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第34卷  第9期

烧伤医学60年
世界与我国烧伤医学的发展:庆祝我国现代烧伤医学创建60周年
罗高兴
2018, 34(9): 573-57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01
摘要:
本文通过回顾世界与我国烧伤医学的发展历史,并通过与国外烧伤救治水平的比较,明确我国烧伤医学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我国烧伤医学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以此庆祝我国现代烧伤医学创建60周年。
迎接新时代:中国烧伤医学60年思考
葛绳德
2018, 34(9): 579-58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02
摘要:
作为我国从事烧伤医学的第1代成员,笔者有幸撰文参与庆祝中国烧伤医学创建60年活动,借此概括地展示笔者一生参与烧伤外科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和专科教育工作。笔者回顾烧伤外科的发展,提示烧伤外科的转型和发展方向;还就烧伤外科和危重医学学科在群体烧伤大规模抢救合作中的协调和配合问题,提出建议;并希望对以往在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方面存在的分歧进行研究和整合,形成相对统一的意见,以利于后辈。
解放军第一五九医院烧伤科60年回眸
周一平
2018, 34(9): 582-58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军第一五九医院烧伤科60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他们几代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取得的成绩。
上海瑞金医院烧伤专业60周年纪要
方培耀, 张勤, 刘琰
2018, 34(9): 584-58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04
摘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烧伤整形科源自1958年上海广慈医院外科严重灼伤治疗小组。60年来,他们创造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技术,包括深度烧伤创面早期分期分批切痂、以头皮为供皮区、大张异体或异种皮打洞嵌植自体小皮片混合移植覆盖创面,烧伤早期液体复苏的"瑞金公式"和"冬眠疗法"等,取得了临床实际效果,并在学术上总结了这些技术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这些技术和国内其他独创的治疗技术一起,被誉为烧伤治疗的"中国法"。
甲子回首 履践致远
梁鹏飞, 张丕红
2018, 34(9): 588-58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05
摘要:
本文简述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烧伤重建外科的成立与发展。60年来,笔者科室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严重烧伤救治以及烧伤创面的皮瓣修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建立了湖南省烧伤抢救医疗协作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笔者科室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为严重烧伤救治、瘢痕防治与急慢性创面治疗。
浅谈烧伤学科发展的四个战略
夏成德
2018, 34(9): 590-59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06
摘要:
学科建设是医院管理的基础和抓手,同时也是品牌、声誉和地位的基石。强有力的学科体系、创新的研究方向和扎实的人才培养环境是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已成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当前,烧伤学科的发展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本文结合笔者单位烧伤科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就烧伤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科技快讯
亚洲患者瘢痕切除手术缝皮前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早期治疗
陈斓(译者), 谢卫国(审校者)
2018, 34(9): 587-58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101
摘要:
脉冲染料激光联合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治疗手术瘢痕的疗效观察
杨飞(译者), 谢卫国(审校者)
2018, 34(9): 587-58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103
摘要: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痤疮瘢痕的疗效及分子机制
褚志刚(译者), 谢卫国(审校者)
2018, 34(9): 587-58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102
摘要:
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
龚翔(译者), 席毛毛(译者), 谢卫国(审校者)
2018, 34(9): 602-60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104
摘要:
点阵二氧化碳激光联合5-氟尿嘧啶乙醇脂质体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
雷芳(译者), 谢卫国(审校者)
2018, 34(9): 602-60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105
摘要:
指南与共识
光电技术治疗皮肤创伤性瘢痕专家共识(2018版)
光电技术治疗皮肤创伤性瘢痕专家共识(2018版)编写组
2018, 34(9): 593-59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07
摘要:
创伤性瘢痕不仅影响局部外观和功能,还可伴有疼痛、瘙痒、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瘢痕防治仍然是困扰整形美容外科的难题。近年来,随着选择性光热作用及点阵光热作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光电技术给创伤性瘢痕的临床防治带来了突破性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专家对近5年临床瘢痕光电治疗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合国内外瘢痕激光治疗专家共识,组织国内部分专家讨论并制订了适合当前我国医疗条件的光电技术治疗皮肤创伤性瘢痕专家共识(2018版),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标准。
专家论坛
瘢痕的激光及相关光电治疗前景值得期待
谢卫国
2018, 34(9): 598-60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08
摘要:
瘢痕的各种非手术治疗方法疗效十分有限,手术治疗也往往难以获得较佳疗效。临床亟待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瘢痕治疗方法。激光用于瘢痕治疗已有30多年的历史,激光的种类繁多,其中很多种都曾被报道用于瘢痕治疗。瘢痕的激光及相关光电治疗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从最初的连续波长激光到后来的脉冲激光,从早期的普通光斑激光到目前的点阵激光,此外还有与激光密切相关的强脉冲光以及非光能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近年来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技术设备的进步,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瘢痕的激光治疗有了长足进步。本文介绍了激光对皮肤组织光热作用的相关理论及目前常用于瘢痕治疗的激光及相关光电技术,并对存在的不足及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
瘢痕的激光治疗
脉冲染料激光与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对比研究
李娜, 杨丽, 程静, 韩军涛, 胡大海
2018, 34(9): 603-60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09
摘要:
目的 比较脉冲染料激光(PDL)与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UFCL)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2015年2月—2017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221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DL组122例和UFCL组99例。PDL组患者采用PDL治疗,间隔3~4周治疗1次。UFCL组患者采用UFCL治疗,间隔6~12周治疗1次。2组患者均治疗持续至瘢痕形成12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瘢痕情况进行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对患者疼痛进行评分;治疗前、治疗6个月及治疗12个月监测瘢痕部位血流...
窄谱强脉冲光联合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瘙痒的临床效果
张逸秋, 董继英, 王棽, 严敏, 姚敏
2018, 34(9): 608-61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10
摘要:
目的 观察临床上应用窄谱强脉冲光联合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瘙痒的效果。 方法 2017年3—12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增生性瘢痕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针对瘢痕瘙痒,对照组患者采用窄谱强脉冲光治疗2次,治疗间隔1个月;联合治疗组患者采用窄谱强脉冲光联合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1次,1个月后再行窄谱强脉冲光治疗1次。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和四项目瘙痒量表评定瘢痕瘙痒程度,拍照对比评定瘢痕改善度;治疗后3个月患者自评瘢痕瘙痒治疗满意度;记录治疗及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对数据行χ2检验、配对t检验、Wilcoxon...
序贯激光治疗早期增生性烧伤瘢痕的临床效果
谢卫国, 雷芳, 王娟, 徐娟, 阮晶晶, 李泽
2018, 34(9): 615-62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11
摘要:
目的 观察脉冲染料激光(PDL)+剥脱性点阵二氧化碳激光序贯治疗对早期增生性烧伤瘢痕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2月,到笔者单位就诊的221例烧伤患者创面愈合6个月以内全身各部位增生性瘢痕228个符合入选标准纳入本前瞻性研究,先采用PDL治疗,每个月治疗1次,至瘢痕充血程度评分降至2分以下时,改行剥脱性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每3个月治疗1次。记录治疗开始时间、次数及随访时间。首次治疗开始前(以下称治疗前)、末次随访(以下称治疗后),采用自制瘢痕评定量表评定瘢痕充血程度、厚度及柔韧度,对观察时间为创面愈合后6~18个月的患者,按年龄、瘢痕部位、治疗开始时间及治疗次数分组比较瘢...
论著
群体特重度烧伤患者伤后恢复期作业活动障碍的横断面调查
施加加, 沈爱明, 孙莹, 李亚军, 王赛男, 潘珊珊, 李周, 焦龙
2018, 34(9): 624-62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12
摘要:
目的 了解群体特重度烧伤患者在伤后恢复期间的作业活动障碍分布情况。 方法 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昆山市康复医院接收符合入选标准的65例"八二"昆山工厂铝粉尘爆炸事故特重度烧伤患者,对其行穿着压力衣、超声波治疗、半导体激光与红光照射及运动功能训练等烧伤后综合康复治疗。伤后2年余,对患者的作业活动障碍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障碍程度并对其完成MBI各项目的独立水平进行分级,对患者完成MBI自理性项目洗澡、穿衣、修饰、进食、如厕、小便控制、大便控制与移动性项目上下楼梯、床椅转移、行走的独立水平进行对比;采用加拿大作业表现测量...
富氢盐水对重度烧伤大鼠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王黎丽, 郭松雪, 吴攀, 邵华伟, 韩春茂
2018, 34(9): 629-63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13
摘要:
目的 探讨富氢盐水对大鼠重度烧伤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并分析相关机制。 方法 将56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8只、烧伤组24只、富氢盐水组24只。假伤组大鼠背部采用温水浴(20 ℃,15 s)模拟致伤,烧伤组和富氢盐水组大鼠背部采用沸水浴法(100 ℃,15 s)致Ⅲ度30%体表总面积的重度烫伤(以下称烧伤)。富氢盐水组大鼠伤后立即一次性腹腔注射富氢盐水10 mL/kg,假伤组和烧伤组大鼠伤后立即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伤后6 h 3组大鼠均按4 mL·kg-1·%TBSA-1腹腔注射乳酸钠林格液进行复苏。假伤组于伤后72 h,烧伤组和富氢盐水组分别于伤后6、24、72 h选取8只大鼠,...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合并潜行皮下窦道的慢性创面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王澜, 刘刚, 李哲, 贾本川, 王杨
2018, 34(9): 637-64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14
摘要: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治疗各种原因所致合并潜行皮下窦道的慢性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72例由各种原因所致合并潜行皮下窦道的慢性创面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分为PRF组39例和常规换药组33例。PRF组患者创面在清创后应用PRF填充潜行皮下窦道1次或2次,表面以凡士林油纱及无菌敷料包扎,每2~3天换药1次。常规换药组患者创面在清创后以碘伏浸润纱条填充引流,常规无菌敷料包扎,每0.5~2.0天换药1次。记录2组患者手术次数、换药次数、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转阴时间、潜行皮下窦道闭合时间、创面完全愈合时间...
短篇论著
瘢痕疙瘩患者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结合锌指结构基因第8外显子A (8)和A (9)位点突变研究
付记乐, 张刚, 梁杰, 梅雪策
2018, 34(9): 643-64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15
摘要:
目的 研究瘢痕疙瘩患者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结合锌指结构基因(RIZ)第8外显子A(8)和A(9)位点突变情况。 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门诊及住院瘢痕疙瘩患者19例。采集患者瘢痕疙瘩组织3~5 g、外周静脉血3 mL,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并测定浓度,PCR法扩增获取RIZ第8外显子A(8)和A(9)位点片段,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大小,柱层析法纯化后进行DNA测序,寻找A(8)和A(9)位点片段突变,并判定突变种类和类型,对比瘢痕疙瘩组织和外周静脉血的基因突变是否一致。对数据行McNemar检验。 结果 提取的瘢痕疙瘩组织和外周静脉血DNA质量浓度分别...
护理专栏
综合护理干预对重度烧伤患儿照护者的影响
罗旭芳, 张敏, 赵杜娟, 雷艳, 刘娟, 白晨, 周琴, 胡雪慧
2018, 34(9): 648-65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16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重度烧伤患儿照护者的影响。 方法 笔者科室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80例重度烧伤患儿符合入选标准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综合组和对照组各40例,另将每例患儿各1名照护者同前入组。对照组仅对患儿和照护者给予常规护理,综合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对患儿和照护者全面的心理护理、对照护者贯穿全程的康复指导、对照护者针对患儿病情进行个体化的知识宣传教育、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对患儿持续关注的出院随访。在2组患儿入院时(干预前)及患儿出院后的第2个月即第3次随访(干预后)时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定其照护者焦虑水平和社会支持水平,...
综述
糖尿病对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姚远镇, 邓呈亮, 王波
2018, 34(9): 653-65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17
摘要: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是存在于脂肪组织中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间充质干细胞。ADSC在创面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因其有来源广泛、体内含量多、免疫原性低、获取对机体创伤小等优势,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泛。糖尿病创面愈合困难的原因可能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多、长期的慢性炎症反应及外周神经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异常的体内环境也可影响ADSC的生物学功能,从而影响创面愈合。本文就糖尿病ADSC的一般特性及其分化、增殖、迁移、分泌及促血管生成功能进行综述。
海外发表论文选读
460纳米可见光通过激活前噬菌体途径抑制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
杨鹏高, 王宁, 王川, 姚玉峰, 傅秀军, 俞为荣, Cai Raymond, 姚敏
2018, 34(9): 657-65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18
摘要:
460纳米蓝光对体外和体内白色念珠菌杀灭作用的实验研究
王川, 杨志胤, 彭银波, 郭园园, 姚敏, 董继英
2018, 34(9): 658-65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9.01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