和再造,更需要与缺损匹配、以假乱真的完美修复,穿支皮瓣的薄型化策略就是其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单纯皮肤穿支皮瓣理念及其临床应用颠覆了以往皮瓣必须携带真皮下血管网的传统观念,拓展了人们对皮瓣外科的认知程度,有望提高修复重建水平。该文针对穿支皮瓣的薄型化切取,特别是最新的厚度类似于全厚皮的单纯皮肤穿支皮瓣的切取,以及穿支血管的术前探测、穿支皮瓣的血运评估及其临床研究进行探讨,提出与受区缺损完美匹配的“金缮”修复,还对单纯皮肤穿支皮瓣的穿支体区和三维可视化数字解剖等研究进行了展望。
论著·创面的皮瓣修复
颞浅动脉顶支带蒂头皮瓣修复面部毁损性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夏成德, 薛继东, 邢培朋, 狄海萍, 史继静, 张建, 曹大勇, 肖宏涛, 刘磊, 马超
2023, 39(10): 919-92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312-00077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颞浅动脉顶支带蒂头皮瓣修复面部毁损性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6年1月—2021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面部毁损性烧伤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2~79岁。2例患者合并单侧眼球毁损性烧伤,2例患者合并单侧耳郭缺损,8例患者合并唇及面颊部缺损,3例患者合并唇和面颊部及单侧鼻翼缺损。烧伤创面面积为9 cm×6 cm~13 cm×10 cm,设计并切取面积为10 cm×7 cm~15 cm×11 cm的颞浅动脉顶支带蒂头皮瓣转移修复烧伤创面,移植中厚头皮片修复供瓣区继发创面。根据患者需求,于皮瓣完全成活后2周,应用激光脱去面部移植皮瓣部位生长的毛发;或于原发创面修复术后3个月,采用扩张头皮瓣治疗头部供瓣区继发的秃发。记录原发创面修复术后皮瓣/皮片成活情况、皮瓣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时观察皮瓣外观及缝合口瘢痕增生情况、面部功能部位修复效果、激光脱毛及供瓣区继发秃发治疗效果,询问患者对整体修复效果的满意度。   结果   原发创面修复术后,烧伤创面移植的皮瓣和供瓣区继发创面移植的皮片全部成活,皮瓣供受区创面愈合良好。原发创面修复术后随访3~1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厚度等与面部正常皮肤基本一致,缝合口瘢痕轻微。11例合并唇部缺损者,口腔完整性及张口、闭口功能得以恢复,张口度2.0~2.5 cm,无小口畸形,均可进行基本的语言交流,其中8例患者可进普食,3例患者可进软食;2例合并单侧眼球毁损性烧伤者,创面得以修复;2例合并耳郭缺损者,创面得以修复,外耳道正常;3例合并单侧鼻翼缺损者,鼻部外形欠佳,鼻孔缩小。8例患者面部移植皮瓣部位行激光脱毛治疗后未再长毛发,采用扩张头皮瓣成功治疗5例患者头部供瓣区继发的秃发。患者均对整体修复效果感到满意。   结论   颞浅动脉顶支带蒂头皮瓣血供丰富,适用于修复面部毁损性烧伤创面,转移方便,能使受区恢复较好的外观与功能,皮瓣供区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复杂创面的效果
计鹏, 曹涛, 张智, 郑朝, 梁敏, 田晨阳, 郝彤, 陈雷雷, 胡大海, 韩军涛, 陶克
2023, 39(10): 926-932.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627-00232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复杂创面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5月—2022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采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复杂创面的患者,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0~66岁。创面均伴骨外露及缺损,且合并不同程度感染。所有患者均于Ⅰ期行清创+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治疗1周,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0 cm×5 cm~22 cm×7 cm;Ⅱ期采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覆盖缺损创面,采用其中的肌瓣填塞踝关节部位深部无效腔或覆盖骨、内固定外露处,采用其中的皮瓣覆盖浅表创面,切取皮瓣面积为11 cm×6 cm~23 cm×8 cm、肌瓣面积为4.0 cm×2.5 cm~8.0 cm×5.0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随访时,观察皮瓣色泽、质地、外形及并发症情况,观测踝关节功能及其背伸活动度和跖屈活动度,观察供区瘢痕增生及肌疝发生情况。   结果   1例患者皮瓣尖端皮肤术后5 d出现淤斑、表皮坏死,经换药1周后愈合;其余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40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均良好,无并发症发生,但其中1例患者因皮瓣较臃肿对皮瓣外形不满意;踝关节活动基本正常,背伸活动度为15~30°,跖屈活动度为20~45°;皮瓣供区瘢痕增生不明显,无肌疝发生。   结论   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在有效填塞踝关节部位创面深部无效腔的同时可覆盖浅表创面,且供区损伤小,是修复足踝部复杂创面的较为理想的皮瓣。
微型游离腹股沟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小型创面的效果
刘峰, 张伟, 谢卫国, 陈斓, 张卫东, 周锦秀, 李泽
2023, 39(10): 933-93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701-00244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型游离腹股沟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小型创面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7月—2022年10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15例手部小型创面患者(共16处创面),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9~56岁。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2.0 cm×1.5 cm~6.0 cm×3.0 cm。根据创面缺损范围和形状于腹股沟区设计13个单叶穿支皮瓣和2个双叶穿支皮瓣,皮瓣大小为4.5 cm×2.5 cm~7.5 cm×3.5 cm。根据受区情况,将皮瓣蒂部动静脉分别与受区动静脉吻合。对供瓣区创面进行分层减张缝合封闭。术中测量皮瓣厚度。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记录供受区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皮瓣外观、质地;末次随访时,评估患手感觉恢复情况,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估患手功能,观察供受区瘢痕情况并询问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   结果   皮瓣厚度为0.3~1.0 cm,平均0.6 cm。术后,11个单叶皮瓣和2个双叶皮瓣存活良好,其余2个单叶皮瓣中的1个皮瓣术后出现静脉危象,予以拆线减张、皮瓣放血等处理后逐渐恢复正常,1个皮瓣尖端少许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供受区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8~35个月,皮瓣弹性好,质地软;8个皮瓣稍臃肿,于术后3~8个月行皮瓣修整术,其余皮瓣外观较佳。末次随访时,所有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患手功能评定为优者10例、良者4例、可者1例,供受区仅遗留线状瘢痕,患者对患手外观和功能恢复表示满意。   结论   微型游离腹股沟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小型创面,具有皮瓣成活率高、供瓣区隐蔽、损伤小、并发症少、修复效果较好等优点,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推荐用于修复手部非功能区创面。
足踝部高压电烧伤创面修复的带蒂轴型皮瓣选择策略
仲海燕, 陈勇, 杜轩宇, 王倩, 王慜, 邹鸣立, 袁斯明
2023, 39(10): 939-946.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613-00212
摘要:
  目的   探讨足踝部高压电烧伤创面修复的带蒂轴型皮瓣选择策略。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月—2022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16例高压电烧伤后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单侧缺损者11例、双侧缺损者5例。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25~75岁。彻底清创后拟用皮瓣修复的创面面积为5.0 cm×4.0 cm~12.0 cm×8.0 cm。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充分评估患肢血管损伤程度,明确血管网的分布和交通吻合情况,及早应用具有可靠血运的带蒂轴型皮瓣修复创面,皮瓣面积为3.0 cm×2.0 cm~13.0 cm×8.0 cm。供瓣区创面采用头部刃厚皮或大腿中厚皮修复。统计足踝部各区创面采用的皮瓣情况,术后观察皮瓣和皮片成活情况。术后随访观察皮瓣外观、患者行走功能。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足踝部功能并评级。   结果   采用逆行足背皮瓣修复2个趾区创面,采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3个内踝区创面、2个足跟区创面,采用逆行足底内侧皮瓣修复2个足底前区合并趾区创面,采用逆行足内侧皮瓣修复2个足底前区合并趾区创面、5个足底前区创面,采用趾足底固有动脉皮瓣修复1个趾区创面,采用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1个足背区创面、1个外踝区创面,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个外踝区创面、1个足背区创面。1例患者术后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经治疗后成活;其余皮瓣和皮片术后完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外观较佳,患者行走功能正常。末次随访时,患者足踝部功能评分为76~95分,评级为优者11例、良者5例。   结论   根据足踝部高压电烧伤情况,早期彻底清创,术前采用影像学检查方法评估患肢血管情况,选择血运可靠的带蒂轴型皮瓣是修复足踝部高压电烧伤创面及重建相关功能的较好方法。
改形设计指固有动脉岛状皮瓣修复复杂指端缺损的疗效
黄悦, 林枫, 郝春雨, 梁久龙, 周大鹏, 王洪一
2023, 39(10): 947-952.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109-00008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改形设计的指固有动脉岛状皮瓣修复复杂指端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月—2021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15例(15指)符合入选标准的累及指腹、甲床及甲侧壁的复杂指端缺损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8~55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5 cm×2.0 cm~3.5 cm×3.5 cm,均采用改形设计的指固有动脉岛状皮瓣(包括主皮瓣、舌形皮瓣、三角形皮瓣3个部分)进行修复,其中主皮瓣用于覆盖指腹缺损,舌形皮瓣用于覆盖甲床及甲侧壁缺损,三角形皮瓣插入指腹创缘用于覆盖血管蒂。皮瓣切取范围为3.0 cm×2.0 cm~4.5 cm×3.0 cm。采用腹股沟区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皮瓣供区,将皮片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和皮片成活情况以及患指外形。随访时,观察患指指尖形态,测量患指指腹两点辨别觉距离,询问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并以美国手外科学会推荐的总主动活动度系统评定标准评定患指功能。   结果   术后,15例患者的主皮瓣及移植皮片均全部成活;1例患者的舌形皮瓣边缘切口愈合不良,1例患者的舌形皮瓣远端发生静脉淤滞;三角形皮瓣在术后早期略显臃肿,2~3个月后变平整;总体上,有2例患者皮瓣发生皮下血肿。所有皮瓣并发症经适当换药、拆线或加压包扎后逐渐治愈。术后,皮瓣外形饱满并形成突出的指端形态。术后随访6个月~5年,患指指尖突出、饱满,患指指腹两点辨别觉距离为(8.6±1.4)mm,对疗效非常满意者8例、满意者6例、不满意者1例,患指功能评定均为优。   结论   改形设计的指固有动脉岛状皮瓣可以修复累及指腹、甲床及甲侧壁的复杂指端缺损,手术方法简单,术后指尖形态及功能均良好。
携带骨膜的低位外踝上皮瓣与小腿近端螺旋桨皮瓣接力修复前足电烧伤创面的效果
孟艳斌, 张海瑞, 魏建伟, 张毓姣, 李虎山, 霍文亮, 白培懿
2023, 39(10): 953-95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421-00138
摘要:
  目的   探讨携带骨膜的低位外踝上皮瓣与小腿近端螺旋桨皮瓣接力修复前足电烧伤创面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22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六医院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前足电烧伤患者,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23~65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6.0 cm×3.0 cm~15.0 cm×7.0 cm,以携带胫骨、腓骨远端部分骨膜且旋转点下移至踝关节前方的外踝上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6.5 cm×3.5 cm~15.5 cm×7.5 cm,同期以腓动脉或腓浅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接力修复外踝上皮瓣供区创面,接力皮瓣面积为3.0 cm×1.5 cm~15.0 cm×4.0 cm。术后,观察外踝上皮瓣及接力皮瓣成活情况、接力皮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时,观察移植后的外踝上皮瓣及其供区外形。   结果   术后,1例患者外踝上皮瓣远端皮肤浅层继发水疱,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外踝上皮瓣及接力皮瓣均完全成活;接力皮瓣供区创面愈合良好。随访12~18个月,外踝上皮瓣外形佳且不臃肿,该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   结论   以携带骨膜的低位外踝上皮瓣修复前足电烧伤创面,具有血运可靠、旋转点低、修复效果较佳等优点。利用接力皮瓣修复外踝上皮瓣供区,减轻了对供区外观和功能的损害。
两种下腹部组织瓣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后患者的腹部功能与外形
武雷, 丁英状, 郝敏如, 高祥
2023, 39(10): 959-96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428-00145
摘要:
  目的   研究用2种下腹部组织瓣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后患者的腹部功能与外形。   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方法。2016年6月—2022年10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骨手显微外科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7例,其中男2例、女15例,年龄21~60岁,缺损范围为15.0 cm×10.0 cm~23.0 cm×15.0 cm。按照采用的修复方法,将患者分为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缺损创面的DIEP皮瓣组(9例)和采用保留部分肌肉的横行腹直肌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缺损创面的保留部分肌肉的横行腹直肌肌皮瓣组(8例)。术后1、3、5、7、14 d,采用自制组织瓣血运评估量表对组织瓣血运进行评价;术后12个月,采用皮瓣疗效满意度评分标准评价患者对组织瓣修复疗效的满意度;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采用自制腹壁强度评价量表对腹壁强度进行评价;术后12个月,采用自制腹部外形评价量表对腹部瘢痕情况、腹部对称程度、脐部外形及复位情况、穿衣过程中腹部隆起情况、腹部两侧褶皱形成情况进行评价。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配对样本 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术后1、3、5、7、14 d,2组患者组织瓣血运评分均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DIEP皮瓣组患者对组织瓣修复疗效的满意比为8/9,与保留部分肌肉的横行腹直肌肌皮瓣组的7/8相近( P>0.05)。2组患者术前腹壁强度相近( P>0.05),DIEP皮瓣组患者术后3、12个月腹壁强度均明显强于保留部分肌肉的横行腹直肌肌皮瓣组( t值分别为3.09、3.02, P<0.05);与组内术前比较,DIEP皮瓣组患者术后3个月腹壁强度及保留部分肌肉的横行腹直肌肌皮瓣组患者术后3、12个月腹壁强度均明显减弱( t值分别为6.04、9.71、2.91, P<0.05),DIEP皮瓣组患者术后12个月腹壁强度无明显变化( P>0.05)。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腹部瘢痕情况、腹部对称程度、脐部外形及复位情况、穿衣过程中腹部隆起情况、腹部两侧褶皱形成情况评分均相近( P>0.05)。   结论   游离移植DIEP皮瓣和保留部分肌肉的横行腹直肌肌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都能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包括良好的组织瓣血运和腹部外形,患者对组织瓣修复疗效的满意度均较高;但DIEP皮瓣较保留部分肌肉的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在术后远期腹壁强度恢复方面更优,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论著
55例西藏自治区高原雷击伤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发生心脏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杨思思, 赵元毓, 罗真金, 何冲, 李云恒
2023, 39(10): 968-976.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413-00124
摘要:
  目的   探讨西藏自治区高原雷击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及发生心脏损伤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08年1月―2023年7月,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收治5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雷击伤患者。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受伤时间、受伤地(平均海拔)、受伤时活动、发生体表热力烧伤的情况、发生并发症情况、发生复合伤情况、伤前合并基础疾病/生理过程、住院天数、治疗结局、治疗有效率。按年龄段将患者分为少年组(11例)、青年组(28例)、中年组(14例)、老年组(2例),比较4组患者性别、民族分布。根据入院时是否发生心脏损伤,将患者分为心脏损伤组(44例)和非心脏损伤组(11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民族、受伤地平均海拔、住院天数、发生并发症情况、发生复合伤情况、体表热力烧伤部位、体表热力烧伤面积。对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 χ 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雷击伤患者发生心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55例患者中,男39例、女16例,年龄为10~68岁,藏族47例、汉族8例。4个年龄段组患者性别和民族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受伤时间为5~9月,以6、7月多发,拉萨市城关区(平均海拔3 650 m)、那曲市巴青县(平均海拔4 500 m)雷击伤发病率较高,分别为20.0%(11/55)、16.4%(9/55)。96.4%(53/55)的患者受伤时正在进行室外活动,如放牧、挖虫草、收青稞等。55例患者中发生体表热力烧伤者46例,占83.6%,烧伤面积以不超过10%体表总面积为主,烧伤深度以深Ⅱ度为主。52例(94.5%)患者发生并发症,以心脏损害(44例,80.0%)最为常见;22例(40.0%)患者共发生11种复合伤,最常见的是创伤性颅脑损伤;17例(30.9%)患者伤前共合并11种基础疾病/生理过程;患者住院天数为9(5,17)d。55例患者中治愈出院14例、好转40例、死亡1例,治疗有效率为98.2%。与非心脏损伤组比较,心脏损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比例( χ 2=12.28)、躯干烧伤比例( χ 2=5.15)、受伤地平均海拔( Z=-2.38)均明显增加( 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地平均海拔为雷击伤患者发生心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为3.28,95%置信区间为1.35~7.99, P<0.05)。   结论   西藏自治区高原雷击伤主要发生在5~9月、受伤地平均海拔为4 500 m、受伤时活动主要为室外活动,受累患者以男性、青年、藏族为主,受伤程度以轻度烧伤居多;伤情复杂且并发症多,以心脏损伤最为常见。受伤地平均海拔为雷击伤患者发生心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护理专栏
国内外电烧伤研究现状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陈瀚熙, 黄颖雯, 刘汶佶, 刘冰, 陈桂冰, 张豆豆, 陈萍云, 赖文
2023, 39(10): 977-98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511-00167
摘要:
  目的   分析国内外发表的电烧伤相关文献,探讨电烧伤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2013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发表的与电烧伤相关的中英文文献,采用CiteSpace6.2.R2软件进行分析。分别统计中英文文献的发文量、发文作者、国家与机构,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现情况分析和聚类分析,将关键词按时间排序得到聚类时间线图,探讨电烧伤领域研究现状和热点的演变过程。   结果   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检索出398篇英文文献;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并查重后得到523篇中文文献。2013—2022年,电烧伤领域英文文献发文量呈稳步上升趋势,中文文献发文量呈下降并趋于平稳趋势。中文文献中共302位作者以第1作者发表电烧伤相关文章,发文量≥3篇的核心作者共有17位;英文文献中共320位作者以第1作者发表电烧伤相关文章。共有65个国家进行电烧伤相关研究,美国是与其他国家合作最多、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国内外共512家机构发表电烧伤相关文章,发表中文和英文文章数量最多的机构分别是上海电力医院(14篇)和韩国翰林大学(11篇)。共纳入1 176个中文关键词、1 068个英文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排除与检索词相关的关键词后,中文文献中出现频次排前3的关键词为外科皮瓣、创面修复、护理,英文文献中出现频次排前3的关键词是management、epidemiology、children。中文文献关键词分析得到10个聚类,最大的聚类是创面愈合,其次是临床效果、外科皮瓣;英文文献关键词分析得到7个聚类,最大的聚类是reconstructive surgical procedures,其次是chronic pain、shock。中文文献中持续存在的聚类为创面愈合、临床效果等,近2年出现的突现节点为手术时机、四肢电烧伤、增生性瘢痕等;英文文献中持续存在的聚类为reconstructive surgical procedures、chronic pain等,近2年出现的突现节点为predictors、burn management等。中文文献中突现持续时间最长(2017—2021年)的关键词是腕部电烧伤,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是皮瓣修复;英文文献中突现持续时间最长(2019—2022年)的关键词是voltage,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是prevention。   结论   国内外电烧伤研究方向与热点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外科皮瓣修复是国内外电烧伤领域的共同研究热点,目前国内研究侧重于创面愈合、腕部电烧伤等方面,国外研究则聚焦在治疗管理、流行病学、重建等方面。
综述
胰石蛋白在脓毒症早期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何婷, 刘伟, 申传安
2023, 39(10): 985-98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120-00498
摘要:
脓毒症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宿主对感染的异常反应,可迅速演变为脓毒症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脓毒症的治疗依赖于早期识别和诊断以及充分而及时的抗感染和多器官功能支持。近年来,胰石蛋白作为一种新的脓毒症生物标志物被广泛研究。现有证据表明,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炎症标志物相比,胰石蛋白对脓毒症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且能对脓毒症进行早期识别,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该文就胰石蛋白的特征、生物学功能、诊断特点以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烧伤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汤文彬, 李孝建
2023, 39(10): 989-993.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601-00210
摘要:
深静脉血栓(DVT)与肺栓塞是住院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烧伤尤其是重症烧伤患者病理生理学变化过程以及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以及血流缓慢等因素可引发DVT。了解烧伤患者DVT的发生情况,使用有效的评估方式识别烧伤患者中罹患DVT的高风险人群并进行安全且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该文就烧伤患者DVT的监测、预防以及治疗等进行简要综述。
大面积烧伤患者精神障碍研究进展
顾国鑫, 冉明梓, 李萌萌
2023, 39(10): 994-99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116-00490
摘要:
大面积烧伤会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忽视的急慢性损伤。中枢神经的损伤会对患者产生深远的影响,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等神经行为学改变,这些改变在伤后可能持续存在,极大地影响患者融入社会、重返工作。该文系统综述大面积烧伤患者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目前的干预方法,旨在为进一步认识、预防及治疗烧伤患者精神障碍提供依据。
学术信息
第十四届亚太国际烧伤会议与第十八届全国烧伤救治与创面修复专题研讨会暨2023年华夏烧伤论坛纪要
牟乾静, 莫愚, 袁志强, 罗高兴, 梁光萍
2023, 39(10): 999-100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011-00109
摘要:
第十四届亚太国际烧伤会议、第十八届全国烧伤救治与创面修复专题研讨会暨2023年华夏烧伤论坛于2023年9月13—16日在重庆胜利召开。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 000余人参会,其中境外专家100余位。会议以致敬、传承、创新为主题,采用院士论坛、主旨论坛及7个专题分论坛的形式围绕烧创伤和创面修复及相关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进行为期3天的学术交流,紧凑全面、纵深兼备,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与会者表示收获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