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33卷  第12期

指南与共识
皮肤创面外用生长因子的临床指南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2017, 33(12): 721-72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2.001
摘要:
科技快讯
脑部电击伤不同结局的磁共振成像特征
李泽(译者), 谢卫国(审校者)
2017, 33(12): 727-72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2.101
摘要:
早期与晚期皮瓣修复高压电损伤创面的疗效比较
龚翔(译者), 谢卫国(审校者)
2017, 33(12): 749-74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2.103
摘要:
心脏电损伤当前的观念和临床处理
张卫东(译者), 谢卫国(审校者)
2017, 33(12): 749-74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2.102
摘要:
全球范围成人低压与高压电烧伤结局的比较分析
杨飞(译者), 谢卫国(审校者)
2017, 33(12): 756-75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2.104
摘要:
专家论坛
电烧伤防治:百尺竿头仍需努力
谢卫国
2017, 33(12): 728-73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2.002
摘要:
电烧伤
2 133例电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蒋梅君, 李泽, 谢卫国
2017, 33(12): 732-73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2.003
摘要:
目的 分析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研究所(以下简称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研究所)电烧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电烧伤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6年12月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研究所所有住院烧伤患者病历资料。统计电烧伤患者性别、年龄、人群类别、受伤季节、烧伤总面积、烧伤深度、致伤电压、受伤部位、治疗方法、截肢(指、趾)率、住院时间、手术费用、住院费用、治疗结局。统计热力烧伤患者治疗方法、住院时间、手术费用、住院费用,并与电烧伤患者进行对比。另对比分析电接触烧伤和电弧烧伤患者致伤电压、截肢(指、趾)率、手术费用、住院费用、治疗结局。对数据行χ2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 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研究所13年间共收治住院烧伤患者23 534例,其中电烧伤患者2 133例,占9.1%,年收治电烧伤患者数变化不大。电烧伤患者中电接触烧伤患者1 418例(66.5%)、电弧烧伤患者为715例(33.5%)。已知性别的电烧伤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2∶1.0。大于20岁且小于或等于30岁、大于30岁且小于或等于40岁、大于40岁且小于或等于50岁这3个年龄段电烧伤患者构成比较高,分别为18.3%(391/2 133)、22.1%(471/2 133)及24.6%(525/2 133)。电烧伤患者人群类别构成比中排前3位的分别是工人57.9%(1 235/2 133)、农民14.6%(311/2 133)、学龄前儿童6.0%(128/2 133)。已知受伤季节的电烧伤患者中,夏季受伤者最多(659例,占34.1%),明显多于秋季(537例,占27.8%)、春季(455例,占23.5%)及冬季(283例,占14.6%),χ2值为8.414~149.573,P值均小于0.01。烧伤总面积小于10%TBSA的电烧伤患者最多,共1 603例(75.15%),其中229例(10.74%)为烧伤总面积不足1%TBSA的散在小创面患者。电接触烧伤患者中伴深度创面者占79.1%(1 122/1 418),明显高于电弧烧伤患者中的2.5%(18/715),χ2=381.741,P<0.001。在已知致伤电压的患者中,电接触烧伤患者中高压电致伤者占78.4%(469/598),明显高于电弧烧伤患者中的8.7%(11/127),χ2=227.893,P<0.001。电烧伤患者中受伤部位最多的为上肢(1 650例,占63.2%),其次依次为下肢(382例,占14.6%)、头面颈部(292例,11.2%)、躯干(247例,占9.5%)及臀会阴部(40例,占1.5%)。电烧伤患者的手术率为32.4%(691/2 133),明显高于同期热力烧伤患者的19.1%(3 860/20 209),χ2=210.255,P<0.001。116例电接触烧伤患者创面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修复,其中9例(7.8%)皮瓣坏死。电烧伤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手术费用、住院费用分别为(28±29)d和(9 534±16 935)、(44 258±93 012)元,明显长于或高于同期热力烧伤患者的(17±19)d和(2 990±8 916)、(23 291±88 340)元(Z值为-21.323~-10.996,P值均小于0.001)。电烧伤患者的截肢(指、趾)率为3.8%(82/2 133)、病死率为0.8%(16/2 133)。与电弧烧伤患者比较,电接触烧伤患者的截肢(指、趾)率及手术费用明显增高(χ2=36.970,Z=-11.351,P值均小于0.001),住院时间明显延长(Z=-5.181,P<0.001),住院费用和治疗结局无明显变化(Z=-1.461,χ2=1.673,P值均大于0.05)。  结论 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研究所电烧伤患者数量及住院患者占比均较高,提示武汉地区电烧伤预防形势严峻;工作年龄的工人、农民以及学龄前儿童是电烧伤预防的重点人群;电烧伤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和住院费用明显高于热力烧伤患者;电接触烧伤患者的截肢(指、趾)率及手术费用明显高于电弧烧伤患者,但住院费用和治疗结局无明显差别;积极采用游离皮瓣等各类组织瓣修复创面,可能有助于降低电烧伤的截肢(指、趾)率、改进疗效及缩短疗程。
腕部高压电烧伤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
沈余明, 马春旭, 覃凤均, 张琮, 王成, 胡骁骅
2017, 33(12): 738-74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2.004
摘要:
目的 探讨腕部高压电烧伤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的方法与效果。  方法 2009年1月—2016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腕部高压电烧伤患者71例,共有118个腕部创面,其中Ⅰ型21个、Ⅱ型69个、Ⅲ型9个、Ⅳ型19个。根据腕部损伤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方法。20个腕部其以远坏死,均行前臂截肢术。其余98个腕部创面在切开减张的基础上及早清创,清创后创面面积10 cm×7 cm~30 cm×18 cm。及早用血运丰富的组织瓣移植修复腕部创面,包括采用带蒂髂腹股沟皮瓣修复32个创面、带蒂脐旁皮瓣修复11个创面、带蒂股前外侧岛状皮瓣修复3个创面、腹部联合轴型皮瓣修复9个创面、游离皮瓣/肌皮瓣修复37个创面、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流桥接皮瓣修复6个创面,组织瓣面积12 cm×8 cm~34 cm×20 cm;20个腕部创面行血管桥接重建尺、桡动脉。供瓣区中41处直接拉拢缝合,14处取同侧大腿薄中厚皮覆盖,43处取对侧大腿薄中厚皮覆盖。53个腕部创面行肌腱、神经修复术,其中20个行单纯肌腱、神经松解术;33个腕部创面行自体或异体肌腱移植重建指深屈肌腱和/或拇长屈肌腱,其中21个另采用腓肠神经移植修复正中神经。在末次术后6~24个月,对53个行肌腱修复的腕部创面,采用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评价法评定肌腱功能;对21个行正中神经修复的腕部创面,采用综合评定方法评定正中神经功能。  结果 (1)本组20个腕部其以远坏死,行截肢术后切口愈合良好。(2)98个组织瓣移植术后90个血运良好;8个远端坏死,其中6个去除远端坏死组织后植皮,2个清创后直接缝合。7个皮瓣出现皮瓣下感染,其中3个经换药愈合,4个经再扩创治疗愈合。20个重建桡、尺动脉腕部创面,手部供血得以恢复,未截肢。本组所有行组织瓣修复患者随访1~3年,切口、皮瓣均愈合较佳。(3)本组53个行肌腱、神经修复的腕部,其对应患肢各指TAM优良率为51%。(4)本组20个行单纯肌腱、神经松解术的腕部随访1~2年,正中神经支配的肌肉肌力恢复至Ⅴ级1个、Ⅳ级3个、Ⅲ级2个,尺神经所支配的肌肉肌力恢复至Ⅳ级3个、余无恢复;感觉功能检查结果:S0级4个、S1级2个、S2级3个、S3级8个、S4级3个。本组21个行正中神经修复的腕部随访1~2年,正中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功能无任何恢复;感觉功能检查结果:S0级3个、S1级5个、S2级8个、S3级5个。  结论 根据腕部电烧伤病情,序贯性采用早期切开减张、早期清创、血管桥接、血运丰富的组织瓣移植、肌腱神经修复是修复腕部电烧伤创面、避免截肢、重建手功能的较佳方法。
高压电烧伤大鼠血小板流变行为变化及乌司他丁的干预效果
张庆富, 李勇, 冯建科, 徐彦粉, 屠丽红
2017, 33(12): 744-74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2.005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血小板聚集数、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及血小板因子4(PF-4)的影响以及乌司他丁的干预效果。  方法 将2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电伤组、生理盐水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60只。以左前肢近心端外侧为电流入口,右后肢近心端外侧为电流出口,单纯电伤组、生理盐水组和乌司他丁组大鼠用调压器及实验变压器造成入口和出口处各1 cm×1 cm的高压电烧伤创面;假伤组大鼠接相同装置但不通电致假伤。伤后2 min,生理盐水组大鼠按2 mL/kg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乌司他丁组大鼠按2×104 U/kg腹腔注射10 g/L乌司他丁。伤前15 min及伤后5 min、1 h、2 h、4 h、8 h,每组各取10只大鼠,经心脏采血5~7 mL,取0.05 mL制成活血涂片,观察血小板聚集数;其余血样分离血清,用ELISA法检测血清β-TG和PF-4含量。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SNK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 结果 (1)伤前15 min,假伤组、单纯电伤组、生理盐水组、乌司他丁组大鼠血小板聚集数相近,分别为(5.9±1.2)、(5.8±1.2)、(5.9±1.3)、(5.9±1.1)个(P值均大于0.05)。伤后5 min、1 h、2 h、4 h、8 h,单纯电伤组大鼠血小板聚集数分别为(57.2±16.3)、(59.1±16.9)、(60.8±20.6)、(83.6±24.9)、(83.4±30.3)个,较假伤组的(6.0±1.3)、(6.0±1.4)、(5.9±1.4)、(5.7±1.1)、(5.8±1.3)个明显增多(P值均小于0.001);乌司他丁组大鼠血小板聚集数分别为(29.6±7.4)、(31.9±10.1)、(35.0±14.2)、(43.0±13.6)、(35.2±11.1)个,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的(58.3±16.1)、(63.9±18.0)、(60.8±17.7)、(74.2±23.0)、(82.3±21.9)个(P值均小于0.001)。假伤组大鼠组内各时相点血小板聚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其余3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血小板聚集数均显著多于组内伤前15 min(P值均小于0.001)。(2)伤后2、4、8 h,单纯电伤组大鼠血清β-TG含量显著高于假伤组(Z值为-3.780~-3.477,P值均小于0.05)。伤后5 min、4 h,乌司他丁组大鼠血清β-TG含量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Z值分别为-3.477、-3.780,P值均小于0.05)。假伤组大鼠组内各时相点血清β-TG含量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0,P>0.05)。单纯电伤组大鼠伤后2、4、8 h血清β-TG含量显著高于组内伤前15 min(Z值为-3.780~-3.553,P值均小于0.05),生理盐水组大鼠伤后5 min、1 h、4 h血清β-TG含量显著高于组内伤前15 min(Z值为-3.780~-3.477,P值均小于0.05),乌司他丁组大鼠伤后1、4 h血清β-TG含量显著高于组内伤前15 min(Z值分别为-3.250、-3.780,P值均小于0.05)。(3)伤后2、8 h,单纯电伤组大鼠血清PF-4含量显著高于假伤组(P值均小于0.05)。伤后2 h,乌司他丁组大鼠血清PF-4含量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伤后4、8 h,乌司他丁组大鼠血清PF-4含量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值均小于0.05)。假伤组大鼠各时相点血清PF-4含量相近(P值均大于0.05);伤后2、8 h,单纯电伤组大鼠血清PF-4含量显著高于组内伤前15 min(P值均小于0.05);伤后1、4、8 h,生理盐水组大鼠血清PF-4含量显著高于组内伤前15 min(P值均小于0.05);伤后1、2、4、8 h,乌司他丁组大鼠血清PF-4含量与组内伤前15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  结论 高压电烧伤大鼠β-TG和PF-4分泌异常,血小板聚集数增多,导致微循环障碍。乌司他丁通过抑制β-TG和PF-4的分泌,减少血小板聚集数,从而减轻高压电烧伤微循环障碍。
四肢高压电烧伤早期磁共振成像特点的临床研究
黎淑娟, 王正磊, 朱维平, 向阳, 林静, 虞云杰, 李鹏
2017, 33(12): 750-75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2.006
摘要:
目的 分析患者四肢高压电烧伤早期的磁共振成像(MRI)特点。  方法 2013年3月—2016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高压电烧伤患者38例,共78只患肢,其中上肢56只、下肢22只,伤后72 h内均行MRI T1加权成像(T1WI)、T2WI、压脂T2WI平扫及压脂T1WI增强扫描。分析四肢皮肤及皮下组织、骨骼肌、肌腱、关节韧带及骨骼电烧伤的MRI信号特点,观察骨骼肌是否存在"夹心样"坏死及损伤,是否存在肌腱、关节韧带及骨骼损伤;分析截肢上肢和保肢患肢MRI信号特点。所有患者均在MRI检查后24 h内接受手术,术中对肌肉活力进行判断。分别对MRI显示完全坏死但对电刺激无反应的肌肉组织,MRI显示损伤有血运但对电刺激反应微弱的肌肉组织,以及MRI显示水肿的肌肉组织进行取材,HE染色观察肌肉组织病理特点。  结果 (1)本组患者电流入口处缺损面积大于出口处缺损,患肢皮肤及皮下组织广泛不均匀增厚,T2WI表现为高信号,T1WI表现为等信号,压脂T1WI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皮下水肿严重区域可见条带状积液。(2)骨骼肌完全坏死,T2WI表现为低信号、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1WI表现为等信号、稍高信号或等信号及稍高混杂信号,压脂T1WI增强表现为大部分边界清楚的无强化区。骨骼肌损伤信号分为2型。Ⅰ型信号,紧邻完全坏死区的部分坏死肌肉,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或稍高信号,边界不清;T1WI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压脂T1WI增强后呈带状或花边状显著强化。Ⅱ型信号,远离完全坏死区的深部肌肉组织,T2WI呈高信号,T1WI呈等信号或等信号为主夹杂高信号,压脂T1WI增强呈不均匀中等程度或轻度强化。正常肌肉信号和Ⅰ、Ⅱ型信号内夹杂坏死信号,表现为"夹心样"改变。骨骼肌水肿,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边界不清;T1WI表现为低信号;压脂T1WI增强后无明显强化。(3)肌腱完全坏死,T2WI表现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1WI表现为等信号,压脂T1WI增强后无强化。肌腱损伤,T2WI表现为等信号,T1WI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压脂T1WI增强后轻度强化。(4)腕关节损伤较重,关节周围软组织完全坏死,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或等信号,T1WI表现为低信号,压脂T1WI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度不均匀强化。腕关节完全毁损,由外至内各层结构不清,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或等信号,T1WI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压脂T1WI增强后无任何强化。肘关节损伤,T2WI呈高信号,T1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压脂T1WI增强后不均匀强化。膝关节损伤,T2WI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压脂T1WI增强后轻度强化。(5)骨质水肿,T2WI呈等信号,压脂T2WI呈稍高信号,T1WI呈等信号,压脂T1WI增强后呈斑片状强化。(6)截肢上肢的MRI表现为骨骼肌呈坏死信号、Ⅰ型信号和Ⅱ型信号及Ⅰ、Ⅱ型混杂信号,其中较远端的坏死信号和Ⅰ型信号面积大于病灶的50%以上;间生态组织范围较大,边界不清,其前后群肌肉均有弥漫性损伤;上肢尺、桡动脉搏动消失。保肢患肢的MRI表现为骨骼肌呈Ⅰ型信号、Ⅱ型信号和Ⅰ、Ⅱ型混杂信号及局部坏死信号,以Ⅰ型信号为主,远端为Ⅱ型信号。(7)MRI显示骨骼肌完全坏死区,手术探查证实肌肉活力丧失,病理检查显示横纹肌组织完全坏死。MRI显示骨骼肌损伤区,手术探查证实为间生态肌肉,活力较正常肌肉差;病理检查显示正常肌细胞和肌纤维与核固缩的坏死横纹肌细胞相混杂,损伤程度不一。MRI显示骨骼肌水肿区,手术探查证实骨骼肌肿胀,肌肉活力正常;病理检查显示横纹肌间质水肿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MRI表现与手术探查结果及病理检查结果相符。  结论 MRI能够较好地区分骨骼肌完全坏死、损伤及水肿,判断损伤范围和深度,并能够显示皮肤、肌腱、关节韧带及骨骼的损伤情况,可为四肢高压电烧伤早期的诊断、临床手术预案的制订、术中组织活力判断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带蒂肌皮瓣早期修复颈部高压电烧伤深度创面八例
梁尊鸿, 潘云川, 陈贻梆, 毛汉儒
2017, 33(12): 757-75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2.007
摘要:
论著
白烟吸入致不同程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救治
杨福旺, 辛海明, 朱金红, 冯小艳, 蒋晓臣, 龚震宇, 童亚林
2017, 33(12): 760-76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2.008
摘要:
目的 总结因吸入烟雾弹燃烧产生白烟致不同程度ARDS患者的救治经验。  方法 2016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一批共13例因吸入烟雾弹燃烧产生的白烟引起不同程度ARDS患者,其中2例后期并发肺纤维化。参照ARDS柏林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9例、中度2例、重度2例。轻、中度ARDS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常规治疗。重度ARDS患者序贯应用糖皮质激素、吡非尼酮治疗,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及时监测生命体征、动脉血氧合指数、肺部影像学变化、肺通气功能、一般情况及其他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等。伤后10~15个月随访,对上述指标进行监测。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结果 (1)轻、中度ARDS患者治疗3 d后呼吸系统症状基本消失;动脉血氧合指数伤后1~4 d降低,伤后7 d基本恢复正常,伤后1个月完全正常。重度ARDS患者伤后1~3个月呼吸系统症状静息情况下基本消失;动脉血氧合指数伤后3~21 d降低,伤后1~3个月逐渐恢复正常,伤后15个月复查正常。(2)轻、中度ARDS患者胸部CT或X线检查显示其伤后24 h内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1例中度ARDS患者伤后96 h出现弥漫斑片状、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简称肺渗出影)。所有轻、中度ARDS患者伤后10个月复行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果无异常。2例重度ARDS患者伤后45、75 h双肺出现明显肺渗出影,其中1例患者伤后10个月复行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果无异常;1例患者伤后15个月复行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双肺叶内存留小范围网格样密度增高影,胸膜轻微粘连。(3)所有患者入院时肺功能检查提示重度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轻、中度ARDS患者肺通气功能于伤后1个月均恢复正常,能进行跑步等运动。1例重度ARDS患者肺通气功能于伤后6个月恢复正常,能进行跑步等运动;1例重度ARDS患者伤后15个月检查提示轻度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能适当进行快步行走等运动。(4)所有轻度以及1例中度ARDS患者于伤后第3天好转,转入当地医院继续治疗,伤后21 d治愈出院。1例中度ARDS患者于伤后29 d治愈出院;重度ARDS患者均于伤后81 d治愈出院。伤后10~1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其他重要器官/系统功能未见异常,也未见明显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代谢异常等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2例重度ARDS患者未出现肝功能损害、光过敏、厌食、嗜睡等吡非尼酮不良反应。  结论 早期足量不间断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患者吸入烟雾弹燃烧产生的白烟引起的ARDS,序贯应用糖皮质激素与吡非尼酮能有效治疗该类患者后期出现的肺纤维化。
沉默非肌肉肌球蛋白ⅡA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烟雾吸入性损伤大鼠早期肺损伤的影响
刘名倬, 王俊杰, 付忠华, 李郁葱, 江政英, 孙威, 郭光华, 朱峰
2017, 33(12): 766-77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2.009
摘要:
目的 探讨沉默非肌肉肌球蛋白ⅡA(NMⅡA)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烟雾吸入性损伤大鼠早期肺损伤的影响。  方法 将40只SD大鼠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10只、单纯损伤组10只、BMSC组10只和NMⅡA-BMSC组10只。对照组大鼠正常吸入空气,其余3组大鼠吸入烟雾制备烟雾吸入性损伤模型。伤后30 min,单纯损伤组大鼠尾静脉注射1 mL生理盐水,BMSC组大鼠注射1 mL 1×107个/mL的第5代BMSC,NMⅡA-BMSC组大鼠注射1 mL 1×107个/mL沉默NMⅡA的BMSC。伤后24 h,取各组大鼠腹主动脉血和右肺,血气分析仪检测PaO2、PaCO2和pH值,干湿质量法测定肺湿干质量比,HE染色观察肺病理变化;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ELISA法检测TNF-α、IL-10含量。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LSD检验。  结果 (1)伤后24 h,与对照组比较,单纯损伤组、BMSC组、NMⅡA-BMSC组大鼠PaO2明显降低(P值均小于0.05),PaCO2明显升高(P值均小于0.05)。与单纯损伤组比较,BMSC组、NMⅡA-BMSC组大鼠PaO2明显升高(P值均小于0.05),PaCO2明显降低(P值均小于0.05)。与BMSC组比较,NMⅡA-BMSC组大鼠PaO2明显升高(P<0.05)。单纯损伤组大鼠动脉血pH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2)伤后24 h,对照组、单纯损伤组、BMSC组和NMⅡA-BMSC组大鼠肺湿干质量比分别为4.36±0.15、7.79±0.42、5.77±0.18、5.11±0.20。与对照组比较,其余3组大鼠肺湿干质量比明显升高(P值均小于0.05)。与单纯损伤组比较,BMSC组、NMⅡA-BMSC组大鼠肺湿干质量比明显降低(P值均小于0.05)。与BMSC组比较,NMⅡA-BMSC组大鼠肺湿干质量比明显降低(P<0.05)。(3)伤后24 h,对照组大鼠肺泡结构完整,无异常。与单纯损伤组比较,BMSC组及NMⅡA-BMSC组大鼠肺损伤明显减轻,肺泡结构相对完整,肺泡壁未增厚,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4)伤后24 h,与对照组比较,单纯损伤组、BMSC组大鼠BALF中TNF-α含量明显升高(P值均小于0.05)。与单纯损伤组比较,BMSC组和NMⅡA-BMSC组大鼠BALF中TNF-α含量明显降低(P值均小于0.05)。与对照组比较,单纯损伤组、BMSC组、NMⅡA-BMSC组大鼠BALF中IL-10含量明显升高(P值均小于0.05)。与单纯损伤组比较,BMSC组和NMⅡA-BMSC组大鼠BALF中IL-10含量明显升高(P值均小于0.05)。与BMSC组比较,NMⅡA-BMSC组大鼠BALF中IL-10含量明显升高(P<0.05)。  结论 沉默NMⅡA的BMSC能够减轻烟雾吸入性损伤大鼠早期肺损伤,比单纯使用BMSC更为有效。
经验交流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及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六例
潘冬经, 姚志伟, 姜魏, 李汉伟
2017, 33(12): 772-77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2.010
摘要:
双侧臀部旋转皮瓣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52例
王君, 潘云川, 徐家钦, 梁尊鸿, 井刚, 潘南芳
2017, 33(12): 775-77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2.011
摘要:
足背动脉-跗外侧动脉双叶皮瓣修复双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三例
曹胜军, 王凌峰, 巴特, 荣志东, 胡国林, 周彪, 李全
2017, 33(12): 778-77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2.012
摘要:
同指指背矩形推进皮瓣修复指背皮肤软组织缺损16例
张文龙, 赵刚, 高顺红, 于志亮, 张云鹏, 张净宇, 胡宏宇, 董慧双, 于俊
2017, 33(12): 780-78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2.013
摘要:
综述
核因子κB活化在脓毒症所致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周浩, 王广庆, 罗鹏飞, 夏照帆
2017, 33(12): 782-78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7.12.01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