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0卷  第8期

指南与共识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再生医学与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形外科专业委员会,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2024, 40(8): 701-712.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126-00033
摘要:
放射性皮肤损伤是皮肤组织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作用后引起的损伤,是肿瘤局部放射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核事故、放射事故和长期职业暴露等条件下也可发生。目前,国内外对于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诊断尚未统一标准,对其预防和治疗缺乏有效手段,亟待更多循证医学研究探索。结合国内外文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现有临床经验,该共识编写组组织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反复研讨制订针对当前放射性皮肤损伤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供临床使用参考。
专家论坛
高压电烧伤后微循环障碍及其诊治研究
张庆富
2024, 40(8): 713-71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523-00194
摘要:
微循环障碍是高压电烧伤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在高压电烧伤进行性损伤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高压电烧伤不仅能引起创面微循环障碍,还能引起创面远隔组织和器官的微循环障碍;不仅能引起微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损害,还能引起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和细胞流变学的异常。认识高压电烧伤后微循环障碍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合理使用改善微循环的治疗方法,对于促进高压电烧伤创面愈合及有效防治相关并发症均有重要意义。该文系统阐述了高压电烧伤后微循环障碍的特点,总结了高压电烧伤后微循环障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为高压电烧伤的综合治疗提供新思路。
放射性皮肤溃疡的治疗和预防策略
夏成德, 杨阳
2024, 40(8): 719-72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415-00134
摘要:
放射性皮肤溃疡是对肿瘤进行放射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最常见不良反应,也是皮肤损伤中较为严重的一种溃疡。溃疡周围组织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损伤,自我更新能力差,进而导致溃疡迁延不愈,继而出现持续的体液丢失、感染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皮肤溃疡部位由于血供受损或坏死,即使治愈后也易复发,是临床治疗的一大挑战。目前,尚缺乏治疗放射性皮肤溃疡的特效药物及精确给药指南,临床中仍以对症治疗为主。该文基于作者团队的临床实践经验及目前的相关文献,提出了针对不同时期放射性皮肤溃疡的药物治疗、高压氧辅助治疗、手术治疗及早期预防策略,以期为其临床治疗与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论著·电烧伤
旁路静脉桥接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部高压电烧伤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邢培朋, 薛继东, 郭海娜, 马超, 赵孝开, 梁占领, 董国赟, 狄海萍, 夏成德
2024, 40(8): 725-73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419-00142
摘要:
  目的  探讨旁路静脉桥接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部高压电烧伤创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7年5月—2022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头部高压电烧伤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33~73岁,均有颅骨外露,其中3例患者颅骨大面积缺损,1例患者左眼坏死,3例患者脑出血。清创后头部创面面积为13 cm×7 cm~21 cm×15 cm,切取面积为14 cm×8 cm~22 cm×16 cm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将皮瓣携带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与受区颞浅动脉端端吻合;将皮瓣吻合动脉的一条伴行静脉通过桥接大隐静脉与颈外静脉属支端端吻合,另一条伴行静脉与受区颞浅静脉端端吻合。将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大腿内侧中厚皮片封闭。术后观察皮瓣血运、成活情况和头部创面愈合情况,记录术后2周内应用彩色超声诊断系统观察到的移植静脉血管血流情况及管腔充盈情况,记录皮瓣供区创面修复方式并观察皮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皮瓣及其供区的外观、皮瓣供区所在下肢肌力,以及患者能否用皮瓣供区所在下肢完成站立、行走及下蹲。  结果  术后8例患者皮瓣均成活,均未发生动脉危象或静脉危象;5例患者头部创面术后愈合,3例患者头部创面因术后2周皮瓣下方有分泌物渗出于术后21~35 d再次行清创术后愈合。术后2周内,移植静脉血管持续通畅,超声探头加压后移植静脉可被压瘪,松开探头后血管迅速充盈。3例患者皮瓣供区创面被直接拉拢缝合,术后2周愈合;5例患者皮瓣供区创面为移植大腿内侧中厚皮片封闭,术后12 d皮片全部成活。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头部皮瓣轻度臃肿,无毛发生长;供区遗留轻度线性或片状瘢痕增生,所有皮瓣供区所在下肢肌力正常、无减退,患者能用皮瓣供区所在下肢完成站立、行走及下蹲。  结论  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各种面积、深度的头部高压电烧伤创面时进行旁路静脉桥接,可减少术后皮瓣静脉危象的发生,术后创面愈合质量高,皮瓣供区所在下肢功能不受影响。
胸腹壁穿透性高压电烧伤的救治方法及其临床疗效
钟爱, 云娇, 李辰宇, 赵田, 张浩然, 陈俊杰
2024, 40(8): 732-73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429-00157
摘要:
  目的  探讨胸腹壁穿透性高压电烧伤的救治方法及其临床疗效。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0年3月—2023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胸腹壁穿透性高压电烧伤男性患者,年龄42~57岁,其中1例患者胸腹壁缺损伴胃壁与膈肌穿孔坏死,2例患者胸腹壁缺损伴单纯胃壁穿孔坏死,3例患者单纯腹壁缺损伴小肠穿孔坏死。在急诊下联合美容整形烧伤外科与普外科和/或胸外科医师为患者制订急诊手术方案,对3例胃壁穿孔坏死患者行胃大部切除吻合,对其中1例伴膈肌穿孔坏死患者行坏死膈肌切除修补;对另外3例小肠穿孔坏死患者行坏死肠段切除吻合。对胸腹壁创面行Ⅰ期保守清创,大网膜覆盖修补腹壁缺损后,对胸腹壁创面行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7 d后对胸腹壁创面行Ⅱ期彻底清创,于大网膜表面及其四周无皮肤覆盖创面移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继续对胸腹壁创面行VSD治疗。7 d后停止VSD治疗,待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行Ⅲ期股外侧网状刃厚皮片移植封闭胸腹壁创面,继续行VSD治疗7 d。记录Ⅰ期术后患者肠内营养恢复情况与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Ⅱ期术后开始湿敷换药至创面具备皮片移植条件时间、Ⅱ期术后开始湿敷换药至创面愈合期间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情况与创周情况、皮片成活情况、创面愈合时间,随访胃肠道症状及腹壁疝、瘢痕、功能障碍等发生情况。  结果  6例患者均于Ⅰ期术后2~4 d恢复肠内营养,未发生肠梗阻、吻合口瘘或者腹腔感染。Ⅱ期术后开始湿敷换药至创面具备皮片移植条件时间为8(6,12)d。Ⅱ期术后开始湿敷换药至创面愈合期间,1例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结果为阴沟肠杆菌,1例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结果为铜绿假单胞菌,其余4例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结果为阴性;患者均未出现创周炎。移植的皮片全部成活,创面愈合时间为38(30,46)d。Ⅲ期术后随访12~36个月,患者无顽固性便秘、肠梗阻症状,无局部组织明显疝出需手术处理,无瘢痕溃疡形成,无功能障碍。  结论  对于胸腹壁穿透性高压电烧伤,在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下,采用序贯3期手术治疗方案能有效地保护脏器功能并控制创面感染,远期随访有较好的胃肠道功能及胸腹壁外观。此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和有效性,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血栓弹力图联合常规凝血检测对电烧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李全, 巴特, 曹胜军, 李芳, 闫增强, 侯智慧, 王凌峰
2024, 40(8): 740-74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416-00135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常规凝血检测(CCT)对电烧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TIC)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2月—2024年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烧伤外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28例电烧伤患者和118例热力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4例、女22例,年龄(38±14)岁。按照伤情将患者分成电烧伤组(128例)与热力烧伤组(118例),比较2组患者入院8 h内的TIC发生情况、CCT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计数)、TEG检测指标(凝血反应时间、K值、凝固角、最大血栓振幅、综合凝血指数、最大振幅后30 min振幅衰减率)。采用Kappa检验分析CCT和TEG诊断电烧伤患者伤后早期TIC的一致性。绘制CCT、TEG及TEG联合CCT诊断128例电烧伤患者发生TIC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最大约登指数及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  入院8 h内,电烧伤组患者确诊TIC的比例为19.5%(25/128),显著高于热力烧伤组的10.2%(12/118),χ2=4.21,P<0.05。与热力烧伤组相比,电烧伤组患者入院8 h内凝血酶原时间显著缩短(t=-2.32,P<0.05),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升高(Z值分别为-2.11、-4.16,t=4.69,P<0.05),凝血反应时间显著缩短(t=-2.51,P<0.05),最大血栓振幅显著增大(t=2.50,P<0.05),最大振幅后30 min振幅衰减率显著升高(t=2.10,P<0.05);2组患者其余CCT指标和TEG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T和TEG诊断电烧伤患者伤后早期TIC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0.63,P<0.05)。TEG联合CCT、TEG、CCT诊断128例电烧伤患者发生TIC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AUC分别为0.92、0.84、0.77(95%置信区间分别为0.86~0.97、0.71~0.97、0.71~0.97),最大约登指数分别为0.86、0.57、0.65,此时的特异度分别为93.7%、83.2%、88.2%,敏感度分别为92.3%、87.5%、76.5%。  结论  电烧伤患者伤后早期处于凝血系统高凝和纤维溶解系统亢进状态,TEG联合CCT可提高电烧伤患者TIC诊断率。
高压电烧伤大鼠肾脏氧化应激损伤的特点及灯盏花素的干预作用
李聪颖, 赵学刚, 郝嘉文, 盖晨阳, 鲁梦远, 张晶, 张庆富, 冯建科, 屠丽红
2024, 40(8): 746-75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222-00070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压电烧伤后大鼠肾脏氧化应激损伤的特点及灯盏花素的干预作用。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将160只8~10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电烧伤组、盐水组、低灯盏花素组、中灯盏花素组、高灯盏花素组,其中假伤组、电烧伤组各60只大鼠,余4组各10只大鼠。将假伤组和电烧伤组大鼠按伤后0 h(即刻)、8 h、24 h、48 h、72 h和1周,分为每个时间点10只。将假伤组大鼠不通电致假伤,余5组大鼠致高压电烧伤。伤后对假伤组和电烧伤组大鼠不行干预,对盐水组、低灯盏花素组、中灯盏花素组、高灯盏花素组大鼠分别另经腹腔按5 mL/kg剂量注射生理盐水及0.4、1.6、4.0 g/L灯盏花素,每24小时1次,至伤后72 h。模型制作成功后14只大鼠死亡,包括伤后24 h、48 h、72 h、1周电烧伤组各1、2、2、1只,伤后72 h盐水组、低灯盏花素组、中灯盏花素组、高灯盏花素组各4、1、2、1只。取6组大鼠的肾脏组织,称重后计算肾/体比。取假伤组,伤后8 h、24 h、48 h、72 h和1周的电烧伤组,伤后72 h的盐水组、低灯盏花素组、中灯盏花素组、高灯盏花素组各4只大鼠的左肾上极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采用半定量病理评分系统行肾小管与肾间质损伤评分。取6组大鼠下腔静脉血,采用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肌酐水平,采用脲酶法检测血清尿素氮水平;取6组大鼠右肾皮质,采用钼酸铵法检测肾组织上清液中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肾组织上清液中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水平和Klotho蛋白水平。  结果  伤后8 h、48 h、72 h、1周,电烧伤组大鼠肾/体比均明显高于假伤组(t值分别为-0.52、-3.75、-4.05、-2.25,P<0.05)。伤后72 h,与电烧伤组、盐水组、低灯盏花素组、中灯盏花素组比较,高灯盏花素组大鼠肾 / 体比明显降低(P值均<0.05)。与假伤组比较,电烧伤组大鼠伤后48 h、72 h、1周肾小管与肾间质损伤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电烧伤组伤后8、24 h比较,电烧伤组大鼠伤后1周肾小管与肾间质损伤评分明显升高(P值均<0.05)。伤后72 h,5组电烧伤大鼠肾小管与肾间质损伤评分相近(P>0.05)。伤后8 h、24 h、48 h、72 h、1周,电烧伤组大鼠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Z值分别为-2.00、-2.37、-2.62、-2.67、-3.67和-2.34、-3.11、-3.43、-3.11、-3.51,P<0.05)。与电烧伤组伤后0 h比较,电烧伤组大鼠伤后72 h、1周血清肌酐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电烧伤组伤后8 h比较,电烧伤组大鼠伤后72 h、1周血清肌酐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电烧伤组伤后24 h比较,电烧伤组大鼠伤后1周血清肌酐水平明显升高(P<0.05)。伤后72 h,5组电烧伤大鼠血清肌酐水平相近(P>0.05);与电烧伤组比较,低灯盏花素组、中灯盏花素组、高灯盏花素组大鼠血清尿素氮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盐水组比较,中灯盏花素组、高灯盏花素组大鼠血清尿素氮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伤后48 h、72 h、1周,电烧伤组大鼠肾组织上清液中CAT活力均明显低于假伤组(Z值分别为-2.22、-2.13、-3.51,P<0.05);伤后8 h、24 h、48 h、72 h、1周,电烧伤组大鼠肾组织上清液中AOPP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Z值分别为-2.00、-3.15、-2.71、-2.04、-2.33,P<0.05);伤后0 h~1周,假伤组和电烧伤组大鼠肾组织上清液中Klotho蛋白水平均相近(P>0.05)。与电烧伤组伤后0 h比较,电烧伤组大鼠伤后72 h和1周肾组织上清液中CAT活力及伤后48 h、72 h、1周肾组织上清液中Klotho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电烧伤组伤后8 h比较,电烧伤组大鼠伤后72 h和1周肾组织上清液中CAT活力及伤后48 h、72 h、1周肾组织上清液中Klotho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电烧伤组伤后24 h比较,电烧伤组大鼠伤后72 h和1周肾组织上清液中CAT活力均明显降低(P<0.05);与电烧伤组伤后48 h比较,电烧伤组大鼠伤后1周肾组织上清液中CAT活力明显降低(P<0.05)。伤后72 h,5组电烧伤大鼠肾组织上清液中Klotho蛋白水平相近(P>0.05);与电烧伤组[14.6(12.6,23.6)U/mgprot]比较,低灯盏花素组、中灯盏花素组、高灯盏花素组大鼠肾组织上清液中CAT活力[20.5(18.0,39.8)、24.9(14.7,28.9)、28.0(21.9,39.1)U/mgprot]均明显升高(P<0.05);与盐水组[15.7(13.7,25.6)U/mgprot]比较,中灯盏花素组、高灯盏花素组大鼠肾组织上清液中CAT活力均明显升高(P<0.05);与低灯盏花素组比较,高灯盏花素组大鼠肾组织上清液中CAT活力明显升高(P<0.05);与电烧伤组及盐水组比较,中灯盏花素组、高灯盏花素组大鼠肾组织上清液中AOP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高压电烧伤后大鼠肾脏发生氧化应激损伤,且随时间的延长呈进行性加重,应用灯盏花素可减轻高压电烧伤大鼠肾脏氧化应激损伤。
论著
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效果
赵建军, 谢振军, 赵国红, 张建华, 孙华伟, 白辉凯, 张会峰, 张东宾, 肖二辉, 朱国松
2024, 40(8): 756-76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107-00184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模式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DFU)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8年6月—2022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手足显微与创面修复外科收治4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DFU患者,其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47~68岁,2型糖尿病病程6个月~21年。在MDT协作模式下,内分泌科医师全面评估患者、稳定患者全身情况、控制并发症,血管外科医师评估和改善患者下肢血供,感染性疾病科医师提供抗感染治疗方案,麻醉手术部医师评估患者围手术期风险、保障患者围手术期安全,心内科、神经内科、营养科、康复科等科室医师根据患者情况主动适时参与治疗。手足显微与创面修复外科医师行创基准备,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Ⅰ期行1次或多次清创后,创面面积为5.0 cm×4.5 cm~17.0 cm×10.0 cm。行1次或2次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后,Ⅱ期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面积为6 cm×5 cm~18 cm×11 cm)修复创面,将皮瓣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伴行静脉分别与受区动、静脉吻合,皮瓣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术后观察患者是否平稳度过围手术期、皮瓣成活情况、皮瓣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术后随访时,观察皮瓣质地、外形,有无新发溃疡及患者的行走能力。  结果  患者均平稳度过围手术期。46例患者皮瓣顺利成活;2例患者皮瓣完全坏死,其中1例患者行小腿带蒂皮瓣修复后溃疡愈合,另1例患者行小腿截肢;1例患者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移植皮片后愈合。患者皮瓣供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较佳,无新发溃疡,患者日常行走无明显障碍。  结论  MDT协作模式能充分地保障DFU患者围手术期安全。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DFU创面,皮瓣成活率较高,可降低截肢率,临床效果较佳。
糖尿病足患者创缘皮肤组织中成纤维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阮琼芳, 章思语, 席毛毛, 阮晶晶, 刘淑华, 李炳辉, 谢卫国
2024, 40(8): 762-77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221-00067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患者创缘皮肤组织中成纤维细胞(Fb)与角质形成细胞(KC)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创面修复科2021年8月收治的1例糖尿病足患者(男,33岁)和该院手外科2021年9月收治的1例急性足外伤患者(男,50岁)创缘皮肤组织,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Fb亚群中趋化因子配体和KC亚群中趋化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收集常规培养和用高浓度葡萄糖培养7 d的人包皮Fb(HFF)的上清液,分别作为正常条件培养基(CM)和高糖CM。取HaCaT细胞,分为用正常CM培养的正常CM组和用高糖CM培养的高糖CM组,进行划痕试验,并计算划痕后24、48 h细胞迁移率(样本数为3)。利用液相悬浮芯片检测2种CM中细胞因子含量(样本数为5)。取HFF,分为常规培养的正常组和用高浓度葡萄糖培养的高糖组,培养7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CXC趋化因子配体1(CXCL1)、CXCL2、CXCL8和CXCL12的mRNA表达(样本数为6)。取正常CM组和高糖CM组HaCaT细胞,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培养48 h细胞中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3)。取HaCaT细胞,分为正常CM组、高糖CM组、正常CM+CXCL12组、高糖CM+CXCL12组,前2组细胞处理同前,后2组细胞分别采用含重组人CXCL12的正常CM和高糖CM培养,行划痕试验并计算划痕后24、48 h细胞迁移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培养48 h细胞中CXCR4蛋白表达(样本数均为3)。  结果  相较于急性足外伤创缘皮肤组织,糖尿病足创缘皮肤组织Fb亚群中的趋化因子配体(CXCL1、CXCL2、CXCL3、CXCL8、CXCL12)和KC亚群中的趋化因子受体(CXCR2和CXCR4)间的相互作用明显减弱。划痕后24、48 h,高糖CM组HaCaT细胞迁移率均明显低于正常CM组(t值分别为23.50、15.65,P<0.05)。相较于正常CM,高糖CM中的CXCL1含量明显增多(P<0.05),CXCL12含量明显减少(P<0.05)。培养7 d,相较于正常组,高糖组HFF中CXCL1、CXCL2和CXCL8的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4.25、4.98、10.04,P<0.05),CXCL12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t=4.10,P<0.05)。培养48 h,高糖CM组HaCaT细胞中CXCR4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CM组(t=5.13,P<0.05)。划痕后24、48 h,高糖CM组HaCaT细胞迁移率较正常CM组和高糖CM+CXCL12组明显降低(P值均<0.05);划痕后24 h,正常CM+CXCL12组HaCaT细胞迁移率较正常CM组明显降低(P<0.05);划痕后48 h,正常CM+CXCL12组HaCaT细胞迁移率较高糖CM+CXCL12组明显升高(P<0.05)。培养48 h,高糖CM+CXCL12组HaCaT细胞中CXCR4蛋白表达为0.446±0.050,明显高于高糖CM组的0.247±0.010(P<0.05),与正常CM+CXCL12组的0.522±0.082相近(P>0.05);正常CM组HaCaT细胞中CXCR4蛋白表达为0.509±0.055,明显高于高糖CM组(P<0.05)。  结论  糖尿病足创缘皮肤组织Fb亚群中的趋化因子配体和KC亚群中的趋化因子受体间的相互作用明显减弱。高糖抑制HFF分泌CXCL12,其细胞培养上清液刺激导致HaCaT细胞迁移能力减弱、CXCR4表达降低。给予外源性CXCL12蛋白可增加HaCaT细胞中CXCR4的蛋白表达,增强细胞迁移能力。
异体毛乳头细胞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尚亚鸽, 张丽霞, 韩超, 李梦洋, 罗亮, 王许杰, 胡大海
2024, 40(8): 772-78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215-00059
摘要:
  目的  探索异体毛乳头细胞(DPC)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利用显微解剖结合胶原酶消化法自5只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触须毛囊中提取DPC并成功鉴定。将18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及DPC组(每组9只小鼠),在所有小鼠背部创建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分别于伤后2、4、6 d,通过创面周围皮下注射给予DPC组小鼠含1×106个第4代DPC的细胞悬液100 μL、PBS组小鼠等体积的PBS。伤后3、7、10、14 d,观察2组小鼠创面愈合情况及毛发生长情况并测量创面剩余面积;另测量2组小鼠伤后14 d创面毛发覆盖面积。伤后14 d,收集2组小鼠创面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生毛囊情况并计数,行Masson染色观察真皮层胶原沉积情况并测量胶原沉积面积,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相关分子β连环蛋白、淋巴增强结合因子1(Lef1)的蛋白表达,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β连环蛋白、Lef1的蛋白和mRNA表达。各实验样本数均为3。  结果  与PBS组相比,DPC组小鼠伤后各时间点创面再上皮化速度加快,且在伤后10、14 d可见更多毛发生长。伤后7、10、14 d,DPC组小鼠创面剩余面积分别为(13.92±2.90)、(3.69±1.78)、(1.09±0.14)mm2,分别明显小于PBS组的(26.19±2.06)、(10.84±3.59)、(6.75±2.11)mm2t值分别为5.85、3.09、4.63,P值均<0.05)。伤后14 d,DPC组小鼠创面毛发覆盖面积为(62±7)mm2,明显大于PBS组的(35±6)mm2t=2.89,P<0.05)。伤后14 d,与PBS组比较,DPC组小鼠创面组织中新生毛囊数量明显增多(t=5.43,P<0.05),真皮层胶原沉积面积明显缩小(t=3.56,P<0.05)。伤后14 d,免疫荧光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均显示,DPC组小鼠创面组织中β连环蛋白(t值分别为5.49、4.25,P值均<0.05)和Lef1(t值分别为7.50、11.54,P值均<0.05)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PBS组;DPC组小鼠创面组织中β连环蛋白和Lef1的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PBS组(t值分别为7.68、9.67,P<0.05)。  结论  DPC通过激活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加快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再上皮化,并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的毛囊再生。
学科建设
县区级医院创面修复学科建设探索
丁伟, 马涛, 谢加兵, 杨民
2024, 40(8): 781-78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510-00169
摘要:
县区级医院创面修复学科建设作为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尚缺乏可借鉴的成熟建设经验和模式。该文以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理论为基础,结合皖南创面修复专科联盟建设实践经验和体会,就如何在县区级医院开展创面修复学科建设进行探讨。
综述
细胞焦亡在糖尿病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何家乐, 董鸿斐, 黄茜, 张彦标, 李先慧
2024, 40(8): 785-79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829-00068
摘要:
糖尿病创面是糖尿病并发症,其难以愈合,易转为慢性创面。与普通创面愈合相比,糖尿病创面停留在炎症期,无法进入增殖期,原因为促炎性细胞因子比例增加造成炎症细胞比例失调,大量炎症因子堆积。炎症因子的产生、释放与细胞焦亡密切相关。细胞焦亡是一种炎症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在炎症小体介导下,细胞焦亡通过典型与非典型炎症小体信号通路转导,造成细胞膜上形成孔隙,诱发细胞死亡,并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促炎性细胞因子,维持创面的炎症环境,阻碍糖尿病创面向增殖期、重塑期发展,从而抑制糖尿病创面愈合。该文就细胞焦亡机制及细胞焦亡对糖尿病创面的影响、抑制细胞焦亡在糖尿病创面治疗中的潜在意义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小儿烧伤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
郑洋洋, 黄婷, 刘之慧, 刘军
2024, 40(8): 791-79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030-00157
摘要:
烧伤后的液体复苏对患儿的生存与预后至关重要,尽管小儿液体复苏原则与成人相似,但须充分考虑小儿独特的生理需求,防止液体复苏不足或过度。在临床实践中,因各项监测技术的普及,液体复苏不足可以被及时观察到,但液体复苏过度往往被忽视。而液体复苏过度可导致液体外渗,增加小儿烧伤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及不良预后等。该综述围绕烧伤小儿独特的病理生理特征及如何避免液体复苏过度而展开,以期为其合理补液提供参考。
成像技术在烧伤伤情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尚柳彤, 王肖, 李瑞欣, 李天然, 孙天俊
2024, 40(8): 796-80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012-00112
摘要:
烧伤伤情的准确评估复杂而困难。一些新型皮肤成像技术,如高光谱成像、单边磁共振成像、激光多普勒灌注成像等的出现,已使关于烧伤伤情评估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成像技术及医学影像学的不断进步,数字X线摄影、CT、磁共振成像及超声成像等医学影像学技术在评估烧伤伤情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有关烧伤影像学方面的研究报道仍较少,这可能源于用于烧伤评估的成像技术及诊断经验在部分医疗机构普及还不全面,且与烧伤相关的影像学表现复杂,缺乏特征性。该文主要针对近年来各种成像技术在烧伤伤情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求各种成像技术在烧伤伤情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