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38卷  第2期

指南与共识
烧伤航空医疗转运全国专家共识(2022版)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 刘琰
2022, 38(2): 101-10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025-00366
摘要:
我国烧伤救治单位分布呈现出中心化、区域化的演变趋势,为解决严重烧伤患者距离烧伤救治单位较远、发生重大群体性烧伤事故时区域烧伤医疗中心超负荷运转、航空转运需求日益增加等问题,亟须完善我国烧伤患者航空医疗转运体系。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联合航空医疗救援国家培训基地及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从航空医疗转运的组织架构、人员与物资配备、转运前中后3个环节等方面要点进行叙述,以期为我国烧伤患者航空医疗转运的安全、高效、规范运行提供指导意见。
专家论坛
中性粒细胞生理与病理生理作用再认识
孙炳伟, 黄佳敏
2022, 38(2): 109-11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122-00391
摘要:
中性粒细胞一直被认为是先天免疫系统中一种短寿命的、同质的细胞类型,具有有限的促/抗炎作用。然而最近10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中性粒细胞的了解正在经历着某种复兴。对中性粒细胞的异质性及其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促进了研究者对中性粒细胞生理与病理生理作用的再认识。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以及多组学联合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将对中性粒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认识得更为透彻。本文对近年来中性粒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行为及其在多种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简要评述。
皮肤γδT细胞各亚群在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贺伟峰
2022, 38(2): 114-11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210-00411
摘要:

再上皮化过程是决定皮肤创面愈合进程的核心环节之一。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新生表皮组织是再上皮化的组织学基础,而表皮干细胞—前体细胞—终末细胞这一细胞分化过程顺利进行是新生表皮组织不断形成的细胞学基础。表皮干细胞增殖及分化为前体细胞是新生表皮组织增殖潜力的决定因素,而前体细胞扩增及分化为终末细胞是决定新生表皮组织形成速度的关键因素。组织微环境在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而细胞生长因子和炎症介质是构成创面组织微环境的2个重要组成成分,分别在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不同环节发挥调节作用,协同促进创面再上皮化顺利进行。γδT细胞是皮肤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同亚群分别通过分泌生长因子和炎...

论著·烧伤后炎症与免疫
P311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1体外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王淞, 李海胜, 钱卫, 张小容, 贺伟峰, 罗高兴
2022, 38(2): 119-12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210-00410
摘要:
目的 探讨P311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1(HMEC-1)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HMEC-1,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P311腺病毒组和空载腺病毒组,分别进行48 h相应转染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培养1、3、5 d细胞增殖活性;划痕试验检测细胞划痕后6、11 h剩余划痕面积,并计算剩余划痕面积百分比;体外血管形成实验观察细胞培养8 h血管形成情况,并测量管状结构节点数和总长度;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磷酸化VEGFR2、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及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量。取HME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脓毒症患者继发急性肾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
李京宴, 姚咏明, 田英平
2022, 38(2): 130-13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917-00325
摘要: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变化及其对该类患者继发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9年6月—2021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23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脓毒症患者,其中男126例、女106例,年龄24~71岁。依据是否继发AKI,将患者分为非AKI组(158例)和AKI组(74例)。对比2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体温、心率、原发感染部位、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评分及脓毒症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价(SOFA)评分,确诊脓毒症时检测的血清C反应蛋白(CR...
胸骨正中切口感染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基因组学信息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张建, 燕荣帅, 杨子晨, 石茜, 李翔, 毛彤春, 张一鸣
2022, 38(2): 137-14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130-00400
摘要:
目的 分离提纯1株新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噬菌体,并对其基因组学信息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分离自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的63岁女性患者创面的MRSA(下称宿主菌)液,采用污水共培养法和双层琼脂平板法从该院污水中分离提纯得到噬菌体,并命名为噬菌体SAP23,观察噬菌斑形态。采用磷钨酸负染法将噬菌体SAP23染色,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蛋白酶裂解方案制备噬菌体SAP23 DNA,在Illumina NovaSeq PE150平台下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完成序列组装、注释、系统发生树等...
论著
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肝素结合蛋白的变化及其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戚欣欣, 刘璐, 杨云稀, 黄佳敏, 孙炳伟
2022, 38(2): 147-15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805-00269
摘要: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肝素结合蛋白(HBP)的变化及其在体外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和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与实验研究方法。将2020年8—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0例严重烧伤患者纳入严重烧伤组[男12例、女8例,年龄为44.5(31.0,58.0)岁],同期招募该单位体检中心体检结果正常的20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健康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为39.5(26.0,53.0)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健康对照组志愿者血浆与严重烧伤组患者伤后48 h内血浆中HBP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
229例手部氢氟酸烧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治疗结局分析
张曼佳, 毛书雷, 张建芬, 王新刚, 倪良方, 张元海
2022, 38(2): 156-16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517-00188
摘要:
目的 探讨手部氢氟酸烧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治疗结局。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浙江衢化医院200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29例手部氢氟酸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所在企业类型、氢氟酸质量分数、烧伤部位、烧伤总面积、院前时间、住院天数、创面愈合天数、入院时是否有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是否行手术治疗、有无瘢痕后遗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全部患者和氢氟酸质量分数已知的患者手术治疗和瘢痕后遗症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全部患者和氢氟酸质量分数已知的患者创面愈合天数的危险因素。 结果 229例患者中...
二纵三横法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穿支定位及深度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黄广涛, 魏在荣, 黄丽, 李书俊, 陈伟, 杨成兰, 聂开瑜, 邓呈亮, 王达利
2022, 38(2): 165-16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207-00519
摘要:
目的 探讨二纵三横法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穿支定位及深度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2月—2020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深度创面患者,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2~72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7 cm×3 cm~11 cm×7 cm。通过腋窝中点、髂后上棘和骶髂关节突出点定位2条纵线,在2条纵线间通过腋窝中点下5、10、15 cm定位3条横线(即二纵三横法),从而形成2个梯形区域,再使用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2个梯形区域内探寻胸背动脉穿支,以此设计并切取单个、分叶或携带部分背阔肌的面积为7 cm×4 cm~12 cm×8 c...
人蜕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高糖老化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苏建隆, 马奎, 张翠萍, 付小兵
2022, 38(2): 170-18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925-00330
摘要:
目的 建立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高糖老化模型,探讨人蜕膜间充质干细胞(dMSC)来源外泌体对高糖老化HDF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的4例男性包茎患者(18~22岁)环切术后废弃包皮组织,分离培养获取原代HDF。取第6代HDF,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糖组和高糖组,分别采用低糖完全培养基和高糖完全培养基进行每72小时换液、不传代培养,10 d后取细胞,于接种后24 h,采用β-半乳糖苷酶试剂盒检测细胞衰老情况;于接种后48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衰老相关蛋白p16、p53表达情况;于接种后24、48、...
论著·护理专栏
三种评分预测严重烧伤患者死亡风险的对比研究
谢志勤, 郭光华, 杨珍, 易含笑, 王水连, 唐鑫荣, 刘德广, 曾彦德
2022, 38(2): 184-18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113-00473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Baux评分、比利时烧伤预后评分、Ryan评分对严重烧伤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并进行对比研究。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8年2月—2019年1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收治2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烧伤患者,其中男158例、女102例,年龄36(3,53)岁。根据最终结局,将患者分为存活组(229例)和死亡组(31例),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烧伤原因、烧伤部位、烧伤总面积、烧伤深度、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合并基础疾病情况,以及根据前述部分资料计算的改良Baux评分、比利时烧伤预后评分、Ryan评分,对数据进行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
综述
烧伤儿童药物镇静镇痛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贾梦倩, 袁心刚
2022, 38(2): 190-19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908-00404
摘要:
儿童是烧伤的高发人群,具有独特的生理、心理和解剖状态,对烧伤儿童的焦虑和疼痛管理极具挑战。非药物干预在烧伤儿童的疼痛管理中很重要,但通常不足以充分治疗疼痛和焦虑,因此药物镇静镇痛是必需的。本综述回顾了该领域国内外近10年来临床治疗及科研进展,包括对烧伤儿童的疼痛评估,镇静镇痛治疗中的监护、主要的治疗药物及研究进展、临床实践中的一些争议,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供临床参考。
影响汗腺发育的信号通路及其参与汗腺样细胞体外重建的研究进展
郎东浩, 巴特, 曹胜军, 李芳, 董行, 李俊亮, 王凌峰
2022, 38(2): 195-20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020-00442
摘要:
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因汗腺毁损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基本丧失,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对于修复汗腺功能的研究较多,然而人体汗腺发育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Wnt/β连环蛋白、外胚叶发育不全/外胚叶发育不全受体/核因子κB、音猬因子、叉头框转录因子等信号通路彼此级联共同影响汗腺发育,并且已有研究报道可以利用级联信号通路实现汗腺样细胞的体外重建。现就影响汗腺发育的信号通路及其参与汗腺样细胞的体外重建情况作一综述。