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39卷  第5期

专家论坛
重视烧伤后凝血异常
罗高兴, 张清荣, 钱卫, 李海胜
2023, 39(5): 401-406.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223-00545
摘要:
凝血异常是烧伤常见并发症之一,其种类与临床表现差异大,危害性大。但直到目前,临床上对烧伤后凝血异常重视程度仍不够。建议通过加强患者凝血状况监测、手术管理、感染防治、药物的科学合理使用、深静脉血栓的防治、相关临床与基础研究等,以达到进一步有效防治烧伤后凝血异常的目的。
重视严重烧伤后期并发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
李孝建, 汤文彬
2023, 39(5): 407-41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131-00030
摘要:
随着严重烧伤后脏器并发症的研究不断深入及器官功能监护和支持技术的不断提高,严重烧伤患者在早期和中后期避免了因休克、感染等导致的死亡,进入烧伤后期。其中部分患者因为烧伤创面未能及时和有效愈合,大面积烧伤创面长时间暴露以及感染等,处于发热、消瘦和创面迁延不愈等慢性危重症状态并伴有免疫功能下降、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表现为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远期病死率升高。该文结合笔者团队烧伤救治的临床实践,对严重烧伤患者后期并发PICS的主要原因及PICS的临床特征、防治方法进行简要阐述,期望引起同行对严重烧伤后期PICS的重视。
菁英述评
再生医学在战创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及展望
田光磊, 程飚, 付小兵
2023, 39(5): 411-416.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419-00147
摘要:
再生医学在战创伤修复中已取得巨大突破,展现出广阔前景,但其在战创伤早期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尚不够明确。战创伤早期的救治需严格控制出血、补充大量血液、减轻酸中毒、纠正低体温和改善凝血功能障碍。该文将从生物工程化血液、止血材料的研发、炎症/感染控制与免疫调控、重要脏器的保护、军事医学研究模型建立、生物传感器与药物的研发以及干细胞库在国防医学中再生与组织工程的预防式应用等方面概括再生医学在战创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希望有助于提高战创伤整体救治水平。
论著·烧伤内脏并发症与营养治疗
大面积烧伤患者发生早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及早期心肌损伤对预后的影响
陈诺, 席毛毛, 阮琼芳, 褚志刚, 张伟, 张锦丽, 谢卫国
2023, 39(5): 417-423.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308-00074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发生早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及早期心肌损伤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8年1月—2022年8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36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烧伤患者,其中男231例、女130例,年龄50(36,58)岁,烧伤总面积45%(35%,60%)体表总面积。根据伤后72 h内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最高值,将患者分为早期心肌损伤组(CK-MB≥75 U/L,182例)和非早期心肌损伤组(CK-MB<75 U/L,179例)。收集并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伤后入院时间、入院时合并休克情况、入院时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伤后72 h内心肌酶谱、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主要血液检查指标,治疗结局和病死率。对数据进行 χ 2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大面积烧伤患者发生早期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2组患者性别、入院时合并休克情况、烧伤总面积、伤后入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值分别为6.40、6.10, Z值分别为5.41、3.03, P<0.05),年龄、入院时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均相近( P>0.05)。早期心肌损伤组患者伤后72 h内CK-MB、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钾、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非早期心肌损伤组( Z值分别为15.40、6.26、7.59、7.02、2.64、4.53、4.07、6.32、4.12, t=2.34, P<0.05),钙明显低于非早期心肌损伤组( Z=2.72, P<0.05);2组患者其余血液检查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烧伤总面积、伤后入院时间、伤后72 h内NLR和ALT均为大面积烧伤患者发生早期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3、1.07、1.04、1.02,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2~1.05、1.00~1.11、1.02~1.07、1.00~1.03, P<0.05)。早期心肌损伤组患者病死率为8.8%(16/182),明显高于非早期心肌损伤组的2.8%(5/179), χ 2=5.93, P<0.05。早期心肌损伤、年龄、入院时合并休克、入院时合并吸入性损伤均为大面积烧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3.60、1.04、6.53、3.14,95%置信区间分别为1.17~11.05、1.01~1.07、1.39~30.68、1.15~8.56, P<0.05)。   结论   烧伤总面积、伤后入院时间、伤后72 h内NLR和ALT均为大面积烧伤患者发生早期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伴早期心肌损伤的大面积烧伤患者病死率更高,早期心肌损伤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胰腺外分泌功能变化的机制研究
罗鹏, 张博涵, 孙佳辰, 李志生, 刘馨竹, 杨键秋, 申传安
2023, 39(5): 424-433.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216-00051
摘要:
  目的   探讨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胰腺外分泌功能变化的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80只7~8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假伤组(8只)、假伤+胆囊收缩素八肽(CCK8)组(8只)、严重烫伤+CCK8组(32只)和特重烫伤+CCK8组(32只),分别作相应处理。2组假伤大鼠伤后即刻及2组烫伤大鼠伤后1、2、3、7 d,采用改进的胰管穿刺置管法动态收集大鼠胆胰混合液(PBJ),记录1 h内分泌PBJ的体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并计算PBJ中胰脂肪酶、α-淀粉酶和胰蛋白酶的含量(样本数为8);收集股静脉血,采用标准比色法检测血清中胰脂肪酶和α-淀粉酶的浓度,反映其活力(样本数为8);提取胰腺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胰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水平(样本数为8),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胰腺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改良Schmidt法评估(仅2组烫伤大鼠)胰腺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样本数为6),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胰腺组织腺泡细胞超微结构。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Tukey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和LSD检验。   结果   与单纯假伤组大鼠伤后即刻胰腺组织1 h内的PBJ分泌体积(0.740±0.030)mL相比,假伤+CCK8组的(0.823±0.033)mL显著升高( t=4.92, P<0.05)。与假伤+CCK8组伤后即刻相比,严重烫伤+CCK8组[(0.681±0.024)、(0.608±0.056)、(0.525±0.025)、(0.720±0.044)mL]、特重烫伤+CCK8组[(0.540±0.025)、(0.406±0.021)、(0.475±0.036)、(0.690±0.018)mL]大鼠伤后1、2、3、7 d胰腺组织1 h内的PBJ分泌体积均显著下降( P<0.05)。与严重烫伤+CCK8组相比,特重烫伤+CCK8组大鼠伤后1、2 d胰腺组织1 h内的PBJ分泌体积均显著下降( P<0.05)。相较于单纯假伤组伤后即刻,假伤+CCK8组大鼠伤后即刻PBJ中胰脂肪酶、α-淀粉酶和胰蛋白酶含量均显著升高( t值分别为4.56、3.30、4.99, P<0.05)。与假伤+CCK8组大鼠伤后即刻相比,严重烫伤+CCK8组和特重烫伤+CCK8组大鼠伤后1、2、3、7 d的PBJ中胰脂肪酶和α-淀粉酶含量均显著降低( P<0.05),特重烫伤+CCK8组大鼠伤后2 d的PBJ中胰蛋白酶含量显著降低( P<0.05)。与严重烫伤+CCK8组相比,特重烫伤+CCK8组大鼠伤后1、2、3 d的PBJ中胰脂肪酶含量均显著降低( P<0.05),伤后1、2 d的PBJ中α-淀粉酶和胰蛋白酶含量均显著降低( P<0.05)。4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血清中胰脂肪酶、α-淀粉酶活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假伤+CCK8组大鼠伤后即刻相比,严重烫伤+CCK8组大鼠伤后1、2、3 d和特重烫伤+CCK8组大鼠伤后1、2、3、7 d胰腺组织中的IL-1β水平均显著升高( P<0.05),严重烫伤+CCK8组和特重烫伤+CCK8组大鼠伤后1、2、3、7 d胰腺组织中的IL-6水平均显著升高( P<0.05)。与严重烫伤+CCK8组相比,特重烫伤+CCK8组大鼠伤后2、3 d胰腺组织中的IL-1β水平均显著升高( P<0.05),伤后2 d胰腺组织中的IL-6水平均显著升高( P<0.05)。单纯假伤组和假伤+CCK8组大鼠伤后即刻胰腺组织中HIF-1α表达水平均较低;相较于假伤+CCK8组伤后即刻,2组烫伤大鼠胰腺组织中HIF-1α表达水平于伤后不同时间点均呈一定程度的升高,其表达位置由胰腺组织边缘向全胰腺过渡,2组烫伤大鼠胰腺组织中HIF-1α表达水平于伤后7 d趋于正常。相较于单纯假伤组伤后即刻,假伤+CCK8组大鼠胰腺组织中腺泡细胞胞质占比增大;2组烫伤大鼠随伤后时间的延长,胰腺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出血、坏死及炎症浸润。与严重烫伤+CCK8组相比较,特重烫伤+CCK8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胰腺组织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出血和坏死得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且2组烫伤大鼠胰腺组织各项目评分均于伤后7 d基本恢复正常。相较于单纯假伤组伤后即刻,假伤+CCK8组大鼠胰腺组织腺泡细胞内酶原颗粒数量增加;2组烫伤大鼠随伤后时间的延长,腺泡细胞内酶原颗粒基本呈逐渐减少趋势。   结论   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胰酶合成和分泌等胰腺外分泌功能下降;且烫伤面积越大,外分泌功能下降程度越显著。这一变化可能与严重烫伤后胰腺组织发生缺氧损伤和炎症反应有关。
甘氨酸对经烧伤大鼠血清干预的大鼠心肌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吕尚军, 闫尊东, 范荣辉, 彭曦
2023, 39(5): 434-442.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206-00035
摘要:
  目的   探讨甘氨酸对经烧伤大鼠血清(以下简称烧伤血清)干预的大鼠心肌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30只7~8周龄雌雄各半Wistar大鼠,其中10只用于制备正常大鼠血清(以下简称正常血清),将另20只造成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烧伤后制备烧伤血清;从180只1~3 d龄雌雄不拘Wistar大鼠心尖组织中分离培养原代心肌细胞用于后续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细胞分为用相应血清处理的正常血清组、烧伤血清组,于处理1、3、6、9、12 h进行锥虫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将细胞分为用烧伤血清处理6 h后常规培养30 min的单纯烧伤血清组和用烧伤血清处理6 h后加相应终物质的量浓度甘氨酸培养30 min的0.4 mmol/L甘氨酸组、0.8 mmol/L甘氨酸组、1.2 mmol/L甘氨酸组、1.6 mmol/L甘氨酸组、2.0 mmol/L甘氨酸组,即干预6.5 h,同前检测细胞存活率。将细胞分为正常血清组、单纯烧伤血清组、0.8 mmol/L甘氨酸组、1.2 mmol/L甘氨酸组、1.6 mmol/L甘氨酸组,分别同前干预6.5 h,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腺苷一磷酸(AMP)和ATP含量并计算AMP/ATP比值,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p-mTORC1)、磷酸化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p70 S6K)、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p-4E-BP1)、磷酸化AMP活化蛋白激酶(p-AMPK)蛋白表达。将细胞分为同前干预的正常血清组、单纯烧伤血清组、0.8 mmol/L甘氨酸组和用烧伤血清处理后加2种试剂培养的0.8 mmol/L甘氨酸+25 ng/mL雷帕霉素组,于处理1、3、6 h行相应培养30 min,即干预1.5、3.5、6.5 h,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金属硫蛋白(MT)和微管蛋白表达并观察干预6.5 h微管形态。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10。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t检验、LSD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处理1、3、6、9、12 h,烧伤血清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低于正常血清组( t值分别为4.96、16.83、35.51、34.33、27.88, P<0.05)。在烧伤血清组中,处理3、6、9、12 h细胞存活率均较处理1 h明显降低( P<0.05),处理6、9、12 h细胞存活率均较处理3 h明显降低( P<0.05),处理6 h细胞存活率与处理9 h相近( P>0.05)但明显高于处理12 h( P<0.05);选择处理6 h作为后续烧伤血清干预时间。干预6.5 h,与单纯烧伤血清组比较,各甘氨酸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升高( P<0.05)。0.8 mmol/L甘氨酸组细胞存活率最高,选择0.8、1.2、1.6 mmol/L作为后续甘氨酸的干预浓度。干预6.5 h,单纯烧伤血清组细胞AMP/ATP比值较正常血清组、1.2 mmol/L甘氨酸组、1.6 mmol/L甘氨酸组明显升高( P值均<0.05),1.6 mmol/L甘氨酸组细胞AMP/ATP比值较0.8 mmol/L甘氨酸组明显降低( P<0.05)。干预6.5 h,正常血清组、单纯烧伤血清组、0.8 mmol/L 甘氨酸组、1.2 mmol/L 甘氨酸组、1.6 mmol/L甘氨酸组细胞p-mTORC1、p-p70 S6K、p-4E-BP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01±0.037、0.368±0.020、1.153±0.019、1.128±0.062、1.028±0.037,0.96±0.07、0.63±0.12、1.17±0.13、1.13±0.16、1.11±0.11,0.98±0.06、0.45±0.08、1.13±0.05、0.77±0.12、0.51±0.13。与单纯烧伤血清组比较,正常血清组与各甘氨酸组细胞p-mTORC1、p-p70 S6K和p-4E-BP1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 P<0.05),p-AMPK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 P<0.05);与0.8 mmol/L甘氨酸组比较,1.2 mmol/L甘氨酸组细胞p-4E-BP1蛋白表达以及1.6 mmol/L甘氨酸组细胞p-mTORC1与p-4E-BP1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 P<0.05);与1.2 mmol/L甘氨酸组比较,1.6 mmol/L甘氨酸组细胞p-mTORC1、p-4E-BP1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 P<0.05),p-AMP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 P<0.05)。与正常血清组比较,单纯烧伤血清组细胞干预1.5、3.5、6.5 h微管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 P<0.05),干预1.5、3.5 h HSP70表达和干预3.5、6.5 h MT表达均明显升高( P<0.05);单纯烧伤血清组与0.8 mmol/L甘氨酸+25 ng/mL雷帕霉素组细胞干预1.5、3.5、6.5 h HSP70、MT表达以及干预1.5、3.5 h微管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0.8 mmol/L甘氨酸组( P<0.05)。干预6.5 h,与正常血清组比较,单纯烧伤血清组细胞微管结构紊乱;0.8 mmol/L甘氨酸组细胞边界较单纯烧伤血清组清晰,微管结构近核部位排列整齐;与0.8 mmol/L甘氨酸组比较,0.8 mmol/L甘氨酸+25 ng/mL雷帕霉素组细胞边界不清,微管结构紊乱。   结论   烧伤血清可导致大鼠心肌细胞受损,甘氨酸可通过AMP活化蛋白激酶显著上调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信号通路,促进心肌细胞保护性蛋白HSP70、MT和微管蛋白合成,稳定微管结构,实现心肌细胞保护作用。
论著
肌肉能量技术联合Maitland关节松动术对肘关节深度烧伤患者肘关节屈曲功能的影响
吴坤平, 袁林, 陈佩, 茹天峰, 罗皓, 谢卫国
2023, 39(5): 443-44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608-00228
摘要:
  目的   探讨肌肉能量技术(MET)联合Maitland关节松动术对肘关节深度烧伤患者肘关节屈曲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治疗5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深度烧伤后肘关节屈曲功能障碍患者,其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37±12)岁。根据采用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单纯常规治疗组(15例)、常规治疗+关节松动术组(18例)和常规治疗+关节松动术+MET组(20例)。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分别采用量角器测量患者肘关节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便携式肌力测试仪测量伸肘肌肌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疼痛程度。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配对样本 t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χ 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治疗2个月后,常规治疗+关节松动术组、常规治疗+关节松动术+MET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肘关节功能评分[(103±12)°、60(50,66)分,(131±14)°、73(65,80)分]分别明显大于、高于单纯常规治疗组[(77±15)°、45(35,50)分, P值均<0.05],常规治疗+关节松动术+MET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度、肘关节功能评分分别明显大于、高于常规治疗+关节松动术组( P值均<0.05)。治疗2个月后,常规治疗+关节松动术+MET组患者伸肘肌肌力、疼痛评分分别明显大于、低于单纯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关节松动术组( P值均<0.05),常规治疗+关节松动术组患者伸肘肌肌力、疼痛评分均与单纯常规治疗组相近( P>0.05)。单纯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关节松动术组、常规治疗+关节松动术+MET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肘关节活动度和伸肘肌肌力( t值分别为9.37、25.54、28.71,6.70、7.20、7.01, P<0.05)、肘关节功能评分和疼痛评分( Z值分别为3.15、3.63、3.93,3.30、3.52、3.84, P<0.05)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结论   MET联合Maitland关节松动术可有效改善肘关节深度烧伤患者肘关节活动度、肘关节功能、伸肘肌肌力以及疼痛情况,值得推广。
以膝降动脉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腿保肢术后创面的临床效果
李雷, 周正虎, 鞠文, 邓伟, 陈鲁成, 李昌松, 夏宇航, 巨积辉
2023, 39(5): 450-45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725-00308
摘要:
  目的   探讨以膝降动脉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腿保肢术后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21年6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小腿保肢术后创面患者,其中男6例、女6例,年龄17~74岁,原始创面面积为17 cm×9 cm~40 cm×15 cm,5例患者创面有感染。创面均采用对侧游离大腿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面积为18 cm×10 cm~37 cm×9 cm)修复,皮瓣动脉均吻合于膝降动脉,供区创面直接缝合;7例患者另移植对侧大腿刃厚皮片覆盖皮瓣无法覆盖的剩余创面,供区创面予油纱覆盖。术中记录皮瓣携带的穿支类型、受区动静脉类型。术后记录皮瓣成活和血管危象发生情况、皮片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皮瓣移植术后患者住院时间。随访记录皮瓣色泽和质地、小腿再次感染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陈中伟断肢再植的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患者的保肢效果。   结果   皮瓣携带的穿支类型:仅携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者6例,仅携带旋股外侧动脉斜支者3例,携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旋股外侧动脉斜支并吻合穿支进行内增压者3例。皮瓣受区动脉类型:膝降动脉主干者1例,膝降动脉隐支者8例,膝降动脉关节支者3例;受区静脉类型:1条膝降动脉伴行静脉+1条大隐静脉分支者8例、2条大隐静脉分支者4例。术后皮瓣均成活且无血管危象,皮片也均成活;供受区创面均愈合 皮瓣移植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为13~79 d。随访6~23个月,12例患者皮瓣色泽、质地均良好,小腿创面均无感染;5例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后去除内/外固定,7例患者术后骨折未愈合再次行植骨内固定后切口均愈合无感染。末次随访时,患者的保肢效果评价:优者7例、良者4例、可者1例。   结论   以膝降动脉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可有效修复小腿保肢术后创面、控制感染,不增加远端肢体血管再次损伤风险,患者住院时间短,可获得较佳保肢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过表达膜联蛋白A1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小鼠的效果及其机制
朱邦晖, 赖宏豪, 魏晨如, 沈纵, 孙瑜, 朱峰, 伍国胜
2023, 39(5): 456-46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408-00130
摘要:
  目的   探索过表达膜联蛋白A1( ANXA1)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MSC)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小鼠的效果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成人AMSC后,取第3代细胞进行后续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细胞分为转染含 ANXA1基因RNA序列的质粒的过表达ANXA1组、转染对应空载质粒的空载对照组,另取细胞分为转染含 ANXA1基因小干扰RNA序列的质粒的敲减ANXA1组、转染对应空载质粒的空载对照组,转染后72 h,于荧光显微镜成像系统下观察荧光表达情况,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ANXA1的蛋白和mRNA表达(样本数均为3)。取50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假伤组、单纯ARDS组、正常细胞组、过表达ANXA1组、敲减ANXA1组,每组10只。将后4组小鼠均用内毒素/脂多糖制成ARDS肺损伤模型,假伤组小鼠模拟致假伤。伤后即刻,假伤组、单纯ARDS组小鼠均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正常细胞组、过表达ANXA1组、敲减ANXA1组小鼠对应注射正常AMSC、过表达 ANXA1的AMSC、敲减 ANXA1的AMSC。注射后24 h,取每组5只小鼠,行伊文思蓝染色观察右肺组织大体染色情况,采用酶标仪检测左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上清液的吸光度值,了解肺血管通透性。注射后3 d,取各组剩余5只小鼠,取右肺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11b和F4/80阳性巨噬细胞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左肺BALF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β水平。对数据行配对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LSD检验。   结果   转染后72 h,过表达ANXA1组与敲减ANXA1组AMSC均分别较对应空载对照组AMSC表达更高强度的荧光。转染后72 h,与对应空载对照组比较,过表达ANXA1组AMSC中ANXA1蛋白与mRNA表达均明显增多( t值分别为249.80、6.56, P<0.05),敲减ANXA1组AMSC中ANXA1蛋白与mRNA表达均明显减少( t值分别为176.50、18.18, P<0.05)。注射后24 h,与假伤组(BALF上清液的吸光度值为0.041±0.009)比较,单纯ARDS组小鼠肺组织明显蓝染且BALF上清液的吸光度值(0.126±0.022)明显升高( P<0.05);与单纯ARDS组比较,正常细胞组、过表达ANXA1组小鼠肺组织蓝染程度明显减轻且BALF上清液的吸光度值(0.095±0.020、0.069±0.015)明显降低( P<0.05),敲减ANXA1组小鼠肺组织蓝染程度与BALF上清液的吸光度值(0.109±0.016, P>0.05)无明显变化;与正常细胞组比较,过表达ANXA1组小鼠BALF上清液的吸光度值明显降低( P<0.05)。注射后3 d,单纯ARDS组小鼠肺组织结构较假伤组明显损伤;与单纯ARDS组比较,正常细胞组和过表达ANXA1组小鼠肺组织出血、炎症细胞浸润、肺泡萎陷及间质增宽程度等改变均明显减轻,敲减ANXA1组小鼠前述肺组织表现未明显改善。注射后3 d,单纯ARDS组小鼠肺组织中CD11b和F4/80阳性巨噬细胞数量均较假伤组明显增多;与单纯ARDS组比较,正常细胞组、过表达ANXA1组、敲减ANXA1组小鼠肺组织中CD11b和F4/80阳性巨噬细胞数量均减少,以过表达ANXA1组减少最明显。注射后3 d,与假伤组比较,单纯ARDS组小鼠BALF上清液中TNF-α、IL-6、IL-1β水平均显著升高( P<0.05);与单纯ARDS组比较,正常细胞组、过表达ANXA1组小鼠BALF上清液中TNF-α、IL-6、IL-1β水平以及敲减ANXA1组小鼠BALF上清液中IL-1β水平均明显降低( P<0.05);与正常细胞组比较,过表达ANXA1组小鼠BALF上清液中TNF-α水平明显降低( P<0.05),敲减ANXA1组小鼠BALF上清液中TNF-α水平明显升高( P<0.05)。   结论   过表达 ANXA1可以优化AMSC在ARDS治疗中的效果,增强该类细胞抑制炎症反应和改善肺血管通透性的作用,进而缓解ARDS小鼠的肺损伤。
论著·护理专栏
思维导图联合情景模拟训练在低年资护士院内转运危重烧创伤患者能力培训中应用的前瞻性研究
黎宁, 陈华玲, 李茂君, 黄玉群, 李海胜, 王丽华
2023, 39(5): 465-47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524-00200
摘要:
  目的   探讨思维导图联合情景模拟训练在低年资护士的院内危重烧创伤患者转运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符合入选标准的55名女性低年资护士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27名,年龄(24.0±0.9)岁]和联合组[28名,年龄(24.2±0.8)岁]。采用理论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方式对常规组护士进行院内危重烧创伤患者转运培训,采用思维导图联合情景模拟训练的方式对联合组护士进行院内危重烧创伤患者转运培训。培训前、后,均采用自制理论考卷和技能考核项目对护士进行考试和考核,统计并比较其得分;均采用自制应急能力评分系统对护士的团队协作能力、应急反应能力、操作技术能力、专科业务能力、护患沟通能力5个维度的应急处置能力进行考核评估,统计并比较其得分。统计并比较培训前后护士在转运危重高仿真模拟人(以下简称模拟人)过程中,物品准备不全、患者沟通效果不佳、管道护理不到位、交接不清、终末处理不到位的转运护理措施执行不规范率;统计并比较培训后模拟人转运病情变化率及转运成功率。考核后,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并比较护士对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Pearson χ 2检验或Yates矫正 χ 2检验。   结果   纳入的55名护士均全程参与培训、考试、考核及调查问卷的填写。培训前,2组护士理论考试及技能考核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后,联合组护士理论考试及技能考核得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 t值分别为-3.89、-4.24, P<0.05)。培训前,2组护士应急处置能力各维度考核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后,联合组护士的团队协作能力、应急反应能力、操作技术能力、专科业务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 t值分别为-6.49、-6.44、-2.21、-2.85、-2.34, P<0.05)。培训前,2组护士转运护理措施执行不规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后,联合组护士的物品准备不全、交接不清、终末处理不到位的不规范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 t值分别为3.87、5.89、5.28, P<0.05)。培训后,联合组护士的模拟人转运病情变化率为7.14%(2/28),明显低于常规组的33.33%(9/27), χ 2=5.89, P<0.05;转运成功率为96.43%(27/28),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4.07%(20/27), χ 2=3.87, P<0.05。考核后,联合组护士对培训满意度的总得分及对培训模式、培训效果满意度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 t值分别为5.22、4.67、10.71, P<0.05);2组护士对培训内容的满意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基于循证基础的思维导图联合情景模拟训练显著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转运危重烧创伤患者护理技能及应急处置能力。
病例报告
特重度烧伤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多种疑难病症1例
王震, 张涛, 刘思容, 荣新洲
2023, 39(5): 472-47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506-00174
摘要:
2018年12月20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例特重度火焰烧伤40岁男性患者,多种疑难病症同时(顽固性高血糖、顽固性高钠血症、创面进行性加深)或序贯(反复术后低血压、神经系统病变、继发性尿崩症)发生。患者入院后历经抗休克、降血糖、降血钠、削痂、分次植皮等治疗,仍于5个月后在高血糖、高血钠基本纠正、创面基本修复的情况下,因神经系统病变和继发性尿崩症而死亡。虽然上述病症未被完全明确病因,但是该团队采取针对性对症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维持内环境稳定及生理机能,加快创面修复进程的做法或许能为此类重症患者的治疗提供一些经验。
综述
物理性气道廓清技术在吸入性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张宇翔, 兰美娟, 梁诗雨, 韩春茂
2023, 39(5): 475-48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608-00226
摘要:
尽管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救治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从流行病学方面来看,吸入性损伤仍是目前群体性烧伤最常见的死亡因素,此类患者往往体表烧伤总面积较大,救治困难,其中气道管理是核心环节之一。物理性气道廓清技术(ACT)通过物理的方式作用于患者呼吸系统,使气道内的分泌物及异物排出,实现气道廓清,改善气体交换;此外,该技术还对诸多并发症具有防治或缓解作用,从而改善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结局。该文就物理性ACT在吸入性损伤治疗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为临床医护人员选择与患者病情相对应的物理性ACT提供决策依据。
天然生物材料促进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
高仪轩, 王凌峰, 巴特, 邹晓防, 曹胜军, 李俊亮, 李芳, 周彪
2023, 39(5): 481-486.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630-00276
摘要:
急慢性创面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创面修复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材料学与组织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由天然成分制备的生物材料被用于创面修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此类材料可作为创面组织再生的模板,诱导自体细胞黏附、迁移,促进细胞外基质沉积,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对创面修复领域中目前研究热门的天然生物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新型创面敷料及组织工程皮肤研发提供思路。
环状RNA在糖尿病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农与乐, 吕叶辉
2023, 39(5): 487-49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727-00317
摘要: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非编码RNA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关于环状RNA(circRNA)作用机制的研究显示,circRNA与创面愈合相关的细胞,如内皮祖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也参与了慢性创面愈合过程。该文在简述circRNA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聚焦circRNA在糖尿病创面愈合不同阶段中可能的调控作用机制,也归纳了circRNA在糖尿病末梢血管粥样硬化进程中的潜在作用,旨在深入探究circRNA在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及临床意义,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神经再生相关蛋白在皮肤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陈伟, 徐广超, 黄仲路, 陈丽, 聂开瑜
2023, 39(5): 491-49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701-00278
摘要:
皮肤损伤后的愈合是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纤维化是皮肤损伤修复的主要方式之一。纤维化过程涉及多种因素调节,研究显示神经再生相关蛋白(NREP)在皮肤组织和脏器的纤维化中起关键作用。该文从皮肤纤维化的机制出发,探讨NREP三级结构的构建,归纳NREP与皮肤中不同细胞对皮肤纤维化的影响、NREP在皮肤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以为皮肤纤维化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口腔黏膜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研究进展
魏志茹, 董炎, 李广帅, 刘林嶓
2023, 39(5): 496-50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730-00321
摘要:
创面愈合是需要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在创面愈合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可能导致创面发展成为慢性难愈合创面。研究证实多种干细胞可促进创面愈合,但部分干细胞因存在提取困难、易凋亡、伦理及法律等问题,临床应用受限。而口腔黏膜干细胞可规避上述问题,这类干细胞具有胚胎干细胞特性、免疫调节能力,而且同质性强,在口腔创面无瘢痕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促进创面愈合及减少瘢痕形成的研究热点。该文综述口腔黏膜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研究、临床应用前景及目前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