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39卷  第12期

专家论坛
烧伤康复体系的建设
于家傲, 张修航
2023, 39(12): 1101-110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804-00038
摘要:
烧伤康复是烧伤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烧伤治疗的目标从挽救生命、消灭创面转变成高质量恢复机体功能,烧伤康复逐步融入烧伤治疗的各个层面中。在临床实践中,随着早期预防性康复观念的确立、创面修复中功能性重建观念的重塑以及整体康复观念的明晰,烧伤康复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烧伤康复体系不是指向性医疗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多项医疗技术的加成表达,涵盖多学科内容,包括交叉学科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也涉及亚专科方面。烧伤康复始终贯穿、游走于整个烧伤治疗过程中,包括早期的体位摆放,以及后期的针对性物理、化学治疗,乃至神经认知治疗方面,且在整个康复过程中伴随着对康复质量的评价。
重视烧伤康复评定
谭江琳, 罗高兴
2023, 39(12): 1109-111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831-00070
摘要:
随着烧伤康复治疗的蓬勃发展,国内众多烧伤单位越来越重视烧伤康复治疗手段在烧伤患者中的应用,但是在烧伤康复治疗过程中不能忽视烧伤康复评定的开展。烧伤康复评定具有评定时间跨度大和评定内容多且复杂的特点,这造成不能制订符合所有烧伤患者的标准化评定表。并且,国内部分单位存在的烧伤康复评定专业人才短缺、客观化的评估仪器数量偏少以及各种制度限制等因素,也导致烧伤康复评定存在开展动力不足、评定质量较低的问题。基于此,该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烧伤康复评定的特点和主要内容,并针对国内烧伤康复评定的不足提出部分改进意见,以期为烧伤康复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论著·烧伤康复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烧伤患者面颈部创面与瘢痕地形图评估系统
卞瑞豪, 黄诗欣, 朱家源, 吴军, 范锟铻, 胡志成, 徐盈斌, 余秋华, 张涛, 李雪宜, 陈少贞
2023, 39(12): 1115-112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905-00075
摘要:
  目的   构建一套适用于烧伤患者面颈部创面和瘢痕的针对性精准评估系统。   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遵循条目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2020年6—8月,以面颈部整形美学标准为基础,患者烧伤后面颈部创面与瘢痕评估为中心,初步形成烧伤患者面颈部创面与瘢痕地形图评估系统。于2020年9月对38名相关领域专家行预函询,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问卷。2020年12月—2021年3月,运用德尔菲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35名来自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函询,筛选并确立条目。计算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判断专家积极程度;计算所有条目的权威系数均值,判断专家权威程度;计算所有三级条目的重要性专家评分均值、变异系数均值和满分率均值,判断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计算所有三级条目的重要性、敏感性和可操作性专家评分变异系数均值、肯德尔和谐系数,判断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对函询中所有三级条目的重要性、敏感性和可操作性专家评分的肯德尔和谐系数行 χ 2检验。   结果   经德尔菲法函询的35名专家以男性居多,年龄为(48±10)岁,工作年限8~38年,副高及以上职称者为主,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烧伤科专家11人、创面修复科专家7人、整形美容科专家4人、康复医学科专家13人。最后形成包含4个一级条目、21个二级条目、40个三级条目和1个面谱的烧伤患者面颈部创面与瘢痕地形图评估系统。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35/35)。所有条目的权威系数均值为0.89。所有三级条目的重要性专家评分均值为4.67分,重要性专家评分变异系数均值为0.01,满分率均值为86.3%。所有三级条目的重要性、敏感性、可操作性专家评分的变异系数均值分别为0.01、0.01、0.02。所有三级条目的重要性、敏感性、可操作性专家评分的肯德尔和谐系数检验,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值分别为1 201.53、745.67、707.07, P<0.05)。   结论   构建的烧伤患者面颈部创面与瘢痕地形图评估系统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靠性,可用于烧伤患者面颈部创面或瘢痕的评估。
基于渐进模式的运动处方治疗深度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老年患者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赵海洋, 韩军涛, 胡大海, 周琴, 朱婵, 徐婧, 张博文, 齐宗师, 刘佳琦
2023, 39(12): 1122-113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721-00012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渐进模式的运动处方治疗深度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老年患者的效果。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2021年1月—2023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深度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老年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康复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65±3)岁]和联合康复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64±3)岁]。对2组患者于下肢创面愈合后或散在残余创面总面积<1%体表总面积时,开始进行红光治疗。于红光治疗2周后,对常规康复组患者行关节牵伸、抗阻及平衡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对联合康复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每周3次的基于渐进模式的运动处方训练,主要包括哑铃推举、Bobath球水平支撑、高位下拉训练等。2组患者训练时间均为12周。于训练前(红光治疗2周后)及训练12周后,采用简易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上肢与下肢的运动功能,采用简易体能状况量表评定患者体适能,通过计时-起立行走测试耗时评定患者跌倒风险。记录患者训练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训练12周后,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训练效果的满意度。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配对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 χ 2检验。   结果   训练前,2组患者上肢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相近( P>0.05)。训练12周后,常规康复组、联合康复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11.42、-13.67, 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康复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28.9±2.6)分,明显高于常规康复组的(26.3±2.6)分( t=-3.90, P<0.05),且常规康复组、联合康复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4.14、-6.94, P<0.05)。训练前,2组患者体适能各单项评分及总评分均相近( P>0.05);训练12周后,常规康复组、联合康复组患者体适能中的平衡能力评分、步行速度评分、椅子坐立评分及总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升高( Z值分别为-4.38、-3.55、-3.88、-4.65与-4.58、-4.68、-4.42、-4.48, P<0.05),且联合康复组患者体适能中的平衡能力评分、步行速度评分、椅子坐立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康复组( Z值分别为-3.93、-3.41、-3.19、-5.33, P<0.05)。训练前,2组患者针对跌倒风险的计时-起立行走测试耗时相近( P>0.05)。训练12周后,联合康复组患者针对跌倒风险的计时-起立行走测试耗时为(28.0±2.1)s,明显短于常规康复组的(30.5±1.8)s( t=4.94, P<0.05);且常规康复组、联合康复组患者针对跌倒风险的计时-起立行走测试耗时均较训练前明显缩短( t值分别为14.80、15.86, P<0.05)。所有患者训练期间均未发生肌肉组织拉伤、水肿或跌倒等不良事件。训练12周后,联合康复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评分为(13.5±1.2)分,明显高于常规康复组的(8.5±1.4)分( t=21.78, P<0.05)。   结论   基于渐进模式的运动处方训练可以明显促进深度烧伤后下肢功能障碍老年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体适能恢复,可有效降低患者跌倒风险,且训练期间不引发不良事件,使得患者对训练效果的满意度较高。
居家弹力带抗阻训练对严重烧伤患儿肌肉功能和步行能力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霍婷, 阮晶晶, 蒋梅君, 雷芳, 黄伟, 汤文倩, 谢卫国, 徐向阳, 王松, 刘淑华
2023, 39(12): 1131-113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729-00022
摘要:
  目的   探讨居家弹力带抗阻训练对严重烧伤患儿的肌肉功能和步行能力的作用。   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22年1月—2023年4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烧伤患儿,根据患儿或其家属意愿将患儿分为常规康复组和联合康复组,研究过程中脱落8例,最终常规康复组纳入17例患儿[男6例、女11例,年龄(8.5±2.4)岁],联合康复组纳入15例患儿[男5例、女10例,年龄(9.6±2.5)岁]。2组患儿在院内均接受常规烧伤康复治疗,包括主、被动活动训练和瘢痕按摩及压力治疗等。联合康复组患儿在出院后行每周3~5次的弹力带抗阻训练,常规康复组患儿出院后进行日常活动能力训练。在居家康复训练前(出院前1周)和居家康复训练12周后,采用手持握力仪测量握力,采用便携式肌力测量仪测量上肢和下肢肌力,采用生物电阻抗测量仪测量瘦体重,测量6 min步行距离。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配对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居家康复训练12周后,联合康复组和常规康复组患儿握力分别为(15±4)、(11±4)kg,明显大于居家康复训练前的(10±4)、(9±4)kg( t值分别为-9.99、-11.89, P值均<0.05);联合康复组患儿的握力明显大于常规康复组( t=3.24, P<0.05)。居家康复训练12周后,联合康复组患儿上肢和下肢肌力( t值分别为-11.39、-3.40, P<0.05)、常规康复组患儿上肢和下肢肌力( t值分别为-7.59、-6.69, P<0.05)均明显大于居家康复训练前,联合康复组患儿上肢和下肢肌力均明显大于常规康复组( t值分别为3.80、7.87, P<0.05)。居家康复训练12周后,联合康复组患儿瘦体重明显大于居家康复训练前( t=0.21, P<0.05)。居家康复训练12周后,常规康复组和联合康复组患儿6 min步行距离均明显长于居家康复训练前( t值分别为-5.33、-3.40, P<0.05),联合康复组患儿6 min步行距离明显长于常规康复组( t=3.81, P<0.05)。   结论   在院内进行常规烧伤康复治疗,出院后进行12周的居家弹力带抗阻训练能显著增强严重烧伤患儿的肌肉功能和步行能力。
论著
不同类型的组织瓣修复胫骨近端骨折术后钢板外露伴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
刘文剑, 张红艳, 刘德伍
2023, 39(12): 1140-114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101-00171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组织瓣修复胫骨近端骨折术后钢板外露伴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1月—2021年12月,武警江西总队医院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胫骨近端骨折术后钢板外露伴感染创面患者,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26~61岁。创面位于小腿近端外侧者5例、内侧者2例,小腿近端内侧及膝下胫前者4例,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4 cm×6 cm~22 cm×11 cm,采用不同类型的组织瓣修复创面,并根据钢板周围感染情况决定是否立即拆除钢板。应用以包含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终末细小分支的肌肉为蒂的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者3例;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联合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者6例,应用腓肠肌外侧头肌瓣联合胫前肌肌瓣者2例,肌瓣血运稳定后移植健侧大腿薄中厚皮片封闭创面。肌皮瓣切取面积为15 cm×7 cm~18 cm×8 cm,肌瓣切取面积为6.0 cm×4.0 cm~18.0 cm×12.0 cm。3例应用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的患者中2例大腿供瓣区创面经直接缝合关闭,在1例患者大腿供瓣区创面缝合后未闭合处移植健侧大腿薄中厚皮片予以修复。将8例应用小腿肌瓣者供瓣区切口直接缝合。术后观察并记录组织瓣成活情况和肌瓣上移植皮片存活情况、组织瓣受区创面愈合情况及愈合时间、供瓣区缝合口愈合及移植皮片存活情况。记录术后及随访期间是否拆除钢板。随访时,观察组织瓣外形及质地,组织瓣受区有无红肿、破溃或窦道形成;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并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测定8例应用小腿肌瓣修复创面的患者踝关节跖屈肌力;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供瓣区瘢痕情况,观察瘢痕是否影响患肢活动。   结果   11例患者术后组织瓣均成活;1例患者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远端皮肤坏死,行换药+健侧大腿薄中厚皮片移植后创面愈合;2例患者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远端肌肉坏死,经换药治疗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肌瓣上移植的皮片均存活良好。组织瓣受区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为组织瓣移植术后13~42 d;供瓣区缝合口愈合、移植皮片均存活良好。1例患者在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联合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修复创面时即拆除了钢板;1例患者在应用以包含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终末细小分支的肌肉为蒂的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创面3周后仍有渗出,拆除钢板后创面愈合;其余患者钢板得以保全。随访6~25个月,除1个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蒂部较臃肿外,其余组织瓣外形、质地良好;1例患者出院后6周组织瓣受区出现红肿,经抗感染治疗后红肿消退无复发;1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组织瓣受区反复破溃渗液,形成窦道,拆除钢板后窦道愈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伤后6~1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定为优者4例、良者6例、差者1例;8例应用小腿肌瓣修复创面的患者中7例踝关节跖屈肌力为Ⅵ级,1例踝关节跖屈肌力为Ⅴ级;供瓣区瘢痕VSS评分为2~7分,瘢痕未明显影响患肢活动。   结论   以包含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终末细小分支的肌肉为蒂的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腓肠肌肌瓣联合比目鱼肌或胫前肌肌瓣是常用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腓肠肌肌瓣的衍生类型,用其修复胫骨近端骨折术后钢板外露伴感染创面不仅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还可尽可能保全钢板和促进骨折愈合,同时不明显影响患肢功能。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溃疡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初步验证
郭庆娇, 欧阳静, 饶佳琴, 张艺之, 余丽红, 徐婉莹, 龙锦花, 高秀花, 吴晓艳, 顾颖
2023, 39(12): 1149-115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101-00166
摘要:
  目的   构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溃疡(DFU)复发风险预测模型并初步验证其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荟萃分析联合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公开发表的有关DFU复发危险因素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立之日至2022年3月31日;筛选、评价文献并提取资料,用RevMan 5.4.1统计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筛选DFU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Egger线性回归法评估研究结果的发表偏倚情况。将≥3篇文献均提到的且荟萃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DFU复发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构建DFU复发的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收集2019年1月—2022年6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01例DFU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中男69例、女32例,年龄(63±14)岁;绘制前述构建的DFU复发预测模型预测效果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约登指数及此时的敏感度、特异度。用RStudio软件模拟生成包含10 000例患者8个DFU复发危险因素的数据和DFU复发率的数据集并绘制散点分布图,确定划分DFU复发风险的2个概率。用8个DFU复发危险因素对应的 β系数×10并取整数作为各因素系数权重的分值并求和得到总分,按总分×用于DFU复发风险划分的2个概率计算风险等级划分节点分值。   结果   最终纳入20篇文献,包括3篇病例对照研究和17篇队列研究,总病例数4 238例,DFU复发率为22.7%~71.2%。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7.5%、足底溃疡、伴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伴有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吸烟、伴有骨髓炎、截肢/截趾、伴有多重耐药菌感染均是DFU复发的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3.27、3.66、4.05、3.94、1.98、7.17、11.96、3.61,95%置信区间分别为2.79~3.84、2.06~6.50、2.50~6.58、2.65~5.84、1.65~2.38、2.29~22.47、4.60~31.14、3.13~4.17, P<0.0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糖化血红蛋白>7.5%、足底溃疡、吸烟、多重耐药菌感染、骨髓炎发表偏倚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截肢/截趾发表偏倚具有统计学意义( t=-30.39, P<0.05)。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1(95%置信区间为0.71~0.91),最大约登指数为0.59,此时的敏感度为72%、特异度为86%。最终将29.0%、44.8%分别作为DFU复发低风险和中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概率划分节点,DFU复发低、中、高风险对应总分分别是<37分、37~57分、58~118分。   结论   通过荟萃分析筛选出8个DFU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建立DFU复发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准确性适中,能够为医护人员针对DFU复发风险人群采取干预措施提供指导。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糖尿病并发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效果
郭晓峰, 金柱成, 邓鑫鑫, 黄治虎, 薛明宇, 卜凡玉
2023, 39(12): 1158-1162.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030-00151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糖尿病并发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1月—2022年3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2型糖尿病并发坏死性筋膜炎患者,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7~76岁,初诊病变部位均在下肢。入院后及时行床边切开引流,留取创面分泌物标本行微生物培养,同时行综合性支持治疗。Ⅰ期行清创,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0 cm×15 cm~80 cm×25 cm,用含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的骨水泥填塞无效腔并行VSD治疗。待创面无明显感染后,行Ⅱ期抗生素骨水泥取出及创面修复术。观察并统计患者清创次数及截肢情况、感染控制情况、Ⅱ期创面处理方式及创面愈合情况、总住院天数、Ⅱ期术后随访坏死性筋膜炎复发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定患者行走功能情况。   结果   11例患者均仅行1次清创手术即令创面感染得到控制,未进行截肢手术;1例患者足部有明显坏疽,经1次清创及截除坏疽肢体后感染得到控制。术后7 d内血常规以及感染指标逐步恢复正常。Ⅱ期直接缝合4例患者创面,采用腹股沟全厚皮修复6例患者创面,采用创缘带蒂或舌形皮瓣修复2例患者创面;术后创面愈合良好,无破溃。患者总住院天数为20~45 d。Ⅱ期术后随访3~2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坏死性筋膜炎复发。末次随访时,患者行走功能按AOFAS评分标准评定为优者10例、良者2例。   结论   采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VSD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坏死性筋膜炎能有效控制感染、减少清创次数,术后创面愈合好、行走功能佳。
成人小腿内侧皮支链血管构筑的解剖学研究
赵风景, 朱雷, 姚笑笑, 卫顺学, 汤晓苹, 王庚伟
2023, 39(12): 1163-116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102-00174
摘要:
  目的   对小腿内侧皮支链进行血管构筑研究,探讨该区域皮支链皮瓣的设计和临床应用的解剖学基础。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2023年3—5月,对来自于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院的5具自愿捐献的新鲜成人(年龄50~70岁,均为男性)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对5具尸体的各1条小腿标本行显微镜下精细解剖[其中1条小腿标本先行数字化X线摄影(DR)扫描后再行精细解剖],观测并记录胫后动脉的走行、穿支数量、每个穿支穿出点与胫骨内侧髁的距离,胫后动脉穿支外径、蒂长,胫后动脉穿支与隐神经的水平距离,每条穿支穿过深筋膜后在浅筋膜内的走行及皮支链的分布。对1条小腿标本在硫酸钡灌注下行DR扫描,观察穿支间的皮支链式血管网(以下简称血管链)分布。将1条解剖后的小腿标本制成皮肤透明标本后,观察穿支分布及穿支间的血管链。   结果   5条小腿标本中的胫后动脉上半部分位于比目鱼肌深面,下半部分位于腓肠肌内侧缘与趾长屈肌间隙内;共观测到胫后动脉穿支28条,每条小腿平均5.6条;穿支穿出点距胫骨内侧髁6.5~36.0 cm,主要分布在距胫骨内侧髁22.0(15.1,28.1)cm处,位于3~6区;胫后动脉穿支外径为0.7~1.1 mm,穿支蒂长1.0~4.5 cm;胫后动脉穿支与隐神经的水平距离为0.5~3.0 cm。显微镜下精细解剖显示,胫后动脉穿支穿过深筋膜后均有向上、向下的分支且行程较长,升支与降支相互纵向吻合,组成小腿内侧营养皮支链。DR扫描和皮肤透明标本均显示,胫后动脉穿支间形成纵向血管链,皮肤透明标本还显示纵向血管链包括分布于脂肪层内的直接连接血管和真皮下层的间接连接血管。   结论   小腿内侧皮支链血管是由胫后动脉穿支、直接连接血管、间接连接血管和交通支构筑的。皮支链皮瓣在血管解剖学构筑上是可靠的,可携带隐神经恢复部分感觉,形成较理想的皮瓣。
内皮唾液酸蛋白在人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对成纤维细胞表型的调控
张清怡, 张丽霞, 韩东晖, 焦晓春, 郑朝, 郭凯, 杨云舒
2023, 39(12): 1168-117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030-00154
摘要:
  目的   探讨内皮唾液酸蛋白即CD248在人增生性瘢痕(HS)中的表达及其对人HS成纤维细胞(HSF)表型的调控作用。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2023年3—5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收治3例HS患儿,其中女2例、男1例,年龄1岁10个月~2岁。取前述患儿术中切除的HS组织及行全厚皮移植术后剩余的全厚皮片即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后续实验。取前述2种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组织结构,行Masson染色后观察组织中胶原分布情况,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测组织中CD248表达情况。取HS组织,采用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HSF,取第3~5代HSF进行后续实验。将HSF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免疫球蛋白G78(IgG78)处理组与IgG对照组,分别用终物质的量浓度为200 nmol/L的人源性CD248单克隆抗体IgG78与人源性IgG对照抗体处理2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细胞中Ⅰ型胶原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Ⅰ型胶原蛋白和α-SMA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Ⅰ型胶原蛋白和α-SMA的定位和蛋白表达情况。各实验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配对样本 t检验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   相较于正常皮肤组织,HS组织中表皮与真皮层均明显增厚,真皮层中胶原大量蓄积且排布紊乱。HS组织中CD248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 t=5.29, P<0.05)。处理24 h,IgG78处理组HSF中Ⅰ型胶原蛋白、α-SMA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0.39±0.05、0.56±0.09,分别明显低于IgG对照组的1.00±0.07、1.00±0.08( t值分别为11.87、6.49, P值均<0.05);IgG78处理组HSF中Ⅰ型胶原蛋白、α-SMA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617±0.011、0.67±0.14,分别明显低于IgG对照组的1.259±0.052、1.23±0.16( t值分别为20.92、4.52, P值均<0.05)。处理24 h,免疫荧光染色显示,Ⅰ型胶原蛋白、α-SMA主要定位在2组HSF的细胞质中,IgG78处理组HSF中Ⅰ型胶原蛋白、α-SMA的蛋白表达均较IgG对照组明显减少。   结论   CD248在人HS中表达显著增高,靶向阻断CD248能够显著抑制人HSF的胶原合成与向肌Fb的转分化。
创面修复
携带浅静脉的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整复口周严重瘢痕增生挛缩的临床效果
张海瑞, 张栋梁, 闫晓慧, 张晓鹏, 尚旭亮, 孟艳斌
2023, 39(12): 1175-117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031-00162
摘要:
  目的   观察携带浅静脉的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整复口周严重瘢痕增生挛缩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9年8月—2023年3月,太钢总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六医院)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面部严重烧伤后口周严重瘢痕增生挛缩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3~56岁(平均31.3岁)。切除松解口周瘢痕后,创面面积为3.0 cm×2.0 cm~10.5 cm×2.0 cm。采用携带浅静脉的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2.5 cm~11.0 cm×2.5 cm。其中6例患者因需同时修复同侧上、下唇周瘢痕切除后的创面,对皮瓣行分叶处理。直接缝合供瓣区创面。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血管危象发生情况。术后随访时,观察皮瓣外形、质地、色泽,皮瓣供区外观,以及患者口歪、流涎、张口受限、唇外翻改善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随访6~36个月,皮瓣无明显臃肿,质地柔软,与面部正常皮肤色泽相近,供瓣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口歪、流涎、张口受限及唇外翻明显好转。   结论   采用携带浅静脉的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整复严重口周瘢痕增生挛缩,术后皮瓣血管危象发生率低,对皮瓣行分叶处理可同时修复单侧上、下唇周创面,术后患者口周外观及功能有明显改观,该皮瓣是整复小面积口周严重瘢痕增生挛缩的较佳选择。
人工真皮联合自体皮修复儿童手指电烧伤后骨骼和/或肌腱外露创面的效果
杨焕纳, 梁琰, 韩大伟, 刘磊, 谢江帆, 田社民, 夏成德, 魏莹
2023, 39(12): 1180-118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101-00168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真皮联合自体皮修复儿童手指电烧伤后骨骼和/或肌腱外露创面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月—2022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指电烧伤后骨骼和/或肌腱外露创面患儿,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2~11岁。共38指受累,每指1处创面。对所有创面于Ⅰ期清创后行人工真皮覆盖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0 cm×1.0 cm~4.5 cm×2.5 cm。Ⅱ期行背部自体薄中厚皮移植封闭创面,术后嘱患者尽早行功能康复锻炼。Ⅱ期术后7 d观察自体皮存活情况,记录创面愈合时间;随访12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患指植皮区瘢痕增生情况;测量患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评价患指功能恢复情况;采用自制疗效满意度评分表调查患儿监护人对患儿疗效的满意度。   结果   Ⅱ期术后7 d,所有患儿自体皮均存活良好。创面愈合时间为(24.1±2.7)d。随访12个月,患指植皮区瘢痕评分为(5.2±2.4)分;患指关节TAM为(177±40)°,功能评定为良者12指、中者23指、差者3指;在患儿监护人对患儿疗效的满意度调查中:非常满意者10例、满意者3例、不满意者1例。   结论   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中厚皮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修复儿童手指电烧伤后骨骼和/或肌腱外露创面的手术方法,创面愈合后瘢痕轻,手指功能恢复好,患儿监护人对患儿疗效的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病例报告与文献综述
吸入性损伤致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
顾彩虹, 李小民, 康秀文
2023, 39(12): 1185-118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818-00052
摘要:
2022年6月26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例吸入性损伤致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54岁男性患者。患者入院后即接受了有创机械通气(驱动压导向的呼吸机参数设置)联合俯卧位治疗,但其病情持续恶化。入院5 h后,患者接受了静脉-静脉体外膜氧合(VV-ECMO)支持治疗、基于肺超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治疗联合每日>12 h的俯卧位通气治疗,同时经脉搏轮廓心输出量监测技术监测心脏指数及血管外肺水指数等情况以指导容量管理,并行多次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后成功撤离VV-ECMO及呼吸机并顺利康复出院。伤后随访1年,患者无明显呼吸道症状,肺功能基本正常。
综述
施万细胞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郝彤, 曹涛, 计鹏, 张伟锋, 陶克
2023, 39(12): 1190-119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727-00019
摘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常导致脊神经、颅神经以及植物神经病变,其中以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最具代表性,包括双侧肢体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等症状,是引起糖尿病足溃疡(DFU)的主要原因之一。施万细胞是外周神经系统中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施万细胞作为慢性高糖损伤的靶点细胞,其功能包括形成髓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对轴突进行能量供应和引导轴突再生等在高糖作用下遭到破坏,从而抑制受损神经的修复,加速DPN的进展。因此,如能有效减轻高糖对施万细胞的损伤,将会为DPN和DFU的治疗及降低DFU的发病率提供新的途径。该文重点就施万细胞的功能及其与DPN的关系进行综述。
烧伤毛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沈拓, 朱峰
2023, 39(12): 1195-120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101-00165
摘要:
毛霉菌病是一种相对罕见但危害极大的感染性疾病。烧伤患者尤其是大面积烧伤患者是毛霉菌病的高危人群,近年来毛霉菌病在烧伤患者中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目前国内关于烧伤毛霉菌病的文献较少,且多为案例报道,而没有系统性总结。基于此,该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就烧伤毛霉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烧伤毛霉菌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