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27卷  第3期

专家论坛
烧伤治疗中的修复系统工程和序贯细胞保护概念
夏照帆, 吕开阳
2011, 27(3): 167-16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01
摘要:
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救治过程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外科学基础问题,虽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程度在不断加深、解决能力在不断提高,目前仍存在许多未知的“空白区域”。从“系统论”观点来看,体表烧伤创面的修复需要来自全身的支持和援助,包括损伤组织和异物(例如微生物)的清除、细胞增殖环境的形成、修复细胞的聚集、营养物质的输送等;
烧伤早期处理
人参皂苷单体Re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的作用
李学锋, 石小花, 罗奇志
2011, 27(3): 169-17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02
摘要: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单体Re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6个样本。正常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缺氧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48h再缺氧培养12h;另外3组细胞先常规培养48h,分别用20、40、80g/L人参皂苷单体Re预处理30liain再缺氧12h,相对应设为单体Re低、中、高浓度组。采用ELISA法检测心肌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荧光漂白恢复(FRAP)实验观察细胞问连接通讯,以FRAP率表示结果。数据处理行组间或配对t检验。结果(1)与缺氧对照组细胞LDH活性[(403±22)U/L]比较,单体Re低、中、高浓度组均明显降低,分别为(255±16)、(241±13)、(237±24)U/L(t值分别为5.1、5.2、8.3,P值均小于0.05)。(2)细胞经激光淬灭后10min,正常对照组FRAP率为(74.8±3.6)%;缺氧对照组FRAP率为(13.2±5.6)%;单体Re低、中、高浓度组FRAP率分别为(34.3±3.9)%、(36.2±3.1)%、(39.5±2.9)%,与缺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3、-41.9、-6.6,P值均小于0.05)。结论采用人参皂苷单体Re预处理可降低缺氧大鼠心肌细胞LDH的释放,明显改善细胞问连接通讯,对缺氧心肌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剂量尤以20g/L为适宜。
四肢高压电烧伤创面的早期处理
沈余明, 胡骁骅, 宓惠茹, 于东宁, 覃风均, 陈辉, 王浩, 张国安
2011, 27(3): 173-17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03
摘要:
目的总结四肢高压电烧伤创面早期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四肢高压电烧伤患者54例,其中男50例、女4例,年龄10~56岁;共有97个患肢,其中上肢67个、下肢30个,致伤部位包括腕及前臂、前臂和肘部及上臂、肩腋部、踝足部、小腿、膝周、大腿及腹股沟,共119处。伤后1~10d手术,创面切开减张,待患者全身情况相对稳定行下述处理。(1)16个肢体(16处受伤部位)行截肢术,其中5个前臂坏死且肘及上臂受损的上肢行前臂截肢(保留肘关节),并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前臂残端、肘部及上臂创面;1个上臂截肢(保留肩关节)后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残端。(2)95处受伤部位及早清创后用各种血运丰富的组织瓣覆盖。其中5个腕部电烧伤创面行桡动脉重建3个、静脉重建1个、桡动脉及静脉重建1个,1处肘部肱动脉损伤病例行血管重建。(3)8处受伤部位行植皮手术进行修复。统计本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情况,并随访。结果本组16个肢体截肢术后切口均愈合。5个行血管重建的腕部电烧伤创面,手部供血和(或)静脉回流得以恢复;1例肱动脉损伤病例行动脉重建后血运良好,避免了截肢。5处受损部位组织瓣移植术后远端坏死,其中2处去除坏死组织后予以缝合,3处清创后植皮,创面均愈合。组织瓣下感染8处,其中腕部5处、肘部1处、踝足部2处,经掀起皮瓣或断蒂时再扩创缝合,创面愈合。其余组织瓣均愈合良好。8处受损部位行植皮术后,部分坏死2处,经补植皮片后愈合;其余6处直接愈合。37例患者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及质地良好。结论早期行肢体切开减张、清创、血管重建以及采用修复重建外科技术,是治疗四肢高压电烧伤创面并重建肢体功能、减少截肢率的合理选择。
大鼠股薄肌早期压疮局部腺苷三磷酸酶活性与兰尼碱受体1mRNA表达
姜丽萍, 王艳艳, 张纯瑜, 孙艳
2011, 27(3): 178-18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04
摘要:
目的了解ATP酶活性与兰尼碱受体1(RyR1)mRNA表达变化在早期压疮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2只:(1)未施压组,大鼠股薄肌部位末施予压强。(2)3次缺血再灌注(IR)组,用特制压力装置对大鼠一侧大腿股薄肌持续施压(22.47kPa)2.0h模拟缺血状念,继而停止施压0.5h模拟再灌沣变化,如此进行3次即完成3个IR循环。(3)5次IR组,处理条什同3次IR组但重复操作5次。处理结束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受压中心(末施压组取相同解剖部位)肌肉绀织标本,用比色法检测总ATP酶、Ca^2+-Mg^2+-ATP酶和Na^+-K^+-ATP酶活性,用ELISA法检测丙二醛含量,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RyR1 mRNA丧达水平。对实验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总ATP酶活性分别与丙二醛含量、RyR1 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RyR1 mRNA表达水平与丙二醛含量的相关性。结果未施压组总ATP酶、Ca^2+-Mg^2+-ATP酶、Na^+-K^+-ATP酶活性分别为(1.629±0.004)、(0.907±0.061)、(0.697±0.083)U/mg,均高于3次IR组[(1.365±0.004)、(0.784±0.020)、(0.581±0.017)U/mg,值分别为1707.0、29.8、15.2,P〈0.05或P〈0.01]以及5次IR组[(1.055±0.049)、(0.619±0.016)、(0.436±0.039)U/mg,F值分别为1107.0、169.9、65.7,P值均小于0.01];5次IR组此3项指标明显低于3次IR组(F值分别为322.8、341.7、94.0,P值均小于0.01),未施压组丙二醛含量为(7.5±0.6)nmol/L,明显低于3次IR组[(9.9±0.6)nmol/L,F=53.2,P〈0.01]和5次IR组[(13.7±1.3)nmol/L,F=76.9,P〈0.01];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9,P〈0.01)。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未施压组RyR1 mRNA表达水平为8.5±4.2,与3次IR组(3.3±2.1)接近(F=0.9,P〉0.05),但明显高于5次IR组(0.6±0.5,F=23.6,P〈0.05);5次IR组明娩低于3次IR组(F=39.3,P〈0,05).总ATP酶活性与内二醛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918.P〈0.01;总ATP酶活性与RyR1 mRNA表达水平呈显菩正相关,r=0.713,P〈0.01;RyR1 mRNA表达水平与丙二醛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702,P〈0.01。结论能量代谢障碍可能是早期压疮发生的始动因素;RyR1 mRNA表达降低初步反映局部组织量压一定时间后存在钙超载损伤。
血必净对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
张庆洋, 孙建平, 王永军, 张水良
2011, 27(3): 183-18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05
摘要:
研究表明,血必净(主要成分为赤芍、川芎、丹参、红花和当归)能有效拮抗内毒素,下调促炎介质水平,调节免疫反应,减轻各种炎症介质对主要脏器功能的损害,避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一步向MODS发展。笔者选用TNF—α、IL-6作为检测指标,观察血必净对严重烧伤早期SIRS的治疗作用。
大面积烧伤患者切削痂植皮术后低体温护理干预效果
梁敏, 计鹏
2011, 27(3): 184-18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06
摘要:
50%~70%的外科手术患者可发生轻度低体温,固手术期体温低于36℃称为体温过低,较为常见。它激发交感神经兴奋、代谢亢进、储备耗竭,引发代谢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脏器功能不全,免疫功能降低,凝血障碍以及复温过程中的种种并发症,常加重病情,给患者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死亡。因此,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不容忽视,应积极采取相关护理措施维持体温恒定。为此我们在大面积烧伤切削痂植皮围手术期,采用一系列措施对患者低体温进行干预,并对相关临床指标进行观察。
急诊清创移植皮瓣修复手深度烧伤创面疗效观察
杨敏烈, 赵庆国, 吕国忠, 储国平, 俞舜, 秦宏波, 丁羚涛
2011, 27(3): 186-18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07
摘要:
手部结构精细、功能特殊,一旦发生深度烧伤常累及肌腱、神经、骨关节等组织,且易出现继发性出血和感染,治疗难度较大;创面愈合后往往因瘢痕增生挛缩出现较严重手部功能障碍,给患者生活、工作造成极大痛苦和心理负担。
复苏时间和维生素C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毛囊上皮细胞Bax蛋白及Bcl-2蛋白的影响
查天建, 马少林
2011, 27(3): 189-19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08
摘要:
烧伤后氧化应激与抗氧化治疗是近年来烧伤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探讨复苏时间变化和联合使用维生素C对热力烧伤皮肤毛囊上皮细胞Bax蛋白及Bcl-2蛋白的影响。
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对严重烧伤患者的早期治疗效果
张庆洋
2011, 27(3): 191-19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09
摘要: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笔者单位2005年10月-2010年6月收治住院的89例重度烧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复合治疗组、血必净组、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
果糖二磷酸钠与维生素C联用对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心肌酶谱的影响
黄崇根, 顾在秋, 蔡良良, 赵朋, 吕国忠
2011, 27(3): 192-19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10
摘要:
吸入性损伤是当前烧伤患者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其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吕国忠等。曾报道过烧伤合并吸入性肺炎后心肌细胞膜的变化。本研究以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果糖二磷酸钠(FDP)及大剂量维生素C联用对患者心肌酶谱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参麦注射液对严重烫伤家兔早期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黄金华, 陈银兵, 周羽, 徐刚, 刘亦峰, 周杰
2011, 27(3): 195-19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11
摘要:
早期血管内皮细胞(VEC)在维持微循环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关键作用。烧伤后VEC调节血管张力功能受损,释放血管收缩物质(内皮素)多于血管舒张物质(NO),而且内皮素/NO比值升高。本实验观察参麦注射液对严重烫伤家兔早期内皮素1和NO含量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机制。
凋亡相关蛋白Bcl-2与Bax在早期压疮组织中的作用
王艳艳, 姜丽萍, 张纯瑜, 孙艳, 涂倩
2011, 27(3): 197-19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12
摘要:
压疮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溃疡。根据美国国家压疮顾问小组的分期标准,早期压疮是指局部组织受压一定时间后皮肤出现持续非苍白性充血征象,但表皮仍保持完整的组织改变。组织受压引起的缺血缺氧是其病理演变的主要诱因。许多研究证实:缺氧组织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而细胞凋亡机制也是近年来组织损伤与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鉴于此,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压疮组织中细胞凋亡现象及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早期压疮形成过程中的潜在作用。
烧伤早期突发大脑半球出血性梗死一例
张静琦, 刘宁, 李小兵, 刘红杰
2011, 27(3): 200-20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13
摘要:
患者男,45岁,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有心脏病病史,有长达20年吸烟、嗜酒史(吸烟20支/d,饮酒300~400mL/d)。入院前5h患者因醉酒持续昏睡,火焰烧伤后1h入院。人院查体:患者仍然昏睡,咽红、鼻毛尚存;创面分布于腹部、右上肢及双下肢,烧伤总面积达40%,其中出度面积35%、深Ⅱ度面积5%TBSA,尤以背侧为重;
磨痂术在深Ⅱ度烧伤创面早期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冯永强, 王德昌, 霍然, 薛文君
2011, 27(3): 202-20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14
摘要:
深Ⅱ度烧伤一直是烧伤外科学领域研究与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尽早去除坏死组织,可有效减轻烧伤创面过度炎症反应,避免创面加深,促进创面较好愈合,减轻瘢痕形成。临床上,去除深Ⅱ度烧伤坏死组织的方法有多种,如:削痂、酶或中药溶痂、激光或超声物理清创等。近年来,磨痂术在深Ⅱ度烧伤创面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磨痂术在烧伤创面早期处理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烧伤早期处理进展链接
伊拉克战伤人员中吗啡的使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
邱啸臣(编译), 唐洪泰(审校)
2011, 27(3): 172-172.
摘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伤后精神系统疾病,常出现在严重创伤、战伤后。药物疗法可以作为遭受过严重躯体损伤或创伤事件后PTSD二级预防的有效手段。本课题从美国海军陆战队战伤数据库中选取了696例无颅脑损伤的战伤人员进行研究,该数据库中含有他们的完整用药记录。
活化素受体样激酶在内毒素诱导炎性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双向调节作用
马兵(编译), 唐洪泰(审校)
2011, 27(3): 177-177.
摘要:
活化素受体样激酶(ALK)是TGF—β。膜受体活化位点上的关键激酶,它的活性改变调控着该受体介导的生物信号转导过程。本研究通过应用ALK抑制剂SB431542特异性阻断该信号通路,探讨该激酶活性改变在内毒素介导的炎性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者选用C57 BL/6小鼠,采用气道内注射内毒素制作炎性肺损伤模型。
内源性P物质对严重烧伤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金剑(编译), 唐洪泰(审校)
2011, 27(3): 177-177.
摘要:
烧伤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在临床较为常见,即使未发生吸入性损伤,病死率也很高。尽管有许多研究提示内源性炎症介质参与了严重烧伤诱导ALI的早期病理生理过程,但对其具体机制知之尚浅。本文报道了炎症介质和P物质在促进烧伤后早期诱导ALI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小窝蛋白1基因调控内毒素诱导的肝脏炎性应激作用机制
刘宇辰(编译), 唐洪泰(审校)
2011, 27(3): 177-177.
摘要:
由于肝窦内皮细胞(LSEC)小窝蛋白1(CAV-1)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有抑制作用,肝脏内毒素血症后CAV—1基因过表达将抑制内皮素1介导的eNOS活化,故炎症应激状态下的肝微循环障碍与CAV-1基因过表达有关。
非镇静状态危重患者的机械通气方案
吕开阳(编译), 唐洪泰(审校)
2011, 27(3): 214-214.
摘要:
危重患者的机械通气正常情况下需要持续镇静,每天间断镇静对患者是有益的。在丹麦Odense大学附属医学院的ICU中,对这类患者的机械通气是在非镇静麻醉状态下进行的。本研究的目的:对比非镇静状态、间断镇静状态下进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时间。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可直接使用英文缩写的常用词汇
2011, 27(3): 201-201.
摘要:
本刊对大家较熟悉的以下常用词汇,允许直接使用英文缩写(按英文首字母排序),即在文中首次出现时可不标注中文。
论著
Rac1蛋白调控表皮干细胞迁移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
柴琳琳, 曹川, 赵树文, 李世荣, 毕胜, 甘露
2011, 27(3): 205-20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15
摘要:
目的观察Rac1蛋白对表皮干细胞(ESC)迁移运动的调控作用,为完善创面愈合的基础理论以及指导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慢病毒空载体FUGW单独和分别与Rac1蛋白抑制型突变体Rac1T17N、Rac1蛋白活化型突变体Rac1Q61L融合后转染入ESC,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部分进行如下实验。(1)将ESC分别接种于Ⅰ型胶原溶液(20μg/mL)、Ⅳ胶原溶液(20μg/mL)或纤连蛋白溶液(10μg/mL)包被的24孔细胞培养板,采用CytoTox 96比色试剂盒检测ESC对不同基质的黏附率。(2)选取上述黏附于Ⅳ型胶原的1000个ESC,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黏附细胞的形态延展并比较面积大小。(3)选用Transwell小室,上室加入ESC、下室中加入含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限定性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液(以不加SDF—1的培养液为对照),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ESC的趋化能力,结果以细胞迁移变化率表示。(4)将ESC接种于6孔细胞培养板孵育12h,加入含4μg/mL丝裂霉素c的培养液继续孵育2h,于单层贴壁细胞划痕,6、12h后统计剩余划痕宽度百分率。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与转染FUGW的ESC比较,转染Rac1Q61L的ESC对Ⅰ型胶原的黏附率明显增加(t=5.302,P〈0.05),转染Rac1T17N的ESC对Ⅰ型胶原(t=13.741,P〈0.05)、Ⅳ型胶原(t=15.676,P〈0.05)及纤连蛋白(t=8.256,P〈0.05)的黏附率均明显下降。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与转染FUGW的ESC比较,转染Rac1Q61L的ESC面积明显增大,细胞边缘有层板状伪足伸出;转染Rac1T17N的ESC面积显著缩小。在趋化因子SDF-1作用下,与转染FUGW的ESC比较,转染Rac1Q61L的ESC迁移变化率升高43.4%,转染Rac1T17N的ESC迁移变化率下降78.0%;无SDF—1作用时,与转染FUGW的ESC比较,转染Rac1T17N的ESC迁移变化率下降55.2%,转染Rac1Q61L的ESC迁移变化率未见明显变化(升高1.7%)。划痕后6、12h,转染Rac1Q61L的ESC剩余划痕宽度百分率分别为(39±9)%、(6±5)%,低于转染FUGW的ESC[(43±5)%,t=1.027,P〉0.05;(18±7)%,t=4.389,P〈0.05];划痕后6、12h,转染Rac1T17N的ESC剩余划痕宽度百分率分别为(81±9)%、(71±11)%,明显高于转染FUGW的ESC(t值分别为11.386、11.726,P值均小于0.05)。结论Rac1蛋白可通过影响ESC的黏附、延展以及趋化能力调控细胞迁移,并可能因此参与ESC促进创面愈合的进程。
人瘢痕疙瘩来源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鉴定
王达利, 朱晶晶, 邓呈亮, 王波, 余丽梅
2011, 27(3): 210-21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16
摘要:
目的分析人瘢痕疙瘩来源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该细胞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人瘢痕疙瘩为研究对象,采用酶消化法及传代培养法分离筛选瘢痕疙瘩于细胞。选取原代和(或)第3代贴壁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加入CD29-藻红蛋白(PE)、CD34-PE、CD44-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CD90-FITC、CD45-多甲藻黄素叶绿素蛋白抗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CD29、CD34、CD44、CD45及CD90的表达及细胞周期;加入小鼠抗人细胞角蛋白19(CK19)即用型单克降抗体、鼠抗波形蛋白即用型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K19、波形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细胞Oct4的表达。取第1代细胞,应用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培养液进行诱导分化实验,观察细胞的多向分化能力。结果传代培养后,细胞形态较为均一,以梭肜为主,排列不规则。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该细胞高表达CD29、CD44、CD90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低表达CD34、CD45等造血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细胞周期分析显示67.66%的细胞处于G0/G1期,26.24%的细胞处于G2/M期,6.11%的细胞处于s期。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显示细胞波形蛋白表达呈阳性、CK19表达呈阴性。RT-PCR法检测显示细胞Oct4表达呈阳性。诱导分化实验表明,细胞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人瘢痕疙瘩内存在间充质样于细胞,这种干细胞可能在瘢痕疙瘩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局部应用重组水蛭素对家兔耳静脉淤血皮瓣成活的影响
廖毅, 童庭辉, 王太平, 韩寅
2011, 27(3): 215-21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17
摘要: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重组水蛭素对家兔耳静脉淤血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普通大耳白兔1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分子肝素治疗组、重组水蛭素治疗组,每组6只。各组家兔麻醉后在左耳背制作静脉淤血皮瓣模型:皮瓣大小为6cm×3cm,以耳中心动脉为惟一血供、1cm宽蒂部为惟一静脉回流途径。术后分别于皮瓣下多点均匀注射1mL生理盐水、低分子肝素(625U)、重组水蛭素(1U),皮瓣原位缝合。观察皮瓣外观并计算成活率;术后1、3、5、7d取皮瓣远端组织检测血栓素B2含量。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结果各组家兔皮瓣完全坏死区域毛发脱落明显;术后皮瓣均肿胀明显,远端淤血形成,对照组颜色明显深于2个治疗组。术后1d重组水蛭素治疗组1只家兔、低分子肝素治疗组2只家兔、对照组4只家兔出现明显血肿。低分子肝素治疗组、重组水蛭素治疗组家兔皮瓣成活率分别为(92.3±1.7)%、(94.8±1.9)%,均高于对照组[(77.9±1.2)%,F=191.29,P〈0.05]。2个治疗组家兔皮瓣成活率接近(t=2.75,P〉0.05)。术后3、5d,2个治疗组家兔血栓素B2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为6.68~30.55,P值均小于0.01),而2个治疗组家兔血栓素B2含量接近(t值分别为1.22、6.44,P值均大于0.05)。结论局部应用低分子肝素或重组水蛭素,可明显改善家兔皮瓣的静脉淤血,提高皮瓣成活率。
产品信息
海肤康人工皮膜
2011, 27(3): 209-209.
摘要:
海肤康人工皮膜是以甲壳胺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烧伤创面覆盖材料。透气、透湿,结构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具有保护创面、促进皮肤细胞增殖的作用。使用方法简单,不需更换,创面愈合后自行脱落。愈合创面平整,少留瘢痕,无过敏和排斥反应。
磺胺嘧啶银乳膏及聚乙烯醇凝胶
2011, 27(3): 209-209.
摘要:
新乡市华信药业有限公司始建于2000年9月,致力于创面外用药和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发,主要产品有:磺胺嘧啶银乳膏、凯新银锌霜、银锌霜抗菌巾。原料药:磺胺嘧啶铈(发明专利)、磺胺嘧啶银、磺胺嘧啶锌、凯新银锌粉等。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坚持“产、学、研、用”四结合的科研方针,先后与2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横向协作关系,聘请20多名专家作技术顾问,为企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短篇论著
同种异体皮在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张兆新, 刘小龙, 吕磊, 纪东亮, 张亮, 刘利华
2011, 27(3): 218-21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18
摘要:
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由高血糖、下肢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等多种损伤因素综合导致,早期清创后采用皮片、皮瓣等方法修复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坏死组织较多、感染范围较广、上皮和肉芽组织生长缓慢。笔者对近年我科收治的DFU住院患者,早期清创后用同种异体皮覆盖创面,观察该法对DFU“创面床准备”的影响。
小分子RNA干扰Smad3基因对人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王爱丽, 吴志宏, 杨平, 徐顺, 顾耀辉, 黄静, 陈波, 贾卿
2011, 27(3): 220-22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19
摘要:
近年来对于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的研究较多,TGF—β信号转导的中介分子Smad家族,位于TGF—β家族配体-受体信号转导系统的下游,通过调控核内靶基因的转录控制创面愈合和病理性瘢痕形成。本研究中,笔者利用小分子RNA干扰技术特异性抑制Smad3基因的表达,观察其对瘢痕增生和Ⅰ、Ⅲ型胶原合成等的影响,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基因治疗瘢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逆行缝匠肌肌皮瓣修复小腿难愈创面
沈余明, 于东宁, 胡骁骅, 黎明, 张国安
2011, 27(3): 222-22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20
摘要:
小腿中、上段遭受严重损伤往往导致骨、肌腱、韧带等组织暴露,或骨感染、骨缺损及慢性骨髓炎,创面经久不愈。清创后用各种血运丰富的组织瓣进行修复十分必要。2007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单位应用逆行缝匠肌肌皮瓣修复11例患者小腿难愈创面,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烧伤病房十年间创面细菌学调查分析
王顺宾, 楼非鸿, 杨际慧, 陈昭宏, 李海晖, 陈舜, 吴英钦, 吴伯瑜
2011, 27(3): 224-22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21
摘要:
近年来,抗生素在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患者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因此导致多药耐药菌株感染,使临床治疗面临诸多困难。笔者对本院烧伤病房病原体培养结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密闭湿性疗法在深度酸烧伤创面护理中的应用
张茵华, 赵朋, 华皎, 陈碧君, 杨敏烈, 吕国忠
2011, 27(3): 227-22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22
摘要:
酸烧伤指酸作用于组织局部,造成组织脱水和蛋白质变性,引起局部疼痛及凝固性坏死。酸浓度越大,烧伤程度越深。深度酸烧伤早期采用传统的暴露疗法,护理时间较长。近期笔者单位采用痊愈妥(成分为亲水性聚氨酯)湿性密闭敷料对深度酸烧伤患者进行创面护理,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消息
本刊使用中华医学会“远程稿件管理系统”接收投稿
2011, 27(3): 226-226.
摘要:
请作者朋友们通过《中华烧伤杂志》刚站(http://www.zhsszz.org)进入“远程稿件管理系统”投稿,详见“读者·作者·编者”板块“远程稿件管理系统使用说明”。论文投送介绍信及授权书(请下载《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投送介绍信及授权书》电子版,并签名盖章)、资助课题证明复印件仍须用信函方式寄至编辑部:如文章配有彩图,为便于专家评审,请注意分辨率不低于118像素/cm。
《中华烧伤杂志》征稿启事
2011, 27(3): 242-242.
摘要:
《中华烧伤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是全国烧伤学术界权威刊物。本刊由国内外著名烧伤外科及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编委会,杂志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内容新颖,可读性强,目前已被美国《Medline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国内外重要检索机构收录,在国内医学期刊中具有较大影响。
经验交流
弹性骨牵引矫治烧伤后虎口挛缩畸形六例
侯春胜, 雷晋, 郝振明, 于强
2011, 27(3): 229-23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23
摘要:
1临床资料; 2006年6月-2010年8月,笔者应用牵引支架治疗6例虎口挛缩患者,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18~52岁。4例患者为中重度烧伤后爪形手合并虎口挛缩,1例患者为虎口、掌心重度挛缩合并拇掌指关节过伸,1例患者为拇指内收合并拇掌指关节过伸。
腓动脉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八例
张沛, 梁钢, 崔正军
2011, 27(3): 231-23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24
摘要:
2004年9月-2009年9月,在杨大平等腓动脉穿支跨区供血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解剖和临床研究的启发下,笔者设计以腓动脉外踝前上穿支为蒂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成功修复8例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患者,现介绍如下。
成人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导管气管插管在九例瘢痕患儿整形术中的应用
储勤军, 崔正军, 谢广伦, 张卫
2011, 27(3): 232-23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25
摘要:
头颈部烧伤患儿因瘢痕挛缩致张口困难或头颈部活动受限,给全身麻醉气管插管造成极大的困难。小儿困难气管插管一直是临床麻醉医师面临的挑战。
前臂穿支皮瓣修复手及腕部软组织缺损24例
张沛, 梁钢, 徐宝成, 丁健
2011, 27(3): 234-23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26
摘要:
穿支皮瓣的出现,使皮瓣移植走向“自由王国”,临床医师可根据具体需要,在创面周围切取穿支皮瓣局部转移,或在身体任何具有穿支血管的部位切取穿支皮瓣进行游离移植。2005年9月-2010年6月,笔者分别应用4种前臂穿支皮瓣修复24例患者手、腕部软组织缺损,效果满意。
病例报告
氢氟酸烧伤一例
张军, 王凌峰, 周彪, 王宏, 陈强
2011, 27(3): 236-23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27
摘要:
患者男,26岁,被体积分数50%氢氟酸烧伤面颈部、前躯、双下肢、会阴部及左足。现场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面颈部、前躯、双下肢及会阴部约30min,左足由于疏忽未及时冲洗。伤后1.5h入院,患者自述创面剧烈疼痛。烧伤总面积18%,其中Ⅲ度面积1%TBSA,集中于左足背侧面,创面灰白色、明显肿胀、可见栓塞的树枝状血管网;12%TBSA深Ⅱ度创面,集中于前躯和双大腿前侧;5%TBSA浅Ⅱ度创面,散在分布于面颈部和双侧小腿、会阴部。见图1。
烧伤后瘢痕癌三例
朱云涛, 颜洪
2011, 27(3): 237-23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28
摘要:
瘢痕癌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在瘢痕组织上发生的恶性肿瘤。目前烧伤后瘢痕癌早期诊断比较困难,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南医院)近年收治3例因烧伤后瘢痕癌被延误诊治的患者,现介绍如下。
人工真皮与自体刃厚皮片移植修复胫骨外露一例
王成, 陈欣, 张国安
2011, 27(3): 238-23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29
摘要:
患者男,21岁,因右下肢原发性囊性淋巴管瘤用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发生外漏,致小腿广泛皮肤坏死、胫骨外露,伤后6周收入笔者单位。入院时见患者右下肢胫前30cm×15cm面积皮肤坏死,胫骨外露18cm×3cm(图1a),创面分泌物较多。触诊小腿肌群僵硬、弹性差。在右踝部可触及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右足踝关节以远呈可凹性淋巴水肿。
综述
瘢痕防治的临床方案及国际推荐意见
黄国锋, 夏照帆
2011, 27(3): 240-24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30
摘要:
瘢痕防治一直是现代医学的难题,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不仅影响美观,甚至导致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国内开展瘢痕治疗较为滞后,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手术和物理治疗为主,之后借鉴国外的综合治疗方式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缺乏统一和规范。本文旨在介绍瘢痕防治的临床方案及国际推荐的防治策略。
纳米银的抗菌和毒性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有传刚, 韩春茂, 王新刚, 孙华凤, 胡信雷
2011, 27(3): 243-24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1.03.031
摘要:
纳米银(Nano—Ag)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工抗菌材料,具有粒径微小、表面积大、活性大、熔点低的特点,其抗菌活性远大于传统的Ag^+抑菌剂。纳米银在临床应用及动物实验方面已取得了较为肯定的抗菌效果。同时,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逐渐受到重视,其细胞毒性评价目前已经基本被学术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