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27卷  第1期

院士论坛
对组织再生和再生医学发展的再思考
付小兵
2011, 27(1): 1-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01
摘要:
组织再生是21世纪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作为转化医学的典型案例受到高度重视。组织再生虽然具有巨大的社会需求,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基本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尚未完全阐明和解决。笔者就再生医学相关研究和转化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消息
关于评选第五届黎鳌烧伤医学基金奖励的通知
2011, 27(1): 2-2.
摘要:
“黎鳌烧伤医学基金”由我国烧伤学科创始人之一黎鳌院士生前倡议,旨在鼓励热爱祖国、医德医风高尚、对推动烧伤医学作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也是为纪念黎鳌院士而设立的专项奖励基金。凡年龄在55岁以下、符合下列基本条件者均可申报。
2011年第八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征文通知
2011, 27(1): 9-9.
摘要:
由《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及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山西省烧伤救治中心)承办,以再生医学与转化医学为主题的“第八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专题学术组稿会),定于2011年6月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
《烧伤代谢营养学》一书出版
2011, 27(1): 31-31.
摘要:
《烧伤代谢营养学》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9年11月出版发行,全书22章85万字,定价98元,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名誉主编黎介寿院士,主编汪仕良教授、邓诗琳教授。
第八届西南地区烧伤整形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2011, 27(1): 39-39.
摘要:
2010年8月12—14日,第八届西南地区烧伤整形学术会议在贵阳举行,来自云南、贵州、四川、广西、西藏及重庆市烧伤整形学术界的200余名同道参加大会。会议期间进行了换届选举,产生委员65人。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副所长彭毅志教授当选为新一届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有孔豫苏、王珍祥、王润秀、王继华、付晋风、岑瑛、郭力、程黛薇、潘宁、
专家论坛
重视烧伤后淋巴循环系统的研究
王德昌
2011, 27(1): 3-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02
摘要:
1淋巴循环系统(lymphatic circulation system)概述; 淋巴循环系统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以外的另一重要体液循环系统和重要的免疫系统,它由淋巴管道(lymphatic vessel)、淋巴组织(lymphatic tissue)和淋巴器官(lymphatic organ)等组成。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有80%~90%的组织液被重吸收回流入血,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可直接使用英文缩写的常用词汇
2011, 27(1): 5-5.
摘要:
本刊对大家较熟悉的以下常用词汇,允许直接使用英文缩写(按英文首字母排序),即在文中首次出现时可不标注中文。
《中华烧伤杂志》摘要撰写要求
2011, 27(1): 36-36.
摘要:
摘要是对一篇论文的总结,是对论著清楚、精确的概括。为了便于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本刊论著类文章的中英文摘要部分,采取国际通用的结构式表述。摘要的字数原则上不限,在保证充足信息量的前提下,尽量简化叙述。结构式摘要分“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部分,现将各部分的撰写要求分述如下。
关于启用新版《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投送介绍信及授权书》的通知
2011, 27(1): 36-36.
摘要:
为了顺应新形势下期刊数字化及国际化发展的新要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决定自2011年1月起,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启用新版《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投送介绍信及授权书》。请作者登陆《中华烧伤杂志》网站(http://www.zhsszz.org),下载《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投送介绍信及授权书》电子版(中英文),签名盖章后邮寄至编辑部。
关于论文采用不同文种进行再次发表的规定
2011, 27(1): 53-53.
摘要:
根据国际惯例(参考《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符合以下条件的论文,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允许并接受同一研究的有关论文采用不同语种再次发表。
专家述评
组织再生是烧伤组织修复的重要手段
黄跃生
2011, 27(1): 6-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03
摘要:
再生医学(regenerative medicine)是通过研究机体的正常组织特征与功能、创伤修复与再生机制、干细胞分化机制,寻找有效的生物治疗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以改善或恢复损伤组织和器官功能的科学。
创面治疗中心建设的实践
付小兵
2011, 27(1): 8-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04
摘要:
创面治疗中心的建设既是顺应我国疾病谱变化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本世纪初,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组织修复专业委员会(组)的几位主要成员,曾讨论过在中国建立创面治疗中心的可能性,2005年提出建设规范化和具有示范意义的创面治疗中心的设想,
再生医学
异体颗粒状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大鼠皮肤缺损创面效果观察
左海斌, 彭代智, 郑必祥, 陈博, 刘小玲, 王勇, 周灵
2011, 27(1): 10-1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05
摘要:
目的观察异体颗粒状脱细胞真皮基质(PADM)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大鼠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只SD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于2组大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实验组创面复合移植SD大鼠异体PADM(扩张比10:5)及厚度0.20mm的自体刃厚皮,对照组创面仅移植厚度0.20mm自体刃厚皮。术后2周起打开敷料观察大鼠创面愈合情况。术后2、3、4、6、8、12、20周计算2组创面移植皮片成活率、收缩率(或扩张率)。术后20周取2组创周正常皮肤及创面皮肤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胶原纤维束结构,测量胶原纤维束直径和间隙率;用天狼星红染色法观察I、Ⅲ型胶原分布情况,测量I、Ⅲ型胶原含量及其比值。对实验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Levene检验、t’检验。结果(1)术后2周,实验组大鼠创面移植皮片成活率[(76.1±13.1)%]低于对照组[(94.5±1.3)%,t’=3.440,P=0.018]。术后3周,实验组创面移植皮片收缩率[(34±8)%]明显大于对照组[(16±12)%,t=-3.211,P=0.009];术后8周,2组移植皮片扩张率接近一致。(2)HE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显示,与大鼠创周正常皮肤比较,对照组移植皮片胶原纤维束呈均质化改变,胶原纤维纤细,排列紊乱;实验组移植皮片胶原纤维束结构、排列更接近创周正常皮肤,可见未完全降解的PADM。与对照组创面皮肤胶原纤维束直径[(7.3±1.4)um]、间隙率[(17±4)%]、I型胶原含量[(68.1±8.4)%]、Ⅲ型胶原含量[(32.0±8.4)%]以及I、Ⅲ型胶原比例(2.3±1.0)比较,实验组胶原纤维束更粗[(9.6±0.8)um,t=-3.562,P=0.005],间隙率更大[(24±5)%,t=-2.760,P=0.020],I型胶原含量更高[(80.2±5.4)%,t=-2.981,P=0.014],Ⅲ型胶原含量更低[(19.8±5.4)%,t=2.981,P=0.014],I、Ⅲ型胶原比例更高(4.3±1.2,t=-3.204,P=0.009)。实验组创面皮肤上述胶原相关指标更接近于创周正常皮肤水平。结论异体PADM在体内作为真皮再生模板,有助于改善自体刃厚皮所修复的大鼠皮肤缺损创面中真皮胶原纤维束的结构,提高再生真皮组织的成熟度。
聚乳酸-羟基乙酸编织网/胶原-壳聚糖真皮替代物的设计及生物学性能初步评价
王新刚, 有传刚, 孙华凤, 胡信雷, 韩春茂, 张莉萍, 郑玉蓉, 李齐寅
2011, 27(1): 16-2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06
摘要:
目的设计并构建一种含有编织网的连续性真皮再生模板,并初步评价其生物学性能。方法采用冷冻-冻干法将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编织网整合到胶原-壳聚糖支架(CCS)中,形成PLGA编织网/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PCCS),对比PLGA编织网、PCCS、CCS微观形态及机械强度。将PCCS及CCS分别埋植于18只SD大鼠皮下(PCCS组、CCS组,每组9只大鼠)。术后1、2、4周取埋植部位皮肤标本,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用CD68抗体对巨噬细胞染色),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68、髓过氧化物酶(MPO)、IL-1B、IL—10的蛋白含量。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含有编织网的PCCS具有类似CCS的三维多孔结构;PLGA编织网与PCCS的机械强度分别为(3.07±0.10)、(3.26±0.15)MPa,明显优于CCS[(0.42±0.21)MPa,F=592.3,P〈0.0001]。PCCS组约在术后2周完成全层组织长入,CCS组于术后4周才实现这一过程。PCCS组、CCS组均出现巨噬细胞聚集的现象,在术后2周达到高峰,且CCS组可见更多数量的巨噬细胞浸润。术后2周,PCCS组IL-10蛋白含量高于CCS组,而CD68、MPO、IL-1β蛋白含量则低于CCS组(t=-4.06—2.89,P〈0.05或P〈0.01)。结论支架的三维结构与机械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诱导组织再生中非常重要。PCCS连续性真皮再生模板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合适的三维多孔结构和快速诱导组织、细胞及血管长人的潜能,作为真皮替代物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外敷氨基胍霜剂对糖尿病大鼠皮肤组织的影响
田鸣, 青春, 曹晓赞, 牛轶雯, 陆树良
2011, 27(1): 21-2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07
摘要:
目的观察外敷氨基胍霜剂对糖尿病大鼠皮肤组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形成、Kc细胞增殖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硬脂酸、液状石蜡、凡士林、羊毛脂、肉豆蔻酸异丙酯、甘油、50g/L尼泊金醇、盐酸氨基胍等试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氨基胍霜剂,以不含有氨基胍的霜剂为基质。取健康大鼠背部皮肤,分别用5、10g/L氨基胍霜剂和5g/L氨基胍+10g/L氮酮霜剂处理,于用药后2、4、7、10、12、24h测定药物透皮效果。将3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糖尿病组8只、氨基胍治疗组8只、基质治疗组8只。后3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mg/kg,诱导糖尿病模型;对照组大鼠注射0.05mmol/L柠檬酸缓冲液。注射1周后,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组大鼠不行任何治疗,氨基胍治疗组与基质治疗组大鼠背部分别连续外用10g/L氨基胍霜剂与基质治疗4周。取各组皮肤组织,胶原提取液荧光强度检测法测定AGE含量,流式细胞仪分析表皮KC周期,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总抗氧化能力、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对实验数据行t检验。结果10g/L氨基胍霜剂透皮效果优于5g/L氨基胍和5g/L氨基胍+10g/L氮酮的霜剂。1只基质治疗组大鼠未诱导成功。建模后4周,糖尿病组与氨基胍治疗组大鼠分别死亡4只和1只。糖尿病组大鼠皮肤组织AGE含量为每毫克羟脯氨酸(OHP)中(36.8±2.6)U,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每毫克OHP中(24.6±2.7)u(t=7.2,P〈0.01);氨基胍治疗组AGE含量为每毫克OHP中(28.6±3.7)u,明显低于糖尿病组(t=-3.9,P〈0.05);基质治疗组AGE含量[每毫克OHP中(32.2±5.2)U]与糖尿病组相近(t=1.6,P〉0.05)。糖尿病组大鼠S期KC比例为(5.3±0.6)%,低于正常对照组的(7.6±0.9)%(t=4.50,P〈0.01);氨基胍治疗组大鼠S期和G2/M期KC比例均明显高于糖尿病组(t值分别为6.80、3.17,P值均小于0.01);基质治疗组大鼠S期KC比例[(9.2±1.5)%]显著高于糖尿病组(t=4.90,P〈0.01)。糖尿病组大鼠皮肤组织氧化应激指标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SOD和MP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3.7,P值均小于0.05);氨基胍治疗组各氧化应激指标含量均较糖尿病组降低,其中SOD含量显著低于糖尿病组(t=-1.4,P〈0.05);基质治疗组MDA、MPO含量显著低于糖尿病组(t值分别为2.6、2.9,P值均小于0.05)。结论外用氨基胍霜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糖尿病大鼠皮肤组织中AGE的形成,改善表皮KC细胞增殖能力,适当降低皮肤组织氧化应激状态;单用霜剂基质也可适当降低皮肤组织氧化应激状态。
基因芯片技术筛选人不同发育阶段表皮干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蓝蔚, 刘德伍, 李国辉, 毛远桂, 陈桦, 易先锋, 王联群, 彭燕, 钟清玲
2011, 27(1): 26-3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08
摘要:
目的分析人不同发育阶段表皮干细胞基因表达变化特征,探讨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收集胎龄28~32周胎儿、4~12岁少儿、35~55岁成人3组正常皮肤组织标本,每组10例。采用胰蛋白酶和乙二胺四乙酸联合消化法分离表皮,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分离、纯化表皮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行整合素β1、角蛋白19单克隆抗体检测鉴定。Trizol一步法分别提取各组细胞总RNA,琼脂糖甲醛变性凝胶电泳质检。制备探针并与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对芯片图像进行分析,以2倍差异表达值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选择明显上调或下调的基因,用实时RT—PCR技术进一步验证相关基因。结果与少儿组比较,成人组差异表达基因1808个,其中上调的基因1089个、下调的基因719个,已知基因1462个、未知基因346个。少儿组样本与胎儿组比较,差异表达基因4534个,其中上调的基因1783个、下调的基因2751个,已知基因3577个、未知基因957个。根据基因功能分类,成人组与少儿组差异表达基因可分为128类,少儿组与胎儿组差异表达基因可分为216类。1104个基因在胎儿组、少儿组与成人组样本中呈持续差异表达,根据基因功能分为32类。实验检测到持续差异表达基因中,有94个差异表达基因呈持续上调状,75个差异表达基因呈持续下调趋势。实时RT—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筛选结果一致。结论体外培养的胎儿、少儿与成人表皮干细胞基因表达谱有明显不同,其差异可能与不同发育阶段人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及皮肤创伤修复能力不同密切相关。
胰岛素干预后脂肪干细胞旁分泌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折涛, 胡大海, 张彦刚, 胡晓龙, 张万福, 刘佳琦, 蔡维霞, 张战凤
2011, 27(1): 32-3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09
摘要:
目的了解胰岛素刺激后脂肪干细胞(ADSC)旁分泌因子的变化及其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1)分离培养人ADSC,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胰岛素刺激组(含终浓度1×10 -7mol/L胰岛素的无血清DMEM培养液培养)和对照组(未加胰岛素的无血清DMEM培养液培养),每组6孔。3d后收集ADSC培养上清液(ADSC—CM),ELISA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量。(2)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将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均采用内皮细胞专用培养液培养:胰岛素刺激ADSC—CM组,培养液中加入经胰岛素刺激后的ADSC—CM;无刺激ADSC—CM组,培养液中含无胰岛素刺激的ADSC—CM;胰岛素组,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10 -7 mol/L的胰岛素;空白对照组,培养液中不添加刺激因素。3d后噻唑蓝法测定HUVEC增殖情况,数据用吸光度值表示。(3)另取HUVEC同上分为4组,培养12h时,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双染色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4)另取HUVEC同上分为4组后,体外细胞划痕法测定划痕后12、24、36、48h时HUVEC迁移距离。对实验数据行t检验。结果(1)胰岛素刺激组VEGF、HGF含量分别为(643±64)、(930±68)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7±47)、(577±84)pg/mL(t值分别为18.869、18.475,P值均小于0.05)。(2)胰岛素刺激ADSC—CM组、无刺激ADSC—CM组吸光度值分别为0.847±0.042、0.798±0.022,均高于胰岛素组的0.665±0.028(t值分别为4.579、3.732,P值均小于0.01)及空白对照组的0.674±0.031(t值分别为3.761、4.073,P值均小于0.01);胰岛素刺激ADSC—CM组吸光度值较无刺激ADSC—CM组明显增高(t=2.576,P〈0.05)。(3)胰岛素刺激ADSC-CM组、无刺激ADSC—CM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8±1.9)%、(9.0±2.0)%,均明显低于胰岛素组的(30.4±6.0)%(t值分别为12.891、10.417,P值均小于0.05)和空白对照组的(31.4±7.4)%(t值分别为11.474、9.783,P值均小于0.05);无刺激ADSC—CM组细胞凋亡率高于胰岛素刺激ADSC—CM组(t=8.548,P〈0.05)。(4)划痕后36、48h时,胰岛素刺激ADSC—CM组、无刺激ADSC—CM组HUVEC迁移距离明显长于胰岛素组与空白对照组,且胰岛素刺激ADSC—CM组细胞迁移距离大于无刺激ADSC—CM组(t值分别为4.076、4.573,P值均小于0.05)。结论胰岛素干预后ADSC旁分泌能更有效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并抑制其凋亡,有利于组织血管化。
再生医学进展链接
由心肌祖细胞复合层分化的心肌再生
江旭品(编译), 黄跃生(审校)
2011, 27(1): 15-15.
摘要:
用胚胎干细胞进行的心肌再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因有导致畸胎瘤的潜在危险及细胞高死亡率而受到限制。新近研制出复合细胞层,由脂肪组织衍生的基底细胞和胚胎干细胞衍生的心肌祖细胞构成。胚胎丁细胞来源于同种恒河猴,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谱系,通过免疫磁性检测出SSEA-1(+)的心肌祖细胞,再将其置于基底细胞层。
来源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心肌细胞能够恢复大鼠梗死心脏的电机械功能
江旭品(编译), 黄跃生(审校)
2011, 27(1): 15-15.
摘要:
尽管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法具有公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但是在恢复梗死后心肌的电机械同步方面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细胞类型。本实验结果提示,在大鼠梗死的心肌中,心肌细胞及植入的间充质干细胞间存在组织异质性,致使心脏的电机械功能不完全同步,移植后存活率较低。佛波醇十四酸酯醋酸盐为蛋白激酶C激活剂,
氨基末端激酶1和细胞外信号反应激酶2在通透性屏障修复和创面愈合中的不同作用
童大力(编译), 黄跃生(审校)
2011, 27(1): 20-20. doi: 10.1016/j.ejcb.2010.10.017
摘要:
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也称应激激活蛋白激酶)和细胞外信号反应激酶(ERK),在免疫细胞与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成熟以及分化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作者研究了JNK和ERK单一亚型在皮肤通透性屏障修复和创面愈合中的特殊功能。将单纯JNK-1缺陷小鼠制成浅Ⅱ度创面(延迟通透性屏障修复)和Ⅲ度创面(延迟修复)。
皮肤修复新途径:不饱和脂肪酸调节创面愈合的免疫应答
童大力(编译), 黄跃生(审校)
2011, 27(1): 25-25. doi: 10.1016/j.imbio.2010.06.007
摘要:
创伤激活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但是针对特殊损伤仍然需要更为有效的药物。不饱和脂肪酸可调节免疫应答,本研究旨在评估其对创面愈合的疗效。制作BALB/c小鼠皮肤创面模型,分别以n-3脂肪酸(n-3脂肪酸组)、n-9脂肪酸(n-9脂肪酸组)和空载体(对照组)喂养5d。观察到相对于n-3脂肪酸组和对照组而言,n-9脂肪酸组小鼠在损伤处理后120h创面更小;
猪膀胱基质来源细胞外基质在严重慢性创面愈合中的临床应用
童大力(编译), 黄跃生(审校)
2011, 27(1): 25-25. doi: 10.1016/j.jcws.2010.11.002
摘要:
本研究纳入3例严重慢性创面患者,用于评估Matristem——一种来源于猪膀胱基质(UBM)的ECM支架,在促进经标准创面治疗后效果不佳的、严重慢性创面自然愈合方面的有效性。所有病例创面均在应用Matristem重复治疗几周后封闭;13周时所有患者创面完全上皮化,仅伴有少量瘢痕组织形成。这些前期结果,
原位再生医学中内源性再生技术的潜能
江旭品(编译), 黄跃生(审校)
2011, 27(1): 25-25.
摘要:
内源性再生技术是指将患者自体的生物学活性蛋白、生长因子及生物材料支架用于治疗,该技术为刺激、加速组织修复及骨再生提供了新途径。将纤维蛋白支架作为患者自体的、生物相容的可生物降解的给药体系,其多样性及生物相容性为个性化医疗提供了新视角。个性化医疗已经被用于众多的医疗及科研领域,包括牙科学、口腔种植学、整形外科学、溃疡治疗、
创面治疗中心建设
创面修复临床治疗机构现状与展望
吴军, 罗高兴
2011, 27(1): 37-3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10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创伤、老年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日益多发,并往往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创面问题。据统计,全世界有约1%的人口被持续性的创面问题所困扰,约5%的医疗费用花费在创面修复上。创面尤其是慢性难愈性创面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在美国,
伤口治疗中心建立与烧伤整形学科发展
刘毅
2011, 27(1): 40-4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11
摘要: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逐渐发生变化,由此也导致疾病谱出现相应改变。以糖尿病为例,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979年全国糖尿病协作组进行的覆盖全境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发病率为0.67%;
创面修复科与社区医疗联动机制的探索
谢挺, 葛敏, 陆树良
2011, 27(1): 43-4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12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疾病谱已发生显著变化。创面疾病是现今社会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创面形成涉及创伤、全身(局部)性疾病、人口老龄化等多种因素,累及人群广泛。多中心慢性创面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慢性创面高发年龄段为40~59岁(31%)和60~80岁(38%),
伤口诊疗中心建设模式探讨
沈月宏, 韩春茂, 陈国贤, 胡行
2011, 27(1): 45-4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13
摘要:
伤口诊疗的历史也是外科学发展的历史,从史前人类就开始进行伤口治疗。伤口治疗的发展和人类文明密切相关。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疾病谱较以前有很大变化,各种慢性创面逐渐增多,情况复杂,治疗困难。
创面治疗中心建设进展链接
美国伤口治疗中心经验介绍
黄跃生(审校)
2011, 27(1): 48-48.
摘要:
目前,美国慢性伤口治疗的需求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医保政策的完善促使很多医院相继建立门诊伤口治疗中心,数量由2003年的不足500家迅速发展到2006年的1500家以上。每年600万难愈性慢性伤口患者以糖尿病和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为主。因局部血循环障碍,其中10%~15%的糖尿病患者会罹患糖尿病足溃疡,占慢性伤口总数的35.7%。
论著
淋巴途径在烫伤大鼠肠道细菌移位中的作用
冯永强, 王德昌, 王坤, 冷向锋, 肖虎, 郭丹凤
2011, 27(1): 49-5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14
摘要:
目的了解淋巴途径在烫伤大鼠肠道细菌移位中的作用。方法制备羰花青荧光染料CM—DIL标记的大肠埃希菌菌液(数量级10 9CFU/L)。将6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烫伤组、假伤组,每组30只。2组大鼠经胃灌注已制备的标记菌液0.5mL后,烫伤组致30%TBSA深Ⅱ度烫伤,伤后立即行液体复苏;假伤组大鼠皮肤经25℃水浴10s模拟烫伤并同法复苏。采集2组大鼠伤后2、24、72h(每时相点10只)的肠系膜淋巴结(MLN)、肝脏、肠系膜淋巴液(MLF)、肝静脉血标本。分别采用荧光示踪法和细菌培养法检测细菌移位情况;用鲎试剂显色基质法定量测定上述4种标本中内毒素含量,并计算MLF和肝静脉血的内毒素携带量。对实验数据行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荧光示踪法检测显示活菌呈短棒状,液体标本中可见单体或两三个联体的可移动活菌;死菌呈不规则碎片状。假伤组伤后2h有少量标记菌,24h数量达高峰;烫伤组伤后2h标记菌较多,24、72h仍处于较高水平。烫伤组各种标本比较,MLN内标记菌最多,伤后24h达高峰[(5872±1976)×10 3CFU/g],明显多于假伤组[(216+-110)×10 3CFU/g,t=30.129,P=0.000],72h有所减少但仍多于假伤组(t=4.323,P=0.000);血液内标记菌最少。(2)细菌培养法检测:假伤组120份标本中,29份细菌培养呈阳性占24.2%;烫伤组120份标本中,72份培养阳性占60.0%。2组大鼠除血液标本在各时相点均未检出活菌外,其余3种标本伤后2h或24h可培养出活菌。烫伤组MLN和肝脏较其余2种组织检出更多活菌;伤后24h,该组MLN、肝脏以及MLF标本中细菌数量均明显多于假伤组(t值分别为4.353、4.354、4.965,P值均等于0.000)。(3)内毒素含量:烫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4种标本的内毒素含量均高于假伤组,其中肝脏、MLF内毒素含量伤后2h即达高峰。此时相点烫伤组4种组织间内毒素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8.47,P=0.000),其中肝脏、MLN、MLF内毒素含量较高,且明显高于假伤组(t值分别为43.378、43.123、22.423,P值均等于0,000);MLF内毒素含量约为血液中含量的9倍。(4)烫伤组伤后各时相点MLF、血液内毒素携带量均高于假伤组。结论用CM—DIL标记细菌能够较全面反映细菌移位情况,淋巴途径在细菌移位中发挥重要作用。
硫化氢对严重烧伤大鼠重要脏器的影响
李毅, 王洪瑾, 宋学芳, 杨惠莲
2011, 27(1): 54-5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15
摘要:
目的观察硫化氢及其所生成的胱硫醚-γ-裂合酶(CSE)在大鼠严重烧伤后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对严重烧伤大鼠重要脏器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04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烧伤组48只、硫化氢干预组48只。硫化氢干预组大鼠于伤前5d起腹腔注射硫氢化钠(56umol/kg,每日定时1次),注射5d后与烧伤组大鼠均造成30%TBSA III度烧伤。于伤后2、6、12、24、48、96h(每时相点8只)检测烧伤组大鼠血清硫化氢含毓,采集心、肝、肾、肺、胃组织标本检测CSE转化率;检测烧伤组和硫化氢干预组大鼠上述各时相点血清A1。T、AST、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尿素氮、肌酐含量,观察上述脏器组织形态学变化。正常对照组检测指标同上。对数据行SNK—q检验、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硫化氢含量与CSE转化率、血生化指标)。结果烧伤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血清硫化氢含量和各脏器组织CSE转化率普遍低于正常对照组,伤后6或12h达到最低点。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烧伤组伤后2h血清ALT、AST、CK—MB、尿素氮、肌酐含量明显升高,伤后6h尿素氮[(32.5±9.8)mmol/L]和肌酐[(65±9)umol/L]达峰值,伤后12hALT[(423±59)U/L]、AST[(993±60)U/L]及CK—MB[(49261±6637)U/L]达峰值,伤后48h上述指标仍高于正常对照组(t=3.157~8.386,P值均小于0.05)。硫化氢干预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血清ALT、AST、CK—MB、尿素氮、肌酐含量变化趋势与烧伤组大致相同,普遍低于烧伤组。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伤后24h烧伤组大鼠心、肝、肺、肾和胃组织损害严重,硫化氧干预组损伤较之明显减轻。烧伤组血清硫化氢含量与各脏器组织CSE转化率、各生化指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39~0.894、0.301~0.585,P〈0.005或P〈0.001)。结论硫化氖/CSE体系可能参与了大鼠烧伤后的病理生理过程。补充外源性硫化氢对严重烧伤大鼠的重要脏器可产生保护作用。
产品信息
磺胺嘧啶银乳膏及聚乙烯醇凝胶
2011, 27(1): 53-53.
摘要:
烧伤创面用药:磺胺嘧啶银乳膏,国药准字:H20094208。瘢痕用药:聚乙烯醇凝胶,批准文号:豫新食药监械(准)字2008第1640156号。招商:区域代理厂商互惠。联系电话:0373—5596211,15893820999,13937389562。
短篇论著
应用带血管蒂皮(肌)瓣修复上肢Ⅳ度烧伤创面
梁钢, 崔正军, 孙建平, 韩兆峰
2011, 27(1): 59-6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16
摘要:
修复上肢Ⅳ度烧伤创面是烧伤治疗中的难点,若能根据伤情选择合适的带血管蒂皮(肌)瓣,则有可能提高其修复质量,从而降低致残牢和截肢率。鉴于此,2004--2010年笔者选择了6种带血管蒂皮(肌)瓣修复上肢Ⅳ度烧伤患者36例,术后外形及功能恢复达到预期效果。
严重烫伤大鼠淋巴循环中三种重要炎症介质的变化
冯永强, 王德昌, 王坤, 冷向锋, 肖虎, 郭丹凤
2011, 27(1): 61-6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17
摘要:
严重烧(创)伤后在肠系膜淋巴结、肠淋巴液。甚至股淋巴液内,可检测到细菌或者内毒素,发生移位的微生物和内毒素与效应细胞作用时必然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随着淋巴液、血液进入体循环,必将对全身产生作用,
经验交流
改良第1跖背动脉逆行皮瓣修复拇趾背侧Ⅳ度烧伤六例
徐宝成, 梁钢, 孙建平
2011, 27(1): 63-6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18
摘要:
1临床资料; 2004年4月-2010年6月,温州手足外科医院与绍兴第二医院,先后收治6例足部拇趾和(或)第1跖趾关节背侧Ⅳ度烧伤,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腱、骨关节等外露或损伤患者。缺损面积:3.5cm×2.5cm~4.5cm×3.5cm。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13~53岁,平均33.3岁。致伤因素:
梭状芽孢杆菌致软组织坏死性感染七例
李伟人, 孔豫苏, 黄家华
2011, 27(1): 64-6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19
摘要:
1临床资料; 2008—2010年,我科共收治梭状芽孢杆菌致软组织坏死性感染患者7例,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8~68岁。致伤原因:高空坠落伤并右股骨干开放性骨折、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全身多处高压电击伤并左下肢股骨干骨折、左小腿膝关节以下缺血坏死1例(烧伤总面积20%TBSA、浅Ⅱ~Ⅲ度),
治疗手重度冻伤17例
曹贵军, 李东严, 刘积平
2011, 27(1): 66-6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20
摘要:
1临床资料; 与方法1999年12月-2010年3月,笔者单位收治手重度冻伤患者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42~60岁。冻伤面积1%-9%TBSA,深Ⅱ~Ⅳ度。重度冻伤部位分布:双手腕关节以远4例,双手掌指关节以远6例,左手近指间关节以远7例,其中拇指20处、示指19处、中指22处、小指23处。
轴型皮瓣或肌瓣修复肘部软组织缺损18例
梁钢, 孙建平, 于光, 徐宝成
2011, 27(1): 67-6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21
摘要:
1临床资料; 2004年2月-2010年9月,笔者单位收治18例肘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2~67岁。致伤原因:电烧伤7例,热压伤5例,机器碾轧伤4例,交通伤2例。致伤部位:肘后侧8例,肘前侧5例,肘后内侧3例,肘内侧2例。损伤情况:
病例报告
多种组织移植修复肘部伴血管外露的多重感染创面一例
金正花, 于家傲, 牛震海, 石凯, 赵景春, 潘海坤
2011, 27(1): 69-6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22
摘要:
患者男,54岁,右上肢被机器绞伤敛右肘部不完全离断,皮肤缺损,肱动脉离断,伤后立即在当地医院行肌肉及肱动脉吻合手术治疗。伤后20d,因肱动脉吻合口多次破裂,行大隐静脉移植手术治疗。术后移植血管外露,创面逐渐出现绿色分泌物伴明显刺激性异味,并再次出现血管破裂,
小儿特重度烧伤并发重度感染一例
李守聚, 于庆平, 李超, 于海霞, 王培培, 任长印
2011, 27(1): 70-7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23
摘要:
患儿女,7岁,在室内被天然气火焰烧伤后约1h收入我院。查体:患儿意识清楚,心率140~154次/min,躁动、口渴、无尿,除头顶约1%、会阴1%、下腹1.5%及系腰带处1.5%TBSA尚存正常皮肤外,其余均为烧伤创面。其中头部2%TBSA为浅Ⅱ度,臀部3%TBSA为深Ⅱ度,
高压电击伤致全层腹壁缺损伴消化道损伤一例
缪玉兰, 付晋凤, 陈宗华, 黄斌
2011, 27(1): 71-7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24
摘要:
患者男,29岁,被10kV高压电击伤后短暂昏迷,无高处坠落史,无大小便失禁。经当地医院初步处理,于伤后48h转入笔者单位。查体:体温37.2℃,脉搏110次/min、律齐,呼吸24次/min,血压113/69mmHg(1mmHg=0.133kPa),意识清楚,对答切题,面色苍白,双肺呼吸音清晰;全腹压痛、
会阴部丁烯醛烧伤一例
吴军成, 吕仁荣, 霍然, 宋晓非
2011, 27(1): 72-7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25
摘要:
患者男,20岁,会阴部丁烯醛烧伤后20h入院。患者入院时意识清楚,精神差,痛苦面容。查体:阴茎及阴囊可见烧伤创面,充血肿胀明显;肿胀皮肤覆盖龟头使之不能外露,并在其前端形成半透明环;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的水疱,部分疱皮已破,基底潮红,有大量液体渗出,触痛明显(图1a)。
甲型血友病慢性溃疡创面一例
张兵钱, 彭代智, 李涵, 韦耀, 刘君, 左海斌, 黄跃生
2011, 27(1): 73-7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26
摘要:
患者男,59岁,平素体质较差,确诊甲型血友病(hemophiliaA)55年,曾多次输注凝血因子Ⅷ。本次因右下肢溃疡近8年,加重伴感染2周入院。8年前患者被蚊虫叮咬右下肢后出现红斑,约米粒大小,来高出皮肤,局部稍痒,因抓挠致红肿渗出。曾到多家医院治疗,效果欠佳,红斑区域间断破溃流液,创面经久不愈。入院前2周,创面渗出明显增多,
学术信息
第十五届国际烧伤学会学术会议纪要
刘淑华, 谢卫国
2011, 27(1): 75-7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27
摘要:
第十五届国际烧伤学会(ISBI)学术会议于2010年6月21-25日在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尔召开,近1200名各国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30余名专家参会,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国在国际烧伤学术界的实力。本次会议执行主席Ronald G.Tompkins教授在会上发言,
综述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烧伤创面研究进展
郭璇, 吕仁荣, 霍然
2011, 27(1): 78-8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1.028
摘要:
目前大面积烧伤常规的治疗方法有自体、异体(种)皮移植,但自体皮来源有限,异体(种)皮移植存在一定的免疫排斥反应且易造成新创面,使深层皮肤缺损,出现瘢痕、感染的概率较大,因此一次性快速覆盖皮肤创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