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第30卷  第4期

烧伤危重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持续血小板减少症预测严重烧伤并发脓毒症的临床意义
郭峰, 梁勋, 郇京宁
2014, 30(4): 295-29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02
摘要:
目的 了解严重烧伤患者血小板减少症持续时间预测脓毒症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2月2家笔者单位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48例严重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伤后30 d内是否发生脓毒症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44例和非脓毒症组104例.统计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伤后第1个24 h补液量,伤后第1天血钙水平、血浆白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以及入院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入院时有无低血容量性休克及吸入性损伤、伤后48 h内有无显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伤后3d内有无手术、伤后10 d内血小板减少症持续时间、病死率,以筛选脓毒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数据行t检验、x2检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2组患者在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伤后第1天血钙水平、伤后第1天血浆白蛋白浓度、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入院时有无低血容量性休克、入院时有无吸入性损伤、伤后48 h内有无显性DIC、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33~4.082,x2值为8.818 ~31.528,P<0.05或P<0.01);脓毒症组、非脓毒症组患者伤后10d内血小板减少症持续时间分别为(5.2±2.4)、(2.9±1.9)d,组间差异明显(t=6.189,P<0.01).2组患者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0.971 ~1.250,x2值为0.054、1.529,P值均大于0.05).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伤后10d内血小板减少症持续时间和入院时APACHEⅡ评分与脓毒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比值比分别为1.569、1.140,P值均小于0.01). 结论 烧伤后10d内血小板减少症持续时间能反映机体动态的病理生理变化,是严重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对烧伤脓毒症的预测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两种肺复张法对重度烟雾吸入性损伤犬相关指标的影响
廖新成, 郭光华, 朱峰, 王年云, 付忠华, 刘名倬
2014, 30(4): 299-30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03
摘要:
目的 观察比较控制性肺膨胀(SI)和呼气末正压(PEEP)递增法(IP)这2种肺复张方法对重度烟雾吸入性损伤犬氧合、呼吸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将12只常规机械通气后犬制成重度烟雾吸入性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I组和IP组,每组6只.SI组犬改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吸气压力25 cmH2O(1 cmH2O=0.098 kPa),持续20 s;IP组逐步升高PEEP水平,每隔5 min增加5 cmH2O直至25 cmH2O,后每隔5 min降低5 cmH2O直至2~3 cmH2O.随后2组犬均改行分组前通气模式,持续通气8h.于伤前、致伤后即刻及分组后治疗2、4、6、8h测定2组犬血气分析指标pH值、PaO2、PaCO2并计算氧合指数(OI),记录呼吸力学参数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动态肺顺应性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压(PAP)、心排血量(CO).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 结果 (1)治疗6、8h,SI组犬pH值显著低于IP组(t值分别为2.431、2.261,P值均小于0.05);PaO2分别为(87±24)、(78±14) mmHg(1 mmHg=0.133 kPa),均明显低于IP组的(114±18)、(111±17)mmHg(t值分别为2.249、3.671,P<0.05或P<0.01);OI显著高于IP组(t值分别为2.363、5.010,P<0.05或P<0.01).组间及组内PaCO2水平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t值为0.119~1.042,P值均大于0.05).与组内致伤后即刻比较,2组犬各治疗时相点pH值均显著降低(IP组治疗6、8h除外,t值为2.292 ~3.222,P<0.05或P<0.01),PaO2均显著升高(t值为4.443~6.315,P<0.05或P<0.01),OI显著降低(t值为2.773 ~9.789,P<0.05或P <0.01).(2)2组犬各时相点PIP水平接近(t值为0.399 ~1.167,P值均大于0.05).SI组治疗4、8h时平均气道压显著高于IP组(t值分别为1.926、1.190,P值均小于0.05);治疗4、6、8h时动态肺顺应性分别为(9.5±1.9)、(12.8±2.1)、(13.1 ±1.8)mL/cmH2O,显著低于IP组的(11.6±1.2)、(15.4±1.8)、(14.9±0.8) mL/cmH2O(t值分别为2.289、2.303、2.238,P值均小于0.05).与组内致伤后即刻比较,2组犬各治疗时相点PIP、平均气道压均显著下降(t值为2.271~7.436,P<0.05或P<0.01),治疗6、8h时动态肺顺应性显著升高(t值为2.207 ~4.195,P<0.05或P<0.01).(3)2组犬各时相点心率、MAP、PAP水平接近(t值为0.001 ~1.170,P值均大于0.05);IP组治疗4、6、8h时CO分别为(0.6±0.3)、(0.6±0.4)、(0.5±0.7) L/min,显著低于SI组的(1.5±0.7)、(1.8±1.1)、(1.6±0.9) L/min(t值分别为3.028、2.511、2.363,P值均小于0.05).与组内致伤后即刻比较,IP组犬治疗4、6、8 hCO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2.363、2.302、2.254,P值均小于0.05). 结论 2种肺复张方法均能有效改善重度烟雾吸入性损伤犬氧合及肺顺应性,IP改善肺顺应性效果明显,SI对主要血流动力学参数影响较小。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肺复张对严重烧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
李孝建, 钟晓旻, 邓忠远, 张旭辉, 张志, 张涛, 汤文彬, 陈宾, 刘昌玲
2014, 30(4): 305-30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04
摘要: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肺复张对严重烧伤并发ARDS患者的疗效. 方法 分析2011年9月-2013年9月笔者单位烧伤ICU收治的1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烧伤并发ARDS患者资料.患者自确诊为急性肺损伤/ARDS时起,即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行机械通气,当氧合指数(OI)≤200 mmHg(1 mmHg =0.133 kPa)时,联合应用呼气末正压递增法行肺复张;OI >200 mmHg时结束肺复张,继续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通气;OI> 300 mmHg时,停止机械通气.分别于联合肺复张前、肺复张24 h及肺复张结束时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本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pH值、PaO2、PaCO2,并计算OI;动态监测本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及4例行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iCCO)监测患者的心排血量(CO)、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统计患者的治疗情况及结果.对数据行单组资料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检验. 结果 (1)联合肺复张前、肺复张24 h及肺复张结束时,本组患者PaO2和OI分别为(77±8)、(11 3±5)、(142±6) mmHg,(128±12)、(188 ±8)、(237±10) mmHg.各时相点间总体比较,PaO2和OI变化明显(F值分别为860.96和842.09,P值均小于0.01),pH值和PaCO2无明显变化(F值分别为0.35和3.13,P值均大于0.05).(2)各时相点间总体比较,本组患者心率、MAP、CVP及4例行PiCCO监测患者CO无明显变化(F值为0.13 ~4.26,P值均大于0.05).4例行PiCCO监测患者联合肺复张前、肺复张24 h及肺复张结束时EVLWI分别为(13.5±1.3)、(10.2±1.0)、(7.0±0.8)mL/kg,差异明显(F=117.00,P< 0.01).(3)本组患者于伤后2~72 h行机械通气,持续14~32(21 ±13)d;伤后3~14(7±5)d,联合应用肺复张2 ~5(3.0 ±2.0)d.15例患者均治愈,未出现其他并发症. 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肺复张可以明显改善严重烧伤并发ARDS患者的氧合,并可能因此而改善预后。
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辅助治疗烧伤脓毒症的临床研究
孟爱华, 任勇, 杨浪, 贺立新, 曾盛, 刘强
2014, 30(4): 310-31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05
摘要:
目的 观察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CPFA)辅助治疗烧伤脓毒症的效果. 方法 对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烧伤整形科2009年7月-2012年10月收治的30例烧伤脓毒症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CPFA治疗2次,在CPFA治疗装置上选择A、B、C、D、E5个采血点采血,用于CPFA治疗前后、血液吸附前后及血液滤过前的检测.第1次CPFA治疗前采用ELISA法检测A点、C点、E点血浆中TNF-α、IL-1β、IL-6 、IL-10、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 RA)、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sTNFR-Ⅰ)、sTNFR-Ⅱ水平,第1次CPFA治疗后同法检测B点、D点血浆中上述细胞因子水平;第2次CPFA治疗前、后,同法分别检测A点、B点血浆中上述细胞因子水平;取第1次治疗前A点与第2次治疗后B点血浆中IL-1RA、IL-1β、sTNFR-Ⅰ、sTNFR-Ⅱ、TNF-α值,计算总体治疗前后(sTNFR-Ⅰ+sTNFR-Ⅱ)/TNF-α、IL-1 RA/IL-1 β比值.检测总体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CD14+单核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DR位点(HLA-DR)表达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APACHE)Ⅱ评分、体温、脉搏、呼吸频率及白细胞计数,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对数据行配对t检验. 结果 与第1次治疗前A点比较,第2次治疗后B点血浆中TNF-α、IL-1β、IL-6、IL-10水平均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7.05、5.23、4.73、2.37,P值均小于0.01).与第1次治疗前C点比较,第1次治疗后D点血浆中TNF-α、IL-1β、IL-6水平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5.48、2.17、1.78,P<0.05或P<0.01).第1次治疗后B点与第1次治疗前E点血浆中各细胞因子水平相近(t值为0.04 ~ 1.05,P值均大于0.05).与第2次治疗前A点比较,第2次治疗后B点血浆中TNF-α、IL-1β、IL-6水平均明显降低(t值为1.87 ~5.93,P<0.05或P<0.01).总体治疗后患者的(sTNFR-Ⅰ +sTNFR-Ⅱ)/TNF-α、IL-1 RA/IL-1 β比值以及HLA-DR表达率均较总体治疗前显著上升(t值为3.99 ~7.80,P值均小于0.01),APACHEⅡ评分由总体治疗前的(22±7)分降至总体治疗后的(11±6)分(t=4.63,P<0.01).与总体治疗前比较,总体治疗后患者3项生命体征均有所好转(t值为1.95 ~3.55,P值均小于0.05),白细胞计数明显下降(t =4.36,P<0.01).所有患者CPFA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经过治疗均康复出院,住院时间为(27 ±21)d. 结论 CPFA治疗模式将血液吸附和血液滤过2种治疗方式有效结合,可显著降低烧伤脓毒症患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改善机体免疫状态。
微小RNA-21在大鼠严重烫伤早期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作用机制
谢琼慧, 赵超莉, 叶子青, 杨飞, 阮琼芳, 谢卫国
2014, 30(4): 315-31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06
摘要:
目的 观察大鼠严重烫伤早期心肌组织中微小RN A-21以及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PDCD4)的表达变化,在细胞水平验证两者关系,初步探讨微小RN A-21参与大鼠严重烫伤早期心肌损害的分子机制. 方法 (1)将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8只(致假伤)和烫伤组32只(背部致30% TBSAⅢ度烫伤).假伤组伤后不予补液,lh后处死取左心室组织;烫伤组伤后经腹腔注射乳酸林格液,于伤后3、6、12、24 h分别处死8只大鼠取左心室组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微小RNA-21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DCD4蛋白表达.(2)取大鼠心肌细胞株H9C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小RNA-21拮抗剂组(转染微小RNA-21拈抗剂)和转染对照组(转染微小RNA拮抗剂阴性对照).转染后48 h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测定心肌细胞PDCD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ISD-t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鼠心肌组织微小RNA-21表达与PDCD4蛋白水平行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 (1)假伤组伤后lh及烫伤组伤后3、6、12、24 h大鼠心肌组织微小RNA-21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6±0.13、0.44±0.08、0.42 ±0.10、0.33±0.07、0.61±0.10(F=27.331,P<0.001).与假伤组伤后1h比较,烫伤组伤后3、6、12、24 h心肌组织微小RNA-21水平均明显下降(t值为4.558~9.410,P值均小于0.01).假伤组伤后1h及烫伤组伤后3、6、12、24 h大鼠心肌组织PDCD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4±0.05、0.60±0.09、0.92±0.15、0.86±0.11、0.57±0.10(F=8.622,P=0.003),其中烫伤组伤后6、12 h表达量显著高于假伤组伤后1 h(t值分别为4.968和4.122,P值均小于0.01).烫伤组大鼠各时相点心肌组织微小RN A-21表达水平与PDCD4蛋白表达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572,P=0.026).(2)微小RNA-21拮抗剂组心肌细胞PDCD4的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73±0.29和0.38±0.08,明显高于转染对照组的0.95±0.14和0.23±0.03(t值分别为4.857和3.356,P<0.05或P<0.01). 结论 大鼠严重烫伤早期心肌组织微小RNA-21表达下降,PDCD4表达升高,微小RNA-21可能通过负向调节PDCD4表达而参与烫伤早期心肌损伤。
活性氧对烧伤大鼠血清诱导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蔡维霞, 计鹏, 樊磊, 韩军涛, 胡晓龙, 王姝月, 方小兵, 朱雄翔, 胡大海
2014, 30(4): 320-32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07
摘要:
目的 观察大鼠严重烧伤后及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经烧伤血清刺激后活性氧水平,探讨活性氧与PMVEC凋亡的关系. 方法 (1)取2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假伤组3只、烧伤组21只,烧伤组大鼠背部造成30% TBSAⅢ度烫伤,假伤组大鼠致假伤.伤后6、12、24、36、48、60、72 h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取3只烧伤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活性氧含量;假伤组大鼠行相同检测.(2)取5只SD大鼠按前述方法造成烫伤,伤后24 h制备烧伤大鼠血清;另取5只SD大鼠不作处理,制备健康大鼠血清.(3)切取20只SD大鼠幼鼠肺外边缘组织,组织块法培养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细胞.取第3代对数生长期PMVEC分别接种于6孔板和12孔板,均分为4组(每组设3个复孔):正常血清组、烧伤血清组,无血清内皮细胞专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体积分数15%健康大鼠血清、体积分数15%烧伤大鼠血清培养;正常血清+锰四(4-苯甲酸)卟啉(MnTBAP)组、烧伤血清+MnTBAP组,在前2组的基础上再分别加入100 μmol/L MnTBAP培养.培养24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6孔板中细胞内活性氧含量,吖啶橙-溴化乙啶染色观察12孔板中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率.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 结果 (1)烧伤组大鼠伤后24、36、48、60、72 h血清中活性氧含量分别为(187 ±21)、(235 ±22)、(231 ±25)、(291 ±20)、(315±23) nmol/mL,显著高于假伤组的(141±19) nmol/mL(t值分别为7.86、9.57、13.87、14.98、18.40,P值均小于0.01).(2)原代培养细胞生长较慢,呈铺路石样生长;传代后细胞呈均匀分布生长.细胞凝血因子Ⅷ阳性表达率为(96±5)%,鉴定为PMVEC.(3)培养24 h后,正常血清组、烧伤血清组、正常血清+ MnTBAP组、烧伤血清+MnTBAP组PMVEC中活性氧含量分别为798±40、1 294±84、763±59、926 ±42(F=93.01,P<0.0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2±1.3)%、(57.3±6.7)%、(3.7±0.8)%、(28.7±5.7)%(F=224.50,P<0.01).与正常血清组比较,烧伤血清组PMVEC中活性氧含量、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10.40、49.06,P值均小于0.01);烧伤血清+MnTBAP组PMVEC中活性氧含量、细胞凋亡率较烧伤血清组明显减少(t值分别为7.48、23.94,P值均小于0.01). 结论 大鼠严重烧伤后血清中活性氧上升,烧伤大鼠血清刺激PMVEC可以导致细胞内活性氧以及细胞凋亡增加,应用MnTBAP清除活性氧可减少烧伤大鼠血清诱导的细胞凋亡。
小儿严重烧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反复大出血一例
罗慧, 李孝建, 鲍强, 何梦龙, 刘兴
2014, 30(4): 331-33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10
摘要:
患儿男,2岁,在家中不慎被热汤烫伤背、臀部及四肢.伤后即于当地医院就诊,补液、抗感染,创面外涂中草药.伤后2d,患儿出现高热,体温最高达39.5 ℃.伤后5d,出现腹胀、排柏油样黑便6~7次,每次100 ~ 200 g,给予输血及对症治疗,并于伤后6d转入我院.入院检查:患儿体温37℃、脉搏90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体质量18 kg,精神较差、哭闹乏力、面色苍白、双肺可闻及少许细湿啰音、肠鸣音活跃。
小儿重度烧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一例
陈思雄, 吴小李, 董永盛
2014, 30(4): 333-33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11
摘要:
患儿女,1岁2个月龄.既往史无特殊,四肢被热液烫伤后8d入院.其间患儿一直伴有发热,体温最高38.6℃;伤后4d开始排黑便,每天1次;伤后7d起呕吐咖啡样物.入院前患儿未补液,进食量少,家属曾使用中草药粉(具体成分不详)外敷创面,尿液呈深黄色、量少,每天约80 mL.入院检查:体温36.8℃,心率176次/min,呼吸频率40次/min,血压46/28 mmHg(1 mmHg =0.133 kPa),意识模糊,重度贫血貌,反应差,哭声低弱;部分创面表面覆盖黑色痂皮,基底红白相间,痛觉不明显,创缘红肿,可闻及恶臭.诊断:(1)四肢20% TBSA深Ⅱ度烫伤伴感染.(2)低血容量性休克。
解读美国烧伤协会关于烧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指南
罗杰, 郭光华
2014, 30(4): 334-33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12
摘要: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原无肺部感染的患者,在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或拔管48 h内发生的肺实质感染炎症,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2009年,美国烧伤协会颁布《关于烧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的实践指南》[1](以下简称《指南》)的目的,在于回顾关于烧伤患者VAP的文献资料,并从循证医学的角度,提出关于成年烧伤患者VAP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建议.本文针对《指南》提出的建议结合国内烧伤患者的情况进行解读及归纳。
论著
皮瓣延迟术对大鼠三血管体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及其机制
李俊杰, 高自勉, 高伟阳, 李浙峰
2014, 30(4): 337-34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13
摘要:
目的 观察皮瓣延迟术对大鼠三血管体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本实验采用大鼠背部右侧以旋髂深动脉为蒂的三血管体穿支皮瓣模型,将3个血管体之间的2个交界区域由皮瓣蒂部开始以远依次命名为闭塞区域1、闭塞区域2.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10只SD大鼠分为常规皮瓣组40只、单纯延迟组30只、延迟皮瓣组40只.(1)于常规皮瓣组中,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取30只大鼠直接行皮瓣手术,术后0(即刻)、1、2、3、7d分别处死6只,取2个闭塞区域全层皮肤组织行HE染色检测血管密度及外径.剩余10只大鼠颈外静脉置管后行皮瓣手术,从术后0d(5只)或术后1d(5只)开始每隔2d注射1.5 mL荧光素钠(100 g/L)观察皮瓣血运变化,每只注射4次;术后7d,计算10只大鼠皮瓣成活率,采用改良氧化铅-明胶灌注法行血管造影观察皮瓣内血管形态与分布.(2)单纯延迟组大鼠仅通过局部皮肤小切口手术结扎右侧胸背动脉,术后0(即刻)、1、2、3、7 d分别处死6只大鼠同常规皮瓣组部位取皮肤标本测量血管密度及外径.(3)延迟皮瓣组大鼠按单纯延迟组术式行延迟手术,术后7d按与常规皮瓣组相同的方法选取、分配及处理本组所有大鼠并检测相应指标.对数据行成组样本t检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SNK检验. 结果 (1)3组间比较,术后7d闭塞区域1、闭塞区域2血管密度差异均明显(F值分别为2.69、2.76,P值均小于0.05).延迟皮瓣组大鼠术后7d闭塞区域1、闭塞区域2血管密度分别为(29±7)、(31±8)个/mm2,显著高于常规皮瓣组的(23±5)、(23 ±3)个/mm2(q值分别为5.67、6.01,P值均小于0.05),且显著高于组内术后0d水平(q值分别为6.42、7.14,P值均小于0.05).术后3、7d,常规皮瓣组、延迟皮瓣组大鼠闭塞区域1血管外径显著高于单纯延迟组(q值为8.15~11.13,P值均小于0.05);延迟皮瓣组术后0、1、2、3、7 d[(65±8)、(63±13)、(69 ±9)、(67±8)、(64±13) μm]及单纯延迟组术后3、7d闭塞区域2Ⅱ血管外径显著高于常规皮瓣组相应时相点血管外径水平[术后0、1、2、3、7d分别为(46±10)、(40 ±9)、(43±13)、(46±12)、(47±11)μm],q值为7.29~10.79,P值均小于0.05.常规皮瓣组、单纯延迟组大鼠术后3、7d以及延迟皮瓣组大鼠术后0、1、2d组内闭塞区域1与闭塞区域2间血管外径比较,差别明显(q值为5.32~9.56,P值均小于0.05).术后3、7d,常规皮瓣组及延迟皮瓣组大鼠闭塞区域1、单纯延迟组大鼠闭塞区域2血管外径显著高于组内术后0d(q值为6.12~8.13,P值均小于0.05).(2)术后7d内,常规皮瓣组、延迟皮瓣组大鼠皮瓣内来自蒂部的血液都顺利通过闭塞区域1覆盖血流动力学供区.术后0d,2组大鼠皮瓣内的血液越过闭塞区域1后均发生持续约3 min的血流阻塞现象,常规皮瓣组出现在闭塞区域2附近,延迟皮瓣组出现在闭塞区域2远端约1 cm处.(3)术后7d,延迟皮瓣组大鼠皮瓣成活率为(95±12)%,显著高于常规皮瓣组的(80±9)%(t=2.91,P <0.01),皮瓣部分坏死仅出现在潜在供区.(4)术后7d,与未行手术的左侧皮肤血管相比,常规皮瓣组大鼠皮瓣内闭塞区域1的血管扩张明显,相邻血管树间界限模糊,而闭塞区域2的血管变化轻微;延迟皮瓣组大鼠皮瓣内2个闭塞区域的血管均明显扩张. 结论 本实验的延迟方法可促进大鼠三血管体穿支皮瓣潜在供区的成活,其主要是通过皮瓣术前扩张闭塞区域2的闭塞血管实现的。
微小RNA-203与P63在人表皮干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变化
宋志芳, 刘德伍, 彭燕, 李津, 章志伟, 宁璞, 胡洋红
2014, 30(4): 344-34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14
摘要:
目的 观察微小RNA-203与P63在人表皮干细胞和KC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表皮增生分化中的作用及意义. 方法 取2013年3-6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包皮环切术的5例患者的5个正常包皮组织标本,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表皮获得单细胞悬液,应用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将细胞分成快速黏附和未快速黏附的细胞分别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分离即刻及培养3d的生物学特性,行CD29、角蛋白19、角蛋白1、角蛋白1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微小RNA-203表达和P63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63蛋白表达.对数据行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1)细胞分离即刻,快速黏附的细胞群中细胞小而圆,分布较均匀;培养3d,细胞贴壁牢同并呈克隆性生长.细胞分离即刻,未快速黏附的细胞群中细胞形状、大小不一致,分布不均匀;培养3 d,细胞贴壁不牢同且无克隆性生长.快速黏附的细胞中CD29、角蛋白19呈阳性表达,未快速黏附的细胞中角蛋白1、角蛋白10呈阳性表达.经鉴定,快速黏附的细胞为表皮干细胞,未快速黏附的细胞为KC.(2)表皮干细胞微小RNA-203的相对表达量为0.74±0.20,较KC的3.66 ±0.34明显下调(t=16.582,P<0.001).表皮干细胞P63的mRNA相对表达量为4.16 ±0.28,较KC的2.90 ±0.39明显上调(t=5.850,P=0.001).表皮干细胞P63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42 ±0.05,较KC的0.73 ±0.03明显上调(t=26.460,P<0.001).(3)微小RNA-203表达量与P63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呈明显负相关(r值分别为-0.94、-0.98,P值均小于0.05). 结论 微小RNA-203与P63在人表皮干细胞和KC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可能与细胞增殖和分化特性不同密切相关。
短篇论著
犬肢体爆炸伤后游离移植大网膜的抗感染能力
张旭东, 赵启明, 陈丽梅, 夏东胜, 陆新, 茅东升, 甘静兵
2014, 30(4): 360-36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18
摘要:
目的 探讨游离移植大网膜在修复犬肢体爆炸伤中的抗感染能力. 方法 将28只雄性本地犬制成爆炸伤模型,于伤后第3天第2次清创后,按体质量作为配对因素,用随机区组排列的方式分为肌皮瓣组和大网膜组各14只,分别行腹直肌肌皮瓣游离移植、大网膜游离移植加左下腹部全厚皮片覆盖.术后即刻向骨缺损部位注射l mL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菌液,浓度为1×106 CFU/mL.移植术后3d,判断组织瓣存活情况.移植术前及移植术后1、3、7、14、28 d耳静脉采血行白细胞计数.移植术后28 d,再次切开犬左后肢软组织,观察局部感染情况.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除大网膜组1只犬在移植术后3d出现吻合口血栓致组织瓣坏死予以剔除外,其余犬组织瓣存活良好.13只大网膜组犬、14只肌皮瓣组犬移植术前及移植术后1、3、7、14、28 d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2.7±2.3)、(15.6±2.9)、(19.6±3.3)、(17.0±3.6)、(13.3±3.0)、(12.9±2.2)×109/L,(12.6±2.2)、(15.1±3.4)、(21.0±4.7)、(21.6±7.6)、(19.3±7.8)、(17.9±7.6)×109/L,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修复方式对白细胞计数影响各异(处理因素主效应,F =3.78,P<0.05).移植术后28 d,见大网膜和深部组织愈合紧密,深入到小的骨缺损间隙,无效腔被完全填充;肌皮瓣与深部组织黏合不完全,特别是骨缺损间隙,无效腔未完全填充.确诊大网膜组1只犬感染,肌皮瓣组6只犬感染,差异明显(P =0.035). 结论 在肢体爆炸伤修复中,大网膜比肌皮瓣有更好的局部抗感染能力。
瘢痕微粒皮联合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治疗中厚皮供区创面效果观察
吴起, 王甲汉, 任加良, 李志清, 陈静
2014, 30(4): 363-365.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19
摘要:
目的 观察采用瘢痕微粒皮联合异种ADM治疗中厚皮供区创面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4月在笔者单位住院行瘢痕切除加中厚皮移植手术,且手术切除瘢痕面积为1%~ 3% TBSA的患者10例,按照取皮部位相邻、面积比约为1∶1或2∶1的原则,将中厚皮供区取皮后形成的创面分成2组:微粒皮+ ADM组,联合应用瘢痕微粒皮与异种ADM;ADM组,仅应用异种ADM.观察患者2组中厚皮供区创面愈合时间和上皮化情况,以及愈后瘢痕增生及瘙痒程度.对数据行t检验. 结果 微粒皮+ ADM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7.2±2.5)d,显著短于ADM组[(25.6±2.1)d,t=-7.16,P<0.01].微粒皮+ADM组创面愈合早期偶见水疱,ADM组创面愈合早期常出现水疱甚至破溃糜烂等症状.微粒皮+ ADM组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轻,轻度瘙痒,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评分为(3.40±0.16)分;ADM组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程度较重,中度瘙痒,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评分为(8.80±0.20)分.组间瘢痕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5,P<0.01). 结论 瘢痕微粒皮和异种ADM联合应用于中厚皮供区的治疗方法优于单纯应用异种ADM,能促进供皮区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扩创植皮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烧伤患者后期感染难愈创面
张文浩, 周莉萍, 张志华, 李岩, 孔祥红, 刘郭, 张宏图, 储海函, 李习荣
2014, 30(4): 365-367.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20
摘要:
目的 观察扩创植皮术联合VSD技术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后期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难愈创面的效果. 方法 2010年4月-2013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13例大面积烧伤后期MRSA感染难愈创面患者,常规换药治疗1周或行扩创+移植自体刃厚邮票皮修复后效果不佳,皮片成活率仅35.3%、创面愈合率仅31.0%.随后笔者应用上述扩创植皮术联合VSD修复创面,负压设定为-13.3~-10.6 kPa,采用工作5 min、间歇2 min模式持续治疗.联合治疗第3天更换敷料,取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学培养,观察皮片成活率.联合治疗第6天停用VSD治疗,记录创面愈合率,改用常规换药处理直至创面全部愈合.记录创面完全愈合的时间,并观察治疗期间的换药痛感. 结果 联合治疗第3天,4例患者检出MRSA,移植皮片平均成活率为84.2%;联合治疗第6天移植皮片与基底贴合牢固,平均创面愈合率为86.3%.后续常规换药期间患者疼痛程度减轻,患者于入院后35 ~50 d创面愈合. 结论 应用扩创植皮联合VSD修复大面积烧伤后期MRSA感染难愈创面,能保持创面清洁、提高植皮成活率、减轻炎性水肿、促进创面愈合。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磺胺嘧啶银治疗深Ⅱ度硝火烧伤创面效果观察
焦献功, 李红, 蒋章佳, 杨磊, 周杰民, 李锋, 欧阳显文, 涂赤辉
2014, 30(4): 367-36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21
摘要:
目的 观察并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联合磺胺嘧啶银(SD-Ag)治疗深Ⅱ度硝火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笔者单位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双下肢硝火烧伤后24 h内入院、总面积小于41%且各下肢深Ⅱ度面积大于1% TBSA的患者30例.依照部位对称、深度相同、面积相近等同体对照原则,将每例患者创面分为2组:rhGM-CSF+SD-Ag组,每10 cm×10 cm大小创面上涂抹10 g rhGM-CSF凝胶(10 μg/g),后用10 g/L SD-Ag混悬液浸润纱布包扎;SD-Ag组,创面仅用10 g/L SD-Ag混悬液浸润纱布包扎.记录患者2组创面换药时疼痛程度并以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统计伤后8、14、21、28 d2组创面愈合率及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对数据进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t检验. 结果 rhGM-CSF+ SD-Ag组创面换药时的疼痛评分为(2.4±1.7)分,显著低于SD-Ag组的(5.0±2.1)分(t=-8.741,P<0.01).伤后8、14、21、28 d,rhGM-CSF+ SD-Ag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4.4±3.7)%、(75.3±12.7)%、(95.2±9.1)%、(100.0±9.6)%,高于SD-Ag组的(26.8±8.2)%、(49.6±13.2)%、(86.0±14.9)%、(95.8±2.0)%(t值分别为4.627、7.685、2.886、2.346,P<0.05或P<0.01).rhGM-CSF+ SD-Ag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16±5)d,较SD-Ag组的(20±7)d明显缩短(t=-2.595,P<0.05). 结论 rhGM-CSF联合SD-Ag换药治疗深Ⅱ度硝火烧伤优于单纯使用SD-Ag,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减轻换药时患者的疼痛程度,值得在治疗深Ⅱ度硝火烧伤患者中推广。
经验交流
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肩部皮肤及三角肌缺损十例
李钢, 李小兵, 刘子健, 张静琦, 刘光晶
2014, 30(4): 370-37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22
摘要:
临床上严重交通伤、电烧伤常导致肩部大范围软组织损伤,表现为肩部皮肤及三角肌缺损且伴肩周组织外露,同时创面感染或深及肩关节附近肌肉组织,引起肩关节外展功能障碍.2006年2月-2012年2月,笔者使用背阔肌肌皮瓣带蒂修复肩部皮肤及三角肌缺损10例,达到预期效果,现介绍如下。
胸脐皮瓣修复伴血管外露的髂腹股沟区创面12例
屠海霞, 贺立新, 曹玉珏, 李冬海, 赵鹏亮, 朱海涛, 马彩虹
2014, 30(4): 372-37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23
摘要:
髂腹股沟区是主干神经、血管由骨盆进入下肢的重要通道,局部皮肤较薄,缺乏皮下脂肪组织保护,一旦受到较大的创伤,常可出现广泛的皮肤碾挫坏死,同时可伴有股神经、股血管甚至髂外血管的损伤及外露;部分髂腹股沟区烫伤瘢痕切除后也可造成皮肤缺损,股神经、血管外露,直接威胁下肢的存活[1].2006年1月-2013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伴神经、血管外露的髂腹股沟区创面患者12例,采用对侧带蒂胸脐皮瓣修复,取得良好效果。
指侧方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氢氟酸烧伤11例
樊华, 刘凤彬, 杨雄, 蔺海龙, 刘洋, 魏纯琳, 刘杜娟, 田宝祥
2014, 30(4): 375-37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24
摘要:
氢氟酸是一种无机酸,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可以引起特殊的生物性损伤.氢氟酸应用广泛,目前已知至少应用于57个职业工种中,故经常可见氢氟酸引起的损伤.高体积分数的氢氟酸在伤后5~6d仍可向四周正常皮肤扩散,使周围皮肤变红、中间坏死,继续发展为皮革样焦痂[1],形成难以治疗的深度创面.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单位共收治手指指端深度氢氟酸烧伤患者11例,应用指侧方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获得预期效果,现介绍如下。
人型结核分枝杆菌皮肤感染22例
刘政军, 卢才教, 郭海雷, 张怀保
2014, 30(4): 377-378.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25
摘要:
1 临床资料2011年6月-2012年1月,笔者单位烧伤科及骨科陆续收治22例因腰肌劳损、肩周炎等病症在同一私人诊所接受肌内注射治疗造成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5 ~70岁.发病时间为注射后20~55(31±4)d.感染部位以臀部为主,其中单侧19例、双侧2例、骶尾部1例;合并左上臂感染者1例.局部病变表现为硬结11处、脓肿12处、局部红肿2处.入院时部分破溃或院外切开引流者创口内有2~3条窦道,长达10 cm以上,有乳白色豆腐渣样脓液引出.患者局部B超检查多表现为皮下组织层次不清,呈低回声暗区;部分表现为混合性团块或伴液性暗区、脓肿伴窦道形成.累及深肌层者3例,其余大部分仅累及肌层表面.微生物培养结果18例阳性,鉴定为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面部瘢痕患者感染蠕形螨七例
李晓明, 艾艳斌, 张琳琳
2014, 30(4): 378-379.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26
摘要:
1 临床资料笔者于2010年5月-2012年12月为7例颜面部深Ⅱ度烧伤后瘢痕增生期患者行抗瘢痕康复治疗时,观察到其局部皮肤弥漫性潮红、充血、有散在针尖至粟粒大的白色丘疹、毛囊口显著扩大、表面粗糙,患者主诉伴有瘙痒症状.本组患者中男5例、女2例,年龄27 ~43岁.全部病例均用镊子取丘疹内皮脂腺分泌物及皮屑于光学显微镜下检查,均观察到蠕形螨,诊断为蠕形螨感染。
电烧伤合并气腹症四例
吴云, 黄志强, 沙琳琳, 周翔, 许建喜
2014, 30(4): 380-38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27
摘要:
1 临床资料1990-2012年,笔者单位收治4例电烧伤合并气腹症患者,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36~ 58岁,平均42.8岁.烧伤总面积15% ~ 79% TBSA,其中Ⅱ度3% ~ 29%、Ⅲ度7%~50%.高压电烧伤2例、雷电烧伤2例,烧伤部位为面颈部、胸腹部及四肢.入院时间为伤后2~13h,平均6.3h.出现气腹症时间为伤后2~7d。
技术与方法
自制弹力马甲在小儿躯干烫伤敷料固定中的应用
程丹, 张芜茗, 吴巍巍
2014, 30(4): 382-383.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28
摘要:
小儿是发生烫伤的高危人群[1],特别是前后躯干部位的烫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在手术及换药后包扎繁琐,敷料不易固定.尤其是创面渗出较多时,常需较厚的纱布或棉垫覆盖,加之患儿在换药中哭闹、躁动、不配合,造成敷料松动、脱落.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自2012年11月起研究制作了弹力马甲(专利号ZL201320108591.5)并进行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术信息
第十一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莫愚, 贾津津, 王旭
2014, 30(4): 384-38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29
摘要:
2014年6月11-15日,由《中华烧伤杂志》编辑委员会与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以下简称烧伤分会)共同主办、《中华烧伤杂志》编辑部具体实施,哈尔滨市第五医院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在美丽的哈尔滨市成功举办.哈尔滨市第五医院副院长兼烧伤科学科带头人李宗瑜教授主持开幕式,院长王健致欢迎辞,《中华烧伤杂志》总编辑、烧伤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第三军医大学黄跃生教授致开幕辞.哈尔滨市卫生局局长李若奇及黑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赵忠厚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他们对大会的顺利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并期待会议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
2014年《中华烧伤杂志》编委工作会纪要
莫愚, 贾津津, 王旭
2014, 30(4): 385-38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30
摘要:
2014年6月13日,《中华烧伤杂志》编委工作会在哈尔滨市顺利召开,杂志终身顾问盛志勇院士及第四届编委会副总编辑夏照帆院士、编委、通讯编委、特约通讯员共150余人参会,《中华烧伤杂志》资深顾问陈璧教授、孙永华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会议,编辑部王旭主任主持会议。
烧伤外科负压吸引技术的应用学术沙龙纪要
付忠华, 郭光华
2014, 30(4): 386-386.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4.031
摘要:
2014年4月17-18日,由《中华烧伤杂志》编辑部主办、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承办的“《中华烧伤杂志》主编工作会”在江西省九江市举行.借此工作会之机,《中华烧伤杂志》编辑部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同承办了“烧伤外科负压吸引技术的应用学术沙龙”,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烧伤杂志》终身顾问付小兵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中华烧伤杂志》常务编委们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烧伤外科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会议,共有4位报告人分别介绍了有关负压吸引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情况,引起与会专家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