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39卷  第3期

指南与共识
热压伤创面临床诊疗全国专家共识(2023版)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烧创伤创面修复材料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
2023, 39(3): 201-20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608-00227
摘要:
热压伤是一种致残率相当高的损伤,尽管多年来逐渐积累了一些热压伤诊治经验,但由于对热压伤创面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治疗往往不规范,难以达到较佳的治疗效果。为规范热压伤创面治疗,提高热压伤创面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质量,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烧创伤创面修复材料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根据国内外热压伤诊疗现状和临床经验,在热压伤的致伤原因、损伤类型、创面处理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形成共识,为热压伤创面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专家论坛
进一步重视特殊原因及部位烧伤创面处理
胡大海, 王耘川
2023, 39(3): 209-21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206-00034
摘要:
特殊原因及部位烧伤创面处理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临床工作。该文分别从化学烧伤、电烧伤、面部烧伤、手烧伤、会阴烧伤的发病率,及其创面组织病理损伤的复杂性和严重性,目前临床处理的主要原则及方法,以及尚待解决的疑难问题等方面做了简要的论述。希望引起关注和重视,为进一步提高烧伤整体救治能力提供借鉴。
论著·特殊部位创面的修复
自体刃厚皮移植预制尿道联合阴囊皮瓣修复尿道中段缺损伴阴茎缺损的临床效果
佟琳, 张万福, 韩飞, 徐志刚, 胡大海, 官浩
2023, 39(3): 215-22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021-00465
摘要:
  目的   探讨自体刃厚皮移植预制尿道联合阴囊皮瓣修复尿道中段缺损伴阴茎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1月—2022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各种外伤致尿道中段缺损伴有阴茎缺损的男性患者,年龄14~58岁,尿道缺损长度为3~5 cm,清创后阴茎缺损创面面积为5.0 cm×2.5 cm~7.0 cm×5.5 cm。患者均于Ⅰ期行自体刃厚皮移植预制缺损段尿道,Ⅱ期行尿道吻接及单侧阴囊皮瓣转移重建尿道及阴茎。阴囊皮瓣面积为6.0 cm×3.0 cm~8.0 cm×6.0 cm。将供皮区创面用油纱覆盖,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观察Ⅱ期术后7 d皮瓣成活情况;Ⅱ期术后3周,采用尿流率检测仪测定患者尿流率(尿流率>15 mL/s为排尿通畅),观察有无尿瘘及勃起功能,采用自行设计的疗效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疗效满意度调查。随访时观察皮瓣受区外观,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供皮区及供瓣区瘢痕情况,同前检测尿流率,观察有无尿道狭窄、尿瘘、勃起功能,调查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   结果   8例患者Ⅱ期术后7 d皮瓣完全成活;Ⅱ期术后3周,尿流率为25.3(18.0,38.5)mL/s,排尿通畅,无尿瘘,有勃起功能,对疗效的满意度评分为14.3(14.0,15.0)分。随访1~7年,8例患者皮瓣受区外形饱满、不臃肿,颜色与周围组织相近,供皮区VSS评分为11.5(10.0,13.0)分,供瓣区VSS评分为10.5(9.3,12.0)分,尿流率为24.6(17.7,34.1)mL/s,无尿道狭窄、尿瘘及勃起功能受限,对疗效的满意度评分为13.5(13.3,14.8)分。   结论   自体刃厚皮移植预制尿道联合阴囊皮瓣修复缺损尿道及阴茎,不仅重建了尿道结构及阴茎外形,而且恢复了阴茎的感觉及勃起功能,术后并发症少、瘢痕增生不明显、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累及鼻窦的面部复杂缺损创面的修复方法及其临床效果
梁鹏飞, 许喜生, 张丕红, 毕长龙, 章华, 黄覛韬, 何志友, 曾纪章, 黄云, 李佳, 崔旭, 周思拓, 张明华, 黄晓元
2023, 39(3): 221-22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130-00520
摘要:
  目的   探讨累及鼻窦的面部复杂缺损创面的修复方法与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1月—2022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5例、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累及鼻窦的面部复杂缺损创面患者,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35~69岁,包括4例钛网外露伴鼻窦损伤患者及5例肿瘤累及鼻窦患者。多学科团队合作充分评估损伤情况后,对钛网外露患者行钛网去除、鼻窦清创、鼻窦黏膜去除,对肿瘤患者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5.0 cm×2.5 cm~18.0 cm×7.0 cm、鼻窦前壁缺损/缺如面积为3 cm×2 cm~6 cm×4 cm、窦腔深1~4 cm。根据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穿支走行情况,移植股前外侧嵌合皮瓣或股前外侧肌皮瓣(皮瓣面积9 cm×4 cm~19 cm×8 cm、肌肉大小5 cm×3 cm×3 cm~11 cm×6 cm×3 cm)修复缺损,将供区创面直接缝合。观察术中移植组织瓣类型、受区血管、血管吻合方式以及术后供受区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受区外观与血运以及溃疡、肿瘤复发情况。   结果   对6例患者行股前外侧肌皮瓣移植,对3例患者行股前外侧嵌合皮瓣移植。受区血管为面动静脉者3例、为颞浅动静脉者6例,对2例患者采用血流桥接方式桥接组织瓣中血管与颞浅动静脉,7例患者行供受区血管端端吻合。术后组织瓣全部成活,面部缺损创面得到良好修复,无脑脊液漏或鼻窦分泌物漏出,无颅内感染发生,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35个月,所有患者受区血运良好,外形可;4例钛网外露患者溃疡无复发,5例肿瘤患者无局部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   在充分评估面部创面所累及鼻窦范围和缺损性质的基础上,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或股前外侧嵌合皮瓣移植修复面部伴鼻窦开放的复杂缺损创面,可获得较佳的临床效果。
游离股薄肌肌瓣联合腓肠神经移植重建腕部电烧伤患者手屈指和感觉功能的效果
夏成德, 狄海萍, 邢培朋, 黄万新, 薛继东, 曹大勇, 郭海娜, 刘磊, 栗鹏程
2023, 39(3): 228-233.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203-00525
摘要:
  目的   探讨游离股薄肌肌瓣联合腓肠神经移植重建腕部严重电烧伤患者手屈指和感觉功能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月—2020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与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分别收治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腕部高压电烧伤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2~52岁,腕部高压电烧伤分型均为Ⅱ型,正中神经均缺损。Ⅰ期应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创面,于创面愈合3~6个月后Ⅱ期应用游离股薄肌肌瓣联合腓肠神经移植重建患手屈指和感觉功能。肌瓣、神经切取长度分别为32~38、28~36 cm。将肌瓣供区和神经供区均拉拢缝合。术后观察和记录股薄肌肌瓣和腓肠神经成活情况、前臂受区创面愈合时间、肌瓣供区和神经供区缝合口愈合时间,随访供受区恢复情况。术后2年,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手部肌腱、神经修复评定标准,评价手功能重建后屈拇屈指的肌力和手指感觉功能。   结果   术后股薄肌肌瓣和腓肠神经全部成活。前臂受区创面愈合时间为术后10~14 d,肌瓣供区及神经供区缝合口愈合时间为术后12~15 d,供受区恢复良好。术后2年随访,屈拇屈指肌力评定:5级者4例、4级者3例、2级者1例;手指感觉功能评定:S3 +级者4例、S3级者2例、S2级者2例。   结论   对腕部严重电烧伤致手功能障碍患者,应用游离股薄肌肌瓣联合腓肠神经移植重建患手屈指和感觉功能,是一种较佳修复方法,且不会对大腿肌瓣供区和小腿神经供区造成较大损伤。
多穿支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创面的疗效
张韬, 程俊楠, 杨林, 黄永涛, 高钦锋, 孙丰文, 柳志锦, 刘胜哲, 杨成鹏, 曹阳, 巨积辉
2023, 39(3): 234-24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723-00305
摘要:
  目的   探讨携带2条及以上同源穿支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创面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9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合并骨骼或肌腱外露的手足创面患者,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23~68岁。扩创后创面的面积为3.0 cm×2.0 cm~11.0 cm×4.0 cm,均采用携带2条及以上同源穿支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2.0 cm~12.0 cm×5.0 cm。将所有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中记录皮瓣切取情况及携带穿支的数量与口径、腓浅动脉口径、血管蒂长度及腓浅动脉伴行静脉数量;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恢复情况,并于末次随访时采用综合评价量表评估皮瓣修复疗效,采用感觉分级量表评定受区感觉功能。   结果   术中共成功切取24块皮瓣,共携带56条腓浅动脉穿支,穿支口径为0.20~0.70 mm,7块皮瓣携带的所有穿支口径均<0.40 mm。19块皮瓣分别携带2条穿支,3块皮瓣分别携带3条穿支,1块皮瓣携带4条穿支,1块皮瓣携带5条穿支。术中切取腓浅动脉口径为0.40~1.50 mm,血管蒂长2~6 cm,腓浅动脉均有2条伴行静脉。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或远端坏死,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10个月,受区色泽、质地、弹性良好,其中6处受区因较臃肿行削薄整形;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无明显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感觉及运动功能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皮瓣修复疗效评定:优者22块、良者2块,受区感觉功能评定:S 3级者1处、S 2级者23处。   结论   携带2条及以上同源穿支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充足可靠,修复手足创面的效果好,为术野内仅存在多条口径<0.40 mm的纤细穿支、仅保留单一穿支无法满足皮瓣血供及受区需要而放弃原手术方案的临床难题,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法。
以胸廓内动脉穿支为蒂的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面部瘢痕的临床效果
何林, 朱婵, 贾晶, 周林, 张卓, 舒茂国
2023, 39(3): 241-24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123-00012
摘要:
  目的   探讨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行术前血管评估,选取合适的胸廓内动脉穿支并以其为蒂,行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面部瘢痕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9月—2021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面部瘢痕患者,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16~58(31±12)岁,瘢痕面积7 cm×5 cm~14 cm×9 cm,均采用以胸廓内动脉穿支为蒂的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手术分2期或3期进行,术前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胸廓内动脉血管穿支进行评估。Ⅰ期行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置入术,于胸壁置入1个额定容量为400~600 mL的圆柱形扩张器,扩张3~4个月,注水量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1.2~1.5倍。Ⅱ期行瘢痕切除+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术,皮瓣切取面积为9 cm×7 cm~16 cm×10 cm。将皮瓣血管蒂(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血管)与面动静脉或者颞浅动静脉进行端端吻合,供区创面直接缝合。5例患者因皮瓣蒂部臃肿在Ⅱ期术后3~6个月行Ⅲ期皮瓣修薄术。在末次手术后6个月统计皮瓣存活、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塞姆斯温斯坦单丝测验评价皮瓣感觉,将皮瓣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进行对比来评价色泽,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评价患者的疗效满意度。   结果   末次手术后6个月,11例患者皮瓣全部存活良好。1例患者皮瓣移植术后出现静脉危象,行二次血管吻合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在Ⅰ期扩张器置入术后出现血肿,清除后未影响后续治疗;所有患者均无感染、扩张器外露等并发症发生。末次手术后6个月,患者皮瓣感觉:9例达到保护性感觉减弱及以上,1例保护性感觉缺失,1例仅存在深部触压觉;患者皮瓣色泽:3例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非常接近,6例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接近,2例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有差异;患者的疗效满意度:2例非常满意,6例满意,2例一般满意,1例有点不满意。   结论   对于大面积面部瘢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行术前血管评估,选取合适的单一胸廓内动脉穿支作为血管蒂进行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安全有效。术后患者面部皮瓣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接近,并可恢复部分感觉,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高。
论著
氧化亚氮与氧气混合吸入技术在中重度烧伤患儿清创换药镇痛镇静中的应用效果
范涛涛, 韩梅, 梁艳, 曹国辉, 宋国栋
2023, 39(3): 248-25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308-00051
摘要:
  目的   探讨氧化亚氮与氧气混合吸入技术在中重度烧伤患儿清创换药镇痛镇静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12月—2021年1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3岁中重度烧伤患儿140例。将在伤后3~14 d于清创换药过程中采用以护士为中心的疼痛管理模式、使用氧化亚氮与氧气混合吸入技术行镇痛镇静的42例患儿纳入氧化亚氮组(选择首次使用前述技术的换药过程进行后续研究),其中男23例、女19例;将从换药过程中未进行镇痛镇静处理的98例患儿中分层随机抽样后得到的42例患儿纳入非氧化亚氮组(任选1次换药过程进行后续研究),其中男24例、女18例。分别采用面部表情、腿部动作、活动度、哭闹和可安慰性量表和Ramsay镇静量表评估患儿换药前30 min(以下简称换药前)、清创后即刻、换药结束后30 min(以下简称换药后)的疼痛强度和镇静程度。换药后,采用自制满意度量表评估换药医师及患儿监护人对患儿换药过程中镇痛效果的满意度。分别记录换药时长和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记录换药前、中、后患儿心率、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 2)和换药过程中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 χ 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   2组患儿换药前、后疼痛强度评分及镇静程度评分均无明显差异( P>0.05)。氧化亚氮组患儿清创后即刻疼痛强度评分为(2.5±0.7)分,明显低于非氧化亚氮组的(7.6±1.0)分( t=-26.69, P<0.05);氧化亚氮组患儿清创后即刻镇静程度评分为(1.83±0.38)分,明显高于非氧化亚氮组的(1.21±0.42)分( t=7.15, P<0.05)。换药后,氧化亚氮组换药医师和患儿监护人对患儿换药过程中的镇痛效果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非氧化亚氮组( t值分别为10.53、2.24, P<0.05)。氧化亚氮组患儿换药时长明显短于非氧化亚氮组( t=-5.33, P<0.05),2组患儿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 P>0.05)。氧化亚氮组患儿换药中心率明显低于非氧化亚氮组( t=-12.40, P<0.05),SpO 2明显高于非氧化亚氮组( t=5.98, P<0.05)。换药过程中,氧化亚氮组2例患儿出现恶心,1例患儿出现欣快表现;非氧化亚氮组所有患儿心率持续高于正常范围。   结论   在中重度烧伤患儿清创换药过程中,采用以护士为中心的疼痛管理模式,规范使用氧化亚氮与氧气混合吸入技术能安全、有效地控制疼痛和镇静。
黄芪多糖在深Ⅱ度烧伤大鼠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郑凡, 蔡玉娥, 李黎, 韩大伟
2023, 39(3): 256-263.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324-00087
摘要: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对深Ⅱ度烧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50只雄性7周龄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单纯烧伤组、黄芪多糖组、抑制剂组和抑制剂+黄芪多糖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大鼠均在背部制作1个深Ⅱ度烧伤创面。正常组、单纯烧伤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3组大鼠分别注射黄芪多糖和/或整合素连接激酶(ILK)抑制剂。注射7 d后,计算4组烧伤大鼠创面愈合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5组大鼠血清中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取正常组大鼠正常皮肤组织及4组烧伤大鼠创面组织,测定水分并计算水分占比,采用ELISA法检测γ干扰素、IL-2和TNF-α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以及ILK mRNA表达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L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及磷酸化GSK-3β(p-GSK-3β)蛋白表达量。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   结果   注射7 d后,黄芪多糖组大鼠创面愈合率为(67±5)%,明显高于单纯烧伤组的(52±4)%和抑制剂+黄芪多糖组的(59±5)%( P值均<0.05);抑制剂+黄芪多糖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抑制剂组的(48±4)%( P<0.05)。注射7 d后,与正常组大鼠血清或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单纯烧伤组大鼠血清中γ干扰素、TNF-α、IL-2含量和创面组织水分占比均明显升高( P<0.05);与黄芪多糖组比较,单纯烧伤组和抑制剂+黄芪多糖组大鼠血清中γ干扰素、TNF-α、IL-2含量及创面组织水分占比均明显升高( P<0.05);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黄芪多糖组大鼠血清中γ干扰素、TNF-α、IL-2含量及创面组织水分占比均明显降低( P<0.05)。注射7 d后,与正常组大鼠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单纯烧伤组大鼠创面组织中γ干扰素、TNF-α和IL-2含量均明显升高( P<0.05);与黄芪多糖组比较,单纯烧伤组和抑制剂+黄芪多糖组大鼠创面组织中γ干扰素、TNF-α和IL-2含量均明显升高( P<0.05);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黄芪多糖组大鼠创面组织中γ干扰素、TNF-α和IL-2含量均明显降低( P<0.05)。注射7 d后,与正常组大鼠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单纯烧伤组大鼠创面组织中EGF、bFGF、ILK mRNA表达量及ILK、p-Akt、p-GSK-3β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 P<0.05);与黄芪多糖组比较,单纯烧伤组和抑制剂+黄芪多糖组大鼠创面组织中EGF、bFGF和ILK mRNA表达量及ILK、p-Akt、p-GSK-3β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 P<0.05);与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黄芪多糖组大鼠创面组织中EGF、bFGF和ILK mRNA表达量以及ILK、p-Akt、p-GSK-3β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 P<0.05)。正常组大鼠正常皮肤组织以及4组烧伤大鼠创面组织中Akt和GSK-3β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黄芪多糖可能通过激活ILK/Akt/GSK-3β信号通路,减轻深Ⅱ度烧伤大鼠全身和局部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水肿,促进愈合因子表达,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综述
烧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研究进展
石一芩, 刘蕾, 黎宁, 罗高兴, 李海胜
2023, 39(3): 264-26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323-00083
摘要:
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率高、致死率高、易漏诊误诊,已成为全球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医疗问题。严重烧伤患者由于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中心静脉置管、反复接受外科手术、长时间卧床等因素,是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风险人群。识别烧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是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率的关键,然而国内外还没有针对烧伤患者的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工具和预防指南,各国学者仍在积极探索烧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和预防。该文就近年来烧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现状、相关风险因素、风险评估和预防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该领域现存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烧伤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蔡悦, 程兴, 詹剑华, 罗锦花, 廖文强
2023, 39(3): 269-27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523-00199
摘要: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烧伤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广谱抗生素的逐步研发应用致使菌群严重失调,而抗真菌药物的广泛预防性使用则导致耐药真菌日渐增加。IFI临床治疗难度大,预后差,IFI所致烧伤患者的病死率逐年上升。该文从烧伤后IFI的流行病学特点、相关危险因素、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烧伤后IF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依据。
运动康复训练在小儿烧伤康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霍婷, 徐向阳, 谢卫国, 刘淑华
2023, 39(3): 275-27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116-00008
摘要:
小儿烧伤后遗症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功能及生活质量,以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为主的运动康复训练能有效减轻其负面影响。该文综述运动康复训练对烧伤患儿心肺功能、肌肉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益处,以运动类型、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间为主介绍最新的烧伤患儿运动康复训练处方,以期提高烧伤患儿的康复治疗水平。
音乐疗法在儿童烧伤疼痛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段德庆, 张忠伟, 毛远桂, 张红艳
2023, 39(3): 280-28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328-00098
摘要:
儿童烧伤后的疼痛是十分常见的问题。严重的疼痛不仅会妨碍治疗,处理不及时还会损害儿童心理健康,因此疼痛管理在烧伤儿童的治疗中至关重要。音乐疗法作为一种安全、有效和方便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在缓解疼痛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临床领域。该文重点围绕音乐疗法及其疼痛缓解机制、儿童烧伤疼痛管理的研究现状、音乐疗法在儿童烧伤疼痛管理中的应用与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老年烧伤感染的防治研究进展
杨长发, 闵定宏, 郭光华
2023, 39(3): 285-28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321-00078
摘要:
感染是烧伤后的常见并发症,也是造成危重烧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及各器官功能减退等原因,烧伤后感染更加严重。此外,老年烧伤感染缺乏特异性症状及体征,给其诊断与治疗带来巨大挑战。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感染对老年烧伤患者救治而言极为重要。该文结合老年烧伤感染临床特点,从液体复苏、创面处理、抗生素使用、脏器保护、营养支持及感染预防等方面,总结老年烧伤感染防治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基于干细胞的组织工程修复材料促进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彭雨, 孟浩, 李品学, 姜玉峰, 付小兵
2023, 39(3): 290-29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407-00126
摘要:
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修复是一个复杂的医学问题,涉及创面愈合的各个阶段。近年来干细胞及组织工程为修复慢性难愈合创面带来了希望。干细胞具有良好的再生能力和旁分泌作用;多种组织工程策略有修复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潜力,还可以提高干细胞的递送效率。该文对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病理特征、用于修复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干细胞、基于干细胞的组织工程创面修复策略等进行综述。
脂肪干细胞外泌体在皮肤瘢痕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王刘欣, 李云鹏, 吴思默, 张浚睿, 孔亮, 陆斌, 刘富伟, 李治冶
2023, 39(3): 295-30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308-00057
摘要:
脂肪干细胞外泌体是脂肪干细胞分泌的亚细胞结构,是一种可以运输多种细胞成分并通过旁分泌作用于靶细胞的纳米级膜囊泡,在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及信息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瘢痕愈合是皮肤组织损伤后最常见的愈合方式,病理性瘢痕不仅会造成运动功能障碍,还会导致畸形,影响患者外观,给患者带来生活及精神上的压力。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脂肪干细胞外泌体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这些分子通过影响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及细胞外基质的成分,从而对减少瘢痕形成及无瘢痕创面愈合起重要作用。该文主要对近年来关于脂肪干细胞外泌体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文献进行综述,并对未来脂肪干细胞外泌体在瘢痕治疗中的应用发展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