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31卷  第2期

专家论坛
重视负压伤口治疗技术在烧伤外科中的应用
柴家科, 申传安
2015, 31(2): 81-8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01
摘要:
专家述评
重申负压伤口治疗技术规范合理应用的重要性
吕国忠
2015, 31(2): 84-8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02
摘要:
负压治疗与创面修复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含氧液冲洗对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患者创面的影响
温皇鼎, 李志清, 张美光, 王甲汉, 王桂芳, 吴起, 童森
2015, 31(2): 86-9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03
摘要:
目的 评估VSD联合含氧液冲洗对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CVLU)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及巨噬细胞活化的影响。 方法 2010年12月–2014年7月,将笔者单位收治的34例CVLU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VSD组(简称A组)11例、VSD+生理盐水组(简称B组)11例、VSD+含氧液组(简称C组)12例。入院后清创,术中留取创面中心肉芽组织标本,术后A组仅行VSD治疗(负压值为–30~–25 kPa,下同),B组采用VSD联合生理盐水冲洗,C组采用VSD联合含氧生理盐水(含氧液)冲洗(氧流量1 L/min)。治疗7 d,去除VSD装置。清创前及治疗7 d行创面大体观察。治疗7 d,计算创面肉芽组织覆盖率,并取创面中心肉芽组织标本以HE染色、Masson染色后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清创后VSD治疗前(以下简称治疗前)及治疗7 d,用经皮氧分压测定仪检测创周皮肤局部氧分压。治疗7 d,取创面肉芽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治疗前及治疗7 d,取创面肉芽组织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D68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双阳性(Ⅰ型巨噬细胞)、CD68与精氨酸酶1双阳性(Ⅱ型巨噬细胞)细胞并计数。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LSD检验。 结果 (1)大体观察示,清创前3组患者创面均存在坏死组织,肉芽组织较少。治疗7 d,3组患者创面均出现新生肉芽组织,且C组创面新生肉芽组织最多。(2)治疗7 d,C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覆盖率高于A、B组(P<0.05或P<0.01)。(3)治疗7 d,HE染色示C组患者创面新生毛细血管和Fb较A、B组更丰富;Masson染色示C组患者创面新生胶原较A、B组更丰富,且分布均匀。(4)治疗7 d,C组患者创周皮肤局部氧分压为(40.7±4.1)mmHg(1 mmHg=0.133 kPa),高于A组的(35.0±3.1)mmHg和B组的(35.4±2.7)mmHg(P值均小于0.01),且3组均较治疗前升高(t值为10.38~22.52,P值均小于0.01)。(5)治疗7 d,C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的VEGF表达高于A、B组(P<0.05或P<0.01)。(6)治疗7 d,A、B、C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Ⅰ型巨噬细胞计数分别为每400倍视野下(14.3±2.3)、(11.5±3.0)、(10.7±2.3)个(F=25.14,P<0.01),其中C组低于A、B组(P<0.05或P<0.01),且3组均较治疗前降低(t值为14.76~23.73,P值均小于0.01)。治疗7 d,A、B、C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Ⅱ型巨噬细胞计数分别为每400倍视野下(32.7±3.2)、(35.1±3.3)、(41.3±3.2)个(F=81.10,P<0.01),其中C组高于A、B组(P值均小于0.01),且3组均较治疗前升高(t值为–69.34~–47.95,P值均小于0.01)。 结论 VSD联合含氧液冲洗可有效提高CVLU患者创面局部氧分压,促进创面肉芽组织中巨噬细胞从以Ⅰ型为主转向以Ⅱ型为主,利于肉芽组织生长,从而改善创基条件。
负压引流技术辅助人工真皮与自体皮移植修复关节开放和/或骨折处骨外露创面的临床研究
陈欣, 王浩, 戴允东, 张琮, 王成
2015, 31(2): 93-9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04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负压引流技术辅助人工真皮和自体皮移植修复关节开放和/或骨折处骨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8年11月–2014年11月,2家笔者单位收治存在关节开放和/或骨折处骨外露的11例患者,根据Ⅰ期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6例、对照组5例。试验组患者包括关节开放4例、骨折处骨外露1例、关节开放合并骨折处骨外露1例,创面扩创后,移植剪孔的人工真皮,并在其上应用负压引流装置,持续负压治疗1周。对照组患者包括关节开放2例、骨折处骨外露2例、关节开放合并骨折处骨外露1例,创面扩创后,仅移植剪孔的人工真皮。Ⅱ期手术时,在完成血管化的人工真皮上,2组患者创面均移植自体刃厚皮修复。 结果 试验组5例患者的关节开放创面,人工真皮血管化良好,自体皮移植成活,创面愈合。对照组3例患者的关节开放创面,人工真皮移植均因感染而失败,后采用局部组织瓣修复。2组3例单纯骨折处骨外露创面患者,无论是否应用负压引流装置,人工真皮均顺利血管化,移植自体皮均成活,创面愈合良好。 结论 负压引流技术辅助人工真皮与自体皮移植可用于修复关节开放和/或骨折处骨外露创面。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四肢严重坏死性筋膜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李龙珠, 李大伟, 申传安, 李东杰, 蔡建华, 庹晓晔, 张琳
2015, 31(2): 98-10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05
摘要:
目的 探讨VSD技术在四肢严重坏死性筋膜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8例在外院经传统碘伏纱布换药治疗21~365 d,均因创面迁延不愈并出现感染扩散致全身中毒症状而转入的四肢严重坏死性筋膜炎患者。入院后予及时清创,取患处坏死组织行HE染色后观察形态。术后行负压为–100~–80 kPa VSD治疗,同时经冲洗管持续滴入0.2 g/L呋喃西林溶液并经充氧管持续灌注氧气(2 L/min)。根据创面清洁程度反复行清创术并更换VSD材料继续行VSD治疗,待创面新鲜后拉拢缝合或移植自体皮封闭。记录清创术次数、VSD材料更换次数、创面愈合情况、本院治疗时间,另进行远期随访。 结果 HE染色显示患处坏死组织中广泛脂肪、纤维结缔组织弥漫性坏死,正常组织结构消失,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清创术次数为2~10(3.9±2.8)次,VSD材料更换次数为2~10(4.0±2.9)次。2例患者创面缝合痊愈;6例患者创面部分缝合,残余创面经自体皮移植封闭。本院治疗时间为20~49(33±10)d,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2~24个月,患者患处情况好、无溃破,均未复发坏死性筋膜炎。 结论 VSD技术能持续有效地清除筋膜间隙坏死组织和渗液,促进肉芽组织增生,是临床治疗四肢严重坏死性筋膜炎的有效措施。
深Ⅱ度烧伤创面植皮术后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效果
伍国胜, 陈郑礼, 朱世辉, 夏照帆
2015, 31(2): 102-10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06
摘要:
目的 观察VSD技术在深Ⅱ度烧伤创面网状植皮术后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2月,选择笔者单位收治的34例四肢(1.8±0.4)%TBSA深Ⅱ度烧伤且首次接受手术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VSD组16例和传统组18例。2组患者深Ⅱ度创面均行网状植皮术,VSD组患者植皮区用VSD材料封闭行负压治疗;传统组患者植皮区用网眼油纱封闭,予以打包或加压包扎固定。记录术后第1次换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换药次数、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情况、术后14 d创面愈合率、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对数据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VSD组患者术后第1次换药疼痛评分中位数为3.0分,低于传统组的6.0分,U=22.0,P<0.01。VSD组患者术后换药次数为(2.8±0.8)次,明显少于传统组的(5.3±1.3)次,t=–6.992,P<0.01。VSD组与传统组患者分别有1、3例患者术后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P>0.05)。VSD组患者术后14 d创面愈合率中位数为95.5%,明显高于传统组的89.5%,U=79.5,P<0.05。VSD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13.7±1.9)d,明显短于传统组的(17.0±2.9)d,t=–3.881,P<0.01。 结论 与传统方法比较,应用VSD技术处理网状植皮深Ⅱ度烧伤创面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感染发生、提高植皮存活率并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电烧伤致腹膜后穿孔合并消化道大出血一例
蔡建华, 申传安, 庹晓晔, 李东杰, 邓虎平, 牛昊
2015, 31(2): 105-10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07
摘要:
科技快讯
负压伤口治疗技术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的系统评价
尚玉茹, 申传安(审校者), 柴家科(审校者)
2015, 31(2): 97-9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102
摘要:
负压创面治疗分子机制的系统综述
赵朋, 吕国忠(审校者)
2015, 31(2): 97-9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101
摘要:
负压辅助封闭装置在烧伤患者刃厚皮移植中的固定保护作用
邓虎平, 申传安(审校者), 柴家科(审校者)
2015, 31(2): 101-10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103
摘要:
两种负压方法固定移植皮片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李东杰, 申传安(审校者), 柴家科(审校者)
2015, 31(2): 111-11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104
摘要:
论著
接力逆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远端及供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
邓呈亮, 魏在荣, 孙广峰, 唐修俊, 金文虎, 李海, 吴必华, 王达利
2015, 31(2): 107-11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08
摘要:
目的 探讨接力逆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远端及供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 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手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7例共17指。采用带神经的指固有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掌背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第1供瓣区,第2供瓣区给予拉拢缝合。手指创面面积为2.0 cm×1.5 cm~3.0 cm×2.0 cm,指固有动脉穿支皮瓣及掌背动脉穿支皮瓣的切取面积分别为2.2 cm×1.5 cm~3.6 cm×2.5 cm、2.5 cm×2.0 cm~4.2 cm×3.0 cm。 结果 术后34个皮瓣均顺利成活,1个皮瓣术后发生青紫,表皮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8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第1供瓣区无凹陷、破溃,第2供瓣区残留线性瘢痕,不影响整体外观。位于关节处或肌腱表面的供瓣区愈合后不影响关节以及肢体活动。手指总主动活动度法评定手功能:优15指、良2指。皮瓣感觉功能评定:S3级1指、S4级2指、S5级14指;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达5~7 mm,平均为6 mm。 结论 接力逆行穿支皮瓣的血供可靠,手术部位均在手部,能修复手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同时改善第1供瓣区外形和功能。
足背并联皮瓣修复手掌贯穿性皮肤软组织缺损
冯仕明, 王爱国, 高顺红
2015, 31(2): 112-11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09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足背并联皮瓣修复手掌贯穿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2008年7月–2010年11月,笔者单位收治18例手掌贯穿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单处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1.5 cm~5.0 cm×2.5 cm。应用足背并联皮瓣治疗,单处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2.0 cm~5.5 cm×3.0 cm。供瓣区创面采用自体大腿内侧全厚皮片修复。 结果 术后18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所有足部供区植皮均成活。本组17例患者术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0个月;1例患者失访。17例皮瓣外观恢复较好,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无臃肿,未见明显色素沉着以及瘢痕挛缩。行神经吻合的13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为6.0~9.0 mm,平均7.4 mm,感觉功能评定达到S3级。 结论 足背并联皮瓣血运可靠、设计灵活,是修复手掌贯穿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佳选择。
缺氧条件下人肠上皮细胞丝切蛋白活化及其与带状闭合蛋白1分布的关系
何雯, 王裴, 张健, 王凤君
2015, 31(2): 116-12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10
摘要:
目的 研究缺氧对肠上皮细胞丝切蛋白活化的影响及丝切蛋白活化与紧密连接蛋白带状闭合蛋白1(ZO–1)分布变化的关系。 方法 建立人肠上皮细胞株Caco–2单层细胞培养模型,取部分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不处理)、缺氧组(置于缺氧环境下)和常氧组(置于常氧环境下),取对照组细胞(样本数为9)及其他2组培养1、2、6、12、24 h的细胞(各时相点样本数均为9)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丝切蛋白及磷酸化丝切蛋白的表达。另取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缺氧组和对照组(处理同前),取对照组细胞和缺氧组缺氧1、2、6、12、24 h的细胞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纤维状肌动蛋白的形态与分布,荧光法检测纤维状肌动蛋白与球状肌动蛋白含量的比值,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ZO–1的分布;该3个实验中对照组样本数依次为3、6、3,缺氧组各时相点样本数依次为3、6、3。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LSD–t检验。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常氧组细胞培养1~24 h丝切蛋白及磷酸化丝切蛋白表达量均无明显变化(t值分别为–0.385~1.701、0.040~1.538,P值均大于0.05)。与对照组比较,缺氧组细胞培养1~24 h丝切蛋白表达量也无明显变化(t值为1.032~2.390,P值均大于0.05);但磷酸化丝切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t值为4.563~22.678,P值均小于0.01),其中培养24 h降至最低值。常氧组、缺氧组细胞各时相点丝切蛋白表达量相近(t值为–0.904~1.433,P值均大于0.05);缺氧组细胞培养1、2、6、12、24 h时磷酸化丝切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87±0.08、0.78±0.05、0.89±0.07、0.68±0.07、0.57±0.06,均低于常氧组(0.90±0.07、0.97±0.06、1.00±0.06、1.00±0.05、0.99±0.05, t值为3.193~16.434,P值均小于0.01)。对照组细胞胞质内纤维状肌动蛋白丰富,大多呈束状;缺氧组细胞从缺氧1 h起纤维状肌动蛋白走向混乱、长度变短甚至消散。缺氧组细胞缺氧12、24 h时纤维状肌动蛋白与球状肌动蛋白含量比值分别为0.89±0.12、0.84±0.1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t值分别为3.622、3.577, P值均小于0.01);其余时相点两者的比值与对照组接近(t值为0.447~1.526, P值均大于0.05)。对照组细胞排列紧密,ZO–1沿细胞膜连续分布;缺氧组从缺氧2 h起细胞形态不规则,其中缺氧24 h时ZO–1沿细胞膜分布不再连续,出现断裂。 结论 缺氧可能通过诱导肠上皮细胞丝切蛋白活化,引起纤维状肌动蛋白与球状肌动蛋白动态平衡失调,从而导致紧密连接蛋白ZO–1分布发生改变。
235例肺外结核性创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常娜, 贾赤宇, 刘真, 张亚洁, 李文婷, 田甜
2015, 31(2): 122-12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11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肺外结核性创面流行病学特点和规律,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数据。 方法 对笔者单位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肺外结核性创面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家庭背景、卡介苗接种情况、原发病灶、外伤史这几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规律及特点。 结果 5 863例肺外结核病患者中,235例出现结核性创面,占4.0%。其中男139例、女96例,男女之比为1.4∶1.0。年龄1~87(37±18)岁,其中大于15岁且小于或等于30岁青壮年患者构成比最大(100例,42.6%)。多数患者为汉族;仅有11例患者为少数民族,占4.7%。患者中163例来自农村,占69.4%;72例来自城镇,占30.6%。卡介苗接种率为13.6%(32例)。原发病灶中,以周围淋巴结结核为主,共112例,占47.7%,其中又以颈部淋巴结结核为主(99例,88.4%)。21例(男19例、女2例)患者近期有车祸等外伤史。 结论 结核性创面有一定的发病率,并非罕见,以农村地区青壮年人群多发,患者的卡介苗接种率较低,颈部淋巴结结核为主要原发病灶。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在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
黄华, 燕荣帅, 刘美希, 周俊峄, 谭江琳, 张晓容, 胡晓红, 黄勇, 贺伟峰, 吴军, 罗高兴
2015, 31(2): 125-12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12
摘要:
目的 探讨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在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方法 (1)取1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背部全层皮肤,分离表皮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DETC表达情况及细胞表型。另取1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背部全层皮肤,分离表皮,免疫荧光技术观察DETC形态学特征。(2)分别取4只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C57BL/6雄性小鼠、7只野生型C57BL/6雌性小鼠(野生型组)以及7只γδT淋巴细胞δ基因敲除C57BL/6雌性小鼠(基因敲除组)。剪去野生型组与基因敲除组小鼠背部1.4 cm×1.4 cm大小全层皮肤,移植GFP标记C57BL/6雄性小鼠背部1.2 cm×1.2 cm大小全层皮肤,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及肉眼观察,判定并记录移植皮片存活时间。(3)取2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分离表皮细胞,加入48孔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激活组和对照组,每组4孔。激活组加入2 μg/mL刀豆蛋白A 10 μL,对照组加入等量PBS,处理24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ETC表达γ干扰素情况。(4)取4只GFP标记C57BL/6雄性小鼠(供体);取14只野生型C57BL/6雌性小鼠(受体),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γ干扰素中和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按(2)中方法构建皮肤移植模型,术前和术后72 h,γ干扰素中和组小鼠腹腔注射1 mg/mL γ干扰素中和抗体200 μL,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同(2)中方法观察并记录移植皮片存活时间,并将γ干扰素中和组与(2)中基因敲除组移植皮片存活时间进行比较。对皮片生存曲线进行Log–rank(Mantel–Cox)检验。 结果 (1)小鼠皮肤表皮细胞内DETC阳性表达率为7.27%,且DETC均为CD3表型细胞。DETC呈树突状散在分布于小鼠皮肤表皮中。(2)基因敲除组小鼠移植皮片存活时间为22~35 d,较野生型组的12~16 d明显延长(χ2=14.10,P<0.001)。(3)激活组DETC的γ干扰素表达率为22.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51%。(4)γ干扰素中和组小鼠移植皮片存活时间为19~24 d,较对照组的12~16 d明显延长(χ2=13.60,P<0.001),但与(2)中基因敲除组小鼠移植皮片存活时间相近(χ2=0.06,P=0.810)。 结论 DETC在C57BL/6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起促进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其分泌γ干扰素实现的。
疑难病例析评
特重度烧伤患儿一体化救治与康复
李鸿明, 张家平, 陈建, 宋华培, 刘秋石, 范鑫, 彭毅志, 吴军
2015, 31(2): 130-13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13
摘要:
短篇论著
藻酸盐敷料及聚氨酯泡沫敷料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头部供皮区创面的疗效观察
陈郑礼, 伍国胜, 朱世辉, 夏照帆
2015, 31(2): 135-13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14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藻酸盐敷料及聚氨酯泡沫敷料封闭大面积烧伤患者头部供皮区创面的效果。 方法 2008年1月–2013年12月,将笔者单位收治且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使用藻酸盐敷料及聚氨酯泡沫敷料封闭头部供皮区,对照组使用凡士林油纱封闭头部供皮区。观察2组患者头部供皮区前3次取皮后换药次数、首次换药疼痛评分、供皮区创面分泌物细菌学培养情况、前3次取皮后供皮区愈合时间。对数据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观察组患者前3次取皮后创面换药(0.5±0.3)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3±0.3)次(t=–7.39,P<0.001)。观察组头部供皮区首次换药疼痛评分为1(0,1)分,低于对照组的3(2,3)分(U=12.5, P<0.001)。2组患者头部供皮区创面分泌物细菌学培养结果均为阴性。观察组第1、2、3次取皮后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3.9±0.9)、(5.1±1.3)、(5.9±1.3)d,早于对照组的(6.7±0.9)、(7.8±0.8)、(9.1±1.4)d(t值分别为–8.39、–7.06、–6.43,P值均小于0.001)。观察组前3次取皮后供皮区愈合时间为(5.0±0.7)d,较对照组缩短[(7.9±0.8)d,t=–10.78,P<0.001]。 结论 使用藻酸盐敷料及聚氨酯泡沫敷料封闭头部供皮区,可以减轻患者痛苦,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反复取植头皮的效率。
拇趾甲皮瓣与第2足趾侧方皮瓣同蒂修复电烧伤后拇指缺如
李雷, 巨积辉, 崔龙杰, 许华龙
2015, 31(2): 137-13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15
摘要:
目的 探讨同蒂拇趾甲皮瓣联合第2足趾侧方皮瓣修复拇指电烧伤后末节指体缺如的效果。 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12月,笔者单位应用同蒂拇趾甲皮瓣联合第2足趾侧方皮瓣修复6例电烧伤后拇指末节指体缺如患者。拇趾甲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1.5 cm~2.0 cm×2.0 cm,覆盖缺损拇指背侧;第2足趾侧方皮瓣切取面积为2.5 cm×2.0 cm~2.5 cm×2.5 cm,覆盖缺损拇指掌侧。供区均采用自体游离腹部全厚皮片覆盖。 结果 术后6例6指皮瓣均成活,1例足供区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术后随访6~36个月,指甲生长良好,指腹感觉恢复较佳,足部供区植皮无破溃,足部功能无影响。 结论 采用同蒂拇趾甲皮瓣联合第2足趾侧方皮瓣修复拇指电烧伤后末节指体缺如,外形及功能恢复均可,是修复该类损伤的较佳选择。
集束化呼吸治疗在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
徐剑锋, 郭芝廷, 毛越, 付国路, 景继勇
2015, 31(2): 140-14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16
摘要:
目的 探讨集束化呼吸治疗在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气道管理中的疗效。 方法 对16例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实施集束化呼吸治疗,即早期气管切开(8例患者行常规机械通气)、湿化治疗、纤维支气管镜气道检查及灌洗治疗、高频胸壁振荡治疗、咳嗽辅助治疗、雾化吸入治疗,直至气道损伤黏膜愈合。观察患者气道损伤黏膜愈合时间及治疗30 d内患者的病死率;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6、13、20天监测动脉血pH值、PaO2、PaCO2、SaO2、氧合指数水平;另对8例行机械通气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3、4、5天行床旁呼吸力学指标监测,监测气道阻力、气道平台压、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气道闭合压、浅快呼吸指数。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 结果 9例中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中,2例Ⅰ度黏膜受损者的黏膜愈合时间为5~8 d,3例Ⅱ度黏膜受损者的黏膜愈合时间为10~15 d,4例Ⅲ度黏膜受损者的黏膜愈合时间为18~22 d;7例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中,4例Ⅱ度黏膜受损者的黏膜愈合时间为16~22 d,3例Ⅲ度黏膜受损者的黏膜愈合时间为25~28 d。治疗30 d内无一例患者死亡。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第2天起患者各项血气分析指标明显好转(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第2天起8例行机械通气患者各项床旁呼吸力学指标亦明显好转(P<0.05或P<0.01)。 结论 早期集束化呼吸治疗能够改善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氧合状态、降低气道阻力,从而促进气道损伤黏膜修复。
经验交流
第2足趾改形联合足背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伴拇指缺如12例
黄平, 庄振华, 王运增, 姜雪松
2015, 31(2): 143-14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17
摘要:
臀上动脉联合股深动脉第1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股骨大转子压疮11例
张楠, 洪雷, 张喜, 吴巍巍, 于家傲
2015, 31(2): 145-14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18
摘要:
病例报告
特重度烧伤并发吉兰–巴雷综合征一例
杨智斌, 董亮艳, 赵翔
2015, 31(2): 147-14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19
摘要:
大面积烧伤后严重肾功能不全一例
卫伟
2015, 31(2): 148-14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20
摘要:
小儿烧伤休克合并急性汽油中毒一例
涂家金, 廖光宏, 李郁葱, 徐泽华, 周孝亮, 宋茂林, 罗文跃
2015, 31(2): 149-15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21
摘要:
护理专栏
血压计按压法防治四肢游离皮瓣静脉危象46例
何小莺, 张建芬, 金敏, 李璟
2015, 31(2): 151-15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22
摘要:
综述
严重烧伤血管外肺水相关研究进展
于晓凤, 任辉, 张家平
2015, 31(2): 153-15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23
摘要:
核心蛋白多糖调控真皮胶原纤维装配研究进展
齐德清, 周跃, 张选奋
2015, 31(2): 157-15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24
摘要:
学术信息
第二届东方烧伤与整形美容医学大会纪要
范晓明, 王光毅
2015, 31(2): 160-160.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2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