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第34卷  第10期

烧伤医学60年
我60年烧伤医师生涯的点点滴滴
陈璧
2018, 34(10): 659-66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10.001
摘要:
我从事烧伤医学工作60年,其中3年多在农村基层工作,包括参加巡回医疗队、抗洪救灾、野营拉练、开门办学等。这些经历不仅使我在缺医少药的艰苦条件下树医德、长医术,更使我能根据实际条件,创新求精、造福病患。
江西烧伤医学发展60年:写在中国烧伤学科创建60周年之际
郭光华, 李国辉
2018, 34(10): 662-66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10.002
摘要:
今年是我国烧伤学科成立60周年,也是江西烧伤医学发展的60周年。本文简要介绍我国烧伤学科发展历程及江西烧伤医学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方向,为江西烧伤医学事业出谋划策。
尊重学科规律 创新跨越发展
杨敏烈, 吕国忠
2018, 34(10): 665-66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10.003
摘要: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经历30多年发展,在前辈的指引和全科同志的努力拼搏下,已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区域性烧伤诊疗中心。总结科室成长历程中的经验得失,遵循和重视学科发展规律,夯实基础,强化技能,勤于创新是重中之重。未来学科发展的趋势:创面治疗仍是根本,烧伤应急救治体系应更趋完善,交叉学科、多学科合作需进一步加强,基础科研要有向实际转化的潜力。
南开大学附属医院(天津市第四医院)烧伤整形科的创建与发展
冯世海
2018, 34(10): 669-67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10.004
摘要:
天津市第四医院是以烧伤为特色的综合医院,其中烧伤整形科设有6个二级临床科室,床位110张。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笔者科室先后发展成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天津市烧伤急救中心,于1992年成立天津市烧伤研究所,并成为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科研方面,开展并完成了中西医结合防治烧伤后肠功能衰竭机制及疗效研究、纤维支气管镜早期诊断与局部治疗的应用、烧伤患者的能量代谢规律及辐照生物敷料的研制等,并获得重要成果。临床方面,利用各种皮瓣与先进手段修复了各种复杂创面及慢性难愈性创面数万例,大面积烧伤患者治愈率达94.1%。2016年,天津市第四医院成为南开大学附属医院,此后笔者科室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国家重点实...
专家论坛
再议烧伤瘢痕治疗
郇京宁
2018, 34(10): 672-67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10.005
摘要:
由于瘢痕形成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迄今没有非常理想的手段预防和治疗烧伤后瘢痕。近年来,在压力治疗、外用硅凝胶、瘢痕内注射皮质激素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自体脂肪移植、注射A型肉毒毒素、放射治疗等多种方法逐渐被用于治疗烧伤瘢痕。根据患者和瘢痕的具体情况,个体化、综合地选用多种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有必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瘢痕靶向治疗的可能性。
论著·瘢痕治疗与机制研究
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额部轴型扩张皮瓣修复口周及颏部瘢痕中的应用效果
夏成德, 薛继东, 狄海萍, 韩大伟, 曹大勇, 李强, 景福琴, 牛希华
2018, 34(10): 677-68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10.006
摘要: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及三维重建在额部轴型扩张皮瓣修复口周及颏部瘢痕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3年6月—2017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9例面部深度烧伤后口周及颏部瘢痕增生患者,瘢痕面积为8 cm×7 cm~13 cm×8 cm。于患者额部置入1枚额定容积为400~500 mL圆柱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5~6个月后行口周及颏部瘢痕切除、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取出,应用携带双侧颞浅血管蒂的额部轴型扩张皮瓣修复瘢痕切除后继发创面,其中3例患者同时行小口畸形矫正术。术前行CTA及三维重建,获得供瓣区颞浅动脉及其分支三维图像,明确颞浅动脉及其分支走行、毗邻定位、血管吻合情况,指导皮瓣的设计。本组患者...
载N-(4-羟基苯基)维甲酰胺脂质微泡联合超声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王梦蛟, 方宇辉, 金承龙, 金哲虎
2018, 34(10): 683-68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10.007
摘要:
目的 探讨载N-(4-羟基苯基)维甲酰胺(4HPR)及4HPR脂质体(4HPR-L)与4HPR脂质微泡(4HPR-LM)联合超声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b)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方法 (1)采用水化超声法制备4HPR-L及4HPR-LM,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动态光散射法、透射电镜对4HPR-L外观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势、载药浓度、包封率、载药量进行考察。(2)取人瘢痕疙瘩Fb,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13组,每组6孔。对照组细胞不给予任何处理,0.5 W 30 s组、0.5 W 60 s组、0.5 W 120 s组、0.7 W 30 s组、0.7 W 60 s组、0...
烧伤患者瘢痕重塑期增生性瘢痕机械信号转导分子与伤后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张玉婷, 李攀, 罗伦, 李曾慧平
2018, 34(10): 690-69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10.008
摘要:
目的 分析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重塑期整合素β1、局部黏着斑激酶(FAK)及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表达与伤后时间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纳入2013年5月—2016年4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陆军军医大学(原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的34例住院烧伤患者34个增生性瘢痕,另取上述单位6例瘢痕切除植皮手术患者的供皮区正常皮肤,进行横断面、观察性研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瘢痕高度、血管化、色素沉着、柔软度情况,超声诊断仪测量瘢痕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瘢痕和正常皮肤真皮和表皮的整合素β1、FAK、ERK1/2表达。对伤后时间与瘢痕厚度,伤后时间分别与瘢痕...
论著
1 946例住院烧伤患儿流行病学调查
何珊, 左泽兰
2018, 34(10): 696-70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10.009
摘要:
目的 分析住院烧伤患儿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儿童烧伤的防治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多个科室收治的住院烧伤患儿的病历资料,统计患儿性别、年龄、居住地、缴费方式、烧伤总面积、严重程度、致伤原因、致伤时间和地点、院前处理方式和临床转归、住院时间。对数据进行χ2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Bonferroni校正,并对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5年间收治1 946例病历资料完整的住院烧伤患儿,其中男童1 127例(57.91%),多于女童的819例(42.09%);本组≤...
多专科综合干预在特重度烧伤患者整合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周琴, 王青, 李双双, 卢迎, 王雪, 张瑞, 陈媛, 石雪芹, 焦晓春, 胡大海
2018, 34(10): 701-70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10.010
摘要:
目的 探讨多专科综合干预在特重度烧伤患者整合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 2013年7月—2017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的110例特重度烧伤患者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回顾性分析其病历资料。根据当时的医疗模式,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56例患者接受由医师主导的常规综合治疗,设为常规干预组;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54例患者,接受由包括医师与重症监护专科、烧伤专科、静疗专科、伤口造口专科护士以及康复治疗师组成的团队给予的多专科综合干预的整合治疗,设为整合干预组。统计入院时及治疗4周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住院期间压力性损伤、创面脓毒症、肺部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
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在烧伤重症监护病房中清醒非插管患者换药时的应用研究
杨智斌, 沈江涌, 米克德, 马强, 吴银生, 姚明
2018, 34(10): 707-71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10.011
摘要: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在烧伤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清醒非插管患者换药时的镇痛镇静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笔者单位烧伤ICU中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40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芬太尼组和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组,每组20例。换药时2组患者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记录患者的换药次数及换药时间,换药中(给药25 min)及换药后(换药结束20 min)患者的主诉疼痛分级法(VRS)评分,换药中Ramsay镇静评分(RSS),换药后患者及换药医师对麻醉的满意度,瑞芬太尼用量,换药中及换药后的各种不良反应,给药前、给药10 min、给药1...
伤后早期微创削痂治疗小儿躯干及四肢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
李峰, 迟云飞, 胡泉, 尹会男, 刘伟, 陈琦, 张勤学, 陈鑫, 曹飞超, 梁占领, 孙英杰
2018, 34(10): 714-71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10.012
摘要:
目的 观察伤后早期采用微创削痂治疗小儿躯干及四肢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的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躯干、四肢深Ⅱ度烧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19例和微创削痂组21例。常规治疗组先行保痂治疗,削痂时采用辊轴刀,削至创面基底无坏死组织存在为恰当削痂深度,脂肪组织明显暴露时移植刃厚皮覆盖创面。术后48 h内换药,平均隔日换药1次,愈合困难的部位后期移植刃厚皮修复。微创削痂组在伤后早期采用电动取皮刀削痂,厚度设为0.1 mm,削除痂皮表层,至创面表面散在出血、创面基底仍有部分坏死组织存在即可,削痂后覆盖猪脱细胞真皮基质,...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急性创面转化生长因子β 1/Smad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吕大伦, 徐姝娟, 陈雷, 丁伟, 王合丽, 张炜, 王帅, 徐祥
2018, 34(10): 719-72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10.013
摘要:
目的 探究人促红细胞生成素(hEPO)对大鼠急性创面愈合相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方法 选取72只健康SD大鼠,在大鼠背部制成直径约2.5 cm的圆形急性创面,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8只。4组大鼠每日常规清创后,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创面予1 mL生理盐水浸润的纱布外敷,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创面每天分别予1 mL 50、100、150 U的hEPO浸润的纱布湿敷,再用6层干纱布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次。治疗3、7、14 d每组取6只大鼠行大体观察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处死后取创面组织采用免疫组织...
病例报告
竹签导致小腿慢性难愈性创面一例
李德保, 张治家, 田恒进
2018, 34(10): 727-72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10.014
摘要:
2017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1例右小腿反复破溃达4年的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入院后4 d,在右小腿肌肉深部取出2根竹签,设计右小腿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供瓣区取同侧大腿中厚皮片覆盖。术后7 d,皮瓣、皮片均成活。随访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本病例提示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首先需要找准创面的形成原因。
手术矫治马方综合征蜘蛛样指畸形挛缩一例
夏舟, 邱炜, 徐又心, 赵亚南
2018, 34(10): 728-73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10.015
摘要:
2015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1例马方综合征双手蜘蛛样指伴畸形挛缩患儿。对该患儿的左、右手中指和环指均采用连续"Z"字瓣+"V-Y"成形术来减轻手指掌侧皮肤牵张,松解挛缩。由于治疗方案选择失当,以及轻视了马方综合征的基础病变对该手术治疗的影响,术后患儿右手中指缺血坏死并截指,远期并发指端膨隆和阵发性神经源性疼痛;其余手术3指皮瓣局部坏死,瘢痕愈合。出院后,患儿继发远侧指间关节僵硬等严重并发症。结合本病例,类似疾病不推荐行Ⅰ期手术治疗。
护理专栏
成年烧伤患者护理需求与护士认知差异调查分析
江晓声, 许乐, 李琳, 张灵倩
2018, 34(10): 731-73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10.016
摘要: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护理需求与护士认知之间的差异,以调整护理服务行为,提高护理质量。 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抽取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烧伤科2017年1—9月收治的400例烧伤住院患者,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该科室的38名护士,于患者出院当天或前一天出院宣教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需求。比较患者在护理需求总体程度以及具体维度上与护士的认知差异,统计患者护理需求高于护士认知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护理需求条目,统计患者与护士认为最重要的5项护理需求条目并对比是否一致。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患者、护士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4.8%(379/400)、100.0%(38/38)。患者的...
意见与建议
烧伤外科应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系统的问题和建议
朱浩, 赵洪良, 崔康乐
2018, 34(10): 736-73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10.017
摘要:
我国目前应用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系统疾病诊断编码与烧伤临床诊断标准存在差异,笔者建议根据临床标准完善诊断编码中关于烧伤总面积、深度和吸入性损伤的内容,在临床标准中增加相关特殊原因和部位烧伤的诊断。
综述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一, 周军利
2018, 34(10): 737-74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10.018
摘要: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iCCO)监测作为一项已广泛用于各类危重症患者的有创监测技术,可获得心排血量等参数,能可靠反映危重症患者的实际血流动力学。大面积烧伤后液体复苏至关重要,PiCCO监测因操作简单、参数全面准确等,现已广泛应用于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循环监测。本文简要介绍PiCCO监测技术,综述其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液体复苏监测及肺水肿诊断、鉴别中的应用及新的理论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