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24卷  第1期

卷首语
应更有效地利用国内的研究成果
游苏宁
2008, 24(1): 1-2.
摘要:
改革开放的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从事科学研究和非从事科学研究者都在或多或少地享受着科学春天的阳光。然而,中国科技期刊所面临的窘境,以及为十多亿国人健康服务的医护工作者(应用科学家)如何获取出口转内销的“洋文”信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有多少国人关心与知晓。忧虑与质疑是责任感的起点,呐喊与理性方案是责任感的实践。请阅读一位忧国忧刊的学者——游苏宁的短文“应更有效地利用国内的研究成果”。推荐此文,是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专家论坛
创面难愈机制研究——糖尿病皮肤的“微环境污染”
陆树良, 谢挺, 牛轶雯
2008, 24(1): 3-5.
摘要:
在创面修复中,糖尿病合并难愈创面是最值得重视的领域之一。其中糖尿病下肢溃疡特别是糖尿病足的发生率日渐升高,但治疗手段局限,预后较差。迄今认为,糖尿病足的发生基于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伴有血供不足和感染的创面愈合延迟与溃疡形成,涉及组织细胞、细胞外基质、生长因子等诸多环节,但在此研究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治疗策略仍然不尽如人意。故有必要进行以下反思:(1)糖尿病难愈创面包括自发性溃疡及外源性创伤,两者发生难愈的机制是否有所不同?(2)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并不能完全解释众多糖尿病皮肤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异常,原因何在?(3)目前研究主要针对创面愈合过程中某一特定环节,在不同实验模型或临床实践中可能得到矛盾的结果,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相互关联。那么糖尿病创伤愈合过程中,众多的生物学行为异常是否具有共同“开关”?
读者·作者·编者
诚征2000-2007年本刊已发表论文获奖材料
2008, 24(1): 5-5.
摘要:
关于在杂志上刊载照片的说明
2008, 24(1): 12-12.
摘要:
本刊编辑部工作人员联系方式
2008, 24(1): 53-53.
摘要:
难愈创面的研究
多发性压力性溃疡的外科治疗
朱雄翔, 胡大海, 郑朝, 韩军涛, 董茂龙, 王洪涛, 陶克, 陈刚
2008, 24(1): 6-8.
摘要:
目的总结多发性压力性溃疡的治疗经验。方法2001年1月-2007年5月,笔者应用多种皮瓣转移联合皮肤移植治疗21例患者的56处压力性溃疡创面,其中骶尾部21处、坐骨结节14处、股骨大转子部13处、其他部位8处。围手术期行全身支持治疗.尽早清创,依据扩创后创面大小、深度、部位及邻近皮肤软组织条件,选用皮瓣、肌皮瓣或游离植皮修复创面。术后对伤口行连续灌洗与负压吸引,卧翻身床定期翻身。结果25处创面以筋膜皮瓣或肌皮瓣修复,愈合率为92%;13处创面以邻近局部皮瓣修复,愈合率为85%;8处创面直接缝合,其中6处一次性愈合;10处创面游离植皮,其中7处一次性愈合。在延期愈合的创面中,4处经再次清创缝合或植皮愈合,4处经短期换药愈合,1例遗留慢性窦道。随访6个月时,3例患者复发压力性溃疡。结论加强嗣手术期全身支持治疗,合理、有效地利用臀部及其周围健康组织形成多个筋膜皮瓣或肌皮瓣同时修复多个创面,术后对伤口行连续灌洗与负压吸引,采用翻身床定期翻身等等,是多发性压力性溃疡手术成功的有效措施。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中性粒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董炜, 谢挺, 董叫云, 金曙雯, 花兰女, 宋菲, 青春, 陆树良
2008, 24(1): 9-12.
摘要:
目的观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对中性粒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了解皮肤组织中AGE蓄积与糖尿病愈合中异常炎性反应的关系。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中性粒细胞。在细胞悬液中加入不同的刺激物,根据所加物质分为:对照组,加入RPMI1640培养液;A组,加入0.315mg/mLAGE+RPMI1640;B组,加入0.625mg/mLAGE+RPMI1640;C组,加入1.250mg/mLAGE+RPMI1640。噻唑蓝法检测中性粒细胞活力;反转录-PCR法检测L-选择素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释放量;二氢二氯荧光黄二醋酸盐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结果A、B、c组中性粒细胞活力(0.320±0.030、0.380±0.020、0.290±0.010)均高于对照组(0.170±0.040,P〈0.05)。各实验组L-选择素mRNA表达水平(A组0.95±0.08、B组1.36±0.27、C组0.50±0.26)、弹性蛋白酶释放量(A组1.98±0.43、B组2.50±0.43、C组2.01±0.18)、活性氧水平(A组1.64±0.20、B组2.16±0.26、C组3.26±0.75)也均高于对照组(此3项指标分别为0.36±0.26、0.91±0.21、0.72±0.15,P〈0.05)。结论AGE能增强中性粒细胞活力,使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行为发生改变,这可能是糖尿病异常炎性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的疗效
李金清, 陈绍宗, 李望舟, 李跃军, 李学拥
2008, 24(1): 13-17.
摘要:
目的了解封闭负压引流(VAC)技术对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的疗效。方法用电雷管在4只小自家猪双侧肩胛及双侧臀部共造成16个爆炸伤创面,将创面分为对照组和负压治疗组。2组创面伤后前2d不作任何处理任其感染;第3天起,对照组创面用油纱换药,负压治疗组创面行VAC治疗。于治疗前(伤后第3天)及开始治疗后1、3、6、9、14、19、24d测量并计算创面的面积、深度;取创面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检测细胞增殖指数、血管内皮细胞数、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细菌计数。记录创面愈合时间。结果开始治疗后第1、3天,负压治疗组创面面积和创面深度不再扩大和加深,创面内炎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增殖细胞数目均增多,MPO活性明显增高,细菌数明显减少;此期间对照组各指标变化情况与该组相反。治疗后1~19d,2组创面的面积、深度、血管内皮细胞数以及细菌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9d,2组创面细胞增殖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6d,2组创面MPO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为(32.8±1.6)d,明显长于负压治疗组的(25.8±1.0)d(P〈0.01)。结论与常规换药相比,VAC能明显减少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的细菌数量,减轻继发性坏死,促进炎性反应,快速启动肉芽组织生成,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新生血管形成障碍的研究
乔亮, 王志勇, 韦俊, 原博, 金曙雯, 花兰女, 廖镇江, 史济湘, 陆树良
2008, 24(1): 18-21.
摘要:
目的了解有糖尿病基础的机体烫伤后,创面新生血管化程度与创面难以愈合的关系。方法将sD大鼠分成对照组和以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组,每组50只。2组大鼠均造成20%TBSA的深Ⅱ度烫伤,于伤后即刻及1、3、7、14和21d取创面组织,行组织学观察评分,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同时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创面组织的新生血管化程度及血管内皮细胞数量。结果糖尿病组大鼠创面组织评分及创面愈合率均低于对照组;糖尿病组大鼠各时相点新生血管化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伤后7d,糖尿病组为12.00±1.40、对照组为60.00±3.00,P〈0.01)。2组大鼠各时相点创面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差异不明显,但糖尿病组大部分血管内皮细胞未形成功能性微血管。结论糖尿病深Ⅱ度烫伤难愈创面虽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但仍血供不良,其机制与功能性微血管形成障碍有关。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细胞周期的调控及信号通路的影响
谢挺, 牛轶雯, 葛奎, 陆树良
2008, 24(1): 22-25.
摘要:
目的了解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对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体外制备AGE修饰的蛋白质(AGE—HSA,150m-g/L)作为干预手段。将原代培养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分为:正常组,采用无血清DK—SFM培养液培养;AGE干预组,采用含150mg/LAGE—HSA的DK—SFM培养液培养;对照组以10μmol/LU0126处理后同正常组条件培养;干预对照组以上述U0126处理后同AGE干预组条件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B1以及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4(CDK4)和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GE干预组s期和G2/M期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干预对照组G2/M期细胞百分比亦显著降低,分别为(9.7±1.1)%、(9.8±0.7)%(P〈0.05)。与正常组比较,其余3组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下降,其中干预对照组该蛋白仅有微弱表达:正常组、AGE干预组CDK4、细胞周期蛋白B1、p44/42MAPK蛋白表达相似,对照组、干预对照组的3种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前2组。结论AGE通过下调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阻碍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
消息
第六届全国创伤修复(愈合)与组织再生学术交流会征文通知
2008, 24(1): 12-12.
摘要:
更正启事
2008, 24(1): 12-12.
摘要:
2008年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征文通知
2008, 24(1): 32-32.
摘要:
本刊在多项评比中获奖
2008, 24(1): 38-38.
摘要: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网上在线订阅通知
2008, 24(1): 50-50.
摘要:
经验交流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小儿会阴部瘢痕挛缩30例
王肖蓉
2008, 24(1): 25-25.
摘要:
1临床资料; 1992--2006年,笔者单位应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小儿会阴部瘢痕挛缩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11岁。瘢痕挛缩部位为:会阴部前区、股内侧、外阴部。因瘢痕挛缩,患儿入院时均为身体前屈不能直立,大腿外展受阻,阴部外口被瘢痕覆盖。
烧伤后骨化性肌炎七例
田晓东, 何友德, 肖晓兰, 陈向光, 李登伦, 韩波
2008, 24(1): 57-57.
摘要:
1临床资料; 1985-2006年,笔者单位收治烧伤并发骨化性肌炎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2~58岁,烧伤总面积为30%~92%TBSA,均为Ⅱ~Ⅲ度。烧伤部位为躯干及四肢,经换药及植皮手术后患者创面基本愈合并行功能锻炼。伤后1个月左右见患者肘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功能障碍,周围软组织可扪及硬化块。x线片示:肘关节周嗣软组织内片状或层状高密度钙化、骨化影(图1)。5例以肘前方为主,2例以肘后方为主。超声诊断:中期2例病灶显示不均匀低回声,肿块内可见散在高回声,周边有薄层骨化强回声环,有声影;成熟期5例,肿块显示为不规则多层强回声,并有明显声影。
拇趾腓侧皮瓣联合跖底皮瓣修复手掌侧电烧伤创面11例
魏在荣, 王达利, 王玉明, 祁建平, 孙广峰, 韩文杰, 曾雪琴
2008, 24(1): 58-59.
摘要:
1临床资料; 2001年1月-2007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手掌侧电烧伤患者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6~48岁。6例创面位于手指,5例创面位于掌指关节附近,均伴肌腱外露。软组织缺损范围为2cm×2cm~5cm×2cm。
保留变性真皮移植大张自体皮修复手足背深度烧伤32例
孙建平, 张庆洋, 梁钢, 张水良, 孟朝晖, 陈高才, 刘文阳
2008, 24(1): 59-59.
摘要:
1临床资料; 2001年9月-2006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32例手足背深度烧伤患者,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17~60岁,烧伤总面积2%~78%TBSA。手背烧伤45处,为深Ⅱ度及混合度烧伤;足背烧伤4处,深Ⅱ度。入院时间为伤后1h~3d。
小腿后侧皮瓣修复膝关节深度烫伤八例
王会军, 张捷, 蒋永能, 赵炳瑜, 鲁冰
2008, 24(1): 60-60.
摘要:
1999年3月-2006年5月,笔者采用小腿后侧皮瓣修复患者膝关节深度烫伤创面,取得良好效果。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8例,均为男性,年龄17~56岁。致伤原因:煤气中毒后被火炉烫伤4例、热沥青烫伤1例、酒醉后被暖气管烫伤3例。患者烫伤总面积1%~10%TBSA,均为Ⅲ度,其中1例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
烧伤患者血乳酸含量的动态监测及分析
陈蕾, 王玉莲, 曲年震, 李林, 刘艳山
2008, 24(1): 61-61.
摘要:
严重烧伤后的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主要病理学基础,监测烧伤患者组织灌注及氧合情况具有重要意义。血乳酸含量作为评价全身组织氧合情况的指标日益受到重视。为此我们对不同程度烧伤患者的血乳酸含量进行了动态监测,并用该指标对伤情进行相关分析,现报告如下。
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瓣联合植皮术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24例
李海清, 柴益民, 曾炳芳
2008, 24(1): 62-63.
摘要:
1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 2004年3月-2006年8月,笔者应用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瓣联合皮片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24例,其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15~46岁。致伤原因:热压伤15例、电击伤2例、碾轧伤7例。手术方法:(1)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筋膜瓣的轴线选择在前臂中立位(桡骨茎突与肘横纹中心的连线上),旋转点选择在桡骨茎突处。设计筋膜瓣时宽度不超过8cm,长度根据受区而定,但其上端不应超过肘横纹下4cm。先切开皮肤近端,找到头静脉及前臂皮神经并结扎头静脉,沿轴线做“s”形切口切开皮肤,在浅静脉浅面锐性分离皮肤,按设计形状完成筋膜瓣的表面分离,蒂部宽度为2~3cm,保护桡神经浅支,在桡骨茎突处分离并穿过皮下隧道后修复创面。(2)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筋膜瓣的轴线,选择在前臂中立位(肱二头肌内侧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中点与豌豆骨连线),
负压灌洗引流治疗深部组织损伤七例
何延奇, 石兵, 韩玉芳
2008, 24(1): 63-63.
摘要:
1 资料与方法; 2004年6月-2007年4月,笔者应用负压灌洗引流技术治疗深部组织损伤患者7例,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21~65岁。损伤部位及原因:上肢电接触伤3例、下肢2例,右下肢气性坏疽1例,右下肢挤压伤1例。电接触伤与挤压伤患肢于伤后24h内清创,沿肢体纵轴自上而下曲线切开。切开范围:上肢要过腕、下肢要过踝,尽量保留间生态肌肉组织。在肢体切口上端安放静脉输液导管进行灌洗,前端剪数个小孔便于灌洗液流出;在切口下端置引流导管并连接负压引流器,用粘贴手术巾(南昌市3L医用制品有限公司)封闭肢体,使切开的创面成为密闭的负压环境。见图1。
氢氟酸烧伤急救中补钙剂量与速度的计算
阮仕荣, 李慧芳, 吕振海, 胡秀莲, 王铁山, 卢青军, 胡安军
2008, 24(1): 64-64.
摘要:
机体氢氟酸烧伤中毒后,毒素吸收是较持久的过程,其具体吸收量难以估计,因此临床上用于解毒的钙的用量差别较大,且疗效不确定。笔者对本单位收治的1例氢氟酸烧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氢氟酸烧伤后急救中补钙剂量与速度的计算与控制方法。
快速通道
猪脱细胞真皮与自体皮复合移植的临床应用及远期疗效
陈炯, 柴家科, 韩春茂, 潘银根, 吴秋合, 方周溪
2008, 24(1): 26-29.
摘要:
目的了解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皮复合移植修复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并进行不同时期随访及组织学观察。方法2000年2月-2003年7月,采用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刃厚皮二步复合移植法修复深度创面152例。观察移植后1周的皮片成活率及移植后1、3、6、12个月瘢痕增生情况;5例患者在移植72个月后取该部位样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其中2例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对本组患者进行不同时期随访并与自身其他部位其他移植方式比较。结果创面植皮完全成活者116例占76.3%,95%以上成活者36例占23.7%,无一例补充植皮。1个月后随访到127例患者,可见移植局部有轻度挛缩,皮片连接处有条索状瘢痕,质地比较柔软,无明显瘙痒或起疱。3个月随访到101例,见复合移植物有轻度挛缩,但与刃厚皮移植部位比较明显减轻,关节功能良好。6个月随访到82例,复合移植皮肤颜色、质地接近正常,瘢痕增生不明显。12个月随访到58例,移植皮肤接近正常,未见明显排异现象。72个月以上随访到16例,移植局部稍显干燥,无其他异常。组织学观察结果提示:移植部位组织结构与正常皮肤基本一致,真皮支架中可见不完整的小汗腺及参与汗腺组成的细胞。结论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可以与人体局部组织长期共存,无明显排异反应。不完整小汗腺及汗腺细胞的出现,可能成为皮肤功能重建中新的关注点。
论著
颈部高压电烧伤的修复
黄晓元, 杨兴华, 梁鹏飞, 肖目张, 谢庭鸿, 胡永才, 罗志军
2008, 24(1): 30-32.
摘要:
目的探讨颈部高压电烧伤的修复方法。方法1985年以来笔者单位共收治37例颈部高压电烧伤患者,清创后采用背阔肌肌皮瓣、斜方肌肌皮瓣,颈阔肌肌皮瓣、胸大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联合胸大肌肌皮瓣移植修复创面。结果除3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坏死带宽1~2cm)外,其余皮瓣成活,移植局部外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颈部高压电烧伤后,早期彻底清创并采用带蒂肌皮瓣及联合皮瓣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应用阿米卡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华荣, 荣新洲, 张涛, 杨荣华
2008, 24(1): 33-35.
摘要:
目的了解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应用阿米卡星后水疱液和血清中的药物浓度及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将20例严重烧伤患者分成4组,每组5例:A组(伤后3~4h用药)、B组(伤后10h用药)、c组(伤后20h用药)、D组(伤后30h用药),每例患者在30min内匀速静脉滴注阿米卡星400mg。于用药后15、30min和1、2、3、4、5、6、7h抽取创面水疱液,同步抽取其中9例患者的静脉血,以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阿米卡星浓度。采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处理药物浓度数据,拟合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参数。结果A组患者用药后水疱液中阿米卡星浓度升高最快,维持时间最长,B组次之。A、B组各时相点药物浓度值均明显高于C、D组(P〈0.05或P〈0.01),其中用药后1h差异最明显(P〈0.01):A、B组为(12.53±1.76)、(9.52±1.51)μg/mL,C、D组为(4.65±0.77)、(3.10±0.41)μg/mL。9例患者血清阿米卡星浓度随时间延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水疱液、血清的药物浓度一时间数据均以二房室模型拟合为最佳,与阿米卡星消除相半衰期(tl/213)的正常参考值比较,患者血清中阿米卡星t1/213较短,水疱液中t1/2β较长。结论严重烧伤患者尽早(伤后10h内)应用阿米卡星,可在创面基底和创周形成有效的、持久的抗生素屏障,抗感染效果较好。
重大事故中成批黄磷烧伤患者的救治
谢卫国, 黄文卫, 姚宋国, 王德运, 王明轩, 朱之清, 刘杰峰, 张伟
2008, 24(1): 36-38.
摘要:
目的总结成批黄磷爆炸致烧伤的特点及救治经过,为今后应急抢救积累经验。方法收集整理与本次特大黄磷烧伤事故相关的资料,分析总结成批黄磷烧伤患者的伤情特点及处置经过。结果本次事故共造成81人受伤,其中男72人、女9人,年龄5~42岁[(24±13)岁],烧伤面积0.4%~70.0%[(9±11)%],Ⅲ/Ⅳ度烧伤面积为0.4%~60.0%TBSA[(7±10)%TBSA]。大部分患者伴有磷中毒表现;27例肝功能异常占33.3%,15例肾功能异常占18.5%;42例电解质紊乱占51.9%。烧伤面积〉10%且≤20%TBSA的8例患者中,有6例伴心肌酶谱升高;6例出现贫血,其中3例为进行性贫血;1例于伤后48h出现窒息;1例发生消化道应激性溃疡。72例患者于伤后4d内行切削痂植皮手术。部分患者遗留瘢痕及手部功能障碍,3例患者部分截指。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黄磷爆炸易导致周围人员头、手等暴露部位深度烧伤,并造成严重的中毒和内脏损伤。立即组织足够的专业医疗力量对成批患者进行急救,尽早清除创面坏死组织、促进毒素排泄等,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机械应力条件下表皮干细胞的动力学变化
刘虎仙, 陶白江, 贾赤宇, 曾丁, 李桂水, 孙可, 胡晓春
2008, 24(1): 39-41.
摘要:
目的观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后表皮干细胞的变化,探讨应力作用下细胞的动力学改变及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力学机制。方法标本取自行头部扩张术Ⅱ期手术患者。根据所取标本位置将试验分为:(1)扩张器中心组,所取头皮距扩张器中心约3cm;(2)扩张器侧壁组,所取头皮位于扩张皮肤的侧壁;(3)对照组,未扩张的头皮。各组标本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角蛋白19(CK19)阳性细胞的分化与分布特征。结果HE染色可见两试验组表皮层凹凸不平,皱褶明显,表皮层相对增厚、层次增多,分布密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两试验组在基底层之外可见复层现象及少量的成团或散在分布的CK19阳性细胞,邻近有“镂空”结构形成。而对照组未见上述现象。结论机械扩张后表皮干细胞在分裂增殖的同时,出现异位分布并伴有“镂空”结构,其现象可能与表皮基底层细胞的动力学改变有关。
明胶/聚己内酯电纺复合纳米纤维支架促进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龙剑虹, 谭骛远, 姜任武, 张彦中
2008, 24(1): 42-44.
摘要:
目的了解明胶/聚己内酯(Gt/PCL)电纺复合纳米纤维支架对家兔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16只家兔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其中8只行同体对照实验,分别以Gt/PCL纳米纤维膜覆盖(Gt/PCL组)、PCL纤维膜覆盖(PCL组);余下8只家兔创面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对照组),各组创面数均为8个。记录创面愈合时间;于伤后3、7、10d计算创面愈合率,并取创面及创周组织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Gt/PCL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8.2±1.3)d、PCL组(20.3±1.1)d、对照组为(22.0±0.6)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t/PCL组伤后各时相点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其他2组(P〈0.05)。与其余2组比较,Gt/PCL组真皮层肉芽组织增生少,上皮细胞移行速度明显增快,胶原排列规则。结论Gt/PCL电纺复合纳米纤维支架能明显促进家兔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愈合,是目前可供选择的效果比较确切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Lefty蛋白在人胚胎皮肤、成人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
李晓伟, 刘建军, 武继祥, 陈德英
2008, 24(1): 45-47.
摘要:
目的了解Lefiy蛋白在人胚胎皮肤、成人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HS)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HS形成中的作用及与胚胎无瘢痕愈合的关系。方法留取人胚胎皮肤、成人正常皮肤及HS标本,制成冰冻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各标本中成纤维细胞形态及Lefiy蛋白的表达,用阳性细胞率作为表达量。结果人胚胎皮肤成纤维细胞呈梭形,胞核呈椭圆形或梭形,排列规则;成人正常皮肤及HS组织成纤维细胞呈长梭形,胞核呈梭形或星形,前者排列较规则,而后者排列不规则。HS组织中Lefiy蛋白阳性细胞率为15.38%,低于成人正常皮肤(67.92%)和人胚胎皮肤(81.67%,P〈0.01);而成人正常皮肤阳性细胞率也低于人胚胎皮肤(P〈0.05)。结论Lefiy蛋白可能对瘢痕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其高表达可能与胚胎无瘢痕愈合相关。
巨噬细胞对内皮细胞部分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刘亮, 王颖, 张晓启, 刘旭盛
2008, 24(1): 48-50.
摘要:
目的建立人巨噬细胞系(U937)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ECV304)体外共培养模型,以伴刀豆球蛋白A(ConA)作为U937细胞激活剂,观察其调节血管生成的可行性。方法培养ECV304细胞至60%融合,分别加入ConA25μg/mL、U937细胞(1×10^5个)、U937细胞(1×10^5个)+ConA25μg/mL,共同培养48h。以常规培养的ECV304细胞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变化;采用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掺入法检测内皮细胞DNA合成情况;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内皮细胞同源盒HOXB2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ConA+U937细胞可使ECV304细胞S期百分比升高至(48.860±2.290)%,与对照组(41.590±2.5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NA合成亦明显增加[放射性荧光闪烁计数值为(5694±917)min^-1],与对照组[(2498±1109)min^-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皮细胞HOXB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为0.947±0.003,与对照组0.646±0.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细胞凋亡率相近(P〉0.05)结论经ConA活化的U937细胞可促进ECV304细胞增殖进而调节血管生成,HOXB2与内皮细胞增殖有密切关系。
不同年龄组人正常皮肤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的比较
荣艳华, 张国安, 王成, 宁方刚
2008, 24(1): 51-53.
摘要:
目的精确测定各年龄段人正常皮肤Ⅰ、Ⅲ型胶原含量及比值,分析其变化规律。方法采集流产胎儿及婴幼儿、学龄前小儿、青少年、中青年、老年烧伤患者的正常皮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Ⅰ、Ⅲ型胶原阳性比值,羟脯氨酸法测定胶原总量,计算Ⅰ、Ⅲ型胶原的含量。结果胶原总量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其中胎儿的胶原总量为(543±13)μg/g,Ⅰ、Ⅲ型胶原之比呈上升趋势。胎儿的Ⅲ型胶原含量为(278±7)μg/g,之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胎儿的Ⅰ型胶原含量为(265±7)μg/g,婴幼儿和学龄前小儿该含量略有上升,其后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结论胎儿出生后,Ⅲ型胶原的分解量大于合成量,导致了Ⅲ型胶原不断流失;Ⅰ型胶原在8岁之前合成量大于分解量,进入青少年阶段则呈相反变化趋势。
短篇论著
α1(Ⅰ)型前胶原基因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邢帮荣, 利天增, 祁少海, 叶志强, 孔庆磊, 邓宇
2008, 24(1): 54-54.
摘要:
1对象与; 方法1.1主要试剂及仪器α1(Ⅰ)型前胶原基因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AODN,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 AMINE^TM试剂(美国Gibco公司);即用型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倒置相差显微镜(上海宙山精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IBA2.5型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德国Kontron公司)。
大鼠烫伤后早期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信号通路的活化
李华涛, 夏照帆, 韦多
2008, 24(1): 55-56.
摘要: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试剂来源 一抗:小鼠抗大鼠β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美国Sigma公司),山羊抗大鼠磷酸化Smad2/3多克隆抗体、兔抗大鼠Smad3多克隆抗体(美国Santa Cruz公司);二抗: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驴抗兔或山羊多克隆抗体(美国Santa Cruz公司),HRP标记的山羊抗小鼠多克隆抗体(美国Calbioehem公司)。SB431542(美国Tocris公司),Trizol试剂(美国GibeoBRL公司),反转录(RT)-PCR试剂盒(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二辛丁酸(BCA)试剂盒、肿瘤坏死因子仅(TNF-α)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ELISA试剂盒(美国Pierce公司),IL-6ELISA试剂盒(美国R&D公司)。PCR仪(美国Biometa公司),半干电转移仪、图像分析仪、550型酶标仪(美国Bio—Rad公司)。
技术与方法
颈部深度烧伤气管导管固定法的改进
娄季鹤, 陈志坚, 王胜利, 王和平, 吕涛, 邱长虹, 李树仁
2008, 24(1): 56-56.
摘要:
1临床资料; 2002年1月-2007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颈部深度烧伤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3~68岁,烧伤总面积9%-98%,Ⅲ度7%-96%TBSA。18例患者中13例有中、重度吸入性损伤。2例人院时已行气管切开,其余16例入院后亦行气管切开。
病例报告
救治100%TBSA烫伤患儿一例
杨仁刚, 王德运, 余刚, 黄文卫, 吴红, 张伟, 谢卫国
2008, 24(1): 65-66.
摘要:
患儿男,6岁7个月,玩耍时不慎跌入煮沸的潲水缸致全身烫伤,在当地医院补液1000mL,伤后2h转入笔者单位。入院时患儿意识清楚,四肢冰冷,寒战,体温36.5℃,心率160次/min,呼吸26次/min,无尿。烧伤总面积100%,其中Ⅲ度80.5%TBSA,头顶及右手为浅Ⅱ度,其余创面均为深Ⅱ度,表皮脱落,基底红白相间或苍白,创面渗液不多(图1),患儿口渴明显。
大面积烧伤并发中性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一例
张晓启, 王振国, 崔晓林, 张博
2008, 24(1): 66-66.
摘要:
患者男,33岁,火焰烧伤后18d入院。入院时意识清楚,体温38.7℃。创面分布于躯干及四肢,背部痂皮液化,创周红肿,已行气管切开。查血常规:WBC15.5×10^9/L,红细胞(RBC)3.22×10^12/L,血小板(PLT)107×10^9/L。诊断:(1)烧伤总面积65%,其中深Ⅱ度15%、Ⅲ度50%TBSA。(2)中度吸入性损伤。创面及血培养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入院后9d行四肢创面清创+自体皮移植术。术后立即检查血常规:WBC92.5×10^9/L,RBC3.80×10^12/L,PLT120×10^9/L,杆状核粒细胞0.15,分叶核细胞0.68,晚幼粒细胞0.08,中毒颗粒占78%。
警钟
大面积烧伤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调查分析
郄中敏, 陈玉明, 刘源
2008, 24(1): 67-67.
摘要:
1临床资料与分组; 选取1986年3月-2006年3月本单位收治的住院烧伤患者,烧伤总面积大于30%TBSA,或者Ⅲ度面积大于10%TBSA。患者均在伤后10h内入院。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A组(1986年3月-1996年3月入院)、B组(1996年4月-2006年3月入院)。A组233例,其中男191例、女42例,年龄为(35±18)岁,烧伤总面积(47±22)%TBSA;B组241例,其中男201例、女40例,年龄(35±17)岁,烧伤总面积(45±21)%TBSA。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真菌感染率及抗生素、激素使用情况。
争鸣
烧伤补液公式应包含创面深度因素
刘洪
2008, 24(1): 68-68.
摘要:
1952年,美国的Evans首次将烧伤面积和体质量作为基本因素计算烧伤后第1个24h的补液量为2mL·kg^-1·1%TBSA^-1,由此创立了烧伤补液公式。此后出现的各种烧伤补液公式,都是在此公式的基础上改建的。虽然该补液公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且在提高大面积烧伤临床救治成功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休克期死亡或休克期度过不平稳,最终死于严重并发症的病例仍屡有发生。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应归咎于输液不当。输液不当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补液量不足。Evans公式中最大补液量为患者体质量的10%,要求伤后首日输液总量不得突破10000mL。国内通用公式虽无总量限制,但计算出的补液量仅能维持30—50mL/h的尿量。按照这一标准输液的患者虽能度过休克期,但机体的缺氧状态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多数患者不同程度地遗留隐性低灌流和组织酸中毒,机体内脏已经受到缺氧损害,是机体的代偿性状态,
综述
Smad3与瘢痕增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唐辉, 徐永清, 梁晚益, 刘旭盛
2008, 24(1): 69-71.
摘要:
瘢痕增生是创面修复过度、组织纤维化和胶原蛋白沉积的结果。近年来,关于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已知多种因子参与并调控瘢痕增生的发生,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诱导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促进瘢痕增生的主要细胞因子,Smad3在其信号转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Smad3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毛囊干细胞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杨鹏高, 方勇
2008, 24(1): 71-73.
摘要:
大面积深度烧伤后自体皮缺乏,如何以有限的自体皮永久覆盖创面是临床上的难题。对于严重创伤和重度烧伤引起的皮肤缺损,较常见和有效的方法是利用自体断层皮片移植,但存在供皮量有限和造成额外损伤等问题。皮肤组织是重要的干细胞库,其中毛囊干细胞不仅有巨大的增殖潜能,而且能多向分化,是皮肤组织修复细胞的重要来源。现就近年来毛囊干细胞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加以综述。
机械应力对皮肤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刘虎仙, 陶白江, 贾赤宇, 胡大海
2008, 24(1): 74-76.
摘要:
在机械应力的作用下,受力细胞生长发生改变,细胞分裂增殖,这种现象在医学领域中很常见。如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牵张术,肢体、颅颌骨牵引术等等,均通过外力刺激因素获得“额外”组织。在一些病理变化中也有类似现象,如肾小球高血压对系膜细胞的反复压力刺激使之增生等。近年来,机械应力对组织细胞的作用机制已备受关注,现就此作如下综述。
部分国家制备和储存异体皮的方法
伍淳操, 魏泓
2008, 24(1): 77-78.
摘要:
1869年,Girdner首次采用尸体皮覆盖大面积烧伤患者,为烧伤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世界上首家皮肤保存中心是1949年成立的美国海军皮肤保存中心,此后很多国家陆续建立相关机构。随着用皮量的增加,对供体、取皮、加工、储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皮肤保存中心逐渐发展成专业化的地区性或国家性组织。质量体系标准化、皮肤保存技术的发展和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这一进程,在实践中各中心都发展了一整套理论和方法,着力控制皮肤质量,为临床使用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