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第34卷  第4期

专家论坛
重视烧伤早期液体复苏循环状态研究
张勤, 汤耀卿
2018, 34(4): 193-19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4.001
摘要:
科技快讯
脓毒症休克患者停用血管升压素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刘健(译者), 张勤(审校者)
2018, 34(4): 196-19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4.101
摘要:
采用智能决策系统指导液体复苏
刘健(译者), 张勤(审校者)
2018, 34(4): 196-19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4.103
摘要:
我们在人工智能应用于心血管医疗时能做什么?
刘健(译者), 张勤(审校者)
2018, 34(4): 196-19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4.102
摘要:
烧伤小儿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由烧伤严重程度和患儿性别及脓毒症决定并与葡萄糖代谢和功能相关
刘健(译者), 张勤(审校者)
2018, 34(4): 202-20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4.104
摘要:
重症烧伤
重症烧伤患者休克期镇痛镇静治疗安全性及疗效观察
李如兵, 陈茜, 张红艳, 邓鸿敖, 郭光华, 毛远桂, 付忠华
2018, 34(4): 197-20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4.002
摘要:
目的 观察镇痛镇静药物在重症烧伤患者休克期应用的安全性及其疗效。 方法 2014年8月—2016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重症烧伤患者180例。根据休克期是否行镇痛镇静治疗,分为镇痛镇静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镇痛镇静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镇痛镇静治疗24 h。给药前和给药2、8、16、24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给药2、8、16、24 h,采用躁动镇静评分量表对2组患者镇静程度进行评分,并计算镇静成功率。观察患者给药24 h内精神状态,每隔2小时观察及动态评估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监测并记录患者给药24 h内意外拔管、心动过速、高血压、缺氧、心动过缓、低血压、尿潴留、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1)2组患者给药前VAS评分相近(t=0.675,P>0.05)。镇痛镇静组患者给药2、8、16、24 h的VAS评分分别为(3.8±0.4)、(3.9±0.6)、(3.9±0.5)、(3.9±0.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0.9)、(6.0±1.2)、(6.2±0.6)、(6.3±0.4)分(t=0.785、0.730、0.805、0.895,P<0.05)。镇痛镇静组患者给药2、8、16、24 h镇静成功率分别为91.1%(82/90)、86.7%(78/90)、93.3%(84/90)、90.0%(81/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7/90)、6.7%(6/90)、14.4%(13/90)、5.6%(5/90)(Z=8.035、7.946、8.129、8.014,P<0.05)。(2)镇痛镇静组患者给药8、16、24 h呼吸频率分别为(15.78±0.69)、(16.08±0.59)、(16.21±0.20)次/min,心率分别为(87±9)、(83±7)、(76±9)次/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80±0.81)、(17.09±0.50)、(17.02±0.61)次/min和(89±8)、(86±7)、(85±6)次/min(t=7.655、7.022、6.536、-6.931、-7.053、-10.196,P<0.01)。2组患者给药前及给药2、8、16、24 h SpO2、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3.417、-2.894、-6.501、-3.719、-4.573、2.336、3.315、0.942、-1.583、1.907、1.147、-0.968、0.931、-1.682、1.076,P>0.05)。(3)2组患者给药期间呼吸抑制、缺氧、心动过缓、尿潴留和低血压发生率相近(χ2=0.310,P>0.05)。镇痛镇静组患者高血压、意外拔管、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6.364、5.143、73.309,P<0.05或P<0.01)。 结论 重症烧伤患者休克期适当应用镇痛镇静药物,临床效果良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特重度烧伤患者早期发生严重低钙血症的影响因素与临床意义
吴静, 张勤, 刘健, 唐佳俊, 郑捷新
2018, 34(4): 203-20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4.003
摘要:
目的 分析特重度烧伤患者早期发生严重低钙血症的影响因素与临床意义。 方法 2010年1月—2015年7月,笔者单位收治的142例特重度烧伤患者符合研究入选标准,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统计入院时低钙血症和严重低钙血症发生情况。(2)根据性别将患者分为男性组113例和女性组29例,比较2组患者中年龄>55岁和≤55岁者的入院血钙水平,对数据行t检验。(3)根据入院血钙水平,将患者分为严重低钙血症组52例和非严重低钙血症组90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火焰烧伤情况、烧伤总面积、吸入性损伤情况、入院时间以及入院pH值、白蛋白水平,对数据行χ2检验、t检验。选取P<0.1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特重度烧伤患者早期发生严重低钙血症的影响因素。(4)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112例与死亡组30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火焰烧伤情况、烧伤总面积、吸入性损伤情况、入院时间以及入院时血钙水平、pH值、白蛋白水平,对数据行χ2检验、t检验。选取P<0.1的指标,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分析影响特重度烧伤患者预后的因素。 结果 (1)入院时142例患者中共138例发生低钙血症,占97.2%,其中严重低钙血症患者52例,占36.6%。(2)男性组年龄>55岁患者入院血钙水平为(1.84±0.19)mmol/L,与组内年龄≤55岁患者的(1.88±0.21)mmol/L及女性组年龄>55岁患者的(1.96±0.13)mmol/L相近(t=0.833、1.560,P>0.05)。女性组年龄≤55岁患者入院血钙水平为(1.78±0.19)mmol/L,显著低于男性组年龄≤55岁患者及女性组年龄>55岁患者(t=-2.197、-2.472,P<0.05)。(3)非严重低钙血症组患者烧伤总面积及吸入性损伤比例明显小于严重低钙血症组(t=2.379,χ2=13.410,P<0.05或P<0.01),入院时间明显早于严重低钙血症组(t=2.675,P<0.01),入院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严重低钙血症组(t=-6.163,P<0.01)。2组患者性别、火焰烧伤情况、年龄、入院pH值相近(χ2=1.869、2.850,t=-0.578、0.64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入院白蛋白水平是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严重低钙血症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为1.179,95%置信区间为1.092~1.273,P<0.01)。(4)存活组患者烧伤总面积、吸入性损伤比例明显小于死亡组(t=-5.515,χ2=27.573,P<0.05或P<0.01),入院pH值及入院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t=2.208、3.321,P<0.05或P<0.01)。2组患者性别、火焰烧伤情况、年龄及入院时间、入院血钙水平相近(χ2=0.198、2.545,t=-1.316、-1.397、1.857,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烧伤总面积和吸入性损伤是预测特重度烧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为1.066、4.081,95%置信区间为1.023~1.110、1.144~14.559,P<0.05或P<0.01),入院pH值、白蛋白及血钙水平不是预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为0.003、1.025、0.634,95%置信区间为<0.001~1.183、0.956~1.099、0.055~7.321,P>0.05)。 结论 大部分特重度烧伤患者入院时血钙水平即显著降低,尤其是≤55岁女性患者;相较于非严重低钙血症患者,严重低钙血症患者烧伤总面积更大,吸入性损伤比例更高,入院时间更晚且入院白蛋白水平更低,但只有入院白蛋白水平是患者发生严重低钙血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入院血钙水平并不能预测特重度烧伤患者预后。
特重度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支气管壁厚度动态变化趋势及对预后的意义
王欣, 张雪宁, 吴梦琳, 贾俐聪, 谢莉娜, 孟钺, 冯世海, 马伟
2018, 34(4): 208-21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4.004
摘要:
目的 探讨特重度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支气管壁厚度(BWT)动态变化趋势,并确定BWT对患者预后诊断的意义。 方法 2016年7—11月,南开大学附属医院(天津市第四医院)重症烧伤科收治4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特重度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将其根据入院14 d内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27例和死亡组16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完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依据简明损伤定级行吸入性损伤评级。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24 h、3 d、7 d、14 d对2组患者行胸部高分辨率CT检查,测量右肺上叶支气管主干开口处的BWT。绘制43例患者入院时吸入性损伤评级及入院时BWT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其对死亡的预测效果。对数据行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t检验。 结果 (1)存活组中吸入性损伤评级0、1、2、3、4级患者数分别为0、19、6、2、0例,死亡组中分别为0、2、7、7、0例,2组差异明显(Z=-3.79,P<0.01)。(2)死亡组患者入院时及入院24 h、3 d、7 d、14 d的BWT分别为(2.72±0.26)、(3.18±0.22)、(2.98±0.18)、(2.29±0.17)、(1.45±0.21)mm,明显大于存活组的(2.24±0.15)、(2.49±0.15)、(1.51±0.17)、(1.04±0.16)、(1.01±0.13)mm(t=7.55、12.14、27.11、19.99、7.11,P<0.01)。存活组、死亡组患者入院24 h、3 d、7 d、14 d的BWT均与对应组内入院时有明显差异(t=5.97、16.63、28.21、38.57,5.34、3.31、4.39、6.48,P<0.01),入院3、7、14 d的BWT均较对应组内入院24 h减小(t=22.27、34.02、45.03,2.77、10.53、10.59,P<0.01),入院7、14 d的BWT均较对应组内入院3 d减小(t=10.49、18.26,9.57、11.44,P<0.01),入院14 d的BWT均较对应组内入院7 d减小(t=6.97、6.15,P<0.01)。(3)预测43例患者死亡的入院时吸入性损伤评级、入院时BWT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总面积分别为0.880、0.956(95%置信区间分别为0.768~0.991、0.882~1.000,P<0.05),入院时吸入性损伤评级、入院时BWT的最佳阈值分别为1.5级、2.75 mm,其对死亡预测的敏感度分别为87.50%、83.33%,特异度分别为77.78%、96.00%。 结论 存活和死亡的特重度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伤后BWT均明显增大,而存活患者的BWT恢复至正常水平较快。BWT可用于特重度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的吸入性损伤严重程度评估及死亡预测。
论著
短链脂肪酸对内毒素/脂多糖引起的人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损害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冯燕海, 黄亚兰, 王裴, 王凤君
2018, 34(4): 214-21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4.005
摘要:
目的 探讨短链脂肪酸(SCFA)对内毒素/脂多糖(LPS)引起的人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损害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方法 建立人肠上皮细胞株Caco-2单层细胞培养模型。取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LPS组及SCFA+LPS组。对照组细胞仅采用DMEM培养液常规培养,LPS组细胞在DMEM培养液中另加入终质量浓度为10 μg/mL的LPS,SCFA+LPS组细胞在DMEM培养液中另加入终质量浓度为10 μg/mL的LPS和SCFA(由0.5 mmol/L乙酸、0.01 mmol/L丙酸、0.01 mmol/L丁酸组成)的混合液培养。于培养0、1、2、6、12、24 h,取细胞采用电阻测定仪测定细胞的跨上皮电阻(TER),样本数为72。另取细胞同前分组及处理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于培养24 h后检测带状闭合蛋白1(ZO-1)、咬合蛋白及闭合蛋白1表达,样本数为6。另取细胞同前分组及处理后,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形态及ZO-1的分布。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培养1~24 h的TER均明显降低(P<0.01),SCFA+LPS组细胞培养1~24 h的TER无明显变化(P>0.05)。SCFA+LPS组细胞培养1~24 h的TER均较LPS组明显升高(P<0.01)。(2)与对照组的1.25±0.10、1.17±0.04、1.24±0.20相比,LPS组细胞培养24 h ZO-1、咬合蛋白及闭合蛋白1的表达量(0.74±0.23、0.76±0.11、0.77±0.11)均明显降低(P<0.05),而SCFA+LPS组细胞培养24 h ZO-1、咬合蛋白及闭合蛋白1的表达量(1.23±0.46、1.05±0.09、1.01±0.13)均与之相近(P>0.05)。与LPS组相比,SCFA+LPS组细胞培养24 h的咬合蛋白和闭合蛋白1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5),ZO-1表达量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培养24 h对照组细胞排列紧密,近似鹅卵石样外观;ZO-1沿细胞膜呈连续、规则排列。LPS组细胞排列稀疏且形态改变;ZO-1沿细胞膜不规则排列,且偶有断裂和卷曲。SCFA+LPS组细胞形态和ZO-1排列均较LPS组明显改善。 结论 SCFA可通过阻断LPS引起的TER下降、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降和ZO-1分布异常,从而减轻LPS对人肠上皮细胞屏障的损害。
外源性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大鼠烫伤早期创面缺血带血管生成的影响
代蕾, 郭杏, 黄海峻, 廖筱梅, 罗兴前, 李丹, 周虹, 高小春, 谭美云
2018, 34(4): 219-22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4.006
摘要:
目的 观察外源性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大鼠烫伤早期创面缺血带血管生成的影响。 方法 取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MGB1组和单纯烫伤组,每组18只。将定制铜质梳状模具置于100 ℃沸水中3~5 min后,置于大鼠背部20 s,造成有3个缺血带的创面。烫伤后即刻,HMGB1组大鼠从创面缺血带边缘皮下注射0.4 μg HMGB1+0.1 mL磷酸盐缓冲液(PBS),单纯烫伤组大鼠同前注射0.1 mL PBS。烫伤后24、48、72 h,每组各取6只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烫伤后24、48、72 h创面缺血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量及烫伤后48、72 h创面缺血带CD31蛋白表达量。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烫伤后48、72 h创面缺血带组织CD31免疫组织化学切片中微血管数量。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烫伤后24、48、72 h创面缺血带VEGF、CD31 mRNA表达量。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烫伤后24、48、72 h,HMGB1组大鼠创面缺血带VEGF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纯烫伤组(t=7.496、4.437、5.402,P<0.05或P<0.01)。烫伤后48、72 h,HMGB1组大鼠创面缺血带CD3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038 8±0.007 9、0.057 7±0.001 2,明显高于单纯烫伤组的0.013 4±0.004 9、0.030 3±0.004 0(t=10.257、15.055,P<0.01)。(2)烫伤后48、72 h,HMGB1组大鼠创面缺血带微血管数明显多于单纯烫伤组(t=3.536、4.000,P<0.05)。(3)烫伤后24、48、72 h,HMGB1组大鼠创面缺血带VEGF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纯烫伤组(t=4.406、3.821、3.356,P<0.05)。烫伤后24、48 h,HMGB1组大鼠创面缺血带CD3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纯烫伤组(t=4.113、3.466,P<0.05);烫伤后72 h,2组大鼠创面缺血带CD31 mRNA表达量相近(t=0.010,P>0.05)。 结论 外源性HMGB1可通过提高VEGF和CD31的表达,从而促进大鼠烫伤早期创面缺血带血管生成。
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消毒剂的抗菌作用及其对全层皮肤缺损大鼠移植人工真皮后感染的预防作用
金剑, 周浩, 崔真慈, 王丽, 罗鹏飞, 纪世召, 胡晓燕, 马兵, 王光毅, 朱世辉, 夏照帆
2018, 34(4): 225-23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4.007
摘要:
目的 研究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消毒剂的抗菌作用及其对全层皮肤缺损大鼠移植人工真皮后感染的预防作用。 方法 (1)取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各1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从笔者单位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中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20株,测定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消毒剂对上述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实验重复3次。临床菌株MIC和/或MBC高于对应标准菌株者判定为对该消毒剂敏感性降低,计算3种细菌各自的敏感性降低菌株百分比。(2)将人工真皮于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消毒剂中分别浸泡5 min、1 h、2 h、4 h(每个时间点21块),另分别于静置0(即刻)、12、24、36、48、60、72 h(每个时间点3块)后测量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标准菌株抑菌圈直径,实验重复3次。以浸泡消毒剂的人工真皮可形成有效抑菌圈(直径>7 mm)的最长静置时间所对应的最短浸泡时间为该消毒剂对人工真皮的充分浸泡时间。(3)取4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伤后3、7、14、21 d取材组,每组10只。于每只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各做1个直径20 m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脊柱左侧创面移植未进行任何处理的人工真皮(下称对照创面),脊柱右侧创面移植充分浸泡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消毒剂的人工真皮(下称消毒剂创面)。伤后3、7、14、21 d,观察所有存活大鼠创面大体情况,计算对照创面和消毒剂创面的新发感染率,随后处死对应时间取材组大鼠,取所有包含人工真皮的全层创面组织行细菌定量,对比未感染对照创面和未感染消毒剂创面的细菌含量。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 (1)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消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标准菌株的MIC分别为该消毒剂原始浓度的1/32、1/32、1/512,MBC分别为该消毒剂原始浓度的1/32、1/16、1/512。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菌株对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消毒剂敏感性降低菌株百分比分别为15%(3/20)、20%(4/20)、10%(2/20)。(2)浸泡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消毒剂2、4 h后人工真皮对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可形成有效抑菌圈的最长静置时间均分别为24、36、48 h,久于浸泡5 min的12、24、24 h和浸泡1 h的24、24、36 h。2 h为该消毒剂对人工真皮的充分浸泡时间。(3)伤后3 d,大鼠所有创面均未见感染症状,对照创面及消毒剂创面新发感染率均为0。人工真皮透亮,但与创面尚未建立良好连接。伤后7 d,大鼠对照创面新发感染率为20.00%(6/30),明显高于消毒剂创面的3.33%(1/30),χ2=4.043,P<0.05。感染创面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人工真皮与创面未形成连接且部分降解;未感染创面人工真皮透亮,并与创面建立部分连接。伤后14、21 d均未观察到新的感染创面,大鼠对照创面及消毒剂创面新发感染率均为0。感染创面未见明显好转;未感染创面人工真皮胶原层与创面已建立良好连接,硅胶层和胶原层逐渐分离。伤后7、14、21 d取材组大鼠分别有2、3、1个对照创面出现感染,且伤后14 d取材组大鼠1个消毒剂创面出现感染,创面组织细菌含量为0.79×106~7.22×109集落形成单位(CFU)/g。伤后3、7、14 d取材组大鼠未感染对照创面组织细菌含量分别为(3.43±1.88)×102、(2.37±0.43)×103、(8.40±1.03)×103 CFU/g,明显高于未感染消毒剂创面组织的(0.33±0.12)×102、(0.43±0.17)×103、(2.16±0.52)×103 CFU/g(Z=-3.780、-3.554、-3.334,P<0.05);伤后21 d取材组未感染对照创面与未感染消毒剂创面组织细菌含量相近(Z=-0.490,P>0.05)。 结论 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消毒剂对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这3个菌种的临床菌株对该消毒剂的敏感性均较高;人工真皮浸泡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消毒剂2 h后吸收饱和,静置24、36、48 h后仍分别对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菌作用,移植于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感染率降低,并减少了创面组织细菌含量。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在铜绿假单胞菌检测中的应用
金晓君, 龚雅利, 杨莉, 莫邦辉, 彭毅志, 何鹏, 赵军宁, 李晓鲁
2018, 34(4): 233-23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4.008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优化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方法,用于临床快速检测铜绿假单胞菌。 方法 (1)提取1株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DNA模板,采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和RPA进行检测,统计3种方法检测的加样时长、扩增时长和检测时长。(2)取1株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复苏摇菌后逐次稀释为1×107、1×106、1×105、1×104、1×103、1×102、1×101集落形成单位(CFU)/mL 7个浓度梯度,以恶臭假单胞菌为阴性对照,分别提取DNA模板,进行RPA、实时荧光定量PCR及PCR,分析3种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灵敏性。(3)取1株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和4株阴性对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白色念珠菌和恶臭假单胞菌),分别提取DNA模板,行RPA、实时荧光定量PCR及PCR,分析3种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特异性。(4)取28株甘油保存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1株棉拭子取材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以恶臭假单胞菌为阴性对照,分别提取DNA模板,行RPA。观察上述菌株是否出现阳性扩增信号,并计算其检出率。所有实验重复3次。采用GraphPad Prism 5.01统计软件对灵敏性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1)RPA、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加样时间均为20 min,其中PCR扩增98 min,凝胶检测20 min,共计138 min;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和检测可同步完成,需90 min,共计110 min;RPA中扩增和检测也可同步完成,需15 min,共计35 min。(2)3种检测方法中恶臭假单胞菌均未出现阳性扩增信号和凝胶阳性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和PCR中铜绿假单胞菌检测下限为1×101 CFU/mL,RPA中铜绿假单胞菌检测下限为1×102 CFU/mL。RPA、实时荧光定量PCR中,铜绿假单胞菌浓度越高,出现阈值时间越短、循环数越少,即检测到阳性扩增信号的时间越短。实时荧光定量PCR中,铜绿假单胞菌浓度为1×101~1×107 CFU/mL时,均能检测到阳性扩增信号。RPA中,铜绿假单胞菌浓度为1×101 CFU/mL时,其阳性扩增信号检出率为0;浓度为1×102 CFU/mL时,其阳性扩增信号检出率为67%;浓度为1×103~1×107 CFU/mL时,其阳性扩增信号检出率为100%。(3)RPA、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中,铜绿假单胞菌出现阳性扩增信号和凝胶阳性结果,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及恶臭假单胞菌4种阴性对照菌未出现阳性扩增信号和凝胶阳性结果。(4)RPA中,28株甘油保存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及1株棉拭子取材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均出现阳性扩增信号,恶臭假单胞菌未出现阳性扩增信号;29株临床铜绿假单胞菌阳性扩增信号检出率为100%。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优化的铜绿假单胞菌RPA快速检测方法,耗时短,灵敏性及特异性强,对临床快速检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经验交流
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创面九例
胡长青, 连勇, 白晓亮, 杨帅, 刘智伟, 蒋美超
2018, 34(4): 240-24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4.009
摘要:
综述
负压伤口疗法促进创面愈合的生物力学效应研究进展
陈孝强, 张伟, 李学拥
2018, 34(4): 243-24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4.010
摘要:
人工智能在烧伤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海航, 包振兴, 刘晓彬, 朱世辉
2018, 34(4): 246-24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4.011
摘要:
谷氨酰胺对烧伤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刘艳华, 郭鹏飞, 陈改云, 薄亚聪, 马艳, 崔正军
2018, 34(4): 249-25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4.012
摘要: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基因9系统在干细胞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孙苏静, 霍嘉慧, 耿志军, 孙晓艳, 付小兵
2018, 34(4): 253-25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8.04.01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