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38卷  第1期

主编寄语
应势而为 永续辉煌:祝贺《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出刊
罗高兴
2022, 38(1): 1-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231-00425
摘要:
2022年岁首,在《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2022年第1期出刊之际,总编辑罗高兴教授从学科与杂志发展角度阐述了《中华烧伤杂志》变更刊名为《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的原因、目的与必要性,同时高度肯定了《中华烧伤杂志》作为中国烧伤学术界的权威期刊对推动烧伤学科建设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创面修复是烧伤科医师日常最主要、最擅长的工作之一,且自2000年《中华烧伤杂志》创刊至今, 创面修复也一直是杂志最主要报道内容。近年来,创面修复领域发展迅猛,临床与基础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了适应烧伤学科的发展需要,并使刊名与所发表学术内容更为吻合,故十分有必要将杂志刊名变更为《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同时...
院士论坛
从第一个用于创烧伤治疗的基因工程国家一类新药研发与转化应用看创烧伤治疗“中国方案”的创立
付小兵, 李校堃
2022, 38(1): 4-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125-00397
摘要:
创新与转化应用是近年来国内科学界反复讨论的重要话题。本文系统回顾生长因子研发和在我国创烧伤治疗中的应用过程及基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面治疗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形成创烧伤治疗“中国方案”的感悟和体会。希望这些弥足珍贵的历程能够对同行,特别是对青年一代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专家论坛
浅谈严重烧伤后休克的防与治
申传安
2022, 38(1): 9-1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130-00402
摘要:
休克是严重烧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主要致死原因之一,休克防治贯穿严重烧伤救治的全过程。严重烧伤后休克类型主要包括:烧伤后早期因大量血管内液体渗出到体表和组织间隙,而引发的血细胞比容升高型、低血容量性休克,常称为烧伤休克;大范围切开减张、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大面积切削痂手术等原因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各种微生物侵袭导致的感染性休克;输注药物或血液等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从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的原因看,烧伤休克与失血性休克同属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同属血管扩张性休克。由于上述休克的发生时机、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各有特点,防治也应采取针对性策略。
控制大面积烧伤患者过度液体复苏预防并发症
郇京宁, 黄晓琴
2022, 38(1): 13-2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813-00281
摘要:
大面积烧伤患者过度液体复苏已是烧伤治疗中的常见现象,原因可能与伤后第1个24 h仅用电解质溶液复苏、追求血流动力学指标达到正常水平的目标导向性液体复苏策略等有关。过度液体复苏引起组织水肿是诱发呼吸功能不全、腹腔间室综合征等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应该从确定理想的复苏策略、设定合适的复苏目标值、实施复苏液体精细化管理等诸多方面入手,控制过度液体复苏,预防相关并发症。
论著·危重烧伤救治
脑缺血缺氧性损伤标志物在烧伤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李晓亮, 谢江帆, 叶向阳, 李允, 李琰光, 冯可, 田社民, 娄季鹤, 夏成德
2022, 38(1): 21-2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006-00346
摘要:
目的 探讨脑缺血缺氧性损伤标志物在烧伤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8年10月—2021年5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4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脓毒症患者,其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18~65(35±3)岁。按住院期间是否发生SAE,将患者分为SAE组(21例)及非SAE组(20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深Ⅱ度烧伤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评分。统计2组患者脓毒症确诊后(以下简称确诊后)12、24、48 h的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确...
柠檬酸体外抗凝集束化护理在严重烧伤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黎宁, 陈华玲, 李茂君, 罗高兴, 袁志强
2022, 38(1): 29-37.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201-00511
摘要:
目的 探讨柠檬酸体外抗凝集束化护理在严重烧伤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46例严重烧伤行CRRT柠檬酸体外抗凝常规护理的患者纳入常规护理组[男30例、女16例,年龄42.0(38.7,47.0)岁,共进行201次CRRT],将该单位2018年1—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48例严重烧伤行CRRT柠檬酸体外抗凝集束化护理的患者纳入集束化护理组[男32例、女16例,年龄41.0(36.0,46.0)岁,共进行164次CRRT]。统计2组所有患者住重症监护病房(I...
持续目标导向性镇痛对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的影响
韩大伟, 杨焕纳, 李延仓, 魏莹, 田社民, 夏成德, 李晓亮
2022, 38(1): 38-4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008-00347
摘要:
目的 探讨持续目标导向性镇痛对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的影响,为合理优化烧伤休克期患者镇痛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5年1月—2020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烧伤患者136例,根据患者休克期是否持续应用舒芬太尼注射液进行静脉镇痛,将患者分为持续镇痛组(68例,平均年龄44岁)和间断镇痛组(68例,平均年龄45岁),2组患者均以男性为主。治疗前和治疗72 h,分别采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创面疼痛程度进行评分。于伤后第1、2、3个24 h,记录2组患者血细胞...
论著
复合人表皮干细胞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对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赵小红, 郭熠城, 陈泓豪, 李雪, 王颖, 倪文强, 邢孟秋, 张锐, 余时沧, 潘银根, 詹日兴, 罗高兴
2022, 38(1): 45-5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920-00418
摘要:
目的 探讨复合人表皮干细胞(ESC)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对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观察猪ADM形态,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测猪ADM中细胞残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猪ADM表面结构,采用红外光谱仪分析猪ADM二级结构,采用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分析猪ADM粒径,采用纳米粒度电位仪分析猪ADM电位。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猪ADM在培养基中放置30 min、1 d、5 d的形态(样本数为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猪ADM分为5 min组、10 min组、20 min组、30 min组、60 min组、120 min...
早期淋巴细胞/血小板比值对大面积烧伤患者预后的意义
徐龙, 胡伦阳, 王宝丽, 周华, 于少硕, 伍国胜, 孙瑜, 王光毅
2022, 38(1): 57-6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918-00417
摘要:
目的 分析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淋巴细胞/血小板比值(LPR)的变化趋势及特点,探讨LPR对患者预后的意义。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08年1月—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烧伤患者244例,其中男181例、女63例,年龄(44±16)岁,烧伤总面积为60.0%(42.0%,85.0%)体表总面积。收集患者入院后第1、2、3天血小板和淋巴细胞的检测结果并计算LPR,分析患者入院3 d内LPR的变化趋势。对患者年龄、性别、烧伤总面积、Ⅲ度及以上烧伤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LPR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或独...
瘢痕疙瘩患者瘢痕疙瘩与其周围正常皮肤水屏障功能的差异及其相关机制
于磊, 杨雅婷, 刘伟
2022, 38(1): 63-6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427-00156
摘要:
目的 比较瘢痕疙瘩患者的瘢痕疙瘩与其周围正常皮肤的皮肤水屏障功能的差异并初步探索相关机制。 方法 采用横断面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10月—2021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接诊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瘢痕疙瘩患者,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0~48岁。接诊当日采用多功能皮肤测试仪测定30例患者瘢痕疙瘩皮肤及其周围正常皮肤的经皮水分丢失(TEWL)。对5例患者瘢痕疙瘩修复术后的瘢痕疙瘩皮肤及其周围正常皮肤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测表皮厚度,取其中3例患者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瘢痕疙瘩皮肤及正常皮肤细胞角蛋白10、内披蛋白和聚丝蛋白的表达。对数据行配对样本 t检验或独立样本...
论著·护理专栏
烧伤患者康复期真实体验质性研究的系统评价
王兰, 姚倩, 张玉萍, 夏一兰, 辜燕, 周洪昌
2022, 38(1): 69-7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130-00507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和整合烧伤患者康复期的真实体验,为烧伤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以“烧伤/烧伤患者、体验/认知/感受、质性研究/现象学研究/定性研究/描述性质性研究/扎根理论”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burn/burns、rehabilitation/recovery/survivor/survive、experience /views/perceptions/、qualitative/phenomenon/interview/grounded theory”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
创面修复
基于供区保护理念的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在头部电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郭鹏飞, 王旭, 魏爱周, 孟庆楠, 周健, 高娅, 崔正军
2022, 38(1): 77-8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111-00470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供区保护理念的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在头部电烧伤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5月—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头皮巨大缺损伴颅骨外露的电烧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1~57(39±13)岁,全身多处伴深Ⅱ~Ⅳ度电烧伤,烧伤总面积为5%~14%体表总面积。患者头皮烧伤受损部位中,后枕部1例、顶枕部2例、颞顶部4例、额颞部1例;扩创后缺损面积为10 cm×9 cm~16 cm×14 cm,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切取面积为22 cm×6 cm~30 cm×9 cm。皮瓣的动静脉与受区颞浅动静脉或面动静脉吻合...
病例报告
阴囊至臀部高温钢筋贯通伤一例
郑舒芩, 缪玉兰, 何李润, 王斌尧
2022, 38(1): 81-8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917-00415
摘要:
2013年11月17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1例23岁经外院转入的阴囊至臀部高温钢筋贯通伤男性患者。入院后及早行会阴、右大腿、右臀部扩创缝合引流术,术中以1根吸痰管作为扩创引导标识以保证扩创方向及范围的准确性,切口予以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充分引流。术后第20天(入院后第25天),未愈合创面移植右大腿刃厚皮,加强术区引流及换药。伤后53 d,患者创面全部愈合后出院。本病例提示,早期清创后行VSD是治疗高温钢筋贯通伤的有效手段。
综述
竞争性内源性RNA在创面愈合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廖银友, 张丕红
2022, 38(1): 84-8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125-00498
摘要:
创面愈合作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由于独特的生物创面环境,创面愈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治疗周期长、疗效欠佳,患者经济负担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非编码RNA(ncRNA)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假说是近些年新提出的一种RNA相互调控假说,该假说提出了不同RNA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ceRNA调控网络(ceRNET)将蛋白质编码mRNA的功能与ncRNA(如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假基因和环状RNA)的功能联系起来。最新的研究表明,ceRNA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可能为创面愈合提供新的有效治疗靶标。本文从ceRN...
生物力学微环境通过调控细胞迁移促进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
冷敏, 彭颖, 汪虹
2022, 38(1): 90-9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921-00419
摘要:
生物力学微环境是指细胞外的力学微环境中的多种力学信号,其会随着时间和空间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等组织学改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可进一步影响创面愈合。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细胞能否高效并快速地往创面中心迁移是影响创面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既往研究表明,生物力学微环境不仅可诱导细胞进行定向迁移,还可提高细胞的迁移速度。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细胞采取多种迁移模式,且受局部肌球蛋白收缩性和细胞外微环境等特殊模式支配;除了克服细胞外屏障,细胞还需通过局部物理机械力和信号与邻近的细胞和组织进行相互作用完成迁移,从而加速创面愈合。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在积极研发各种基于改善生物力...
水凝胶敷料对糖尿病足创面的促愈合作用研究进展
陈跃华, 徐俊, 徐兰举, 张琳, 刘祥胜, 王淑芳
2022, 38(1): 95-9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827-00393
摘要: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人数逐渐增加,发生糖尿病足患者人数也随之增加。糖尿病足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既缩短预期寿命,又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糖尿病足目前的治疗方法存在不足,组织工程的理念与方法为糖尿病足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本文介绍了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导致糖尿病足创面难愈合的因素、用于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功能性水凝胶敷料,以及功能性水凝胶敷料用于治疗糖尿病动物皮肤创面的技术方法,并对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功能性水凝胶敷料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学术信息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纪要
任颖炜, 钟宁, 官浩
2022, 38(1): 99-10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223-00421
摘要: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海南省医学会、海南省人民医院承办,《中华烧伤杂志》(现《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Burns & Trauma》杂志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于2021年12月14—16日在美丽的海口召开。本次会议继续围绕“一个中国,一个标准”的指导思想,遵循烧伤“精准化、同质化、舒适化治疗”的宗旨。本次会议共收到投稿 1 638篇、电子壁报296篇,线上线下注册代表891人、线下参会人数近750人。本次会议围绕大会主题,采用院士主委论坛、医护康结合病例大赛、学科发展论坛、研习会(works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