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24卷  第2期

专家论坛
再论腹腔间隙综合征
肖光夏
2008, 24(2): 81-83.
摘要:
自从2002年《中华烧伤杂志》在“专家论坛”栏目呼吁重视烧伤后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以来,短短几年国内已有6家单位报道ACS达40例,说明在烧伤救治过程中ACS有一定的发生率。由于它的发生和发展比较隐匿,临床表现常与血容量不足或早期脓毒症相混淆,但其后果可以是致死性的,所以曾被救治该类患者的医务工作者称为“披着羊皮的狼”。其现实意义提示,当前在液体复苏方面存在着一些倾向性错误。如何合理补液,值得同道认真研究。
浅谈临床防治烧伤感染对策
柴家科, 盛志勇
2008, 24(2): 84-86.
摘要:
迄今为止,引起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感染引发的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因此,重视烧伤感染的防治无疑是降低烧伤患者死亡的重要措施之一。那么,如何防治烧伤感染?笔者就其焦点问题谈点体会。
消息
关于评选第四届黎鳌烧伤医学基金奖励的通知
2008, 24(2): 83-83.
摘要:
云南省烧伤儿童救助行动正式启动
2008, 24(2): 86-86.
摘要:
2006年本刊影响因子为0.734
2008, 24(2): 117-117.
摘要: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开通稿件远程处理系统
2008, 24(2): 138-138.
摘要:
烧伤感染
严重烧伤患者抗生素治疗时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
王顺宾, 陈晓东, 吴伯瑜, 江琼, 杨际慧
2008, 24(2): 87-89.
摘要:
目的了解抗生素治疗过程中,严重烧伤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50例烧伤面积大于30%TBSA的患者,分别应用临床上常见抗生素[分为奈替米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亚胺培南)组]常规治疗。采用偶氮基质显色法,检测抗生素治疗前后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奈替米星、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啶组患者给药后,血浆内毒素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头孢哌酮组先升高后下降,用药后第1、2天明显高于第3、5、7天(P〈0.05),同时明显高于亚胺培南组(P〈0.05)。头孢他啶组用药后第5天内毒素水平达高峰(0.398±0.172)EU/mL,明显高于用药前[(0.251±0.142)EU/mL,P〈0.05],也明显高于奈替米星组、头孢哌酮组和亚胺培南组(P〈0.05)。亚胺培南组用药后第1、2天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用药前。结论不同抗生素治疗严重烧伤患者可诱导不等量的内毒素释放,临床用药应注意药物本身对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鲎抗内毒素因子模拟肽REMP2体外中和内毒素及抗菌活性的研究
高宏富, 肖光夏, 夏培元, 任建东
2008, 24(2): 90-92.
摘要:
目的了解鲎抗内毒素因子模拟肽REMP2体外中和内毒素及抗菌活性的作用。方法以多黏菌素B(PMB)为阳性对照,将REMP2、PMB与内毒素/脂多糖(LPS)溶液混合,使REMP2、PMB反应终浓度分别为100.00、10.00、1.00、0.10、0.01μmol/L,LPS为1EU/mL。测定各溶液中LPS浓度,计算其中和率;以等渗盐水(NS)作为对照,分别将REMP2及PMB配制成10、20、40、80μmol/L溶液,LPS配制成100μg/L,分别作用于LPS刺激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将REMP2加入大肠杆菌标准菌株菌液中,终浓度为40μmol/L,于加入后10、20、40min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大肠杆菌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浓度为0.10、10.00、100.00μmol/L的REMP2对LPS的中和率与阳性对照的PMB值相近(P〉0.05);浓度为10、20、40、80μmol/L的REMP2作用于细胞后,其TNF—α含量[(1175±162)、(859±122)、(645±142)、(489±102)ng/L]均低于对照组[(3463±218)ng/L,P〈0.01]。REMP2作用后透射电镜下大肠杆菌内外膜变模糊、毛糙,菌体肿胀,胞质空泡变性。结论REMP2具有良好的中和LPS活性及杀菌作用。
优化抗生素联合应用的研究
张丽华, 王凌峰, 孟昭彦, 于庆萍, 高柏青, 巴特, 王晓冬, 马文慧, 李跃宇, 张军
2008, 24(2): 93-96.
摘要:
目的了解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与抗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药物体外联用的抗菌活性,优化抗生素治疗方案。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上述抗生素不同组合对33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判定联合效应,计算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参数。结果阿米卡星与头孢他啶联用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协同比率为57.6%;环丙沙星与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联用以协同和相加作用为主。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PK/PD研究中,以血药浓度峰值(Cmax)/MIC为主要参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T〉MIC)为主要参数。结论抗菌药物联用后,MIC显著降低,抗菌作用明显增强。所有抗生素的联用均以协同和相加作用为主,无拮抗作用。PK/PD研究,对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携带3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鲍氏不动杆菌质粒的研究
李蓉, 李文林, 石小玉, 曾元临, 徐小文, 赵林
2008, 24(2): 97-98.
摘要:
目的了解携带3种β内酰胺酶基因的鲍氏不动杆菌质粒的可传递性。方法选取从烧伤创面分离出的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供体菌),将之与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受体菌)进行耐药质粒接合、药物敏感试验,并采用PCR分析接合子及其子代的耐药基因型、传代稳定性。结果鲍氏不动杆菌通过接合将其携带对磺胺甲恶唑、氨苄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博肟、头孢呋辛、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性质粒及3种耐药基因传递给受体菌(例如经接合,使受体菌对磺胺甲恶唑的最低抑菌浓度〉2mg/L),且可稳定传代。结论鲍氏不动杆菌质粒上携带可接合传递并稳定传代的β内酰胺酶基因(blaTEM-1、blaPER-1、blaOXA-23),是烧伤感染后其具有多重耐药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完整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
黄健, 张年春, 周健, 杨志焕
2008, 24(2): 99-101.
摘要:
目的了解完整迷走神经刺激(IVNS)对大鼠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以内毒素血症为全身炎性反应模型。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静脉注射内毒素/脂多糖(LPS)]、B组(切断迷走神经、注射LPS后对其远端行电刺激)、C组(注射LPS后行迷走神经干电刺激)、D组(除注射等量等渗盐水外,同C组处理)、E组(仅注射等量等渗盐水)。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4、6h,观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每组取5只大鼠测定平均动脉压(MAP)。结果注射后10min,前3组大鼠MAP值显著升高(P〈0.05),以A组最明显[(134.4±7.3)mmHg,1mmHg=0.133kPa,P〈0.05];注射后30min,前3组MAP值明显下降(P〈0.05);注射后10min~6h,A组MAP值均明显低于B、C组(P〈0.05)。注射后2、4、6h,B、C组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P〈0.05)。注射后4、6h,C组大鼠IL-10水平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IVNS能稳定全身炎性反应时的血流动力学指征,并具有抗炎效应。
病例报告
双套血管桥式吻合修复足小腿Ⅳ度烧伤一例
赵耀华, 夏成德, 王福建, 牛希华, 黄红军, 李强, 王保健, 娄季鹤, 田社民
2008, 24(2): 89-89.
摘要:
患者男,21岁,因一氧化碳中毒昏迷,右小腿接触炉壁约4h致足跟、足底、小腿中下段等处Ⅳ度烧伤,伤后10d收入笔者单位。伤后13d(图1)行扩创探查术并覆盖生物敷科A(猪皮,威海华特保健品有限公司),术中见裸露创面为36cm×20cm,跟骨部分坏死,跟腱及腓骨长短肌肌腱、
烧伤合并腹外伤四例
许建喜, 翁志勇, 许婷
2008, 24(2): 110-110.
摘要:
2000-2007年,笔者单位收治烧伤合并腹部外伤患者4例,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10~46岁。烧伤总面积23%~71%TBSA,均为浅Ⅱ~Ⅲ度。腹部致伤原因为:爆炸伤2例,挤压伤、摔伤各1例。
腹直肌肌皮瓣修复左心前区放射性溃疡一例
张家平, 蔚鹏, 王明荣, 蒲国士, 李晓鲁, 彭毅志
2008, 24(2): 141-141.
摘要:
患者女,36岁,因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行放射性治疗致左心前区溃疡7年收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查体见患者左心前区溃疡创面面积为6.5cm×5.0cm,伤及胸壁全层,可见心脏博动及部分胸骨体和第3、4肋骨缺如残湍,创基无肉芽生长、残留坏死组织有异味,创周围瘢痕增生(图1)。
烧伤后预防性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仍并发破伤风一例
张军, 胡大海
2008, 24(2): 142-142.
摘要:
本文报道了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早期预防性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后仍发生破伤风的1例病案。作者建议:对于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除入院后预防性注射1次TAT外.应在其伤后1周追加注射1次。本文列举了当患者面部、四肢存在焦痴时发生破伤风的早期征象,如面部表情、四肢屈曲多不明显等,易被忽略,值得同道警惕。此外,本例患者并发破伤风前曾使用过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而该药的不良反应也包括神经系统异常,停药后可缓解。本例患者同时存在以上2种情况。今后如遇到类似病例,请读者加以综合考虑和注意。
氯化钡烧伤伴急性中毒死亡一例
张耀恒, 田超杰, 李冬军, 齐顺贞, 陈良, 王淑娟, 赵连魁
2008, 24(2): 160-160.
摘要:
患者男,21岁,不慎跌入80℃氯化钡溶液(500g/L)池中致全身烧伤,接触氯化钡时间约6min,误吸氯化钡溶液约20mL。伤后自觉创面疼痛剧烈及呼吸困难,未作任何处理即收入笔者单位。入院前补液约500mL。查体:患者意识不清楚,表情淡漠,体温36℃,脉搏108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0/60mmHg(1mmHg=0.133kPa)。微血管充盈较差,手足温度较低,四肢乏力,大便失禁,呼吸困难。创面分布于面颈部、躯干、右上肢、会阴部、臀部及双下肢,渗出较多,可见少量水疱,部分水疱皮已脱落,部分创面基底苍白、质硬、呈皮革样,创面张力较大,未见树枝样血管栓塞。诊断:烧伤总面积90%TBSA,Ⅱ~Ⅲ度;重度吸入性损伤;急性氯化钡中毒。入院后立即给予补液抗休克治疗,留置导尿管,行气管切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右下肢、右小腿切开减张。创面清创后除面部涂磺胺嘧啶银锌糊剂外,其余创面用碘伏敷料包扎。
经验交流
成批高温黄磷烟雾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救治
潘文东, 宋远林, 陈永新, 杨红兰, 董丽, 黄芳
2008, 24(2): 96-96.
摘要:
2006年7月,笔者单位收治了一批因1400℃高温黄磷泄漏造成磷烧伤伴不同程度吸人性损伤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9~38岁,烧伤总面积1%~30%TBSA,均为深Ⅱ度,4例有眼结膜烧伤。入院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气道痉挛、哮鸣,依据吸人性损伤分度标准判定,2例患者重度、3例中度、2例轻度;患者均出现肝酶谱异常,心肌酶谱异常6例,血气分析异常4例,血清无机磷异常2例,肾功能无异常,胸部X线片无异常。
腓肠肌瘢痕皮瓣修复烧伤后胫骨外露16例
王强, 赵玉玲, 曹全斌, 朱典勇
2008, 24(2): 133-133.
摘要:
1998-2006年,笔者单位收治烧伤后晚期胫骨外露患者16例,年龄16-47岁[(25±7)岁],男9例,女2例,其中5例为双侧胫骨外露。有6例患者曾接受过胫骨钻孔术,术后肉芽组织生长不良,无法植皮。见图1。
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治疗烧伤创面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李松谋, 吴海东
2008, 24(2): 134-134.
摘要: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在烧伤后期各种创面感染中,MRSA占多数。由于MRSA呈多重耐药性,菌株的增加已成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难题。在烧伤治疗中,残余创面一旦发生MRSA感染,其治疗难度较大。2006年5月-2007年5月,笔者单位应用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治疗10例烧伤创面MRSA感染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腹部肌肉-筋膜皮瓣修复腕部严重电烧伤八例
赵耀华, 夏成德, 娄季鹤, 牛希华, 狄海萍, 张红卫, 曹平
2008, 24(2): 135-136.
摘要:
腕部电烧伤多导致神经、肌腱损伤和手部功能严重障碍,甚至手部坏死。2003年7月-2007年6月,笔者单位应用腹外斜肌、筋膜皮瓣和保留部分腹直肌的腹直肌-筋膜皮瓣治疗8例腕部严重电烧伤患者,效果较为满意。
六例小儿严重烧伤后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治疗
邹勇, 刘兵, 唐小勇, 郑轲, 刘容珍
2008, 24(2): 136-137.
摘要:
本组患儿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2±1.5)岁,烧伤总面积28%~60%[(35±18)%],Ⅲ度1%~21%[(8±4)%]TBSA,人院时间为伤后12~76h[(21±32)h]。入院前患儿均曾大量饮用白开水,因入院时间较迟,入院后均进行延迟复苏。6例患儿均在伤后3~6d出现烦躁不安、哭闹、入睡困难、全身水肿、口唇发绀,呼吸28~60次/min,心率138~180次/min,其中3例双肺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腹胀明显,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减弱,膀胱内压(UBP)为25~38cmH2O(1cmH2O=0.098kPa),腹内压(22.6±5.2)mmHg(1mmHg=0.133kPa),少尿,每小时尿量(5±4)mL,血肌酐(288±137)μmol/L,尿素氮升高,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6例患儿B超检查示腹腔积液,其中2例腹部X线片示肠胀气。
健康人粪便过滤液灌肠治疗肠道菌群失调51例
李茂清, 陈宝元, 卢青军
2008, 24(2): 137-137.
摘要:
1999年1月-2006年12月,笔者应用健康人粪便过滤液保留灌肠治疗51例严重烧伤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羊膜或羊膜联合结膜移植治疗眼严重化学烧伤20例
梁剑虹, 赵普宁
2008, 24(2): 138-138.
摘要:
2000年10月-2007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20例眼部严重化学烧伤患者(共25只伤眼)。其中男14例(19只伤眼)、女6例(6只伤眼),年龄5~50岁,平均29岁。酸烧伤8例(12只伤眼)、碱烧伤12例(13只伤眼)。入院时视力:光感~0.08。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角膜水肿、浑浊和上皮剥脱,未形成角膜溃疡或穿孔。
治疗浅度烧伤后假上皮瘤样增生15例
何延奇, 韩玉芳, 庞小天
2008, 24(2): 139-140.
摘要:
2006年7—10月,笔者单位收治15例浅度烧伤后假上皮瘤样增生患者。患者均来自同一私人烧伤诊所,创面所用药膏由凡士林加中草药液(成分不详)组配而成。患者中男11例、女4便,年龄1岁3个月-40岁。热液烫伤12例、火焰烧伤3例。
论著
微管干预剂对缺氧心肌细胞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的影响
滕苗, 黄跃生, 党永明, 房亚东, 张琼
2008, 24(2): 102-106.
摘要:
目的了解微管干预剂对缺氧心肌细胞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心肌细胞,分为单纯缺氧组、缺氧+微管解聚剂(秋水仙碱)组、缺氧+低浓度微管稳定剂组、缺氧+中浓度微管稳定剂组、缺氧+高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后3组加入的微管稳定剂为紫杉醇,浓度分别为5、10、15μmol/L。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微管形态学变化。检测细胞活力及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结果缺氧+微管解聚剂组和缺氧+高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心肌细胞微管结构破坏显著,细胞活力亦明显下降[缺氧1.0h,2组细胞活力分别为(89.99±3.47)%、(84.56±6.61)%,明显低于单纯缺氧组(97.4±1.76)%(P〈0.01)],前3种酶的活性亦明显降低;缺氧+低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前3种酶的活性与单纯缺氧组基本近似;缺氧+中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微管结构损伤显著轻于其他组,前3种酶的活性于缺氧6.0h内高于单纯缺氧组。缺氧后各组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结论适当浓度的微管稳定剂能明显减轻微管结构损伤,促使缺氧早期心肌细胞糖酵解酶活性增强。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作用
王志勇, 张勤, 廖镇江, 韩春茂, 吕国忠, 罗成群, 陈炯, 杨时昕, 杨晓东, 刘群
2008, 24(2): 107-110.
摘要:
目的了解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剂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深Ⅱ度烧伤创面作为目标创面,把321例烧伤患者(实际完成302例)分为用药组200例,创面涂rhGM—CSF凝胶;对照组102例,创面涂安慰剂。观察用药后两组患者的全身情况和不良反应,以及不同时相点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总有效率。结果用药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创面分泌物、创缘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不良反应。用药组创面愈合时间的中位数为17d,低于对照组(20d。P〈0.01)。用药第8、14、20、28天,用药组平均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4.5%、70.5%、95.3%、99.6%,均高于对照组(15.1%、51.4%、84.6%、97.1%,P〈0.01)。用药8、14、20d用药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rhGM—CSF凝胶剂能促进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并且有一定的安全性。
大黄对烫伤大鼠胃肠激素变化的影响
郭杏, 谭美云, 熊爱兵, 郭力
2008, 24(2): 111-113.
摘要:
目的了解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血浆中胃肠激素的变化及大黄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8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烫伤对照组(40只,Ⅲ度烫伤后管饲蒸馏水)、烫伤治疗组(40只,Ⅲ度烫伤后管饲大黄水提液)。于烫伤后6、12、24、48、72h取大鼠腹腔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胃动素(MTL)、P物质、血管活性肽(VIP)、生长抑素(SS)的含量。结果(1)正常对照组大鼠MTL和P物质分别为(198±28)、(61±10)ng/L;烫伤对照组明显下降,最低值分别为(110±15)、(30±5)ng/L,而后缓慢上升,72h达高峰,但仍未恢复正常(P〈0.05);烫伤治疗组MTL和P物质下降趋势明显变缓,各时相点均高于烫伤对照组,伤后48h已达正常水平,72h分别为(232±32)、(73±11)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正常对照组大鼠VIP和ss分别为(35±6)、(30±5)ng/L;烫伤对照组呈明显上升趋势,伤后6h分别为(70±12)、(49±9)ng/L(P〈0.01),而后缓慢下降但72h时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烫伤治疗组VIP和SS上升趋势幅度较小,各时相点均低于烫伤对照组,48h恢复至正常水平;VIP达最高值的时间推迟至伤后12h。结论大黄对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血浆中胃肠激素的分泌和释放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紫外线与戊二醛双重交联法构建真皮支架的研究
顾华, 何黎, 刘玲, 金以超
2008, 24(2): 114-117.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预冻温度及交联方法对胶原膜内部超微结构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牛Ⅰ型胶原溶液(10g/L)分别在-20℃和-80℃预冻12h后,放入-70℃冻干机内冷冻干燥48h。利用扫描电镜测量2种预冻温度下胶原膜的内部孔径,比较戊二醛交联法及紫外线+戊二醛双重交联法对胶原孔径的影响,通过噻唑蓝(MTT)法检测人成纤维细胞在不同交联法制备的胶原膜中的增殖情况。结果-20℃预冻胶原膜的孔径为(172±37)μm,-80℃预冻胶原膜孔径为(99±24)μm,选择后者进行后续实验。经戊二醛交联后胶原膜孔径缩小,种植后第8天,成纤维细胞的吸光度值为1.534±0.013;紫外线联合戊二醛双重交联后胶原膜原有孔径不变,种植后第8天成纤维细胞的吸光度值为3.778±0.010,与前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0℃预冻后经紫外线+戊二醛双重交联法构建的胶原膜,可作为体外真皮支架替代物。
三羟基异黄酮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
曹川, 李世荣, 戴霞, 陈艳清, 冯智, 覃霞, 赵云, 吴军
2008, 24(2): 118-121.
摘要:
目的了解5,7,4'-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内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TPK—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genistein抑制瘢痕增生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SFb,以不同浓度genistein(25、50、100μmol/L)处理细胞,再加入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刺激,用[γ-^32P]腺苷三磷酸底物掺入法检测细胞TPK活性;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PK—MAPK通路中主要信号蛋白分子c—Raf、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p38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变化。以二甲亚砜溶剂处理的HSFb为对照组。结果25、50、100μmol/Lgenistein作用后,HSFb内TPK活性分别为(7.15±0.35)、(5.62±0.88)、(3.17±0.94)×10%5pmol·min^-1·mg^-1,与对照组(8.92±0.28)×10^5pmol·min^-1·mg^-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细胞内磷酸化c—Raf、MEK1/2、ERK1/2、p38蛋白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genistein各剂量组磷酸化JNK蛋白含量与对照组近似。在genistein预处理前提下,加入bFGF刺激的细胞内TPK活性及各信号蛋白的表达亦呈下降趋势。结论genistein可通过抑制细胞受体TPK信号转导途径影响HSFb的增殖与活化,主要信号通路可能为TPK—Rd—MEK-4ERK/p38途径。
自体脂肪颗粒及微粒皮混合移植修复烧伤患者深度创面
刘顺利, 彭毅志, 李晓鲁, 袁志强, 罗高兴, 张家平, 唐进, 颜洪
2008, 24(2): 122-125.
摘要:
目的了解自体脂肪颗粒及微粒皮混合移植修复大面积烧伤深度创面的效果。方法选择20例重度烧伤患者,采用自身同体对照法,将患者双侧肢体或躯干对称部位创面分为脂肪颗粒+微粒皮组和微粒皮组,分别行自体脂肪颗粒+微粒皮(体积比1:1)混合移植和自体微粒皮移植。术后30、45、60d计算2组创面愈合率;术后7、14、21、28d取创面组织,行HE染色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移植术后30、45、60d,脂肪颗粒+微粒皮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6.3±3.1)%、(76.4±6.1)%、(96.2±1.5)%,均明显高于微粒皮组的(28.3±2.0)%、(47.3±4.8)%、(85.4±2.2)%(P〈0.01)。HE染色显示脂肪颗粒+微粒皮组创面上皮化早于微粒皮组,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脂肪颗粒+微粒皮组PCNA阳性细胞较微粒皮组多,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结论自体脂肪颗粒+微粒皮混合移植可促进创面愈合。
读者·作者·编者
本刊编辑部工作人员联系方式
2008, 24(2): 106-106.
摘要:
欢迎用电子邮件形式投稿
2008, 24(2): 132-132.
摘要:
关于文稿中医学名词的书写要求
2008, 24(2): 140-140.
摘要:
论著中关键词的选用要求
2008, 24(2): 142-142.
摘要:
关于在杂志上刊载照片的说明
2008, 24(2): 153-153.
摘要:
技术与方法
介绍一种瘢痕注射推进器
岳长路, 蔡景龙
2008, 24(2): 125-125.
摘要: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致密、坚硬,注射时用力较大。为了解决瘢痕药物注射的困难,笔者设计了一种方便、省力的注射推进器。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并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0420065642.1)。
短篇论著
烧伤感染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
张立明, 王润秀, 李德绘, 农庆文
2008, 24(2): 126-126.
摘要:
为探讨烧伤患者感染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变化与感染的关系,笔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不同程度烧伤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变化
翁志勇, 付晋凤, 丁若虹, 韩斌, 谢正华
2008, 24(2): 127-127.
摘要: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由肾脏产生的糖蛋白类激素.能刺激红系细胞增殖、分化及成熟。EPO的生成与缺氧、贫血、应激时相关激素分泌的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大鼠烧伤后EPO水平随烧伤程度的不同而异。为探讨不同程度烧伤患者血清EPO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笔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280例老年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尚新志, 唐乾利, 张力, 谢正华
2008, 24(2): 128-128.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烧伤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以往的资料显示,老年烧伤患者的发病率较高。为此,笔者统计分析了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和河南舞阳博爱医院烧伤科1999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住院的老年烧伤患者的情况,旨在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
外源性P物质对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倪涛, 方勇, 顾钏, 俞为荣, 王莹, 杨鹏高
2008, 24(2): 129-131.
摘要:
感觉神经肽P物质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肽类物质,也是缺神经支配创面延迟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除对外周神经的发育和修复发挥作用外,还参与对炎性细胞的调控,可影响角质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转移。笔者进行如下研究,旨在观察P物质是否具有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作用。
2005-2007年杭州烧伤专科医院细菌学调查分析
杨建秋, 谢亚芬, 郑爱华
2008, 24(2): 131-132.
摘要:
标本来源于2005年1月-2007年9月笔者医院烧伤病房收治的1704例住院烧伤患者的创面分泌物、血液、中段尿、静脉导管尖端、气管导管,共计1468份。质控标准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2921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杆菌ATCC35218,白色念珠菌ATCC10231。
产品信息
海肤康人工皮膜
2008, 24(2): 132-132.
摘要:
海肤康人工皮膜是以甲壳胺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烧伤创面覆盖材料。透气、透湿,结构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具有保护创面。促进皮肤细胞增生的作用。使用方法简单,不需更换,直至创面愈合自动脱落。创面愈合平整,少留瘢痕,无过敏和排斥反应。
学术探讨
答张晓宁读者
卓超
2008, 24(2): 143-144.
摘要:
通常认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但在实际工作中按照药物敏感判断标准,仍有2%~20%的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细菌耐药主要与其产金属酶有关,很多人以为几乎所有的SMA都产金属酶,但我们用金属13内酰胺酶E试验法仅能检测到约44%的SMA菌株产金属酶。可能原因如下。
关于《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或定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患者48例分析》的商榷
张晓宁
2008, 24(2): 143-143.
摘要:
《中华烧伤杂志》2006年第22卷第2期刊登了《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或定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患者48例分析》一文,该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内容,文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对《烧伤感染术语及诊断标准的商榷》一文的意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 浙江省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2008, 24(2): 144-144.
摘要:
2008年1月中旬,我们分别组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科医师和浙江省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委员,对《中华烧伤杂志》2007年第23卷第6期《烧伤感染术语及诊断标准的商榷》一文进行了讨论,形成以下意见。
讲座
烧伤患者的抗感染策略
郭振荣
2008, 24(2): 145-147.
摘要:
感染是烧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70%左右的死亡病例与烧伤感染密切相关,防治感染是烧伤救治工作的主要内容。诚然,抗生素的应用是抗感染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惟一也并非最重要的方法。过分看重抗生素的“黄金时代”已过去,“后抗生素时代”当把烧伤患者的抗感染策略定位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治疗体系上。
综述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与烧伤骨骼肌蛋白降解研究进展
段红杰, 柴家科
2008, 24(2): 148-150.
摘要:
严重烧伤后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高分解代谢,可使机体迅速陷入负氮平衡状态。约占机体细胞总质量50%的骨骼肌作为人体最大的氮库,其分解消耗对机体无疑会产生巨大影响。骨骼肌蛋白过度分解不仅影响患者的运动和康复,而且容易引发肺部并发症或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肌蛋白丢失的原因可以是合成减少,也可以是分解增加,或者兼而有之。本文主要综述烧伤后骨骼肌蛋白降解的研究进展。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程文广, 罗高兴, 吴军
2008, 24(2): 151-153.
摘要:
人脐带血是胎儿出生时脐带内及胎盘近胎儿一侧血管内的血液,富含干细胞和祖细胞,其中主要是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MSC)。MSC是目前备受关注、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组织干细胞,与骨髓来源的MSC相似,但来源更充足、抗原性更低,能无创获取并规避伦理学困扰。本文就脐带血MSC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血液净化技术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进展
贾赤宇
2008, 24(2): 154-156.
摘要: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严重创伤或感染等损害引起炎性反应失控,导致同时或序贯出现的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乃至衰竭的临床表现。重度烧伤患者机体应激反应过度释放众多介质,血浆内毒素及细胞因子浓度升高,造成炎性反应失控和免疫功能紊乱。虽然烧伤救治水平在近年来有了明显进步,但MODS仍是烧伤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休克心”对严重烧伤后早期脏器损害影响的研究进展
肖荣, 黄跃生
2008, 24(2): 157-160.
摘要:
严重烧伤后,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容量显著下降之前,心肌即发生了缺血缺氧损害和功能减退。由于心脏是循环动力器官,这种即早出现的心肌损害及心脏泵血功能减弱,不仅可引起心功能不全,还可能成为严重烧伤休克和全身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损害的重要启动因素,由此提出了“休克心”学说。该学说有2个基本内涵:(1)烧伤后早期即可发生心肌损害,纠正了“烧伤后早期不发生心肌缺血缺氧损害”和“烧伤休克主要因血容量减少所致”的认识;(2)烧伤后早期缺血缺氧的因素除血容量减少外,心肌损害也是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