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5年  第41卷  第2期

缅怀
深切怀念王正国院士
夏照帆
2025, 41(2): 101-10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50119-00029
摘要:
悼念王正国院士
付小兵
2025, 41(2): 102-102.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50123-00034
摘要:
追忆我的良师益友和学习楷模:盛志勇院士
郭振荣
2025, 41(2): 103-10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50107-00012
摘要:
忆父亲王正国院士
王勤
2025, 41(2): 106-10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50123-00033
摘要:
专家论坛
拇与手指再造新进展
王增涛, 刘焕龙, 郝丽文, 仇申强, 刘林峰, 陈超
2025, 41(2): 109-11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814-00305
摘要: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何重建残缺的拇、手指。在曾经出现过的数百种术式中,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足趾移植重建拇、手指的方法效果最好,但是因技术水平限制,当时只能做足趾带蒂移植再造拇、手指,患者在治疗期间长时间处于手足固定在一起的不适体位,并且没有修复神经,术后再造的拇、手指感觉差,因而没有广泛推广应用。直到1966年杨东岳用吻合血管的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取得成功,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的术式才逐渐成为拇、手指再造的主流方法。足趾移植再造的拇、手指外形及功能与正常拇、手指仍有很大差别,并且多个拇、手指缺损时移植多个足趾修复对足部造成的损伤较大,不宜用足趾同期实施3个以上拇、手指的再造。20...
糖尿病足溃疡血管形成障碍的机制及干预策略
陶克, 曹涛, 郝彤
2025, 41(2): 120-126.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1204-00474
摘要:
神经、血管受损是糖尿病足溃疡(DFU)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高血糖、神经营养受损、缺血、缺氧、感染在内的多种因素所致的下肢血管损伤合并微血管形成障碍是DFU创面迁延难愈的重要原因。血管形成是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及干细胞等在各类细胞因子及微环境调控下重建微血管网络的病理生理过程,是DFU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关键步骤。DFU创面血管形成障碍的机制复杂多样,该文拟从血管形成微环境、神经营养及细胞功能3个方面对DFU微血管损伤机制及干预策略的新进展加以汇总阐述,以期对DFU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论著·糖尿病创面
大鲵皮肤黏液多糖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及其机制
苟伟茗, 杨鹏, 卢毅飞, 张小容, 秦一鸣, 李景园, 黄勇, 张庆, 罗高兴
2025, 41(2): 127-136.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725-00280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鲵皮肤黏液多糖(以下简称大鲵黏多糖)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自制多糖含量为(70.0±0.3)%的大鲵黏多糖;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活力显示,大鲵黏多糖的最佳作用浓度为0.05 mg/mL。取HUVEC,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空白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大鲵黏多糖组,分别添加常规培养基和含50 ng/mL VEGF、0.05 mg/mL大鲵黏多糖的培养基后置于低氧(氧气的体积分数为5%)和正常氧环境下培养。培养12 h后,观测HUVEC的成管长度。取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
糖尿病大鼠创面组织的靶向能量代谢组学研究
王晓阳, 扈煜婕, 王晓川, 赵洁, 张基勋, 姜笃银
2025, 41(2): 137-14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1014-00385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大鼠创面组织能量代谢变化。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将6只8周龄的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造成糖尿病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糖尿病组和仅造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对照组,每组3只。计算2组大鼠术后14 d创面愈合率。取2组大鼠术后14 d创面组织,借助色谱-质谱分析进行靶向能量代谢组学检测,筛选2组大鼠创面组织间比较,表达量有显著变化的差异能量代谢物并对差异能量代谢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 结果 术后14 d,糖尿病组大鼠创面愈合率为(68.3±2.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8.1±1.2)%(t=16.92,P<0.05)。术后14 d,与对照组相比,糖...
过表达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影响及其机制
刘培, 王超, 魏绮键, 李玉腾, 崔丽君, 王昌钏, 张帆, 马玲, 田轩
2025, 41(2): 145-15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1024-00409
摘要:
目的 探讨过表达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AS6)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即GAS6/BMSC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将12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仅造成全层皮肤缺损的对照创面组与造成糖尿病全层皮肤缺损的糖尿病创面组,每组6只小鼠。伤后3、7、14、21 d,计算创面愈合率。伤后21 d,收集创面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情况;行Masson染色检测胶原沉积情况;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和CD31阳性细胞数,分别表示细胞增殖情况和毛细血管密度;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F4...
论著
自制静态渐进性支具阶梯式治疗烧伤后瘢痕挛缩致手屈曲功能障碍的效果
赵海洋, 周琴, 刘佳琦, 张万福, 朱婵, 徐婧, 韩军涛, 胡大海, 官浩
2025, 41(2): 155-162.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606-00216
摘要:
目的 探讨自制静态渐进性支具阶梯式治疗烧伤后瘢痕挛缩致手屈曲功能障碍的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2年1月—2024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采用自制静态渐进性支具阶梯式治疗瘢痕挛缩致手屈曲功能障碍的患者,其中男23例、女6例,年龄16~55岁,手背部烧伤深度为深Ⅱ~Ⅲ度。自制静态渐进性支具指自制静态渐进性关节牵伸器和自制静态渐进性手屈曲牵伸器。阶梯式治疗的第1个阶段选择在院治疗2~4周,治疗内容包括行常规康复训练和应用自制静态渐进性关节牵伸器训练。待掌指关节主动屈曲活动范围≥60°后,则可进阶到第2个阶段,即为期2周的居家远程康复治疗,治疗内容...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评估兔肢体高压电烧伤后早期骨骼肌微循环灌注的可行性研究
阮鹏, 孙斯琴, 葛映红, 查云飞
2025, 41(2): 163-17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517-00183
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评估兔肢体高压电烧伤后早期骨骼肌微循环灌注的可行性。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取32只6~8个月龄雄性大耳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兔分为右下肢致高压电烧伤的电烧伤组(20只)及右下肢致假伤的对照组(12只)。伤后0.5、24.0、48.0、72.0 h,完成2组兔下肢轴位快速自旋回波T1加权成像、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成像及DCE-MRI检查,应用参考区域血流动力学模型获取损伤肢体骨骼肌血流灌注参数,包括容量转移常数Ktrans值、速率常数Kep值。取电烧伤组兔伤后0.5、24.0、48.0、72.0 h及对照组兔伤后0.5 h的骨骼肌组织,行免...
基于多层CT血管成像的穿支皮瓣设计和切取的三维导航流程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效果
尹其翔, 糜菁熠, 蔡华忠, 周峰, 姚群, 华雍
2025, 41(2): 171-17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407-00123
摘要:
目的 建立基于多层CT血管成像(MDCTA)的穿支皮瓣设计和切取的三维导航流程,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1年1月—2023年10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7例、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创伤后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1~68岁。创面位于手部者9例、足部者4例。清创后创面面积为8.0 cm×6.0 cm~18.0 cm×17.0 cm。通过基于MDCTA的三维导航流程,设计并切取14块穿支皮瓣,包括11块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3块含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的腓动脉穿支带蒂皮瓣,皮瓣面积9.0 cm×6.0 cm~20.0 cm×...
人炎症蛋白与瘢痕疙瘩之间因果关系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李涛, 朱晨晨, 陈今源, 李璞真, 金培生, 李雪阳
2025, 41(2): 180-18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526-00198
摘要:
目的 探讨人炎症蛋白与瘢痕疙瘩之间的因果关系。 方法 该研究为基于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的研究。以人炎症蛋白为暴露因素、瘢痕疙瘩为结局,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库中获取91种炎症蛋白(14 824个样本)与瘢痕疙瘩(668个样本)的数据。设置显著阈值,筛选与炎症蛋白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工具变量并排除弱工具变量的影响。针对单个工具变量的分析,采用Wald比率法;针对多个工具变量的分析,采用逆方差加权(IVW)法为主要方法,加权中位数法、简单模式法、加权模式法和MR-Egger法作为补充方法,行双样本MR分析评估炎症蛋白与瘢痕疙瘩之间的因果关系。采用IVW法、加权中位数法和MR-...
综述
重组人胶原蛋白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柳欢, 奥布力阿西木·牙库普, 金荣华, 张惟, 韩春茂, 王新刚
2025, 41(2): 188-19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229-00081
摘要:
重大创烧伤等引起的大面积组织和器官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重组人胶原蛋白生物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良好、可定制化、氨基酸序列稳定、免疫原性低以及可生物降解等诸多优点,被广泛用于组织工程领域,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简要总结了重组人胶原蛋白生物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方式、加工技术及其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情况及最新研究进展。
机械应力对上皮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庞嘉越成, 端木颖, 靳顺欣, 房筱婉, 肖仕初, 夏照帆
2025, 41(2): 195-20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611-00222
摘要:
单个或群体细胞的生物活动有多种信号通信方式,已被阐明的方式包括神经元电信号通信、激素介导的长距离通信以及细胞分泌到胞外的短程信号通信等。近来大量研究表明机械应力也参与了细胞间或细胞与外界的信息交互,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或上皮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信号通信。由机械应力引发的细胞通信瞬时快速,且影响单个上皮细胞和上皮细胞集群的各种活动。机械应力引发的细胞通信作用介质包括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细胞骨架和黏附连接等,这些介质通过机械信号触发离子流动、信号通路激活和转录因子调控等进程,由此干预细胞行为。该文从生物信号、三维折叠、集体迁移、细胞代谢、癌变和上皮-间质转化等多个方面阐述机械应力对上皮细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