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38卷  第5期

专家论坛
微循环障碍研究进展对烧伤休克和烧伤脓毒症休克治疗的启发
郇京宁, 张利军
2022, 38(5): 401-40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323-00082
摘要:
微循环障碍是休克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近10年来,许多有关微循环障碍机制的研究都涉及血管内皮细胞糖萼损害、大循环-微循环失偶联、血管低反应性以及微循环监测等方面。据此,该文讨论如何将这些研究结果应用于烧伤患者,目的是提醒临床医师在烧伤休克和烧伤脓毒症休克治疗过程中关注微循环改善情况,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协调性。此外,随着精准、可靠的微循环监测技术的发展,有必要开展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揭示大循环和微循环指标相结合的目标导向性休克复苏方案的临床意义。
论著·烧伤合并症及脏器功能损害
危重烧伤并发术后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陈宾, 汤文彬, 李孝建, 欧莎莉, 李欣滢, 肖逵, 王思思
2022, 38(5): 408-41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214-00026
摘要:
目的 探讨危重烧伤并发术后心房颤动(POAF)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7年1月—2021年12月,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227例危重烧伤成年患者,其中男173例、女54例,年龄19~83(43±14)岁。收集患者入院年份,并计算各年份中并发POAF患者所占百分比。根据患者是否并发POAF,将其分为POAF组(17例)和非POAF组(210例),收集POAF组患者每次并发POAF前的手术方式、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及POAF的发生时间和次数,术后患者体温、血压、血红蛋白、血糖、血乳酸、脓毒症及电解质情况,POAF类型、...
35例不同妊娠时期烧伤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周锦秀, 郭光华, 余刚, 洪慧莉, 谢卫国, 刘淑华
2022, 38(5): 415-42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214-00027
摘要:
目的 总结不同妊娠时期烧伤患者的临床结局,探讨妊娠期烧伤的合理处理方案。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0年6月—2020年6月,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21例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收治1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妊娠烧伤患者。根据烧伤时的孕期,将35例患者分为妊娠早期组[18例,年龄(26±4)岁,孕期8(4,11)周]、妊娠中期组[10例,年龄(26±3)岁,孕期21(14,27)周]、妊娠晚期组[7例,年龄(30±5)岁,孕期32(29,35)周]。患者均接受液体复苏、抗感染、创面处理及多学科综合救治等治疗。统计3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烧伤并发症、孕妇结局、胎儿结局、分娩方式、分...
沉默非肌肉肌球蛋白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内毒素/脂多糖诱导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尹希, 周万芳, 侯文佳, 范明枝, 伍国胜, 刘晓彬, 马琪敏, 王玉松, 朱峰
2022, 38(5): 422-433.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212-00024
摘要:
目的 探讨沉默非肌肉肌球蛋白Ⅱ(NMⅡ)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对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细胞外基质(ECM)和肺纤维化的影响。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4只1周龄雄性SD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腔细胞并经流式细胞术鉴定为BMMSC。取第3代BMMSC用于后续实验。取细胞,分为用含NMⅡ基因的小干扰RNA序列的pHBLV-U6-ZsGreen-Puro质粒转染的沉默NMⅡ组,转染空载质粒的空载组及未进行任何处理的空白对照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干预后72 h的NMⅡ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3)。取细胞,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另取细胞,用氯甲基苯甲酰胺(...
论著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4特异性激活剂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大鼠穿支皮瓣血供的影响及其机制
邝依敏, 黄昕, 蒙旭昌, 顾舒晨, 张泽伟, 刘云菡, 骆申英, 昝涛
2022, 38(5): 434-44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419-00138
摘要:
目的 分析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4(TRPV4)激活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功能及内皮-间质转化(EndMT)的作用,并探讨TRPV4激活对大鼠穿支皮瓣血流灌注和成活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第3~6代HUVEC进行实验,分为0.5 μmol/L 4α-佛波醇12,13-二癸酸酯(4αPDD)组、1.0 μmol/L 4αPDD组、3.0 μmol/L 4αPDD组、10.0 μmol/L 4αPDD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分别采用相应终物质的量浓度的4αPDD及PBS培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培养6、12 h细胞增殖活性。另取细胞分为PBS...
功率自行车康复训练对大面积烧伤致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股四头肌和步行能力影响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吴坤平, 陈佩, 茹天峰, 袁林, 罗皓, 谢卫国
2022, 38(5): 447-45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221-00060
摘要:
目的 探讨功率自行车康复训练对大面积烧伤致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股四头肌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2017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训练组[男16例、女4例,年龄(45±10)岁]和联合训练组[男13例、女7例,年龄(39±8)岁]。对常规训练组患者进行关节松动、下肢力量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和压力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训练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功率自行车康复训练。针对2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采用超声诊断仪测量股四头肌厚度,采用便携式肌力测试仪测试股...
额顶部扩张带蒂皮瓣整复儿童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效果
夏成德, 薛继东, 邢培朋, 郭海娜, 曹大勇, 谢江帆, 韩大伟, 狄海萍
2022, 38(5): 454-461.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507-00172
摘要:
目的 探讨额顶部扩张带蒂皮瓣整复儿童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1月—2020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男性患儿,年龄4~12岁,其中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程度为Ⅱ度者10例、Ⅲ度者8例,均应用额顶部扩张带蒂皮瓣整复。手术分3期进行,Ⅰ期于额顶部埋置1个额定容量为300~500 mL的圆柱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扩张时间为4~6个月,总注射生理盐水量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2.1~3.0倍。Ⅱ期行扩张器取出+瘢痕切除+挛缩松解+皮瓣转移,其中皮瓣面积为18 cm×9 cm~23 cm×13 cm,瘢...
Vγ4T细胞在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刘中阳, 程旭, 张景霞, 张建文, 郭丽丽, 李广帅, 史珂
2022, 38(5): 462-47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209-00523
摘要:
目的 探讨Vγ4T细胞在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选取86只8~12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以下简称野生型小鼠)进行后续实验。取5只野生型小鼠,从其腋窝淋巴结分离Vγ4T细胞用于后续实验。取42只野生型小鼠,腹腔注射雷帕霉素建立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模型,用于后续实验。取18只野生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创伤组、创伤+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抑制剂组(每组6只),将后2组小鼠背部制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创面模型下同),创伤+CCL20抑制剂组小鼠伤后连续3 d于创缘皮下注射C...
阿魏酸钠对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信号机制
王畅, 陈炜, 王宝家
2022, 38(5): 471-48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120-00484
摘要:
目的 探讨阿魏酸钠对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增殖、凋亡的调控作用和信号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第4~6代人皮肤HSFb用于后续实验。将HSFb分别与终质量浓度1、1×10-1、1×10-2、1×10-3、1×10-4、1×10-5、1×10-6 mg/mL阿魏酸钠共培养48 h,采用噻唑蓝法测定细胞吸光度值并采用线性回归法分析阿魏酸钠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样本数为6。将HSFb分别与终质量浓度0.1、0.2、0.3、0.4 mg/mL的阿魏酸钠共培养24、48、72、96 h后,采用噻唑蓝法测定细胞吸光度值并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样本数为3)。取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
综述
烧伤创面深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刘一嘉, 吴鹏, 安纲, 方秋, 郑佳, 王一兵
2022, 38(5): 481-48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518-00195
摘要:
烧伤创面深度的准确诊断对评估烧伤患者病情的预后尤为重要,以往对于烧伤创面深度的诊断常依赖医师的主观判断,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烧伤创面深度的判定手段也获得了更新。该文主要汇总了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激光多普勒成像、激光散斑衬比成像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烧伤创面深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比较这些技术的优点与不足,为烧伤创面深度的精确诊断提供思路。
虚拟现实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李恒嫦, 李杰辉, 卢维, 贺璇
2022, 38(5): 486-49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805-00270
摘要: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非药物治疗技术,目前已被应用于各大医学领域,也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创面修复领域。虚拟现实技术能够缓解急慢性创面引起的疼痛,较好地疏导创面患者的心理焦虑,进而有利于患者康复。该文就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临床辅助治疗手段在创面修复中的疼痛治疗、心理治疗、功能康复3个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该技术的优势及不足,并对该技术在创面修复领域的进一步应用进行展望。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王一希, 陈俊杰, 岑瑛, 李正勇, 张振宇
2022, 38(5): 491-49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218-00057
摘要:

糖尿病创面形成的病理机制是导致糖尿病创面愈合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难愈的糖尿病创面为患者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来源于干细胞的外泌体具有与干细胞相似的促组织再生能力及更多的临床优势,逐渐在创面愈合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诸多研究显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ADSC-EXO)通过参与糖尿病创面愈合的各个过程,促进创面愈合。该文就导致糖尿病创面愈合困难的病理机制、ADSC-EXO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相关作用机制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1-磷酸鞘氨醇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王梦琰, 崔培, 辛海明
2022, 38(5): 496-50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703-00234
摘要:
1-磷酸鞘氨醇(S1P)是磷脂代谢过程中的主要产物,具有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凋亡,维持血管内皮屏障功能等作用。最新研究显示,S1P能够减轻急性肺损伤(ALI)及其引起的炎症等,但在使用剂量上仍需斟酌。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具有自我复制、多向分化等特点,且在造血、免疫调控、组织修复方面具有优势,已成为新兴疗法,对ALI有潜在治疗作用。S1P能促进MSC分化,并参与免疫调节,而MSC能够调节机体内S1P的稳态,二者的协同作用为ALI提供新的治疗方法。该文对S1P的产生及生物学功能、S1P受体及信号通路、S1P对ALI的治疗效果及S1P与MSC联合治疗AL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发S1P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