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4年  第40卷  第9期

指南与共识
成年严重烧伤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专家共识(2024版)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烧伤医学分会
2024, 40(9): 801-81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229-00078
摘要:
肠内营养是严重烧伤患者营养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为推动临床护士规范、安全、有效地实施肠内营养护理,该共识编写组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德尔菲法为指导,围绕成年严重烧伤患者肠内营养的适应证与启动时机、医院感染控制、营养风险筛查、吞咽功能评估、胃肠道功能评估、能量评估、喂养途径、输注管理、血糖管理、营养状况监测、营养过渡等11个主题进行文献检索、质量评价、证据综合、专家函询,制订了《成年严重烧伤患者肠内营养护理专家共识(2024版)》,为护士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专家论坛
毁损性创面修复重建技术及策略探索
胡大海, 张月
2024, 40(9): 812-81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807-00296
摘要:
毁损性创面组织损伤严重,修复重建复杂困难,功能和外形难以达到理想治疗目标。近年来毁损性创面修复重建已受到广泛关注,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一些关键技术瓶颈依然有待探索突破,完善有效的救治策略仍需创建规范。该文从毁损性创面概念、病因诊治、伤情评估、修复重建原则和技术方法,以及尚待解决的重点疑难问题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希望引起同道的关注和探讨,为进一步提高毁损性创面修复重建能力和优化疗效提供借鉴。
论著·毁损性创面
游离组织瓣修复巨大毁损性烧伤创面的策略及临床效果
张伟, 张卫东, 陈斓, 谢卫国, 杨飞, 徐军辉, 刘峰
2024, 40(9): 818-82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609-00218
摘要:
  目的  探讨游离组织瓣修复巨大毁损性烧伤创面的策略及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4年6月—2023年10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有53个符合入选标准的巨大毁损性烧伤创面的51例烧伤患者,其中男47例、女4例,年龄21~77岁。清创后需组织瓣修复的创面面积为20.0 cm×12.5 cm~50.0 cm×15.0 cm,急诊、早期、延期采用组织瓣修复创面。采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6个头面颈部创面、5个上肢创面和1个下肢创面,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11个上肢创面和6个下肢创面,采用脐旁穿支皮瓣修复7个上肢创面、5个下肢创面和2个面颈部创面,采用下腹部皮瓣修复1个下肢创面,采用腹股沟皮瓣修复2个面颈部创面、2个上肢创面和1个下肢创面,采用肩胛皮瓣修复1个上肢创面,采用截肢后弃去的上肢的“剔骨瓣”修复1个躯干创面,采用大网膜瓣修复3个头面颈部创面、3个下肢创面和1个上肢创面。采用前述组织瓣联合移植修复4个创面,采用前述组织瓣分次移植修复3个创面。切取的单个组织瓣面积为15.0 cm×5.0 cm~45.0 cm×25.0 cm。根据情况增加动脉和静脉吻合以改善组织瓣循环。将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头部刃厚皮修复。记录治疗期间患者全身情况,术后观察组织瓣成活情况、受区创面愈合情况、保肢情况、供瓣区创面愈合情况和皮片存活情况。随访观察受区创面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使用臂、肩、手残障评分表对保肢成功后的上肢功能进行评分,使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评估下肢保肢成功患者的负重行走能力,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评价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  结果  治疗期间,1例头部电烧伤患者脑水肿加重,形成脑疝再次昏迷,经脱水、激素等治疗后苏醒,遗留右侧肢体不完全偏瘫;4例患者的休克症状加重,经补液抗休克并输入胶体后逐渐得到控制;1例患者于组织瓣移植术后发生出血性休克,经补液并输入红细胞悬液后得到纠正。术后3个组织瓣出现血管危象,经探查后2个成活、1个最终坏死;2个组织瓣部分坏死、5个组织瓣边缘少许坏死,均经组织瓣修整+负压封闭引流(VSD)+植皮治疗后愈合;其余组织瓣全部成活。术后12个受区创面残留坏死组织,经清创+VSD+植皮治疗后愈合;剩余41个受区创面愈合良好。39例患者的40个肢体创面中,5例患者的3个上肢和2个下肢截肢,其余34例患者的35个肢体保肢成功。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移植皮片均存活良好。随访6~52个月,所有毁损的头面颈部和躯干创面均修复良好,7个肢体创面于术后3~9个月再发溃烂,经清创引流和组织瓣修整后愈合。末次随访时,保肢成功的22个上肢功能评分为0~100分(平均50分),13个下肢保肢成功的12例患者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评级为Ⅴ级者8例、Ⅳ级者2例、Ⅲ级者2例,患者对疗效非常满意者33例、比较满意者12例、不太满意者6例。  结论  经全身情况的系统评估和治疗,选择合适修复时机,采用恰当的组织瓣修复巨大毁损性烧伤创面,有利于保障治疗安全、提高修复效果、减少供区损伤,最终获得修复效果的最大化。
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创面的组织瓣修复策略
李罡, 张志, 孙敬恩, 林伟华, 李孝建
2024, 40(9): 828-83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515-00176
摘要:
  目的  探讨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创面的组织瓣修复策略。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1月—2023年12月,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收治1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不同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创面面积(以下简称头皮缺损面积)的患者,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17~59岁。清创后,头皮缺损面积为1 cm×1 cm~25 cm×25 cm。针对头皮缺损面积<9 cm2且周围头皮局部条件较好的患者,采用局部皮瓣(面积为2 cm×2 cm~5 cm×5 cm)进行创面修复;将皮瓣供区创面拉拢缝合,若缝合张力较大则取头部皮片进行创面修复。对于头皮缺损面积>9 cm2且≤1/4头皮总面积的患者,采用扩张皮瓣(面积为5 cm×3 cm~12 cm×12 cm)进行创面修复;将皮瓣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对于头皮缺损面积>1/4头皮总面积且≤1/2头皮总面积的患者,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面积为9 cm×7 cm~29 cm×14 cm)进行创面修复;将皮瓣供区创面分层缝合,若张力较大则移植同侧大腿皮片进行修复。对于头皮缺损面积>1/2头皮总面积的患者,采用游离大网膜瓣(面积为28 cm×23 cm~29 cm×26 cm)+大腿皮片进行创面修复,并直接缝合切取大网膜瓣造成的腹部切口。记录术中移植的组织瓣类型。术后,观察组织瓣及受区移植皮片成活情况、皮瓣供区创面/切取大网膜瓣造成的腹部切口愈合情况。随访时,观察组织瓣成活情况、皮瓣供区创面/切取大网膜瓣造成的腹部切口瘢痕增生情况。末次随访时,复查头部CT评估颅骨有无坏死。  结果  针对本组病例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创面,4例患者采用局部皮瓣修复,其中2例患者采用局部V-Y推进皮瓣修复,2例患者采用局部双蒂拱顶石皮瓣修复,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5例患者采用扩张皮瓣修复,其中1例患者埋置2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4例患者埋置1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术后扩张皮瓣均完全成活。7例患者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术后6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1例患者皮瓣远端坏死,经清创拉拢缝合后愈合良好。2例患者采用游离移植大网膜瓣+大腿皮片修复,术后大网膜瓣和受区移植皮片均存活良好。术后,皮瓣供区创面/切取大网膜瓣造成的腹部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24个月,组织瓣均存活良好,无颅骨外露;皮瓣供区创面/切取大网膜瓣造成的腹部切口瘢痕增生不明显。末次随访时,复查CT显示所有患者颅骨均无坏死。  结论  根据头皮缺损面积从小至大依次选择局部皮瓣、扩张皮瓣、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游离大网膜瓣+皮片修复创面,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携带神经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电烧伤后期神经缺损的临床效果
周健, 郑玉岑, 陈伟, 常树森, 魏在荣, 聂开瑜, 张芳
2024, 40(9): 835-84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520-00187
摘要:
  目的  探讨携带神经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电烧伤后期神经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12月—2023年5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腕部电烧伤后期神经缺损致手部感觉功能障碍患者,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7~48岁。正中神经、尺神经均缺损者4例,仅正中神经缺损者1例,神经缺损长度为5~12 cm。对4例患者行携带腓肠神经和腓浅神经的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1例患者行仅携带腓肠神经的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将皮瓣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1例患者合并肌腱粘连,同期行肌腱粘连松解;3例患者合并腕屈肌肌群缺损,其中同期行自体肌腱移植者2例、Ⅱ期行股薄肌肌皮瓣屈指功能重建者1例;1例患者合并腕关节屈曲挛缩,Ⅱ期行挛缩松解。术后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记录皮瓣供受区切口/缝合口愈合时间及手部感觉恢复时间。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供区瘢痕形成情况及足部感觉缺失情况;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手部肌腱、神经修复评定标准,分别评价屈指肌力和手指感觉功能。  结果  患者术后获随访12~24个月,所有患者皮瓣均成活,皮瓣供受区切口/缝合口愈合时间均约为2周,手部感觉在术后6个月内恢复。末次随访时,小腿供区遗留线性瘢痕,足背遗留部分皮肤感觉障碍,无皮肤破溃,不影响穿鞋及行走;屈指肌力评定为4级者1例、3级者3例、2级者1例;手部感觉功能评定为S3+级者4例,皮肤两点辨别觉距离为8~11 mm;手部感觉功能评定为S3级者1例,皮肤两点辨别觉距离为13 mm。  结论  采用携带神经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电烧伤后期神经缺损,手部感觉在6个月内恢复,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足背仅有部分区域感觉减退;结合屈指功能重建,能有效改善手部整体功能。
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并携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毁损性创面并重建功能的效果
葛成伟, 蒋国栋, 程俊楠, 郭礼平, 车志刚, 袁松, 巨积辉
2024, 40(9): 842-84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508-00163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并携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毁损性创面并重建功能的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2年1月—2023年3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1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合并伸肌腱缺损的手足毁损性创面患者,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3~63岁。创面位于手部者12例、足部者4例。伸肌腱缺损根数为1~5根,缺损长度为2.5~6.0 cm。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1.0 cm×5.5 cm~29.0 cm×9.5 cm,采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并携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12.0 cm×6.5 cm~30.0 cm×11.0 cm;用阔筋膜修复缺损伸肌腱,阔筋膜切取面积为8.0 cm×3.0 cm~12.0 cm×8.0 cm。将15例患者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1例患者皮瓣供区创面采用下腹部中厚皮片覆盖。术后1周内,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皮瓣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术后随访,统计行修薄整形术或肌腱松解术的患者数。末次随访时,评定手部及足部移植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评定皮瓣修复疗效,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部功能。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的伤指总主动活动度及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的足部功能。  结果  2例患者术后出现皮瓣动脉危象,经及时探查后皮瓣成活,其余患者术后皮瓣存活良好;供受区术后未见明显瘢痕增生或破溃。所有患者获得随访8~16个月,其中6例患者于术后6~7个月行皮瓣修薄整形术,4例患者于术后3~6个月行肌腱松解术。末次随访时,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达S1级者5例、S2级者11例,两点辨别觉仅有1个点;皮瓣修复疗效评分为80~91分,评定为优者5例、良者9例、可者2例;手部功能评定为优者5例、良者5例、可者2例。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建伤指/趾主动伸直功能,末次随访时的伤指总主动活动度为(225±22)°,明显高于术前的(117±20)°(t=119.59,P<0.05);末次随访时的足部功能评分为(86±7)分,明显高于术前的(29±7)分(t=222.68,P<0.05),足部功能评定为优者2例、良者1例、可者1例。  结论  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切取操作相对简单,修复手足创面后外观和功能良好,皮瓣供受区均无明显瘢痕增生。皮瓣携带的阔筋膜可同期修复伸肌腱缺损,改善指/趾体活动。
论著
P311在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衡雪, 李步潆, 高世杰, 卢长金, 张小容, 胡晓红, 罗高兴, 李海胜
2024, 40(9): 849-856.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215-00245
摘要:
    目的   探讨P311在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Fb)向肌Fb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取6只2 d龄雄性C57BL/6小鼠,采用酶解法提取皮肤Fb,并常规培养传代。取第1~3代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转染空载腺病毒的空载体组、转染P311高表达腺病毒的P311组、转染P311高表达腺病毒和心肌素相关转录因子A(MRTF-A)小干扰RNA(siMRTF-A)的P311+siMRTF-A组。培养72 h后,对3组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RTF-A、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血清应答因子(SRF)的蛋白表达,行胶原凝胶收缩实验并计算72 h凝胶收缩率,以上实验样本数均为3;取空载体组和P311组细胞,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细胞质及细胞核内MRTF-A和SRF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4。    结果   培养72 h后,空载体组、P311组、P311+siMRTF-A组细胞增殖活力相近(P>0.05)。培养72 h后,与空载体组比较,P311组细胞中MRTF-A、α-SMA和SRF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P311+siMRTF-A组细胞中MRTF-A和SRF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P311组比较,P311+siMRTF-A组细胞中MRTF-A、SRF和α-SMA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展示细胞收缩能力的P311组的72 h凝胶收缩率为(84.8±6.2)%,明显高于空载体组的(27.8±2.6)%和P311+siMRTF-A组的(24.7±3.2)%(P值均<0.05);空载体组和P311+siMRTF-A组的72 h凝胶收缩率相近(P>0.05)。培养72 h后,P311组细胞内、细胞质内MRTF-A(t值分别为5.86、3.77,P<0.05)和SRF的蛋白表达(t值分别为3.95、3.97,P<0.05)均明显高于空载体组,2组细胞核内MRTF-A和SRF的蛋白表达均相近(P>0.05)。    结论   P311可通过MRTF-A促进小鼠皮肤Fb向肌Fb分化,进而参与瘢痕形成。
成年特重度烧伤患者首次手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
蒋南红, 谢卫国, 王德运, 褚志刚, 席毛毛, 周锦秀, 李凤
2024, 40(9): 857-86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329-00111
摘要:
  目的  探讨成年特重度烧伤患者首次手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8年1月1日—2023年3月31日,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2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成年特重度烧伤患者,其中男158例、女53例,年龄24~81岁。根据首次手术后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将患者分为术后心房颤动(POAF)组(23例)和非POAF组(188例)。收集POAF组患者首次手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治疗方式以及发生次数>1次的患者数。收集2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烧伤类型、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情况、基础疾病情况、机械通气情况、脓毒症情况;首次手术前电解质紊乱情况及血液指标水平;手术时长和手术方式等首次手术相关情况;首次手术中容量变化及生命体征,包括液体输注总量、输血总量、失血量、低血压和低体温情况;术后低体温情况;首次手术前和手术后第1天的炎症指标水平,包括降钙素原水平、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比值;入院30 d内死亡情况。筛选成年特重度烧伤患者首次手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POAF组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时间为首次手术后2(2,4)h,心房颤动的持续时间为16(6,26)h。予21例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予2例患者心脏电复律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心房颤动转为窦性心律。3例患者心房颤动发生次数>1次。POAF组患者的年龄为59(42,70)岁、烧伤总面积为90%(70%,94%)体表总面积(TBSA),均明显大于非POAF组患者的48(38,56)岁、70%(60%,83%)TBSA(Z值分别为-2.64、-3.56,P<0.05)。与非POAF组比较,POAF组患者吸入性损伤发生率更高(χ2=4.45,P<0.05),首次手术中液体输注总量和输血总量均明显增多(Z值分别为-3.98、-3.75,P<0.05),首次手术中低体温和术后低体温发生率均明显升高(χ2值分别为8.24、18.72,P<0.05),首次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天降钙素原水平、首次手术后第1天NLR均明显升高(Z值分别为-3.03、-2.19、-2.18,P<0.05),首次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天淋巴细胞计数(Z值分别为-2.07、-2.60,P<0.05)、血小板计数(Z值分别为-3.35、-3.58,P<0.05)均明显降低,入院30 d内病死率明显升高(χ2=4.03,P<0.05)。2组患者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烧伤总面积和术中低体温均是成年特重度烧伤患者首次手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8、1.07、4.18,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3~1.12、1.03~1.11、1.48~11.80,P<0.05)。  结论  年龄、烧伤总面积和术中低体温为成年特重度烧伤患者首次手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心房颤动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
负载锌离子的复合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的作用及机制
潘泽平, 石云龙, 袁志强, 彭毅志, 安中莲, 乐率, 龚雅利
2024, 40(9): 866-87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120-00200
摘要:
  目的  探讨负载锌离子的复合水凝胶(以下简称含锌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制备聚(甘油癸二酸酯)-共-聚乙二醇-共聚-邻苯二酚/季铵化壳聚糖水凝胶(以下简称单纯水凝胶)和在单纯水凝胶的基础上添加锌离子的疏松多孔且具有良好黏附性的固态含锌水凝胶。计算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浸泡14 d后含锌水凝胶中锌离子的释放率。检测用单纯水凝胶、含锌水凝胶、PBS培养2 h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浓度。利用酶标仪检测单纯水凝胶、含锌水凝胶、PBS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的清除率,反映清除氧自由基能力。测量用单纯水凝胶、含锌水凝胶、PBS培养24 h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形成的血管长度。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用单纯水凝胶、含锌水凝胶、PBS培养24 h后L929细胞的活力。将小鼠红细胞悬液分为用PBS处理的空白对照组和用相应溶液处理的单纯水凝胶组、含锌水凝胶组和Triton X-100组,利用酶标仪检测孵育2 h后红细胞的溶血情况并计算溶血率。以上实验样本数均为3。取21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在背部脊柱对称位置各制备1个用MRSA感染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小鼠分为滴加PBS的空白对照组和用相应水凝胶处理的单纯水凝胶组和含锌水凝胶组。伤后3 d,检测空白对照组、单纯水凝胶组、含锌水凝胶组小鼠创面中的细菌浓度,样本数为4。于伤后0(即刻)、3、7、14 d,大体观察小鼠创面感染情况并计算伤后3、7、14 d创面愈合率,样本数为5。伤后14 d,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检测小鼠创面中的新生上皮和胶原生成情况,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创面中血管新生及M2型巨噬细胞分布情况。  结果  浸泡14 d后,含锌水凝胶中锌离子的释放率为(70.5±4.6)%。与用含锌水凝胶比较,用PBS和单纯水凝胶培养2 h后细菌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含锌水凝胶对DPPH的清除率明显高于PBS、单纯水凝胶(P值均<0.05)。与用PBS比较,用含锌水凝胶培养24 h后HUVEC形成的血管长度明显增长(P<0.05)。与用含锌水凝胶比较,用PBS和单纯水凝胶培养24 h后L929细胞的活力均明显降低(P<0.05)。孵育2 h后,与Triton X-100组相比,空白对照组、单纯水凝胶组、含锌水凝胶组红细胞的溶血率均显著降低(P<0.05);而后3组的红细胞溶血率相近(P>0.05)。伤后3 d,含锌水凝胶组小鼠创面中的细菌浓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水凝胶组(P值均<0.05)。伤后3~14 d,3组小鼠创面均逐渐愈合,含锌水凝胶组小鼠伤后14 d创面基本愈合。伤后7 d,含锌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愈合率为(72.4±8.4)%,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水凝胶组的(31.6±6.7)%、(44.7±5.4)%(P值均<0.05)。伤后14 d,含锌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愈合率为(92.7±4.3)%,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73.5±7.4)%,P<0.05。伤后14 d,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水凝胶组相比,含锌水凝胶组小鼠创面的新生表皮长度更长、厚度更厚,胶原沉积更多,新生血管和M2型巨噬细胞分布更丰富。  结论  含锌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清除氧自由基能力和体内外抗菌效果、促血管生成能力,可持续缓释锌离子,促进创面再上皮化及胶原合成,从而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愈合。
论著·护理专栏
情景模拟联合清单式教学在烧伤科护理实习生临床决策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罗维, 罗佳, 黄玉群, 陈羽, 黎宁
2024, 40(9): 876-88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425-00152
摘要:
  目的  探讨情景模拟联合清单式教学在烧伤科护理实习生(以下简称护生)临床决策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将2023年7月—2024年3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本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实习的53名符合入选标准的护生,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常规组[25名,男5名、女20名,年龄(21.6±0.8)岁]和联合组[28名,男6名、女22名,年龄(21.2±1.3)岁]。对常规组、联合组护生分别采用常规教学、常规教学基础上的情景模拟联合清单式教学进行临床决策能力培训。培训前后对护生进行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采用护理专业本科生临床决策能力测量问卷测评护生临床决策能力。培训后,采用本院的带教老师满意度调查问卷、护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调查带教老师对护生学习情况的满意度和护生对带教老师教学情况的满意度。  结果  培训后,联合组护生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得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Z值分别为-5.73、-6.26,P<0.05);常规组、联合组护生培训后理论考试(Z值分别为-6.07、-6.45,P<0.05)和技能考核得分(Z值分别为-6.08、-6.48,P<0.05)均明显高于培训前。培训后,联合组护生临床决策能力总得分及临床环境适应性、临床思维、护患沟通能力、综合基础素质得分[97.00(95.42,98.02)、18.00(17.00,19.00)、25.00(24.10,27.00)、19.00(18.00,20.75)、20.00(19.00,21.75)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87.90(86.30,90.30)、16.00(14.50,17.00)、24.00(22.35,25.00)、17.00(15.00,18.00)、17.50(16.00,20.00)分,Z值分别为-6.24、-3.45、-2.90、-3.68、-3.27,P<0.05]。联合组护生培训后临床决策能力总得分及临床环境适应性、临床思维、知识结构、护患沟通能力、综合基础素质得分均明显高于培训前(Z值分别为-6.43、-5.21、-5.44、-4.31、-5.02、-6.32,P<0.05);常规组护生培训后除护患沟通能力得分(P>0.05)外,临床决策能力总得分及临床环境适应性、临床思维、知识结构、综合基础素质得分均明显高于培训前(Z值分别为-6.06、-5.06、-5.71、-3.76、-5.90,P<0.05)。培训后,带教老师对联合组护生学习情况的满意度总评分及学习能力、专业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Z值分别为-4.55、-5.45、-3.21,P<0.05),联合组护生对带教老师教学情况的满意度总评分及教学能力、专业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Z值分别为-5.95、-5.99、-5.34,P<0.05)。  结论  情景模拟联合清单式教学可有效提高烧伤科护生的理论和技能水平、临床思维、护患沟通能力,并提升教学满意度。
综述
负压伤口疗法在游离皮瓣移植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邓雅萍, 邓呈亮
2024, 40(9): 885-89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106-00181
摘要:
负压伤口疗法(NPWT)是一种利用持续性真空负压管理创面的方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创面的治疗。局部应用NPWT技术可清除创面渗出物,减少细菌感染,刺激血管和肉芽组织形成等,为游离皮瓣移植提供良好的基底。然而,对于游离皮瓣移植术后是否行NPWT存在争议。研究表明,NPWT联合游离皮瓣移植治疗具有促进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的作用;在皮瓣供区创面使用NPWT可以减小创面张力,促进创面愈合,还能改善色素沉着。该文对NPWT在游离皮瓣移植术中的临床应用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为两者的联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生物材料表界面地貌结构及理化特性对巨噬细胞的影响及其在创面愈合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惟, 邵佳鸣, 杨敏, 柳欢, 韩春茂, 王新刚
2024, 40(9): 891-896.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110-00190
摘要: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组织稳态和疾病进展中起关键作用。研发可调控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免疫系统的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领域极具应用前景。该文从材料学角度探讨如何设计生物材料的表界面地貌结构或理化特性,从而调控巨噬细胞的命运,如活化、极化、黏附、迁移、增殖和分泌;同时探讨如何将这些具有免疫调控功能的生物材料应用于创面愈合领域。此外,该文还提出生物材料在免疫调控应用中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非洲烧伤救治
2022版埃塞俄比亚《烧伤患儿创面处理过程中的程序化疼痛管理和镇静的循证实践指南》解读
刘丽丽, 丁亚平, 夏姗姗, 张晨美
2024, 40(9): 897-90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216-00060
摘要:
儿童是烧伤高发人群,严重烧伤导致患儿皮肤生理结构遭到破坏,造成的疼痛极为剧烈。烧伤患儿极易产生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影响治疗及康复效果。因此,控制疼痛和焦虑在烧伤患儿的管理中非常关键。埃塞俄比亚烧伤康复专家组成员经过系统的文献检索与评价于2022年在《Annals of Medicine and Surgery》杂志上发表了《烧伤患儿创面处理过程中的程序化疼痛管理和镇静的循证实践指南》,指导临床更加科学规范地进行相关疾病管理。该文旨在使我国临床医护人员了解相关最新证据,为有效管理烧伤患儿疼痛和伴随的焦虑、规范相关实践操作提供思路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