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23卷  第2期

专家论坛
烧伤感染的现状、对策与防治新动向
肖光夏
2007, 23(2): 81-83.
摘要:
1 烧伤感染的现状; 2006年6月在昆山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上,不同地区的烧伤中心或单位提供的微生物学调查资料中有不少共同点,其中很主要的一点就是: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烧伤检出菌中的主要细菌,也是我国近50年来大面积深度烧伤救治工作中难以清除的病原菌,不变中的变化是其耐药性不断增长。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因被专门命名,人们对其认识较深刻,而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的快速增长也不容忽视。革兰阴性杆菌对许多抗生素已由多重耐药性逐步发展为全耐药性;而且在多种新型抗生素的压力下,又筛选、激活了一些此前未被注意的机会致病菌。当前应特别注意的是鲍氏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它们正逐步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细菌。上述细菌毒力并非特别强,只因其存在天然耐药性,一旦过度繁殖,可能成为“无药可治”的难治菌。
病例报告
严重烧伤后并发深静脉血栓一例
田晓东, 何友德, 肖晓兰, 李登伦, 陈向光, 韩波, 鲁正鲜, 黄菊花
2007, 23(2): 83-83.
摘要:
患者男,38岁,全身多处被铁渣火焰烧伤后1h入院。烧伤总面积80%,其中浅Ⅱ度7%、深Ⅱ度19%、Ⅲ度54%TBSA。创面分布于面颈部、躯干及四肢。患者入院后立即行补液抗休克、抗感染、预防应激性溃疡、气管切开等治疗,伤后第1个24h补液16425ml,第2个24h补液9040ml。伤后7h患者呕吐咖啡色胃液,镜检:红细胞每高倍视野5个,白细胞每高倍视野3个;大便隐血试验2+。诊断:应激性溃疡出血。给予蛇凝血素酶、奥美拉唑、凝血酶、云南白药等治疗。
吸入三氯氧磷致重度吸入性损伤一例
陈传俊, 于益鹏, 李罗珠, 孙步梅, 纪赓
2007, 23(2): 93-93.
摘要:
患者男,30岁,因车祸持续吸入三氯氧磷3h收入笔者单位。查体:患者意识清楚,烦躁不安,体温36.9℃,脉搏78次/min,呼吸45次/min,氧饱和度(SO2)0.75。血压133/66mmHg(1mmHg=0.133kPa)。呕吐胃内容物数次,大小便失禁。鼻腔可见较多稀薄透明分泌物,双肺可闻及湿性哕音。X线片显示:双肺透光度下降,散在棉絮状斑片样稍高密度影,左肺明显。查血气分析:pH7.32,二氧化碳分压(PCO2)6.8kPa,氧分压(PO2)7.6kPa,HCO3^- 25.8mmol/L,剩余碱(BE)-5mmol/L,SO2 0.87。血浆白蛋白39.6g/L。胃管内吸出咖啡样液体。诊断:重度吸入性损伤。
连续性肾替代疗法治疗特重度烧伤后急性肾功能衰竭一例
黄丽滨, 杨心波, 李宗瑜, 邵铁滨, 曲滨, 李宜姝
2007, 23(2): 121-121.
摘要:
患者男,45岁。右上肢、颈部、躯干、双下肢被火焰烧伤,总面积53%TBSA,Ⅱ~Ⅳ度,合并轻度吸入性损伤、机械损伤性右踝关节开放、腓骨外露,左大腿中下1/3炭化。患者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0余年,4个月前曾因脑出血行开颅术,左侧肢体偏瘫。患者伤后即在外院以碘伏纱布包扎骨、关节外露部位;经检测其尿量偏少,血清尿素氮、肌酐持续升高,于伤后第2天行左大腿中下1/3截肢术。术后因急性肾功能不全、尿量少,于伤后第3天转入笔者单位。
颏下岛状皮瓣修复下颌电烧伤创面一例
苏顺清, 戴新明, 莫伟胜
2007, 23(2): 125-125.
摘要:
患者男,36岁,因面部被高压电烧伤致左下颌软组织缺损,约1个月后由外院转入笔者单位。入院时患背左侧下颌部可见3cm×3cm软组织缺损,下领骨外露,左侧下唇缺损约1/3,仅残存少许红唇黏膜与口角相连,创面周围有瘢痕、设计颏下岛状皮瓣进行修复(图1)、手术时切除创周0.3cm宽的瘢痕组织,凿除部分变性的骨皮质根据左下颌组织缺损大小,于同侧设计以面动脉近端带颏下动脉为带的皮瓣(4cm×3cm)按逆行法切取皮瓣,首先在皮瓣的前下缘做切口,于颈阔肌深面潜行剥离。
电烧伤致项枕部大面积缺损一例
赵耀华, 夏成德, 牛希华, 吴兰草, 齐磊
2007, 23(2): 136-136.
摘要:
患者男,24岁。因项枕部不慎触及接通1kV直流电的铜板,伤后即昏迷约10min,运送途中呕吐3次,伤后8h入院。查体:体温37.4℃,脉搏60~80次/min,呼吸14~20次/min,血压104/73mmHg(1mmHg=0.133kPa)。双肺呼吸音清楚,心率60~80次/min,各瓣膜区顺序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检查未见异常,病理征未引出。烧伤创面分布于项部及枕部等,面积约3%TBSA。患者颈项部有一切割伤裂口,长约8cm,可见深层肌肉坏死,枕骨裸露12cm×8cm,呈瓷白色。CT检查提示:脑水肿、颅内积气、脑出血、头皮广泛肿胀。诊断:(1)项枕部高压电烧伤。(2)脑水肿。
烧伤感染
大面积烧伤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董宁, 姚咏明, 曹玉珏, 贺立新, 于燕, 柴家科, 盛志勇
2007, 23(2): 84-87.
摘要:
目的 了解大面积烧伤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与脓毒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59例烧伤面积≥30%TBSA的患者,分为脓毒症组43例和非脓毒症组16例。采集两组患者伤后1、3、5、7、14、21、28d的外周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分泌水平,并行相关性分析;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 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及其凋亡率,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组患者伤后l、14、2l、28d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IL-2的分泌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两指标呈显著正相关(r=0.82,P〈0.01)。伤后1、5、14、21、28d,脓毒症组患者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非脓毒症组,而其凋亡率呈相反趋势(P〈0.05或P〈0.01),两指标呈显著负相关(r=-0.66,P〈0.05)。结论 大面积烧伤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持续处于抑制状态,T淋巴细胞凋亡参与了脓毒症细胞免疫紊乱的病理生理过程。
热带海岛地区某医院烧伤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调查
梁尊鸿, 潘云川, 陈思环, 徐家钦, 陈彦堃
2007, 23(2): 88-90.
摘要:
目的 了解热带海岛地区烧伤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0-2005年笔者单位烧伤病区392例住院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特点。结果 (1)共检出671株病原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是主要菌种。最常见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27.7%,较20世纪90年代(33.6%)有下降趋势。(2)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及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32.2%和36.7%,对其余10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80.0%以上。(3)14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共检出89株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63.1%;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等是热带海岛地区烧伤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前两者的抗生素耐药率较高。
2003-2005年积水潭医院烧伤感染常见细菌及耐药性分析
黎明, 张国安, 刘颖
2007, 23(2): 91-93.
摘要:
目的 了解笔者单位近期的烧伤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2003年1月-2005年12月从笔者单位492例烧伤住院患者创面分泌物、静脉导管、血液、尿液、粪等标本分离而得的菌株,对其菌种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送检标本中革兰阴性菌多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阳性菌292株,分离率最高者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6.7%),其中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占82.5%;革兰阴性菌372株,分离率较高的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12.5%)、大肠埃希菌(11.1%)。3年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耐药率分别为60.8%和42.9%。结论 笔者单位烧伤病区细菌耐药问题严重,仍需不断监测病区菌种变化及药物敏感情况,以有效地控制细菌感染和耐药菌株的播散。
严重烧伤患者应用万古霉素后痂下水肿液的药代动力学变化
杨荣华, 荣新洲, 张涛, 华荣
2007, 23(2): 94-96.
摘要:
目的 了解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应用万古霉素后痂下水肿液的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10例严重烧伤患者,入院后1~2h开始静脉滴注万古霉素500mg,60min匀速滴完。于给药后1、2、4、8、24、48、96、144、192、240h各取痂下水肿液0.5ml,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万古霉素浓度,采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处理药物浓度数据,拟合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参数。结果 患者痂下水肿液万古霉素浓度一时间数据以二房室模型拟合为最佳,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布相半衰期(3.7±2.6)h、消除相半衰期(92±12)h、表观分布容积(26±6)L、曲线下面积(1279±256)μg·h·ml^-1,总体清除率(0.40±0.08)L/h。结论 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早期使用万古霉素后,该药能较长时间潴留在第三间隙,其抗菌浓度可维持24h以上,有利于防止创面侵袭性感染。
瑞金医院烧伤中心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源性分析
王文奎, 韩立中, 杨莉, 黄晓琴, 倪语星
2007, 23(2): 97-99.
摘要:
目的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分析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上海瑞金医院烧伤中心院内感染的流行状况。方法 用WHONET5统计软件分析2003-2005年瑞金医院烧伤中心MRSA的分布状况;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本中心住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的17株MRSA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分离的17株MRSA为同一RAPD型(引物为ERIC2、RAPD7)。结论 本中心多年来持续存在和流行的MRSA为同一个型别,应成为瑞金医院烧伤中心抗感染治疗和院内感染控制的重点菌株。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青霉素结合蛋白2a的克隆表达及鉴定
董燕, 丁国富, 李斌, 和生琦, 颜伟, 周红, 王仙园
2007, 23(2): 100-103.
摘要:
目的 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对编码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临床分离株青霉素结合蛋白2a(PBP2a)的mecA基因片段进行克隆、表达。方法 从临床样本巾分离鉴定出MRSA,根据基因文库收录的mecA基因编码序列,针对编码PBP2a第25~668位氨基酸的mecA基因片段设计引物,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克隆至pQE30载体,经酶切鉴定、测序后,再转化E.coliM15(pREP4)。采用1mmol/L的异丙硫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及鉴定。结果重组表达质粒pQE30-mecA构建成功,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扩增的mecA基因DNA片段全长为1932bp,其巾有9个碱基突变。IPTG诱导后6h,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M15(pQE30-mecA)出现一条相对分子质量约74×10^3的蛋白条带,且一部分以可溶性形式存在;M15(pQE30)未出现特异性蛋白条带。经诱导表达和鉴定证实,表达出的可溶性目的蛋白为PBP2a。结论 利用本技术可成功表达MRSA临床分离株中的可溶性PBP2a。
白鲜皮提取物拮抗内毒素/脂多糖的实验观察
郭毅斌, 曹红卫, 陈莉萍, 鲁永玲, 郑江, 肖光夏
2007, 23(2): 104-107.
摘要:
目的 了解白鲜皮提取物2(DPR-2)对内毒素/脂多糖(LPS)的体外拮抗活性。方法 采用动态比浊法鲎试验定量检测DPR-2对LPS(0.1μg/L)的中和作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DPR-2(0、8、0、16.0、32.0、64.0mg/L)对异硫氰酸荧光素-LPS(FITC-LPS,100.0μg/L)与小鼠单核细胞株RAW264、7结合力的影响,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以上浓度DPR-2对LPS(100.0μg/L)刺激的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DPR-2对LPS具有一定的中和作用(P〈0.05或P〈0.01);浓度为32.0、64.0mg/L时可显著抑制FITC-LPS与RAW264.7细胞结合(P〈0.01);对LPS刺激的小鼠RAW264.7细胞TNF-α和IL-6mRNA的表达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DPR-2可通过中和LPS的作用阻断与RAW264.7细胞膜受体结合,从而抑制LPS介导的细胞活化。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分析
付建荣, 刘群, 张艳红, 刘金伟, 刘静, 李建
2007, 23(2): 108-111.
摘要: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相关耐药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 从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中分离出20株铜绿假单胞菌,经药物敏感试验后将多重耐药菌株挑出,采用PCR检测其16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TEM、SHV、OXA-10群、PER、VEB、GES、CARB、CTX-M-Ⅰ、IMP、VIM、SPM、GIM、DHA、MOX、FOX和oprD2和aac(3)-Ⅰ、aac(3)-Ⅱ、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Ⅰ等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存在情况。结果 20株B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中TEM阳性20株(100%)、GES阳性20株(100%),5株oprD2基因缺失(25%),其余基因均为阴性。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中aac(6′)-Ⅰ阳性20株(100%)、ant(2″)-Ⅰ阳性7株(35%),其余基因均为阴性。结论 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TEM、GES和aae(6′)-Ⅰ基因携带率高,且检出新型基因GES-5,表明烧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耐药性严重。
更正启事
2007, 23(2): 87-87.
摘要:
读者·作者·编者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稿件撰写注意事项
2007, 23(2): 99-99.
摘要:
医学论文中的常见错别字
2007, 23(2): 111-111.
摘要:
常见医学名词及药物名称的规范写法
2007, 23(2): 116-116.
摘要:
技术与方法
用塞尺提高鼓式取皮机取皮精确度
侯松治, 李秀丽, 张春华, 王际刚
2007, 23(2): 103-103.
摘要:
在烧伤患者植皮手术中,常需控制取皮厚度。虽然鼓式取皮机上有调节厚度的刻度,但出厂后由于各种原因,刻度的精确性受到影响。0.1mm的厚度差靠目测很难分辨,但对于植皮手术来讲则可能直接影响手术效果。为此,笔者尝试使用工业机械加工中测量间隙所用的塞尺来控制皮片厚度,其方法简单、效果好。
经验交流
48例小儿烫伤创面的疱皮下愈合治疗
赵元宏, 董梅, 郭红霞, 程银忠, 王伟鹏
2007, 23(2): 107-107.
摘要:
1 临床资料; 2000-2005年,笔者单位收治48例热液烫伤患儿,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0—5岁,烫伤面积1%~4%TBSA30例、5%~10%TBSA18例,浅Ⅱ~深Ⅱ度。患儿均为伤后6h内入院,创面分布于四肢及躯干,疱皮完整或基本完整。
应用下腹部轴型薄皮瓣修复皮肤缺损八例
郑庆亦, 蔡少甫, 蔡林碧珍, 陈锦河, 郑健生
2007, 23(2): 144-144.
摘要: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10-45岁,创面大小为25-35cm×20-26cm,致伤原因及部位:手及前臂热压伤3例,电烧伤2例,大腿上1/3截肢术后残端创面2例,臂部乳头状瘤1例。
双叶瘢痕筋膜蒂皮瓣修复腋部严重瘢痕15例
赵耀华, 夏成德, 狄海萍, 吴兰草, 张红卫, 曹平
2007, 23(2): 145-146.
摘要:
1996年1月-2005年12月,笔者采用双叶瘢痕筋膜蒂皮瓣转移复腋部严重瘢痕挛缩畸形15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头皮扩张术修复头皮缺损并颅骨外露12例
李岩, 张志华, 孔祥红, 周莉萍, 孙萍, 王秀春
2007, 23(2): 146-147.
摘要:
1 临床资料; 本组头皮缺损并颅骨外露患者12例,填中男11例、女1例,年龄6~58岁。致伤原因:电击伤8例、火焰烧伤2例、恶性肿瘤术后行放射性治疗致缺损创面1例、良性肿瘤外敷中药致慢性溃疡创面1例,伤后2h~5年就诊。头皮缺损面积为8cm×6cm~16cm×10cm,颅骨外露面积为2.2cm×1.0cm~8.0cm×6.0cm.11例行头颅CT检查,示颅骨外饭部分坏死或缺损9例、腑组织受损1例、无异常1例。
成批重度烧伤患者的转运
杨苓山, 孙建忠, 吴劲
2007, 23(2): 147-148.
摘要:
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1~30岁,均于2005年6月因炸药爆炸致严重烧伤,烧伤总面积55%~98%,Ⅲ度15%~63%TBSA。各例患者的烧伤面积见表1。伤后患者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X线片示肺部有大面积斑片状阴影,即行气管切开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如有血红色液体渗出,黏膜糜烂、脱落,肺部爆震伤诊断确立。
论著
一例大面积特重度烧伤的救治及后期畸形修复
陈璧, 胡大海, 贾赤宇, 丁国斌, 姚庆君, 刘亚玲
2007, 23(2): 112-116.
摘要:
目的 探寻特重度烧伤后早期救治及后期畸形修复、功能重建的新措施。方法 对1例火焰烧伤总面积99.5%TBSA(Ⅲ度80.0%、深Ⅱ~Ⅲ度混合度14.5%、浅Ⅱ度5.0%)合并高钠、高氯血症的患者,入院后及早切痂,用异体皮覆盖创面;因自体皮源奇缺,根据皮源量分次移植自体皮或异体皮封闭创面。晚期采用瘢痕皮、瘢痕瓣、复合皮移植修复30多处瘢痕挛缩畸形。结果 患者伤后早期经上述治疗病情逐渐稳定,未发生明显的并发症,手术7次,历时106d,创面完全愈合。晚期进行15次整形手术,各部位功能均恢复良好,容貌得以改善。伤后26个月患者完全康复,重返工作岗位。结论 对自体皮源奇缺的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切痂用异体皮覆盖创面,待有少量自体皮源时分次行微粒皮移植,可稳定病情,减少并发症;溶痂创面用异体皮覆盖,可保护未受损的皮肤附件细胞,促进再上皮化,有利于创面及早愈合。晚期采用瘢痕皮、瘢痕瓣及复合皮进行畸形修复,能达到重建功能的目的。
镧对内毒素/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核因子κB活化的抑制作用
郭菲, 汪泱, 李国辉, 娄远蕾, 谢安
2007, 23(2): 117-121.
摘要:
目的 了解稀土元素镧对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φ)核因子KB(NF-κB)活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小鼠腹腔Mφ,分为:空白对照组,无刺激因素:LPS组,用1μg/mlLPS刺激30min;镧离子(La^3+)组,用2,5μmol/L La^3+刺激30min;La^3++LPS组,先后用2,5-μmol/L La^3+、1μg/ml LPS各刺激30min;La^3+/L PS组,2.5μmol/L La^3+刺激30min后,洗涤细胞,再加入1μg/ml LPS刺激30min。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NF-κB在各组细胞中的分布与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胞核中NF-κB/p65蛋白活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核内NF-κB/p65蛋白及胞质中核因子抑制蛋白α(IκBα)的表达量。ELISA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 (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La^3+组、La^3++LPS组和La^3+/LPS组M小绿色荧光多分布于胞质,胞核荧光强度分别为42±7、73±30、48±11和67±19;LPS组绿色荧光集中于胞核,荧光强度为116±14,明显高于其余4组(P〈0.01)。(2)胞核NF-κB/p65蛋白活性:LPS组吸光度值为0.435±0.066,与空白对照组(0.048±0.027)、La^3+组(0.062±0.049)、La^3++LPS组(0.066±0.031)、La^3+/LPS组(0.108±0.017)比较.明显偏高(P〈0.01)。(3)LPS组M由胞核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余4组,胞质IκB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余4组。(4)TNF-α含量:La^3+组培养上清液中TNF-α含量低于试剂盒检测下限(25pg/m1)及空白对照组(P〈0.05),La^3++LPS组和La^3+/LPS组低于LPS组(P〈0.01),但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LPS可激活小鼠腹腔M由NF-κB/p65核移位,并使胞核中NF-κB/p65的表达量和活性升高、胞质IκBα蛋白表达下调,导致TNF-α分泌增多。镧可抑制上述效应。
激光微孔猪脱细胞真皮基质制备及创面移植的观察
梁黎明, 柴家科, 杨红明, 冯瑞, 尹会男, 李凤玉, 孙强
2007, 23(2): 122-125.
摘要:
目的 制备激光微孔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ADM),寻找其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的最佳孔间距。方法 采用胰蛋白酶法制备PADM,用激光加工机打孔,制备孔间距为0.8、1.0、1.2、1.5mm的激光微孔PADM。在144只SD大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为微孔Ⅰ、Ⅱ、Ⅲ、Ⅳ组,依次采用前述4种孔间距的激光微孔 PADM+自体刃厚皮移植;网状组采用网状PADM+自体刃厚皮移植;对照组单纯移植自体刃厚皮。每组24只大鼠。观察移植后2、4、6周各组创面愈合情况,计算移植物成活率和创面收缩率,并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移植后2、4周,微孔Ⅰ、Ⅱ组移植物成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与网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6周,微孔Ⅰ、Ⅱ组成活率明显高于网状组(P〈0.05)。移植后4、6周微孔Ⅰ、Ⅱ组创面收缩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移植后6周[(16.0±2.6)%、(15.1±2.4)%]明显低于网状组[(19.3±2.4)%,P〈0.05]。组织学观察见各微孔组上皮化良好,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基底膜结构完整。结论 孔间距为0.8mm或1.0mm的激光微孔PADM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可提高创面修复质量,其中孔间距1.0mm效果最佳。
病理性瘢痕裸鼠模型的建立
金培生, 岑瑛, 刘晓雪, 陈俊杰, 许学文, 刘勇, 李晶晶, 王耀军
2007, 23(2): 126-129.
摘要:
目的 验证所构建裸鼠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模型在病理性瘢痕研究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0.8cm×0.8cm×0.5cm的人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组织块移植到裸鼠皮下,大体观察裸鼠及植入物情况。移植后第16天取出移植物与原标本进行下列指标的比较:体积、瘢痕的镜下特征、酸性黏多糖含量及Ⅰ、Ⅱ型胶原含量。结果 移植后裸鼠全部存活且创面愈合良好。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组织块的酸性黏多糖含量移植前分别为3448±1452、1940±509,移植后分别为3237±1871、1809±552,移植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物保持着原有的胶原特性及含量,未检测到细胞变性坏死。结论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以适当体积移植到裸鼠皮下,其生物学特性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该动物模型适用于病理性瘢痕的临床研究。
缺氧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增殖与活力的影响
梁光萍, 苏踊跃, 陈建, 罗向东, 杨宗城
2007, 23(2): 130-132.
摘要:
目的 了解缺氧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与活力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A.hy926分为常氧组和缺氧组。常氧组常规培养,缺氧组细胞充人混合气体(含体积分数94%N2、5%CO2、1%O2)后置于37℃缺氧培养1、3、6、12h。提取两组细胞总蛋白,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水平;以噻唑蓝法检测细胞活力,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与常氧组比较,缺氧组细胞培养1hVEGF表达增高,6h达高峰,12h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常氧组;培养3h时细胞PCNA蛋白表达开始升高,6h达峰值并持续至12h。培养1、3h,缺氧组细胞活力较常氧组明显增高(P〈0.05),6h开始下降,至12h时低于常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组细胞培养1、3、6h,G0/G1期细胞均较常氧组少,S期和G2/M期细胞增多,增殖指数(P1)各为(43±9)%、(39±11)%、(40±11)%,均高于常氧组(32±9)%,其中3、6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h时P1为(27±4)%,降至常氧组水平以下(P〈0.05)。结论 缺氧早期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但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将受抑制。
经食管多普勒超声监护系统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
王光毅, 肖仕初, 唐洪泰, 马兵, 程大胜, 夏照帆
2007, 23(2): 133-136.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应用经食管多普勒超声监护系统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并指导液体复苏的可行性。方法 (1)致家犬50%TBSA Ⅲ度烧伤,分别于伤前及伤后各时相点测量以下指标:Swan-Ganz漂浮导管热稀释法测定心排血量(CO);经食管多普勒超声监护系统测定心率、主动脉血流量(ABF)、每搏输出量、左心室射血时间(LVET)、左心室峰值流速(PV)、左心室血流最大加速度(ACC)和外周血管阻力(TSVR)。(2)选择1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采用经食管多普勒超声监护系统于伤后24h内测定上述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烧伤犬在无治疗情况下,CO与ABF均持续下降,二者间呈显著正相关(r=0.90,P〈0.01);伤后心肌收缩力指标ACC、PV和心室前负荷指标LVET持续下降,后负荷指标TSVR则明显增加。接受治疗的临床患者,表现出自身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规律,由早期的“低排高阻型”转变为伤后24h的“高排低阻型”。结论 经食管多普勒超声监护系统用于大面积烧伤后血流动力学监测,具有无创、连续、快速、同步的特点,能提供“全景式”的血流动力学数据及变化趋势,达到优化输液管理的目的。
短篇论著
钙镁制剂治疗氢氟酸烧伤家兔氟中毒的疗效比较
阮仕荣, 胡秀莲, 胡安军, 王友臣, 张正孟, 卢青军
2007, 23(2): 137-138.
摘要:
钙、镁制剂均为处理氢氟酸烧伤创面的中和剂,疗效相近。但两者对全身氟中毒解救效果的比较,目前尚罕见报道。本文比较了等摩尔Ca^2+、Ng^2+防治氢氟酸烧伤家兔氟中毒的效果,报告如下。
尼莫地平在烧伤后早期细胞保护中的作用
王光毅, 唐洪泰, 马兵, 程大胜, 肖仕初, 夏照帆
2007, 23(2): 138-139.
摘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笔者单位2001—2004年收治的25例单纯热力烧伤患者(有严重基础病变者除外),分为对照组(12例):年龄(36±11)岁,烧伤总面积(77±11)%,其中Ⅱ度(41±13)%、Ⅲ度(36±13)%TBSA;治疗组(13例):年龄(38±11)岁,烧伤总面积(75±10)%,其中Ⅱ度(36±11)%、Ⅲ度(39±11)%TBSA。两组患者伤后行液体复苏的时间分别为(2.5±0.7)、(3.0±0.9)d。
有血清和无血清培养人表皮干细胞的比较研究
辛国华, 曾元临, 邱泽亮, 罗旭, 余於荣, 李国辉
2007, 23(2): 139-140.
摘要:
1 对象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Ⅱ型dispase酶、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液(K-SFM)、胎牛血清(FCS)、DMEM无血清培养液、牛垂体提取物(BPE)均购自美国Gibco公司,人胎盘Ⅳ型胶原购自美国Sigma公司,角蛋白19(K19)单克隆抗体为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产品,整合素β1多克隆抗体购自美国Oncogene公司,Envision试剂盒由丹麦DAKO公司提供。FACS Calibur型流式细胞仪为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产品。
壬二酸乳膏和维A酸霜剂治疗面部烧伤后色素沉着
张志, 李孝建, 梁蓉, 梁达荣, 李叶扬, 许伟石
2007, 23(2): 140-141.
摘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住院或门诊烧伤患并42例,其中男13例、女29例,年龄16~47岁,烧伤总面积〈30%TBSA。而部创面3周内愈合,均留有不同程度包素沉着。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在高压电烧伤后动脉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刘达恩, 张莉, 农庆文, 李智贤, 张立明, 王润秀
2007, 23(2): 142-143.
摘要:
2000-2006年,我院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硅像仪俭测电烧伤患者四肢主要动脉的形态,根据显像结果判断其是否栓塞,同时结合术中情况,确定血管截除平面,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讲座
科技学术期刊收取论文版面费合理合法
游苏宁, 陈浩元
2007, 23(2): 149-150.
摘要:
1 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收取论文版面费(也称发表费)已有20年历史,大多数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期刊都实施了这一举措。然而近20年来,关于该不该收取版面费问题的讨论持续不断,特别是近一两年争论尤为激烈,各种媒体发表了许多文章,笔者在“Google”搜索引擎上用“版面费”一词进行检索,相关条目竟多达12.9万条。近期最引人注目的是多家新闻媒体均转载发表在《法制早报》上王寿臣的《学术论文交易调查:部分核心期刊明码标价》一文,该文以犀利刻薄的文笔罗列了作者“调查”的部分核心期刊收取版面费的种种“劣迹”,个别极端案例耸人听闻。对此,不少期刊人议论纷纷,有关部门也要求期刊界业内人士进行表态。
综述
危重病强化胰岛素治疗与内皮细胞保护研究进展
张万福, 胡大海
2007, 23(2): 151-153.
摘要:
传统观念认为,胰岛素作为一种调节性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组织细胞,主要调节细胞的糖、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和贮存。随着对胰岛素信号转导机制的深入研究,不同类型转导途径中的系列级联反应逐步明确,人们观察到胰岛素除具有调节物质代谢、治疗糖尿病的功能外,还可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促进细胞生长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此方面研究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胰岛素。笔者就危重病外源性胰岛素干预的保护效应及内皮细胞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综述。
肝素在烧伤治疗中的作用及应用
霍然, 李岩, 孔祥红
2007, 23(2): 154-155.
摘要:
肝素治疗烧伤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尤其在美国、印度等烧伤医院得以广泛应用。我国主要是进行一些动物实验研究,临床应用较少,且少有大剂量注射应用的文献报道。现将国内外有关肝素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重要炎性介质高迁移率族蛋白1研究进展
陈婧, 袁志强, 彭毅志
2007, 23(2): 156-158.
摘要:
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于20世纪60年代由Johns发现,因其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有很高的迁移率而得名。它是一种在真核细胞中广泛表达并且高度保守的蛋白,主要作为核内非组蛋白,稳定核小体,参与DNA的转录、复制、修复等。近来研究显示,HMGB-1除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外,还能由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单核细胞)释放到细胞外,作为潜在的致炎因子,介导内毒素血症和脓毒症的发生,因而其胞外功能成为研究热点。
严重创伤与胰岛素抗炎治疗研究进展
王耘川, 胡大海
2007, 23(2): 158-160.
摘要:
严重创伤后,失血、感染及应激等因素引发的失控性炎性反应,是进一步加重机体损伤甚至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胰岛素作为一种激素,除了调节机体代谢之外,尚能减轻多种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本文就严重创伤与胰岛素抗炎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