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32卷  第8期

指南与共识
成批严重烧伤伤员的转运方案(2016版)
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2016, 32(8): 449-45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001
摘要:
专家论坛
面部烧伤后瘢痕畸形的手术治疗策略
江华, 刘安堂
2016, 32(8): 452-45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002
摘要:
专家述评
努力提高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整复效果
谭谦, 燕辛
2016, 32(8): 456-45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003
摘要:
面颈部瘢痕畸形的美学整复
颈横动脉颈段皮支扩张皮瓣整复面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
许澎, 王淑琴, 燕辛, 林樾, 葛华强, 谭谦
2016, 32(8): 458-46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004
摘要:
目的 观察颈横动脉(TCA)颈段皮支扩张皮瓣整复面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效果。 方法 2011年9月—2016年1月,笔者单位收治6例面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患者,瘢痕面积12 cm×10 cm~20 cm×15 cm,采用TCA颈段皮支扩张皮瓣整复。将1个300 mL或350 mL扩张器埋置于前胸部进行超量注水扩张,其中1例患者进行了双侧前胸部皮肤扩张。本组患者注水周期6~15个月,注水量1 260~2 010 mL。2例患者因皮瓣血运不佳,另行皮瓣延迟术。扩张完毕后掀起皮瓣(面积20 cm×7 cm~25 cm×9 cm)无张力转移覆盖瘢痕切除后创面,供区直接缝合,3~4周后行皮瓣断蒂和局部修整术。  结果 7个皮瓣均成活,其中2个创面延迟愈合。随访4~15个月,皮瓣厚度薄,颜色与面部皮肤相近,质地柔软,感觉存在。  结论 TCA颈段皮支扩张皮瓣质地、颜色佳,厚度薄,可用面积大且供区损伤小,是整复面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较好选择。
颈部大面积烧伤后瘢痕分型及用背部扩张穿支皮瓣整复的策略
昝涛, 高雅姗, 李海洲, 顾斌, 谢峰, 朱海南, 李青峰
2016, 32(8): 463-46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005
摘要:
目的 探讨颈部大面积烧伤后瘢痕的分型及利用背部扩张穿支皮瓣进行整复的策略。 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37例颈部大面积烧伤后瘢痕患者。笔者所在治疗团队根据瘢痕面积和位置,将颈部大面积烧伤后瘢痕分为3种类型,依据由简至繁,供区皮肤色泽、质地与颈部皮肤相匹配且面积够大、组织够薄,供受区平衡以及优势血管原则,按以下策略选用背部穿支皮瓣。(1)针对累及中央区和一侧外周区且以中央区为主的中央型颈部瘢痕,选用游离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2)针对累及中央区和一侧外周区且以外周区为主的外周型颈部瘢痕,首选带蒂颈浅动脉穿支皮瓣;若术前未探测到占优势的颈浅动脉穿支或其滋养范围内皮肤组织存在瘢痕,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带蒂枕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肩胛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3)针对累及中央区和两侧外周区的全颈型颈部瘢痕,选用旋肩胛动脉穿支增压的带蒂颈浅动脉穿支皮瓣。所有皮瓣均行Ⅰ期扩张,Ⅱ期转移修复瘢痕切除后创面。  结果 本组患者含中央型颈部瘢痕7例、全颈型颈部瘢痕12例、外周型颈部瘢痕18例。外周型颈部瘢痕患者中,11例采用带蒂颈浅动脉穿支皮瓣,2例采用带蒂枕动脉穿支皮瓣,1例采用带蒂肩胛背动脉穿支皮瓣,4例采用游离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术后3例患者皮瓣发生尖端坏死,经换药治疗愈合,其余患者皮瓣存活良好。随访1~6年,患者颈部伸展度均超过110°,颈部侧屈、旋转功能无受限,无皮瓣挛缩现象发生。35例患者对术后外形表示满意。  结论 背部扩张穿支皮瓣整复颈部大面积烧伤后瘢痕疗效较好,其中中央型采用游离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外周型首选带蒂颈浅动脉穿支皮瓣,次选带蒂枕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肩胛背动脉穿支皮瓣、游离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全颈型采用旋肩胛动脉穿支增压的带蒂颈浅动脉穿支皮瓣。
面部烧伤后瘢痕的美学整复策略及疗效
马显杰, 李威扬, 刘超华, 李杨
2016, 32(8): 469-47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006
摘要:
目的 探讨面部烧伤后瘢痕的美学整复策略及疗效。   方法 2000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342例面部烧伤后瘢痕患者。根据瘢痕部位及面积,选择局部或胸三角扩张皮瓣整复。鼻背、下睑区瘢痕采用额部扩张皮瓣整复;颊部、颏部、下颌缘区瘢痕,宽度在5 cm以内采用局部扩张皮瓣整复;颊部、颏部、下颌缘区瘢痕宽度大于5 cm或瘢痕挛缩较重致口、鼻、眼移位明显,松解后创面宽度大于5 cm者,则采用胸三角扩张皮瓣整复。本组82例应用局部扩张皮瓣整复,瘢痕面积6.0 cm×2.5 cm~15.0 cm×10.0 cm;260例应用胸三角扩张皮瓣整复,瘢痕面积8.0 cm×7.0 cm~38.0 cm×13.0 cm。2~6个月预扩张完成后,首先切除面部瘢痕并充分松解,根据缺损面积及形状设计局部皮瓣转移方式及带蒂转移胸三角扩张皮瓣的面积。胸三角皮瓣转移后3周行延迟手术,又1周后行断蒂术,蒂部组织整复面部剩余瘢痕。术后对供受区切口瘢痕应用抗瘢痕药物、激光干预及弹性织物等。  结果 82例采用局部扩张皮瓣整复的患者中40例随诊3~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佳;2008年之前有19例患者出现切口轻度瘢痕增生,自2008年开始采用激光干预,瘢痕增生病例明显减少。260例采用胸三角扩张皮瓣整复患者中90例随诊3~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佳;15例患者扩张器自切口处外露,但未影响后续治疗;9例单侧皮瓣尖端血运障碍,换药后自行愈合;早期1例单侧皮瓣转移后坏死,行游离皮片移植后愈合良好;1例胸部供区瘢痕增生,经激光干预后好转。  结论 面部烧伤后瘢痕的治疗应遵循相似性原则,采用局部或胸三角扩张皮瓣整复,预扩张可增加皮瓣面积、减少皮瓣厚度、减轻供区损伤。
不同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模式联合治疗面颈部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
雷颖, 李石峰, 喻亿玲, 谭军
2016, 32(8): 474-47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007
摘要:
目的 探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的超脉冲模式联合Deep FX模式/Scaar FX模式治疗面颈部增生性瘢痕患者的效果。  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1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58例面颈部增生性瘢痕患者。清洁瘢痕区域并给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后,采用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中的超脉冲模式(能量为150~175 mJ,频率为40 Hz,孔与孔之间距离为4 mm或5 mm,每孔治疗时间为2 s或3 s)治疗。对轻度瘢痕,加用Deep FX模式(能量为30~50 mJ,频率为300 Hz,密度为5%)治疗;对中、重度瘢痕,加用Scaar FX模式(能量为80~150 mJ,频率为300 Hz,密度为3%)治疗。上述治疗共进行3次,每次间隔3个月,每次时长10~15 min。每次治疗后创面予以保湿、防晒处理。首次治疗前及3次治疗后半年,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瘢痕量表评估疗效;3次治疗后半年,统计患者对疗效满意度和误工时间。记录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对数据行t检验。  结果 (1)治疗3次后半年,患者的VSS评分为(3.1±1.0)分,明显低于首次治疗前[(9.4±1.8)分,t=53.096,P<0.05];患者的北卡罗来纳大学瘢痕量表评分为(1.6±0.7)分,亦明显低于首次治疗前[(8.0±1.4)分,t=63.730,P<0.05]。(2)治疗3次后半年,150例患者对疗效感到非常满意,6例患者满意,2例患者较为满意。患者的误工时间为10~15(10.5±0.3)d。(3)治疗期间,5例患者出现轻微红斑,自行消失;6例患者首次治疗后2周出现色素沉着,2例患者首次治疗后3 d出现瘙痒、红疹,均通过药物治疗改善。  结论 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的超脉冲模式联合Deep FX/Scaar FX模式治疗患者面颈部增生性瘢痕,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科技快讯
肉毒杆菌毒素联合595纳米脉冲激光在面部创伤后瘢痕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燕辛(审校者), 谭谦(审校者)
2016, 32(8): 468-46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101
摘要:
腔镜辅助与开放手术入路在颈部扩张器置入术治疗面部烧伤后瘢痕畸形中的效果对比
燕辛(审校者), 谭谦(审校者)
2016, 32(8): 473-47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102
摘要:
自体脂肪注射对面部瘢痕外观及微循环的改善效果
燕辛(审校者), 谭谦(审校者)
2016, 32(8): 495-49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103
摘要:
超薄双蒂随意皮瓣在面颈部烧伤后瘢痕治疗中的应用
燕辛(审校者), 谭谦(审校者)
2016, 32(8): 501-50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104
摘要:
论著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糖尿病足患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高娅, 崔正军, 史迅, 郭鹏飞, 孟庆楠, 杨高远, 杨荣强
2016, 32(8): 479-48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008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糖尿病足患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4年9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83例糖尿病足患者临床资料,患足95只,创面95个。按是否行PTA治疗将患者分为未接受PTA治疗的常规治疗组43例(创面51个)和接受PTA治疗的PTA组40例(创面44个)。2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清创,PTA组患者清创术前另行1次PTA治疗。2组患者均由清创后开始,计算治疗第3、6、9、12天创面肉芽生长良好率。统计2组患者Ⅱ期术前创面准备时间。按Wagner分级,统计2组患者创面植皮成活与缝合口愈合情况。统计2组患者随访半年内,每个月复查时的踝肱指数(ABI),以及溃疡复发情况。对数据行χ2检验、t检验。  结果 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创面肉芽生长良好率上升趋势较缓慢,治疗第12天创面肉芽生长良好率仍小于40%;PTA组患者创面肉芽生长良好率从治疗第9天起明显上升,治疗第12天全部生长良好。治疗第9、12天,PTA组患者创面肉芽生长良好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χ2值分别为30.008、47.810,P值均小于0.01)。常规治疗组患者Ⅱ期术前创面准备时间为(24±10)d,明显长于PTA组的(15±3)d,t=5.709,P<0.01。PTA组患者植皮成活、缝合口愈合的Wagner 2、3、4级创面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χ2值为6.741~24.498,P值均小于0.01)。PTA组患者出院后随访半年内每个月ABI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t值为5.411~9.583,P值均小于0.01)。常规治疗组患者随访4个月内溃疡无复发,随访第5、6个月分别有1、2例复发;PTA组患者随访半年内溃疡无复发。  结论 PTA在糖尿病足患者外科治疗中效果肯定,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明显不对称单睑睑裂的分型及矫正方法
赵锋, 付妍婕, 杨孝良, 吴佳妮, 李惠斌
2016, 32(8): 484-48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009
摘要:
目的 探讨明显不对称单睑睑裂的分型以及在重睑成形术中行同期矫正的方法。  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9月,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收治40例双眼单睑睑裂明显不对称的重睑求术者,术前自然状态下双眼睑裂宽度相差1.0~2.0(1.44±0.23)mm。笔者根据患者双眼睑部特点,将明显不对称单睑睑裂分为3种类型,行全切法重睑成形术的同时进行如下矫正。(1)对24例单纯上睑皮肤松垂不等型者,采用去除睑缘松垂皮肤的方法矫正,双眼睑去除皮肤最宽处的宽度为各自睑缘皮肤松垂量的2倍(下同)。(2)对单纯睑裂宽度不等型中4例双眼睑裂宽度相差小于或等于1.4 mm者,采用差量去皮法矫正,睑裂较窄一侧去除皮肤最宽处的宽度为双眼睑裂差值加1 mm(下同);另2例双眼睑裂宽度相差大于1.4 mm者,采用差量去皮加缩短上睑提肌腱膜的方法矫正,睑裂较窄一侧缩短提肌腱膜宽度为双眼睑裂宽度差值加1 mm(下同)。(3)10例伴上睑皮肤松垂且抚平松垂皮肤后双眼睑裂宽度相差大于1.0 mm的混合型者,抚平松垂皮肤后,其中7例双眼睑裂宽度相差小于或等于1.4 mm者,采用去除松垂皮肤和差量去皮法矫正;3例双眼睑裂宽度相差大于1.4 mm者,采用去除松垂皮肤和差量去皮加缩短上睑提肌腱膜的方法矫正。随访时测量双眼睑裂宽度并计算差值,记录末次差值,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 术后9例患者出现去皮侧或联合缩短上睑提肌腱膜侧睑裂不能完全闭合情况,予以红霉素眼膏点眼治疗,未出现结膜炎或角膜炎等并发症,于术后1周~1个月闭合。随访8~12个月,所有患者重睑形态自然,线条流畅,双眼睑裂无明显不对称,不对称睑裂未见复发。末次随访时双眼睑裂宽度相差0.1~0.5(0.19±0.09)mm,与术前比较,差值明显缩小(t=39.202,P<0.001)。  结论 重睑成形术中可对明显不对称单睑睑裂进行矫正,其中单纯上睑皮肤松垂不等型采用去除睑缘松垂皮肤的方法矫正;单纯睑裂宽度不等型采用差量去皮或联合缩短上睑提肌腱膜的方法矫正;合并前述2种情况的混合型在去除睑缘松垂皮肤的同时,采用差量去皮或联合缩短上睑提肌腱膜的方法矫正。
短篇论著
腘窝外侧皮动脉蒂小腿后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邓呈亮, 魏在荣, 金文虎, 张文夺, 孙广峰, 聂开瑜, 李书俊, 王达利
2016, 32(8): 489-49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010
摘要:
目的 探讨腘窝外侧皮动脉蒂小腿后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2月—2014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缺损面积4 cm×3 cm~12 cm×9 cm。设计腘窝外侧皮动脉蒂小腿后外侧皮瓣,转移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皮瓣面积5 cm×3 cm~22 cm×6 cm。供瓣区直接缝合5例,游离植皮7例。  结果 术后皮瓣均成活,无血管危象、皮瓣坏死等并发症,供、受区切口均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随访2~24个月,皮瓣较薄、柔软、有感觉,色泽、外观良好;膝关节屈曲、伸直功能好,可正常行走;小腿下段后侧、外踝、足背外侧皮肤感觉存在。  结论 腘窝外侧皮动脉蒂小腿后外侧皮瓣较薄、柔软、有感觉,且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便,是修复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较好的带蒂皮瓣。
黏液蒸发在犬呼吸道热损伤中的作用
万江波, 张国安, 邱宇轩, 温春泉, 符泰然
2016, 32(8): 492-49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011
摘要:
目的 探索黏液蒸发在犬呼吸道热损伤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利用自制空气加热管制造热空气,将12只成年雄性Beagle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以下4组,每组3只,并经口吸入不同温度的气体:对照组,吸入实验室内常温空气;低温组,吸入91~110 ℃空气;中温组,吸入148~175 ℃空气;高温组,吸入209~227 ℃空气。实验过程中记录4组犬的生命体征变化,并检测呼吸道内空气温湿度;离体检测加热管内空气湿度。以空气温湿度为基础,通过热力学公式计算各组犬呼吸道内黏液蒸发热量、加热管内湿空气总热量以及呼吸道内黏液蒸发热量占加热管内湿空气总热量比例。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  结果 (1)实验过程中,所有犬的血氧饱和度为0.91~1.00,心率维持在96~164次/min,对照组、低温组、中温组、高温组犬呼吸频率分别为(15.2±1.4)、(21.0±3.3)、(28.0±3.0)、(37.2±1.9)次/min。(2)对照组、低温组、中温组、高温组犬加热管内空气总热量分别为2.95、11.47、24.57、63.48 kJ。(3)对照组、低温组、中温组、高温组犬呼吸道内黏液蒸发热量分别为(5.809±0.009)、(6.531±0.281)、(8.042±0.523)、(10.587±1.454)kJ。低温组、中温组、高温组犬呼吸道内黏液蒸发热量均高于对照组(t值为5.01~33.13,P值均小于0.01),中温组、高温组犬呼吸道内黏液蒸发热量均高于低温组(t值分别为-10.47和-28.12,P值均小于0.01),高温组犬呼吸道内黏液蒸发热量高于中温组(t=-17.65,P<0.001)。(4)低温组、中温组、高温组犬呼吸道内黏液蒸发热量占加热管内湿空气总热量比例分别为(57.0±2.4)%、(32.7±2.1)%、(16.7±2.3)%。中温组、高温组犬呼吸道内黏液蒸发热量占加热管内湿空气总热量比例均明显低于低温组(t值分别为-58.32和-96.96,P值均小于0.01),高温组犬呼吸道内黏液蒸发热量占加热管内湿空气总热量比例明显低于中温组(t=38.64,P<0.001)。  结论 随着犬吸入空气温度的逐渐升高,呼吸道黏液蒸发散热的总热量有限,对呼吸道在热损伤中的保护作用逐渐减小。
经验交流
单侧臀股部穿支螺旋桨肌皮瓣联合负压封闭引流修复骶尾部压疮五例
吴春, 孙捷, 谭莉, 王正理, 应建军
2016, 32(8): 496-49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012
摘要:
病例报告
大面积氯乙酸烧伤致中毒并重度吸入性损伤一例
徐健, 毛远桂, 刘德伍
2016, 32(8): 499-49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013
摘要:
非霍奇金淋巴瘤皮肤损害一例
吴抽浪, 周丽春, 王秋鹏
2016, 32(8): 500-50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014
摘要:
综述
烧伤后骨代谢异常
龚翔, 谢卫国
2016, 32(8): 502-50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015
摘要:
水凝胶在三维生物打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杨景, 赵洋, 李海航, 朱世辉
2016, 32(8): 505-50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016
摘要:
烧伤后急性肾损伤研究进展
郭松雪, 周晗磊, 有传刚, 韩春茂
2016, 32(8): 508-51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017
摘要:
学术信息
2016年《中华烧伤杂志》编委工作会纪要
贾津津, 王旭
2016, 32(8): 512-51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6.08.01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