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7卷  第7期

本期导读
本期导读
2021, 37(7): F01-F0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1.07.101
摘要:
专家论坛
毁损伤的成因与评估及其修复策略优化探讨
张丕红
2021, 37(7): 601-60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119-00029
摘要:

很多原因可造成身体某一部分的毁损,损伤组织具有相应的某些特征。毁损部位的修复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其功能和外形也难以达到理想目标。近年来,毁损伤的修复取得了较明显的进步,但仍面临很多挑战。本文基于临床实践以及目前毁损伤的评估和修复进展,综合归纳毁损伤的成因及其临床特征、伤情评估和治疗抉择、修复措施与保肢风险,在毁损伤的定义和治疗策略优化等方面提出一些个人意见,供同道参考。

论著·毁损性创面
带腹壁下血管的脐旁穿支皮瓣在毁损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策略及临床效果
覃凤均, 沈余明, 杜伟力, 程琳, 张颖, 马春旭
2021, 37(7): 606-61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310-00082
摘要:

目的 探讨带腹壁下血管的脐旁穿支皮瓣在各种毁损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策略及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各部位毁损性创面患者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25~66岁。本组患者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7 cm×8 cm~35 cm×22 cm,分别采用带蒂或游离带腹壁下血管的脐旁穿支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18 cm×10 cm~37 cm×24 cm,血管蒂长13.0~17.0(15.1±2.3)cm。对腕部Ⅲ型高压电烧伤创面,采取2种方法重建手部血流:一是应用大隐静脉桥接桡动脉,二是设计血流桥接皮瓣。供瓣区先用聚丙烯补片加强腹壁强度,再直接拉拢缝合;如不能直接拉拢缝合,先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加强腹壁强度,再于大腿取自体中厚皮移植覆盖。观察皮瓣移植、手部血流重建与供瓣区修复情况,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创面和供瓣区愈合情况,以及随访时皮瓣外观、创面和供瓣区恢复情况。 结果 本组患者中13例行带蒂皮瓣移植、15例行游离皮瓣移植。7例腕部Ⅲ型高压电烧伤患者采用大隐静脉桥接桡动脉重建手部血流,3例腕部Ⅲ型高压电烧伤患者采用血流桥接皮瓣重建手部血流。16例患者供瓣区用补片加强腹壁强度,然后直接拉拢缝合;12例患者供瓣区用异体ADM加强腹壁强度,再移植皮片覆盖。术后皮瓣完全成活。24例患者创面愈合;3例腕部Ⅲ型高压电烧伤患者及1例髂部慢性放射性溃疡患者因皮瓣下仍然有部分坏死组织及脓性分泌物,创面未能愈合,经再次清创及换药后愈合。随访6个月~3年,本组患者皮瓣外观良好,创面无复发,腹部供瓣区无腹壁疝发生。 结论 带腹壁下血管的脐旁穿支皮瓣设计灵活、血管蒂长,切取面积较大,可行带蒂或游离移植,是修复各部位毁损性创面的一种较好选择。

手指Ⅳ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方法与临床效果
梁鹏飞, 张丕红, 张明华, 曾纪章, 周捷, 黄覛韬, 崔旭, 郭乐, 鄢卓贤, 冉艳钦, 周思拓, 何志友, 黄晓元
2021, 37(7): 614-621.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114-00020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指Ⅳ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方法与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2010年1月—2019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9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指Ⅳ度烧伤患者,其中男81例、女17例,年龄1~72岁,共160指受累。患指单指创面面积为2.0 cm×1.5 cm~12.0 cm×3.5 cm,将患指并指后最大创面面积为12.0 cm×10.0 cm。成人手部存在多指多处Ⅳ度烧伤创面时或者儿童手指Ⅳ度烧伤时,选用腹部带蒂皮瓣;成人单指或2指Ⅳ度烧伤时,选用手内带蒂皮瓣与游离组织瓣,其中游离组织瓣修复需受区血管条件好且有可供吻合的动静脉;拇指指甲Ⅳ度烧伤或拇指烧伤后部分缺失时,采用第1趾甲皮瓣或带第2趾的足背皮瓣重建拇指。本组采用45个腹部带蒂皮瓣修复91指创面,37个手内带蒂皮瓣修复37指创面,26个游离组织瓣修复28指创面,3个第1趾甲皮瓣重建3例患者拇指指甲并修复手部创面,1个带第2趾的足背皮瓣重建1例患者拇指并修复手、腕部创面。组织瓣面积为2.0 cm×1.5 cm~20.0 cm×10.0 cm。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或者于患肢上臂内侧切取全厚皮片、大腿外侧切取断层皮片移植修复。观察术后组织瓣成活情况、术后并发症、供瓣区外观与功能;对获得随访的患者,于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估患指功能,采用疗效满意度评分表调查患者满意度。对数据行Kruskal-Wallis H检验与Nemenyi法检验。 结果 112个组织瓣中,104个组织瓣完全成活,血运良好;1个带蒂移植的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1个带蒂移植的指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1个游离移植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末端少许坏死,经换药、肉芽组织生长后,取大腿外侧断层皮片移植修复;2个游离移植的跗外侧动脉皮瓣及1个带蒂移植的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术后静脉回流障碍,予拆除部分缝线、肝素盐水擦拭伤口后皮瓣成活;1个带蒂移植的改良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1个游离移植的腓动脉穿支皮瓣坏死,Ⅱ期分别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上臂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移植组织瓣术后外形好,不臃肿,质地柔软,弹性好;供瓣区无功能障碍,仅遗留轻微瘢痕。72例患者共117指获得3~24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末次随访时,腹部带蒂皮瓣、手内带蒂皮瓣、游离组织瓣修复患指功能评定优良率分别为77.3%(51/66)、96.3%(26/27)、95.8%(23/24),其中游离组织瓣、手内带蒂皮瓣修复患指功能均明显优于腹部带蒂皮瓣(P<0.01);游离组织瓣修复患指后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腹部带蒂皮瓣(P<0.05)。 结论 结合手指Ⅳ度烧伤创面具体情况,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成人多指多处Ⅳ度烧伤创面或儿童手指Ⅳ度烧伤创面,采用手内带蒂皮瓣或游离组织瓣修复成人单指或2指Ⅳ度烧伤创面,采用第1趾甲皮瓣或带第2趾的足背皮瓣重建Ⅳ度烧伤拇指,术后组织瓣成活率高、并发症少,其中游离组织瓣与手内带蒂皮瓣修复术后患指功能恢复更好,游离组织瓣修复术后患者满意度最高。

背阔肌肌瓣在电烧伤后肩周肌力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张万福, 徐婧, 胡晓龙, 韩飞, 佟琳, 李少珲, 向胜涛, 官浩
2021, 37(7): 622-62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329-00107
摘要:

目的 探讨背阔肌肌瓣在电烧伤后肩周肌力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014年3月—2020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3例伴有肩周严重损伤的电烧伤患者,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9~55岁,对其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受伤肢体为左上肢8例、右上肢5例,均为Ⅲ~Ⅳ度焦痂创面,其中伴有肱二头肌缺损6例、三角肌缺损3例、肱三头肌缺损2例、肩周多条肌肉复合缺损2例。手术分2个阶段进行,Ⅰ期行肩周电烧伤创面清创探查,在保证全身状况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局部组织、保存肢体。最后1次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0 cm×6 cm~40 cm×15 cm,肌肉缺损面积为8 cm×4 cm~19 cm×12 cm,7例患者伴有肱骨外露。Ⅱ期根据残留肢体缺损程度,采用背阔肌肌瓣行肩周肌力重建,背阔肌肌瓣切取面积为15 cm×6 cm~20 cm×18 cm,剩余创面采用自体头部刃厚皮修复,肌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观察术后肌瓣成活和创面封闭情况及随访时供受区外观。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参照肩关节简明测试评分系统,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对肩部外观及功能恢复的满意度。 结果 术后13例患者肩周肌瓣全部成活;2例患者皮片移植区域残余创面,其中1例患者经换药处理后愈合,1例患者换药后再次行自体头部刃厚皮移植后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患者肩周肌瓣外形饱满、不臃肿,修复区域萎缩性瘢痕质地柔软,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接近。肌瓣供区遗留线性缝合瘢痕,不影响整体外观。末次随访时,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度60~90°,上举120~180°,肌力恢复Ⅳ级以上8例、Ⅲ级5例;肩关节功能评定为优8例、良5例;10例患者对肩周外观及功能恢复非常满意,3例患者对肩周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背阔肌肌瓣的应用为肩周电烧伤后肌力重建提供了一种较佳选择,术区外形好,上肢功能预后较佳。

论著
三种类型瘢痕患者瘢痕皮肤的经皮水分丢失情况及其与瘢痕严重程度的关系
樊华, 张九文, 刘杜鹃, 刘凤彬
2021, 37(7): 629-63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10-00145
摘要:

目的 了解浅表性瘢痕患者、增生性瘢痕患者、萎缩性瘢痕患者瘢痕皮肤的经皮水分丢失(TEWL)情况,探讨TEWL与瘢痕严重程度的关系。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2月—2019年2月,吉林市化工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瘢痕患者120例,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35±14)岁。根据入院时诊断情况,本组患者中浅表性瘢痕患者、增生性瘢痕患者、萎缩性瘢痕患者各40例。入院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每例患者瘢痕进行评分,应用水分流失测试仪测定每例患者的瘢痕皮肤和“瘢痕边缘约1 cm处或健侧相同部位正常皮肤”(下称正常皮肤)TEWL并计算瘢痕皮肤和正常皮肤TEWL的差值(下称TEWL差值)。对数据比较进行χ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t检验,对TEWL差值与瘢痕VSS评分的相关性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入院时,浅表性瘢痕患者瘢痕VSS评分明显低于增生性瘢痕患者、萎缩性瘢痕患者(t=4.403、4.768,P

<0.01),萎缩性瘢痕患者瘢痕VSS评分明显低于增生性瘢痕患者(t=4.185,P<0.01)。入院时,浅表性瘢痕患者、增生性瘢痕患者、萎缩性瘢痕患者瘢痕皮肤TEWL分别为(18±4)、(20±4)、(20±5)g·m-2·h-1,分别明显高于正常皮肤TEWL的(12±3)、(12±3)、(14±4)g·m-2·h-1(t=6.889、10.221、5.870,P<0.01)。浅表性瘢痕患者、增生性瘢痕患者、萎缩性瘢痕患者TEWL差值分别为(5.9±1.7)、(8.1±1.7)、(6.4±2.1)g·m-2·h-1,各类型瘢痕患者比较,仅增生性瘢痕患者TEWL差值明显高于浅表性瘢痕患者(t=6.975,P<0.05)。浅表性瘢痕患者、增生性瘢痕患者、萎缩性瘢痕患者TEWL差值与瘢痕VSS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r=0.805、0.872、0.826,P<0.01)。 结论 浅表性瘢痕患者、增生性瘢痕患者、萎缩性瘢痕患者瘢痕皮肤TEWL均较正常皮肤增加,增加程度与瘢痕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尺动脉穿支血管链皮瓣修复吻合血管的前臂远端或腕部创面的临床效果
王辉, 杨晓溪, 霍永鑫, 秦浩宇, 王伟, 王斌, 蒋文萍
2021, 37(7): 635-63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422-00234
摘要:

目的 探讨尺动脉穿支血管链皮瓣修复吻合血管的前臂远端或腕部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3月—2019年7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11例伴有血管损伤的前臂远端或腕部严重创伤患者,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5~62岁,平均45岁。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吻合及肌腱修复;9例行骨折复位固定术,其中8例行桡骨外固定架固定。残留创面位于前臂远端掌侧5例、腕部掌侧4例、前臂远端背侧及腕部背侧各1例,创面面积为4.5 cm×3.0 cm~10.0 cm×6.0 cm。采用尺动脉穿支血管链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5.2 cm×3.5 cm~11.0 cm×7.0 cm。1例患者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其余10例患者供瓣区创面部分闭合后,取同侧大腿游离皮片修复,游离皮片面积为4.0 cm×2.0 cm~8.5 cm×5.0 cm。观察术后皮瓣、皮片和患肢成活情况及随访时皮瓣和供瓣区外观。末次随访时,测量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参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评估患者对患肢外观的满意度。 结果 术后所有皮瓣、皮片及患肢成活,无创面感染及水疱形成。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6个月,皮瓣外观良好、不臃肿,色泽、质地、厚度与周围皮肤相近;供瓣区皮片修复区域较平整,边缘出现环形瘢痕。末次随访时,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10~15 mm;7例患者对患肢外观非常满意,4例患者对患肢外观满意。 结论 尺动脉穿支血管链皮瓣血管解剖恒定,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单,为吻合血管后前臂远端或腕部创面修复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合并桡骨骨折外固定架固定者。

腺苷一磷酸活化蛋白激酶在严重烫伤大鼠骨骼肌萎缩中的作用
邓虎平, 蔡建华, 柴家科, 申传安, 李利根, 孙天骏, 陈晶晶, 李东杰, 董宁, 刘玲英
2021, 37(7): 640-64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416-00227
摘要:

目的 探讨严重烫伤大鼠骨骼肌中腺苷一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变化及其在严重烫伤大鼠骨骼肌萎缩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100只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和烫伤组,每组50只。测量2组大鼠体重后,烫伤组背部造成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烫伤,假伤组模拟致烫伤。伤后6 h及1、3、5、7 d,每组各取10只大鼠,测量体重及趾长伸肌和比目鱼肌重量。伤后6 h及1、3、5、7 d,收集2组大鼠胫骨前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肌肉萎缩盒F蛋白(MAFbx)和肌肉特异性环指蛋白1(MuRF1)mRNA表达;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腺苷一磷酸(AMP)、腺苷二磷酸和ATP含量,并计算AMP/ATP比值及能荷;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MPK-α及磷酸化AMPK-α(p-AMPK-α)蛋白表达,并计算p-AMPK-α/AMPK-α比值;2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4。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及LSD检验。 结果 伤前及伤后各时间点,2组大鼠体重相近(P>0.05)。伤后6 h,烫伤组大鼠趾长伸肌重量为(0.107±0.007)g,明显重于假伤组的(0.086±0.007)g(P<0.01);伤后3 d,烫伤组大鼠趾长伸肌重量为0.083±0.016)g,明显轻于假伤组的(0.102±0.005)g(P<0.01)。2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比目鱼肌重量相近(P>0.05)。与假伤组比较,烫伤组大鼠伤后6 h胫骨前肌MAFbx mRNA及伤后6 h和1 d胫骨前肌MuRF1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假伤组比较,烫伤组大鼠伤后6 h和7 d胫骨前肌AMP/ATP比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能荷明显下降(P<0.01)。伤后各时间点,2组大鼠胫骨前肌AMPK-α蛋白表达相近(P>0.05)。伤后6 h和7 d,烫伤组大鼠胫骨前肌p-AMPK-α/AMPK-α比值明显高于假伤组(P<0.05或P<0.01)。 结论 严重烫伤后大鼠骨骼肌能荷下降,AMP/ATP比值升高,激活AMPK;伤后早期AMPK的活化与MAFbx和MuRF1表达上调和骨骼肌重量下降一致,可能是严重烫伤大鼠骨骼肌萎缩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白细胞介素6/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通路及β连环蛋白在机械应力致小鼠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石璐璐, 张汝锋, 肖虎
2021, 37(7): 647-65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417-00231
摘要:

目的 构建机械应力诱导形成的小鼠增生性瘢痕模型,观察白细胞介素6/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IL-6/STAT3)通路及β连环蛋白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16只12周龄雌性C57/BL6小鼠,分别在其背部制作2个长2 cm的直线全层皮肤切口,伤后4 d,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每只小鼠背部的2处创面分为机械牵拉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6个创面。机械牵拉组创面给予持续机械牵拉14 d,空白对照组创面不予任何处理。机械牵拉组创面牵拉14 d后,肉眼观察2组创面瘢痕组织的外观并测量瘢痕面积,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2组创面瘢痕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测量瘢痕横截面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2组创面瘢痕组织上清液中IL-6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创面瘢痕组织中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创面瘢痕组织中β连环蛋白的表达。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 机械牵拉组创面牵拉14 d后形成了类似人瘢痕组织的红色无毛区,瘢痕面积较大,局部增厚,质地变硬,部分甚至略隆起,而空白对照组创面瘢痕呈线状,且不明显;机械牵拉组创面瘢痕面积为(5.65±0.95)mm2,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的(1.07±0.28)mm2(t=26.333,P<0.01)。机械牵拉组创面牵拉14 d后瘢痕组织皮肤附件缺失,真皮层增生活跃、明显增厚,而空白对照组创面瘢痕组织皮肤附件尚存,真皮层增生不明显;机械牵拉组创面瘢痕横截面积为(0.82±0.23)mm2,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的(0.29±0.07)mm2(t=8.879,P<0.01)。机械牵拉组创面牵拉14 d后瘢痕组织上清液中IL-6含量、瘢痕组织中p-STAT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t=37.552、25.863,P<0.01)。机械牵拉组创面牵拉14 d后瘢痕组织中β连环蛋白呈高表达,空白对照组创面瘢痕组织中β连环蛋白呈低表达。 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机械应力诱导形成的小鼠增生性瘢痕模型。机械应力可通过使小鼠创面IL-6/STAT3通路持续或过度表达参与创面愈合、诱导瘢痕增生,β连环蛋白也有促进增生性瘢痕形成的作用。

系统综述我国烧伤患者吸入性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豆哲, 张国安
2021, 37(7): 654-66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06-00129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国烧伤患者吸入性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以“吸入性损伤、呼吸道烧伤、喉烧伤”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burns、inhalation injury”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检索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19年1月收录的有关我国烧伤患者吸入性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的回顾性研究。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内容包括第1作者、研究单位、研究年份/年限、研究对象、烧伤患者数、吸入性损伤发生率以及吸入性损伤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病死率、死亡原因。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4篇文献,第1作者来自全国多个单位,为国内多个省/市的重点烧伤救治单位针对1958—2016年收治住院烧伤患者或严重烧伤患者吸入性损伤发生情况进行的单中心或多中心流行病学统计研究,烧伤患者数为103~64 320例。住院烧伤患者吸入性损伤发生率为4.89%~11.28%,未见明显趋势变化;严重烧伤患者吸入性损伤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大部分文献报道为19.09%~32.38%。吸入性损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为1.61∶1.00~4.95∶1.00;以青壮年为高发人群,致伤原因以火焰烧伤为主。吸入性损伤患者病死率为5.17%~58.67%,其中2000年以来病死率为5.17%~24.75%,各地区医院报道后期病死率较前期有明显下降。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死亡原因有上呼吸道梗阻、脓毒症、呼吸功能衰竭及肺部严重感染。 结论 1958—2016年,我国烧伤患者吸入性损伤发生率未见明显趋势变化;吸入性损伤以青壮年男性为高发人群,致伤原因以火焰烧伤为主,2000年以来的病死率普遍较前期下降。

科技快讯
采用机器学习方法替代肢体损伤严重程度评分预测下肢创伤相关动脉损伤患者是否需要截肢
2021, 37(7): 634-63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1.07.102
摘要:
基于有监督的机器学习算法的下肢动脉损伤患者血运重建效果预测模型的开发及效果测试
2021, 37(7): 701-70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21.07.103
摘要:
毛囊移植
精细毛囊单位提取移植术修复瘢痕性眉缺损的临床效果
薛萍, 宋保强, 樊星, 窦文婕
2021, 37(7): 661-66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16-00172
摘要:

目的 观察精细毛囊单位提取(FUE)移植术修复瘢痕性眉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3年9月—2020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精细FUE移植术治疗瘢痕性眉缺损患者58例,其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12~40岁。观察并计算术后10个月的毛发成活率,并根据毛发成活率行疗效评级;术后1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患者满意度;记录术中及术后1年内的不良反应,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58例患者术后10个月的毛发成活率为(84±5)%。本组患者疗效评价中疗效佳者4例(6.9%)、疗效极佳者54例(93.1%),满意度评价中等满意者4例(6.90%)、相当满意者5例(8.62%)、非常满意者49例(84.48%)。本组患者中1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共14例次,发生率为24.14%。 结论 精细FUE移植术可以为瘢痕性眉缺损患者提供良好的美容修复效果,且患者满意度高、不良反应少。

技术与方法
创面修复科门诊合理化布局建议
周明, 王春兰, 唐佳俊, 牛轶雯, 刘英开, 陆晔辰, 黄丽芳, 周景祺, 吴芳伊, 马先
2021, 37(7): 666-667.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224-00067
摘要:

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的文件规定,在门诊接诊过程中,需要做到“一人一诊一室”。 但是,如果按目前医院创面修复专科门诊的常规布局,当医师查看创面后,照 “诊疗要分离”的规定,患者需到另外一个空间换药。让患者裸露着创面来回于各个诊室,或采用原敷料再次覆盖创面后,患者至其他诊室换药,均不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规定和无菌原则。为让创面修复科的门诊诊室布局既遵守“一人一诊一室”的原则,又符合慢性创面诊疗流程的特点,本文提出创面修复门诊“大空间、小隔断”布局的建议。

技术与方法·护理专栏
野战训练中烧伤用快速降温装置的设计与使用方法
居亭, 周琴, 韩军涛, 胡大海
2021, 37(7): 668-66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805-00369
摘要:

目前尚未见野战训练环境中专用的烧伤部位快速降温装置,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团队设计了一款野战训练中烧伤用快速降温装置。该装置利用液氮快速降温的原理,通过温度监测仪监测创面温度以调节液氮的释放,以达到降低创面温度的目的。该装置设计简单、材料轻便、体积小,便于携带,可用于身体各个部位,且操作便捷,预计可对烧伤部位起到快速降温的效果,以避免热力向深层组织传导所致的继发性损伤。

综述
创面修复中的皮肤组织再生研究进展
魏亚婷, 吴军
2021, 37(7): 670-67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604-00296
摘要:

创面修复是烧伤、整形、修复重建外科医师常面临的临床问题之一。目前临床应用的创面修复策略均只能实现病理性修复而非生理性再生。“完美”地修复缺损组织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本文重点针对以干细胞为核心的组织再生技术和组织工程皮肤支架材料构建的新理念,就创面修复过程中皮肤组织再生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总的来说,如何根据创面愈合的需要,使细胞增殖分化为功能性皮肤器官,并且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对不同细胞的精确定位进行调控,重建皮肤的正常结构,仍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白细胞介素17的信号转导调控及白细胞介素17在脓毒症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贾艳慧, 刘佳琦, 王耘川, 王洪涛, 陶克, 郑朝, 胡大海
2021, 37(7): 675-68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515-00266
摘要:

脓毒症依然是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过度的炎症反应和长期的免疫抑制均可导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白细胞介素17(IL-17)作为关键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在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号转导是IL-17在维持机体健康及参与脓毒症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本文重点归纳讨论IL-17的信号转导调控,及IL-17在脓毒症中的致病和保护作用。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基因系统的发展及应用研究进展
谭晶洁, 彭毅志, 黄广涛
2021, 37(7): 681-687.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29-00201
摘要: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基因(CRISPR/Cas)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基因编辑系统,根据Cas蛋白的数量可分为一类系统和二类系统。二类系统中的CRISPR/Cas9仅借助Cas9蛋白和单链向导RNA即可对目标核酸进行切割,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CRISPR/Cas系统。除了基因编辑在遗传病治疗中的应用,CRISPR/Cas系统衍生出的多种技术在疾病相关基因的筛查、基因表达调控、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防治等领域也展现了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就CRISPR/Cas系统的发现历程及其衍生的几个主要技术的应用进行总结,旨在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脉冲染料激光在创伤后瘢痕早期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刘振楠, 周粤闽
2021, 37(7): 688-691.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15-00164
摘要:

近年来研究表明,创伤后早期应用脉冲染料激光干预可抑制瘢痕增生,促进瘢痕成熟,其因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成为创伤后预防瘢痕增生的重要辅助手段。本文对脉冲染料激光抑制创伤后瘢痕早期形成的机制、干预时机、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创伤后瘢痕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

慢性创面细菌生物膜形成机制及其诊断的研究进展
刘江, 刘毅
2021, 37(7): 692-69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27-00198
摘要:

细菌生物膜感染是造成创面延迟愈合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细菌生物膜的早期诊断对慢性创面的成功治愈非常关键。尽管已研发出很多技术诊断感染性创面的游离致病菌,但目前还没有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创面细菌生物膜的技术。本文简要综述了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并重点介绍了几种有潜力的细菌生物膜诊断技术,将来有望成为对创面细菌生物膜进行快速诊断与监测的手段。

创伤后早期干预对瘢痕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
赵倩楠, 周粤闽, 马园园, 韩花花
2021, 37(7): 697-701.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315-00169
摘要:

创伤导致的瘢痕不但影响外形美观、造成功能障碍,还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心理生活质量。随着对创伤后瘢痕形成过程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相关干预手段的不断发展,创伤后3个月内的早期干预已被证实能够促进创面愈合、抑制瘢痕增生、干扰瘢痕胶原自然重塑。本文就创伤后瘢痕形成过程、早期干预时机及方式进行归纳总结。

书评
我国创面修复科专科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的基本遵循:评《创面修复科专科能力建设专用系列教材》
孙保营
2021, 37(7): 702-70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712-0024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